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戏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文化传播视角下南昌采茶戏流变动向的思考

文化传播视角下南昌采茶戏流变动向的思考
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新媒体的 发展,南昌采茶戏面临着传承 和发展的挑战。
本研究旨在文化传播视角下, 探讨南昌采茶戏的流变动向及 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南昌采茶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其在 现代社会的传播途径和演变趋势,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机制之一。南昌采茶戏作为地方戏曲,得到了当地观众的认可 和支持。随着社会认同感的增强,南昌采茶戏在传承和发展中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媒体推广
现代媒体手段的普及为南昌采茶戏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 媒体手段,南昌采茶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了其流变和发展。
南昌采茶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 化价值。
03
文化传播对南昌采茶戏 流变的影响
文化传播的概念及方式
概念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从文化源地向外扩散的过程,它 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的传播,包括艺术、音乐、舞蹈、戏剧 等。
方式
文化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 传播等。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之间直接传递文化信息的方式; 群体传播是指特定群体内部的文化传播;大众传播则是通过 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的文化传播。
研究不足与展望
尽管本研究对南昌采茶戏的流变动向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某些细节方面, 如具体的传承人、流派演变等方面仍需
进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现代传媒对南昌采 茶戏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具体 作用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关于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

关于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

关于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摘要: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富有地域风情和乡土特色。

时代在变,文艺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南昌采茶戏要不断的推陈出新,继承和发扬传统曲艺的优势,是市场大潮中和艺术鉴赏中很好的生存和发展下去。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存在问题;继承与发展一、关于南昌采茶戏的介绍南昌采茶戏是流行于中国华东地区赣中的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我国传统戏曲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统唱腔属于民歌体,与曲牌体结构形式较为接近。

戏曲素材主要来自于民间,当地的民歌,小调,灯彩音乐。

南昌采茶戏的声腔系统是由灯歌小调、专戏专曲、采茶本调融合形成的,南昌采茶戏演唱的主要声腔有正调和杂调之分。

正调包括下河调、本调、凡字调; 杂调有高腔、鱼鼓及民歌小调等。

写农村、演农民是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其中较有影响的南昌采茶戏分别是取材于南昌本地真实故事的的《鸣冤记》《花轿记》《南瓜记》《辜家记》,被合称为“南昌四大记”。

二、南昌采茶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南昌采茶戏在全国的地方戏中虽然只是小有名气,而在南昌本地却是广为流传,被当地人民津津乐道的。

由于它的故事情节就是来源于民间百姓生活,故事内容的生活化气息很浓、表演形式幽默诙谐、唱腔朗朗上口、身段载歌载舞,是南昌周边地区的观众最熟悉、最爱看、最亲切的家乡剧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众对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南昌采茶戏逐渐经受着与流行和新潮流争舞台的考验,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危机,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南昌采茶戏目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年轻演员和剧团人才的引进。

剧团最年轻的演员是1984年招的文艺学校的学生,二十多年来未引进各行专业人才。

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剧团乃至整个剧种将有可能面临萎缩和停滞不前的威胁。

二是经济的问题,剧团的专业人员报酬不高,剧团经济现状时有出现拮据的状况,设备陈旧、人员老化、人才短缺、作曲、舞美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浅谈南昌采茶戏

浅谈南昌采茶戏

浅谈南昌采茶戏作者:万志文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2期摘要:在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赣鄱大地上,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内涵丰富、绚丽多彩。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戏曲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地域风情和乡土特色。

其民歌体裁的唱腔属于传统的一种,类似于曲牌体结构的形式,其素材内容大多来自民间和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歌、小调等音乐形式。

研究其传承与发展、思考其发展动向,都是我们保护和传承南昌采茶戏的航标。

关键词:采茶戏;南昌采茶戏;传承;发展南昌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

主要曲调有“茶灯调”和由“茶灯调”发展演变而来的“攀笋调”“秧麦调”“下和调”等。

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两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传统剧目有以江西南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富有乡土特色。

是由民间采茶灯和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南昌采茶戏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而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

“赣南茶事兴盛,历史悠久。

”据说,宋、明、清三代,赣南均有名茶列为贡品,当地劳动人民都为繁荣的茶事而载歌载舞。

众所周知,在茶叶生产中,首要工序就是采茶。

在翠绿的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劳,也抒发了感情,“采茶歌”由此而来。

而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则是在许多年以后的新春之际,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表演,即形成采茶灯戏的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最早雏形。

