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新版中医单病种—脑卒中后遗症
脑卒中后遗症【定义】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后遗症指脑卒中发生半年后遗留的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功能障碍的一类后遗症。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诊断标准】一、西医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脑肿瘤、脑外伤等可能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的原因后即可确诊。
(一)症状症状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用定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视物技或平衡障碍。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体征重点检查眼部.肌力及反射。
眼部检查包括眼球位置(居中或斜视)、瞳孔(大小、对称性江北反射)眼球运动底眼(有无水肿或出血)及角膜反射(是杏对标)。
面部和肢体检查包括:额纹、鼻唇沟、口角、手足的位置(双侧是否对杯)及病理反射。
如果患者清醒且病情较轻,高度怀疑小脑病心可若虑共济运动和步态。
脑膜刺激证明显,高度提示出血性脑卒中。
(三)鉴别诊断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光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四)辅助检查1.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
2.血管造影DSA、CTA和MRA 观察有无血管狭窄、闭塞及其他血管病变。
3.腰穿检查区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4.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液电解质、血糖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为治疗和寻找病因提供参考。
5.疾病分期。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急性期:发病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诊断式数司中卒朗(一)临床表现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中风病因病机
治
1.针灸疗法
(1)中风先兆
疗
治则:疏通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
绝骨。 方义:督脉总督诸阳,调和气血,取百会调 诸阳之气;曲池、合谷、足三里调和阳明经气 血;风市、绝骨理气活血。诸穴相配,则肢麻、 乏力等诸证可除。
(2)中经络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处方: 1)半身不遂
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 以回阳固脱。 操作:关元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灸至 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疗法
(1)头针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
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皮下,快速捻转 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 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一般 隔日1次。
(3)中脏腑
1)闭证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处方: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十二井穴、水沟醒脑开窍,开闭泄热;太冲 平肝熄风;丰隆蠲化痰浊;劳宫清心泻热。 操作:十二井点刺放血,余穴毫针刺用泻法;每日 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神阙。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
附
注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急性期应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2.针灸治疗后遗症应配合功能锻炼。
(2)耳针 选穴:肾、肝、心、三焦、皮质下、脑干、枕、 额。 操作:毫针中等强度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 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电针 选穴: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 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加电针,采用疏密波或 断续波,志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日 1次, 每次20分钟。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思路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相关古、现代医籍进行整理及专家问卷调查,明确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
方法:通过手工或数据库查阅有关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古、现代医籍进行整理及专家问卷调查,得出其病因病机的统计结果,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确定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中医病因病机。
结果: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病因病机结果发现,风、痰、火、瘀是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病位在脑,病变常涉及肝、脾、肾三脏腑。
结论:通过对文献研究及专家问卷调研,得出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可用于临床辨证施方。
