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案

合集下载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自然环境。

2. 掌握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 了解黄山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等。

1.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环境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景点介绍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包括省份、市区等。

2. 讲解黄山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峰林、悬崖等。

2.2 黄山的自然环境1. 介绍黄山的气候特点,如温度、降水、季节变化等。

2. 讲解黄山的主要植被和动物种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 教师讲解黄山的主要景点及其特色。

3.2 互动法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黄山景点和文化内涵。

2.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强学生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案例分析法1. 教师展示黄山的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析黄山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问答1.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黄山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PPT或板书1. 制作黄山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景点介绍等内容的PPT或板书。

2. 使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黄山的自然美景。

5.2 参考书籍1. 提供黄山相关的旅游指南、地理书籍等参考资料。

2. 引导学生阅读,加深对黄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2)能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并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增强学生对黄山景观的直观感受;(3)通过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2)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和欣赏;(3)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的理解;(2)对黄山景观的细致描绘和个性化表达;(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3)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的结构和重点词汇;(2)教师分析课文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和质量;3.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中的表现;4.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黄山风景图片和视频;2. 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3. 课后练习题和答案解析;4. 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黄山风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黄山记》教案设计(精选6篇)《黄山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赏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

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

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

原名徐高寿。

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

4. 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5. 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分析:逐章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寓意。

4. 探究: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黄山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5. 阅读:选择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手法。

6.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所了解的黄山相关知识和小说情节,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7.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分享和评论,鼓励对彼此的创作给予积极的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演示,评价学生对于《黄山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书面评价: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五、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前往实地考察黄山,深入体验黄山的美景和历史文化。

2. 邀请专业人士或黄山游客分享他们的黄山经历和感受。

3. 参观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丰富学生对于黄山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以上是本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黄山记》。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记》教案范文

《黄山记》教案范文

《黄山记》教案范文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山记》,使学生了解黄山的风景和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黄山的理解和表演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黄山在中国的哪个省份?2.呈现几张黄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黄山的地理特点1.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景点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它以独特的奇石、怪松、云海和温泉而闻名于世。

黄山四季如春,风光秀丽,被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的视频,进一步了解黄山的景色。

三、了解黄山的人文景观1.结合图片和文本,介绍黄山的人文景观。

黄山除了自然风光外,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如狮子峰、莲花峰、芙蓉池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自然与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2.让学生选择一个人文景观,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了解它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的旅游宣传片,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写一篇关于黄山的游记,要求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段黄山相关的对话或情景,进行表演。

2.要求学生通过表演,展示黄山的景色和文化,让观众感受到黄山的美丽。

六、总结与展示1.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和表演作品。

2.总结和展示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

《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

《黄山记》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山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它选自电视片《话说长江》是柯蓝为电视片《话说长江》中黄山片所写的解说词。

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的精神,我通过让学生探讨、研究的方式来感受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感受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美。

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

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

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

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

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

黄山记教案通用7篇黄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黄山奇石教案及反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3、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从文字和图片中感受它们的样子。

2、正确认读十八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教师导入: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

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

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1、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

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读,第二遍组词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1、同学们字认的很好,相信课文读的也很棒,下面把书打到12页,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要停顿得当。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分段朗读。

2、理解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时告诉了我们黄山的位置,谁能说一下它在哪里学生回答。

问:谁知道"闻名"的意思结合课件引导学生注释在书上。

问:黄山最有趣的景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这句话,解释"尤其"的意思,出示,尤其句式,学生练习说话。

3、学习第二段。

师:第一个介绍的是什么怪石学生答,出示图片,板书"仙桃石"。

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它是怎么来的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激发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记》的作者徐霞客及其旅行经历。

简述《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学习《黄山记》。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山的美景,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其旅行写作的特点。

分析徐霞客在《黄山记》中对黄山景观的描写和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或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黄山记》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黄山记》中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黄山记》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激发学生对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展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六章:黄山景观与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分析《黄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黄山记》的文本。

