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带凸缘无底筒形件
纯实战宽凸缘圆筒形拉伸件级进模具设计实例
宽凸缘圆筒形拉伸件级进模具设计实例定义:——凸缘的相对直径(d p包括修边余量)——相对拉伸高度(所有数据均取中性层数值)带凸缘圆筒形件拉伸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种:窄凸缘 = 1.1~1.4第二种:宽凸缘> 1.4计算宽凸缘圆筒形件工序尺寸原则:1.在第一次拉伸时,就拉成零件所要求的凸缘直径,而在以后的各次拉伸中,凸缘直径保持不变。
2.为保证拉伸时凸缘不参加变形,宽凸缘拉伸件首次拉入凹模的材料应比零件最后拉伸部分实际所需材料3%-10%(按面积计算,拉伸次数多去上限,拉伸次数少去下限),这些多余材料在以后各次拉深中逐次将1.5%-3%的材料挤回到凸缘部分,使凸缘增厚避免拉裂。
这对材料厚度小于0.5mm的拉伸件效果更显著。
凸缘圆筒形件拉伸工序计算步骤:1.选定修边余量(查表1)2.预算毛培直径3.算出x100 和,查表2第一次拉深允许的最大相对高度之值,然后与零件的相对高度相比,看能否一次拉成。
若≤则可一次拉出,若>则许多次拉深,这是应计算各工序尺寸。
4.查表3第一次拉深系数m1,查表4以后各工序拉深系数m2、m3、m4……,并预算各工序拉深直径,得出拉深次数。
5.调整各工序拉深系数。
计算实例1.产品件简化凸缘直径:d p=74.9 拉伸直径:d=43.15 拉伸高度:H=19.5 材料厚度:t=1 2.修边余量表1 带凸缘拉深件修边余量凸缘尺寸dp相对凸缘尺寸 dp/d≤1.5 >1.5~2 >2~2.5 >2.5~325 1.6 1.4 1.2 1 50 2.5 2 1.8 1.6 100 3.5 3 2.5 2.2 150 4.3 3.6 3 2.5 200 5 4.2 3.5 2.7 250 5.5 4.6 3.8 2.8 300 6 5 4 3相对凸缘尺寸:=74/43.15=1.71 ;根据上面的表格(表1) 1.5<=1.71<2 ;50<dp=74 <100则,带凸缘的拉伸件修边余量:2~3,取值 3 则,带凸缘的拉伸件修边余量:Δd=3 mm3. 展开根据成型前后中性层的面积不变原理使用UG 测量出拉深件中性层面积7379.0492 mm ² (不推荐使用公式计算,个人感觉一般计算得数偏大,故本文省略公式) 则,展开尺寸D== 96.95≈97 mm凸缘直径:d 凸=80.9拉伸直径:d=43.15拉伸高度:H=19.5材料厚度:t=1修边余量:Δd=3展开直径:D=974. 拉深系数确定表2 带凸缘拉深件的首次拉深系数凸缘相对直径dp/d1 材料相对厚度x100≤0.2>0.2~0.5 >0.5~0.1 >1~1.5 >1.5≤1.1 0.64 0.62 0.6 0.58 0.55 >1.1~1.3 0.60 0.59 0.58 0.56 0.53 >1.3~1.5 0.57 0.56 0.55 0.53 0.51 >1.5~1.8 0.53 0.52 0.51 0.50 0.49 >1.8~2 0.470.46 0.45 0.440.43凸缘相对直径dp/d1 材料相对厚度x100≤0.2 >0.2~0.5 >0.5~0.1 >1~1.5 >1.5 ≤1.1 0.45 0.50 0.57 0.65 0.75 >1.1~1.3 0.40 0.45 0.50 0.56 0.65 >1.3~1.50.350.40 0.45 0.500.58>1.5~1.8 0.29 0.34 0.37 0.42 0.48>1.8~2 0.25 0.29 0.32 0.36 0.42表4 带凸缘拉深件的以后各次拉深系数凸缘相对直材料相对厚度x100径dp/d1≤0.2 >0.2~0.5 >0.5~0.1 >1~1.5 >1.5 m2 0.80 0.79 0.78 0.76 0.75m3 0.82 0.81 0.80 0.79 0.78m4 0.85 0.83 0.82 0.81 0.80m5 0.87 0.86 0.85 0.84 0.82(1)验证可否一次完成拉伸材料相对厚度:t/D=1/97×100=1.03≈1凸缘相对直径:dp/d=80.9/43.15=1.87总的拉伸系数:M=d/D=43.15/97=0.45根据上表(附表2):0.5< t/D ≤1;1.8< dp/d <2则有工艺切口的首次最小拉伸系数 M1=M根据上表(附表3)有工艺切口的首次拉伸最大相对高度:h/d=19.5/43.15=0.45>0.32所以,根据 M1=M 和 h/d=0.45>0.32 ,判定一次拉伸不能成功,需要多步拉伸。
冲压磨具课程设计
冲压磨具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冲压磨具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结构特点;2. 学生能掌握冲压磨具材料的选择原则,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与应用;3. 学生能了解冲压磨具的设计原理,掌握其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4. 学生能了解冲压磨具的制造工艺,掌握其主要加工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简单冲压磨具进行设计和计算;2.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绘制冲压磨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3. 学生能分析冲压磨具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工程,关注制造业发展的情感;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冲压磨具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设计、计算和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冲压磨具概述:介绍冲压磨具的定义、分类、结构特点及其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2. 冲压磨具材料:讲解冲压磨具常用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使学生了解材料选择原则。
3. 冲压磨具设计原理:分析冲压磨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模具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4. 冲压磨具制造工艺:介绍冲压磨具的主要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和注意事项。
5. 冲压磨具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冲压磨具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冲压磨具概述、分类及结构特点;第二课时:冲压磨具材料的选择原则及常用材料;第三课时:冲压磨具设计原理及主要参数计算;第四课时:冲压磨具制造工艺及加工方法;第五课时:冲压磨具应用案例分析及讨论。
