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北京人喝粥,爱就着六必居酱菜酱瓜。
六必居酱菜历史悠久,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味道和工艺,还因为这里面有回忆的味道,有传统和故事。
相传,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是京城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之一。
又相传,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
究竟六必居背后有哪些故事?老北京的酱园文化有什么历史?六必居到底有多少年历史2016年9月8日.六必居前门老店在大栅栏粮食店街重张开业。
六必居作为北京老字号究竟有多少年了?一说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由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创办;一种说法认为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五十九年间,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车有荣介绍,这是邓拓先生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贺永昌借阅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与账本,从中考据出的。
不过,在研究创始年份时六必居也有自己的考证。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六必居酱菜制作专家陈杰介绍说,他们在研究六必居历史的时候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料。
去山西临汾考察时,在尧都区离退休老干部张德华处看到了保存至今的六必居老照片,照片上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本号五百年同人摄影”。
这幅照片从另一??侧面记载了六必居的创始之年代问题。
照片明确说明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为纪念六必居创立五百周年而拍摄的,可以认为在当时是有其必然历史根据的。
这样看来,六必居的创始年代应为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距今已有582年。
比过去常说的明嘉靖九年(1530年)提前了近百年。
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证实,六必居应该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
六必居的名字究竟怎么讲有人说,六必居最初是由六个人合伙开办的买卖,认为六人有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了一撇,为“六必居”。
还有说最早的六必居是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6样人们的日常必需品,所以起名叫六必居。
究竟六必居认可的说法是哪个呢?陈杰介绍,通过多年研究,他们认为六必居造酒起家,最初是个酒锅坊,后来又做酱、经营酱菜。
酱菜传奇 六必居
酱菜传奇六必居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酱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佐餐的配菜,还可以作为小吃、下酒菜等等。
在中国,酱菜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六必居。
六必居是中国南方的一种特色酱菜,主要生产地在江西省。
它的名称源于清朝时期,六必居是当时江西省主管酱菜生产和销售的六家酱菜公司的统称。
六必居的名气逐渐传开,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特色的江西酱菜品牌。
六必居的种类非常丰富,有萝卜干、酸菜、辣菜、腐竹、油菜、八宝菜等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酸菜和萝卜干了。
它们的原料都选用当地的优质蔬菜,并通过人工的晾晒、发酵、腌制等工艺,使其口感独特,营养丰富,还带有浓郁的江西风味。
酸菜是六必居中非常经典的一种酱菜,也是六必居的招牌之一。
它是由白菜和萝卜等蔬菜经过发酵、腌制,制成的一种酸味菜品。
其加工时要求工艺量大,过程较为琐碎,发酵过程还需要讲究时间、技术等要求,所以制作难度比较大。
但是,正是这个难度才使得六必居的酸菜别具一格,口感鲜美、味道浓郁。
除了酸菜和萝卜干以外,六必居的其他菜品也是一绝。
比如八宝菜就是一道以多种蔬菜、肉类等为原材料,经过精制加工而成的名菜,它所含的营养成分丰富有利于健康。
它不仅味道独特,而且有助于健康,被誉为江南传统酱菜中的一员。
除了菜品丰富以外,六必居的食材选择也非常严格。
它所选用的多数蔬菜是江西的名特优产品,比如九江红藕、丰城麦芽菜、南昌芥菜、安福萝卜,用上了名特优产品自然让味道更佳,质量更有保证。
总之,六必居可以算得上是江西酱菜中的一员佼佼者,因其鲜、美、健康的口感,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如果你有机会到江西旅游一定不能错过品尝这种传奇的美食。
六必居的传说
六必居的传说
北京前门外有个中外驰名的酱园子——六必居。
这六必居是个老字号,从开张到现在可有了年头儿啦。
据说掌柜的是山西人,明朝嘉靖年间开的业。
六必居后身往北就是西河沿,当年那儿有个三府菜园。
严蒿严丞相府里有个厨师经常到菜园、酱园一带买东西,经他介绍,严蒿就给酱园子题了三字——六必居。
六必居现在挂的这块匾是假的,那么真的到哪儿去了呢?传说,康熙年间六必居酱园着了一场大火,把真匾给烧了。
在早,这酱园子、油盐店的徒弟们全能写一手好字,那是见天开菜单子练的。
晚半晌上门以后的一个钟头,就是掌柜的让学徒学打算盘,开菜单子,练习写字的时间,这是多少年留下的老传统,所以酱园、油盐店的徒弟大多能写一手好字。
有个学徒偏偏喜欢严蒿题的这三字:六必居。
因此,每天扫地的时候,他拿着笤帚一边扫地一边比划:六必居,六必居;晚上练字还是六必居。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入神啦。
这匾这么一烧,东家着急啦:“坏啦,这是严蒿写的,咱们写不了哇。
”学徒说:“这个没关系,我那儿写的有样子,您看看。
”他把练的字拿出来让东家一看,东家喜出望外:“嘿!行啊,你来一块吧。
”所以,现在这匾就是那学徒写的。
不仅如此,北墙上那六必居三个字,也是从那匾上拓下来的。
这几个字写得苍劲有力,您瞧那“必”字,中间一笔一般人全写成一撇儿,人家则是一杠子,直插入内,然后笔这么一提,显得特别有劲。
严蒿写了一手好字为什么还不受人敬重呐?这是因为他自己把事儿全耽搁啦——他是一个奸相。
六必居老字号
“六必居”企业文化“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30年),至今已有480年历史,是中华老字号企业。
