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学第三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合集下载

6性别的历史文化建构

6性别的历史文化建构

生于公元前384年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 《政治学》一书中讲得很清楚:由于斯 巴达人给了女人以世袭权和继承权,还 有过多的自由,对女人唯唯诺诺,才日 渐增长出众多不利因素,而这种不利因 素正是斯巴达衰亡的原因之一.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用美化妇 女内在品性的方式强化了女性顺从的特 质.卢梭认为,两性在道德上可以相互 区分,并对女性的本质和美德大加赞赏. 他主张女性的美德是在婚姻内对男性的 依附和顺从;而独立的,追求家庭幸福 之外的生活的女性就丢掉了自己可贵的 美德.男性的美德是自主的,坚强的和 独立的.
三,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
西方哲学思想史充满了性别和性别关系 的论述.西方哲学如同西方宗教一样, 引导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是塑造民族气 质,性别气质的强大力量.西方哲学对 两性问题进行了持续几千年的大讨论, 其基本基调是建构"男性是第一性,女 性是第二性"的文化,由此男强女弱, 男贵女贱的性别气质根深蒂固地传递下 来 .
第六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同 时是对过去和对现时的认识,是对'已 经发生'的和'正在进行'的演变的认 识,因而在每段历史'时间'内(无论 是昨天或今天),都要区别持续存在的 因素和转瞬即逝的因素." 在过去和现 时之间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断裂.当我们 面对今天的气象万千的社会现象时,总 会找到历史蛛丝马迹.
"女"字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温顺地放在胸 前,这意味着跪着并听话的人是"女人". "妇"字是指一个跪着扫地的女人形象,妇女 的职责被形象地固定在操持家务的领域. "嫁"字的原意是"回家",女子出嫁即回家. 这意味着女性命中注定是丈夫家的人,她为夫 家出生.在传统中国社会,女孩子出生后没有 名字,统称为"氏",她们像是暂时被寄养在 娘家的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取决于夫家的身 份和地位."媳妇"一词的原意是生育后代, 这意味着妇女的角色和作用就是服从丈夫,操 持家务,生儿育女.

性别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第一讲初识性别一、什么是性别社会学性别社会学是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两性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所形成的角色、地位、作用等问题,并借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两性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参政、婚姻家庭等问题。

1、是以性别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2、研究内容是同两性有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理论学说。

3、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各种两性不平等现象。

二、为什么要开设《性别社会学》课程?1、为了认识我们的性别身份,或我们的存在方式。

女生名字大多寄托着父母要她美好、娴静、可爱、快乐的愿意;而男生名字则反映出家庭和社会对男性获得社会性“成就”的希望。

2、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的性别结构。

3、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发展困境,对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作出挑战和积极回应。

三、课程建设基本情况1、国外。

女性学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的美国,是伴随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

1960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学研究中心。

到1990年代,美国有700多所大学建立了女性学系或女性学研究中心,68%大学开设了有关女性学的课程,有6所大学具有授予女性学博士学位的资格;到2000年,美国的大学几乎都有妇女研究中心2、中国大陆。

女性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1980年代。

1987年,郑州大学成立了妇女学研究中心,这是第一个设置女性专门研究机构的高校,女性学也进入了高等院校的课堂。

1998年,北大在社会学系建立了第一个女性学方向硕士点,并招收了第一批女性学研究生。

2001年,《中国妇女发展纲要》规定把在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作为重要目标,自此,女性学正式进入国家的教育体制2006年,中华女子学院设立了女性学本科专业,女性学正式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序列。

截止2005年,全国已有40余所院校先后开设了女性学和以及同女性研究相关的课程,有50所高校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6所高校设立了妇女与社会性别的硕士研究生。

四、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方式五、性别与社会性别1、性别: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2、社会性别:指人们所认识到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的社会差异和社会关系。

性别与历史复旦大学教学大纲

性别与历史复旦大学教学大纲

1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性别与历史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以中国历史研究为载体本课程着重以中国历史研究为载体, , , 将社会性别将社会性别将社会性别((gender gender)的分析视角引入历)的分析视角引入历史学习与研究,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生产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关系。

基本内容简介: 在国际学界,社会性别在国际学界,社会性别(gender)(gender)(gender)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以新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历史的新学术成果大量涌现;但在中国史学界相关研究明显滞后。

本课程旨在介绍目前妇女研究、本课程旨在介绍目前妇女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和妇女史研究的社会性别研究和妇女史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理论、方法和研究实例),重在对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强调对知识生产,包括历史研究的具体历史和学术背景的关注,提倡以分析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历史知识,包括我们正在生产的历史知识。

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西汉)刘向著:《列女传》,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19991999。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19951995。

罗苏文:《女性与中国近代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9961996。

杜芳琴著:《发现妇女的历史《发现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19961996。

李小江等著:《历史、史学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0022002。

*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的地表:《浮出历史的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042004。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42004。

