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悲剧》分析

合集下载

游移于传统与后现代之间——解读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

游移于传统与后现代之间——解读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05 5 (09 l- 8-3 10 - 7 20 ) 1 0 10 7 0
多放弃 了犹太传统 , 一心融人美 国主流社会 。《 普通人 》 中 的“ ” 少年 时期 是一个 父母 亲称 道 的“ 他 在 可靠 的人 ” 用 , “ 他”自己的话说 “ 他是 一个很传统的人 ” 。但是 , 在青 年时
败不堪 。“ 母 亲病重 时 , 他 ” 他” “ 还在 外面 寻欢作 乐 , 竞没 给“ ” 他 母亲送终 , 完全置家庭人伦 于不顾 。活脱脱 一个后 现代的“ 弄潮儿 ” 。
到该作 品中所体现 出来的犹太 性和后 现代性 。因此 , 者 笔 试从 这两方 面对《 普通人》 加以阐析。 传统文化氛 围


犹太性是一个 相 当复杂 难 以用 简单 的话 语 定义 的 问 题,‘ “ 犹太性 ’ 主要指犹太 作 家在其 作 品 中所 表达 出来 的 某种与犹太文化 或宗教 相关联 的一种 思想观 念。 [1《 ”3 7 普 ] 通人》 中的主人公“ 出生在一个 经营钟表店 的犹太 移 民 他” 家庭。虽在美 国, 但祖父 辈们仍不忘犹 太语 言。“ ” 他 父亲 在晚年 皈依 了犹太教 , 经常 去参加犹 太教 的集 会 。更重 要 的是 , 犹太性在“ 意识深处 占了重要 的一 隅。“ ” 他” 他 小时
了评论 ; 国内学者朴玉独辟 蹊径 , “ 从 社会学 和心理学 中有 关 自我的描述出发解读这 部作品 ”2。但他 们都没有 注意 ‘ J
期 ,他 ” 他 ” 哥豪 伊一样 , 犹太 礼节和犹太 语都 不 “ 和“ 哥 对 感兴趣 , 把犹太教完全抛弃 了。“ 尽 情地在 后现代 的洪 他” 流中“ 冲浪” 。如果第一次离婚 是有正 当理 由, 第二次离婚 就完全是追求性 的愉悦 。祖 辈们 的墓地 无人 打理 , 变得破

简析席勒的悲剧观

简析席勒的悲剧观

简析席勒的悲剧观摘要:席勒吸收和借鉴了之前悲剧理论家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戏剧创作,并且加入时代元素,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

他的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和《论悲剧的艺术》中。

本文主要论述了席勒悲剧观中产生快感的原因和构成要素。

关键词:席勒悲剧观一、悲剧吸引观众的原因席勒在《论悲剧对象产生快感的原因》中论述了悲剧的目的性和悲剧产生快感的原因。

悲剧的目的就是产生快感,通过情感的宣泄,在观众心中引起一种精神上的净化。

首先,他认为凭借艺术的名义达到道德的目的和艺术性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前者强调了艺术的目的是道德,后者侧重说明了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

如果仅仅把艺术的目的定位为道德,那么就失去了艺术自由的本性,也就会有一系列的人为所认为的框架和底线,这些框架和底线正是社会大众约定俗成的道德。

这种艺术就变成了严肃的事物,缺少了艺术在自由发挥中所具有的审美作用。

他认为道德120和艺术本身是互相作用的,触犯道德的法则远比犯罪来的痛苦更大。

艺术通过道德产生快感,道德也可以在艺术中得到审视和发展。

其次,席勒这里所说的快感是一种审美艺术上的快感,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人类的认知发生变化。

在《论悲剧艺术中》一文中,他提道:“还有一种感动超过这种感动,那就是灾难的原因不仅不和道德相悖,甚至于还正因为合乎道德,才可能发生这场灾难,而双方遭受的痛苦只是由于感到自己引起了对方的痛苦。

”[1]席勒以高乃依的《熙德》为例,他认为施曼娜和罗得里戈的遭遇就属于这一类。

席勒指出,施曼娜和罗得里格相爱,却因为家族责任和社会道德而不能相爱,这种爱的力量就会使双方痛苦。

这部悲剧正是符合了人类所规范的道德目的性,违反了内心所想的,这才具有了悲剧性。

席勒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的悲剧作品通过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来让我们反省恶的道德,这种反省的过程就是悲剧的来源。

悲剧一定要有矛盾的出现,并通过矛盾中的选择,最后用情感来评判社会大众的道德。

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安徽省蚌埠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1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叛逆者》等“现象剧”“出圈”了。

这些国剧以充满审美意趣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我们与“他们”真切相遇,从中,我们看到“他们”,更看到自己。

人们时常对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失落感叹唏嘘,无奈彷徨,而艺术往往可以提供一条救赎之路。

2021年“出圈”的国剧作为一种重要参照,以高贵的“戏核”,首先在价值引领上实现了与观众的共情。

很难评判,为什么大众艺术少有讲述大众自己的故事,那些聚焦北上广深的都市生活剧创造出无数鲜亮的人物,其实与数量庞大的大众全无关系。

而《山海情》却不同,它讲述了大山里、戈壁滩上的大众出走乡里、移民戈壁、创造奇迹的故事。

乡民中间的马得福、白老师是山里的普通人,却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英雄。

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创造永恒的生命奇迹。

如果说《山海情》是集合种种以成典型,《觉醒年代》却是在真实历史人物基础上的艺术创造。

真实与虚构的勾连,奇特的艺术生命力恰在于不灭的灵魂与活着的人之间进行跨时空的对话,其间所迸发的激情与优雅的火花,是当下人们跳出庸常迈向崇高的灯火。

电影导演徐皓峰曾说:“故事的核心是观念,许多故事无魅力,源于观念无趣。

”《觉醒年代》的创作依靠文献和方志,但它却以诸多虚构的情节抵达了真实的生命。

爱与生命,是文学艺术的母题。

无论是《山海情》,抑或是《觉醒年代》《叛逆者》等,都以微细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个强大的主题。

