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鉴赏 纲要

合集下载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分析

一、外国新闻作品分析:1.分析《日本签字投降》一、作者简介:霍墨·比加特: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著名记者,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写的报道,曾报道过太平洋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先后两次获得过普利策奖,他的报道以生动详实著称,同时又是一名有名的“写作快手”。

二、报道特色:——“寓观点于事实之中”▪这是记录在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新闻名篇。

▪通篇都是客观叙述,用事实说话,捕捉细节▪冷静客观的描写,体现日本帝国的没落,世界强国地位的失去。

▪作者不直接评论,透过细节描写传达思想,将观点和倾向体现在对事实的取舍中三、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描写了五个人物▪着重对日本外相重光葵的细节描写思考:结合此文,试述外国记者“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报道特色。

2.分析《火葬——甘地永存》一、写作特色:▪语言凝练、传神*介绍事件背景——描写人们吟唱经文——描写送葬队伍的不同阶层二、结构特色▪以火葬为线索*火葬的背景——火葬开始——火葬仪式——火葬结束▪围绕火葬这一中心事件,把人们对于甘地的爱戴之情传神地表现出来,通过火葬经过的描写,将各阶层人们的不同表现用事实叙述,全文融为一体,前后有序三、对观察性报道手法的运用▪既像一则消息,又像一则目击记▪观察准确,写的传神简练▪对各阶层送葬人们的描写3.分析《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一、引用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及作用:▪多次引用两位宇航员的话:用他们的切身感受真实向读者再现登月的情景,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可信性和权威性,使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一事件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更形象、生动。

——“用事实说话”胜过直接评论二、“一句话导语”的重要性▪一句简单的导语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呈现给读者。

▪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及时、充分地向人民群众报道他们欲知、和应知的新闻三、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思考:结合此文,说明记者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重要性。

4. 分析《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一、作者简介:比昂尼克:法新社前驻北京首席记者二、抓住的两个人物镜头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51 学分: 3 适用专业:新闻学开课时间: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中外新闻传播史》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中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规律、问题。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史实、认识关系、审视得失、反观当今,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认识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基本的史实,吸取经验和教训;2、进一步认清当今新闻传播事业的现象、问题和趋势;3、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

2、教学难点:在《中外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反观当今、进行价值判断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帮助学生梳理重要的历史事件、挖掘事件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思维方式。

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1.1历史是什么了解0.51.2 三种新闻定义和三种新闻史了解 11.3 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和新闻史分期了解0.52、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信息传播2.1 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0.5 2.2人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革掌握 12.3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理解0.53、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3.1 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理解0.5 3.2 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掌握 2 3.3 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掌握 14、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4.1 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了解0.5 4.2 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理解 1 4.3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掌握 1 4.4 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了解0.55、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初步发展5.1 新闻产生的土壤和近代报刊的出现掌握 1 5.2 专制与反专制:争取新闻自由掌握 1 5.3政治工具:西方社会革命时期的报刊了解0.5 5.4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体制的初步建立了解0.56、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西方报刊新闻的成熟6.1 工业革命:社会变迁与新闻需求的扩大理解0.5 6.2 从独立报刊到大众报刊掌握 1 6.3通讯社的出现:原因和影响掌握0.5 6.4 记者、报道内容和新闻文体了解0.5 6.5 19世纪末西方经济的发展与媒介产业化了解0.5 6.6 新闻传播中的逆流:黄色新闻的泛滥掌握 17、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从萌芽到产生7.1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及特点了解0.5 7.2 清朝前中期的新闻传播与信息控制了解0.5 7.3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掌握 4 7.4近代中国报业的转变和初步发展掌握 48、媒介变革与传播的时空压缩8.1 媒介变革的基础和动力理解0.5 8.2 广播的发明和广播电台的设立掌握 2 8.3世界广播业的发展理解 1 8.4 电视时代的到来掌握 1 8.5 世界主要电视国家简介了解0.5 8.6媒介的三足鼎立与媒介特性分析掌握0.59、主要西方国家新闻的发展:理念和社会作用9.1 从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西方国家了解0.5 9.2 主要西方国家的报刊、广播与电视新闻了解 1 9.3 西方国家的新闻专业化与传播理论理解 1 9.4西方国家媒体与西方社会了解0.510、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10.1 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与变迁理解 1 10.2 新中国建立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3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新闻传播掌握 4 10.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新闻传播理解 111、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发展与传播霸权11.1 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理解0.5 11.2 当代社会的新媒介:国际电视、网络媒体与媒介融合理解0.5 11.3 从传播国际化到传播全球化理解0.5 11.4世界传播差距与传播中的文化霸权理解0.512、主要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变化12.1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理解0.5 12.2西方国家媒介政策的调整及媒介结构的变化理解0.5 12.3 媒介商业化与产业化理解0.5 12.4 对西方媒介商业化的思考理解0.513、中国新闻传播的改革与发展13.1中国新闻改革的社会背景理解0.5 13.2中国新闻改革的历程:成就与问题掌握0.5 13.3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了解0.5 13.4台、港、澳及海外华人媒体的发展了解0.5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1)新闻起源时期中国社会的信息传播 10%(2)西方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15%(3)黄色新闻的泛滥 20%(4)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25%(5)电子媒介产生的历史背景 15%(6)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发展 15%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名词解释 20%(2)简答题 30%(3)论述题 5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刘笑盈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2版2、参考资料:(1) 谢金文著.《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2)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3版(3) 陈力丹王辰瑶著.《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2版。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和解释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点。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现象、分析媒体角色以及思考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在“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部分,我们将概括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要点。