“六必居”品牌作为国内的知名品牌,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顾客至上、诚信服务、遵守法规、持续发展”的经营思想,恪守“黍稻必齐,陶瓷必良,曲蘖必实,火候必得,湛炽必洁,水泉必香”的“六必”精神。
2000年公司进行了整体改制,把纯国有的管理型公司转制为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建立起了现代企业运营机制。
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是以农产品大豆、小麦及各类蔬菜为主要加工原料的生产酱腌菜、酱类调味品的专业化公司。
拥有国内一流的生产设备、强大的技术力量、科学化的管理模式,经过十几代人的努力,市场经济的洗礼,历经沧桑,发展成国内同行业规模最大的酱腌菜、调味食品加工企业。
2009年生产酱、酱腌菜产品达5万余吨,销售额2.5亿元,在中国调味品著名品牌企业50强排行榜中,酱类、酱腌菜产量、销售收入名列前茅。
目前公司以“六必居”品牌为龙头,以“天源”、“桂馨斋”品牌为依托,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统一核算的经营管理,有效降低了成本,经济效益逐年良性递增。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对现有车间及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公司不断的进行工艺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老字号中实力较为雄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现代化调味食品生产加工企业。
“六必居”的销售网络遍布东北、华北、西北、江南等地,专业销售网点和总经销点3000余个,公司拥有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总局认可的出口车间和自营出口权。
六必居产品已经销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连年递增。
“六必居”食品是历年“两会”、奥运会及国庆庆典等国家重要活动的特供食品,“六必居”做为北京食品行业中的一员,将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现代营销、研发、核算等机制,加强“六必居”的企业文化建设,用“六必居”的优质产品和老字号的优良信誉,向国人和世界展示六必居的食品文化,秉承传统,为弘扬中国食品文化做出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贡献。
一代宗酱——六必居
1242021/03中国食品工业市场聚焦MARKET FOCUS中国是历史上最早掌握发酵技术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酱类食品是发酵食品的一大品类。
其中,“以豆合面而为之”的原料制作加工的“中国酱”,在人类发酵食品史上更是独树一帜、极具魅力——不仅根植于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而且对亚洲许多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经历千年演进,形成了渊源久远、深厚的“中国酱”。
明清时期,酱腌菜已经十分热销,并一度成为皇家御用佐餐佳品。
酱腌菜作为佐餐食品,也逐渐形成了酱园业的几大流派,即老酱园、京酱园、南酱园。
其中,六必居代表的老酱园以经营酱渍菜、腌溃菜及各种酱类产品闻名遐迩。
六必居始于明朝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六必”是指“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六必居继承了酱腌菜的古方工艺精髓,味道偏咸,酱香馥郁,其产品易于久藏远运。
“六必”是店名,也是经营信条,正是坚持了“六必”精神,六必居历经朝代更迭、战乱变故,成为一代宗“酱”,始终与中国酱腌菜行业栉风沐雨、共同发展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我国酱腌菜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基本还是作坊式的手工方式。
1975年后,商业部对酱腌菜行业的生产管理加强领导,使全国酱腌菜行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多酶制酱”“速制酱菜”“太阳能玻璃晒酱”等新工艺得到应用,机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基本摆脱了一代宗酱——六必居文/王 玺125MAR. 2021CFI 市场聚焦MARKET FOCUS露天生产、手工操作的局面。
及至今日,陶瓷大缸大都改为适合机械化加工的环氧树脂和不锈钢材质的容器,多类型洗菜机、多功能切菜机、脱盐脱水机及瓶装、袋装产品消毒、冷却自动化机械装置层出不穷,产品品质、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工人的劳动条件大大改善,酱腌菜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
聚焦当代酱腌菜行业,虽然我国人均消费量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是伴随消费升级趋势,中国家庭居民的人均消费量也在逐步提升,人们对于主食和菜肴种类的不断创新,主要依托于调味品的选择和使用。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
北京酱园六必居趣闻作者: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2018年第12期北京人喝粥,爱就着六必居酱菜酱瓜。
六必居酱菜历史悠久,经久不衰,不仅仅因为味道和工艺,还因为这里面有回忆的味道,有传统和故事。
相传,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是京城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之一。
又相传,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
究竟六必居背后有哪些故事?老北京的酱园文化有什么历史?六必居到底有多少年历史2016年9月8日.六必居前门老店在大栅栏粮食店街重张开业。
六必居作为北京老字号究竟有多少年了?一说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由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创办;一种说法认为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五十九年间,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车有荣介绍,这是邓拓先生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贺永昌借阅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与账本,从中考据出的。