关键词:假性球麻痹;脑卒中后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116-02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思路初探△杨孝芳*徐莹**崔瑾*施杨婉琳*△贵州省科技攻关课题资助:黔科合s 字[2007]1051号*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550002)**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人民医院(252500)2012年2月5日收稿假性球麻痹是由于各种脑部疾病损伤双侧皮质延髓束所致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功能受损,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1],属于祖国医学的“喑痱、失音、噎膈”等范畴。
本研究是在前期文献研究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得出系统、规范的中医病因病机。
1文献研究1.1古医籍文献研究1.1.1研究对象:明清以前公开出版的中医古籍,以“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发声困难”为主要症状描述的,假性球麻痹类似病名为主要内容的章节。
1.1.2研究方法: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站、贵州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查寻到相关中医古籍,查找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为主要症状描述内容的章节,对有关内容进行文字识别并下载。
1.1.3统计分析:按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频率指某现象的发生次数k 与该现象可能发生的总次数n 之比,计算公式为:频率=k/n ×100%。
中医内科对脑卒中患者的辩证施治
中医内科对脑卒中患者的辩证施治发表时间:2020-10-13T15:10:07.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1期作者:曲颂[导读]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曲颂泰安慈恩老年病医院山东省泰安市271000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之间收治的54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54例脑卒中患者经中医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或好转的患者43例,治疗有效率为79.63%。
结论脑卒中患者起病急骤且变化快,故治疗时应立刻辨证其类型,再行合理治疗,使病情能够有效控制,防止疾病加重。
关键词:中医内科;脑卒中;辨证施治脑卒中(STROKE) 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
中风叉名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的病征。
也有未见昏仆,仅有嘴斜不遂者。
本病多因优思恼怒,饮食不节,饮酒过多,劳累过度等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逆乱而发病。
病机主要为内风旋动,夹痰夹火,瘀阻脉络,蒙蔽心窍而常见。
以阴阳偏胜,气血逆乱为本,风火交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为标,形成了本虚标实或上盛下虚的证候。
临床上根据其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有中经络和中脏时之分。
而中脏腑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别。
其治疗方面则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一【辨证治疗】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临床表现: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煥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痿痛等症。
舌浈苔白薄,脉象浮弦或弦细。
立法: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方:大秦艽汤(《紫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加减。
加减:半身不遂日久者,可加丹参、鸡血藤、白芥子、僵蚕;痰湿重者,可去地黄,加半夏、瓜蒌;如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萃。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疫腿软。
寒然发生手足麻木,口眼焕斜,语言不利,半身不谨。
脑卒中分类和中医病机分析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中医又称中风。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75%)、死亡率高的三高特点。
分类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出血,多由脑动脉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引起,极少数的有先天性血管畸形、脑肿瘤出血性疾病所致。
好发年龄段50-70岁冬春两季多发。
病死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1)内囊出血:脑出血中最常见的部位,首先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的三偏症状,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昏迷、嗜睡等神志改变,语言模糊不清、口眼歪斜等症状。
(2)脑桥出血:发病凶险,突然发病,迅速陷入深昏迷状态,面部瘫痪和肢体瘫痪呈交叉性,严重的可从一侧扩展到对侧,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
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如针尖样是脑桥出血的典型特点,另外可伴有中枢性高热,四肢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如潮式呼吸。
(3)小脑出血:首先的症状是眩晕和剧烈头痛、呕吐,伴有眼球震颤、语言模糊不清,四肢肌肉软弱无力。
发病急骤,很快陷入昏迷。
小脑出血不出现半身不遂。
(4)脑室出血:脑室出血发病率较低,大多数继发于内囊出血,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深重,四肢肌肉强制抽搐,预后多不良。
(5)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骤常无先兆症状。
剧烈头痛呈炸裂样,部位多在枕部和颈部,有时可放射到前额、太阳穴眼眶周围,颈项强直,低头时疼痛加重,颈部活动度受限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大约占所有脑卒中70%-80%。