然后,在“3. 解释说明中外新闻传播史要点”部分,我们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读者深入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通过本文所呈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媒产业演变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做出有益的决策和行动。

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2.1 国内新闻传播史要点:国内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方式,如信鸽传递信息、火焰传递信息等。

然而,现代国内新闻传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行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都察院”,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机构始于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

- 新闻纸媒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北华捷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

- 中国第一份由政府主办的报纸是1902年创办的《京报》。

- 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党派刊物和独立媒体。

- 建国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所有中文媒体被国家控制,并服务于党和政府宣传目标。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中外新闻事业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事业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新闻事业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四号黑体)(一)总体目标:(小四号黑体)本课程以全球新闻传播业的历史为讲述对象,以时间为轴、国别为纬,简明扼要地对其演变过程进行勾勒。

从人类出现“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一直讲述到20世纪信息化时代到来后的新闻业。

内容涉及各社会历史阶段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各国重要新闻机构、著名新闻从业者和记者,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特征演变,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新闻体制、新闻业务和传播观念等等。

(二)课程目标:(小四号黑体)(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五号宋体)课程目标1:1.1扼要讲述中、外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轨迹,特别是勾勒近代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演变脉络;1.2揭示新闻传播的一般性规律,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对有影响的报人、记者、编辑、报刊评论家等生平进行评述,以期达到鉴往知今、洋为中用的目的。

课程目标2:2.1使学生树立一种大历史观以及相应的新闻观,培育专业素养与职业认同;2.2一方面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专业发展廓清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小四号黑体)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五号宋体)三、教学内容(四号黑体)(具体描述各章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

实验课程可按实验模块描述)导论1.教学目标:掌握关于新闻史及其历史分期2.教学重难点:对于“新闻史”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界目前有不同理解;当前新闻史的分期、脉络及其优劣评析。

3.教学内容:本章是课程的概论,内容有:(1)历史是什么;(2)三种“新闻的定义”;(3)我们所理解的“新闻史”及其分期;(4)本课程的授课思路和内容;(5)小结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5.教学评价:提问+文本阅读第一章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1.教学目标:掌握新闻起源时期的人类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2.教学重难点:人类信息传播媒介从口语传播到印刷传播的过程;信息传播与人类社会变迁之关系。

最新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资料

最新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章教案资料

第三章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教学目的: 通过对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回顾,包括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中世纪欧洲的信息传递:从教会统治到多元化、新闻传播的萌芽:印刷机和“手抄新闻”和封建王权与信息传播:利用与控制。

让我们对西方国家前新闻时期的信息传播有了一定了解教学重点: 希腊、罗马时期信息传递的特点;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概念;欧洲后期新闻萌芽出现的基础和表现。