性别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第一,强化性别角色旳广告。 第二,以性为促销手法旳广告。 第三,性别岐视旳广告。 第四,只针对男性或女性消费者旳促销
第一讲 绪论:什么是性别社 会学?
n 一、什么是性别社会学? n 性别社会学是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两性
在社会运营和发展中所形成旳角色、地 位、作用等问题,并借用社会学旳措施 来研究两性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 参政、婚姻家庭等问题。
特点:
第一,是以性别为主要研究对象旳学科。
社会学旳研究对象:社会整体,个体和其他。 《女性社会学》与《性别社会学》
建筑师,科学家 等
娇小柔弱 感性/自卑/温柔/ 脆弱/依赖 操持家务,照顾 家庭
护士,教师等
欣赏歌舞表演《红》,并从 性别社会学视角谈一下对该 表演旳印象。
从根本上来讲,主流社会对男女 气质进行性别身份划分,想要到 达旳目旳就是有效地进行社会管 理,将劳动性别分工正当化,实 现一套社会性别关系秩序。
。 ▲婴幼儿时期旳性别社会化主要经过示范
和模仿完毕,这一过程中旳强化机制与 社会旳性别标签联络在一起。 2、青少年期旳性别社会化。
▲强化女性旳自卑心理。 ▲性别社会化具有双重性和冲突性。 3、青年期及中年期旳性别社会化 就业?婚姻?生育? 4、老年期旳性别社会化。 ▲性别旳生物学和生理学差别被社会强化。 ▲社会对男女两性旳老龄化有不同旳体现。 ▲老年妇女旳生活境况体现为社会角色不断丧失
3、社会性别是一种权力关系
支配 地位
隶属 被支配
男性
女性
权力关系:强制与非强制
强制性旳权力关系 采用逼迫旳乃至暴力旳方式使女性服从 非强制性旳权力关系 经过心理认同旳方式来支配控制女性
权力关系:经过资源控制
多 经济资源 教育资源 政治资源

性别气质及其建构

性别气质及其建构
性别气质及其建构
主讲人:柳莉
主要内容
——性别气质 ——社会性别社会化
——大众传媒的性别建构
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将男性与阳刚、女性与阴柔联系 起来? 这种固定化的性别想象是怎样形成的?
性别气质
Sex:男性和女性身体的解剖学的和生理性 的差异。 Gender:男性和女性之间在心理、社会和 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即以文化为基础、以 符号为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它由语言、 互动、文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 具有共识的社会标准。
是因为男人和女人被社会化为不同的角色。
二、社会性别社会化的研究 (一)父母与成年人的反应
有研究者所做的关于母婴互动的研究揭示了,
即使父母认为他们对于男孩和女孩的反应是一 样的,其实也是有差异的。
‚在一个仲夏晚上准备洗澡的时候,父亲山
姆坐在育婴室金色的毛绒地毯上和小宝宝玩。 山姆伸手拿了宝宝的泰迪熊,慢慢地有节奏 地朝着宝宝拍它,并轻轻地说:‘泰迪熊来 啦。泰迪熊来看宝宝了。来,瞧瞧泰迪熊, 它想来和宝宝玩呢。’宝宝高兴地咯咯笑,
198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85 93
200
197
79
男性
女性
城镇男性
城镇女性
农村男性
农村女性
图8-4 城乡男女休息日时的平均家务劳动时间(分钟/天)
(2)体形与自我评价 长期面对不真实的女性形象会给女性和男性带
来负面后果。
表3 除了吃住,被调查者最近三个月个人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首选)
(3)荧屏中的性别歧视 男性的出镜频率大大超过女性。 女性角色的年龄比男性角色平均年轻10岁。
这种年龄差距在另一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灰白头发的男性大约是灰白头发女性的4倍。

第3章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第3章  社会文化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许多现象表明儿童 越是按照传统社会的 性别角色行事,就越 会被同伴们所接受, 反之则可能孤立。 “合群”成为这个年 龄阶段孩子的普遍心 理需求。

(3)学校:正式的社会化单位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 人生道路的深刻影响:孩 子的价值观念、生活目标、 人生理想都是在这一阶段 形成。

这是我们想找寻的两性关系的一种表达。 当一个女性站起来比男性还高大的时候, 她打破了基本的女性规则,因为她的身 高使他看上去在男性相互竞争的世界里 不能胜任。她对他的男性形象是个打击, 她破坏了他作为既是攻击者又是保护者 的观点。



对父母性别角色的认同与学习:
• 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期望。 如期望男孩勇敢、坚强、有所成就; 期望女孩顺从、温柔、漂亮。