主要由于脑组织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表现最轻微的一种,又称“小中风”,临床症状多在几分钟或几小时自行缓解,24小时内症状消失。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常表现的是瘫痪,一侧上下肢轻度瘫痪,或者出现麻木感,短暂性失明、单眼突然出现一过性黑朦,白色闪烁或视野缺损或复视。
中医学对脑卒中认识的回顾
是值得发展 中国家进行知识产权制度设计时参考学习 的。 参考文献 :
[ ]N u e ,R j s u a ,P a i a T i a h .G o a r m t o f 1 KD by ae hKm r r m l rp t i lb lpo o ino
症 状 、病 因病 机 、 治则 治法 、预 后 , 其 是 病 因病 机 学 说 的认 尤
识脉络 , 理清 其 内外风 争议的发展 规律, 以便指 导临床实 践并
促进理论的突破十分必要。
1 病名 《 内经》中类似 中风病的记载很多, 但无 “ 中风 ”的病名,
而 是 随本 病 不 同 的 症 状 和 疾 病 发 展 的不 同 阶 段 有 着 不 同 的命
“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 煎厥 。目盲不可 以视, 在此之 前可 一直追 寻பைடு நூலகம்汉代 , 多以 “ 大 中风 ”为名 。早在张仲
传统知识制度 角度 给予传统草药产品保护, 传统医药没有纳入 专利保护体系 。但随着 2 0 0 5年新 《 专利法》的正式 实施 , 传统 医药企业 势必要加 大对 标准化新产品 的研发投入, 涉及传统草
名。①偏枯。《 灵枢 ・ 刺节 真邪 》日:“ 虚邪偏 客于身半, 其入 深, 内居荣卫, 荣卫稍衰 , 则真气去, 气独留, 邪 发为偏枯 。 ②薄 ”
厥。《 问 ・ 素 生气 通 天 论 》日 :“ 阳气 者 , 怒 则 形 气 绝 , 血 菀 大 而
于上, 使人薄 厥。 ”是 由大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上迫清 阳, 窍不 利, 致 突然 昏倒 , 清 而 不省 人 事之 证 。③ 大厥 。《 素 问・ 调经论》 日:“ 血之 与气 ,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返则生, 不返 则死 。 ”④煎厥 。《 问 ・ 素 生气通天论》 日: 耳闭不可 以听, 溃溃乎若坏 都, 汩汩乎不可止 。 ”由阳亢煎熬 阴
卒中后睡眠障碍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眠 ” 多 卧 ” 似 。依据 中医学理 论 , “ 类 分析 其 主要 病 因
病机 如下 :
1 正 气虚 衰 。 阳不 入 阴
《 内经 》 出 :阳气 者 , 劳则 张 ” 烦 劳过 度 , 指 “ 烦 。 易 损 阴血 而使 阳气 上升 , 阳上 亢 , 风 内动 , 肝 虚 并兼 挟
【 摘要】 睡眠 障碍是脑 卒中后临床常见并发症 , 不仅对神经功能康复 、 生活质量 可造成严重影 响 , 还是 加重脑卒 中危 险因
素, 正气 虚 衰 、 不 入 阴 , 倦 内伤 、 阳 劳 五脏 受 损 , 失 健 运 , 浊 内生 , 志 所 伤 , 情 过 极 , 感 邪气 , 卫 失 和 不 仅 是 脑 卒 中 的关 脾 痰 五 七 外 营 键 病 因 病 机 , 是 导 致 脑 卒 中后 不 得 眠 的 病 因 病 机 。交 通 阴 阳法 是治 疗 中风 后 睡 眠 障 碍 的总 体 原 则 。针 对 卒 中后 睡 眠 障碍 中 医 也 病因病机 , 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并
等症状 , 甚至诱 发脑梗 塞或脑 出血 的再度发 生[] 2 。与 - 3
此 同时 。 卒 中的镇 静药 物 临 床 使用 也 会 加 重 闭塞 脑 性脑 卒 中进展 。 因此 , 讨 卒 中后 睡 眠障 碍 中 医病 探
出入 之 常度 , 故昼 精 明 , 夜多 寐也 。是 老人 之寤 而 不 寐 。少 壮 之 寐 而 不 寤 ,系 乎 荣 卫 血 气 之 有 余 不 足 也 。” 元方 《 病 源候 论 ・ 病后 不得 眠候 》 : 大 巢 诸 大 日 “
痰 浊 , 血 上 壅清 窍 , 络损 伤而 发为 中风 。《 问 ・ 瘀 脑 素
刺 热 篇 》 : 肝 热病 者 ……狂 言 及 惊 , 满痛 , 足 日 “ 胁 手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
谈谈中医对脑卒中的认识脑卒中俗称为中风,临床上一般将其称为脑血管意外,多见于中老年群体,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成为现下人类疾病核心死亡病因。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40-70岁居民中初期脑卒中患病率年均增长率为8.3%,2018年脑卒中仍是造成我国成年人致残致死首位成因。
基于中医层面,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症状,以及治疗方法,梳理其相关发展特征及规律,为后续临床指导具体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下面将详细分析。
1.中医视角分析脑卒中病因病机处于唐宋以前主要以正虚外邪入中,唐宋之后主要认定该疾病是肝阳化风,气血并逆,进一步直接冲击脑部所致。
现下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本病多为内伤机损的同时,重复性出现过度劳累,情志不佳,亦或外邪入侵等,促使机体内部阴阳难以实现平衡,气血逆乱。
该疾病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风、火、痰、气、淤,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
《内经》中关于中风自身病因病机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体虚邪中。
体虚作为脑卒中患者发病核心因素之一,外邪入侵作为疾病发生外因。
内虚主要体现在气血亏虚和气血运行缺乏畅通性。
②情志失调。
气血逆乱,气血发生上逆作为中锋疾病发生本质机制,血之与气,同步走于上,则为大厥,厥为暴死。
③饮食不节,可发中风。
饮食膏梁厚味作为中风疾病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中医分析脑卒中症状表现《内经》中明确对中风症状表现提出精细化描述,气主要包含血溢脑脉之外产生的中风,将其进行汇总分析为两大类别,即中经络、中脏腑,前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眼、斜、言语不利等为主。
《经脉》中明确指出:足阳明之脉,其主要以主血所生病者,则会转移至口区域,有热则筋弛纵,持续性难以胜收,斜眼主要是因机体内风痰中于静脉,静脉发生拘挛导致。
中脏腑者入外邪较为严重,中邪较深,病情较为严重患者,以突发性昏仆、不省人事、呕血等为核心症状,突发性昏倒其主要处于《内经》中为“不知人”、“僵仆”等表现,主要因肝眼暴张,阳气持续性升高,气血上逆。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脑卒中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方法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脑卒 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治疗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