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相对应,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冲压磨具的相关知识。
汽车冲压件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精)
《汽车冲压件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模具设计与创造》专业汽车冲压件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模具专业《汽车冲压件模具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对具体冲件进行全面的工艺分析,并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制定出有效的冲压工艺规程;联系生产实际、掌握冷冲模设计的基本技能,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设计过程必须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 在设计中要求学生本着社会主义的高度责任感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克服艰难、独立思量、保质保量,按期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一、课程设计内容及任务(1 编制设计任务书所指定冲压件的冲压工艺过程绘制冲压工艺过程卡一份,制件图一张。
(2 设计某工序模具结构总图,绘制模具零件图绘图量:装配图一张A1 ~ A0 ;零件图4 张中必须有凸、凹模零件,其他选。
(A3 ~ A4 号图纸择零件2 个绘制,(3 编写上述设计项目的说明书。
二、设计步骤1。
分析采用冲压加工的经济性根据生产批量 (普通按小批量及零件的质量要求, 确定是否采用冲压加工。
2.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按制件的图纸,分析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材料等是否符合冲压工艺的要求,并绘制冲压制件图。
3.确定冲压工艺方案先拟定出各种不同的冲压方案,然后加以分析比较,确定其中最佳的一种工艺方案,最后编写冲压工艺规程(即定出工序性质、工序数目、工序顺序、工序。
定位方法以及其它辅助工序的安排4。
确定模具结构形式根据制件的生产批量、尺寸大小、精度要求、形状复杂程度及实际生产条件选择适当的模具结构形式(模具结构的合理性、经济性、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等。
(1 模具类型的确定(2 导向方式的确定普通根据冲件形状,尺寸,精度及生产批量来选择.1 单工序模① 冲件形状简单且精度低时,可不用导向,采用敞开模。
② 冲件精度较高,批量较小且材料较厚而凸模强度大时,可采用固定导板导向,即采用固定导板模。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圆筒类)
冲压模具课程设计说明书学校:XXXXXX系别:XXXXXX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学号:XXXXXXXXXX姓名:XX目录1、引言1.1零件设计任务1.2零件图2、冲裁件的工艺分析2.1工件材料2.2工件结构形状2.3工件的尺寸精度2.4确定工艺方案3、冲压模具总体设计3.1模具类型3.2操作与定位方式3.3卸料及出件方式4、冲压模具工艺及设计计算4.1排样设计及计算4.1.1零件展开尺寸计算4.1.2.各部分工作尺寸4.2设备选择5、总装图6、结论7、参考文献1、引言冲模在冲压中至关重要,没有符合要求的冲模,批量冲压生产就难以实现;没有先进的冲模,先进的冲压工艺也无法实现。
冲压工艺与模具,冲压设备与冲压材料构成冲压加工的三大要素,只有他们结合才能得出冲压件。
与机械加工及塑性加工的其他方法相比,冲压加工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点,主要表现如下:(1)冲压加工的生产效率高,操作方便,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
这是因为冲压是依靠冲模及冲压设备完成加工的,普通压力机的行程次数为每分钟几十次,高速压力要每分钟达数百次甚至上千次以上,而且每次冲压行程就可以得到一个冲压件。
(2)冲压时由于模具保证了冲压件的尺寸及形状精度,一般不破坏冲压件的表面质量,且模具寿命一般比较长,所以冲压的质量很稳定,互换性好,具有“一模一样”的特性。
(3)冲压可加工出尺寸范围较大、形状较复杂的零件,如小到钟表的秒表,大到汽车纵梁,覆盖件等,加上冲压时材料的冷变形硬化效应,冲压的强度和硬度都较高。
(4)冲压一般没有切削碎屑生成,材料的消耗较少,且不需要加热设备,所以是一种节省材料,节能的加工方法,冲压件的成本较低。
但是,冲压加工时模具一般具有专用性,又是一个复杂零件需要数套模具才能加工成形,且模具制造的精度高,技术要求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所以,只有在冲压件生产批量较大的情况下,冲压加工的有点才能充分得到体现,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最新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带凸缘无底筒形件
最新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带凸缘无底筒形件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学院:姓名:寒冰色手学号:专业:11机制目录1零件冲压工艺分析---------------------------------------------031.1 制件介绍---------------------------------------------------03 1.2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032.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033冲模结构的确定-----------------------------------------------044.