不过,在研究创始年份时六必居也有自己的考证。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六必居酱菜制作专家陈杰介绍说,他们在研究六必居历史的时候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料。
去山西临汾考察时,在尧都区离退休老干部张德华处看到了保存至今的六必居老照片,照片上方楷书题款“民国二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本号五百年同人摄影”。
这幅照片从另一个侧面记载了六必居的创始之年代问题。
照片明确说明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为纪念六必居创立五百周年而拍摄的,可以认为在当时是有其必然历史根据的。
这样看来,六必居的创始年代应为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距今已有582年。
比过去常说的明嘉靖九年(1530年)提前了近百年。
如果这一说法得到证实,六必居应该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
六必居的名字究竟怎么讲有人说,六必居最初是由六个人合伙开办的买卖,认为六人有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了一撇,为“六必居”。
还有说最早的六必居是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6样人们的日常必需品,所以起名叫六必居。
究竟六必居认可的说法是哪个呢?陈杰介绍,通过多年研究,他们认为六必居造酒起家,最初是个酒锅坊,后来又做酱、经营酱菜。
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六必居酱园。
六必居的故事已经念叨了很多年:六必居创建于明代,金字大匾为严嵩题字,六必居曾经是酒作坊……如今,笔者将史料记载与考据研究相结合,重新回顾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一、探寻六必居历史之谜揭秘一:账本显示六必居创建于清朝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3号,在1965年以前的老门牌是2号,占地面积是2134平方公尺,门面房是1994年重新翻建的传统木结构建筑。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二十五日,六必居举办了建店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并请位于石头胡同的大北日夜照相馆摄影留念。
照片中共有员工24人。
如果从1936年向前推500年,正好为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
另有记载,六必居始于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史料记载,六必居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清末《竹枝词》中称:“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
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但不管怎么说它肯定是京城历史上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无论是考据研究还是史料记载都说六必居的创办人是山西临汾人。
的确,所谓“京商”,很少有祖籍是北京的。
山西临汾曾是唐尧古都,史称平阳,地处黄河中游,汾水之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平阳帮也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
关于六必居名字的来历,长期以来,说法不一。
清《燕京杂记》中记载:六必居三字相传为严嵩书,端正秀劲……还有传说,六必居最初是六个人合办的,他们托严嵩题匾,严嵩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一想,六心岂能合作?于是提起笔来,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六必居”。
1965年,北京市领导邓拓来到六必居的支店,原来的六珍号,通过原六必居经理贺永昌借走了六必居的不少房契和账本,从这些材料中考据出六必居并非创建于明朝,而大约创建于清朝康乾年间。
由此可知六必居的匾也不可能是严嵩写的。
看来,二百多年前六必居的经营者很会研究顾客心理,他利用严嵩这个众人瞩目的人物,使六必居在历史上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老北京的“六必居”--人定湖
老北京的“六必居”--人定湖老北京城里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质量最佳、名声最大的酱园要数前门外粮食店街的六必居酱园。
相传“六必居”开业于明代世宗(朱厚熄)嘉靖九年(1530)年这家酱园就开张了,至今巳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小酱萝卜,又称“乱酱萝卜”,是北京传统风味酱菜。
老字号“六必居”和“天源”这两家,从前讲究都用京郊朝阳门外、永定门外出产的二缨萝卜酱制“甜酱萝卜”,又名为“小酱萝卜”。
这两家酱制出来的成品,长不过十五六厘米,粗两厘米左右、条须、光滑、质脆嫩、色棕红、酱香味浓。
从前,老北京人的生活中,食用“六必居”和“天源”这两家的“小酱萝卜”一般说来,吃时切成丝或丁,淋少许小磨香油,滴几滴醋,用此佐粥,味甚妙。
“六必居”、“天源”这两家酱制“甜酱八宝瓜”亦比较著名。
这两家酱制的“甜酱八宝瓜”,据老北京人回忆,均以京郊特产的“香瓜”为主料,辅以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青梅、杏脯、桃脯、葡萄干、青红丝等八宝饱料。
这两家酱制出来的“甜酱八宝瓜”,其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六必居”用姜丝、桂花、白糖、酱油拌馅。
因此,同样是“乱酱八宝瓜”,“六必居”和“天源”各有自家的鲜美可口之味儿。
但这两家的“甜酱八宝瓜”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成品切片后不破碎,红褐透亮,酱香浓郁,味道甜咸。
“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氏三兄弟集资开办的,最初是个小酒辅,后来改营柴米油盐酱醋。
这六种商品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所以有人认为这就是“六必居”的含义。
有人说这家店原是六个人合伙开办的,原名“六心居”,后来考虑到六个心眼做不好生意,于是在“心”字上加了一撇变成了“六必居”。
传说它开业时,为酿好酒,严格规定“六个必顺”。
要做到。
那么,究竟有哪“六个必顺”要做到呢?据老北京人回忆:相传,为酿好酒,严格要求做到:“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义候必得,水香必香。
”根据这“六必”的要求,于是将酒铺兼酿酒作坊命名为“六必居”。
六必居是哪六必?
