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化学工程基础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化工技术-微反应器研究的进展及应用

微化工技术-微反应器研究的进展及应用

微化工技术-微反响器研究进展及应用-微反响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的重要技术根底,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化工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微反响器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说明了微反响器技术的特点,列举微反响器的应用范围与实例,说明了微反响器的开展前景。

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开展与高技术开展的需要而兴起的多学科穿插的科技前沿领域。

它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根本原理于一体并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常贵尺度的化工过程通常依靠大型化来到达降低产品本钱的目的,而微化工过程那么注重于高效、快速、灵活、轻便、易装卸、易控制、易直接放大及高度集成等方面[1]。

将局部核心化工装备小型化、微型化的方法是促进化工过程强化的有效手段,它是实现化工过程平安、高效和绿色的重要方法之一[2]。

化工设备的微小型化是现代化工技术开展的一种新理念,它以微尺度流动、分散和传递的根本原理为核心,能够有效强化反响和别离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大幅缩小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化工新过程的快速开发和产业转化。

微型化工器件已成为微型设备的重要组成局部,主要包括微混合器、微型反响器、微型换热器、微化学分析、微型萃取器、微型泵和微型阀门等。

作为微化工技术核心部件的微反响器,其内部通道特征尺度在微尺度范围〔10-500μm〕,远小于传统反响器的特征尺寸,但对分子水平而言已然非常大,故利用微反响器并不能改变反响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特性,而是通过改变流体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特性来强化化工工程的。

2微反响器微构造反响器〔简称微反响器〕是重要的微化工设备之一,是实现化工过程微小型化的核心装备。

在微化工过程中微反响器担负起了完成反响过程、提高反响收率、控制产物形貌以及提升过程安别离回收难度和本钱、减少过程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展

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进展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小体积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实验,通常使用微量试剂和微量仪器来进行操作。

它具有节省试剂、减少废液排放、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

在中学教学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是实验教材的更新。

随着微型化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已经将微型化学实验纳入了化学教学内容中,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

这些实验教材以小体积试剂、微量仪器和微型试剂等为主要操作工具,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

其次是实验室设施的改善。

在一些发达地区,中学实验室已经配备了专门的微型化学实验室设施,包括微量试剂瓶、微量仪器、微型反应器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验条件。

一些实验室还配置了相关的安全设备,如化学通风柜、安全眼镜等,以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还有一些中学教师开展了相关的教学研究。

他们探索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知识水平。

他们还设计了一些创新的微型化学实验项目,如微型酸碱中和实验、微型气体分析实验等,丰富了中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设备和试剂的问题。

由于微型化学实验需要使用特殊的微量仪器和试剂,因此中学教育机构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购买这些设备和试剂,这对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来说可能是一个难题。

其次是教师的培训问题。

微型化学实验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教学经验,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提高。

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微型化学实验,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的应用的论文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的应用的论文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的应用的论文摘要:化工产业和化学工程激素和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始向着更为深入的层次发展,微化学工程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

由于微化工的技术方法能够进一步强化化学反应,大大提升反应的速率,这样就为能源或者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方法,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可见,微化工相关技术原理及其方法的应用可以满足节能降耗的目标,促进化工产业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微化工;化学反应;应用1引言微化工是一种多领域学科相互交叉、综合而形成的科学技术项目,它将原有的一些化学和化工的基础原理同微机电子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先进的传感技术和精密集成电路来提高对各类化学反应的监测和分析能力,从而找到科学的技术方法来促进和增强各类化学反应发生的速率和整个反应过程,还可以利用其系统体系和特殊的微化工设备仪器来分析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科学规律和具体特点。

因此要加大对微化工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重视程度。

2微化工技术的应用优点2.1满足反应过程中各类物质配比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要求在很多以往所开展的化学研究中,化学反应之所以出现很多不符合预期试验目标的异常情况,大多都是因为参与反应过程的各类物质元素的搭配比例不合理,在具体用量上无法达到规定的准确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反应最终结果就会出现很多难以确定的因素。

而微化工的技术应用可以满足其配比比例和用量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需求,对于物质的称重将更为精准,使得测量以及最终结果的误差率大大降低,还可以加速整个反应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2.2降低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系数化学的反应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配比和操作方式等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或者疏忽,就很可能酿成安全事故。

而微化工这种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迅速有效地对可能出现的隐患和事故进行合理的管控,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系数和事故发生几率。

2.3强化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不充分是传统化学试验和技术应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化学反应结束以后,工作人员会发现容器内会残留很多原材料化学物质,这就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也提高了化学反应研究和技术实践所需要的成本。

化学工程学最新进展

化学工程学最新进展

化学工程学最新进展化学工程学是一门广泛涵盖化学、物理和工程学知识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化学反应、反应工程、化工过程优化以及相关的材料合成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化学工程学也在不断发展变革,探索着新的前沿领域和技术。

一、纳米技术的应用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化学工程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通过控制和调控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纳米材料。

在化学工程学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储能材料的开发以及纳米传感器的设计等方面。

例如,在催化剂的设计中,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提高化学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

同时,纳米技术还可以制备出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如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从而满足能源储存和利用的需求。