3.纸和笔。

4.课前准备好的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PPT展示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引入《黄山记》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本作品。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黄山记》的作者冯梦龙,包括其生平和成就。

•解释《黄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 课文阅读(20分钟)•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读并讨论《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准确。

4. 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整理资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或纸上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情感分析和寓意探讨(2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山记》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分组让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对人生、生活以及情感的探讨。

他们需要找到作品中的象征、暗示和隐含的意义。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6. 文学分析方法介绍(15分钟)•分享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象征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强调文学分析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7. 总结和提问(10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回顾学生对《黄山记》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作品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清楚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阅读《黄山记》的作业,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冯梦龙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体验和文学分析成果。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作者赞美黄山的感受和心情。

2.呈现黄山的壮丽景色和各种景观。

3.了解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

二、教学重点1.黄山的景色和文化背景。

2.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的介绍。

三、教学难点如何描绘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用PPT呈现黄山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景观。

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学生对黄山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铺垫。

2.呈现黄山的壮丽景色通过PPT呈现黄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黄山的美丽和壮观。

教师可以从山势、奇石、云海、温泉等方面详细介绍黄山的景色,让学生对黄山有更深入的了解。

3.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教师通过PPT介绍黄山的文化背景,包括黄山道教文化、传统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等。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句或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黄山对文化的影响。

4.介绍黄山的历史名人通过PPT介绍黄山的历史名人,包括李白、苏轼、朱熹等。

教师可以引用他们写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文章,让学生了解他们对黄山的赞美和感受。

5.呈现《黄山记》的内容教师可以将《黄山记》的部分内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黄山的情感和真实的描写。

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美感和语言的韵律。

6.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对黄山的赞美和感受有更深入的思考。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看学生是否能够从展示的图片中感受到黄山的美丽和壮观。

2.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黄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名人的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黄山的了解程度。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的景色和文化的感受。

六、教学资料PPT、黄山的图片、《黄山记》的课文等。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认知。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山的美丽与壮观,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景观。

1. 教师准备:《黄山记》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黄山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黄山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黄山记》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景观,评价作者的观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黄山的自然景观,写一篇旅游心得。

6.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鬼谷子的背景;2. 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掌握《黄山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 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黄山记》的核心思想;2. 应用阅读技巧和鉴赏文学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了解过黄山吗?它在中国文化和旅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请简单谈谈你对黄山的了解。

二、学习《黄山记》(30分钟)1. 介绍《黄山记》的背景:作者杜牧和鬼谷子;2. 导读《黄山记》的主要内容;3. 阅读《黄山记》并逐段解读;4. 分析《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三、应用阅读技巧(15分钟)1. 小组讨论:你觉得杜牧在写《黄山记》时,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手法?2. 分享讨论结果,总结《黄山记》的文学特点。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你们对《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2. 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记》的文学鉴赏,分享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2. 总结《黄山记》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强调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以《黄山记》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 准备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黄山记》的文本;2. 黄山图片和相关资料;3. PPT演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记》的理解和分析程度;2. 学生在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上的发展;3. 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技巧应用的情况。

初中黄山记教案

初中黄山记教案

初中黄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黄山的基本地理信息和历史文化背景。

2.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

3. 欣赏并分析课文中对黄山景观的描绘和赞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的特点。

2. 课文中的描绘和赞美手法。

教学难点:1. 黄山的专业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的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黄山记》。

2. 黄山的图片、视频或其他相关资料。

3. 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黄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丽景色。

2. 简要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黄山记》。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景观介绍(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

2. 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景观的了解和思考。

四、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对黄山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黄山为题材,写一篇游记或散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黄山,亲身体验黄山的美丽景色。

2. 邀请黄山当地的导游或专家来校讲座,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黄山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黄山记》,让学生了解了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并欣赏了课文中对黄山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现手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黄山的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能够运用所学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3)通过观察、描述和创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2)理解并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3)运用所学生字词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和运用“黄山记”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2)准确描述黄山的景观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3)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黄山景观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黄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黄山记”,理解文章内容和结构;(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3. 词汇学习:(1)列出“黄山记”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让学生进行认读和理解;(2)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运用词汇进行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词汇运用能力: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4.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创作黄山景观描述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黄山的图片和视频;2. “黄山记”文本;3. 重点词汇和短语的例句和练习;4. 写作纸张和文具;5.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黄山记 教案

