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合集下载

媒介与性别: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

媒介与性别: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
第二章没读,翻阅了不少类似题材的专著,之后或许会补读,因此在此记录。
精彩摘录
关于劳动妇女和消费主义的性感女性的争论,为什么会走进死胡同。要从这两种解放性叙事中选取唯一一个 正确的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种形象,一种来自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推进,另一种由资本和市场所引 导,它们都不是属于女性的自主表达。

第二节劳动妇 女的婚恋与家 庭
第三节劳动妇 女的身体与母

第四节 《中国 妇女》的沉浮 与劳动妇女形 象的黯淡
第二节资本与爱情: 国产言情剧的价值济

第三节作为镜像的 参照:好莱坞电影 中的华人女性与中
国形象
第一节网络女 性写作—阅读 社群的在线活

第二节网络女 性写作的性别 化想象与通俗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是中国女性主义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很难在西方女性主义浪潮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述方式 和社会运动纲领。所谓的“女性意识”,一方面是指女性身为女性的自觉,或者说对女性身份的敏感;另一方面 是指女性对性别压迫的自觉和反抗。
这种被重新发现的过程,暗示了女性在性别叙事中的位置:无论是“被遮蔽”还是“被解放”,妇女性别身 份的塑造权都并没有掌握在女性自己手中。从“被遮蔽”到“被解放”,都是社会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读书笔记
是刷到书友的书评觉得有意思,而后才将这本书加入书架。
脉络清晰,通俗易懂,看完本书甚至想去收藏下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妇女》。
结合《中国妇女》对上世纪50年代以后女性生存状态与两性亲密关系叙事的分析比较有趣,之后涉及网络写 作和言情剧的部分,没有看到太惊艳的分析。
作者反复提到女性特质,不知道到底是指社会建构的还是生物性别特征,如果是社会建构必然会因为社会文 化变迁产生不同标准,那作者如何对不同女性特征厚此薄彼呢?。

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

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

2019.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一、社会性别理论基础“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女权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

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理性别(sex)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即普遍存在的、一般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

而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它指的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差异,是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差别和社会关系。

”[1]社会性别所研究的男性女性并非孤立的两大群体,而是在社会化进程中产生互动关系的,比如权利关系。

进一步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淀的结果,男女地位建构不平等,现状正是男性多居于统治主体地位,而女性多处于被支配的附属地位。

于是,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大潮中,社会性别理论持有者针对传统知识文化提出质疑,对生理性别进行批判,并认为以两性分别具有的共同特征为标准而将其直接归类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两性之间所具有的“性别差异”并非先天的,而是在文化因素影响的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是“非自然”的后天形成。

“性别是文化指定、文化分配、文化强加的。

用福柯的话说,是因‘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而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

[2]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研究视域切入至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文化根源,为人们重新审视“性别”提供了新的契机。

[3]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进程中,“非自然”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革新,因此影响社会性别问题的客观性因素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

可以说,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是我们的研究视域并不该停留于某一时代,而是将其放置于实际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才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爬坡。

二、媒介与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一)媒介对社会性别具有建构作用媒介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性别角色现状。

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

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

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几本经典之作:《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媒介批评学》《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媒介素养导论》《媒介伦理学》这些书籍涵盖了媒介批评的多个方面,包括传播学理论、媒介研究方法、媒介素养和媒介伦理等。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媒介批评的人来说,这些书籍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此外,还有以下书籍:《全球传播与文化研究导引》:介绍了全球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路径和研究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视角。

《网络传播学新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传播方式。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介绍了网络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理解现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视角》:这本书将媒介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媒介文化研究的多种方法和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媒介文化的本质和影响。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性别角色和关系。

对于关注性别平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媒介与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本书有助于理解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媒介批评的多个方面。

无论是对媒介研究感兴趣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学者,都能从这些书籍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总之,关于媒介批评的书籍有很多,以上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书籍涵盖了媒介批评的多个方面,包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媒介素养和伦理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媒介批评的本质和意义,提高对媒介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无论是对媒介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学者还是从业人员,都值得一读。