此外,利用纳米技术设计和制备纳米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环境污染物等微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化学工程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迫切需求,绿色化学工程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绿色化学工程强调在化学工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消耗,提倡使用环境友好的工艺和材料。

绿色化学工程的研究内容包括催化剂的设计、反应过程的改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方面。

通过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绿色化学工程可以实现催化反应的高效、低能耗和低副产物合成。

同时,通过改进反应过程,如选择合适的溶剂、优化操作条件等,可以降低废弃物的生成和能源消耗。

此外,绿色化学工程还致力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通过合理的处理和再利用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多相体系的研究多相体系的研究是化学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多相体系包括气固、气液、液固等不同相态之间的传质、反应、分离等过程。

在化学工程学中,多相体系的研究涉及到相平衡、传质和反应动力学、传热和传质装置的设计等方面。

多相体系的研究对于化学工程过程的优化和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工程中的化学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微生物工程中的化学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微生物工程中的化学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利用微生物进行工业生产、环境修复和生物医学研究的交叉学科。

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微生物工程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微生物工程中化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化学技术应用微生物发酵是微生物工程中最常见的生产方式。

化学技术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代谢工程和提取纯化技术。

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发酵培养基的组成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合成。

化学技术可以通过优化发酵培养基的配方,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产量。

例如,可以通过添加有机酸、氨基酸和特定矿物质等物质来改善培养基的营养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性。

2. 代谢工程代谢工程是通过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实现特定代谢产物的高效合成。

化学技术在代谢工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可以利用微生物合成富含特定化合物的产物,例如生物柴油、生物氢等。

化学技术可以通过优化代谢途径、调控酶的活性和增加底物供应,来提高代谢产物的合成效率。

3. 提取纯化技术微生物发酵过程产生的产物需要经过提取和纯化才能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

化学技术在微生物发酵后期的产物提取和纯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可以利用溶剂提取、离子交换、逆流色谱等技术将目标产物从发酵液中分离并进行纯化。

二、微生物工程中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工程中的化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微生物工程中化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绿色化学技术的应用绿色化学技术是指在化学反应和工艺中,尽量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的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化学技术在微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将越来越重要。

例如,开发无机催化剂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减少废水和废气的排放等,将成为未来微生物工程的发展方向。

2. 微生物与化学反应器的融合传统微生物发酵通常依赖于生物反应器。

中学化学微型化实验的研究

中学化学微型化实验的研究

中学化学微型化实验的研究作者:张茜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10期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01-01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中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进行的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一般为常规实验的1/10至1/100,仪器微型化和试剂少量化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

微型实验最早产生于美国,1982年美国的Mayo 和Pike等人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实验室安全的需要提出了微型实验的概念,接着他们在基础有机化学制备实验中采用主试剂在mmol量级的微型制备实验,取得了成功。

我国微型实验的研究起步于1988年,是以大一无机化学实验和中学化学实验的研究为起点的。

近十几年来,微型化学实验在我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也已有千余所学校在化学实验中部分或全面地使用微型实验。

1.微型实验的设计研究"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不单是试剂药品用量的由多变少,反应仪器的由大变小,虽然这也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根据微型实验的特点,对于化学实验进行一次深入的再认识、再研究,为了获得更多的化学信息对实验进行变革性的再表现。

"例如,水的电解和氢氧爆鸣实验的微型化设计就非常富有创意,无论是实验仪器、实验方法还是实验药品用量及安全性能方面都与常规实验大大不同,整个实验就象是研究者创造的一件艺术品,让人能充分地感受到微型实验的魅力。

在实践中我将微型实验设计过程概括成如下模式: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有些实验设计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也很有创意,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无可操作性,即设计新但不实用的实验也是失败的。

例如有的设计以玻管作为反应仪器的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药品堵塞玻管的问题而经常没有可操作性。

有的实验设计,可能来自于参考资料。

例如在一期杂志上就刊登出这样一篇文章: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生成氧气的实验可用50mL的滴定管作为容器。

化学反应工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分享

化学反应工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分享

化学反应工程的最新研究动态分享化学反应工程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在工业规模上进行时所涉及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它对于优化化工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成本以及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在催化剂的研究方面,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一直是热点之一。

科学家们致力于设计和合成具有更高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催化剂的颗粒尺寸能够被精确控制在纳米级别,从而大大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催化反应的效率。

此外,通过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进行调控,能够实现对特定反应的精准催化,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反应过程的强化也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微通道反应器的出现为反应过程的强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微通道反应器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传热传质效率,能够显著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安全性。

同时,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超临界流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粘度、高扩散性和可调的溶剂化能力,能够改善反应条件,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在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中,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不断涌现。

原位表征技术如原位红外光谱、原位 X 射线衍射等能够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中物质的结构和组成变化,为深入理解反应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同时,基于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的理论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能够从分子水平上预测反应的路径和速率常数,为催化剂的设计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多相反应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气液固三相反应在化工生产中广泛存在,如加氢反应、氧化反应等。

对于这类反应,深入了解相间传质和反应的协同作用机制是优化反应过程的关键。

通过改进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条件,能够提高相间的接触效率,促进反应的进行。

在生物化学工程领域,利用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优化生物反应过程成为了新的趋势。

