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整体调节
针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针灸穴位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 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图6-1a);二是 指针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 调节而实现的(图6-1b)。针灸对机体各系 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环节、多水 平、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针灸的整体调 节特点是针灸具有广泛适应症的基本原因。
三、后效应期:
指从停止针灸刺激到针灸疗效消失的时间间隔。 产生这种效应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停止了针灸刺激。 针刺镇痛有非常显著的后效应。对白陶土、鹿角菜 制造的足底炎症模型大鼠电针30分钟,其镇痛后效 应可达90分钟之久。针刺镇痛后效应还与针刺间隔 时间有关,如采用2Hz的跨皮电刺激大鼠“三阴交” 穴和“足三里”穴,针刺的间隔时间不同,其针刺 镇痛后效应也不同(表6-2)。根据现已揭示的针 刺镇痛机制,这种后效应的缓慢变化过程与电针激 活了脑内PAG-中缝背核-伏隔核-杏仁核-缰核 -PAG正反馈回路有关,使该环路进入循环工作状 态,从而使镇痛效应能维持一段时间。了解不同针 灸效应的后效应期,对于临床合理制定两次针灸间 隔和疗程间隔有重要临床意义。
膀胱处于高紧张状 态的家兔
膀胱处于低紧张状 态的家兔
针刺中极、横骨 膀胱内压均出现不
等穴
同程度的下降
针刺中极、横骨 膀胱内压上升 等穴
针刺双侧“委中” 膀胱松弛 穴
针刺双侧“委中” 膀胱收缩 穴
此外,给犬分别注射胰岛素造成低血糖状
态和注射肾上腺素造成高血糖状态,在相同穴 位施以同样参数的电针,结果使高血糖者血糖 降低,而低血糖者血糖升高。图6-5示电针对 家兔血糖耐量曲线的影响,比较两图可以看到, 在糖负荷后,有血糖水平剧烈升高反应的动物, 电针刺激可使其反应削平,在血糖水平上升不 剧烈的动物,电针刺激可使其稍有上升。
生理量 心率 胃运动 肠运动 膀胱张力 血糖 血压 眼压 皮层兴奋性
病理状态 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 胃动过速 胃动过缓 肠运动亢进 肠运动减弱 紧张性膀胱 弛缓性膀胱 高血糖 低血糖 高血压 低血压 高眼压 低眼压 嗜睡 失眠
表6-1 针灸双向调节效应
针灸效应 减慢心率 增加心率 胃运动减慢 胃运动加快 肠运动减弱 肠运动增强 膀胱张力下降 膀胱张力增加 血糖下降 血糖升高 血压下降 血压升高 眼压下降 眼压升高 皮层兴奋性升高 皮层兴奋性下降
二、效应期:
指针灸疗效开始出现到停止针灸刺激的这段时 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一方面,针灸刺激在体内 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针灸效应仍在不断积累并 维持稳定在一个高水平;一方面,随着针灸刺激的 延长,对抗针灸效应的针灸耐受也随着产生和增强。 由于针效反应系统和病变性质不同,效应的强度和 方向不同;同时,由于不同针灸效应和个体的针灸 耐受机制启动速度和强度不同,针灸耐受效应产生 时间和强度不同。在这段时间内,两种相互拮抗的 效应互相作用,针灸效应将开始减弱,这就决定了 效应期有一定的持续时间。了解某种效应的效应期 长短和开始发生针刺耐受的时间,对于合理制定临 床治疗方案、防止针刺耐受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如确定一次针灸施治的最长时间或多次连续 针灸施治的最长时间等。
(一)不同机能状态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机体的机能状态主要指机体的病理状态、 个体生理特点、心理因素。针灸临床要求辨证 施针,就是分析患者机能状态,以便有的放矢, 治疗个体化,提高疗效。
针灸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表明,机体的机 能状态是影响针灸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决定因素, 这种影响表现在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个体生 理特点、心理因素,对针灸刺激的反应敏感性 和效应方向不同。
1a.针刺麻醉 2b.