零件冲压工艺计算--------------------------------------------044.1零件毛坯尺寸计算-------------------------------------------044.2 排样------------------------------------------------------064.3 拉深工序的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的确定------------------------064.4 冲裁力、拉深力的计算--------------------------------------074.5 拉深间隙的计算--------------------------------------------094.6 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的计算--------------------------------09 4.7 计算模具刃口尺寸------------------------------------------094.8 计算模具--------------------------------------------------105. 选用标准模架----------------------------------------------125.1 模架的类型------------------------------------------------125.2 模架的尺寸------------------------------------------------126. 选用辅助结构零件------------------------------------------136.1 导向零件的选用--------------------------------------------136.2 模柄的选用------------------------------------------------136.3 卸料装置--------------------------------------------------146.4 推件、顶件装置--------------------------------------------146.5 定位装置--------------------------------------------------147 参考文献--------------------------------------------------141零件冲压工艺分析1.1 制件介绍零件名称:心子隔套材料:08钢料厚:1.0mm批量:大批量1.2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由图1可知该零件为圆筒件经过翻遍处理,翻边处有过渡圆弧,且半径为R=2.5mm故非常适合用模具拉深或翻边进行处理,故要对毛坯进行计算。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陈召国2010.11.22于湖南文理学院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和培养严谨细致作风的一次重要机会。
通过本次设计要达到以下目的:1、巩固与扩充“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以及有关技术基础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制订冲压工艺规程和设计冲压模具的方法。
2、培养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课程的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能力(包括:设计、计算、绘图、技术分析与决策、文献检索以及撰写技术论文的能力)。
3、养成严肃、认真、细致地从事技术工作的优良作风。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要求独立地编制出给定零件的冲压工艺规程,设计出指定的冲压模具。
具体要求是:1、设计冲压工艺过程卡1份;2、设计模具装配图1张、零件图3张(手工画图);3、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三、制订冲压工艺规程和设计模具的一般步骤详见“教科书第十章”P187-P199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2、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3、确定冲压工艺方案;4、初步确定各工序模具的结构型式;5、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6、选择冲压设备;7、填写冲压工艺过程卡;8、绘制模具装配图(本次只绘制指定工序模具装配图);9、绘制模具零件图(本次只绘制指定零件图);10、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四、实例:设计罩壳零件的冲压工艺规程和指定冲压模具(一)作好必要的资料准备 工件图:如上图;原材料及尺寸规格:08钢板2000×1000×1.5; 生产批量:大批量;设备情况、械具制造条件及水平(参照中型企业); 各种技术标准、设计手册及有关资料。
(二)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 1、本零件形状简单而规则。
2、工件最小孔尺寸为3.5φ 查表1-1冲孔的最小尺寸,硬钢:3.595.15.13.13.1min ≤=⨯==t d ,可行。
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
课程设计带凸缘筒形件首次拉深的拉深模设计一、工艺分析1,冲压工艺方案的设定:考虑到零件的生产批量,经过分析得采用反拉深复合膜生产。
2,先剪切条料→落料→第一次拉深→……第四次拉深→修边。
二、工艺参数的计算 。
如上右图所示的拉深件。
(1) 查表4-6选取修边余量Δd 由d 凸d=7529=2.6 、 d 凸=75mm 得出Δd=2.2实际d 凸=75+2×2.2=79.4≈79 (2),初算毛坯直径。
根据公式(4-9a )得出:D =√d 12+4d 2h +2πr (d 1+d 2)+4πr 2+d 42−d 32,将d 1=20 d 2=29 d 3=38d 4=79 h=40 r=4 代入上式得出D=√202+4×29×40+2×3.14×4(20+29)+4×3.14×42+792−382 =√6472+4797≈106,其中6472为工件不包含凸缘部分的表面积,即零件实际需要拉深部分的面积。
(3),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由h d =4929=1.69 、d 凸d=7929=2.72 、 t D ×100=1106x100=0.94查表4-14得出h1d 1=0.17﹣0.21、而零件实际需要的为1.69、因此不能一次拉深完成。
(4),计算拉深次数及各工序的拉深直径。
,因此需要用试凑法计算利用表4-14来进行计算,但由于有两个未知数m和d td1拉深直径。
下面用逼近法来确定第一的拉深直径。
的值为由于实际拉深系数应该比极限拉伸系数稍大,才符合要求,所以上表中d td11.5、1.6、1.7的不合适。
因为当d t的值取1.4的时候,实际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接近。
故初定第一次d1拉深直径d1=56.因以后各次拉深,按表4-8选取。
故查表4-8选取以后各次的拉深系数为当m2=0.77时d2=d1×m2=56×0.77=43mm当m2=0.79时d3=d2×m3=43×0.79=34mm当m3=0.81时d4=d3×m4=34×0.81=27mm<29mm因此以上各次拉程度分配不合理,需要进行如下调整。