黄山记 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背景《黄山记》是清代作家、史学家陆游创作的短篇小说,是他晚年成名作品之一。

小说以耐人寻味、细腻入微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穷困书生在黄山中的奇遇和成长过程,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黄山记》,使学生了解文学经典作品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3.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理解作品内涵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可以引用《黄山记》中的精彩语段,或者介绍《黄山记》的作者陆游的作品背景和文学地位。

2. 阅读和讨论(35分钟)教师分发《黄山记》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描述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他的性格特点有哪些?•故事发生在黄山,请列举小说中黄山的描写。

•主人公通过在黄山的经历,有何收获和成长?•《黄山记》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对什么进行了反思和批判?3. 分析写作技巧(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山记》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情节设计等,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一段文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4. 作文练习(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成长与探索”或“人性与社会现实”任选一个进行写作,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发表个人观点或者重新创作一个情节。

学生可以运用之前学习的写作技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可以就学生的作文进行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四、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2.学生在作文练习中的表现;3.学生对《黄山记》和相关主题的理解程度。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黄山记【教学目标】1.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2.欣赏本文的谋篇布局和大手笔的写法。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课文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课文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教学方法】1. 讨论法2. 自读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屏幕上显示黄山风景镜头,引发学生兴趣。

用诗句激发学生情感,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黄山风景图片,教师讲解有关黄山的情况:黄山是我国东南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境内,景色瑰丽奇伟,有名可数的有七十二峰,最具特色的景物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

因此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二、授课⒈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理解课文。

(1)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并通过练习题互测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自己整理字词,培养其运用工具书的习惯。

同时在互测的过程中能够查漏补缺,当堂掌握基础知识。

煞费心机(shà)倏来倏去(shū)扑朔迷离(shuò)绮丽(qǐ)悭吝(qiān)菡萏(hàn dàn)糗(qiǔ)氤氲(yīn yūn)喑呜(yīn)叱咤(zhà)款步(kuǎn)(2)学生根据课下所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徐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

其作品《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享誉文坛,散文集有《徐迟散文选集》。

(3)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概括各部分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表达能力。

学生第一次可能概括得不够准确,第二次能概括得较准确但语言可能不简练,第三次能够达到语言简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记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

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

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

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文章。

大家想想看,一般登山的游记是怎么写的,从什么地方写起?明确:都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

从山下写起一直写到登上山顶为止。

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明确自己的游踪,理清游览的线路。

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

毛泽东曾说过“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举自己登山的例子。

)最险峻的地方往往风景最美。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

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

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

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表现人对山的征服。

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

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

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

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

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

(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

(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

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

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

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

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

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

”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

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明确:它是大自然。

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

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明确:不是。

这是中虚构的写法。

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

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

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

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6.正因为黄山是如此的伟大,所以自然会想到有没有人登临它。

(引导《过万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写景色的奇丽伟大,在联想到人的活动。

)四分析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仍然没有写到登山的经过,而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这些登山记载说明了什么呢?明确: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

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以上都是侧面写黄山的“险”五分析第三部分现在我们来阅读第三部分。

这部分才是作者登山的真正开始。

是从正面写黄山的“险”1.在分析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们已经讲到了黄山的险峻,那么作者真正登山开始了,他是否体会到黄山的险峻了。

请你找出能反映黄山奇险的句子来。

明确::“果然惊险。

但是我们现在并不需要……甚至还…像公园里那样。

”“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已有了……”“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却无可颤栗,……化险为夷。

”“今天已不再是艰险……”“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

……这是何等的公园!”2.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险峻的?明确:对比的手法。

注意其中的一些表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然而、却,过去的“险”,现在已化为“夷”了,不再是艰险了。

登山在这里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3.所以,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道出了“直上,直上,直上。