六必居是哪六必?北京人人都知六必居,六必居酱园,始创于明朝嘉靖九年,也就是1530年,那么到2018年,就是488年的历史了。
一个酱菜园,将近500年的历史,真算得上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了。
人人都知六必居,但您真的了解“六必居”这个店名的含义么?所谓“六必”是哪六必呢?难道是必须咸、必须鲜、必须便宜、必须干净……么?这是小编在抖包袱,实际上,很多人都在讲,六必居的所谓六必,指的是: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具体来说,就是原料必须上乘,辅料必须如实,制作的过程必须清洁,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器皿必须优良,制作火候必须掌恰到好处,所用的泉水必须清澈甘甜。
也正是自创始以来,便遵循了如此严苛的规范,才能让六必居的品牌屹立近五百年而不倒。
但细心的纯北京粉丝是否发现一点,“曲蘖必实”中的“曲蘖”是用来酿酒的,这“六必”里还涉及黍稻、泉水,似乎更像是酿酒的六个必备要素。
想想看,腌制酱菜基本上不用黍稻吧。
而六必居漫长的历史中,只是卖酒,而从未亲自酿过酒,于是,小编就对这个最常见的所谓“六必”的说法有些怀疑了。
关于“六必居”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小编认为更为合理。
据说,六必居原本是山西临汾西杜村的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合开的小店铺,专卖副食品。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七样副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刚需,是必不可少的,可谓是“七必”。
但由于赵氏三兄弟开的小店铺里不卖茶叶,所以就起名叫“六必居”。
就像老字号柳泉居饭庄的店名与明朝奸臣严嵩有关一样,六必居的店名也有一个和严嵩有关的传说故事。
据说,严嵩在还没有做官的时候,经常到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的一家小副食店喝酒。
老北京的副食店,通常兼营散装酒的出售,所谓酒腻子,也多是在这样的小店泡上一天,滋儿咂喝上一天。
严嵩经常来此喝酒,也就和这家店的掌柜熟识起来。
一来二去,掌柜得知严嵩的书法造诣非常高,于是便请严嵩为其题写店名。
北京六必居酱菜园
北京六必居酱菜园始于嘉靖朝北京六必居酱菜,本名六⼼居,其牌匾由严嵩所题写明朝嘉靖年间,严嵩被徐阶扳倒之后下场⾮常悲惨。
⽼婆病死了,⼉⼦严世蕃被处死,家被抄了,严嵩的晚年很悲惨,没有⽣活来源,只能靠乞讨为⽣。
有⼀天严嵩要饭到⼀家店的门⼝,想敲开店门进去要点吃的,结果⼀抬头看到那个“六必居”的匾额,⽼泪纵横。
这个中华⽼字号六必居的酱菜,我们可能都吃过,但是数百年前的北京街头落魄的严嵩,看到这家六必居为什么会⽼泪纵横?他与六必居会有什么关系。
但说到中华⽼字号,那是和严嵩有着莫⼤的关系的,没有严嵩就没有六必居。
据说六必居是⼭西六兄弟开的,起了⼀个“六⼼居”的名字。
意思是兄弟六⼈齐⼼努⼒,名字起好了,就得请⼈题个字,想请严嵩题字,为什么呢?因为严嵩不仅是当朝的宰相,⽽且是当时⼤名⿍⿍的书法家。
但是严嵩位列⾸辅,位⾼权重,怎么才能请到他呢?他们⽤银两先买通了严嵩的⽼婆,严嵩的⽼婆不对严嵩直说,天天⽤⽑笔写六⼼居三个字。
严嵩很爱⽼婆,看⽼婆这么认真写,写得那么为难,于是就帮她写。
⽑笔⼀挥,六⼼居三个⼤字就写好了,因为写得很随意,如⾏流⽔,写得⾮常好。
他⽼婆⼀看字写好了,就如实讲了别⼈请托严嵩写字的事,严嵩听了哈哈⼀笑,可是笑过了之后,他⼜把提笔笔拿来,琢磨了⼀下,⼜在⼼上头加了⼀撇,这下六⼼居就成六必居了。
严嵩为什么要加在⼀撇?他认为兄弟六⼈开的店,⼈太多了,六颗⼼在⼀块怎么能⼈⼼齐?⼼不齐就不容易成事⼉,这个店开不了多久就得关门。
于是他就加了⼀撇,改为六必居了。
所以从这⼀撇也可以看出来,严嵩猜疑的性格,他只相信他⾃⼰,他不相信别⼈,永远都不知道合作。
因为是严嵩题的字改的名,从此以后六⼼居就叫六必居了。
六必居⽼板特别聪明,就按六必居这招牌来卖东西,⽣意⽕了400多年,成就了今天的⽼字号。
六必居⽕了,可严嵩流浪街头,⼀个孤独的⽼⼈⾐衫褴褛,抬头看到当年⾃⼰龙飞凤舞题写的这三个⼤字,竟悲从中来⼀下,⾸先想起⽼婆来,感情很深,再想想⾃⼰聪明的⼉⼦也被杀了,家也被抄了,尤其200多万两银⼦都给充公了,叫他⼼疼。
六必居的历史变迁
六必居的历史变迁“六必居”盛极一时,然而也饱经风霜。
据史料载,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门外粮食店街遍地火海,在大火殃及小店时,伙计张夺标冒生命危险从浓烟中把大匾抢救出来,藏于崇文门外一带的临汾会馆。
以后,东家返回被焚的店中,得知大匾幸存时,喜极而泣。
有匾就有生意,他特提拔了张夺标,“六必居”继续经营。
相传抗战时,蒋介石请客设宴,也曾点名让店里的伙计送“六必居”的酱菜,可见这里的酱菜名声之大了。
“文革”期间,名匾被当成“四旧”再度惨遭破坏,被送进了北京展览馆。
店名也被改为“红旗酱菜厂”。
历久不衰酱菜园1984年11月,我和任志、沈鸿娴同志到山西临汾访问了居住在那里的贺永昌先生,从贺永昌那里又进一步弄清了关于“六必”的解释。
过去“六必”经常被人解释为酿酒的六件事:“忝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因为六必居最初是家小酒店。
贺永昌说,六必居本身不产酒,它只是自崇文门外八家酒店中趸来酒经过加工后制成“伏酒”和“蒸酒”再售给顾客。
他自学徒时起,只知道六必居售“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除了茶叶不卖外,柴、米、油、盐、酱、醋六样生活必需品都卖,所以叫“六必居”。
我自山西归来后调查了北京历代制酒的资料,确无六必居酿酒的记载,因此“六必”是酿酒六个要素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历史上山西临汾一带没有制酒的传统,倒有做油盐杂货生意的经验,因此山西商人把一家普通油盐店发展成为 ... 高档酱菜的酱园,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从邓拓同志借来的那些有关六必居的档案资料来看,二百多年前六必居的老东家很会研究顾客心理,做一些宣传工作。
他知道严嵩是个群众注目的人物,民间本来就有很多关于严嵩的谈笑资料。
于是围绕着严嵩写匾的故事,使六必居的历史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而且若干年来为了保护这块匾又产生了很多离奇的故事。
五说“六必居”--袁家方
五说“六必居”--袁家方六必居到底始创于何年?━━一说“六必居”六必居关于六必居酱园到底创立于何时,大约有关的探讨超过半个世纪了。
至今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一说认为:六必居实际开业于清康熙年间;一种说法认为在康熙十九年到五十九年间。