媒介和社会性别2 女权主义者Adrienne Rich及其思想介绍

媒介和社会性别2 女权主义者Adrienne Rich及其思想介绍
Sande Zeig) (Lesbian Peoples: Material for a Dictionary) • 1985: Virgile, non (Across the Acheron) • 1992: The Straight Mind and Other Essays (La pensée
• 2) involving or exercising compulsion; coercive. • “Compulsion” (noun): 1) the action or state of forcing
or being forced to do something; constraint. • 2) an irresistible urge to behave in a certain way,
“OBLIGATORY” (Wittig, 107)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or INSTITUTION.
Compulsory/Compulsion
• “Compulsory” (adjective): 1) required by law or a rule; obligatory: for instance,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Wittig, 105; Rich, 652).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n IDEOLOGY deserving of
critical reflection (Wittig, 105; Rich, 638). • Both see heterosexuality as a “COMPULSORY” (Rich) or
• Both see sexuality as intimately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economics (class struggle, for Wittig).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散点读书笔记传播学班201012071036 路璐一、作者介绍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学术研究聚焦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书刊出版研究。

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2002年7月学术论文《香格里拉:超越边界的想象》获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从这个论文题目来看,我个人觉得曹晋老师应该是一位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女性;而通过浅读这本书,也印证她“实证主义与理论架构”并行的研究风格。

)在上海高校教育领域和复旦大学教学领域都荣获过多个优秀荣誉。

2005年赴耶鲁大学访问研究, 2006年赴多伦多、魁北克、温哥华等城市完成加拿大国际出版研究项目。

2009年入选哈佛燕京项目, 并受邀在哈佛大学英文演讲。

已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多套为讲授课程主编的配套译丛。

二、内容摘要本论著的上篇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揭示全球媒介组织与权力体制仰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运作,构连创造剩余价值的受众商品与阶级、社会性别、种族、科技的构建关系异常隐蔽地操纵(hidden manipulate)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论著的下篇是作者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专题研究,反思本土女性主义话语中关于女同性恋议题的盲点;另类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公共空间讨论;体育媒介话语生产的男性气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如何交织为东方中国一致的现代化表征;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时段,在地域与城乡的区隔中所潜藏的阶级与社会性别问题;以及妇女类时尚杂志如何作用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

(书中引述了了卡特.斯坦纳提出应该从文本、机构、受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的关系或一种高度内在化的结构来理解媒介,我想,作者应该是受此启发,并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影响,提出了)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在对“什么是社会性别”、“怎样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媒介”等问题给予回答的同时,阐述了社会性别与媒介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美国女性电视频道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态进行了个案剖析,探讨涉及性别研究与媒介研究两大领域。

作者是刘xx,副编审。

中国传媒大学外事处长兼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主任。

美国传播学会会员。

著、译有:《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从女性研究谈传媒教育功能》、《高等教育中女性管理者的角色透视》、《国际传播》等。

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2023年女性学专业考研书目1.《性别研究: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作者:张岩、李梅芳、朱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2.《女性主义简史》作者:玛吉特.哈特曼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3.《女性主义批判》作者:瑞塔.费尔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4.《女性主义,黑色历史与红色转型:新世纪中国女性问题研究》作者:谢青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5.《性别与社会:理论、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6.《对权力的批判:女性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作者:珍妮特.塞莫尔出版社:思想力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7.《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化研究》作者:孙军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扭曲的恋爱:女性主义批判视角下的现代爱情》作者:伍凤霞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9.《妇女问题研究》作者:张锦华、刘青峰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0.《社会历史与女性:现代性、国家、民族和性别》作者:吕宁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1.《现代性、性别与跨国婚姻》作者:张瑞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2.《女性经验与历史理论》作者:罗西.布雷迪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13.《跨国女性主义批评:中西交织的视界》作者:严芊芊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4.《探索性别与身份:理论与文献研究》作者:斯蒂芬.佩'15.《跨越性别: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的贡献》作者:吴勇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生态环境研究》作者:侯青芳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7.《性别的世界》作者:路易丝.弗雷希特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8.《性别问题与家庭问题研究》作者:姚梓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9.《性别话语批判的视域》作者:林现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0.《女性生命力: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跨国对话》作者:贝尔.胡克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1.《性别与传媒研究》作者:卢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22.《女性经验与叙事治愈探讨》作者:于哲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23.《性别叙事与文化权力》作者:陈永福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24.《新闻传播学视角下的性别问题研究》作者:龚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25.《女性主义跨国批评(精装版)》作者:罗西.布雷迪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以上书目涵盖了女性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供考生参考阅读。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目详细解析,自2009年起,中传就不再指定参考书,凯程中传考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和命题老师的推荐,为大家列出传播学参考书目:
凯程为有意向报考传播学专业媒介与女性方向的考生提供相关介绍: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