而所谓红色或说主旋律,也的确因为“爱”的审美表达而获得认同,并因此获得经典意义。

《觉醒年代》穿透了历史,拍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怜与绝望、奋起与追索。

一个时代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得以表达,令人倍感怜惜。

历史上有无这段情节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者以匍匐在大地上的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相约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片段,跨越时空,让屏幕前的观众们一同泪流。

一个普通人的悲剧——评《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

一个普通人的悲剧——评《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

第30卷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 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May,2001一个普通人的悲剧)))评5推销员之死6中的威利#洛曼X肖立宏(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5推销员之死6是美国戏剧史上的三大悲剧之一。

它不同于古典悲剧,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旅行推销员的故事。

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梦0的受害者;不称职的父亲;被不理解丈夫的妻子所纵容的牺牲者。

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相当有典型性,引起了观众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

关键词:威利#洛曼;普通人;悲剧;美国梦阿瑟#密勒于1949年2月10日推出的5推销员之死6无疑是他创作的诸多话剧中最成功的一部。

该剧上演之后好评如潮。

评论家普遍认为该剧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是戏剧史上难得的一部佳作。

这位当时年仅35岁的剧作家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与众不同的公认,不仅在于他极为关注影响美国人的社会问题,而且还因为他发展了一种新型的现代悲剧模式。

一悲剧源于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在5诗学6第六章中,对悲剧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并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提到陶冶。

0[1](P19)他在5诗学6第十三章里进一步指出悲剧主要人物必须是/名声显赫,生活幸福,,,例如俄狄浦斯、堤厄斯忒斯以及出身于他们这样的家庭的著名人物。

0[1](P39)纵观古希腊或伊利莎白时代的剧作家,其悲剧主人公多是名声显赫、出身高贵的人,都围绕着英雄、国王和神的命运来写。

如5俄狄浦斯王6中的俄狄浦斯是一个聪明诚实、热爱真理、勇于承担责任的贤明的国王。

5被缚的普罗米修斯6中给人类带来温暖与幸福的普罗米修斯本身就是神。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悲剧美感与悲剧精神①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②在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亲眼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奥赛罗轻信谣言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悲剧快感”呢?因为悲剧会引发我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而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会随着剧情推进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

我们可以从大量悲剧经典中概括出一种叫做“悲剧精神”的东西。

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③一曰严肃的情调。

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正面肯定与护卫人生价值,为此而敢于承担责任,经受苦难,直至牺牲,这就意味着沉重与悲壮。

无论是《俄狄浦斯王》、《奥赛罗》,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其情调是严肃的。

或者说,这些悲剧正是通过审美的快感把一种严肃的情调打入了你的心中。

即使是观看《麦克白》这样的悲剧,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从弑君篡位到被毁灭的血淋淋的历史,也叫人深受情感的撞击,或叹其人格本强误入歧途而惋惜之,或惧天网恢恢倍感未知世界深不可测而疑惧之,于是悟到人生不易,切不可懈怠了戒惧之心。

当然,这种严肃的情调必须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的。

如果故作“严肃”之状,实则虚情假意,那就不是悲剧情调而是喜剧讽刺与嘲弄的对象了。

④二日崇高的境界。

一般说来,悲剧所描写的事件和主人公,其真善美的价值含量都是很高的,大都是足以给人以崇高感的。

《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刻画中国农村现实的鸿篇巨制,展现了农民的苦难和艰辛,但也自然地体现了他们的喜乐与生命力。

小说的文化精神深处则再现了一种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指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自觉,在人的精神内心深处感受到生命的无助,面临极端困境时的恐惧和惆怅。

《平凡的世界》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大地的农村,是一个穷困落后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流淌着如同金文般极为艰辛的生命史。

这些人们像是被困封在了活生生的土地上,只能凭借着勤劳和顽强的生存意志去面对着不断来临的荒年和灾害。

原本天空瑰丽的彩霞和湛蓝的天空,在农民的眼中也只是慷慨的馈赠,而举步维艰的农业生产却一天天将生命的体内鲜血殷红斑斑的沁出。

人们物欲匮乏,生命力却极为强壮。

回望这部小说的末尾,似乎感到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及沉闷。

这种气氛,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苦涩的阴影,静静地令人感受到了一丝悲剧色彩,便无法挽回。

在《平凡的世界》中,强烈的悲剧意识萦绕着人们的命运,渗透进了他们的生命中,刻划出了一个催人沉思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不断地努力着,却始终无法逃脱出自己身处的命运,面对着种种无从解决管理的问题,他们不得不屈从于命运,顺从多灾多难的洪流。

李晓东是小说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的出现和情感历程是推动整个小说向悲剧性成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晓东是一个自认是在天生普通的普通人,他没有什么丰功伟业,不曾在学堂中垄断心思、疏远同窗,而仅仅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奔波于南北的“钟点工”,然而,正是这个平凡的人,一直逆水行舟,踏实前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试探,考验。

但就是在这些的历练与成长中,最终也走进了自己无法承受得住的悲剧命运之路。

李晓东的悲剧性命运预示着世间人命运有时强于自身的承载能力。

即使有勤劳奋斗,也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始终承载不住甚至是遭受太多的苦难。

他的悲剧意识是所有农民的悲剧意识的代表,几乎是这个社会的全貌。

简析影片《普通人》

简析影片《普通人》

简析影片《普通人》光电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4班吴雪娇20103030对与《普通人》这部影片,看到最后似乎才明白它所要表达的事情,从主人公一家成员,由于一次灾难之后产生的心理阴影,而相互之间表现出冷漠和矛盾的态度,这样的情节入手,表现了失去某一成员的家庭的存在问题,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夫妻之间的感情变化,朋友之间的友谊建立等诸多生活问题。