中医治疗脑卒中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 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分析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现状 • 中医脑卒中治疗现状 • 问题分析 • 改进措施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探讨中医在脑卒中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02
分析中医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与优势。
诊断标准化不足
中医脑卒中诊断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医生对病情判断可能存
在差异。
治疗方法不规范
部分治疗方法缺乏科学验证和 规范化操作标准,影响治疗效 果。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治疗过程较长、效果不明 显等原因,患者可能失去信心 ,导致依从性降低。
康复资源不足
康复机构和专业康复师数量不 足,无法满足大量患者的康复
四诊合参
综合运用望、闻、 问、切四诊信息进 行诊断。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中医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 、体征、病史等方面,如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 语等。
诊断流程
首先通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病情,然 后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最后 确定治疗方案。
诊断准确率及局限性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是一种以脑功能受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的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风病脑梗死中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中风病主要由气血不畅所致,常见的病因包括气虚、瘀血、湿浊等。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血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1.因病因不同,采取治疗方法有所差异。
在综合施治的基础上,中医中药治疗在脑梗死中具有一定疗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
2.补益气血:中医治疗脑梗死的重点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血竭、龙胆草、柴胡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灸治、针刺等手段来促进气血的运行。
3.祛痰湿:湿浊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祛湿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如茯苓、砂仁、陈皮等具有祛湿消痰的作用。
4.温通经络:脑梗死多伴有肢体活动能力降低,中医通过温通经络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方法有推拿、腰椎疏通等。
5.针灸疗法:针灸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合谷等。
三、病例分析患者陈,男,50岁,中风病脑梗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瘀湿内阻。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采用当归、川芎、黄芪、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2.针灸治疗:选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病情。
3.推拿推腰椎:通过推拿技术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4.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物质,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避免受寒受潮,以防止气虚寒湿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脑卒中中医保健方案
脑卒中中医保健方案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一直以来在中医诊疗事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风素有“真中风”与“类中风”之分,或日“外中风”和“内中风”,辨证分型又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
虽然概念各别,但就中西医结合的医理而言,今日所说的中风,通常特指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即“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偏瘫”等。
中医中风的定义是因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而引起,临床以猝然昏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亦有未见昏仆,仅表现为歪僻不遂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善行而数变的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命之为中风,又名“卒中”。
1、病因病机: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
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
(1)情志所伤或年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
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
(2)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或肝阳素旺,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或肝火内灼,灼烁液成痰,痰郁化火,蒙敝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3)脉络空虚,风邪内侵,中于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噼不遂。