例如,生物发酵过程的优化、酶催化反应的工程化设计等。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1赵玉潮,张好翠,沈佳妮,陈光文,袁权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3)E-mail:gwchen@摘 要:微化工技术是当前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

本文就微化工技术在均相、气-液和液-液两相反应体系中的应用,结合具体研究范例阐释微反应器内进行化学反应的可行性。

与传统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技术及其设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化学工程;微化工技术;综述;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微通道中图分类号:TQ 032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对产品种类与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现代过程工业飞速发展;同时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建设安全、经济、生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迫切。

21世纪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安全、清洁、高效、节能和可持续性,尽可能地将原材料全部转化为符合要求的最终产品,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

要达到这一目标,既可以从化学反应本身着手,通过采用新的催化剂或合成路线来实现,即化学的方法;又可以从化学工程角度出发,采用新的设备或技术,通过强化化工生产过程来实现,即工程的方法(过程强化)[1~3]。

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催生了微化工技术的发展[4~9],其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数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由于系统尺度的微细化使得各种化工流体的传热、传质性能与常规系统相比有较大程度的提高[10~12],即系统微型化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这一目标。

自微反应器面世以来,微反应技术的概念就迅速引起相关领域专家的浓厚兴趣和关注,欧美、日本、韩国和中国等都非常重视这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机构包括Dupont公司、MIT、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IMM、FZK、BASF、Bayer、Axiva、Merck、Shell、UOP、京都大学、东京大学、九州大学、Pohang、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

微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微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化工设计通讯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第45卷第3期2019年3月微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赵#达(广东省茂名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广东茂名525000)摘要:主要围绕微化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状况进行叙述,对微化工技术的含义、过程强化原理、发展、研究进程以及应用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不断加深人们对该技术的理解,旨在推动微化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升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微化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TQ01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3-6490(2019)03-0153-02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hemical TechnologyZhao Shan-da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micro-chemical technology,and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process strengthening principle,development,research process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chemical technology»so as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chnology,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icro-chemical technology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Key words:microchemical technology;research;application1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生活中各项事物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

浅析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摘要:传统的化工技术通常要依靠大型化来降低生产成本,而微化工技术则以灵活轻便为研究重点,解决了传统化工技术装卸困难、生产控制困难、出产地要求高、运输不便等问题。

对合理利用资源、保证生产安全、有效改善环境污染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微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微型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关键词:微化工技术;化学;应用1微反应器微化工系统的构成是复杂而多样化的,其组成成分包括混合器、换热器、吸收器以及微反应器等,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微反应器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微反应器的专用名词为微尺度或者是微结构反应器,它自身携带流动性能。

微反应器的尺寸大小受微化工器件内部管道直径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尺寸在10-500μm范围内选取。

微反应器与传统反应器相比较,在化学分子水平的反应中占据优势,因为此时它显示的尺度是极大的。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微反应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不能更改化学反应原理,也不能发挥本体动力学属性,但是它可以凭借自身流动性的特征,通过传递热能的途径强化化学反应过程。

实践证明对微化工器的尺寸进行微微细化工作,化学反应就可以达到速率高,能耗低,工艺环保的目标。

2均相反应均相反应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种反应类型,一种是强发热自由基聚合反应模式,另一种是化学反应中间体和化学药物的合成。

为了实现对第一种化学反应类型验证的目的,一些科研人员在分析大量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积极的创建化学实验。

在丙烯酸丁醋的聚合反应参与进微化工反应系统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重点对该化学反应系统内强放热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特征进行全面的研究。

在该化学实验反应进程中,微反应器的流动性能得到发挥,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尺度反应器相比较,微反应器的应用,实现了聚合度密布分布的实验目标,同时化学反应器具中高聚合度物质颗粒几乎不存在,保证了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不会出现中途堵塞的恶劣现象。

而化学反应中间体和化学药物的合成,一般是在低温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样化学反应物性质不稳定的状态才会得到有效的抑制,此时化学中间物或者生成物“多取代的现象”就会得到缓解。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化工技术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化工技术

中科院科技成果——微化工技术项目简介针对目前化工工业存在的诸多问题:设备庞大、能耗高、污染重、资源浪费、效率低等。

大连化物所于2000年开展了微化工技术研究,建成了集微化工、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于一体的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平台。

与传统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设备具有特征尺度微型化(<1毫米)、结构模块化、高传递速率(高1-3个数量级)、易于直接放大(并行放大)、安全性高(系统持液量低)、过程易控等优点,可实现过程连续和高度集成、分散与柔性成产。

微化工技术具有强传热和传质能力,可提高反应过程中资源与能量的利用效率,实现化工过程强化、微型化和绿色化。

强放热反应过程,普遍存在爆炸危险,采用微化工技术将会提高过程效率和改善过程安全性。

如苯、甲苯、氯苯等芳烃的硝化反应,反应时间小于10秒,可以实现其过程强化、过程安全和绿色化生产,达到节能降耗之目的。

应用领域医药、农药、火炸药等精细化工,石化、能源、纳米材料等。

尤其适用于常规反应设备难以保障安全的反应——易燃易爆强放热快速反应,如直接氟化、硝化、磺化、重氮化、氯化、氧化、酰胺化、氨氧化、过氧化、加氢等,以及危险化学品的就地生产。