谁都无法预料,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将会遇到什么,是灾难降临,还是幸福来临,因此,就没有理由去判断自己对待身边的灾难将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是因为无法接受而产生心理阴影,还是因为极度兴奋而崩溃,还是平静地让人难以置信。

谁失去了某一个亲人,都会有伤心、难过、悲痛等感情波动的,只是不同心理素质的人表现得不一样罢了。

从《普通人》里的父母和小儿子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父亲虽然难过,去世的毕竟也是自己的儿子,他在儿子的葬礼上也流泪了。

但是,作为家里的支柱,他表现很坚强,因为在他看来,家里的所有人都需要他的帮助,他也乐意给予家里人温暖,让他们能尽快的从悲痛里走出来。

就像小儿子形容他:“他爱所有人。

”他关心小儿子,爱小儿子,在小儿子精神几近崩溃要自杀时,给予他开导,让他去看心理医生。

然而,母亲的表现却很不一样,根据家里人形容去推断,母亲曾经应该是感情很细腻,很给人温暖的人。

可是,在大儿子去世时,几乎大家都落泪了,母亲却没有。

之后,她就对小儿子没有爱的表现了,对他没有耐心,对他冷漠,在大儿子离开她的同时,她抛弃了对所有亲人的爱。

她看上去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的表现感情的方式。

而小儿子,他是跟哥哥一起在船上,然而哥哥死了,他却活了下来,他觉得哥哥是因为他才会死的,这种感觉久久环绕在他的脑海里,使他的精神一步步地逼向崩溃,甚至想要自杀,他一直不能原谅自己,他没有办法从阴影里走出来。

这看来,又是另一种极端的感情表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表现也是常有的,所以他们的表现却也是普通人所具有的表现了。

骆驼祥子的悲剧 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与抗争

骆驼祥子的悲剧 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与抗争

骆驼祥子的悲剧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与抗争《骆驼祥子的悲剧: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与抗争》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命运与不屈不挠的抗争。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胡同中的普通青年骆驼祥子为主角,通过他的遭遇和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骆驼祥子被塑造成了一个个性鲜明、顽强不屈的形象,他的悲剧既让人唏嘘,也让人深思。

骆驼祥子,一个背负家庭重担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和奴役,他不惜以辛勤劳动和不计一切代价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那个残酷的社会里,他所追逐的幸福却总是遥不可及。

他被现实无情地击垮,最终走向了命运的深渊。

小说中描写了骆驼祥子为了买车还债的艰难历程。

面对生活的困境和压力,他拼命工作,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即使开始了新的生活,他的命运依然如同一匹不知疲倦的骆驼,承受着生活的重负,艰难前行。

尽管在社会底层,骆驼祥子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幸福的信念。

他不愿向命运低头,不愿向现实屈服。

然而,当他的梦想最终破灭时,他的内心也随之崩溃。

他的悲剧命运成为了社会现实中无数普通人的写照,他们在现实的夹缝中挣扎,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骆驼祥子的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反思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残酷。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经常听到类似骆驼祥子的故事,普通人的生活并不轻松,他们面对着贫困、疾病、无助等种种困境,却依然顽强地生活着。

在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其中蕴含的哲理和警示。

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悲剧和抗争,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坚持信念、如何追求幸福,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骆驼祥子的悲剧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社会现实的缩影,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揭示和反思,能够启迪我们对生活和命运的理解,让我们更加珍惜并努力改变当下的生活。

总之,鲁迅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骆驼祥子的悲剧命运与抗争,既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命运,又表现了他对生活的顽强抗争。

这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扭曲的文学形象,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警示,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奋力拼搏,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普通人》观后感

《普通人》观后感

《普通人》观后感电影《普通人》是一部让我深思的作品。

影片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在观影过程中,我不禁思考着自己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中年男子,他过着平凡而无聊的生活。

他的妻子对他的工作和家庭都显得漠不关心,孩子也对他毫无感情。

他的工作乏味而枯燥,每天都是重复着相同的事情。

他的生活仿佛被时间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他变得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意义。

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陷入工作和生活的琐碎中,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电影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不应该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热爱,不论是大或小,它们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影片还通过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主人公的妻子对他的冷淡和忽视,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试图与妻子沟通,寻找关心和理解,却被无情地拒绝。

这种冷漠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我们常常忽视身边人的感受和需求,只顾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电影通过这样的情节,提醒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的人,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影片的剧情并不复杂,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表演,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每一个平凡的细节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迷茫。

这种真实和细腻的表现方式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普通人》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冷漠。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热爱,同时也要关心身边的人,给予他们温暖和关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意义。

电影《普通人》是一部充满深度和内涵的作品,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普通人》影评

《普通人》影评

《普通人》影评——电影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普通人》是一部反映美国中产阶级家庭问题的影片。

它根据朱迪斯.格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

虽然影片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导演雷德福又是初次执导,但由于它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由于互不关心而产生的隔膜及其不幸后果,触及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观念日趋淡薄这一敏感问题,试图唤起人与人之间淳朴的眷恋之情,因而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杰瑞特夫妇一家四口人,住在芝加哥郊区。

丈夫卡尔文是个收入颇丰的律师。

他为人正直,和蔼可亲,在家里是个忠实的丈夫、慈祥的父亲。

妻子贝思是个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

她偏爱长子泊杰,不太关心次子康拉德。

一次兄弟俩外出划船,哥哥伯杰不幸溺水而死。

从此,愁云笼罩了这个家庭。

康拉德因未能援救哥哥而深感内疚,整日离群索居。

自杀未遂后,更加郁郁寡欢,但从未向父母吐露过内心的痛苦。

在这个时候父亲卡尔文陪康拉德散步、唱歌,并劝他去医院就医。

而母亲贝思却责怪丈夫过分娇惯儿子。

在精神分析家伯奇德的耐心开导与悉心治疗下,康拉德倾吐了内心的苦闷,解除了思想负担,精神终于恢复了正常。

但当他在父亲卡尔文的陪伴下回到家里,投向母亲的怀抱时,却遭到了她的冷遇。

康拉德感到十分难堪,木然无语地呆立在一旁。

这情景深深震动了卡尔文,他对共同生活了21年的妻子竟如此冷酷无情、固执己见的表现感到十分震惊,同时他也意识到他们的家庭问题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最后,电影以贝思因感到在家中极端孤立而愤然出走告终。