脑卒中属“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现代大部分学者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毒”六大主因,诊断标准亦趋于统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个证型。
中药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辨证治法。
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
2、中医食疗:1.黑木耳6克,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
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中风的中医治疗分析
3、痰 ——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与
肺、脾、肾、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肥、贵人生活优裕,嗜食肥甘,脾之运化不及,聚湿 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发为中风。
症治分类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三)闭证——阳闭、阴闭 (四)脱证 (五)后遗症:偏瘫、失语、口眼歪斜
(—) 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1、症状:
1)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 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2)兼症: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3)苔脉:苔薄白,脉浮数。
中风的中医治疗分析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一、概述
现代医学的认识: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
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 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导源于《黄帝内经》——偏枯:
半夏、橘红、茯芩、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利风痰下行。
(四)脱证 1、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
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 苔脉: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2、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主方: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4、常用药: 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附子──回阳救逆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无昏迷;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中医药如何治疗脑卒中
中医药如何治疗脑卒中脑卒中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和劳欲过度、不控制饮食等一些因素存在直接联系,这种疾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以及阴阳失调。
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这种疾病的过程中,主要是平肝息风以及疏通经络、化痰,其中最常使用的药剂为天麻钩藤饮等药物。
脏腑应该运用化痰等药物,主要使用羚角钩藤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在恢复期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扶正祛邪,主要使用补阳还五汤等药物进行治疗。
使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这种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灵活等优点。
下面我们详细说一说如何运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
1.脑卒中概述脑卒中这种疾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老年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会为病人自身、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以及经济负担。
脑血管疾病幸存患者经常需要面对视力缺失、听力缺失、机体功能障碍等一些非常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后果,还需要承担因为生理疾病造成的心理负担。
后遗症严重的话,那么往往会导致脑血管疾病幸存患者无法独立生活,导致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不断降低,其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在世界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背景下,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脑卒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患病率大幅度上升。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这种疾病是我国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大特点,口服中药等一些方法治疗脑卒中这种疾病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医学界积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出利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这种疾病的优势,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以及死亡率,保证病人的生命健康。
1.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方法1.中药治疗脑卒中的方法一些医学工作者把急性期脑卒中病人划分两个小组进行治疗,同时对两组病人开展中西医常规治疗。