早期的性别角色化有多重要呢?
有关孪生男孩的研究案例:两个7个月大的孪生男孩 接受包皮切割手术,其中一个男孩的阴茎意外地被 损伤,几个月后,他的父母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男 孩变成女孩来养。当这对双胞胎5岁时,每个人都按 照各自传统的性别角色行事。70年代的一些研究者 把这个案例当作后天教育的影响远远超过天生因素 的无懈可击的证据。但是,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生理因素在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与社会化的作用 是同等重要的。当这个“女孩”13岁时,她体会着 作为一个女性的严重心理问题。她走路的样子很男 性化,而且希望成为一名技师,她认为男孩子比女 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她并不知道那个手术,也不记 得她生来是个男性,但她看上去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老师们对男生和女生的态度和期望已被称做是“隐课 程”,它们常常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
由于老师们认为男孩比女孩更活跃和更难以 控制,所以,很多课堂时间典型地以迎合男孩子 们的兴趣度过,并试图以此征服他们。当女孩在 学业上比男孩做得更好的时候,老师们可能会认 为她们只是更尽责、更勤奋些,与女性的方式相 符。相反,如果男孩获得了成功,他们则可能被 认为具有“真正的”创造力,比女孩更能引起老 师的兴趣。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在学术上的 自我认识。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第2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 第2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社会性别研究导 论 第2版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男性
发展
女性
小结
过程
父权
家庭
性别
文化
关系 性关系
中国
社会
引子
权力
气质
劳动
两性
机会
01 第一章 导论
目录
第一编 反思男性气质
02 和女性气质的文化建 构
03 第二编 身体的政治
04
第三编 劳动分工、经 济发展和性别
第十章 两性职业发 展
第十一章 消费社会 与性别
第十二章 社会发展 与性别
引子
第一节 劳动和劳动 性别分工
第二节 当代中国劳 动性别分工
小结
引子
第一节 职业发展与 性别
第二节 中国的两性 职业发展
小结
引子
第一节 符号消费与 性别气质的商品化
第二节 我国消费社 会的性别特征
小结
引子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 性别
小结
引子
第一节 西方历史与 性别秩序
第二节 中国历史中 的性别秩序
小结
引子
第一节 性别社会化 及其理论
第二节 中国人的性 别社会化
小结
引子
第一节 话语和大众 传媒中的性别
第二节 对中国现代 叙述的性别分析
小结
第二编 身体的政治
第七章 反对针对 妇女的暴力
第六章 身体、性 行为和性关系中的性别秩序后记 Nhomakorabea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5 第四编 挑战传统知识
06 后记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第2版)》通过生动的案例,培养人们通过个人自身经验来理解、分析和反思社会性别 不平等的建构过程,与第一版相比,概念更加清晰,并更多地介绍了我国相关研究的状况,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 寻找导致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社会机制,并深入讨论建立两性平等的、伙伴式关系的可能途径。全书分为五大部分。 导论部分介绍了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和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第一编分析社会性别建构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从历史的、心理的、话语的方面讨论有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刻板化的过程。第二编分析身体和性关系建立中的 性别差异,从身体、婚姻家庭和反暴力的方面讨论性关系和在性关系上对女性双重标准建构出来的性别不平等。 第三编分析公私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从劳动的性别分工、两性职业发展、消费和经济发展中的性别问题的视角 分析家庭内外两性分工的意识形态如何深入地作用于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男女。第四编是对性别“知识”进行 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反思,并全面介绍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对性别研究的深入影响。

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的歧视或暴力
基于社会性别的歧视指个人因其社会性别身份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区别对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例如, 在人际关系里处于弱势地位的年轻女性多受到年长男性的胁迫或剥削,男性因不符合某些男性的性别刻板印象而 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关于多元性别是不正常的、不道德或病态的刻板印象给跨性别者的生活带来危害 。
20世纪70年代初期,社会性别的概念开始进入日常用语 。
不同文化中的
目前,大多数社会基于二元性别观念建构,依据人的生理性别把社会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并将两者分别 与男子气概和女性气质联系起来 。
社会性别并非二元。除了男性和女性,“第三类性别”人群在部分文化中得到认可,没有被社会边缘化 。
例如,在北美洲西南地区的原住民文化中,存在着名为“berdache”、后来改称为“双灵人(twospirit)”的社会性别,指的是拥有男人身体、但社会地位更接近于女性的人群 。另外,被称为“banci”的 人群在传统的爪哇社会中占据一定的空间,他们有着男儿身,但身穿女装,与异性恋男性发生性关系 。在印度 的社会中,也存在着约定俗成的第三类社会性别,即“海吉拉(hijras)”,指的是生理上为男人、行为方式像 女性并与母神崇拜有关的社群 。这些社会群体各不相同,但“第三类性别”这一划分对他们来说是否有意义或 合理,仍有待讨论 。
身份者的角色、行为、活动、属性和机会,以及各性别群体内部和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关系

历史沿革
过去,英文中用以表示“社会性别”的“gender”一词主要指语法上的性,例如在某些语言中,名词有阴性、 阳性和中性之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词的使用很少见于其他领域 。
在1949年出版的著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中,法国作家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写道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把生理上的性别与后天逐渐获得的性别身份区分开来,社会性别概念初 露端倪 。1955年,新西兰心理学家和性学家约翰·莫尼(John Money)提出了“性别角色(gender role)” 概念,即“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说的或所做的、显示他或她本身的身份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的所有东 西” 。莫尼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人在童年时习得妇女的,可能与生理性别不同 。社会性别