教学难点: 中世纪教会对信息控制是如何瓦解;从罗马帝国到15-16世纪欧洲的社会传播体系是如何变化。

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方法:精读、略讲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回顾了新闻起源时期我国社会的信息传播,包括先秦与秦汉的信息传播:从口传到文字、三国至唐宋:“报状”与印刷小报、元明时期:新闻传播的萌芽与传播控制。

同一个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递的发展也没有中断过。

抛开信息传播这个范畴,我想问下大家:在你的印象中,西方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体代表有哪些?(提问)总结:同学们列举的那些其实都很代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罗马帝国的重要文明一直影响到现在。

期中也不不乏很多跟文明信息传播密切相关的。

这节课文明就新闻起源时期,西方国家的信息传播发展过程进行一个介绍跟梳理。

【新授】:第一节希腊、罗马时期的信息传递:从口传到文字希腊时期之前的文明可以分为克里特文化(公元前3000~前1400年)、麦锡尼文化(公元前1600~前1125年)和荷马时期,可以统称地中海文明。

从公元前600~前30年的希腊年代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前3世纪)、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前330年)和马其顿亚里山大时期(公元前336~前30年)。

以后是罗马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形成了把地中海囊括其中的、统治人口一亿的帝国。

希腊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轴心时代的重要地区。

希腊时期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哲学家、科学家,例如自然哲学的开创者泰勒斯、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里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医学之父波克拉底、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等。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我喜欢的三十篇新闻作品1.《暴走妈妈割肝救子》系列报道冯志刚等记者2009.10.27—2010.10.09 长江网该新闻已经报道便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百度百科为其创建词条“暴走妈妈”;社会捐款不断涌入,解决了主人公陈玉蓉的家庭困难,使陈玉蓉与其子顺利完成手术;引起网友对亲情和感恩家人的思考,并获得非常良好的正面影响;记者行业的刻苦专业也被网友所体会。

它充分展现了新闻报道的正面影响,不仅提升了长江网的知名度,也弘扬了真善美,传播了新时代主旋律,对网友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2.《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任仲平 2016.06.29 《人民日报》这是一篇评论文章,它的论述手法非常值得学习。

文中大量引用方志敏、华罗庚等人的名句,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运用精选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充满说服力,让人阅读后印象深刻;全文写作手法非常精妙,全文运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从历史讲到今天再到未来,读来亲切自然,激发读者热情和阅读兴趣,从而使得本文传播效果非常好,仅24个小时便被近180家网站进行了转载。

3.《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毛广绘 2012.05.10 《浙江日报》首先,作者的成文速度已然令我非常敬佩。

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现场查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采访了相关人物即故事,第二天便完成了这份报道,足见记者实力与功底一流。

而且本篇文章像散文一样优美的文笔和意境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展现了江山的美丽、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方面的成果,也展现了呼吁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主旨。

4.《火车首次跨越“世界屋脊”》周岩、吴宇、拉巴次仁2006.07.01 新华社“首次”、“世界屋脊”这样的字眼都说明这个选题的重要性,然而本篇报道的篇幅却没有题目看上去那么“吓人”,而是巧妙地裁剪为短短一篇文章,且迅速、准确、全面又生动。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国新闻史
1. 古代部分:包括口头传播、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木铎等。

手书新闻时代则包括金文、刻石、竹简、绢帛、甲骨文、露布等。

其中,《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是最古老的原始状态报纸。

2. 近代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性质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此外,还有《遐迩贯珍》和《申报》等重要报纸。

二、外国新闻史
1. 报纸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的报纸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2. 通讯社的兴起:通讯社是新闻采集和发布的重要机构,如法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等。

3. 广播与电视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了解世界各国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BS等。

4. 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

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如微博、社交媒体等。

5. 新闻自由与媒体伦理: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以及媒体伦理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6. 国际新闻传播: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作品赏析
序言
1、课程简介
2、学习方法
3、考核方式
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严格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

案例分析:¡°看图说话¡±新闻、戏说新闻
(二)研究者必须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案例分析:以讹传讹的¡°假记者被打致死¡±事件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一)真实
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的。