采茶灯戏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则唱一年的春夏秋冬。

论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

论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

论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作者:舒枭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9期【摘要】南昌采茶戏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传承与发展、移植与新编后,依旧有着独特的韵味,让人百看不厌,余味隽永。

本文系统介绍了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发展概貌,对于促进南昌采茶戏的宣传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形成;传承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66-01南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属于江西众多“采茶戏”剧种的分支戏曲之一。

南昌采茶戏不仅反映了南昌多元的民俗文化特征,而且蕴含着南昌传统文化艺术的固有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现代化的今天,南昌采茶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依然存在于市区乡间、盛行于南昌,这是因为南昌采茶戏具有开放性和兼并性,起源于民众文化生活、根植于地方民族土壤。

一、南昌采茶戏及其形成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载:“南昌采茶戏,俗称灯戏、三脚班,半班等,于清末形成,主要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永修、进贤、奉新等市县。

”南昌采茶戏,以地名而得之,属江西众多“采茶戏”剧种的地方分支戏曲之一。

明末清初年间的灯戏,是由一丑、一旦表演的“二小戏”,丑角手耍纸扇、脚走矮步;旦角手舞彩帕、脚踩点步;二人载歌载舞、生动活泼,这个阶段的采茶戏属于灯戏阶段。

到清朝乾隆年间,采茶戏只是茶农生活劳作和农闲时娱乐的一种自发组织形式,并且在灯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小生,以此得名“三脚班”,代表作有《山伯会友》和《蔡鸣风辞店》。

清朝道光年间,随着班社演出规模和人员的扩大以及赣剧、京剧艺人们的参与,班社已是生、旦、净、末、丑五行齐全,班社在唱小戏以外逐步加演了一些整本大戏,而形成初具规模的“半班”。

南昌采茶戏正式进入南昌市区演出是在1927年开始的,采茶戏进入市区后,吸收了很多像京剧这样的大剧种的表演程式,并迅速在城市扎下了根,在经历战乱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南昌采茶戏专业剧团,从而真正确立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地位,在地方政府的扶持推广下,更是获得了巨大的生机。

南昌采茶戏莲塘的民间文化介绍

南昌采茶戏莲塘的民间文化介绍

南昌采茶戏莲塘的民间文化介绍南昌采茶戏莲塘是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民间文化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南昌采茶戏莲塘起源于清朝,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戏剧艺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南昌采茶戏莲塘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南昌采茶戏莲塘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南昌以其茶叶产量丰富而闻名。

于是,一些喜爱戏剧的茶农们将他们的戏剧感悟与采茶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

因为莲花塘一带的茶田是他们采茶的地方,所以这种戏剧形式被称为“采茶戏莲塘”。

南昌采茶戏莲塘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茶民自发组织的演出团体,他们通过举办戏剧比赛、茶艺表演等方式传承和推广着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另一种是商业演出团体,他们通过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来宣传和推广南昌采茶戏莲塘,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南昌采茶戏莲塘的表演形式较为多样,常见的有唱腔、念白、打击乐等元素。

其中,唱腔是南昌采茶戏莲塘的特色之一。

它以南昌方言为基础,结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念白则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通过言语表达来展现剧情和角色,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和有趣。

打击乐则是南昌采茶戏莲塘的另一大特色,其中包括了锣鼓、铙钹等乐器,它们能够在表演中起到衬托和增强戏剧氛围的作用。

南昌采茶戏莲塘在内容上也非常丰富多样。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特点,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著改编等形式来表达剧情。

演出内容常常包括了爱情、友情、家庭等主题,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事件的发展,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忠孝等价值观。

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南昌采茶戏莲塘不仅在当地流传广泛,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它被列为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江西民间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南昌采茶戏莲塘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各地纷纷举办相关的展览和演出,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升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南昌采茶戏莲塘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摘要:采茶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种类。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其中赣南采茶戏是其中的源头及突出表现者,简要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

而且对今后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矮子步一、采茶戏简介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南昌采茶戏的史与今