产生镇痛效应 增强机体相关调节机能,减少术中对生理功 能的干扰 调节免疫,促进术后恢复
针灸
调整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
调整胃肠动力
调整胃酸分泌
保护胃肠粘膜
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三)品质调节
针灸的品质调节特点是指针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 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量度调节系统调节能力 大小的一个参量),增强自身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 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一) 双向调节
针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指针灸穴位能产 生兴奋或抑制双重效应。当适宜的针灸刺激 作用于机体,其效应总是使偏离正常生理状 态的生理生化功能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 展转化,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即在机体 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可使之增强;功能状 态亢进时又可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生理功能 无明显影响(表6-1)。针灸的双向调节特 点,是针灸疗法无毒副反应的根本原因。
图6-4 针灸时效曲线示意图
潜伏期 针灸
效应期 撤针
后效应期
从图可看出,可将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 过程划分为潜伏期、效应期、后效应期三个阶 段。不同的针灸效应,其时效曲线的特征参数 可能不同,即各期的持续时间、效应的强度和 方向不同,但其曲线形态却是一致的,即都呈 现这三期的变化。
一、潜伏期:
应用控制理论中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方法对针 刺影响狗的血压调节系统品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 果表明:针刺改善血压调节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 了抗干扰能力和系统稳定性,加快了系统响应速度, 使外界干扰引起的血压波动很快被消除,血压振荡 能较快消失。这一结果也很好地说明了针麻手术中 的血压能够比药麻维持更平稳的现象。
一、针灸治病的基本特点
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 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引起的反应。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 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 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因此针灸效应 并不是针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 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针灸 作用是调节作用,并具有以下特点。
表6-2
针刺间隔时间与针刺镇痛后效应
针刺间隔时间
针刺镇痛后效应
每2天电针1次,每次30分钟,共5次 电针后30分钟镇痛后效应逐渐减弱
每4天电针1次,每次30分钟,共5次 电针后30分钟镇痛后效应稳定
每7天电针1次,每次30分钟,共3次 电针后镇痛后效应逐渐增强
三、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
由于针灸效应是由体内固有调节系统发挥 调节功能所产生,因此在实施针灸疗法过程 中必然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这些 影响 针灸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机体的机能状态、 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针灸刺激参数、时间 因素、施术针具等。
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维持内环境各生理生化参量 相对稳定的复杂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 疫调节系统。能对各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干扰作出主 动的调节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定。针灸正是通过激发 或诱导体内这些调节系统,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 提高其调节品质,增强其调节能力,从而产生双向调 节效应、整体调节效应和自限调节效应,使紊乱的生 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从针灸刺激到针灸效应,两者 不是直接联系,其中由体内各种调节系统介导(图62)。
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是针灸防病保健作用的内 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是一块待开 垦的新领域,对中医中药学科研究也有启发作用。
(四)自限调节
针灸的自限性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 针灸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 发挥作用;一是指针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 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机能储备。因为针灸治病的机 理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 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这在本质上就 是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针灸作用具有以上的自限性。 如针刺麻醉中的镇痛不全,这是针刺镇痛的固有“本 性”。又如对某些机能衰竭或组织结构发生不可逆损 害,或某些物质缺乏的病人,针灸就难以奏效。了解 针灸调节的自限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针灸的适应 症与合理应用针灸疗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指从针灸刺激开始到针灸疗效出现的这段时间 间隔。在这段时间内,针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 导,激发、整合各种功能活动,为针效显现从量上 逐渐积累。由于不同器官组织对针灸刺激的反应速 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针效显现的速 度,因此不同针灸效应的产生有迅速和缓慢之分。 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效应,一般以秒、分计算, 如针灸对胃肠运动效应的潜伏期仅几分钟,针刺镇 痛效应的潜伏期大约20~30分钟;潜伏期长的,称 为迟发型效应,一般以数小时、数日等计算,如针 刺促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潜伏期约6天。 了解某种效应的潜伏期,对于我们制定临床治疗方 案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了解针灸治病的 机理,掌握针灸治病的规律,为合理认识和应用针灸 疗法、提高针灸疗效、指导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针灸时效关系
针灸效应的发生和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时 间,并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针灸 效应与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针灸时效关系。 用直角坐标表示针灸时效的关系称为时效曲 线,如图6-3所示。了解针灸时效关系对于临 床针灸的一次治疗时间长短、二次治疗之间 的时间间隔、疗程时间长短和疗程间隔等的 确定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实验研究同样非 常重要。
图6-5
电针对血糖耐量曲线的影响示意图
mmol)
mmol)

糖 含
11
量 (
10
9

糖 含
11
量 ( 10
8.9
8
7.8
7
6.7
5.6
5.6
4.5
4.5
0 0.5 1
2
3 (时间)
0 0.5 1
2
3 (时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健康成人分别注射溴化钠以抑制中枢神经,注射咖啡因以兴奋中枢神经,结果发现, 前者的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后者则上升,此时如针刺内关穴,针后前者上升而后者下降。 给健康人分别服用三溴片及咖啡因以改变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使机体固有的网状 内皮系统吞噬能力有所升降后,再针刺内关穴,观察对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 果如图5-5所示,原来吞噬能力增高者针刺使之下降,原来吞噬能力降低者针刺可使之上
1.病理状态与针灸效应
在病理状态即机体功能偏离正常生理状 态下,这时针灸具有促进其恢复正常状态的 作用。即对亢进的机能状态,针刺呈现的是 抑制效应;而对于低下的机能状态,则呈现 兴奋效应。临床上针刺内关,对心动过缓者 有增加心率的作用,对心动过速者有降低心 率的作用,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表6-1、63)
第六章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 影响因素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 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 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针灸效应并 不是针灸刺激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体内介 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因此,受到多种 内外因素的影响。
重点、难点提示:
1.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 2.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 3.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 4.针灸的自限调节作用 5.针灸时效过程 6.机能状态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7.腧穴功能特异性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8.人体节律与针灸施治时间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9.针灸刺激参数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10.不同针具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表5-3
不同病理状态的针
观察指标
肾脏泌尿 功能
病理状态
给家兔注射30%葡 萄糖溶液引起多尿 状态
给家兔注射垂体后 叶素引起少尿
灸效应
针灸方法
针灸效应
耳针刺激“肾区” 抑制肾脏泌尿 及“膀胱区”
耳针刺激“肾区” 增加肾脏泌尿 及“膀胱区”
膀胱收缩 功能
膀胱收缩 功能
紧张性膀胱排尿障 碍患者
松弛性膀胱排尿障 碍患者
升。
图5-5 中枢神经功能变化时针刺对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示意图
针灸刺激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图6-3 针灸整体调节示意图
双向调节效应
针 灸 效 整体调节效应 应
自限性调节系统
针灸的这一品质调节作用揭示了针灸对偏离正
常态的紊乱生理功能呈现双向调节效应,而对正常 态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这一现象的深层次答案:即 针灸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影响,并不是对正常态机 体功能无作用。无论对机体正常态或病理态,针灸 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调节品质,增强了调节能 力,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态呈现双 向调节作用(治病作用),而对正常态呈现防病保 健作用,表现为对随后受到的干扰因素(致病因素) 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经常针灸足 三里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防病能力就 是针灸品质调节作用的体现。针灸的品质调节作用 可以从以下实验中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