这是邓拓先生通过原六必居酱园经理贺永昌,借阅了六必居的大量房契与帐本,从中考据出六必居不是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而是大约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雍正六年,帐本上记载这家酱园的最早名字叫源升号,到乾隆六年(1741年),帐本上才第一次出现“六必居”的名字。
2004年2月下旬,北京晚报上,刊登了《六必居创始于何时》一文,文章说:根据对一位收藏家所藏六必居的一些文书、账册、算盘等文物考证,“六必居最迟在明嘉靖九年就有了,距今已有473年。
”按照2010年计算,该是有480年了。
(袁家方)六必居字号含义有四解?━━二说六必居关于六必居字号中“六必”的解释有许多。
一说六必居最初是个酒锅坊,其酿酒必须做到六个“必”━━“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选料必须齐全,添加剂必须实在,工艺过程必须保持清洁,设备器具必须优良,用火必须掌握,泉水必须香甜。
还有说最早的六必居是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柴、米、油、盐、酱、醋六样人们的日常必须用品。
所以起名叫“六必居”。
1984年,作家叶祖孚去山西临汾专门访问了前六必居酱园的经理贺永昌。
据贺永昌讲,他自学徒时起,只知道六必居售卖的是“开门七件事”中的六件,即除了茶叶不经营外,柴米油盐酱醋这六样生活必需品都卖,因此才叫“六必居”。
从山西调研回来后,叶先生又查阅了北京历代酿酒的资料,确无六必居酿酒的记载,因此,他说:“六必”是酿酒的六个要素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再证之以历史上山西临汾一带没有制酒的传统,倒是有做油盐杂货生意的经验。
因此,山西商人把一家普通的油盐店发展成为制作酱菜的酱园,是合乎逻辑的。
六必居酱菜
六必居酱菜六必居酱菜六必居酱菜六必居酱菜(六必居酱菜)六必居酱菜,由北京六必居生产。
六必居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其生产的六必居酱菜,加工技艺精湛、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
六必居的酱菜选料精细、制作严格。
酱菜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质量。
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至今已有480年的历史,如今不但是京城许多家庭的必备小菜,也是国宴上必备的名小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营养保健价值和品牌价值。
目录品牌简介成名原因追溯历史制作工艺收缩展开品牌简介六必居酱菜,是北京特产,在前门大栅栏东口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已有四百八十年历史的六必居酱园。
“六必居”酱菜已有四百八十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六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最初,这里是一家酒店,为保证酒味醇香甘美,这家作坊曾制订了六条操作规则: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六必居由此得名。
主要产品有甜酱八宝瓜、甜酱黑菜、甜酱八宝菜、甜酱甘露、甜酱姜芽等。
现在,不少传统名牌酱菜,还制成罐头,远销国外。
六必居酱制的甜酱小菜,确实色、香、味俱佳,让人越吃越爱吃。
过去,北京在清朝前期,专门制售酱菜的酱园很少,大都是油盐店兼营酱菜。
它们的酱菜,远不如酱园酱制的菜好吃。
六必居的酱菜,酱制多少就卖多少,生意十分兴隆。
这里的酱菜,个个有名,而顾客尤其爱吃它酱制的铺淋酱油、稀黄酱、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黑菜、甜酱瓜、甜辣白菜、甜辣萝卜干、白糖蒜等制品。
这些酱菜,酱味浓郁,色泽鲜亮,脆嫩馨香,咸甜适口。
成名原因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
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这些酱菜,酱味浓郁,色泽鲜亮,脆嫩馨香,咸甜适口,六必居的酱菜,酱制严格遵守规程,次料不用,操作不马虎。
酱菜传奇 六必居
酱菜传奇六必居酱菜是一种以蔬菜为原料,通过腌制、发酵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具有色、香、味俱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有益的微生物,对人体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
在中国,酱菜是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传统美食,而酱菜传奇六必居是其中一家具有百年历史和传统工艺的酱菜企业,其产品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六必居位于中国河北省保定市,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其品牌故事可追溯至清朝中叶,可谓历史悠久。
百年来,六必居一直秉承“用心制好酱菜”的理念,倡导“绿色、健康、营养”的生活方式,以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精湛的技艺,生产出来的酱菜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六必居的酱菜种类繁多,口味丰富,有黄瓜、咸菜、辣白菜、酱花生等多种产品,每一种酱菜都有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特点。
其黄瓜酱菜不仅色泽鲜艳,口感脆爽,而且酱味香醇,是果蔬和肉类的好伴侣;咸菜酱菜则以其酸辣可口,清脆爽口,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所以,不论是煮炒,蒸煮,还是拌凉菜,六必居的酱菜都能为多种烹饪方式增色添香,令人垂涎欲滴。
六必居的酱菜得益于其严谨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
六必居选择的原料都是新鲜蔬菜,鲜嫩爽口,富含维生素,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料的营养价值。
六必居在腌制过程中,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进行,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色素,保证了酱菜的健康和营养。