南昌采茶戏的史与今

乐队风格
• 分文场和武场 • 弦乐为主 • 伴奏方式
舞美艺术与灯光布构
• 传统舞台景(人工) • 现代舞台设计(高科技) • 背光灯(挂式)——LED钯灯(自动节能) • 音响更新(高音喇叭,电容话筒-——音箱,领夹话筒)
南昌采茶戏的美誉
• 山茶花
专业表演团体及荣誉
• 南昌市采茶剧团 南昌县采茶剧团 • 南昌采茶戏是古老的剧种,三百多年的浸润在历史的文化长河里 璀璨生花。一方水土滋养一方文化,采茶戏经历了代代相承,滋 养了红土地上几代人的精神生活,戏曲脉流也积淀得更加厚重、芬芳。希望能 以此简文让大家了解或者详知我们家门口的文化,为弘扬传统略尽绵薄。当你走出 南昌地区,有人问及“你们那有什么文化特色?”时,同学们可以大声地告 诉对方:南昌采茶戏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它在2008年就列入江 西省“非遗”保护名录,然后哼上几句“渔鼓夹板.......” • 谢 谢 大 家! 2017.10.25
主要剧目
• 四大记——《辜家记》《鸣冤记》《南瓜记》《花轿记》
• 《方卿戏姑》《金莲送茶》《三女拜寿》《渔网会母》《山伯会 友》《贤德记》等二百多部大戏
• 《打底劝夫》《磨豆腐》《秧麦》《韩湘子戏妻》等四十余部小 戏 • 封箱年代曾上演过一些现代戏。
行当划分
•生 旦 净末丑
程式化表演法则
•手 •眼 •身 •法 •步 • 四功五法—— 唱 作 念 打
三大世界级顶尖戏剧大师
南昌采茶戏的前身
1.十二月采茶调或采茶歌 2.三角班 3.两旦一小花面或一生一旦一丑 4.表现方式 无剧情自由式 5.表演场合 街头巷尾 田间劳作时 6.流传始于地区 粤东、潮州一带 7.乾隆年间初兴、康熙年间大兴
南昌采茶戏的特征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摘要:采茶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种类。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色,其中赣南采茶戏是其中的源头及突出表现者,简要介绍了赣南采茶戏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

而且对今后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矮子步一、采茶戏简介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

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

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方卿戏姑]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篇一: 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概述,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的缘起戏曲剧种,江西地方戏曲之一。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南昌民间的“花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经灯戏、三脚桩、半班等阶段而于清末形成。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概述南昌采茶戏音乐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与短弓2种,而短弓又有顿弓、颤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

传统剧目有以南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和《花轿记》,合称“南昌4大记”,富有乡土特色。

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扮演,如《攀笋》、《卖棉纱》等。

之后,随着剧情的需要,“二小”逐渐发展为“三小”,如《下南京》、《卖花线》等,因此民间俗称采茶灯为“三角班”。

后来,这种表演已不局限于表现茶事了,而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小戏,到了这时,“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诞生了。

“半班”则已基本形成为采茶戏班的规模,有十几二十人,有服装、道具和乐队,已能够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种剧目,所以很受乡间民众的欢迎。

采茶戏_南昌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进城清末民初,采茶戏艺人根据南昌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南爪记》、《鸣冤记》、《辜家记》、《花娇记》等传统剧目。

“哭不死的梁山伯、杀不死的蔡鸣凤”,是人们对南昌采茶戏常演传统剧目的谑语。

尽管采茶戏颇受乡间民众的欢迎,但是由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南昌采茶戏内容不甚健康,大多为“十八摸”之类的黄色小调,难登大雅之堂,直到1927年才得以光明正大地进入南昌城。

据史料记载,1927年以前,南昌采茶戏也曾“偷偷摸摸”进城唱过“堂会”。

当时,官家为了取乐,便私下请戏班子进城演戏。

1927年,在南昌人脉熟络人士邓官保、徐志庭、商人梅三和三人的邀请下,以陈金水为首的采茶戏班子在当时的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演出。

由于南昌新舞台京剧团房东罗某的反对,2个月后,采茶戏班子搬至新昌舞台演出,但是最终由于各种原因,陈金水采茶戏班子离开了南昌城。

阅读理解《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附答案

阅读理解《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附答案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节选)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剧种之一,它流传于江西省会——南昌市及周围的新建,安义、奉新、进贤等县份,是一个拥有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剧种。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福州抚州府《县志》“风俗”记(栽载):只见高安有“滚金线”,抚州禁唱“儿郎戏”。

《南昌县志》记载:有灯无戏,也无禁戏事。

可能在道光年间“南昌彩灯”尚未成戏。

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有十二个茶婆子,手提花灯演唱,“十二月采茶”,每人唱一个月。

每句均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曲调活泼风趣,内容以描写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为主。

因此,南昌采茶戏也曾叫“茶灯戏”或“花灯戏”。

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才形成了戏剧形式。

(居据)目前所知,南昌采茶戏最早只不过是道光末年左右距今约150多年才开始形成戏剧形式的。

到光绪末叶,有的班社曾请京剧及赣剧艺人交戏,唱小戏以外还加唱一些整本大戏。

因而成为“半班”。

在这一阶段里的班社,业余性质的较多,各方面设备,服装,乐器都很简陋,化妆也很简单,场面上只有锣鼓伴唱,没有管弦伴奏。

演唱期间,均在农闲时唱神戏,还演赌戏。

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经常烧班社衣箱禁演,更不让三角班在城市里生长,因此采茶戏在城市的影响很小。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根据课文,判读对错。