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

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 颠覆了旧时期“男主外、 女主内”的观念,片中 的女性都渴望拥有自己 的事业,能开辟出自己 的一片天地。在现代化 话语充斥的阶段,虽然 她们的权利和声音还很 微弱,但她们已经不可 能再受人摆布。中国的 女性已经历史性地属于 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女子写作之路
最初的寻找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女安排解放之路的观念、与封建男权观念是并存 的。 “五四”之后,从宏观发展趋势看,中国现代 文化中的个性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集体主义观 念所接收、征服,旧的男权文化观念还没有被男 女主体性平等观念所克服,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 又抑制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单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 可能、压抑了女性的类特性。
“五四”时代,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与代妇
现代性追求

现代性追求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 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 往往还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女性 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 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 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 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 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 阈中的客体
中国近现代男子写作之路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 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 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 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 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 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 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 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 题的理由。 题的理由。
二、梦醒时分的诋毁
• 女性逐渐摆脱了文学史上带有男性视点的惯例的影响 , 培养起思维方式和话语行为中的性别独立性 性别独立性。 培养起思维方式和话语行为中的性别独立性。如果说新时期 女性对男性的认识角度、 初 ,女性对男性的认识角度、评价尺度与社会一致尚心存幻 可一旦以性别的眼光对他们再认识、 梦 ,可一旦以性别的眼光对他们再认识、再评价时 ,却发现寻 觅已久的“橡树”早被异化了。 觅已久的“橡树”早被异化了。 露出的是怯懦、自私、卑劣的面目。 人为的灵光消失后 ,露出的是怯懦、自私、卑劣的面目。 对男性由希冀、 嘲弄、失望。 于是 ,对男性由希冀、渴望转向 嘲弄、失望。 一个冬天的童话》、 仲夏夜》、《逃遁》、《 》、《 》、《逃遁》、《阳 如: 《一个冬天的童话》、《仲夏夜》、《逃遁》、《阳 台》等

《媒介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媒介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三节 中国性 别平等发展的回
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谢谢观看
06
第五章 中国妇女的平 等和解放
目录
07 主要参考文献
09 后记
08 索引
新闻传播学新锐丛书。传统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有意或者无意,媒介都在忽略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作用, 彰显这性别的不平等。本书研究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形象在媒介构建中地位的变化。本书可作为媒介性别 研究的专业教材。本书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 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 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本书认 为,性别平等是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 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 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 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独立”的质的飞跃。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 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
别平等》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序言 三维视野中的深 入探讨
0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1949~
03 1977年:媒介建构 “... 第四章 1993~
05 2008年:媒介建构 “...
第三章 1978~
04 1992年:媒介建构 充...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

社会性别研究的书目,大家可以有所选择三校社会学论坛·中国网社会论坛必读书:书名作者出版社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西方女性主义精选》《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扬智文化,1994年。

《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美国大学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1994年。

《我国社会性别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李慧英,《女性研究论从》1999年第1期。

《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钱铭怡苏彦捷李宏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盛宁著,三联书店,1997年。