17809-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电子教案-模块4
盒形件拉深时的应力分布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低盒形件拉深件的毛坯
项目一 拉深工艺
高盒形件拉深件的毛坯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八 其他拉深方法 变薄拉深件图
项目一 拉深工艺
液体凸模拉深的变形过程
项目一 拉深工艺
聚氨酯橡胶拉深模 强制润滑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一 首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 无压边首次拉深模具
2. 有压边的首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压边装置的首次拉深模具 工作时,毛坯在定位圈3中 定位,拉深结束后,工件由 凹模底部的台阶完成脱模, 并由下模座底孔落下。由于 模具没有采用导向机构,故 模具安装时由校模圈2完成 凸、凹模的对中,保证间隙 均匀,工作时将校模圈移走。 该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通常用于材料塑性好、相对 厚度较大的零件拉深。由于 其凸模要深入凹模,所以只 适用于浅拉深。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任务一 首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 任务二 再次拉深模具的结构及工 作原理
模块小结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一 拉深概念及分类 典型拉深件
项目一 拉深工艺
拉深件的分类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不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变薄拉深
项目一 拉深工艺
任务二 直壁圆筒形件拉深的变形过程及特点 圆筒形拉深件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压边圈的再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带弹性压边圈的再次拉深模具
项目二 拉深模具结构及工作原理
无凸缘圆筒形件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
无凸缘圆筒形件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绪论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件的加工方法。
冲压利用冲压模具对板料进行加工。
常温下进行的板料冲压加工成为冷加工。
冷冲压除部分冷挤和冷锻等体积冲压工序外,主要原料材料是板料(金属和非金属),因此,有“板料冲压”之称。
在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成为冲压模具。
冲模在实现冲压加工中是必不可少的工艺设备,与冲压件是“一模一样”的关系,若没有符合要求的冲模,已不能生产出合格的冲压件;没有先进的冲模,先进的冲压成型工艺就无法实现。
在冲压零件的生产中,合理的冲压成型工艺、先进的模具、高效的冲压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根据冷冲压材料变形的基本方式不同,冷冲压可分为冲裁、弯曲、引伸、冷挤、成型等几种基本工序。
用于上述各工序的冷从模,分别称为冲裁模、弯曲模、引申模、冷挤模、成形模等。
分析这些工序的特征,解决相应的特征,解决相应工序模具的设计问题,便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
对冷冲压的新工艺、模具的性技术及其新材料、模具寿命问题和自动送进能够料装置等,亦将作适当的分析。
冲压加工与其他加工方法相比,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生产的质检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模具可保证冲压产品的尺寸精度,使产品质量稳定,而且在加工中不破坏产品表面。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进行冲压成形加工必须具备相应的模具,而模具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制造属但见小批量生产,具有难加工、精度要求高、生产成本高的特点。
所以,只有在冲压零件生产批量大的情况下,冲压成形加工的情况下,冲压成形加工的优点才能充分体现,从而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冲压加工具有上述突出的优点,因此在批量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板料冲压加工在国民经济制造行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机械、电子、汽车、航空、轻工业(如自行车、照相机、五金、日用器皿等生产)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冷冲模课程设计说明书-带底孔的宽凸缘筒形件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
冷冲模课程设计说明书xxxx号件的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院系航空宇航工程学部专业飞行器制造工程(钣金与模具)班号 000000000 学号 0000000000000 姓名 xxxxx 指导教师 xxxxx沈阳航空航天大学xxxx年xx月 xx日摘要本次冷冲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带底孔的宽凸缘筒形件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分析了拉深冲孔件的结构工艺性,提出了合理的成形工艺。
确定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零件冲压成形的方向和模具结构,并进行了工艺参数的计算,且对模具的设计、工作过程、装配、调试工艺作了阐述。
该次设计需要多种模具来完成此工件的加工。
该工艺特点是首先进行落料拉深,然后拉深冲孔,最后修边。