纳米粒子合成等,如药物微纳米化。

成型产品1、1.0Nm3/h的甲醇重整制氢系统涉及一种微型化的甲醇自热重整制氢集成装置和制氢方法。

该氢源技术的特征为集成有甲醇自热重整和CO选择氧化(PROX)等主要反应单元,无需传统的CO水气变换单元,且仅用两级CO选择氧化;该氢源集成系统包括一组甲醇自热重整/换热模块、一组催化燃烧/汽化模块,两组CO选择氧化/换热模块,四组模块均为整体式催化反应器与微通道换热器焊接集成方式。

利用本发明可获得CO浓度小于30ppm、H2浓度大于53%的1kW级重整气(干气)。

适用:尤其适合于100W-100KW范围内的燃料电池氢源系统或100L/h-100m3/h的用氢量的化工过程。

2、处理能力为10万吨/年的微反应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二氢铵生产微化工系统,年生产能力可达8-10万吨,并且具有系统体积小(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和微换热器体积均小于6L)、移热速度快、响应快、过程连续且易于控制、运行平稳、无振动、无噪音、无废气排放、产品质量稳定等优点,是一种能实现过程强化、安全、高效、清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微化学工程技术发展浅谈

微化学工程技术发展浅谈

微化学工程技术发展浅谈作者:胡少海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19期摘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微化学工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该技术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与化学化工基本原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移植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

微化学工程技术所涉猎的学科非常广泛,如化学、材料、化工、机械等,文章将对该技术的主要应用做简单论述。

关键词:微化工;技术;发展1 微化工技术的概述微化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反应时间的大幅度缩短,从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缩短至几十秒,乃至几秒,而且反应容器的体积也得以缩小成为以升或毫升为单位的容器。

微化工技术自形成以来,到如今仅仅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阶段,已经凭借其特有的魅力让我们对化工生产的前景充满了希望。

如利用可直接放大而且具有较高安全性,能够比较容易控制反应过程的技术,改变化学工业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化工生产,提高化工生产的资源与能源利用的效率。

化工过程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往往会受到来自于传递速率或本征反应动力学的控制或者处于两者的共同控制下。

2 微化工系统的特点及优越性2.1 有利于化学反应的精确控制微反应技术的实现原理是对微管道中的连续流动反应的运用,从而准确控制物料在反应条件下的停留时间,而且这一方法的运用,明显减少了反应物的所需用量,因此反应时间大幅度缩短,而且显著提高了精度,从而能够将因在过程的反应时间内所产生的副产品清除掉。

检测时间因微组合化学合成与分析系统的应用,将原来的2-3个小时缩短至不足一分钟,而精度却提高到仄摩尔(10-21mol)。

2.2 安全可靠特征尺寸与火焰传播临界直径相比,相对要小一些,而且微通道具有很强的传热能力,从而为链式反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有效地抑制自由基爆炸反应。

由于微化工系统的换热效率极高,再加上系统内存有能够滞留的物料,即使发生了自由基爆炸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也属于可控范围内,从而促使在过去于常规设备内完成的具有较大危险的化学反应而不敢或不能进行的试验,得以实现。

微细电化学加工研究新进展

微细电化学加工研究新进展

综述·专稿部分,是一种有掩腆ln化。

#微细加:L【.1GA技术可加工很大深宽比的微细结构,其厚度可达到儿盯微米,并儿侧壁陡峭,表面光滑,还能制作结构可活动的三维金属微器件:I。

l。

GA工艺所加ii"的尺、l+精度可达20[/111,能加T愈属、合金、陶瓷、聚合物等多种材料。

光刻、电铸和注塑巧妙结合可实现大批最复制生产。

J|JLIGA工艺一般是二维结构加工,进行三维加工需要一系列二维加工步骤,最后形成三维结构。

因LIGA技术需昂贵的同步辐射x光源和制作复杂的x光掩膜,所以其推广应用并不易。

后来又出现利用紫外线光刻设备和掩膜制作较高深宽比微金属机构的准LIGA技术,使I,IGA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制造微型传感器、微电机、微型泵、微型医疗器件、纳米技术元件和系统等。

图l是用L1GA工艺加工的零件样图。

(1))图t用LIGA技术加工的零件样图2用电化学隧道显微镜探针尖进行的微细电化学加工近年来,电子和机械设备不断地向小型化发展,物体表面的纳米级结构的构造,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扫描探针技术的发明,尤其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IM)的出现,用探针针尖构造纳术级的结构和原子的搬迁已变为现实。

一般直径为纳米级的STM和AFM针尖也是通过很小的电流和很低浓度的电解液电化学刻蚀得到的。

Penner等人第一一2一次川电化学扫捕隧道娃微镜(electrochf.,iilicalS7FM)的针尖在碳表面预定的位置上沉积出纳米级金属簇。

S1’M在电化学方而的使用引发了一种在电极上加工纳米结构新方法的研究。

图2是德国绋里茨·哈尔贝尔研究所的RolfSchuster等人利用SrI、M针尖进行电化学纳米加工的示意图。

脉器图2用电化学sIM在铜上加工的纳米簇示意图在STM的探针尖上加超短脉冲电压,使探针尖附近发生电化学反应,成功地在金(Au)表面加工出直径为5nm、深度为0.3~1ntll的纳米坑和在CuS04和H:s04的混合溶液中沉积出高为lnm、直径为8nm的Cu簇。

