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修订稿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2. 学生通过实际例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1. 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和逻辑。
2. 学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例题。
2. 准备乘法分配律的讲解PPT或黑板。
学生准备:1. 复习相关乘法运算的知识。
2. 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要把这些苹果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探究与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具体的例题,如:(1+2)×3 和1×3 + 2×3,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比较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即a×(b+c) = a×b + a×c。
3. 讲解与解释:教师通过PPT或黑板,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并用图示和逻辑推理来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反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应用与拓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解决。
例如:“一家超市举行打折活动,买3件商品可以享受8折优惠,小明买了2件商品,计算他需要支付的总价。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学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问题:学校购买校服,上衣每件 50 元,裤子每件 30 元,购买 3 套这样的校服需要多少钱?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方法一:先分别算出 3 件上衣和 3 条裤子的价钱,再相加。
列式为:50×3 + 30×3 = 150 + 90 = 240(元)方法二: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再乘 3。
列式为:(50 + 30)×3 = 80×3 = 240(元)(二)探索新知1、观察两个算式50×3 + 30×3 =(50 + 30)×3提问: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计算后回答:相等。
2、再列举类似的例子(1)(20 + 30)×5 和 20×5 + 30×5(2)(40 + 50)×6 和 40×6 + 50×6让学生分别计算每组算式,观察结果是否相等。
3、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左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4、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为:(a + b)×c = a×c + b×c(三)巩固练习1、基础练习(1)(4 + 6)×25 =()×25 +()×25(2)35×(2 + 8)=()×2 +()×82、简便计算(1)25×(40 + 4)(2)125×(80 + 8)(四)课堂小结1、回顾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65+45)×5 65×5+45×5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
(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
(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
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
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第【2】篇〗我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通过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从发现规律到举例验证的数学研究思维与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熟练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一、生活引入,感知“分配”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运算定律,你已经掌握了哪些运算定律?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
《乘法分配律》教案含教学反思
(1)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分配律的运用场景。
解决方法:通过丰富多样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加深理解。
(2)乘法分配律的证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证明过程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证明。
解决方法:采用直观演示、几何图形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证明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a×(b+c)=a×b+a×c。它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乘法运算时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速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购买水果问题,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小明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出小明总共花费多少钱。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他们能够将乘法分配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有待提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多设计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小组讨论的主题偏离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的针对性,我将在下次课堂中明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展开讨论。
《乘法分配律》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案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律部分。具体内容包括:
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a×(b+c)=a×b+a×c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共4篇)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乘法分配律》教案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想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教学着重: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铺垫孕埋伏1、复习下列算式中运用了哪次乘法运算定律?256×36=36×256 17×8×25=17×(8×25)2×56×50=2×50×56 (125×8)×5=125×(8×5)这就是上节课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两次定律,那次同学能回忆一下呢?其实乘法还一种定律你们知道吗?要知道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次定律。
(板书课题)二、新授1、观察情境图,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题)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次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150(人)4×25表现25次小组一共有多少次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现25次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乘法分配律 1(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教案标题:乘法分配律 1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让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 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2. 提问:乘法分配律是什么?谁能举个例子?二、讲解乘法分配律(10分钟)1. 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再相加。
2. 举例说明:3 × (4 2) = 3 × 4 3 × 23. 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乘法分配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将复杂的乘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加法问题。
三、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规律。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乘法分配律在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乘法分配律”这一部分。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解释乘法分配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 × (b c) = a × b a × c。
《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特点以及运用方法;(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技巧,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数学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特点以及运用方法;(2)通过数学游戏、课堂练习等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3)鼓励幼儿勇于思考、尝试、发现与总结;(4)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方法;(2)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运用。
2)教学难点:(1)组合多个数计算,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2)如何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并且用乘法分配律求解。
三、教学方法:1)理解方面: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幼儿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方法。
2)实践方面:通过数学模型,让幼儿参与课堂游戏,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在幼儿玩耍的过程中,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引导幼儿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1)班级有20个小朋友,教室里有5排椅子,每排有4张,问教室里可以坐下多少人?(2)妈妈每天为孩子准备两种早餐,煮鸡蛋和油条,煮鸡蛋需要6分钟,油条需要4分钟,问妈妈煮两次早餐需要的时间是多少?2)讲解:向幼儿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将问题还原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例如:(1)20×5×4=400(2)2×6+2×4=203)练习: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原为数学问题,并且用乘法分配律求解,例如:(1)家庭晚餐用了5个蘑菇,每个蘑菇切成了4片,问家里吃了多少片蘑菇?(2)数学课本一本厚度为2厘米,一箱有10本,一共有3层,问这一箱数学课本有多厚?4)拓展:让幼儿自己设计一道数学问题,并用乘法分配律求解。
目的是让幼儿思考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总结:1)教学成果:幼儿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特点及运用方法,并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数学计算。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1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采摘园。
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
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
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
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60米 30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米20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
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米()米()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原面积增加的部分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3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3篇)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安排律)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安排律。
2、培育学生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力量,进展思维的敏捷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安排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安排律的反响用。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潜伏思索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看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与了这次植树活动?二、新授小组争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6×25=150(人)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100+50=150(人)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