性别教育学

性别教育学

性别的社会属性1性别(sex)解刨学意义上的男女。

差异表现在染色体、性腺、性激素、解剖构造、生理机能、身体形态、运动机能等方面。

染色体测量成为判定性别的主要方法。

2社会性别(gender)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来表达的性别行为。

由语言、互动、文化符号等文化要素构成,并形成具有共识的社会标准。

社会性别角色态度与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揭示两性不平等的现状显性的性别不平等:可以通过统计数字表达出的不平等。

隐性的性别不平等:不易被察觉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难通过性别统计表现出来,但当事人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分析性别不平等产生和再生产的社会机制琼·W·斯科特对性别制度的分析文化象征的种种表现有关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含义性别与权力关系的分析性别关系再生产两性平等:机会平等法律、政治、经济等机会上的平等;工作报酬上、获得人力资本和其他生产资料上的机会平等;话语权的平等。

结果平等承认基本差异之上的事实平等。

伙伴关系的社会模式:Riane Eisler:人类社会存在过一个伙伴社会,并倡导重建伙伴关系的社会。

新型的男女关系社会,以平等合作来替代统治关系,以伙伴关系取向的文化取代统治关系取向的文化,和平、合作和创造性是这一文化的主体。

以圣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为标志的伙伴关系社会。

性关系革命女性重新争取她们本应拥有的对自己的肉体、性欲、性爱和性事快乐的权力。

实现性-肉体关系从统治关系向伙伴关系的复归。

改善两性关系、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1男性气质(Masculine/Masculinity)男性气质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且是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指男性具有成就取向和关注任务的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

男性被构建成有理智、有逻辑、追求真理、强壮有力并具有“当然”权威的人。

“真正的男人”被视为能够满足自己性需要的人。

对女人的性支配能力,即对女性的控制权力,是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的重要体现。

性别社会学

性别社会学

目录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性别与社会引子第一节性别与社会性别一、性别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二、性别/社会性别体制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一、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内容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状况小结第二章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父权制起源的理论一、生理或心理学派二、历史学派三、人类学学派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一、建构主义理论的起源二、社会性别研究与建构主义第三节女权主义理论一、女权运动与女权主义理论的产生二、不同的女权主义流派小结第三章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引子第一节知识的产生一、理论范式二、范式的革命第二节社会性别研究的认识论特点一、女权主义的认识论二、社会性别研究的原则与立场三、社会性别研究的方法小结第四章性征和性别气质引子第一节性征一、性征的基本类型二、性别气质模式三、固定化的性别气质模式的社会功能第二节性别气质与性别认同一、性别认同二、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学三、对弗洛依德理论的反思与发展小结第五章性别社会化引子第一节社会化过程一、社会化二、性别社会化三、生命周期中的性别社会化第二节性别社会化与社会学习一、社会学习理论二、认知发展理论三、性别图式理论四、两性的道德发展小结第六章历史文化与社会性别引子第一节历史建构的性别气质一、历史与文化——说文解字二、宗教对性别气质的建构三、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的性别气质建构一、封建社会秩序与“三从四德”二、家文化三、文化的实践: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四、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小结第七章性别气质的话语建构引子第一节话语一、话语与社会性别二、话语的社会性三、话玉器的历史性四、大众传媒中的话语分析第二节话语的性别分析一、用词的性别分析二、叙事与再表现中的性别三、话语中叙述关系的性别分析四、中国妇女——被叙述的性别身份第八章性别气质的商品建构引子第一节消费社会中的性别一、消费社会二、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三、符号消费的性别意义第二节消费社会的性别商品化一、广告——传统性别观念的复制二、审美与选美——女性的客体化和大众消费气质建构三、减肥与整容——对身体的消费四、多元化的未来小结第九章身体的政治——性行为的社会性引子第一节社会的性一、性行为的生物性与社会二、各种理论视角第二节双重标准一、性别化的性行为规范二、日常生活中的双重标准及其演变第十章婚姻制度与婚姻关系的变革引子第一节婚姻制度一、婚姻制度二、从传统婚姻到浪漫爱情第一节中国婚姻关系的变革一、从择偶看婚姻关系二、《婚姻法》的沿革小结第十一章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第一节各种形式的针对妇女的暴力一、被害人学和女性作为被害人二、A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类型第二节针对妇女暴力的原因分析一、暴力——男性统治的一种形式二、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三、反暴力的行动潜力小结第十二章劳动性别分工引子第一节劳动和劳动性别分工一、劳动分工二、劳动的性别分工三、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第二节等级化的劳动性别分工的动力机制一、各种理论流派二、中国劳动性别分工动力机制分析小结第十三章两性职业发展性别分化的职业发展三、传统职业发展理论四、职业发展路径的性别化五、中国的现状第三节影响两性职业发展的社会因素一、劳动力市场机制二、组织内部机制——“玻璃封顶”三、温柔的陷井——性别分工与家庭利益小结第十四章性别与发展第四节经济增长和社会性别一、发展的内涵二、发展中的性别问题第五节性别发展的政策分析一、社会政策中的性别发展模式二、性别发展战略小结参考书目第一编导论地址:讲义下载区密码:62751675第一章性别与社会引子•“清晨对着镜子梳理,一张苍白松弛的脸,下巴上稀稀的几根胡须,照照,我就讨厌了我自己!遗传研究所的报告中讲,在城市里生活了三代以上的男人,将再不长出胡须。