我国微化工技术应用实现重大突破

我国微化工技术应用实现重大突破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组长陈光文研究员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他们开发的用于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反应器技术在中国石化催化剂长岭分公司已工业化稳定运行半年,刚刚通过了由辽宁省及中科院组织的鉴定。

这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微化工技术应用实现了重大突破。

目前该所正在加速推进微化工技术在其他化工过程的应用。

陈光文研究员指出,与常规尺度化工设备相比,微化工设备由于其通道内的流体以微米级薄层相互接触,可实现快速混合和传热,且安全性极高,易于放大,可推进实验室成果的实用化进程。

微化工技术的优势在磷酸二氢铵生产工艺中得到了突出体现。

他介绍,传统磷酸二氢铵生产工艺中,液氨稀释采用并流喷射混合系统,混合和传热效果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同时,磷酸二氢铵生成采用大型气体搅拌罐式反应器,放热量大,产生大量含氨尾气,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而且由于部分氨的挥发,增大了过程调控难度。

因此磷酸二氢铵生产过程中反应物料的快速均匀混合、反应热的快速转移是保障安全生产和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须从根本上强化反应器内的传递性能和微观混合效果。

微化工系统很好地消除了这些弊病,是一种能实现过程强化、安全、高效、清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该微化工系统体积小,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和微换热器体积均小于6L,压降小于0.1MPa,年生产能力可达8万吨。

大连化物所微化工技术研究组目前正与国内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微反应技术在硝化、磺化、酰胺化、重氮化、氧化、过氧化、氟化、氯化等化工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旨在扩大微反应技术的应用范围,推进其实用化进程。

大连化物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微化工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于2001年5月组建了微化工技术研究组,陈光文研究员任组长。

化工求购目前他们已在微尺度流动、传热、传质以及微化工系统的放大与集成等应用基础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磷酸二氢铵生产的微反应器技术。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

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1. 本文概述2. 微化工技术的历史发展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Tuckerman和Pease首次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解决了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化所面临的“热障”问题。

1985年,Swift等人研制出用于两种流体热交换的微尺度换热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微反应技术”的概念迅速引起了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公司的关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研究机构、高校以及许多大化工公司(如DuPont、Bayer、BASF、UOP等)相继开展了微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进行微化工技术研究,并成立了微化工技术课题组和微加工中心。

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也开展了与微化工技术相关的研究。

199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以“微反应技术”为主题的国际会议。

2003年4月,召开了首届“微通道和小通道”国际会议。

DuPont公司的中心研究室于1993年利用微电子加工技术制造了首个芯片反应器,用于生产甲基异氰酸甲酯(MIC)和氰氢酸等有毒物质。

总体而言,微化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化工、制药、材料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3. 微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技术的核心组件,其设计原理基于在微观尺度上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精确控制。

与传统的宏观反应器相比,微反应器具有体积小、传质快、热量传递效率高等特点。

在设计微反应器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流动特性、混合效果、温度和压力的控制等因素。

微反应器的设计还需符合反应的化学特性,如反应动力学、热效应等。

微反应器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实验设计(DoE)和优化算法。

CFD模拟能够预测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流动行为,帮助设计师优化通道结构以实现更好的混合和反应效果。

DoE 则用于系统地研究不同设计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

化学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化学工程: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

2
传递与过程强化
传递工程与过程强化是化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基 础之一 . 近些年来我国化学工程在超重力过程强化 以及微反应器等方面取得进展.
2.1
超重力强化的理论与工业实践
超重力作为一种典型的过程强化技术 , 近年来 在外场作用下 , 分子混合的时间可快到小于 104 s 数量级(常规为 0.1~1 s), 气液传质速率可加快 10~100 倍 , 而且能量消耗和设备投资均可降低 . 流 体在超重力场的影响下会产生微纳尺寸的新结构 , 可使分子扩散的距离相对传统反应器大大缩短 , 表 面更新更快, 从而极大地促进分子混合和传递. 复杂化工反应过程往往具有如下共性特征 : 微 观分子混合限制的液相快速反应 , 或和传递限制的 气液固多相复杂反应体系 . 搅拌槽等传统反应器存
通过引绿色氯代试剂实现氯代加成消除氯代反应循noex衍射分析解释了顺式消除机理学中不采用有毒有害原料的基本原则发明双三氯甲基碳酸酯btc替代光气氯化亚三氯氧磷等有毒有害原料和试剂合成氯甲酰胺酸酐氯碳酸酯异氰酸酯酰氯五大系列数十只精细及医药化工产品的绿色化学技术革除了光气氯化亚砜等剧毒和高毒原料从源头上消除或大幅度减少了安全和环保隐患实现了原料的绿色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教授团队通过大量的研究发明了分子内含有对保湿剂具有增溶作用的多乙氧基基团使染料对水和墨水保湿剂的亲和力提高威部门检测表明喷头使用寿命最高达96优于国外原装墨水34所发明的上述光稳定型喷墨染料经企业应用测试表明其耐光稳定性较国外最好性能的lanxcessbayer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 化学工程 基础研究 工业应用 创新思路 代表性成果
1
引言
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5~2020 年) 中明确指出 , 化学是研究包括原子、分子、分子片、 超分子等各种物质的不同层次与复杂程度的聚集态 合成和制备、 反应和转化、 分离和分析、 结构和形态、 化学物理性能和生物与生理活性及其规律和应用的 科学 . 该规划中也明确了我国化学化工学科发展的 战略目标, 即到 2020 年, (1) 要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化 学科学基础研究的强国之一 . 力争在化学的重要前 沿领域取得较多的重要突破 , 形成一些由我国科学 家提出的、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学术思想和理 论 , 要在一些重要化学研究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 (2) 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 要, 化学科学将促使我国在能源、资源、环境、材料、 重大疾病防治、农业、国家安全等方面取得一大批创 新性的、具有我国自己知识产权的成果, 为国民经济 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 . (3) 建 成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学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 , 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实验技术精湛、思想敏锐、 具有开拓精神、 在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创 新团队, 使我国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知识竞争中