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1)两组算式有什么一样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汇报。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汇报,敏捷地进展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学生举例。
依据学生举例板书。
究竟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动身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安排律。
(a+b)×c=a×c+b×ca×(b+c)=a×b+a×c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忙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安排律?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三、稳固练习P36/做一做P38/5在练习小结中,帮忙学生记忆乘法安排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共15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共15篇〕第1篇:《乘法分配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章的《乘法分配律》。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p 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拟、总结规律等层次进展的。
学习这局部教学内容有利于进步学生的观察才能、比拟才能和概括才能。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展简便计算的前提和根据,对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根据数学课程的根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的: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浸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展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表达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都可以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1.回忆: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①〔3 + 2〕×4 3×4 + 2×4② 2×(11 + 9)11×2 + 9×2③ 20×5 + 4×5(20 + 4)×5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9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9篇)《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
运用已有经验(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1.口算:(卡片)25× 17×4 125×24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投影片)(6+4)×5 6×4+4×5(二)探究新知1.导人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
(板书课题)2.教学例5:(1)出示例5:(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18×6+7×6二150(]8+7)×6二18×6+7×6 .(4)教师出示:20×(15+9)20× 15+20×9=48020×(15+9)二20×15+20×9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
(投影出示)(——+——)×——=——×——+——×——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教案)小学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和应用意义。
3、通过实例运用,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意义。
2、如何将乘法分配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3个数的乘法:“2×3+2×4+2×5=?”并让学生算出结果。
教师:小朋友们,这个式子中出现了很多乘法,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过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二、内容讲解1、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教师: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何三个数a、b、c,有a×(b+c)=a×b+a×c。
其中,a、b、c均为数。
2、乘法分配律的原理教师:学生们,你们可以看到,乘法分配律实际上是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个运算规律。
它的原理是将一个数与一组数之和相乘,等于这个数与这组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下面请看几个例子:a、2×(4+5)=2×4+2×5,即2×9=8+10。
b、5×(6+7)=5×6+5×7,即5×13=30+35。
c、8×(2+3+5)=8×2+8×3+8×5,即8×10=16+24+40。
3、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乘法分配律来简化计算,例如:a、计算24×36,可以将24×36拆分成(20+4)×36,即24×36=20×36+4×36=720+144=864。
b、计算64×99,可以将64×99拆分成(60+4)×99,即64×99=60×99+4×99=5940+396=6336。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学情分析: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
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1.情景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
(出示照片)出示资料: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③交流算式的意义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
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设计及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得数不变,叫做乘法分配律。
2. 乘法分配律的符号表示:a ×(b + c) = a ×b + a ×c3.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
2. 讲解示范:运用直观教具,讲解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
3. 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4.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生活情境,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2. 讲解示范:用直观教具演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其含义。
3.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5.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8. 教学反思:对教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总结,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策略1.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 引导发现: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练习训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巩固乘法分配律。
课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 4篇
课文《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生1:(72+28)×2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生:可以板书:(72+28)×2=72×2+28×2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生计算,汇报)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修订稿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修订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作用;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习题集、小白板;2.学生准备:记事本、铅笔、橡皮擦。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a.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兴趣和思考;b.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3×(4+5)=?c.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解答,并进行讨论。
2.概念讲解(20分钟)a.使用课件或小黑板,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意义;b.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意义,例如:将一个长方形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矩形区域;c.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规则,并进行示范。
3.练习演练(30分钟)a.发放习题集,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b.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c.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组或个人竞赛,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4.拓展活动(25分钟)a.配置一些质量较小的成对物品,如纸币(1元和5元)、书籍(课本和绘本)等;b.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在一定时间内尝试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来计算各个物品的总价值;c.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和答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a.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进行强调;b.鼓励学生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其他数学问题中,如代数表达式的化简等。
四、课堂评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和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估。
评估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程度、解题准确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规律。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加强乘法分配律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教案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3)——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的例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复习巩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用字母加以表示。
2.算一算,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10+5)×5= (8+2)×7=
10×5+5×5= 8×7+2×7=
【新课讲授】
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出示例7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提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该如何列式
列式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1)(4+2)×25 (2)4×25+2×25
2、自学引导
○1你能理解这两种算法吗
○2你更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3算式(4+2)×25和25×4+25×2之间有什么关系?
○4观察算式的特点,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探讨,分组汇报。
小结:(4+2)×25:先计算每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4×25+2×25:先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各多少人,再算总人数。
发现:(4+2)×25=4×25+2×25。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
3、如何分配
○1、用课件演示分配过程
○2、说一说:用自己的话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4、师生一起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在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a ×b+a×c
【课堂练习】
1.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2.填空:
(1)38×2+12×2=( + ) 2
(2)(23+25)×4=×4 ×4
(3)47×9+53×9=( )
(4)(23+ )×10= 10+7×
【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用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定律这些定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小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
计算变得简便
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能否运用乘法分配律
【课后作业】
1.教材第27页练习七第4题、第28页第6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第7课时乘法运算定律(3)——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ɑ×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