采用这种方法加工的工件外观乎整、无毛刺、产品质量较高,而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设计过程充分利用了各种可以利用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和有关手册,手工绘制装配图和相关的零件图,同时在反复的思考中不断深化对各种理论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落料.拉深、冲孔、修边、模具结构、工艺目录第 1 章概论 (1)1.1 冲压设计概论 (1)1.2 冲压设计的基本内容 (1)1.3 冲压设计的一般工作程序 (1)第2章产品工艺分析 (3)2.1 产品冲裁工艺分析 (3)2.1.1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 (3)2.1.2 产品尺寸精度、粗糙度、断面质量分析 (3)2.2产品拉深工艺分析 (4)2.2.1 产品材料成形性能分析··············· .42.2.2 产品结构工艺性分析 (4)2.2.3 产品拉深尺寸精度 (5)第3章工艺方案及工艺卡片制定 (6)3.1 冲压工艺方案分析与确定 (6)3.2 工艺卡片设计 (7)第4章工艺计算 (8)4.1 计算毛柸尺寸 (8)4.2 排样 (8)4.2.1 搭边 (9)4.2.2 条料宽度 (9)4.2.3 材料利用率 (9)4.3 拉深工序尺寸计算 (10)4.3.1 拉深系数及拉深次数的确定 (10)4.3.2 工件凸缘性质确定 (10)4.3.3确定各工序的圆角半径 (10)4.3.4确定各次拉深高度 (10)4.4 力的计算 (10)4.5 计算模具压力中心 (11)第5章复合模结构的确定 (12)5.1 模具的典型结构 (12)5.2 定位装置 (13)5.3. 工件的卸除 (13)5.4 导向零件 (13)5.5 模架 (13)第6章模具工作零部件的设计 (14)6.1 凹模的设计 (14)6.2 凸凹模的设计 (14)6.3. 定位圈的设计 (15)第7章模具主要零件加工工艺规程 (16)7.1 垫板 (16)7.2 凸凹模固定板 (16)7.3 凸凹模 (16)7.4 凹模 (16)7.5 凸模 (16)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第1章概论1.1冲压设计概论随着冲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冲压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冲压设计工作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
《冲压模课程设计》word版
1.冲压模具的工艺分析1.1冲压件工艺分析该弯曲件尺寸如图所示,材料为10钢,板料厚度t=4mm,成批生产。
1.2总工艺方案的确定该零件是某汽车底盘上的支撑件,弯曲半径r=6mm,大于0.8t,故弯曲时不会产生裂纹。
两个小孔的边距弯曲中心线为12mm,,大于2t=8mm,故可以采用先落料和冲孔,再弯曲成型的工艺,这样孔在弯曲时不仅不会产生变形,而且还可以利用两个Ø14孔作为定位孔。
两壁ø35孔与芯轴配合,有公差要求,表面粗糙度Ra为12.5um。
如果在弯曲前冲出两个ø35孔,不仅表面粗糙度难以达到要求,而且孔因孔边距弯曲中心线太近,弯曲时孔会发生变形,故应在弯曲后通过机加工达到两个孔的技术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较合理的工艺方案为:落料、冲两个ø14孔复合工序;弯曲成形;机加工两个ø35孔。
2.冲裁模具的工艺分析2.1冲裁件工艺分析由于本零件形状为上下左右对称,选用的冲压材料为10钢,厚4mm,进行大批量生产。
2.2 工艺方案的确定该零件形状简单,对称,是由圆弧和直线组成的。
由表查得,冲裁件内外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4,孔中心与边缘距离公差为±0.2mm,未注公差都按IT14标注,则该零件的尺寸标注、生产批量等情况,均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故采用冲孔落料模进行加工。
方案一采用复合模进行加工,复合模虽然结构复杂,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高。
但复合模主要特点是生产率高,冲裁件的内孔与外缘的相对位置精度高,冲模的轮廓尺寸较小,用于生产批量大,精度要求高的冲裁件。
方案二采用级进模进行加工。
级进模比单工序模生产率高,减小了模具与设备的数量,工件精度较高,便于操作和实现生产自动化,对于特别复杂和孔边距较小的冲裁件,可用级进模进行加工。
但级进模轮廓尺寸较大,制造复杂,成本高,一般适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小型冲压件。
比较方案一与方案二,此零件更适合用复合模进行生产加工。
无凸缘圆筒形工件的首次拉深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题目名称:无凸缘圆筒形工件的首次拉深模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教师评语:指导老师签名:20 年月日无凸缘圆筒形工件的首次拉深模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无凸缘圆筒形零件拉深成形过程,经过对筒形零件的生产批量、零件质量要求、零件结构以及使用场合的分析,将其确定为拉深件。
用倒装拉深的方法完成零件的加工,且简要分析了坯料形状、尺寸,排样、裁板方案,拉深次数,拉深工序性质、数目和顺序。
进行了工艺力、压力中心、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的计算,并设计出模具。
同时具体分析了模具的主要零部件(如凸凹模、卸料装置、拉深凸模、垫板、凸模固定板等)的设计,冲压设备的选用,凸凹模间隙调整和编制一个重要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
列出了模具所需零件的详细清单,并给出了合理的装配图。
关键词:筒形件首次拉伸模倒装模目录设计任务 (1)1.冲压件工艺分析 (1)1.计算毛坯直径D (1)2.判断拉深次数 (2)3.模具压力中心的确定 (2)2.确定排样裁板方案及材料利用率计算................................................. (3)3.确定工艺方案 (3)4.相关力的计算 (4)1.计算压边力、拉深力 (4)模具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 (4)1.拉深模的间隙 (4)2.拉深模的圆角半径 (4)3.凸凹模工作部分的尺寸和公差 (6)4.确定凸模的通气孔 (6)模具总体的初步设计 (7)设备的选择 (9)关键零件的设计 (10)1.凸模的结构设计 (11)1.1凸模的尺寸设计 (11)2.凹模的结构设计 (11)2.1凹模的尺寸设计 (12)装配图 (12)总结 (14)参考文献.................................................................................................................. . (15)一、设计任务零件名称:盖生产批量:大批量材料:Q235材料厚度:1mm(一)冲压件工艺分析此工件为无凸缘圆筒形件,要求外形尺寸,没有厚度不变要求。