微波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微波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微波化学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引言微波化学是指在微波辐射的作用下,化学反应产生的催化、加热等作用。

由于应用范围广、反应快速、产物纯度高、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微波化学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状1.微波合成微波化学合成在无机、有机以及生物分子领域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其快速、高效的特点掀起了合成化学的新一轮变革。

比如,催化剂纳米颗粒在催化的过程中,由于粒子表面积的大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物收率。

同时这样的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也可以与微波辅助合成方法结合来利用微波辐射的优越特性,大大减短反应时间、提高产物纯度等,有利于缩减生产周期。

另一方面还有药物合成领域,由于需要大批量的转化,微波化学合成法更好的加速了反应的进程,减轻了大量试剂投入的问题,比传统的反应条件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2.微波裂解微波技术还有快速裂解的应用。

比如,在石油气的资源开发领域,微波裂解技术的高效和选择性,可以使石油气的生产过程变得更为高效,同时还会很好的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的排放。

3.微波萃取微波辅助萃取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

比如在提取药物成分上,利用微波来加速溶剂的分散和材料的分离,达到较高的提取率以及纯度。

在食品工业、化工行业中也采用了这一技术较高效率地提取原料中的化学物质。

应用前景微波化学应用在生产制造中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技术一直发展,微波化学如同一片蓝海,许多新型的微波化学反应器和技术一直发展出来,给未来的微波化学应用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1.微波纳米颗粒的研制在日积月累的研究中,已经成功开发出了独特的微波纳米颗粒,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能够显著改善纳米颗粒的形貌、粒径分布、导热性能和光学性能等基本结构特征。

这样的微波纳米颗粒不仅能够合成更高的反应活性,而且具备适宜的金属负载量水平。

在材料科学、电子科学、生物科学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泛。

比如,能够使各种催化反应极度准确,还能通过替代燃烧法制备氧气气体和水。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

化工进展-微反应器综述微反应器研究进展与应用龙立 S141101059摘要: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系统的核心设备,是实现化工过程强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近年来逐渐成为国际化工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介绍了微反应器的原理及其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技术的特点,列举微反应器的应用范围与实例,说明了微反应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微反应器,微反应系统。

1绪论微化工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顺应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兴起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领域。

它是集微机电系统设计思想和化学化工基本原理于一体并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的一种高新技术,涉及化学、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工程技术和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为特征尺度在微米到数百微米间的微化工系统,常贵尺度的化工过程通常依靠大型化来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而微化工过程则注重于高效、快速、灵活、轻便、易装卸、易控制、易直接放大及高度集成等方面[1]。

将部分核心化工装备小型化、微型化的方法是促进化工过程强化的有效手段,它是实现化工过程安全、高效和绿色的重要方法之一[2]。

化工设备的微小型化是现代化工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它以微尺度流动、分散和传递的基本原理为核心,能够有效强化反应和分离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并且大幅缩小设备的体积,有利于化工新过程的快速开发和产业转化。

微型化工器件已成为微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微混合器、微型反应器、微型换热器、微化学分析、微型萃取器、微型泵和微型阀门等。

作为微化工技术核心部件的微反应器,其内部通道特征尺度在微尺度范围(10-500μm),远小于传统反应器的特征尺寸,但对分子水平而言已然非常大,故利用微反应器并不能改变反应机理和本征动力学特性,而是通过改变流体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特性来强化化工工程的。

2微反应器微结构反应器(简称微反应器)是重要的微化工设备之一,是实现化工过程微小型化的核心装备。

在微化工过程中微反应器担负起了完成反应过程、通过增加微通道的数量来实现的。

微化工报告之心得

微化工报告之心得

未来化学工程领域的新宠—微化工今天有幸听取了清华大学知名教授杨基础老师的科技前沿讲座:微化工系统及其进展。

精彩的报告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产对社会的影响,因此提出绿色、安全、高效的生产要求。

作为化工人竭尽全力地发现符合这些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开发出更多地应用方向,造福社会。