(1)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唯一剧种。

()(2)道光年间,采茶戏还未形成。

()(3)由于反动统治者的阻挡,采茶戏不能在城市得到发展。

(4)采茶戏最初主要是反映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

()3.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示意思的转换B.表示,声音有较大的停顿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解释说明。

4. 光绪末叶,采茶戏有什么特点?答案:1.原栽居2.(1)×(2)√(3)√(4)√3.D4.特点:成为半班;业余性质多;服装、乐器简陋,化妆简单;在农闲时唱神戏和赌戏。

论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

论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

论南昌采茶戏的形成与传承作者:曾艳华胡欣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4期【摘要】地区民间戏曲的产生、发展与成熟是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群众的生活情趣、风俗习惯及审美趋向息息相关。

南昌采茶戏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经历了萌芽、雏形、成熟到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等一系列的蜕变,本文就其形成传承略作剖析。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形成与传承南昌采茶戏历史悠久,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属于江西众多“采茶戏”剧种的分支戏曲之一。

南昌采茶戏不仅反映了南昌多元的民俗文化特征,而且蕴含着南昌传统文化艺术的固有特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现代化的今天,南昌采茶戏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依然存在于市区乡间、盛行于南昌,这是因为南昌采茶戏具有开放性和兼并性,起源于民众文化生活、根植于地方民族土壤。

蜕变:采茶戏在南昌的形成与传播《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中记载到,自明代以来,“茶灯”就在南昌、新建等地流行;明末清初,逐步形成最初的雏形——两旦一丑“二小戏”;至清朝中末年时,江西境内各地都盛行采茶戏,由于环境与方言的差异,各地市采茶戏依据自身地域和唱腔特征来加以区别,如: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南昌采茶戏也因地名而得之,作为江西采茶戏中的一个重要支脉,除了发迹于乡间茶灯、采茶歌舞等节庆活动,还在文化交融的作用下,从乡间走进城市,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性格”。

笔者以历时和行当的变迁为依据,将早期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1)萌芽:“茶歌”、“茶舞”、“茶灯”。

据说:“采茶歌最初只唱小调,每一首仅用四句唱词后来由小调发展为一种联唱的形式,名曰‘十二月采茶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月一首。

而‘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走进元宵节的灯彩行列中,即变成‘采茶灯’的演出。

”由此可见其萌芽时期茶歌、茶舞形态的端倪。

(2)雏形:“二小”角色的“三脚班”时期。

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南昌采茶戏在禾埠起班,到光绪中叶南昌北面有下四班:金玉、清泰班,南面有上四班:四喜、庚义班。

南昌采茶戏表演艺术探索

南昌采茶戏表演艺术探索

南昌采茶戏表演艺术探索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富有地域风情和乡土特色,南昌采茶戏经历了300 余年的风雨洗礼,到今天,她面临着新的挑战。

标签:南昌采茶戏;表演艺;术探索南昌采茶戏,以地名冠之,属江西众多“采茶戏”剧种的分支戏曲之一,诸多史料记载诞生于1830 年左右南昌的乡间村落,是距今约一百八十余年才开始形成的戏剧形式。

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载:“南昌采茶戏,俗称灯戏、三脚班,主要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永修、进贤、奉新等市县。

”1、南昌采茶戲的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南昌采茶戏经历了三百来年的洗礼,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有喜有忧。

现如今它又进入了一个翻天覆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传统的戏曲艺术正面临着先进的电视、电子网络高科技的竞争和挑战。

经受着与“ 流行”、“新潮”争市场、争舞台的考验。

近年来“戏曲”总是和“观众冷落”、“ 市场危机”、“难维持”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确实也有很多大小剧种在大浪淘沙之中消亡了。

然而,我认为在广泛的区域内,很多剧种,如京剧、话剧、地方戏等舞台剧仍然有着较为稳定的观众群体。

中国的农村就是一块最大的市场,农民就是我们的忠实观众。

为了拓宽南昌采茶戏的市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诸如:与爱好采茶戏的个体经营者合作,把传统戏制作成光碟,投放市场;与政府同赴欧洲、澳门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参与世界科文卫联合组织,和日本友好访问团的文化交流演出;参加省市各种大型文艺晚会的演出;免费送戏下乡,接农民进城看戏;尽最大努力积极参与全国及全省的各种戏曲大赛。