六必居产品整个生产链都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管理,从原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包装,都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六必居不仅在品质上严格把控,而且在市场拓展方面也步入了快速的发展道路。
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享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必居也积极参加国内大型食品博览会,以及与各大餐饮企业的合作,推出多款新产品进行品牌推广,不断丰富着酱菜的种类和口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六必居的酱菜传承百年工艺,将中华传统酱菜赋予现代生活新的智慧,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优质、健康的产品。
六必居指什么
六必居指什么
六必居指的是六必居酱园店。
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从明朝开始就已经设立,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
六必居原来是山西临汾四渡村赵存仁、赵存义、赵存利兄弟经营的一家小店。
俗话说,开门的七样东西是柴、米、油、盐、酱、醋和茶。
这七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赵氏兄弟的小店,因为不卖茶叶,所以叫六必居。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位于粮食店街14号的六必居支店六珍号在1953年7月份合并于总店。
原六珍号的经理贺永昌成为六必居的经理,所经营的油、醋、酱,兼粮食加工产量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本行业中的首户。
到了1954年4月,六必居的股东有34人,在职的股东为13人,股东代表是赵煜,经理是刘春魁,副经理翟广鸿和王五杰。
企业实有人数为66人,全月最高工资为600元,最低工资为384元,是全市职工收入的较高水平。
1955年初,六必居实行公私合营时,所核定的占地面积是三亩二分九厘九毫。
有大小瓷缸500余口,分为两个车间进行生产,共生产54个品种,当时年产黄酱12万斤,甜面酱2万斤,酱菜20万斤,腌菜20万斤,所生产的产品完全靠门市销售,不作批发。
为了满足市场的销售需要,曾于1956年和1958年在前门区进行过二次并厂改组,同时将工厂和门市部分开,由于人员设备增加,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黄酱近29万斤,甜面酱18万斤,年产酱腌菜90万斤。
中国10 大著名酱园(一)
中国10 大著名酱园(一)北京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中华老字号,位列我国“江北四大酱园”和“中国四大著名酱园”之首。
相传北京六必居酱园店创办于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年),如今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由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
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而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也有说法是:水泉必香,湛炽必洁,火候必得,?蘖必实,陶瓷必良,黍稻必齐,故名。
六必居最出名的是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
六必居酱菜之所以出名,与它选料精细、制作严格分不开。
酱菜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制作酱菜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均由掌作一人总负责,保证了六必居酱菜的品质。
加上六必居经营有方,特别重视商品的社会信誉,因而历久不衰,享有盛誉。
六必居酱菜在清代被选为宫廷御品。
为送货方便,清朝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 年。
六必居酱菜不但是京城许多家庭的必备小菜,也是国宴上必备的名小菜之一。
据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时,就指定秘书购买六必居酱菜带回日本。
六必居有12 种传统产品: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螺、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菜、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
六必居遵循古训,讲求厚德务实,靠着一瓶瓶微利销售的酱腌菜成为全国酱腌菜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现为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
保定槐茂酱园保定府有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槐茂酱园独占了两宗,为“江北四大酱园”之一。
槐茂酱园创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 年),当时一户赵姓人家在保定西大街开了一爿酱园,因门前有株古槐,便将店铺取名为“槐茂酱园”,借喻其生意像古槐那样根深叶茂。
因而赵家世代喜槐,至今后裔几套宅院遍植国槐。
槐茂酱园由于选料上乘,腌制工艺特殊,出产的面酱香甜味美,用面酱酱渍的酱菜脆嫩爽口,风味独特,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佐餐小菜。
嚯~当年前门粮食店街可真热闹
嚯~当年前门粮食店街可真热闹大栅栏东口往南,满眼密密匝匝,凹凸无序,凸出来的是店面,凹进去的是胡同。
入夜,满街筒子人影杂沓、喧嚣入耳,不起眼、不整齐也不甚干净,那就是曾经记录着京城商业鼎盛史的前门粮食店街。
明清时,大栅栏地区就形成了以大栅栏为核心的“三纵九横”格局:三纵为煤市街、珠宝市街和粮食店街;九横则指以大栅栏商业步行街为核心的九条东西向的胡同。
作为“三纵”中东南的一纵,粮食店街北接大栅栏南抵珠市口。
其间,商、居杂陈,清朝到民国,一直是京城老牌商业区。
六必居、中和剧院、福云楼、粮食店不可不说。