而微化工的出现恰恰顺应的发展的需要,它在化学工程领域里开辟了新的道路。

微化工不仅具有体积微小的特点,其内部还有微米级的通道、筛孔和沟槽等微小结构。

它的典型代表有微反应器、微混合器、微换热器等微设备及其工艺流程。

杨老师说在这些微结构的作用下,物料可以在被动或主动的情况下实现快速混合和高效传热,提高表观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使反应器在高速下操作,节省开车时间,提高反应的安全性,并减少设备的固定投资,节约成本。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得到广泛应用的多项微化工系统设备主要有:T型错流剪切设备、水立方聚焦设备、同轴环管设备和分枝破碎设备4种。

T型错流剪切是一种利用连续相流体通过剪切垂直进入设备的分散相流体,实现分散相的破碎,从而得到柱状和(泡)滴状两种分散流型。

水立方聚焦是通过狭缝结构,急剧的流速产生界面不稳定型,从而产生微小尺寸的液滴和气泡分散流型。

同轴环管是一种在微小的同心圆管结构中分散液滴的方法,在其内部不仅可以形成稳定的分散结构,也可以形成稳定的层流结构。

分枝破碎是一种利用分叉通道结构实现液滴的再破碎,还可以获得丰富的破碎流型。

以上四种设备的分散方式虽然不同,但是在微化工系统中流体的分散过程是有普遍规律的,在微尺寸下粘性力和界面力是实现液滴和气泡的主要作用力,分散相流体的分散尺度主要与两相流体的流量比、粘度比和毛细管准数有关。

不同流型的产生主要受系统中流量、粘度、速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微反应器的常规应用准则如下:对于反应速度非常快的反应(A类化学反应),只单独使用微结构反应元件即可:如微混合器(通常内部或相连接部分都设计有热交换器),不需要连接管。