第一组病人采取中药通腑泻热治疗,按照辨证论治精神,不仅仅要服用调胃承气汤,而且还需要服用起到扶正祛邪效果的新加黄龙汤,具有祛痰效果的宣白承气汤,清理小肠、大肠的导赤承气汤,滋阴通肠道的增液承气汤,解毒效果的解毒承气汤等一些药物。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全部脑梗死的60%~8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2]。
脑梗死在中医学上属于“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学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其关键是辨证分型。
基于中医学的“望闻问切”、整体辨证理念及中医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的辨证分型,辨证过程常缺乏客观指标,存在一定主观性和局限性[3]。
MRI 具有无创、无辐射、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对脑梗死的检出和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探讨MRI 在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7例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36~84岁,平均(68.7±10.23)岁。
67例均无神志改变,28例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史,17例有高血压病史。
主要临床表现:肢体麻木、力弱、眩晕、眼黑矇、舌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03[基金项目]西南医科大学科研基金(2019ZQN166)。
[通信作者]刘勇,Email :。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张刘璐,王欧成,刘勇,尧麒,江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磁共振室,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目的:探讨MRI 在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梗死)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其中风痰阻络证41例,气虚血瘀证26例。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MRI 检查(T 1WI 、T 2WI 、FLAIR 、DWI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风痰阻络证41例,其中急性脑梗死4例(9.75%),陈旧性脑梗死5例(12.20%),急性、陈旧性脑梗死并存(混合性脑梗死)32例(78.05%)。
中医如何认识脑卒中
中医如何认识脑卒中中医学的中风是指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及不省人事而仅见半身不遂、口舌喝斜等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卒中。
根据疾病的性质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分别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
中医学认为脑卒中是指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以致心肝火积,内风旋动,气逆血范于上,痰浊蒙蔽清窍等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言语骞涩或失语,或未见昏仆,反见喝僻不遂者。
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多端,轻者致残,重者难救。
《素问》中就有记载,称之为“仆击偏枯”,即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时病论》也指出“中风之病,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也",犹如"风性善性而数变”。
中医学有关脑卒中的病因病机的论述,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为主的过程。
脑卒中是由机体阴阳偏胜,气血逆乱骤然发作而成,其病理十分复杂。
通过病机分析归纳起来可能与虚、火、风、痰、气、血等因素有关。
虚,是指机体的肝肾阴虚。
肝、肾是人体脏腑中的重要器官,肝肾阴虚是中医学用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及各种老年性疾病的病理基础。
火,指病理上的肝火亢盛和心火上炎。
中医学认为,心、肝两经易从火热转化,并且容易变成内风,而致昏迷、偏瘫等症状。
风,可分为外风和内风两种情况。
外风为脑卒中的主要诱发因素,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下降,又外受风邪而致偏瘫、失语等症状。
而内风,即内在的能够导致脑卒中的因素,主要指肝阳上亢化生肝风扰动,中医学所说的内风与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变有关。
痰,并非指咳嗽而出的有形痰涎,而是指机体病理变化而成的致病因子。
如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均与痰有关,而这些病理变化又是导致脑卒中的基础。
气,指机体内的气机在病理状态下的逆乱表现。
这种气在正常状态下,不但对机体有营养作用,而且能够推动血液运行循环。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 1 活血化瘀法 : . 作为缺血性 脑卒 中的基本 治法 , 在临床 上广泛运用 , 中华 医学会 神经病 学分会专 家组在对 急性脑 梗死的治疗原则 中也 提 出活血 化瘀是 治疗 缺 血性脑 卒 中
11 风 : . 脑卒 中中 医称 为 中风 , “ ” 内外之 别 , 其 风 有 唐宋 以前 多以外风立 论 , 坚持 “ 内虚邪 中” 之外风 说 , 当今 仍有 部分 医家 坚持 这种观点 。大部分 医家趋 向于 “ 内风 ” , 说 即
根 据 临 床 证 型 不 同 , 合 相 应 方 法 可 获 得 相 得 益 彰 的 效 配
果。
13 瘀 : . 血行不畅 、 痹阻脑脉是缺血性脑卒 中的重要病机 , 亦为现代研究所证 实 。血瘀 贯 穿于 缺 血性 脑卒 中发生 发
展 的全 过 程 , 往 与 气 虚 、 阻 、 虚 相 兼 为 患 而 成 气 虚 血 往 痰 肾
李妍 怡
生理 或病理 产物 不能及 时排 出 、 蕴积体 内过 多而生 成 , 营 卫失和 、 火毒损络是 毒损脑络 的微观病 机 。认为风 火痰瘀 虚兼夹为害为脑卒 中的主要证候 。而这些证 候一旦形 成 , 迅速蕴 结成 毒 , 成 了毒损 络脉证 , 强调脑 卒 中后 常有 形 并 瘀毒 、 热毒 、 痰毒互结 , 毒邪损 伤脑 络 , 破坏脑髓。
山西 中 医
21 0 2年 8月第 2 8卷 第 8期
S N I FT M A g 0 2V 1 8N . HA X O C u.2 1 o 2 o8 J .