社会性别学第二章 性别气质心理建构

社会性别学第二章  性别气质心理建构
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和社 会中,对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都是按照当 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的。 ¡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 对阿来别什、曼都古玛和赞布三个原始部落 的研究。 ¡ 波伏瓦: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第二节性别气质:天生还是被建构?
¡ 三、对性别气质建构的批判 ¡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男性统治》一书中队性别
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分化。第三性征也被称为性别气质、性 别程度或性度。
第四性征也被称为“去性征化”或“双性化”,是指男性和 女性气质没有明显的分化,男性和女性取长补短,兼具男性气 质与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性征
¡ 2、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 男性气质是指男性应当具有成就取向,对完
成任务的关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 理特点。 ¡ 女性气质是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 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 格和心理特点。
气质的建构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建构出来的性别 气质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对男性也构成了压迫。 ¡ 台湾叶永志事件 ¡ 性别气质的压迫机制还在于对两性气质对立的强化、 甚至成为反对性别平等的论据。 ¡ 我们反思性别气质被建构的过程,不是为了消灭男 女之间在心里特质上的差异,而是把过去被认为自 然的、天赋的、不可改变的性别特征定义为可变、 可塑造的。
第二章性征与两性气质的心理建构
课堂讨论
¡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从小到大最怕的一门课是什么? ¡ 女同学,你有数学恐惧症吗?男同学,也请你谈谈最令你头
疼的课程。 ¡ 这种对某一门课程的“恐惧”和性别有关吗?还是因人而异
呢?和老师家长的态度有关吗? ¡ 很多女性爱说:“我是路盲。女人认路的本领就是不如男
人!”但是也有人发现男人开车也有不认路的时候,但是男 人不问路,他们宁可自己看地图、找路标,他们以向人问路 为耻辱。这说明在某些认知能力方面,女人不怕说自己不行, 男人却不愿或不能认输。 ¡ 你是否同意,女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不如男生?

社会性别导论

社会性别导论

记下些要点:1)通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思想来探究两性气质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气质倾向于个体主义、客观性和关系疏离,常用性征为坚定,果敢,进取,领导才能以及逻辑和条理。

女性气质倾向于集体主义、主观性和亲密关系,常用性征为温柔、善良、顺从、情绪化和亲和力。

2)男人解放运动涉及男性气质的单一性,“男性特权是一个陷阱,它对应的永远是压力和紧张,它要求男性在一切场合有展示其男子气概的义务,这种情况有时会发展到荒谬的地步。

”3)“一个强奸犯能够与女性搭话,要求她注意,甚至进行身体侵犯,更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如何看待自己相对女性而言的社会位置,而不是所谓的体力上的优越感。

