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戏的前世今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年大年十四(3月4日)下午,在南昌县南塘村的戏台上,伴随着二胡和咚咚的锣钹声,抹了两块长胭脂的旦角便踢踢蹋蹋走出来,甩两下八角巾,一拧身子一睁眼,顿了顿,嘬圆嘴巴,热热闹闹地唱起了《三女图》,这就是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上演的南昌采茶戏。

在南昌市的农村,只要遇到有人家嫁娶,或者过年过节,总会请戏班子唱上一场南昌采茶戏。大年初一一过,南昌各地的采茶剧团便会奔赴乡间,开始唱新年大戏。

南昌采茶戏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了灯戏、三角班、半班等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据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执行团长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分为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小戏演出时间很短,每场只有25分钟左右,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丰富多彩。如秧麦、磨豆腐、补碗等,表现的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实际生活,歌颂着他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类似金龙赶学、讨学钱、挂牌落店等,都属于讽刺剧,对旧社会的坏人坏事讽刺辛辣。而卖棉纱、卖大布、卖花线等,则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贸易情况,表现穿乡过镇的卖货郎,其中也有属于调情的。此外,小戏也有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形式活泼,曲调优美。

大戏自然就是因为时间较长,基本上都在2个小时以上,所以才称为大戏。四姐下凡、七姐下凡讲的是传说中七仙女中的姐妹俩下凡的故事,牌环记、赶子图、罗帕宝、双贵图、磨难记、湘子传反映的都是家庭问题。卖花记、荷包记、南瓜记等都是艺术再现除暴安良的故事。其中,《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等戏,就是在那个阶段创作的,后来被人称作南昌四大记。

本戏,是南昌采茶戏进城以后增加的。这部分戏,除少部分是以当地真人真事编写之外,其他大多数是向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的,或直接由章回小说加以改编而成。如孟姜女、合同记、唐伯虎点秋香等,多根据章回小说改编而成。而莲花庵、李三娘、白蛇传等,则多由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采茶戏得到了极大重视,杀狗记、蓝桥根、仇深似海、七巧姻缘、借女冲喜等古装剧,马兰花、中心狼等童话剧逐一出炉,不仅内容新,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丰富了南昌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艺术质量。

乡村是采茶戏的热土

3月4日2时许,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在南昌县南塘村上演《三女图》。《三女图》上演前,戏班子的成员们卸戏箱、拉幕幔、化妆,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各角顿时令人眼前一亮。锣、鼓、京胡、二胡、竹板夹、唢呐、竹笛也不例外,咚咚咚、嘎嘎嘎地试上几声,戏便开始上演了。

台内,演员们对着梳妆镜自行上妆,抑或相互帮衬着涂脂抹粉。出场时,候在门幕的演员撩起幕幔,应和着或紧或缓的曲子,踩着碎步款款而出。随着剧情的循序渐进,演员很快进入状态,时而缓如流水,闭目陶醉;时而疾如雨点,满脸涨得通红&&乐队抑扬顿挫,时而如草原放牧,时而如万马奔腾,台下坐着的全是清一色的己过知天命之年的老年观众。

今年60多岁的徐老先生是看着采茶戏长大的。他说,像他这把年纪的人最喜欢看采茶戏,虽然有的剧目看过无数遍,但每次看完都是意犹未尽。在他孩提时代,贫苦人家根本请不起

戏班子,都是有身份的官家才能请戏班子唱大戏,而他们的父辈偶尔也会模仿着自导自演一些小戏自娱自乐。受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的他也爱上了南昌采茶戏。徐老先生说,他原在电力系统工作,因为爱好,退休后他便加入了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徐老先生感叹地说:现在生活富足了,十里八乡的,经常会请他们的采茶剧团来唱戏,每次看戏,观众们都和过年一样热闹,也能过足戏瘾。

约有180余年历史

南昌采茶戏,从前又叫灯戏花、三角班;进入南昌城后曾被称为省剧,抗日战争时流动演出也叫过赣剧;解放之初,改称南昌地方戏,现在统一称为南昌采茶戏。

胡解放告诉记者,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时就唱,当时有一曲十二月采茶非常流行,由12个男角扮12个茶婆子,手提茶篮灯,每人轮唱一个月花,每句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内容是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也有控诉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愤之音。它与最老的两小戏攀笋、买棉纱等,在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上相去不远,看得出一些从茶灯歌舞蜕变成为灯戏的发展轨迹。

据老艺人魏小妹介绍,道光年以后就有这种戏,并且有人带徒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抚州府县志风俗记载,只见高安有滚金钱,抚州禁唱儿郎戏,南昌县志风俗记载有灯而无戏,也无禁戏事。可能在道光初年,南昌茶灯还未成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发展成为戏剧形式。据胡解放了解,采茶戏发源最早不过是在清末年间,即1830年左右,距今约有180余年。

根据考究,最早有人在南昌禾埠起班,到光绪中叶,南昌北岸有下四班:金玉、清泰等;南岸有上四班:四喜、庚义等,这是现在所知的最老的班社。到光绪末年,有的班子曾请京戏艺人教戏,唱小戏之外加唱整本大戏,因而成为半班。1927年,南昌采茶戏被邀入班,这是第一次进入城市。1949年,南昌解放,南昌采茶戏也翻了身。

传承至今的茶目逾百余个

出生于南昌市昌东镇的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团长黄陆国是个戏迷,20年前,他就跟着父亲唱三角班,之后跟着周天武学唱戏。参加工作后,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唱戏,而且把它当作毕生的精神寄托。如今,他虽然身为百花采茶戏剧团团长,却常常上台演着各种角色。黄陆国介绍,南昌采茶戏流传下来的老戏共有121个,其中包括小戏54个,大戏67个。其中,可以肯定是向京剧学来的或自编的提纲戏共有13个。新中国成立后,上演创作、改编或修审过的古装戏和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时装戏,大小约有30余个。

在原有的老戏中,属于南昌采茶戏的本色老剧,主要是一些小戏,题材内容以表现劳动和爱情的为最多,例如攀笋、卖棉纱、撇芥菜等。有些学来的整本大戏中的老戏,年深日久逐渐成为自己的剧目了。另外,有些老戏如辜家记、花轿记是艺人根据真人真事自己编写的。

南昌采茶戏最初的表演形式很简单,从攀笋、秧麦、卖棉纱等顶老的剧目来看,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小戏,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后来增加了新剧目,又添了一个小生,因此就叫三角班。最早的唱腔是一个人唱很多人和,音乐只有一大锣一小锣一鼓,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就向别的剧种学戏,于是剧目便逐渐增加,表演形式也复杂起来。从演员角色来说,也更加丰富起来,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有花旦、青衣、老生等九个行当,各行当的声乐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也都形成了一套不同程式和规则。

与湘鄂皖等戏曲有交织

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基本上是打锣腔,无丝竹伴奏,句尾山后场帮腔,和湖北花鼓戏为同一系统。但南昌当地把这种唱腔称作下河调,而另有高腔和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胡解放说,高腔的剧目很少,且只用于连戏中,唱民歌小曲的剧目,如《攀笋》、《秧麦》、《劈芥菜》、《十二月采茶》之类,与赣南采茶戏也多相同。但因皆无伴奏,多以虚声耍腔或帮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