・ 7・ 5
缺 血 性 脑卒 中的 中 医药研 究进 展
贺思霞
关 键 词 : 血 性 脑 卒 中 ; 医 ; 究进 展 ; 述 缺 中 研 综 中 图 分 类 号 : 7 3 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75 ( 0 2 0 0 5 0 R4.2 A 10 16 2 1 ) 8医共 同 关 注 的 重 要 课 题 。
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
• 把中风兇兆的病机与气虚联系起来
张景岳 • 非风眩晕掉摇或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故中风多由“内伤虚损”
•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叶天士
• 气虚血瘀理论—“元气论”
王清任 • 元气亏虚,气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为瘀。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火 I. 中风病机中火包括肝、心、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
火热; II. 火的成因与分类:(见下页) III.中风发病中意义:促进肝风的形成和其上逆,并进
一步耗竭阴液,生痰生瘀,“风火相煽”,愈演愈 烈。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火
根据成火之时分类
因病生之火热
素蕴火热
实火—病于心肝胃
虚火—阴亏火旺,病本 在肾
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 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 II. 毒之来源:同前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腑实痰热说
I. 始于金元,代表方为三化汤【处方】厚朴(姜制.二钱) 羌活(二钱)
枳实(一钱半) 大黄(四钱)
II. 病机:中风病人脾胃虚弱(或因素食肥甘,或因素体久病),痰浊内生, 阻于中焦,郁而化热。痰阻中焦,清阳不升,使脑窍失养;胃 气不降,浊邪不下,上扰清窍,损及脑络,发为中风
以中风病机中的“风”主要指内风; II. 内风(肝阳化风),是因脏腑阴阳失调产生的,体
内阳气亢逆无制的一种病理状态; III.多由情志所伤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
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阳愈浮而阴愈亏, 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而化风,形成风 气内动。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
• 气虚血瘀理论—“元气论” 王清任 • 元气亏虚,气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而为瘀。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风热毒论
中风之热毒的产生:脏腑功能紊乱与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 内的废物不能及时排除,蕴积于内而生的以犯脑络为主要 功能的致病因素,多呈一派热像,所以称之为热毒; II. 致病特点:骤发性、酷烈性、火热性、间挟性、善变性、 顽固性等特点; III. 病机:热毒内积、痰淤交阻、相激相助、犯脑损络、发为 卒中。热毒为本,其风乃标。 IV. 中风病之毒分为四类:(见下页)
脑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目录
1、选题 原因概述
2、古代 中风病病 机
3、古代 中风病病 因
4、现代 中风病病 因病机
内风论(金元时期开始)
朱丹溪
王履
2、古代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 湿痰生热,上蒙清窍
• 首次提出类中风概念 • 将中风病病因分为真中风邪与非真中风邪
• 提出“内伤积损”,明确中风病非为外感 • 虽常内风外风相合为因,实以肝风内动为主 • 认为内风为身中阳气之变,创立肝阳化风学说
备急千金要方 大、小续 命汤
2、古代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内外风统一论(近代)
• 脏腑空虚—根本因素(内因) • 外来风邪——引发因素(外因)
唐-孙思邈
虞抟《医学正 • 反对以“真中”“类中”分 • 重于外感者,先驱外邪而后补中气; 传》 重于内伤者,先补中气而后驱外邪
2、古代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情志过激,郁而化火
饮食失节,嗜欲偏颇, 积热内蕴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痰 I. 痰为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肺、脾、肾
三藏气化失司有密切关系; II. 可随气升降流行,无处不至; III.中风发病中意义:肥贵人生活嗜食肥甘,脾之运化 不及,聚湿生痰,痰淤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则发为仆击偏枯之证。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瘀 I. 共有三种形式:(图) II. 形成机制:多与气机瘀滞,
离经 之血 瘀滞
血少脉涩,寒凝或热邪煎熬 之血 有关。 III.中风发病中意义: 淤血闭阻脑窍,局部气机停滞,脑髓 失养,即可发为中风
凝于脉中 之血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虚——正气虚衰
• “气虚致中”学说 李东垣 • “年逾四十,气衰之际,元气虚衰,脉络淤阻,发为中风 • 把中风先兆的病机与气虚联系起来 张景岳 • 非风眩晕掉摇或乱者,总由气虚于上而然,故中风多由“内伤虚损” •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I.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缺血性中风 • 血不利则为水 • 水瘀相兼化毒 • 多因瘀而生 • 呈痰热腑实证 • 痰毒易于攻肺
瘀毒 热毒
痰毒 水毒
• 五志过极,心 心肝火旺 • 水瘀痰毒阻滞 郁而化热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毒损脑络说
I. 病机: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综述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完
善与创新,而我们以后也应勤思苦学,为传统理论添 砖加瓦!