《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西安。

《自信心的性别差异与女生的教育》强海燕《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1、Introduction to Women’s Studies (密西根大学自编教学材料汇编)2、Janet Saltzman Chafetz(editor),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部分章节),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3、Blythe Mcvicker Clinchy & Julie K. Norem (editors),1998,Gender and Psychology Reader,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4、[美]乔纳森特纳,邱泽奇译,2001,《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第43章《女性主义者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性别、政治和家长制》5、[澳]马尔科姆沃特斯,杨善华译,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第八章《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6、王政、杜芳琴主编,1998,《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7、刘惠英,1996,《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8、金一虹,2000,《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9、鲍晓兰主编,1995,《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0、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1999,《主流与边缘》,三联书店《性别与中国》李小江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平等与发展》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7年《社会性别与妇女的发展》郑新蓉杜芳琴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王金玲主编上海人发出版社2002年《阅读性别》周华山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赋社会以社会性别》王金玲主编内部发行2000.12《赋知识以社会性别》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8《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杜芳琴主编内部发行2000.6《中国社会性别的历史文化寻踪》杜芳琴主编天津社科院出版社1998年《文学、艺术与性别》李小江等著江苏人发出版社2002年《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女性学:《历史、史学与性别》李小江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西方女性学》刘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女性学》罗萍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女性学概论》魏国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女性学》啜大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女性的崛起》王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女性学理论与方法》魏国英王春梅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妇女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理论探讨》孙晓梅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2.《女性主义理论学》肖魏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金一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妇女与发展—地位、健康、就业》杜芳琴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妇女研究在中国》李小江谭深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外妇女研究透视》孙晓梅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女性主义闲谈》毛秀月著团结出版社2000.《女性世界论坛》孙秀玉著大连出版社2000.《女性沉思录》罗平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妇女生活方式》罗平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参考书目:妇女、妇女运动、发展《国际妇女运动》李小江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中国妇女运动史》任芬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平等、发展:当代国际妇女的目标与实践》蔡磊著山西经济出版社1995.《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徐午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透视不平等—国外社会阶层理论》李路路、孙志祥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欲望的倾向—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刘纪成著河南人民出版社《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著商务印书馆1998.2版《性别、种族、文化》王守仁、吴新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发现妇女的历史》杜芳琴著天津社科出版社1996.[法]西蒙那.德.彼伏娃《第二性》上下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美]凯特.米利特著《性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美]约翰.格雷著《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女性大趋势》新华出版社1993.[美]安妮.霍兰德著《性别与服饰》东方出版社2000.[美]卡罗尔.吉利根著《不同的声音—心里学理论与妇女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玛莉莲.亚隆著《乳房的历史》华龄出版社2001.[美]约瑟芬.多诺万著《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保罗.费耶阿本德著《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日]绫部恒雄编《女性生活》陕西旅游出版社1990.[日]岛田一男著《女性性向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英]莱斯利.斯克莱尔《20世纪的性理论和性观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美]琳.马古利斯著《神秘的舞蹈—人类行为的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美]希蒙.波伏娃著《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婚姻家庭:《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刘伯红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中国婚姻质量研究》徐安琪、叶文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妇女婚姻与劳动权益保障》罗萍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刘达临著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世纪之交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张一兵主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中国21世纪的婚姻家庭》高健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现代婚姻与性科学》陈一筠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家庭革命》陈功著中国社科出版社《百年家庭变迁》李默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中国婚姻史》陈顾远著商务印书馆1998.《中国家庭的演变》邓伟志、张岱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社会学家的观点: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刘达临等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中国古代的婚姻》任寅虎著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史凤仪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的家与国》岳庆平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张树栋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家庭问题种种》邓伟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多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和家庭结构》张廓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顾鉴塘著商务印书馆1996.《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民族与妇女:《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定宜庄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白薇、王庄仁等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参与与发展研究》和钟华乔享瑞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21世纪妇女发展国际研讨会》郑玉顺等编中央民大出版社2001.《大山的女儿》华北卷杜琴芳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大山的女儿》西南卷和钟华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中国女性民俗文化》邢莉主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生育与健康:[美] 《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已》中文版,刘伯红主编,知识出版社1998. [美] 《妇女身边的医生》奥古斯特.伯思斯著,林出版社2002.《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理论、案例及其操作指南》杜克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云南农村妇女的心声—生育健康需求评估》王绍贤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生育健康服务及其研究—理论与实践》张开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以妇女为中心的生育健康》赵捷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传统文化与生育健康》方铁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以社区为基础的生育健康》郑凡等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多学科社野中的健康科学》郑启跃等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人口学:《中国女性人口与发展》郑晓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与家户变迁》郭志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最新人口问题》邬沧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全球人口趋势》侯文若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人口理论教程》刘铮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碰到很好的书我会继续提供,也希望同学们发现好书积极共享!。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 观念领域里,社会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社会已经 建构起并不断再生产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 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
• 在公共领域,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 政治参与和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
• 私人领域表现为,女性就业率的增加并没 有改变两性在家庭中的位置。她们仍然把 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价值尚未获得社会货 币承认的家务劳动上,承受有酬工作和无 酬工作的双重负担。
A2、男性比女性则更愿意接触权威类、新闻类、 财经类媒体
B.性别会造成媒介信息选择的差异
B1: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综艺类、电视剧、 时尚等信息
B2:男性比女性则更倾向于选择新闻、体育、科 技、经济等信息
关于媒介接触动机方面
就女性本身的媒介接触动机排序来看,女性将获 得有关个人生活的信息作为首要目的,其次是休 闲娱乐与打发时间的需要,然后是获得与学习有 关的信息,最后才是了解国内外新闻事件。
• 各国全职太太大比拼
【扩展阅读】
• 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 解玺璋:《新女性的神话:重新拥有自己—