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明朝大奸臣、书法家的严嵩书写的结构匀称、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大字的横匾是它最大的看点。
关于“六必”的解释有许多,有人说,六必居是六个人合伙开的买卖,托人求严嵩写牌匾。
严嵩认为六人“六心”不好,所以在“心”字上加上了一撇成了“六必”。
又云,最早六必居是个杂货铺,卖过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顾曰:“六必居”。
据史料记载,六必居是山西临汾一个赵姓商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
由于赵会经营管理,又由于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兴隆。
后来又扩充了门面,由原来的两间小店堂,前面扩为四间门面,后边又增设宽阔的后厂。
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请一位写字好的人写匾。
严嵩没做官以前,闲居北京,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
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
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
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
严嵩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样子去练,于是严嵩书写的“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
自从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地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字号六必居的前世今生在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临街有一家店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这就是六必居酱园。
六必居的故事已经念叨了很多年:六必居创建于明代,金字大匾为严嵩题字,六必居曾经是酒作坊……如今,笔者将史料记载与考据研究相结合,重新回顾六必居的前世今生。
一、探寻六必居历史之谜揭秘一:账本显示六必居创建于清朝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3号,在1965年以前的老门牌是2号,占地面积是2134平方公尺,门面房是1994年重新翻建的传统木结构建筑。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九月二十五日,六必居举办了建店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并请位于石头胡同的大北日夜照相馆摄影留念。
照片中共有员工24人。
如果从1936年向前推500年,正好为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
另有记载,六必居始于明朝景泰五年(1454年)至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史料记载,六必居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清末《竹枝词》中称:“黑菜包瓜名不衰,七珍八宝样多余。
都人争说前门外,四百年来六必居。
”但不管怎么说它肯定是京城历史上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
无论是考据研究还是史料记载都说六必居的创办人是山西临汾人。
的确,所谓“京商”,很少有祖籍是北京的。
山西临汾曾是唐尧古都,史称平阳,地处黄河中游,汾水之畔,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平阳帮也是晋商中的杰出代表。
关于六必居名字的来历,长期以来,说法不一。
清《燕京杂记》中记载:六必居三字相传为严嵩书,端正秀劲……还有传说,六必居最初是六个人合办的,他们托严嵩题匾,严嵩写了“六心居”三个字,写完后一想,六心岂能合作?于是提起笔来,在“心”字上添了一撇,成为“六必居”。
1965年,北京市领导邓拓来到六必居的支店,原来的六珍号,通过原六必居经理贺永昌借走了六必居的不少房契和账本,从这些材料中考据出六必居并非创建于明朝,而大约创建于清朝康乾年间。
由此可知六必居的匾也不可能是严嵩写的。
看来,二百多年前六必居的经营者很会研究顾客心理,他利用严嵩这个众人瞩目的人物,使六必居在历史上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
揭秘二:木牌显示六必居前身是酒坊六必居至今还保留着一块古木牌,上面书写着“六必”的说法: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从字面上看这似乎与制酒有关,即在生产工艺上要做到:黄米、稻米用料必须备齐,酿制的曲必须备实,用水必须清澈,盛器必须优良,火候必须掌握适当,泉水必须纯香。
莫非六必居最早是个酒坊?所谓“六必居”就是要让人们记住在酿酒过程中,要做到六个“必”吗?翻开六必居保留的旧房契,最早的是清朝康熙十九年的,但在房契中并未提及六必居。
在雍正六年八月十五日立的家具账中却有“源?N号”字样。
打开第一页是雍正六年十月初八日,各项家具都有标价。
从账本的记载来看,后来的六必居最早叫“源?N号”。
现在,源升号博物馆位于北京前门粮食店街四十号。
据说是在山西临汾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源?N 号酒坊”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这里是二锅头酿酒工艺的发源地。
可见,六必居的前身有可能是酒坊,而成为酱园,则是后来的事。
可是当时北京前门外多苦水井,不宜酿酒。
而且朝廷也规定,在宣武门、前门、崇文门外40里内不准酿酒。
查阅北京以往制酒的史料,也无源升号或六必居酿酒的记载。
但六必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延续着卖散酒的经营项目,它已成为六必居的招牌之一。
通过查询史料发现,当时六必居是从崇文门外天顺号等八家酒店中趸来酒,经过加工后制成“伏酒”和“蒸酒”再卖给顾客。
为了提高酒的醇味,他们把趸来的酒放在老缸内封好,经过三伏天,等半年后再开缸,酒的口感非常醇厚。
六必居将这种酒命名为伏酒。
还有一种叫蒸酒,味道也很醇香。
伏酒和蒸酒的度数,可以达到69度,比市面上出售的白酒度数高,深受顾客的欢迎。
随着六必居卖伏酒、蒸酒的名声越来越大,时间长了,就有人打着六必居的旗号卖酒。