在表演艺术和音乐上,我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把传统程式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编排了现代剧目:《过了小年是立春》、《一家人》、《月圆曲》、《劝妻》、《马前托孤》、《明月挂林梢》、《病房轶事》、《大雁情》、《扳笋》等以及方言戏曲小品:《易拉罐风波》、《心曲》、《偏爱》、《半夜妻叫》等。

这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改革,使我们获益匪浅,曾获得全国,全省的多种大赛奖项,有效的提高了南昌采茶戏的知名度。

浅谈南昌采茶戏的保护

浅谈南昌采茶戏的保护

浅谈南昌采茶戏的保护作者:戴轩吴剑雄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8期摘要:历史悠久,作为江西文化结晶的采茶戏,有必要去思考如何保护这种文化,以及其未来的航向。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保护南昌采茶戏从前又叫灯戏花、三角班,进南昌城曾称为省剧,抗日战争时流动演出也叫过赣剧,解放之初改称南昌地方戏,现在统一称为南昌采茶戏。

据史料记载道光年以后就有这种戏,并且有人带徒弟。

参阅道光年间南昌、抚州府县志风俗记载,只见高安有滚金钱”,抚州禁唱“儿郎戏”,南昌县志风俗记载有灯而无戏,也无禁戏事。

可能在道光初年,南昌茶灯还未成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发展成为戏剧形式。

这一源流研究在龚国光编著的《江西戏曲文化史》里都有记载。

据目前所知,采茶戏发源最早不过是在清末年间,即1830年左右,距今约有180余年。

至于它的发源地区,据史料记载,最初是有人在南昌禾埠起班,发展到光绪中叶时期,形成了人们现在所知的最老班底,居南昌北岸的有下四班:金玉、清泰等居南岸有上四班:四喜、庚义等等。

南昌采茶戏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

其源自于民间,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深受老百姓喜爱。

由古至今,南昌采茶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人们茶余饭后乐于欣赏的艺术题材之一。

同时,南昌采茶戏又是集音乐、表演、美学、融听觉和视觉感知为一体的,加入了南昌方言、风俗人情、生活习惯之后,形成了声腔各异、富有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迎合了广大赣鄱儿女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品格。

南昌采茶是广大赣地人民的艺术,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各种音乐题材的不断涌现,南昌采茶的传承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是人民群众对于以南昌采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剧团所到之处,老百姓欢天喜地,看戏的观众人挨人、人挤人,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可见,南昌采茶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老百姓喜爱。

因此,我们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要把保护南昌采茶戏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起来。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作者:熊艳艳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摘要:南昌采茶戏是客家文化中延续至今的一项传统艺术,它将当地的历史风土和人文情怀以民间戏曲的形式进行表现和传播,反映出客家人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南昌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南昌采茶戏,本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从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道路上探究这一艺术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音乐;发展任何一项民间艺术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变化。

作为江西地区鼎鼎有名的采茶戏戏曲之一,南昌采茶戏从最开始的乡间村落逐渐向外传播,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扬。

而南昌采茶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就表示其本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南昌采茶戏未来的发展将走向哪里,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采茶戏的起源采茶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小戏,源于当地流行的采茶歌和采茶灯。

自古盛产名茶,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采茶女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众和,茶业发展,采茶歌也随之流传与发展。

这个剧种的孕育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三个发展阶段。

1968年底,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合并为南昌市采茶剧团。

受“文革”的冲击,剧团工作停滞,大多数演员下放,剧团主要演出《红灯记》等具有革命色彩的采茶戏。

打倒“四人帮”后,南昌采茶剧团逐渐走上了辉煌的顶峰。

1978年,南昌采茶剧团演出的《宝莲灯》卖座创历史记录,连续两百多场爆满。

辉煌的采茶戏市场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邓筱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邓筱兰,10岁学艺,12岁登台,15岁成为戏班“台柱”,荣获过江西省首届戏曲会演优秀表演奖、中南区首届戏曲会演个人奖等荣誉,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莜兰子”。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

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

2018年第04期作者简介:李萌(1982-),男,河北南宫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与演奏。

1前言音乐与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得到发展,进一步会促进文化更具有丰富性;文化是音乐的归属地,文化得到发展,进一步会促进音乐更具有内涵性。

南昌采茶戏是南昌这一地区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形式,其表演形式生动多样,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人们广泛接受,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南昌采茶戏的话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仅蕴含着南昌地区的民间艺术精髓,而且也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常态和民间风俗。