电视剧女性形象评述》(96)
• 陈 力:《近几年电视剧中女性意识管窥》

(1999)
• 何祖健:《李少红电视剧女性意识两重性的

文化学透视》(2003)
•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刘伯红、卜卫、陈新欣:《试析我国电视
• 在媒介的女性形象研究文章中,多数研究者都会 得出一些相似的结论,即:
• 大众媒介通常从男权文化中心角度对两性特征 概括和归类,女性容易被定型为从属男性的依附 者、装饰品或性对象,男性则通常是社会上具有 创造性的行动者,并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预修:无课程教材:《社会性别研究导论》(共同编写),陈文琦,唐曼祺,2024,北京大学出版社课程学时:36学时(理论课为24学时,实践课为12学时)一、课程目标:本门课程旨在介绍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性别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社会性别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运用性别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够分析性别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社会性别研究导论概述(2学时)1.1课程介绍和教学目标1.2性别研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1.3性别概念及其分析视角第二单元:性别理论(6学时)2.1性别建构主义理论2.2社会角色理论2.3社会认同理论2.4后现代性别理论第三单元:性别与社会结构(8学时)3.1性别与劳动分工3.2性别与教育3.3性别与家庭3.4性别与媒体和文化第四单元:性别与政治(4学时)4.1性别与政治参与4.2性别与权力4.3性别与领导力第五单元:性别与社会变革(4学时)5.1性别与全球化5.2性别与社会运动5.3性别与社会变革第六单元:性别研究方法(2学时)6.1性别分析方法6.2性别研究的实践和技巧三、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用讲述、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小组讨论、实地观察、调查研究等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其中,平时成绩占60%,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期末考试占40%,形式为闭卷笔试。

五、参考书目:1. Connell, R. W. (2024). Gender: In world perspective. Wiley-Blackwell.2. De Beauvoir, S. (2024). The second sex. Random House UK.4. Lorber, J. (2024). Gender inequality: Feminist theories an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六、教学团队:主讲教师:陈文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协助教师:唐曼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讲师七、备注: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播学参考书目