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工艺数值模拟及模具设计
带凸缘筒形件的拉深工艺数值模拟及模具设计1. 引言1.1 背景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3 论文主要内容介绍2. 拉深工艺数值模拟2.1 模型建立2.1.1 凸缘筒形件的特点2.1.2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2.1.3 模型的参数设置2.2 数值分析方法2.2.1 材料力学模型的选择2.2.2 模拟过程和结果分析2.3 结果讨论及验证2.3.1 模拟结果的有效性验证2.3.2 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模拟结果对比分析3. 模具设计3.1 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3.1.1 模具结构的设计要求3.1.2 模具的工艺设计3.1.3 模具的材料选择3.2 模具结构设计3.2.1 模具整体结构设计3.2.2 冲头和模具底板设计3.2.3 刮料板和导向装置的设计3.3 模具制造和调试3.3.1 模具加工和安装3.3.2 模具调试和性能评估4. 实验研究和结果分析4.1 实验方法和测量设备4.1.1 拉深实验环境的设计和控制4.1.2 测量设备及数据处理方法4.2 实验结果分析4.2.1 几何形状和尺寸的测量分析4.2.2 材料不均匀性和成形缺陷的分析4.3 实验结果的应用分析4.3.1 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4.3.2 工艺参数优化和工艺评估5. 结论和展望5.1 结论总结5.1.1 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的一致性5.1.2 模具设计和制造的可行性和性能5.2 研究贡献和局限性5.2.1 研究对凸缘筒形件成形工艺的深入理解5.2.2 可能存在的方法和技术局限性5.3 展望和其他建议5.3.1 表现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5.3.2 对相关工业应用和发展的影响和建议第一章引言1.1 背景和意义凸缘筒形件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机械等领域。
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强度和刚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汽车发动机缸体、液压缸体、气缸套等部件的加工制造。
拉深是凸缘筒形件成形过程中的重要工艺之一,通过在凸缘部位形成逐渐变浅的锥形结构实现凸缘部位的成形。
冲压模课程设计圆筒形
内容摘要本次冷冲压模具设计的内容为窄凸缘圆形筒形件工艺分析与模具设计,完成了落料,拉深,切边等工序。
落料和拉深复合模具为倒装结构,拉深工件先由压边圈将工件从凸模上顶出,再由打杆组成的刚性推出装置推出制件,采用弹性卸料板卸除条料。
由于能一次拉深出,故不必要其余的拉深模具。
条料排样方式为单排。
为了便于安装平稳以及方便操作选模座为标准对角导柱圆形模座,模柄为压入式模柄,选用单动压力机。
在落料,拉深成形完成后再完成切边工序以确保制件的形状和尺寸。
查阅相关资料和有关手册,绘制装配图和相关的零件图。
关键字:落料拉深复合模、倒装、单排、对角导柱、弹性卸料板目录设计题目 (1)第1章绪论 (1)1.1冲压设计概论 (1)1.2冲压设计的基本内容 (2)1.3冲压设计的一般工序 (3)第2章工艺分析 (3)2.1产品冲裁工艺分析 (3)2.1.1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工艺分析 (3)2.1.2产品尺寸精度、断面质量分析 (3)第3章工艺方案的确定及工艺计算 (4)3.1 工艺方案分析 (5)3.2主要工艺参数的计算 (5)3.2.1确定修边余量 (5)3.2.2计算毛坯直径D (5)3.2.3判断能否一次拉成 (5)3.2.4验证拉深系数 (5)3.2.5 落料工序 (5)3.3确定排样图 (6)3.4.1压边力的的计算 (6)3.4.2 拉深力的计算力的的计算 (7)3.4.3落料力的计算 (8)3.4.4冲压设备的确定 (8)3.4.5压力机功率的核算 (9)3.5模具压力中心的确定 (10)3.6拉伸模工作部分结构和尺寸设计 (10)第4章模具的结构与主要零部件尺寸 (12)4.1模具结构选择 (12)4.2凸模工作尺寸 (12)4.3料凹模工作尺寸 (13)4.4凸凹模工作尺寸 (14)4.5压边圈工作尺寸 (14)4.6固定零件设计 (15)4.7卸料零件设计 (15)4.8定位零件设计 (15)4.9模架设计 (16)4.10弹顶器的弹性元件的选取 (16)4.11模具的工作过程 (17)4.12模具装配总图 (18)第5设计体会和小结 (19)参考文献 (20)设计题目:桶形件拉伸模设计1、冲裁件下图1所示所示。
冲压课设说明书样本
冷冲模课程设计指导书题目: 无凸缘筒形件模具设计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 班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时间: 6月24日—7 月8 日目录第一部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与安排 (3)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 (3)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3)三、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安排 (3)四、程设计成绩的评定 (4)五、参考文献.. (5)第二部分模具设计实例 (5)一、零件工艺性分析 (5)二、工艺方案的确定 (5)三、零件工艺计算 (5)四、冲压设备的选用 (10)五、模具零部件结构的确定 (11)六、落料拉深复合模装配图 (12)七、第二次拉深模具装配图 (13)第三部分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和答辩应考虑的问题 (14)一、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与要求 (14)二、设计总结与答辩 (14)第一部分课程设计基本要求与安排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模具课程设是在完成《模具设计》理论教学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 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了解模具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要求完成1个冲压件工艺路线的制定及模具设计工作, 主要内容有:1.分析下发冲压件的工艺性, 制定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