在新的发展时代下,南昌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不仅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面对着不少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并且克服挑战,是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点。

2南昌采茶戏的发展轨迹分析一般来说,很多文学艺术的来源都与人类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娱乐密不可分,在我国的发展轨迹之中,不管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茶叶,随之而产生的茶文化更是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其中南昌采茶戏就是典型的代表。

在探讨南昌采茶戏音乐文化发展之前,这一章节先对南昌采茶戏的发展轨迹予以明确,从而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

2.1南昌采茶戏从萌芽到成熟阶段的发展南昌采茶戏的萌芽时期是起源于道光年间,由“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所组成,而南昌采茶戏得到初步形成的时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灯戏的影响,促使原本的采茶歌舞不仅融入了一些故事和人物方面的情节,而且在角色方面也增添了两个旦角和一个丑角,因此,处于初步形成时期的南昌采茶戏,最初受到多个方面的限制,只能演一些跟实际生活相关的故事类小戏。

之后南昌采茶戏在形成的初期由原来的“二小”增加了一个“小生”的角色,因此,在演绎内容方面比原先更具复杂性,与此同时,采茶戏的内容更具饱满性,所演绎的内容从以茶为主到遍布生活中的奇闻乐事,尤其是“四唱三打”的七班子出现,更是标志着南昌采茶戏的初步成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年大年十四(3月4日)下午,在南昌县南塘村的戏台上,伴随着二胡和咚咚的锣钹声,抹了两块长胭脂的旦角便踢踢蹋蹋走出来,甩两下八角巾,一拧身子一睁眼,顿了顿,嘬圆嘴巴,热热闹闹地唱起了《三女图》,这就是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上演的南昌采茶戏。

在南昌市的农村,只要遇到有人家嫁娶,或者过年过节,总会请戏班子唱上一场南昌采茶戏。

大年初一一过,南昌各地的采茶剧团便会奔赴乡间,开始唱新年大戏。

南昌采茶戏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大致经过了灯戏、三角班、半班等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小戏大戏本戏新戏据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执行团长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流行于南昌、新建、安义等地,分为小戏大戏本戏新戏。

小戏演出时间很短,每场只有25分钟左右,但流传下来的作品丰富多彩。

如秧麦、磨豆腐、补碗等,表现的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实际生活,歌颂着他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类似金龙赶学、讨学钱、挂牌落店等,都属于讽刺剧,对旧社会的坏人坏事讽刺辛辣。

而卖棉纱、卖大布、卖花线等,则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贸易情况,表现穿乡过镇的卖货郎,其中也有属于调情的。

此外,小戏也有表达男女之间爱情的,形式活泼,曲调优美。

大戏自然就是因为时间较长,基本上都在2个小时以上,所以才称为大戏。

四姐下凡、七姐下凡讲的是传说中七仙女中的姐妹俩下凡的故事,牌环记、赶子图、罗帕宝、双贵图、磨难记、湘子传反映的都是家庭问题。

卖花记、荷包记、南瓜记等都是艺术再现除暴安良的故事。

其中,《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等戏,就是在那个阶段创作的,后来被人称作南昌四大记。

本戏,是南昌采茶戏进城以后增加的。

这部分戏,除少部分是以当地真人真事编写之外,其他大多数是向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的,或直接由章回小说加以改编而成。

如孟姜女、合同记、唐伯虎点秋香等,多根据章回小说改编而成。

而莲花庵、李三娘、白蛇传等,则多由京剧和其他剧种移植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南昌采茶戏得到了极大重视,杀狗记、蓝桥根、仇深似海、七巧姻缘、借女冲喜等古装剧,马兰花、中心狼等童话剧逐一出炉,不仅内容新,富有教育意义,而且丰富了南昌采茶戏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艺术质量。

乡村是采茶戏的热土3月4日2时许,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在南昌县南塘村上演《三女图》。

《三女图》上演前,戏班子的成员们卸戏箱、拉幕幔、化妆,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各角顿时令人眼前一亮。

锣、鼓、京胡、二胡、竹板夹、唢呐、竹笛也不例外,咚咚咚、嘎嘎嘎地试上几声,戏便开始上演了。

台内,演员们对着梳妆镜自行上妆,抑或相互帮衬着涂脂抹粉。

出场时,候在门幕的演员撩起幕幔,应和着或紧或缓的曲子,踩着碎步款款而出。

随着剧情的循序渐进,演员很快进入状态,时而缓如流水,闭目陶醉;时而疾如雨点,满脸涨得通红&&乐队抑扬顿挫,时而如草原放牧,时而如万马奔腾,台下坐着的全是清一色的己过知天命之年的老年观众。