他坚信自己比女性更有力量,并能用这种力量去强奸她——这种信念比公认的那种力量的事实更值得人们去研究,因为这种信念的效果往往造就一种男性权力,它成为强奸的缘由。

”又基于第二点的男性压力,“在不可能实现的男性气概的典型中很容易发现一种巨大的脆弱性原则。

这种巨大的脆弱性,自相矛盾地导致人们有时疯狂地投入到男性的暴力活动中。

”4)强奸受害者有罪论:“长得太性感,足以让男人们激动不已,难以把持”;“一个身体健康的女性完全有可能抵抗强奸者”,潜在台词是被强奸是没有反抗的结果。

;“谁让她过于相信一个人”或者“如果一个女孩不约束自己,与伴侣过分亲热,那么这个女孩子也应当为她的行为负责。

”5)强奸受害者诉诸法律容易受到二次伤害,即以贞洁为内核的女性性道德观和不完善的案件审理程序,使得受害人诉诸法律的行为对其造成更多的伤害。

6)公私领域的社会建构,把家庭事务设定为私人领域,致使婚姻暴力中的女性常常以“家丑不可外扬”默默承受丈夫的暴力。

父权制鼓励了男性对女性身体的权利,妻子作为丈夫的私有财产,丈夫有权力管制妻子。

父权制掩盖了丈夫对妻子暴力的性质,施行暴力的人不能得到法律制裁,也缺乏舆论谴责,文化默许、纵容和助长暴力发生。

7)爱情中的男女,男方比女方更强调外表,通常会引起女性对身体的控制和节食,还会误导女性更重视外在特征而忽视了行为和成就。

由社会建构论透视中国古代诞生礼仪的性别差异-最新年精选文档

由社会建构论透视中国古代诞生礼仪的性别差异-最新年精选文档

由社会建构论透视中国古代诞生礼仪的性别差异(一)祈子风俗萱草,又名宜男草,怀孕的妇女佩戴的萱草,希望能生一个男孩。

周处《风土记》说:“宜男,妊妇佩之必生男,又名萱草。

” 萱草又名谖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

萱草自先秦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到汉魏年间依然保留这种习俗。

曹植《宜男花颂》说:“草号宜男,既晔且贞;厥乾之嘉。

其晔伊诃,绿叶丹花;光采晃曜,配彼朝日。

君子耽月,好和琴瑟。

……福齐太姒,永世克昌。

” 意思就是说萱草又名宜男草,它既鲜艳漂亮又具有高尚的情操,妇女佩戴者它,就会像周代先母太姒似的,家庭和美,儿孙代代相传,永远昌盛。

《齐民要术•鹿葱》引晋周处的《风土记》说:“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

怀姙人带佩,必生男。

”萱草不仅怀孕的妇女佩戴,未孕妇女也戴着它来祈求生育。

在宋代,无论是从怀孕的禁忌上还是从求子习俗上都表现出重男轻女的风俗。

按照宋代的说法,“凡欲要儿子生,吉良日交会之,日常避丙、丁及弦、望、晦、朔、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雨、霹雳、天地昏冥、日月无光、虹霓地动、日月薄蚀。

此时受胎,非止百倍损于父母,生子或暗哑、聋耳贵、玩愚、癫狂、挛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

”这是宋代非常权威的妇科医生开出的“秘方”,夫妻要生儿子,须要限定时间同房,即择吉日。

宋代民间用极其残酷甚至是惨无人道的手段杀死女婴,在这种背景下,宋代出现了很多求子的方式。

如在襄阳地区,“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之’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綵舟而下。

妇女于摊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着,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意思是,正月廿一日,当地妇女在河滩上寻找白色石子儿,以色彩线将石子悬挂在头上,这是生男孩儿的祥兆。

诚然,妇女们的这些举动完全不可能决定是否生男孩,然而,这些民俗的背后却无疑反映出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现实。

社会建构论认为,在社会教化过程中,一个婴儿被培养成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这一培养结果是长期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不可改变的。

性别社会学1

性别社会学1

性别社会学11.(实际)男生和女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在谈恋爱时尤其明显。

比如说男生喜欢讲道理,而女生则不在乎道理;男生希望自己能够保护别人,而女生则希望自己能够受到保护等等。

即使到了结婚,男女双方的分工的也是不一样的,男的大多主外,而女的大多主内。

从这些不同中我产生了一些疑问:除去社会的偏见之外,产生这么多男女不同的原因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性别社会化的不同还是人类长期的进化使得男女先天就存在不同,以致其适合扮演的角色不同?如果是两者皆有,那么那种占的比例大些?2.(理论)女性角色似乎一直都比较尴尬,这是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舆论和风气?要改变女性角色的尴尬局面是否应该从引导舆论开始?一、课程介绍(100-150字)(一)中文简介:不平等的性别体系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体现在道德规范和意识形态中,也体现在学术研究和公共决策领域,《性别与社会》这门课程试图通过对存在于各个领域中的性别关系的解读,揭示性别不平等的现实存在、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影响,并尝试在批判性的解释的基础之上,探寻平等的性别关系与性别制度,以期有助于性别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英文简介:The unequal gender system is not only existing in the normal produce and life practice, but also in ethics and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policy. Gender and society, the course , trys to interpret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of every kind of field as we can see, reveals real existence, history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 analysis, It trys to discover the equal gender relationship and gender system. So the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of gender and society will come true in the future.二、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性别研究领域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和范畴来观察和分析自己所处的社会性别环境,揭示和挖掘出以显性或隐形方式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及其社会文化根源,对跨时空的存在着的不平等的性别体制进行批判性的解释。

1950-1960年代女作家对新中国男性气质的建构

1950-1960年代女作家对新中国男性气质的建构

13文学现象观察人类的性别特征、性别气质并不完全是自然与生理的产物,它们也是人类文化建构的结果。

人们头脑中之所以会形成有关性别角色、性别气质的刻板化认知与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性别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将原本是由社会性别分工所导致的一些性别差异现象,阐释成是自然化性别差异的结果。

现代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研究,已经探明包括性别气质在内的性别文化都是被建构出来的。

性别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制度之一种,其建构也会受社会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等规约与影响,所以,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并非统一不变的,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人们对男人/女人、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有着不同的解读与要求,但是,有一点大体是一致的,那就是长期以来妇女处于“被噤声”的状态,妇女无权参与性别文化建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都是由男人来建构与想象的,妇女的声音需要经过男人“转述”才能发出来。

也就是说,男性有自我再现的能力,男性形象、男性气质、男子汉气概等男性话语都是由男性自我再现的,妇女则只能是被男人再现的“他者”,而男性往往通过将妇女对象化、客体化来建构男性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