传播学参考书目

91.(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 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 92.(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 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 93.赵一凡:《美国文化批评集》,三联书店, 1995年10月. 94.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 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月. 95.(荷)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 出版社,2003年6月.
21.(美)爱德华 霍尔:《无声的语言》,中 . 爱德华霍尔 霍尔: 无声的语言》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2.(美)德弗勒 丹尼斯:《大众传播通论》, 德弗勒丹尼斯 丹尼斯: 大众传播通论》 (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 年 月 2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 型》,学林出版社,2002年9月. 2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 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 25.(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81.(美)苏珊S. 兰瑟:《虚构的权威》,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2.(美)J. 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8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8年6月. 84.陆扬 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 三联书店,2000年10月. 85.(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 盾》,三联书店,1992年6月.
11.(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 艺术》,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 12.(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3.(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 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 14.(法)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 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 15.(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 治》,商务印书馆, . 彼得斯: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 传播思 想史》 华夏出版社, 想史》,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 年 月 97.(美)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 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 98.(美)罗杰斯:《传播学史 罗杰斯: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 . 一种传记 式的方法》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 年 月 99.(德)马勒次克:《跨文化交流》,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00. ( 法 ) 勒莫: 《 黑寡妇——谣言的示意 . 勒莫 : 黑寡妇 谣言的示意 及传播》 商务印书馆, 及传播》,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 年 月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学院王蕾(一)英文原著:/doc/5529701ab7360b4c2e3f64e4.ht ml mercializing Women:Images of Asian Women in the Media2.Cosmo Woman:The World of Women's Magazines3.Featuring Females Feminist Analyses of Media4.Forever Feminine: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Cult of Femininity5.Gender and Racial Images Stereotypes in the Mass Media6.Images if Women in the Media7.Out of Focus:Writings on Women and the Media8.Representing Women: 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9.Screening Genders10.Turning It On :A Reader in Women Media11.Understanding Women's Magazines12.Women and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Women and Media Challenging FeministDiscourse13.Women and media14.Women and Print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Early Periodical15.Women and the Media :Diverse Perspectives16.Women Feminism and Media17.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18.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19.Women Media and Crisis Femininity and Disorder20.women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21.Women Watch Television22.women, Media, and Politics23.women, politics, media24.Women's Magazines 1940-196025.Women's Magazines the First 300 Years26.Women's Power and Roles in the Arts and Mass Media27.Women's Worlds Ideology Femininity and Woman's Magazine28.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29.Gender and the Media30.Women Making News Gender and Journalism in Modern Britain31.The First Magazine:A History of the Gentleman's Magazine32.Representing Men(二)译著:1.【荷】L.van Zoonen著;曹晋等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课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专业课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09年专业课参考书
新闻学
917
新闻史
①《外国新闻史教程》
李磊等
中国广播电视
②《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哈艳秋
中国广播电视
③《国际新闻界》(期刊)、《新闻大学》(期刊)、《现代传播》(期刊)
918
新闻理论
①《新闻理论》
雷跃捷
中国传媒大学
②《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
雷跃捷等
中国传媒大学
③《新闻理论教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
929
广播电视史
①《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哈艳秋等
中国广播电视
②《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上/下)
赵玉明
北京广播学院
③《外国新闻史教程》
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
930
外国广播电视
①《当代西方新闻媒体》
李良荣等
复旦大学
②《美国新闻史》
麦克尔﹒埃默里等
新华
③《世界广播发展研究》
张彩
中国传媒大学
931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何梓华
高等教育
④《媒介批评》
雷跃捷
北京大学
⑤与专业相关学术刊物
919
新闻业务
①《广播新闻业务》
曹璐、吴缦
北京广播学院
②《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王振业
北京广播学院
③《新闻报道新思路》
陈作平
中国广播电视
①《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
邓炘炘
北京广播学院
②《网络传播学》
吴风
中国广播电视
920
报刊理论与实践
①《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版面研究》
胡正荣
中国广播电视
922应用传播ຫໍສະໝຸດ ①《电视收视率解析》刘燕南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

女性主义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E.M. 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第十四章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第十四章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中的媒介传达研讨
• 社会性别与媒介研讨的学科构成〔20世 纪80年代〕女性主义媒介批判在传达学 范围末尾占有一席之地。
• 主要研讨范围: • 制造范围 • 文本范围 • 对受众的影响
媒介传达的社会性别剖析
• 一、女性笼统 • 女性笼统的偏向 • 刻板印象 • 性别歧视
• 缘由剖析
二、媒介女性
• 社会主义的女权主义〔socialist feminism〕也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女权 主义。这种实际反映了性别不对等源 于经济不对等。这类女权主义者置信 女性的压榨是基于性别、民族和社会 阶级彼此的相互作用,只要改动了社 会结构才干消弭这种压榨。
• 保守女权主义 以为父权制造为社会结构的中心,对女性的压 制要比公共权利层面深化得多。女性之所以遭 到压制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基础就是抬高女性体 验并使之边缘化的建构性理想—父权制。保守 女权主义触及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的根基,她 们要求对社会的一切方面停止重新定义。这一 流派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特点就是她们并不满足 于与男性相提并论。她们试图推翻现世的制度 规那么,发明出树立在女性理性世界观基础上 的,新的世界。
• 后现代女权主义
• 基本观念之一就是支持实质论的女性主义。主 张所谓〝女性〞是由社会所建构出来的,而不 是由男女的生物和生理特征所派生出来的。这 种主张的目的和着眼点在于希望经过解构传统 的男女二元统一形式来寻求对人类性别属性停 止全新的解释,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女权主义看 法到他们并不能经过与男性相对立或许疏远男 性的方式寻求女性的束缚.
第十四章 社会性别与媒 介传播
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社会性别的基本实际研讨
• 社会性别:指基于自然性别的差异而 被社会依照不同方式停止建构着〔过〕 的性别。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曹晋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45)004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批判的视角检讨媒介所维护与再生产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表象及其原因,并深入探索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如何镶嵌在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收讯的物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展现出"女性主义批判思想与传播研究的结合"、"后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力量汇聚"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结"等三个重要的学术发展取向.借鉴西方学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地图及其生成的语境,可为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种洞察的途径,拓展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
【总页数】10页(P50-59)
【作者】曹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4
【相关文献】
1.探析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扫描
3.山东女子学院举办“倡导先进性别文化推进妇女/性别研究”系列讲座:“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影响因素”
4.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与理论建构——互联网自组织传播的关系性诠释
5.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四种理论取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新闻传播学院王蕾
(一)英文原著:
mercializing Women:Images of Asian Women in the Media
2.Cosmo Woman:The World of Women's Magazines
3.Featuring Females Feminist Analyses of Media
4.Forever Feminine: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Cult of Femininity
5.Gender and Racial Images Stereotypes in the Mass Media
6.Images if Women in the Media
7.Out of Focus:Writings on Women and the Media
8.Representing Women: 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
9.Screening Genders
10.Turning It On :A Reader in Women Media
11.Understanding Women's Magazines
12.Women and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Women and Media Challenging Feminist
Discourse
13.Women and media
14.Women and Print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Early Periodical
15.Women and the Media :Diverse Perspectives
16.Women Feminism and Media
17.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
18.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
19.Women Media and Crisis Femininity and Disorder
20.women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
21.Women Watch Television
22.women, Media, and Politics
23.women, politics, media
24.Women's Magazines 1940-1960
25.Women's Magazines the First 300 Years
26.Women's Power and Roles in the Arts and Mass Media
27.Women's Worlds Ideology Femininity and Woman's Magazine
28.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
29.Gender and the Media
30.Women Making News Gender and Journalism in Modern Britain
31.The First Magazine:A History of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32.Representing Men
(二)译著:
1.【荷】L.van Zoonen著;曹晋等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英】Cynthia Carter等编纂:《性别新闻学》(前版本中译名为《新闻、性别与权力》,
1999年出版),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