今年60多岁的徐老先生是看着采茶戏长大的。

他说,像他这把年纪的人最喜欢看采茶戏,虽然有的剧目看过无数遍,但每次看完都是意犹未尽。

在他孩提时代,贫苦人家根本请不起戏班子,都是有身份的官家才能请戏班子唱大戏,而他们的父辈偶尔也会模仿着自导自演一些小戏自娱自乐。

受父亲的影响,小小年纪的他也爱上了南昌采茶戏。

徐老先生说,他原在电力系统工作,因为爱好,退休后他便加入了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

徐老先生感叹地说:现在生活富足了,十里八乡的,经常会请他们的采茶剧团来唱戏,每次看戏,观众们都和过年一样热闹,也能过足戏瘾。

约有180余年历史南昌采茶戏,从前又叫灯戏花、三角班;进入南昌城后曾被称为省剧,抗日战争时流动演出也叫过赣剧;解放之初,改称南昌地方戏,现在统一称为南昌采茶戏。

胡解放告诉记者,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每逢过年过节迎神赛会时就唱,当时有一曲十二月采茶非常流行,由12个男角扮12个茶婆子,手提茶篮灯,每人轮唱一个月花,每句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内容是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也有控诉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愤之音。

它与最老的两小戏攀笋、买棉纱等,在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上相去不远,看得出一些从茶灯歌舞蜕变成为灯戏的发展轨迹。

据老艺人魏小妹介绍,道光年以后就有这种戏,并且有人带徒弟。

参阅道光年间南昌、抚州府县志风俗记载,只见高安有滚金钱,抚州禁唱儿郎戏,南昌县志风俗记载有灯而无戏,也无禁戏事。

可能在道光初年,南昌茶灯还未成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发展成为戏剧形式。

据胡解放了解,采茶戏发源最早不过是在清末年间,即1830年左右,距今约有180余年。

根据考究,最早有人在南昌禾埠起班,到光绪中叶,南昌北岸有下四班:金玉、清泰等;南岸有上四班:四喜、庚义等,这是现在所知的最老的班社。

到光绪末年,有的班子曾请京戏艺人教戏,唱小戏之外加唱整本大戏,因而成为半班。

1927年,南昌采茶戏被邀入班,这是第一次进入城市。

1949年,南昌解放,南昌采茶戏也翻了身。

传承至今的茶目逾百余个出生于南昌市昌东镇的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团长黄陆国是个戏迷,20年前,他就跟着父亲唱三角班,之后跟着周天武学唱戏。

参加工作后,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唱戏,而且把它当作毕生的精神寄托。

如今,他虽然身为百花采茶戏剧团团长,却常常上台演着各种角色。

黄陆国介绍,南昌采茶戏流传下来的老戏共有121个,其中包括小戏54个,大戏67个。

其中,可以肯定是向京剧学来的或自编的提纲戏共有13个。

新中国成立后,上演创作、改编或修审过的古装戏和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时装戏,大小约有30余个。

在原有的老戏中,属于南昌采茶戏的本色老剧,主要是一些小戏,题材内容以表现劳动和爱情的为最多,例如攀笋、卖棉纱、撇芥菜等。

有些学来的整本大戏中的老戏,年深日久逐渐成为自己的剧目了。

另外,有些老戏如辜家记、花轿记是艺人根据真人真事自己编写的。

南昌采茶戏最初的表演形式很简单,从攀笋、秧麦、卖棉纱等顶老的剧目来看,都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小戏,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后来增加了新剧目,又添了一个小生,因此就叫三角班。

最早的唱腔是一个人唱很多人和,音乐只有一大锣一小锣一鼓,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就向别的剧种学戏,于是剧目便逐渐增加,表演形式也复杂起来。

从演员角色来说,也更加丰富起来,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有花旦、青衣、老生等九个行当,各行当的声乐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也都形成了一套不同程式和规则。

与湘鄂皖等戏曲有交织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基本上是打锣腔,无丝竹伴奏,句尾山后场帮腔,和湖北花鼓戏为同一系统。