自七十年代中叶以来,美国社会的“残破家庭”问题日趋突出,公众日益注意分居的男女和他们值得伶悯的孩子。

社会伦理片《普通人》因此应运而生,它于1979年摄制完成上映后,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美国报刊评论其是“一九七九年最赚人眼泪的片子。

它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的社会问题”,”在流氓盗匪片、灾难片和歪曲男女之间关系的影片大肆泛滥的今天,这部将伴随我们进入八十年代的佳作却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被誉为“1979年最令人心碎的家庭片”。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一个人的遭遇》简析介绍赏析鉴赏《一个人的遭遇》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苏联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的短篇小说。

它描写了索科洛夫战前的经历、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原是个钳工,与妻子相亲相爱,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后来他当上汽车司机,收入好,孩子们努力学习,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战争爆发后,他离别亲人,奔赴前线。

他在战争中负过伤,当过俘虏,在德寇的集中营里经受过磨难,后来终于逃离虎口。

可是,他的妻子、女儿早已惨死,他的儿子于卫国战争胜利的那天早晨牺牲在异国的土地上。

战后的第一个春天,他把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领作儿子。

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他并没有建立传奇般的功勋,但在严酷的环境中却表现出他那普通人的朴实无华、刚毅顽强的性格特点:他在被押的途中掐死企图出卖自己排长的叛徒;他在德寇的枪口面前,拒绝“为德国军队的胜利”干杯,而为自己的死亡和摆脱痛苦干杯;他最后开着汽车,押送一名德国军官,返回自己的队伍。

当他的一切欢乐破灭了的时候,还保持着对生活、未来的希望。

索科洛夫的遭遇体现了千千万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遭遇。

小说通过主人公命运的描写,对战争进行回味和思考,愤怒地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罪行,包孕着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如同一篇题为《在新阶段》的文章所说:“《一个人的遭遇》在体现苏维埃人道主义的力量方面是惊人的。

这里既有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描绘(他在命运的严酷的考验中没有变得冷酷无情,而却保持着诚恳和善良),也有对于遭到难以相信的战争苦难的人们的绞人心肠的同情,还有对那些企图把人类推进新的灾难深渊的人的激烈的抗议”。

这篇小说结构严谨,主人公对自身遭遇的叙述与作者的旁白相糅合,旁白引出主人公悲惨遭遇、命运变迁的历史背景、自然景物的生动画面以及有关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的思考,增强了感*** 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普通人的悲剧》分析

《普通人的悲剧》分析

普通人的生活悲剧——简析《雷雨》中周萍的人物心理摘要:《雷雨》这部历久不衰的佳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着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其绝妙之处在于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周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独特人物。

本文对他进行心理分析来窥探《雷雨》的价值。

关键词:悲剧、人物、心理、恋母情结、自私与懦弱、生存需要《雷雨》这部历久不衰的佳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其绝妙之处在于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众周知的周萍是这部作品中一个不可多得的独特人物。

穿掘其人物灵魂的底里,顺情循理地去把握这个话剧文学史上罕见的动人形象的性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脉络。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闪动着灵光的悲剧人物,是矛盾交织的人物;是一个性格复杂、懦弱、自私,而又精神空虚脆弱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的悲剧命运的人物。

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周萍,他有着独特的身世经历和不平常的情爱遭遇。

这样,使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说:“周萍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

”这个复杂首先体现在他是资本家周朴园的长子,理所当然子承父业,有担当起周家未来产业的责任,这样就养成了他资本家阔少爷的纨绔子弟的习性。

其次,他又是下层女仆鲁侍萍的亲生儿子,致使他从小失去母爱,在一个缺少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其性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他是后母周繁漪活着的生机和希望。

最后,他又是鲁四凤生活的未来和依靠。

集矛盾于一身的他,怎样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呢?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逃脱生存环境给他造就的这个悲剧命运吗?并不是说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他由道德的乱伦逃离到了血亲的乱伦。

一重的乱伦就足以使一个正常的人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更何况是两重。

穿掘周萍人物的底里,分析其成长经历,而就其心理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有其自身弱点,但这弱点的背后,有着可追溯的渊源。

所以不难看出周萍和繁漪之间不正常的畸形关系是怎样造成的。

集体无意识下普通人的命运悲剧

集体无意识下普通人的命运悲剧

集体无意识下普通人的命运悲剧作者:程鸿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摘要:《萨勒姆的女巫》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之一,而《桑树坪纪事》是中国新时期著名话剧之一。

这两部话剧虽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但都属于悲剧,并且在其表现内容上存在着共通性。

其共通性表现为:人物群体都受集体无意识的支配,都表现出普通人的个体命运悲剧。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普通人的悲剧;《萨勒姆的女巫》;《桑树坪纪事》作者简介:程鸿(1993-),女,汉族,湖北天门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2《萨勒姆的女巫》是阿瑟·米勒为影射麦肯锡主义,根据萨勒姆逐巫案而写的历史剧本,其目的是利用历史讽喻现实,揭露人性中的邪恶面,并为人们树立起正义的标杆。

《桑树坪纪事》则是根据朱晓平的中篇小说《桑树坪记事》《桑塬》《福林和他的婆姨》以及《私刑》改编的,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西部黄土高原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表现出了愚昧、落后、封闭的文化场域里的人的境遇与命运,启迪人们思考旧文化的沉疴以及民族前进的正确方向。

这两部作品虽是一中一西,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某些共通性。

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其共通性进行详细探讨。

一、集体无意识的支配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他认为,集体无意识具有在所有个人身上完全相同的集体性、普世性、非个人性本质,既非源自个人经验,也非个人后天习得,而是遗传而得的。