针对这种情况,六必居采取了卖酒“打票”的办法进行打假,即给买酒的顾客一张小票,上面注明这酒是某月某日某时售出的、以证明酒确实售自六必居,从而维护自己的声誉。
揭秘三:房契演变印证入选宫廷御品乾隆六年(1741年)的账本记载:“乾隆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记录六必居装修铺并盖酱厂房屋新添木料铜锡家伙并买牲口一应使账,共廿二项使银二十三两三钱九分五厘,钱四百六十二千九百三十七文,折合银二百七十七两七钱六分八厘。
共作新家伙银七百零一两一一钱六分。
”至此,才首次出现“六必居”的名字,并显示六必居要装修铺面房、盖酱房。
由此可以得知,早在乾隆六年之前六必居已经在此经营制酱了。
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正月的房屋契约上记载:“立卖房契人韩士希今因乏用,将故叔遗下自置盖分授瓦房壹所,门面房六间半,前接檐六间半,临街平台六间半,二层房五间,南北平台十间,南北厢房六间,共计大小房平台四十零半间,并六必居字号,门窗户壁上下土木相连,坐落中城中西坊二铺地方。
凭中说合出卖与郭名下住坐永远为业。
三面言定时值卖房价银三千两整……”由此可知,当时六必居所经营的铺面房房产并非六必居自己的产业,只是韩姓房产的一部分,后来韩姓又将房产全部(包括六必居铺面房)卖给了郭姓人家。
在嘉庆二十年(1815年)的房屋契约中我们看到:“立卖房契人郭孜翰,今因乏用,将祖遗自置瓦房一所,门面房六间半,前接檐六间半,临街平台六间半,二层房五间,南北平台十间,南北厢房六间,共计大小房平台四十零半间,并六必居字号门窗户壁上下土木相连,坐落中城中西坊二铺地方,凭中说合出卖与原、郭、赵名下住坐永远为业……”房契中所说的原、郭、赵,指的是原杼、郭桂芳、赵璧,他们是合伙经营六必居生意的股东。
也就是说在嘉庆二十年,六必居的三位股东正式得到了此处房产。
在道光二年(1822年)六必居的合伙人和房产又有了新变化,以下是道光二年六必居的房契情况:“立卖房契人原杼、郭桂芳、赵璧原系三家自置瓦房一处,坐落在前门外大栅栏口内南边路西中城中西二铺地方,开设六必居生理,门面顶排六间半,接檐六间半,又接檐六间半,院内罩灰棚六间,北厢房三间,出廊南厢房三间,北平灰台五间,南底瓦房五间,西大厅五间,北边夹道一条,又临街铺面外北边灰房一间,共计连排五十四间,院内井一眼,上下土木相连。
今因原、郭二家无力做此生理,两家乏用,情愿将此房字号家具生意铺底各等项,一概彻底澄清,归并卖与赵名下永远为业,嗣后绝不与原、郭两姓相干……”至此可知,六必居的房东、股东由三人并为一人。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十五日,六必居的房产再次发生了变化,房屋契约中记载:“立卖房契人系山西平阳府临汾县民赵连城,今因乏用,将自置铺面房壹所,门面顶排六间口厦六间半,接檐六间半,又接檐六间半,院内罩灰棚六间,北厢房三间,出廊南厢房三间,北平台五间,南底瓦房五间,西大庭五间,北边夹道一条,又门面房外北边房一间,前后左右通共计房棚顶排五十四间,院内井一眼,门窗户壁上下砖瓦木石俱全。
院落前后左右相连。
坐落在正阳门外中城中西坊二铺粮食店北口内路西总甲李祥地方。
现开设六必居酱房生理。
今凭知底中保人等说合情愿卖与内务府正白旗德源名下永远为业……”由此可知,六必居又将房产卖给了内务府正白旗的德源。
这也印证了六必居老员工说的,六必居产品曾被选作宫廷御品。
为送货方便,宫廷还赐给六必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这两件衣帽一直保存到1966年。
原来这里有清宫内务府的内线啊!而时间推到道光十八年,赵家四兄弟又重新盘回了六必居店铺的所有权,将前店柜台上全部换上山西临汾人,并在同一条街开办了分店“六珍号”,经营业务与总号相同,用的也全部是山西人。
六珍号与六必居同在粮食店街,1965年以前的老门牌是14号,经营项目与六必居相同。
从业人员以山西襄陵、临汾人为主。
二、六必居大事记民国时期:敲诈六必居惊动公安局长民国时期,六必居的业务进入了最佳时期,在这期间,有两件事也在社会上引起关注。
一个是路权风波,还有一个就是发给六必居的匿名恐吓信惊动了北平的公安局长。
1929年,六必居的业务进入了最为发达时期,为了方便顾客,六必居就将对着门店直通前门大街的一小段路权买下,俗称“六必居夹道”。
而六必居紧邻的中和戏园,平日好戏连台,人头攒动,这也给六必居及附近的店铺带来了不少客源,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员聚集,交通不便的问题。
尤其是当中和戏园散戏时交通非常拥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平市工务局拟将六必居夹道路权收回开路通车。
但此项工程得到了六必居及附近商户的抵制,工程难以进行,无奈之下,市工务局拟定了收回六必居夹道开路通车的呈请,于当年7月送到市政府。
市长张荫梧看后立即批复:“……拟将该处夹道收回开路通行,事关发展市政,亟应照办,除令准外,合行令仰该局妥为查勘,将该处地段各价收回,以利交通,并具报备查,此令。
”得知消息的六必居等商户据理力争,于当年8月12日给市工务局写信,要求暂缓开辟六必居夹道。
可是胳膊终归拧不过大腿,经过市工务局、公安局与商户的反复洽商,8月21日,市长张荫梧下令:“按照土地局估计六必居夹道地价数目将该夹道会同办理收回。
”并“按房基线余地价每亩为五千元……工务局会同公安局向该商等办理收回具报候核”。
而今,我们再从前门大街上寻找六必居夹道时,在标识上看到这里早已替换为中和戏园的入口。
当时老北京的酱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老酱园,多为山西人所开,除六必居以外,还有中鼎和、西鼎和、北鼎和和长顺公等。
第二类是京酱园,名气大的有天义顺、天源等;第三类是山东人开的山东屋子,像桂馨斋、兰馨斋、瑞馨斋等。
那时南方的酱菜也有榨菜、佛手疙瘩、大头菜、腐乳等,但多数是在京酱园寄卖。
然而,买卖做大了,就难免被人嫉恨或勒索。
1930年7月28日下午7时许,六必居铺长张攀曾手持一封信来到当地派出所,报称当日7点30分接到邮差送来的匿名信,内称:“六必居小孙子,知悉自找其祸,不知大爷在此做了买卖,要好好欢迎,大过不言,今天大爷财政不足,借大洋二千元,急速预备,三五日亲自取去,如不预防,防大爷到此。
”落款为“吴大爷”,下款是“永定门吴宅本铺”。
接到报警,北平特别市公安局长立刻要求由警察署派干练的便衣侦查写信人,并电请侦缉队协助侦查。
同时,派干警协助保护六必居的安全。
六必居受到匿名信就要惊动市公安局长,可见其在当时北平商界的分量。
新中国:周总理指示六必居重新挂匾新中国成立后,位于粮食店14号的六必居支店六珍号在1953年7月份合并于总店。
原六珍号的经理贺永昌成为六必居的经理,所经营的油、醋、酱,兼粮食加工产量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本行业中的首户。
三、公私合营扩大生产到了1954年4月,六必居的股东有34人,在职的股东为13人,股东代表是赵煜,经理是刘春魁,副经理翟广鸿和王五杰。
企业实有人数为66人,全月最高工资为600元,最低工资为384元,是全市职工收入的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