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
彭赛男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11级英语一班 2011310407)部分人的眼里,武侠小说是绝对不入流的,自然也进不了文学
殿堂,更有人戏谑武侠小说只是有趣的拳头游戏而已。

因此,读武
侠小说,认为无聊,没品位,引导学生读武侠小说更会被斥为误人
子弟。

这自然是一种世俗的偏见。

武侠小说是不是文学作品,能不
能入流,最有发言权与检验力的应该是读者。

这些年来,掀起了一
股又一股金庸热、古龙热,这正说明武侠小说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所以学生应该涉足武侠小说,而且作为老师和家长还应适当的鼓励
他们去读。

什么是江湖?人即是江湖。

什么是江湖?恩怨即是江湖。

江湖
是美丽的,在深夜的街头独自挥舞着刻着自己名字的剑,像风一样
潇洒,江湖是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师友至爱喋血黄沙,为报仇也只
能十年面壁。

这就是江湖。

在江湖里,你可以和你的爱侣双剑合璧,共奏一曲“笑傲江湖”。

也可以凭着自己的绝顶聪明,找寻传说中
的秘籍,练就绝世的武功。

或者开山收徒,成为受人景仰的宗师。

也可以打一把自己的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成为传说中的
孤独剑客。

等到完成了一些近于苛刻的条件,你就可以拜风清扬、
张三丰、达摩祖师、王重阳、杨过这样的传奇人物,学到令人艳羡
的武功。

而后古龙在一本武侠书中借杀手燕十三之口说道: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更成为惊世之言,至此,江湖的称谓为更多的人接受,
也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

最终,还是由古龙先生为江湖的称谓做了
总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读武侠,看武侠,才觉得武侠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这是一
个个著名的小说家们用手中的笔铸造的刀光剑影的世界,武侠小说
中的江湖世界充满江湖义气和侠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守财
之人破财,阴谋之人尝恶果。

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金庸武侠小
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
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
互为启发,相得益彰。

这里涉及儒、释、道、墨、诸子百家,涉及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史科技典籍,涉及传统文学艺术的各个
门类如诗、词、曲、赋、绘画、音乐、雕塑、书法、棋艺等等。


者调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小说上升到一个很高的
文化层次。

像陈世骧教授指出的《天龙八部》那种“悲天悯人”、
博大崇高的格调,没有作者对佛教哲学的真正会心,是很难达到的。

我们还从来不曾看到过有哪种通俗文学能像金庸小说那样蕴藏着如
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学术品位。

可以说,金庸作品既是作者以近代精英文化改造武侠小说的结果,同时又是作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熏陶的产物。

从金庸小说,我们可窥见墨家见义勇为的游侠精神,儒家的仁爱、王道与民
本思想,还可感受到道家深邃博大、无处不在的辩证方法。

但说到金庸小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研究者中间的看法显然
很不相同。

陈墨说:“金庸小说的主人公的‘文化程度’越来越低,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第一部书中的陈家洛,到第二部书中的袁承志,到第三部书中的胡斐、第四部书中的郭靖、第五部书中的杨过。

在文化程度上明显地一个不如一个。

而后来的狄云、石破天等主人
公干脆就是文盲。

”“答案或许相当简单:那就是金庸不喜欢儒生,
不喜欢文人,不喜欢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

”还说:“金庸
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文化程度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不通世故。

这不
仅表明作者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否定,同时也是对非主流的世俗文化
的厌弃。

”陈墨的结论是:金庸小说“从对儒生乃至一切传统文化
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的怀疑和批判,发展到对一切世俗文化的怀疑与
批判,这是一条不容忽视的思想线索,也正是金庸的思想意识的独
特之处和深刻之处。

”《飞狐外传》与《射雕英雄传》等作品表明,“金庸首先把侠义精神托孤给儒家”;由于对儒家思想的“反叛与
逃逸”,金庸“走向道家”,但“《神雕侠侣》是金庸反叛儒家规
范的一次半途而废的努力”;到《笑傲江湖》,岳不群这个“代表
着儒家文化的‘父亲’终于被弑,表明金庸对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侠
义精神全面没落的深刻反省”;《天龙八部》体现了“佛法无边”,但对慕容复、段正淳等依然“无能为力”;“到了《鹿鼎记》,金
庸则为侠义精神唱出了最后的挽歌”,通过韦小宝这一“中国文化
的怪胎”,“侠义精神最终被金庸亲手埋葬”。

金庸小说果真像上面几位先生说的那样,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
了虚无、否定和绝望吗?如果允许我们“跟着感觉走”,恐怕得不
出这种结论。

金庸几乎花了半生心血塑造侠魂,讴歌义气,他认为“中华民族所以历数千年而不断壮大,在生存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给外族压倒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或许与我们重视情义有重大
关系”。

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实在难以想象居然会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态度,居然会将侠义精神“亲手埋葬”。

金庸对传统文化很有感情。

他曾自豪地引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
比的话,称“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且连续不断,是世界唯一的”。


一篇讲演中,金庸极有见地地说:“从西周开始,我们已有了一个
严密的宗法社会制度。

金庸在小说中,正是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分析的态度,既有赞扬,也有批判,既有吸收,也有扬弃,既有总体上的较多肯定,也有分
体上的强烈否定。

他没有简单地全盘接受,更不是虚无地全面排斥。

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不只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在的渗透,
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浸润着的;它弥漫在整个作品,充溢在字里行间。

金庸小说不但写的是传统的武林世界,作为侠士魂魄的“义气”地
道属于民族传统的特质,而且连小说语言和表述方式也尽可能富有
传统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