其内容与行为模式在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体身上大体相同。

换言之,它在所有人身上别无二致,并因此构成具有超个人性的共同心理基础,普遍存在于人類身上。

[1]集体无意识由事先存在的形式、原型组成,原型表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种种确定形式在精神中的存在,并作为一种种族记忆被保留下来。

因为遗传,个体先天就能获得一系列意向和模式,并能在不自觉中就按照这一系列的意向和模式来行动。

斯科特《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斯科特《伟大的悲剧》读后感

斯科特《伟大的悲剧》读后感斯科特的著作《伟大的悲剧》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通过对人性及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揭示了现代世界的苦难与悲剧。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世界,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和共鸣。

小说的主人公卡桑德拉·达博多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她在小说中代表了当代社会中的普通人。

她的悲剧是多种多样的:她的家庭破裂,她的父亲精神失常,她的母亲成了一个破碎的人。

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让她感到困惑,痛苦和无助。

我从卡桑德拉的角度看到了现代社会中许多普通人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这给我带来了深思。

斯科特通过描写卡桑德拉的痛苦,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人被金钱和物质所迷惑,追求名利,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系。

与此同时,道德的沦丧和社会道德的虚伪也让人感到失望。

斯科特通过描绘卡桑德拉的困惑和挣扎,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对物质和金钱的态度,以及社会对道德和价值观的忽视。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角色是卡桑德拉的父亲,他的精神失常是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的象征。

卡桑德拉的父亲在小说中代表着许多思想和价值观的溃败,他的病态的行为和言论是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缩影。

斯科特通过描写卡桑德拉的父亲,让我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改变社会的问题和现状。

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人物,他们也都深刻地影响了我。

他们的故事和遭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斯科特通过他们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邪恶,在人性的边界上挣扎。

这让我思考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和悲剧,我们应该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

在整部小说中,斯科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苦难和悲剧。

他通过卡桑德拉和其他人物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性的问题和社会问题。

他的故事中有许多令人痛惜和心碎的场景,但同时也有一丝希望和人性的光芒。

阅读完《伟大的悲剧》,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电影《普通人》影评 论文

电影《普通人》影评 论文

Ordinary people观后感机械学院车辆工程4班牛伯瑶学号 20092965 说实话,老师刚刚给我们放Ordinary People的时候我挺失望的,因为心理片在我的印象里都应该像《沉默的羔羊》那样,邪恶而诡异,被残忍虐待的女性或儿童,心理变态的连环杀手和痛苦的挣扎在精神崩溃边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之,不应该是像《普通人》这样,在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中慢慢铺展开来和缓的情节,镜头中满眼的暖色调,大海,嬉闹的鸟儿,金黄色的桦树林,铺满落叶的小路柔软而湿润,这一切让我一时之间感到恍惚而舒畅。

接下来,一个看起来还算和谐的三口之家渐渐呈现,稍显懦弱、关心儿子的父亲,看起来很强势、把任何事都掌握的很好的母亲,还有精神敏感的儿子。

虽然第一幕就有了交锋,可是总体感觉还算正常。

随着影片不急不躁的娓娓叙述,故事结构渐渐变得清晰明朗。

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突遭变故,两个儿子外出钓鱼遇到风暴,哥哥Duck不幸溺水身亡,弟弟Conrad因此而感到自责,平日溺爱大儿子的母亲Beth不能承受失去儿子的打击,变得冷漠,并且将大儿子的死归罪于小儿子,因而对小儿子心怀恨意,父亲Calvin作为家里唯一一一个精神比较正常的人,一直努力找到使家庭回归和谐的平衡点,可是最终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不是从前认识的那个女人,她不爱任何人,Calvin的努力于是终于以Beth的离家出走而失败。

影片里最让人觉得无法理解和感到厌恶的应该就是母亲Beth了吧,作为一个母亲,她完全颠覆了以往人们心目中的母亲的无私而伟大的形象。

也许是她太爱Buck了,以至于Buck死后,她便将自己的爱随心爱的大儿子一起下葬了,从此不爱任何人。

在她看来,正如Conrad所说的,Conrad最大的错误就是“哥哥死了,我却活着。

”这个家庭最大的悲剧不是Buck的死,而是Conrad和他母亲之间的无法原谅。

Beth不能原谅Conrad“害死”了自己最爱的人,Conrad则不能原谅Beth作为自己的母亲却不爱自己。

《普通人》影评

《普通人》影评

《普通人》影评《普通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痛苦与希望。

本片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主人公张晓蓉为中心展开,她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女性,生活贫困却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描写,将观众们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并触动了观众们最深处的情感。

在影片中,张晓蓉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挫折,绝不退缩,她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坚毅。

在她失败和挫折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她面对现实的坚定决心,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有非凡的人生。

影片不仅通过主人公的故事传递了正能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

通过描述张晓蓉与身边人的交往和互动,观众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冷漠与无奈,也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真挚情感。

这种对社会的揭示和探讨使得影片更加动人和深邃。

在表演方面,主演的精彩演绎令人赞叹。

女主角通过细腻而真实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使得观众们对她的遭遇和内心感受产生了共鸣。

其他演员们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许多亮点。

影片的剧情布局紧凑且合理,没有过多的冗余和煽情。

每个场景都紧扣主题,流畅且自然地过渡,使得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故事的情感。

同时,影片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既给予观众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又不会让观众们感到枯燥和乏味。

《普通人》是一部扎实而真实的电影,通过普通人的故事反映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无奈。

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令人感动和思考的作品。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持续影响更多的人,让观众们重新审视普通人的价值和力量。

总之,《普通人》是一部值得观看和思考的电影。

导演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表演展现了普通人生活的痛苦与希望,触动了观众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由衷地推荐这部影片,相信它会给观众们带来独特的观影感受和心灵的触动。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色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色