历史迈入20世纪现代中国,妇女获得了一定的话语表达权和书写权,女作家开始以群体的姿态出现在文坛上,女作家不仅谈论妇女、书写“自我”、创造妇女形象,成为现代女性气质内容提要:拥有自我再现权力的女作家们,在1950-1960年代不仅描绘出新中国妇女的生活图景与人生命运,创造了许多社会主义时代新妇女形象,而且也行使着她们再现男性的权力,创造出她们心目中的理想男性形象,积极参与现代男性气质以及性别话语的建构。

女作家塑造的理想男性——战斗英雄、职业革命家等,补充、修订了男作家所建构的男子汉形象和男性气质,她们开掘出男英雄身上所拥有的柔和、单纯、羞涩、多情等所谓传统女性气质,打破男女两性性别角色与性别气质的对立形态以及权力等级关系,使男女两性角色与气质呈现出互相交流、互相补充的态势。

社会性别研究的知识点

社会性别研究的知识点

两性平等是指建立在性别平等意识的前提下,实现生活中的両性机会平等,实現理想层面的结果平等。

两性机会平等包括两性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机会上的平等;两性在工作报酬上的平等和在获得人力資本和其他生产资源上的机会平等,还包括两性在“发声”的平等,因为西性平等的发声机会可以展示商性影响决策的能力和贡献的大小。

结果平等是指在承认基本差异之上的事实平等。

追求两性机会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实现西性结果平等的基础。

但两性平等的概念依然是在统治关系的逻辑中,性别平等的实现要御底改变其意识形态,伙伴美系社会的提出,为未来的改变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

所谓出生性别比也叫出生婴儿性別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出生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其计算公式为:出生性别比=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该年该地出生的女婴数*100%。

出生性别決定着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分年龄性别比以及总人口性别比。

这说明:第一,出生的男婴数量略大于出生的女婴数量。

第二,出生男婴数量和女婴数量之比差别不会很高。

社会性别研究:视两性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女性经验也关注男性经验,特别讨论导致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

父权制:通常被视为一种权利和权威制度,狭义上是指“父亲的统治”,是只有老年人组成的统治集团里年长男性的权力,这一权力向生活在这一制度的社会中的从属女性和青年提供互惠利益。

性别社会角色:是指社会依照人们的生理特征将某些社会责任和权利交付给男性和女性,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性别认同:是描性别气质与第一性征的一致性状況,是个人对所属性別群体相対稳定的理解和认知。

人们在认识、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也理解和认识了他们的社会性别角色和性别规范,是人们対于自身作为某一性别存在的确认。

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性别属性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和观念,更多地指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的固定看法。

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

《性与性别社会学》复习范围2016

《性与性别社会学》复习范围2016

《性与性别社会学》复习范围考试题型:名词解释5个,简答题3个,论述题3个认真阅读《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其中第三、四、六、八、十章为重点.提醒掌握:1.儒家文化中的性别气质:2.影响两性职业发展的因素:性别本质主义、性别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性别社会化性别化的性关系,双重标准的性道德性别化消费参考课件,了解女权运动的历史发展,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主要女权主义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自由主义、激进、社会主义、文化女权主义等)。

认真阅读《性社会学》,其中第二、三、九、十、十二、十四、十六、二十一章为重点,参考课件,提醒掌握:1.酷儿理论酷儿理论(Queer Theory)是20 世纪90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性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丽蒂斯1991年提出.“ 酷儿” 这一概念作为对一个社会群体的指称,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酷儿理论就是这些人的理论:酷儿理论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挑战,向社会的“常态"挑战,所谓常态主要指的是异性恋制度和异性恋霸权,也包括那种仅仅把婚内的性关系和以生殖为目的的性行为当作正常的、符合规范的性关系和性行为的观点 .对于学术界和解放运动活跃分子来说, 把自己定义为“酷儿” , 就是为了向所有的常态挑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酷儿理论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向男性和女性的两分结构挑战,向一切严格的分类挑战,它的主要批判目标是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法,即两分思维方法。

第三,酷儿理论还是对传统的同性恋文化的挑战。

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

第四,酷儿理论具有重大的策略意义,它的出现造成了使所有的边缘群体能够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态势 .酷儿理论相信民主原则在个人和个性的发展中也同样适用。

最后,酷儿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酷儿理论出现于后现代思想盛行之时,与后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性别学第三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精]