”为什么要用三个“直上”?明确:体现了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如今黄山开发得很好,石路不仅宽阔,而且还有石栏铁索保护。

随意登黄山已不象历史上那样“不可上,乃止”。

古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暗含了作者对新时代劳动人民开发、建设黄山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我们这江山。

多数人”这句话有何作用?明确: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作者触景生情,由石砌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筑路者的赞美、感激的思想感情联系到一起,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六分析第四部分1.最后请同学们朗读第四部分,作者登上黄山后看到了什么景色?作者一共向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明确:云海图、古松图、日出图、摄身光。

围绕着云海、松树、日出和摄身光等景色来写。

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概况就是“奇”。

与第一部分的“险”相呼应。

2.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绘松树的?“几枝松。

溶入”。

这句中“溶出溶入”体现出了景致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准确、形象,描绘出云雾飘来浮去的特点。

有云雾飘来,松与人就缓缓地消失云雾之中;云雾浮去,松枝与人就缓缓地从云雾中显现出来。

景物随云气而变幻。

“溶出溶入”一词用得巧妙之极。

读者充分发挥想象,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

3.什么是想象?明确:想象是在已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

也指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没有发生的事情,设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4.在这部分中,还有哪里是想象?明确:“我多么想。

打翻我的船。

”描绘出排云亭前云海浩瀚无垠的特点。

又表现了作者要畅游黄山顶峰的激情。

表现了作者要攀登黄山顶峰的心情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分析第四部分中有关松树描写的句子。

1.请你摘除有关松树描写的句子来明确:“从峰顶俯视。

亭亭而玉立”作者从峰顶和山腰两个立足点来观察,借助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黄山松的多,密和黄山松在云雾中的美丽风姿表现得极为形象传神。

2.这段文章是从哪些角度写黄山松树的?明确:写雾中的松树;风中的松树;写松树的根和冠;写仰视和俯视时松树的状貌。

雾中的松树与观松人在云雾中忽隐忽现,象一幅写意画;风中的松树姿态万千;这些松树的根如岩石,冠如华盖;从峰顶俯视它象苔藓,从山腰俯视它象天女。

在这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极写黄山松的美丽风姿。

3.这段文章采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举例说明明确:“它们如苔藓。

而玉立。

”用苔藓来比喻松树的分布情况,抓住了松树与苔藓的相似点——密而多。

这种修辞使表达新奇而贴切,把山腰见到的松树比喻成天女,抓住二者姿态的相似点——亭亭玉立。

这样打比方使松树的风姿变得更加形象可感。

八总结文章的主题作者表现了登山者所见的黄山之美。

这是一种特殊的高尚的享受,这本来不是人间所能享受的,而现在已经属于人类了。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你们能从中读出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明确:一种很自豪的语气。

从大自然的不可一世,到我们最后对山的征服。

这个过程中,我在哪里?我似乎没有位置,但是我见证了。

从历史到现实,我全见证了。

现在我们再跟从前所学的课文做一个比较,其他类似的文章一般都是强调登山之难,我对困难的征服,才能表现“我”的伟大,可是这篇文章虽然也说登山之难,可是真正到登山之时,这难又化为易了。

这是为什么呢?明确:一般我们写这类文章,是要表现登山者个人(即“我”)对山的征服,所以要尽可能的写出登山之艰难;而这篇文章却写出了登山之容易,为什么呢?明确:因为它要表现的不是我,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类”——人类的力量,能够化险为夷,能够将绝境变为公园的,决不是个人的力量,而是群体的力量,人类的力量。

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要表现人类对山的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对造物主的征服。

九板书黄山胜景天造就:峰、云、松、泉、光——拟人(概写)(空间顺序)奇天下奇景属黄山:由古及今人迹罕至(侧面写“险)(险)险攀登天都寻常事:“直上”“尽踏足下”——对比自然伟大,征服自然的人更伟大(正面写“险”)(夷)千古黄山几人登云海图古松图古今人迹罕至日出图摄身光——联想、想象(侧面写“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