西安翻译学院 XI’ANFANYIUNIVERSITY题目: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点学生姓名:郭永乐专业:汉语言文学2014年12月学号 院系 人文艺术学院人文系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艺术特点导言: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时代的明珠,每一部都饱含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以四大悲剧为最。

莎翁作品切合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主体思想,以人为本,每一部描写的都是“人”的故事。

一、文艺复兴的人文大背景莎士比亚的作品突出集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人类的生活和斗争。

莎士比亚的悲剧带给我们的,是我们生活的智慧。

尤其是他的悲剧,使悲剧从神的世界来到人间,直接反映了社会、人生、人的关系、人的斗争、人的命运……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独特的特点。

莎士比亚的生活与创作时代正处于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大变动时期,作为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和代言人的人文主义者,运用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抨击封建和宗教的世界观,不仅直接为资产阶级制造舆论,而且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在历史上起过很大进步作用。

莎士比亚是掌握了戏剧艺术的大师,无论什么样题材,经过他的加工、剪裁总能成为一出包含丰富社会内容和富于生活气息的戏剧,并为后人提供了多种多样可资效仿和借鉴的艺术技巧。

他的剧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他的大部分戏剧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古代史料和当时的旧剧本,从中吸取了丰实的营养,在改写过程中,他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推陈出新,在旧题材中注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自己的进步思想。

他的历史剧批判了封建君主之间的血腥战争,反映了国家必须统一的历史趋势,例如《亨利六世》、《查理三世》、《约翰王》等他的喜剧则集中概括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和生活理想,歌颂了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肯定了人权平等,并以此为武器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例如创作于第一时期的十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娜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第十二夜》都弥漫着欢乐和乐观气氛他的悲剧揭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提出了社会、国家、道德、财产、家庭、哲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着名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向来是莎剧中最受人注意,最引起争论的作品。

普通人的悲剧

普通人的悲剧

普通人的悲剧【摘要】《推销员之死》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对主人公的规定,选择普通人物作为戏剧中的主人公;这虽然不符合亚里士多德给悲剧所下的定义,但是它在时间长度、完整情节、或然律或必然律等方面是符合亚氏悲剧理论的。

这表明《推销员之死》突破传统的悲剧概念,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亚里士多德;悲剧;普通人1 现代性悲剧尽管阿瑟·密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以下简称《推》)自登场以来即获很大成功,评论家们对于《推》能否算作悲剧体裁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推》的剧情简单,主人公也在剧末以自杀而告终,但一些评论家仍将它排除在悲剧范围之外。

《推》已违反了亚氏悲剧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的悲剧因素:根据亚里士多德,悲剧中的主人公应当是出生高贵,家财万贯的达人,比如说底比斯的国王俄狄浦斯。

然而,《推》严重违反了这条亚氏理论重要原则,主人公威利毫无高贵性可言,也不属于上流社会。

他只是一名同观众一样的普通大众而已。

他既不高贵也无英雄气概。

根据亚氏理论,由于威利属于大众的一分子,他的自杀也不会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

然而密勒在《悲剧与普通人》中明确指出:“我相信,在悲剧的最高意义上,普通人和国王一样,都是适于作为悲剧描写的对象的。

”这部戏剧在许多方面都符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规定的悲剧理论,可以说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悲剧。

2 从《诗学》来分析《推销员之死》首先,《诗学》规定:(情节的长度)“另一方面是由戏剧的性质而决定的。

)[限度]就长度而论,情节只要有条不絮,则越长越美;一般地说,长度的限制只要能容许时间相继出现,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能有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

”[2](p36)也就是说,悲剧的长短是由它的内容所决定的。

如果剧本情节紧凑,内容已能表达出情节的转换,那么它就应当是一部好的剧本,因此戏剧时间的长短不应严格限制在12或24小时之内。

《推销员之死》剧情紧凑,只有两幕和一个尾声“安魂曲”。

从心理学角度看《普通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普通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普通人》这部影片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居然这样就结束了……的确,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和名字一样,普通到如一杯白开水中加入了些许的盐,轻微的波澜恰似普通人的生活。

故事的发生也并不离奇,住在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卡尔文是个律师,收入颇丰。

他亲切和蔼,他对每个家庭成员都付出了自己无私的爱。

母亲贝思精明能干,典型的家庭主妇,优雅而大方。

故事的开始很有悬念,儿子的焦躁,父亲的担忧,母亲的优雅让人猜测这一家人经历了什么。

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才逐步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是在一次出海过程中,兄弟俩遇到了大浪,哥哥伯杰不幸溺水而死,弟弟康拉德侥幸存活。

从此家庭矛盾也逐渐凸显:弟弟康拉德把哥哥的死归咎于自己的软弱,充满了深深的负罪感,从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心理阴影。

父亲采取了一贯的宽容的态度,他知道事故的发生并不能归咎于小儿子。

他了解儿子的感受并试图减轻康拉德内心巨大的压力。

作为母亲的贝思则把自己心爱的大儿子的死因推到了小儿子康拉德身上,把自己对整个家庭的爱随着伯杰一起葬入冰冷的坟墓。

在康拉德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自杀却被刚好回家的父亲救下后,家庭矛盾开始激化。

直至结局康拉德解除思想负担给了母亲贝思一个亲切的拥抱而母亲的回应竟是冷漠僵硬无所适从的表情,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对自己共同生活了多年的妻子竟如此冷酷无情,固执己见感到痛心,并且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还爱不爱自己的妻子。

妻子贝思感到自己被整个家孤立开来并不愿沟通不愿坐下来坦诚面对而愤然离家。

本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小儿子深深的负罪感,对母亲的疏离,以及和自己内心的搏斗;母亲贝思的冷漠偏执,对小儿子和丈夫的责备;父亲卡尔文的缓解儿子的心理压力,努力调和家庭气氛却最终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