3.【美】卡罗琳·凯奇著:《杂志封面女郎:美国大众媒介中视觉刻板印象的起源》,天
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4.【美】苏·卡利·詹森:《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7年。

5.【英】休·索海姆Thornham , S.:《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英】卡特(Carter,C.),【美】斯泰纳(Steiner,L.)编:《批判性读本:媒介与
性别》(英文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美】朱丽亚•T.伍德:《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三)港台版学术专著:
1.香港电视醒觉协会编:《九十年代妇女与传媒》,香港,1991年。

2.香港中文大学:《性别与传媒》,香港,1996年。

3.Micky Lee,Anthony Fung著:Media ideologies of gender in Hong Kong,香港,2006
年。

4.《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香港,2002年。

5.《女性书写:电影与文学》,香港,1997年。

6.张锦华著:《媒介文化、意识形态与女性——理论与实例》,台湾,1994年。

7.林芳玫著:《女性与媒体再现:女性主义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台湾,1996年。

8.《女性与影像:女性电影的多角度阅读》,台湾,1994年。

9.《女性与电影:摄影机前后的女性》,台湾,1997年。

(四)内地出版学术专著: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3.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4.陈阳:《协商女性新闻的碎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里的国家、市场和女性
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5.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6.李琦:《传媒与性别:女性媒介的传播社会学阐释》,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丁少彦:《意义的构成:美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刘胜枝的《当代女性杂志的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9.刘利群等:《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李晓红:《女性的声音: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学林出版社,2008年。

11.马中红:《被广告的女性:女性形象传播的权力话语研究》,新华出版社,2009年
12.赵群等著:《社会性別与技朮生存环境》,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13.李长青:《女性与信息技朮革命》辽宁画报出版社, 2000年
14.刘利群著:《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张敬婕:《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6.《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8年。

17.《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鲍晓兰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1995年。

18.《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马元曦主编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19.《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精选》李银河主编生活、读书、三联
书店2000年。

20.《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Susan.A.Bason著,(台湾)刘秀娟、林明宽译,
扬智文化,1994年。

21.《女性权力的崛起》,王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2.《性别差异与教育》,强海燕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五)女性主义奠基作品(七部)
1. 彼森(Christine de Pizan):《女性之城》(The Book of the City of Ladies),1405年出版。

2. 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出版。

3. 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出版。

4.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1949年出版。

5. 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1963年出版。

6. 米利特(Kate Millet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1970年在美国出版,1972年在英国出版。

7. 格里尔(Germaine Greer)的《女太监》(The Female Eunuch),1970年在英国出版,
1971年在美国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