1、具体事实必须真实
新闻要素必须真实(5w+1h)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案例分析:《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占8个》
2、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
3、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实际
(二)新鲜
1、时间新近
案例分析:
2、内容新鲜
案例分析:¡°新瓶装旧酒¡±¡ª¡ª《电影促进法》及电影分级制度将出台唐山地震死伤情况公布
(三)迅速及时
(四)具有重要性
“新闻数学公式”:平常人+平常事=0
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
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
例:小里根失业
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

(二)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上,也反映在表现形式上。

例:新闻文体的变化
(三)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四、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一)生产者、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中的情况
(二)客观传播效果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一、感性与理性
(一)感性认识阶段
即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案例分析:《钱被风刮跑以后》赏析
(二)理性认识阶段
即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

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案例分析:《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
(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在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作品赏析:《相思正是吐黄时》
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
二、个性与共性
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一)个性
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作品赏析:《生命的支柱¡ª¡ª张海迪之歌》
3 、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作品赏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4 、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作品赏析:《¡°妈妈教我放鸭子¡±》
(二)共性
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

(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和个性是辨证统一的。

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形式,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作品赏析:《集体企业收购国有企业治愈色织三厂¡°失血¡±顽症》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
(一)客观性
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

(二)主观性
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有主体精神、自我意识渗入,这是符合分析、研究思维活动发生的规律的。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四、运用多种思维形式
(一)创造性思维
(二)立体思维
(三)宏观思维
(四)求异思维
第三章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一)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分析新闻主题,注意把握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分析新闻主题,注意是否鲜明和集中
作品赏析:《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3、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作品赏析:《坦克进城路面无损,交通干警同声赞扬》
4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

(二)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1、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结构形式的。

把握其主要特点和成败。

还要注意不同的新闻体裁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作品赏析:《醒来,铜陵》
2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作品赏析:《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3、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新闻语言的要求:准确严谨;鲜明生动;简练明白作品赏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
(一)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二)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三)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四)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第四章外国新闻作品赏析
一、外国新闻作品的报道形式
1、消息(电讯)
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其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指时效性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性浓厚的报道,一般指社会生活、消费类报道。

西方新闻界消息的写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倒金字塔”结构
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

特点
A、重要程度顺序结构;
B、精要事实叙述;
C、首要要素导语;
D、简述;
E、包含逻辑排列。

作品赏析:《巴西获得美洲杯冠军》
2、特稿
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

特稿更多采用“设悬念”的手法开篇,显示出它注重趣味性、可读性的特点。

特稿最值得人们注意的特点就是它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和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作品赏析:《凯利太太的妖怪》
3、解释性报道
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构成所谓解释的,通常有以下五类事实:
历史性事实;环境性事实;简历性事实;数据性事实;反应性事实
作品赏析:《欧洲金融界进入大竞争时代》
作品赏析:《藏匿的数十亿美元与社会动乱的征兆》
4、调查性报道
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水门事件
作品赏析:
《新泽西州立监狱是罪恶滋生的地方》
二、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注重接近性
作品赏析:《欧洲贫富悬殊英国为最》
2 、重视使用背景材料
作品赏析:《曼谷型流行感冒》
作品赏析:《科学家看见宝石中的原子》
3 、着力将新闻写得生动,有现场感、可读性
作品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 、注重进行式报道
作品赏析:《赫鲁晓夫辞职》
5 、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作品赏析:《美国海军为小肯尼迪举行海葬》
三、美国新闻故事化
“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富兰克林
(一)新闻故事化的写法
1、对话法:原话引用,原汁原味,突出新闻的准确性。

作品赏析:《海上对话》
作品赏析:《我一刻也不松劲》
2 、细节法: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彰显新闻的生动性。

3 、镜头法:特定的人物,特定的环境,弘扬新闻的鲜明性。

作品赏析:《原子弹坠落长崎目击记》
(二)新闻故事化对新闻报道不利的因素。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复习资料
1、存在着使新闻流于浅薄的危险。

2、屏蔽部分缺乏曲折情节但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
3.故事化写作不能因追求情节而损害真实性
页脚内容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