这本应该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奈何突发的事故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大儿子的死亡造成小儿子严重的心理创伤,父亲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缓解儿子的心理压力,而母亲仍旧冷漠自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人的生活悲剧——简析《雷雨》中周萍的人物心理摘要:《雷雨》这部历久不衰的佳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着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其绝妙之处在于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周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独特人物。

本文对他进行心理分析来窥探《雷雨》的价值。

关键词:悲剧、人物、心理、恋母情结、自私与懦弱、生存需要《雷雨》这部历久不衰的佳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主旨。

其绝妙之处在于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众周知的周萍是这部作品中一个不可多得的独特人物。

穿掘其人物灵魂的底里,顺情循理地去把握这个话剧文学史上罕见的动人形象的性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发展脉络。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闪动着灵光的悲剧人物,是矛盾交织的人物;是一个性格复杂、懦弱、自私,而又精神空虚脆弱的资产阶级纨绔子弟的悲剧命运的人物。

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周萍,他有着独特的身世经历和不平常的情爱遭遇。

这样,使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正如曹禺在《〈雷雨〉序》中所说:“周萍的行为不易获得一般观众的同情,而性格又是很复杂的。

”这个复杂首先体现在他是资本家周朴园的长子,理所当然子承父业,有担当起周家未来产业的责任,这样就养成了他资本家阔少爷的纨绔子弟的习性。

其次,他又是下层女仆鲁侍萍的亲生儿子,致使他从小失去母爱,在一个缺少母爱的环境中成长,对于其性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他是后母周繁漪活着的生机和希望。

最后,他又是鲁四凤生活的未来和依靠。

集矛盾于一身的他,怎样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呢?而作为一个普通人,能逃脱生存环境给他造就的这个悲剧命运吗?并不是说是这样的环境才使得他由道德的乱伦逃离到了血亲的乱伦。

一重的乱伦就足以使一个正常的人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更何况是两重。

穿掘周萍人物的底里,分析其成长经历,而就其心理发展历程来看,虽然有其自身弱点,但这弱点的背后,有着可追溯的渊源。

所以不难看出周萍和繁漪之间不正常的畸形关系是怎样造成的。

首先,看其成长经历,周萍是一直在乡下长大,直到十七八岁才到城里来和周朴园他们一起生活。

就从他们家女性来看,除了几个年纪稍大的女仆就是些男仆,那么在他成长的这一历程中很少接近女性,那就更别说恋爱了。

那么当他从乡下来到周宅,感受到了曾经没有过的家庭温暖,享受到了曾经缺失了的天伦之乐。

突然之间,生活豁然开朗,有了父爱和母爱。

此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少,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愿望和心中那份虔诚的爱情的向往。

他和后母繁漪产生了感情,发展成为了爱情。

作为周家大少爷的周萍,难道外出结识女性的机会还少吗?他为什么偏偏和自己的后母繁漪产生爱情呢?况且周繁漪产生爱情呢?况且周繁漪比他大七八岁,思想上有一定的代沟,也不存在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他们之间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可就早期经验分析,他们之间的爱又是完全可能存在并成立的。

“早期经验给他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何谓早期经验呢?钱谷融、鲁枢元指出“早期经验是指早期刺激和活动给儿童留下的身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而留下深刻烙印的并不是引发早期经验的那些具体的人或事件等因素,而是当时的情绪、感觉氛围,是那种体验的滋味。

这种浸染了浓烈情绪色彩的体验会在童年的心灵中刻下印痕。

”[1]周萍对儿时的母亲所给予仅有的两三年的爱是深深的在心灵中刻下了印痕,“我国心理学界的老前辈张耀翔先生早年曾做过一项题为《人生第一记忆》的心理测验。

对一百个人的最初记忆进行了调查。

他的调查结果表明,人的早年记忆总有这样一些显著的特点:(1)对于人的兴趣最浓,在一百人的第一记忆中,被提到的记忆对象有九十八例是以“人”其中主要是自己的亲属邻里,特别是自己的母亲;(2)所述早期的记忆,多为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或事件的片片断断、细节末枝,极少抽象的观念。

[1]由上述的早期经验和《人生第一记忆》心理测试可以看出,周萍对鲁侍萍的第一记忆已经凭早期经验深深的烙在了心灵的深处。

而鲁侍萍是在周萍才两三岁的时候就带着鲁大海跳河自尽了。

那么周萍对于女性的特别是最初的那点母爱都没有了。

那些最初的对于母亲的记忆也只仅限于两三岁以前。

或许在他心灵深处只有那么一点点母亲的身影,所拥有的这一点点,又只是一些细节末枝,又只是零星的记忆。

在十多年后,当他看到了繁漪,得到了繁漪的关心和照顾之时,他把早期在鲁侍萍那里得不到的那点母爱,现在被他一股脑儿的嫁接到了繁漪的身上,对繁漪的爱如山洪暴发一样,所以他爱上了自己的后母。

这种爱很特殊,是出于一种儿子对母亲的爱,这种爱的存在来弥补他儿时缺失的母爱。

他对繁漪的爱是一种情结,即恋母情结。

二周萍做为一个周公馆的大少爷,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和资本家的父亲给他的影响是很深的。

致使他的性格矛盾而又复杂。

首先他从家乡来的时候,还带有年轻人的一些特点,比较正直、诚实、好冲动,也有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思想,不满意他资本家的父亲和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

因而早期时比较受到周冲的好评,就繁漪方面看也由于他这一方面的思想才可能和他产生爱情。

所以可以看出,在周萍还没有走进这个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时,他没有沾染上什么不良的社会习气和资本家阔少爷贯有的架子,在内心的骨子里是存在着该有的那点正直。

然而,他回到周公馆后,随着受周朴园这个封建资本家的训诫、教导,他慢慢的,一步一步的成了资产阶级的忠实奴隶,竭力的去维护他们所谓的道德和体面。

维护资产阶级家庭的利益。

当作为工人的代表鲁大海与他的作为董事长的父亲谈判,发生争吵,鲁大海揭露他父亲派警察枪杀工人,制造江堤出险淹死工人而发财的丑闻时,就非常愤怒,认为是侮辱了他父亲的名誉,于是动手打了鲁大海。