阻于中焦,郁而化热。痰阻中焦,清阳不升,使脑窍失养;胃 气不降,浊邪不下,上扰清窍,损及脑络,发为中风 III. 治法:通脏腑,调畅气机,腑气通畅之后逆乱之气机、失和之 气血皆可随之调畅。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痰瘀痹阻学说 I. 致病因素:六端因素(图) II. 缺血性中风恢复期主要病机:
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 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 II. 毒之来源:同前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腑实痰热说
I.
始于金元,代表方为三化汤【处方】厚朴(姜制.二钱)
枳实(一钱半) 大黄(四钱)
羌活(二钱)
II. 病机:中风病人脾胃虚弱(或因素食肥甘,或因素体久病),痰浊内生,
内外风统一论——标志完善的中风理论形成
中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正气亏虚,心肝肾等脏腑失调、 痰阻血瘀,外邪乘虚而入之本虚标实之证。致气血运行受 阻,血瘀滞络,肌肤失养,或阴亏于下,肝阳上扰,气血 上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成。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风 I. 因“外风说”在“内风说”兴起后逐渐居次位,所
火 I. 中风病机中火包括肝、心、胃火与阴虚火旺等内生
火热; II. 火的成因与分类:(见下页) III.中风发病中意义:促进肝风的形成和其上逆,并进 一步耗竭阴液,生痰生瘀,“风火相煽”,愈
根据成火之时分类
因病生之火热
素蕴火热
实火—病于心肝胃
虚火—阴亏火旺,病本 在肾
以中风病机中的“风”主要指内风; II. 内风(肝阳化风),是因脏腑阴阳失调产生的,体 内阳气亢逆无制的一种病理状态; III.多由情志所伤或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 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阳愈浮而阴愈亏, 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亢而化风,形成风 气内动。
3、古代中医对中风病机的认识
正衰积损说
增龄 致衰 积因 致衰 正衰 积损
I. 四大特征:渐进性、长期性、加速性、突变性
II. 积因致损:七情致损、饮食致损、过劳致损、六淫
致损等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外风致中学说 I. 含义:
一、中风发病似自然界风的特性,起病急、变化多 端,传变迅速; 二、中风病的形成有一部分却是由于外因引起的 II. 例如:唐山大地震期间,人们大都露宿于外,中风 患者明显增多
张景岳
叶天士
王清任
张锡纯
• 中风诸证皆为气虚所致 • 将中风分为真中风与类中风 • 将类中风分为脑部充血与脑部贫血
2、古代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
外风论:内虚邪中,外风致中(唐宋以前)
《素问》
“外风致 中”
《内经》
“内虚邪 中” “大怒则 形气绝, 而血苑于 上,使人 薄绝
巢元方
正虚与邪 袭两方面 共使 注重外邪
虚 血 气 火 痰
痰瘀互阻
风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邪实正虚致病说 I. 邪实——中风早期病机突出特点 II. 正虚——中风发病之本,根在脾肾 III.病机:正虚不外气血阴阳不足,而中风病之正虚,
要在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但以气 阴两虚最为常见。
4、现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