但南昌当地把这种唱腔称作下河调,而另有高腔和当地流行的民歌小曲。

胡解放说,高腔的剧目很少,且只用于连戏中,唱民歌小曲的剧目,如《攀笋》、《秧麦》、《劈芥菜》、《十二月采茶》之类,与赣南采茶戏也多相同。

但因皆无伴奏,多以虚声耍腔或帮和,比方《攀笋》,陶女上场唱:奴家本(呐)姓陶(啊)(呀市依荷呀唉)。

天天(那个)打猪草(啊咳),昨天去(啊)晚了(啊呀)。

今天要赶早(唉)(荷咳衣是呀,呀是依荷呀),今天要赶早(唉)(荷咳衣是呀)。

据此,有人认为这类腔调或是从安徽黄梅戏传过来的。

如果按安徽黄梅戏的娘家,则是湖北黄梅采茶戏,如联系其所唱打锣腔皆系源出采茶山歌来说,根本不需要经过安徽黄梅戏的传播,甚至湖北花鼓还有受到南昌采茶戏的影响的地方。

如《卖杂货》一剧,在湖北花鼓戏里,卖杂货者自表家乡作:家住江西南昌府,南昌县里人,离城不过二三里,小小王家村。

而湖南花鼓则直名《江西卖杂货》。

所以,各地方剧种的声调和剧目传播,往往是此出于彼,而彼亦传于此,决非来而不往,或往而不来,也不是既与甲地有关,便于乙地无涉,更何况赣北与湖北、安徽毗邻,而安徽与湖北也是接壤,自然会有所交织。

张淑萍来到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也是因为从小喜欢,而不是为了赚钱。

张淑萍说,据她了解,1926年,南昌采茶戏由农村进入城市,因受湖北黄孝花鼓戏革新的影响,也不用帮腔,而以二胡接腔托调,而后又加上板胡、三弦、低胡之类,连同原有的唢呐和笛子,便成为管弦并奏的场面,因而在我省许多采茶戏中已成了另一风格,但唯独原唱民歌小曲的一些剧目,仍然与其他县区相同。

与赣剧相同剧团有26个今年52岁的徐绍辉加入南昌百花采茶戏剧团,则是希望把地方传统戏目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并希望政府加大扶助力度。

徐绍辉说,每逢过年过节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就是他离家给观众送戏下乡的时候。

对此,家人虽然有怨言,但还是十分支持,因为他给群众送去的快乐,传递的是正能量。

我常在《麻疯女》中扮演主角,传承着仁义道德之心。

徐绍辉如是说。

徐绍辉告诉记者,据南昌采茶戏史料记载,南昌采茶戏成半班后,清宣统年间在抚州唱过6年多。

1927年,高安采茶戏也曾到过南昌市,与南昌班合过半年班。

因此,南昌采茶戏与抚州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相同的剧目和腔调很多,彼此交流相互影响。

徐绍辉说,从剧目分析,南昌采茶戏与赣剧相同的剧目有大小26个,有些大戏如卖水记、凤凰记等,都是赣剧的古典剧目,有些小戏如卖草墩,内容唱腔和赣剧无异;卖水记一剧,在赣剧原本中就比较丰富,而南昌采茶戏的卖水记却是一个提纲戏。

因此,很可能南昌采茶戏最老的整本大戏和一部分小戏是从赣剧传来的。

南昌采茶戏进京登台胡解放介绍,南昌采茶戏虽然受到方言的限制不如黄梅戏那样出县过府有市场,但也有过自己的辉煌。

以前的采茶戏不是这样的,那时的采茶剧团规模庞大,从写词、作曲到乐手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

说起采茶戏的过去,胡解放显得很兴奋。

他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南昌采茶戏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的采茶戏类似现在的偶像剧,每次演出场场爆满,观众都是排着长队抢票。

魏小妹可说是南昌市采茶戏的一块金字招牌。

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增加剧团的知名度,南昌市百花采茶戏剧团每年都会请她登台亮像。

魏小妹说,从上世纪60年代起,南昌采茶戏就先后出了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目,其中演南昌人南昌事的《南瓜记》、《辜家记》、《鸣冤记》、《花轿记》就是在那个年代火起来的,才被人称作为南昌四大记。

此外,南昌市采茶剧团曾先后为中共八届六中、七中、八中全会进行过专场演出,主要演员邓筱兰等还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勉励。

今年春晚,南昌采茶戏又靓丽登台。

南昌采茶戏的现状说到南昌采茶戏的现状,胡解放表示,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南昌采茶戏在全国的地方戏中虽然只是小有名气,而在南昌本地却是广为流传,被当地人津津乐道。

由于它的故事情节就是来源于民间百姓生活,故事内容的生活化气息很浓、表演形式幽默诙谐、唱腔朗朗上口、身段载歌载舞,是南昌周边地区的观众最熟悉、最爱看、最亲切的家乡剧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