虽然资本家代表周朴园给儿子周萍树榜样,做楷模,可周萍也只学会了一半,因为他要是都学会的话,那么“他会像他父亲那样全身都侵透了最虚伪的封建道德,也就会像他父亲那样从容对付由自己乱伦造成的局面,而不会陷于悔恨之中而最后自己结束自己。

”[2]他学会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没有学会虚伪的封建道德。

其实周萍的不如他父亲,手段和处理问题上都没有他父亲高明,揭示的是他们这个阶级已经一代不如一代,已经在经历着由盛转衰的局面了。

其次,周萍在与繁漪之间发生乱伦关系后他是苦恼的,经常的悔恨、痛苦。

他从封建伦理道德出发,他害怕遭到各方面的责难。

因为乱伦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另外从他作为一个周公馆大少爷的尊严与前途出发,他惧怕父亲,对于繁漪不能做进一步的追求,反而退缩,感到“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对不起父亲”,是“生平做错的一件大事”。

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胆怯。

因而抛弃了真心爱着他的女子,不再维持这个子不子、母不母的阴暗生活,并进而导引他感到家庭的“沉闷”。

以便摆脱旧有“情爱”的苦海。

于是,在鲁四凤的身上,找到了他需要的那一点东西:青春、美、热情。

于是,有相爱,进而又发生了暧昧的关系。

“在这当中表现了周萍复杂的矛盾的思想性格:一方面,也是主要的,实足地表现了一个大少爷的资产阶级的腐败道德寻求刺激,喜新厌旧,玩弄女性;另一方面,从后来的事实也说明,他也渴望有真正的爱情,喜欢美好的事物,所以他断然拒绝了繁漪的情爱,甚至于一起出走的恳求,并不顾父亲的指责坚决带四凤出走。

”[3]显然,周萍在封建资产阶级家庭中和他自己个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其矛盾复杂的性格。

周萍矛盾复杂的性格其实和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以及他自身的前途和未来有着必然的联系的。

由于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所以他在自身的生存需要方面,不经意的就选择了与自己未来无利益冲突的出路。

诚然,就形成了他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特点。

三进一步探索周萍这个人物的性格,发掘这一形象的深刻的典型意义。

不难看出,周萍是具有自私和懦弱的性格的。

周萍自私和懦弱的性格形成是有其深厚的社会根源。

“钱文谈出自己的看法:“在作者笔下,周萍是被作为一个由于屈从当时的统治势力,由于竭力想效忠于这个统治势力,因而变得精神卑下,意志薄弱,无法解开他面对的重重矛盾,终于只能既损害了别人,又葬送了自己这样一个形象来处理的。

”[2]周萍屈从于当时的统治势力,从他对他父亲的崇拜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他喜欢他父亲冷酷而倔强的性格。

他也想“能干一翻‘事业’,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公民’,‘模范家长’”。

那他的自私和懦弱是怎样表现呢?首先,从他对待繁漪的关系上,他卑怯的背弃了自己的诺言,说明了他做事情的不负责任。

而他又一次走进了感情的漩涡,对四凤的态度上,表现出的又是做事情的没有原则。

他对繁漪的不负责任,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怕”字在作崇:对他父亲的怕,对社会舆论的怕,对整个统治势力的怕。

说穿了,不过是从自私自利的动机出发,从个人的利益关系着想,很明显的表现出了他只为自己着想,只为自己打算,是一个忠实的利己主义者,这样一来,一个自私的人物就尽收眼底了。

他的自私还表现在他对四凤的关系上,在他打算要出走的时候,并没有一开始就想到要带四凤一起走,而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定,只是打算出走,而没有想到要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一起去寻找新的生活和追求新的目标。

但在这自私的背后,他还有那么一丁点残缺的善。

就是最后果断的决定带四凤出走了。

那周萍又为什么决定带四凤出走呢?他对四凤的爱情是出自真诚的。

他的真诚“从他跟四凤的正面接触中,从他跟繁漪或鲁大海的交谈中都显示了出来。

他对四凤的爱越是真诚、热烈,便越是想摆脱与繁漪的那种乱伦关系。

剧本开始时,他只是想独自到矿上去,而随着剧情的展开,特别是知道四凤已经有三个月的身孕及他与四凤之间的关系日渐公开化之后,就愈加明确而坚决地要带着四凤一起出走。

”[4]可是当他不顾一切下定决心带四凤一起走,一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时,已经迟了,因为他们知道了他们之间是兄妹关系。

周萍又犯了一重乱伦的的关系——血亲的乱伦。

从周萍自私自利中仅存的这一丝善念可以推断,他们这个阶级已经开始从内部动摇了。

而就他的出走而言,其实,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和这样一个专制的家庭中,他的出走未免会带给他幸福和欢乐,因为那是他所处的那个阶级和所生逢的那个时代都不允许他出走的。

所以,他只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出走其实是对这种罪恶的生活和黑暗的社会的一种反抗和叫嚣,而他生命的终结,又喻示着他不可能冲出这一层樊篱,从更多意义上是为那个崩溃腐朽的阶级敲响了丧钟。

其次,周萍性格的懦弱。

表现在他的灵魂的空虚和脆弱,继而反映出来的忧郁和厌世。

周萍经常到外面去喝酒,有时喝得酩酊大醉,凌晨两三点钟才回家。

作为周宅大少爷的他,喝酒这样的应酬难免,但是过于频繁应数不正常,他们家仆人鲁贵说他到外面喝酒大醉,他的弟弟周冲也撞见,连偶尔到他家的鲁大海都看到了。

这不能不说明他是经常到外面去喝酒,并且时常喝醉,其实他是想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然后在外面纵情歌舞、寻欢作乐以解脱自己的精神负担。

这虽然是他所处的那个阶级一贯的生活作风,但未免灵魂过于空虚,精神过于脆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