社会性别学第三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精]
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一、儒家文化中的关系秩序与性别气质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依靠的是一整套儒家文化的思想体
系,儒家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系统化,并与皇权统 治达成了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三个基本的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关 系;三个道德原则即忠诚、孝顺、忠贞;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质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条件是什么?持续存在 着那些影响因素?性别文化是如何在历史延 续中得以复制和重现的?
第一节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一、宗教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在教会、宗派和宗教组织这些等级系统中,
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权力之外,在基督教中 表现的更为明显。 基督教通过对生命起源的解释建立起性别关 系秩序和两性气质——肋骨和生育工具(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婚姻革命》中对基督教 道德观的分析
二、家国同构中的男性家长气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最基本
单位,家国同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点。 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中国男性一种两面气
质:一方面,在皇权统治下,要服从于官僚体系, 求取功名,封妻荫子,失去个性;另一方面,在家 庭内部,男性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充满权威。 而女性则相夫教子,做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贤 妻良母。
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从松散到严厉再到残酷执行的 过程,是一个观念和制度不断“内衍”的过程,这种内衍的 力量来自“权力集中的程度和政治一体化”。维系这种皇权 绝对统治的核心是社会主要角色的行为规则在逻辑上的一致, 女性服从于丈夫的顺从气质是维护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第二节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一儒家文化中的关系秩序与性别气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依靠的是一整套儒家文化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系统化并与皇权统治达成了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7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h
8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一、儒家文化中的关系秩序与性别气质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依靠的是一整套儒家文化的思想体 系,儒家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系统化,并与皇权统 治达成了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发展。
儒家思想中三个基本的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关 系;三个道德原则即忠诚、孝顺、忠贞;三纲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在教会、宗派和宗教组织这些等级系统中, 女性基本上被排除在权力之外,在基督教中 表现的更为明显。
基督教通过对生命起源的解释建立起性别关 系秩序和两性气质——肋骨和生育工具(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婚姻革命》中对基督教 道德观的分析
h
3
h
4
第一节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二、西方哲学思想史中的性别建构
色诺芬:女人最大的作用就是生育,娶妻室是为了管理家务, 婚姻的目的是生儿育女,养儿防老。强调家庭的性别分工; 女性美德的标准是无条件地服从丈夫。
柏拉图:女性在性别上是次于男性的二等公民。
亚里士多德: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是天经地 义的,妇女的地位低于男性,高于奴隶。
卢梭:女性的美德是他们在婚姻内表现出的对男性的依附和 顺从。
以群众性学校教育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对性别气 质建构的重要作用在于其教育功能的演变。早期学 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权威、宗教正统而建 立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并服从命令的现代军队, 19世纪末,对女孩的教育被纳入制度之中,女子受 教育的目的即将来作为母亲,承担着未来战士和选 民的早期培养责任。而且在19世纪,女性作为廉价 劳动力,从事无报酬的教育,但是在教育目标上, 主要传播的仍是父权制思想。
hபைடு நூலகம்
11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三、历史文化的实践:对女性的控制
中国儒家文化对女性气质的塑造,最终演变为直接对女 性身体的控制,具体表现为“缠足”文化的兴起和对“烈女” 的歌颂。
(一)缠足
缠足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展示了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权文 化通过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塑造女性柔弱、顺从和依附的气 质,并以此衬托男性强壮、自主与能干的气质。它象征着女 性的身体被重新塑造,这一过程是对女性的规制过程。
日常生活的新环境。 第四,一系列的欧洲内战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权,
父权制秩序被巩固,男性力量被大规模地制度化。 在这四种因素的影响下,到18世纪,现代男性气质
的基本模式已经在欧洲大陆形成。
h
6
第一节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四、现代教育塑造的两性气质
西方国家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出现了群众性 学校教育,19世纪末更为普及。
二、家国同构中的男性家长气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被视为社会的最基本 单位,家国同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点。
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了中国男性一种两面气 质:一方面,在皇权统治下,要服从于官僚体系, 求取功名,封妻荫子,失去个性;另一方面,在家 庭内部,男性家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充满权威。 而女性则相夫教子,做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贤 妻良母。
影响“男性偏好”生育文化的重要因素
是:父系继嗣制度和过于成熟的农业生产制
度。
h
14
(二)烈女
寡妇守节不是个人的选择行为,而是关系亡夫家庭以及 整个家族荣誉和经济利益的事情。
h
12
h
13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 中的性别气质
四、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
这种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强化了女性的 生育功能。
出生的婴儿因为性别不同受到迥然不同
的待遇,“重男轻女”成为家庭内部分配资
源的潜在规制,这使女性气质中呈现出天然 “第二性”的状况。
叔本华:女性最适宜的职业是看护和教育儿童,女性是幼稚、 轻浮目光短浅的,她们毫无正义感,缺乏判断力和思考力, 缺乏理智。
h
5
第一节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三、现代男性气质的产生 第一,文化变迁导致了欧洲大城市对性和人格的新
理解。 第二,殖民历史产生的男性职业是产生男性气质的
重要因素。 第三,作为商业资本主义中心的城市的成长创造了
第三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h
1
第三章 性别气质的历史文化建构
引子: 男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吗? 思考:由历史累积下来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
质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条件是什么?持续存在 着那些影响因素?性别文化是如何在历史延 续中得以复制和重现的?
h
2
第一节 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一、宗教对性别气质的建构
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从松散到严厉再到残酷执行的 过程,是一个观念和制度不断“内衍”的过程,这种内衍的 力量来自“权力集中的程度和政治一体化”。维系这种皇权 绝对统治的核心是社会主要角色的行为规则在逻辑上的一致, 女性服从于丈夫的顺从气质是维护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基础。
h
9
h
10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气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