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装置微型化的研究进展

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装置微型化的研究进展

2 选 用 1mL 最 小 刻 度 为 0 0 m 的滴 定管 作 为 微 0 , .5 L 型 分析 滴定 的滴 定 管
微型化 , 是定量分析化学实验改革的新方 向。目 前定量分析化学实验的微型化多采用容量法。使药品 的消耗量降低到原来的几 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 从而大 大节约了试剂 , 减少 了对环境 的污染 。 1 选用 市售双 管 式滴 定 ( 格 : 规 5mL± .0 ) 00 2mL 其上管 口成 漏斗 型 , 于装 液。该 滴 定 管分度 便 值 为 00 m , .2 L 每次测定 的前后两次读数视差 约为 0 . 0 4m , 0 L 若滴定剂 的用 量为 4m L左 右 , 可使 读数 则 误差达到常规实验要求 , 即相对误差小于 0 1 . %。检 测滴定管每滴溶液体积 , 次测定结果为平均每毫升 3 约5 0滴 , 即每滴溶液体 积约为 0 0 m , . 2 L 以滴定 时过 量 或不足半滴计 , 滴定剂误差为 0 2 % , .5 尚能满足 常 量 分析误差要 求 。该 装 置具 有很 大 的可 操作 性 : J
标 的实现 。
三通活塞的竖直上端 口上套入一支 5m L刻度 吸量管 ( 最小刻度为 0 0 L 作为微型滴定管, .5m ) 并选用一个 口径非常小 的胶制尖嘴 ( 自制 ) 与三通 活塞侧管相通 用于滴定 , 此尖嘴可控制溶液流量为每毫升约 10 。 0滴 另外 , 用一根医用胶管来控制加液 , 它的一端通过瓶塞 另一孔插入塑料瓶中 , 另一端与滴定管 的上端管 口相 通。为了保证操作装 置更平稳 , 可将瓶底 固定在一块 硬质底座上 。用这种 自制的微型滴定装置 , 对分析 化 学实验 进 行 了一 系 列微 型化 滴 定 实 验探 索 , 果 表 结 明当试剂用量降低到原用量 的 15~ / 0时, / 11 仍能得 到符合常规分析的准 确度 和精密度要求 , 从而节约 了 实验试剂 、 实验经费和 时间, 提高 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 同时大大减轻试剂对环境 的污染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方法: 溶胶- 凝胶、悬浮液、喷涂、浸渍、电泳沉 积、电化学沉积和非电解镀层、化学气相沉积和物理气相沉积 (阴极喷射、电子束蒸发、激光脉冲沉积) 等,也可采用原位接 枝或原位聚合
实验装置如图3-1所示,分散流体H2S04水溶液在平流泵的压力下通过分散膜 被压入混合室与连续流体Na2Si03发生混合反应,混合室由一个尺寸为12mmx4 mm x l mm钢板雕刻而成,实验中所用的分散膜为平均孔径为lμm的不锈钢微孔膜生 成物被快速转移到存储瓶中并进行机械搅拌,在通过微反应器后的生成物经老化、 抽滤、干燥和气流粉碎,得到最终的Si02颗粒。
九、参考文献
• 【1】骆广生,微尺度流动、传递和反应性能的研究,第五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 物化工年会,
2013年8月28日
• 【2】骆广生、王凯、吕阳成、王玉军、徐建鸿,微尺度下非均相反应的研究进 展,化工学 报,2013年1月,第64卷,第一期,166页~169页
• 【3】骆广生、王凯、吕阳成、徐建鸿、邵华伟,微反应器研究最新进展,现代 化工,2009 年5月,第29卷,第五期,27页~29页
微反应器即微通道反应器,利用精密加工技术制造的特征 尺寸在10到300微米(或者1000微米)之间的微型反应器,微反 应器的“微”表示工艺流体的通道在微米级别,而不是指微反 应设备的外形尺寸小或产品的产量小。微反应器中可以包含有 成百万上千万的微型通道,因此也实现很高的产量。
微反应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前沿领 域,移植集成电路和微传感器制造技术的高新技术,涉及化学、 材料、物理、化工、机械、电子、控制学等各种学科和工程技 术;着重研究时空特征尺度在数百微米和数百毫秒以内的化工 微型设备和并行分布系统的设计、模拟、生产和应用。
过程复杂,大多伴有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一些有机合成过程往往存在产物收 率低的问题,微反应器通过强化反应过程的混合和传递过程可以有效提升反 应产物的收率。 4.2 气相反应
气固相由于气-固催化反应通常是一复杂反应过程,因而热量、质量传 递的性能将会影响转化率和目的产物的选择性. 气相反应研究较多的主要有 氧化反应 、加氢反应 的合成等。 4.3 气-液反应
由于微反应器的良好传递性能,且主体体积小,具有内在安全性,因 此,可以实现强放热(吸热)反应、受传质控制的反应、易爆和有毒物质的 现场生产等过程的连续操作. 目前所开展的反应主要有芳环化合物的直接氟 化、液相加氢、硝化、气-液吸收等反应。
七、微反应催化剂制备
微反应器比表面积大,但比颗粒催化剂仍小3个数量级,而且 其主体体积小,在构型和尺度方面与传统的反应器有明显差异, 因此如何在微反应器内制备高效催化剂是微反应技术能否成功 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
集成反应器和换热器的微反应器
典型的微反应器装置 降膜反应器
混合器
三、微反应器的特点
➢ 通道内流动为层流; ➢ 比表面积大,传热能力强,控温容易; ➢ 分子扩散距离短,传质快; ➢ 可实现“数增放大”,无放大效应; ➢ 适用于:
1. 强放热反应; 2. 快反应; 3. 易燃易爆反应
四、微反应器内的多相传递规律
二、微反应器的分类
微反应器是具有特定微结构的反应设备,微结构 是微反应器的核心。微反应器设备根据其主要用途可 分:微混合器、微换热器、微反应器。
几种典型的微反应器有:微通道反应器、毛细管 微反应器、降膜式微反应器、多股并流式微反应器、 微孔阵列和膜分散式微反应器以及外场强化式微反应 器等 。
微通道电镜图 典型尺寸是10-300um
• 【7】骆广生、王凯、徐建鸿、吕阳成、王玉军,微化工系统内多相流动及其传递反应性能研 究进展,化工学报,2010年7月,第61卷,第7期,第1621页 ~1624页
微化学工程基础研究进展
班级: 成员:
目录
• 一、微反应器简介 • 二、微反应器的分类 • 三、微反应器的特点 • 四、微反应器内的多相传递规律 • 五、微反应器的放大与集成 • 六、微反应类型 • 七、微反应催化剂制备 • 八、微反应制备高孔容二氧化硅 • 九、研究现状及前景 • 十、参考文献
一、微反应器简介
• 【4】陈光文、袁权,微化工技术,化工学报,2003,54(4),433页~435页
• 【5】陈光文,微化工技术研究进展,现代化工,2007年10月,第27卷,第10期 第8页~10页
• 【6】赵玉潮、张好翠、沈佳妮、陈光文、袁权,微化工技术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进展,中国 科技论文在线,2008年3月,第3卷,第3期,第157页~158页
研究结果表明,微反应器内相间体积传质系数可以达 到传统设备的10~l000倍,相间体积传热系数也可以达到 传统设备的10~50倍 。在微混合器内,由于流体流层薄, 相间接触面积增加,扩散路径变短,混合时间可以达到毫 秒级,从而强化了传质过程,实现两相间的均匀、超快速 混合。 相对于传统化工系统,微化工系统内流体的流动 和分散尺度要小1~2个数量级,这使得微化工系统内的传 递过程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
五、微反应器的放大与集成
➢ 微反应器可实现“数增放大”,即一个通道代表一个反 应器,其放大仅为数量的叠加,避免传统放大过程的放 大效应。
➢ 微反应器的放大装置既具有连续反应的稳定性,又可以 灵活地调节产量,实现按需生产。
➢ 微反应器的推广可以实现“手提型的化工厂”。
六、微反应类型
4.1 有机合成反应 有机合成反应在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机反应
九、研究现状及前景
微化工技术的光明前景已引起各国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都 相继制订研究计划。但是也遇到困难一些高难度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比 如微反应器的加工及材质选择,以及多个微反应器串并联导致的成本增加, 因此仍需要不断深化微化工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同时,由于微化工技术研 究初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产业界虽有关注但介入不多, 因此对微化工系统的放大和集成技术的研究机会少,大大减缓了微化工技术 的实用化进程。不过,可以预见,微化工技术的成功开发与应用将会对整个 化学化工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