2.完成相关工艺计算, 具体包括: 模具工作零件刃口尺寸计算、零件压力中心计算、零件排样图计算、冲压力计算等相关工艺计算。
3.确定模具结构, 绘制模具装配草图。
草图要求按照正式装配图1: 1绘制, 图面上应绘有主、俯视图, 零件图、排样图以及标题栏和明细表, 在绘制工程中, 完成模架、模柄、螺钉、销钉等标准件的选用工作。
4.绘制装配正式图纸。
5.绘制指定的模具零件图, 零件图上应标明所有尺寸、公差以及技术条件。
6.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组织与安排1.视班级学生数量分为4~6组, 每组一题。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组内同学共同完成课题工艺方案的制定。
铁桶下底冲压模课程设计
铁桶下底冲压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铁桶下底冲压模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铁桶下底冲压模的设计步骤和关键参数;3. 使学生掌握铁桶下底冲压模的材料选择及加工工艺。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铁桶下底冲压模设计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CAE软件对铁桶下底冲压模进行模拟分析的能力;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铁桶下底冲压模的组装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模具设计及制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使其充分认识到质量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了解并掌握铁桶下底冲压模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措施。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铁桶下底冲压模设计、制造和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模具设计和制造能力,但对铁桶下底冲压模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铁桶下底冲压模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铁桶下底冲压模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冲压成形原理及铁桶下底成形过程2. 铁桶下底冲压模设计- 设计步骤与方法- 关键参数确定:模具尺寸、冲压力、材料变形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模具设计基础、第四章 冲压模具设计3. 铁桶下底冲压模材料与加工工艺- 常用材料类型及性能要求- 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设置- 教材章节:第五章 模具材料、第六章 模具加工工艺4. CAD/CAE软件在铁桶下底冲压模中的应用- CAD软件进行模具设计- CAE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教材章节:第七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第八章 计算机辅助工程5. 铁桶下底冲压模的组装与调试- 组装工艺及注意事项- 调试方法及故障排除- 教材章节:第九章 模具的装配与调试教学进度安排:本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共计16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学院:姓名:寒冰色手学号:专业:11机制目录1零件冲压工艺分析---------------------------------------------031.1 制件介绍---------------------------------------------------03 1.2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032.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033冲模结构的确定-----------------------------------------------044.零件冲压工艺计算--------------------------------------------044.1零件毛坯尺寸计算-------------------------------------------044.2 排样------------------------------------------------------064.3 拉深工序的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的确定------------------------064.4 冲裁力、拉深力的计算--------------------------------------074.5 拉深间隙的计算--------------------------------------------094.6 拉深凸、凹模圆角半径的计算--------------------------------09 4.7 计算模具刃口尺寸------------------------------------------094.8 计算模具--------------------------------------------------105. 选用标准模架----------------------------------------------125.1 模架的类型------------------------------------------------125.2 模架的尺寸------------------------------------------------126. 选用辅助结构零件------------------------------------------136.1 导向零件的选用--------------------------------------------136.2 模柄的选用------------------------------------------------136.3 卸料装置--------------------------------------------------146.4 推件、顶件装置--------------------------------------------146.5 定位装置--------------------------------------------------147 参考文献--------------------------------------------------141零件冲压工艺分析1.1 制件介绍零件名称:心子隔套材料:08钢料厚:1.0mm批量:大批量1.2 产品结构形状分析由图1可知该零件为圆筒件经过翻遍处理,翻边处有过渡圆弧,且半径为R=2.5mm故非常适合用模具拉深或翻边进行处理,故要对毛坯进行计算。
单边间隙、拉深凸凹模及拉深高度的确定应符合制件要求。
凹凸模的设计应保证各工序间动作稳定。
尺寸精度:零件图上所有未注公差的尺寸,属于自由尺寸,可按IT14级确定工件尺寸的公差。
2 零件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方案一:该零件属于心子隔套,即可以认为是有凸缘筒形件去掉底部,即可用该规格的40mm的无缝钢管经过翻遍处理即可获得成品。
方案二:经过落料,拉深获得筒形件经过去底,再翻边处理获得成品。
方案三:在落料时首先获得预冲孔,经过拉深获得有凸缘圆筒,最后经过内孔上翻遍获得成品。
方案四:在落料时获得预冲孔,直接对落料进行翻边处理获得成品。
通过分析可知方案一的结构简单,对模具的设计要求也很简单,降低的设计要求和成本,但无缝钢管成本高,该零件的产量为大批量生产,故使得生产成本上升,故方案一原则上是不可取的。
方案二直接对落料拉深处理使得模具结构简单,但相对于方案一而言需要多次拉深,且需要将底部作为废料处理,使得产品的废料增多,也使得对原料的需求量变大,所以方案二的经济性比方案一高但从环保性考虑方案二没有方案一好。
方案三在落料时获得一个小的预冲孔,然后经过数次拉深处理获得一个底部带有小孔的筒形件最后经过翻边处理获得成品。
此方案增加了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原料成本,但增加了一道翻遍工序增加了生产成本,且使得对模具设计要求增多了一个翻边工艺。
方案四同方案三相似,省去了拉深这个工艺,只需要对毛坯翻遍即可获得成品,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对模具的设计要求,但只通过翻遍处理的零件可不可以达到零件的设计要求需要进一步计算分析才知道。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方案四最经济,方案三可作为很好的备选项。
具体是取方案三或者是取方案四需通过下面计算来得证。
3. 冲模结构的确定3.1 模具的结构形式复合模可分为正装式和倒装式两种形式。
(1)正装式的特点:工件和冲孔废料都将落在凹模表面,必须清除后才能进行下一次冲裁,造成操作不方便、不安全,但冲出的工件表面比较平直。
(2)倒装式的特点:冲孔废料由冲孔凸模落入凹模洞口中,积聚到一定的数量,由下模漏料孔排出,不必清除废料,但工件表面平直度较差,凸凹模承受的张力较大。
3.2 模具结构的选择经分析,若工件表面平直度较差,影响零件的使用,而工件和冲孔废料在有气源车间可以方便地清除。
综合比较两种方式,决定采用正装式复合模。
4 零件冲压工艺计算4.1零件毛坯尺寸计算(1)确定零件的表面积计算。
查得教材第219的表9-1取极限翻边系数65.0min =m ,由D=39mm 可得mm D d m 35.2565.039min =⨯==• 最后求的翻边所达到的最大高度为:535.8357.0)65.01(23957.0)1(2=⨯+-=+-≈r D d D h mm 而筒状尺寸H=38mm因而方案四不满足设计要求,综合以上考虑选择方案三。
环形尺寸计算:12374560)(4)(4222223=-=-=ππd d F 1/4的凹形球环:=+=)4(21r d r F ππ3π/2(39π+4×3)=634 圆筒形:5.42495.3539=⨯⨯==ππdh F因而∑F=6220.42所以得到毛坯不带修边余量的最小面积:∑F=6220.42+25.35×25.35/4×π=6725.13所以得到毛坯不带修边余量的最小直径:mm F D 54.924==∑π 查书上160页表7-5得修边余量取3.5mm 。
故求的毛坯直径为:mm D D 54.995.3254.922=⨯+=+=δ毛坯即毛坯尺寸100mm,翻边孔孔径23.5mm 。
4.2 排样1、制件的毛坯为简单的圆形件,而且尺寸比较小,考虑到操作方便,宜采用单排。
于t=1.0mm,查《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附表7轧制薄钢板拟选用规格为:1.0×500×600的板料。
2、单排查教材93页表4-3得工件间距离最小为1mm 延边距离最小为1mm ,进而得排样方式如图所示,得到通过单排可以获得28件毛坯,材料利用率为73%3、双排 3.双排的工艺如图所示,板料可以裁剪成两个双排板和一个单排板,该种情况可以获得28块双排获得的毛坯,和7块单排获得的毛坯。
总共获得35块毛坯,材料利用率达到91.6%。
因此采用双排板的方式加工毛坯件。
4.3 拉深工序的拉深次数和拉深系数的确定(1)判断能否一次拉出板料相对厚度:t/D=1.0/100×100%=1.0%故由教材155页表7-1得知采用压边圈,进而查教材174页表7-13选取极限拉深系数m=0.49由制件直径d=60mm 板料直径D=100mm 得总拉深系数:39.010039===D d m由于总拉深系数小于查表得到的极限拉深系数,故一次拉深达不到制件所需要的尺寸。
所以需要进行多次拉深。
具体需拉深几次,还需进一步计算。
查教材166页表7-8知道第二次极限拉深系数为m=0.764910049.011=⨯==D m d4024.374976.0122<=⨯==d m d 故只需两次拉深即可,调整后得到的拉深系数5.01=m ,8.02=m所以以后各次拉深工序的直径为:5011==D m d40122==d m d 以后各次拉深工序的圆角半径为r1=R1=3.5,r2=R2=2.5第一次拉深深度为:8.31)(14.0)(43.0)(25.012211=++++-=R R d R R d D d h d p dp p 同理得h2=33.2 33.2+8.5=41.7>38故拉深后经过翻边工艺可以达到工艺要求。
4.4 冲裁力、拉深力的计算(1)落料工序取10钢的强度极限δ=400Mpa落料力:F=Lt δ=101π×1×400=126920N ≈127kN由板料厚度为1mm 故可采用刚性卸料板。
P K P *卸卸==127×0.025=3.175 kN ;P K P *顶顶==127×0.06=7.62 kN ;顶卸P P P P +++=1=127+3.175+7.62=137.795 kN ≈138kN 。
式中: P -冲裁力,N ;L -冲裁件受剪切周边长度,mm D L 5.2357514.3=⨯==π;t -冲裁件的料厚;b σ-材料抗拉强度,查[1]第27页表1.10,取值为400 MPa ;卸P -卸料力,N ;顶P -顶件力,N ;卸K -卸料力系数,查[1]第52页表2.3,取值为0.025;顶K -顶件力系数,查[1]第52页表2.3,取值为0.06;1P -冲裁工序所需力之和。
(2)冲孔工序P=bLtσ=25。
35×π×1×400=31.86 kN;PKP推推==31.86×0.05=1.6 kN;PKP⨯=顶顶=31。
86×0.06=1.91 kN;顶推=PPPP++2=31.86+1.6+1.91=35.37 kN。
推P-推件力,N;推K-推件力系数,查表取值为0.05;2P-冲孔工序所需力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