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新版含有)资料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pt课件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的发展。
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 工作的强大动力。
16
小结
一、社会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正关系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②社 会基本矛盾仅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始终③其 内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④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 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A①③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
• 2、关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是: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 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 质生活资料。”
由此得知,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 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1
探究活动(五)P89: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②其矛盾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③ 这一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④与社会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同
• A、 ①②
B、 ①②③
•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19
•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B、人类的实践活动 • C、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D、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制度,其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基本矛盾。
这些矛盾不仅影响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结构和经济体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国家财富。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求实现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然而,在现实中,经济发展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这与社会公平的要求相矛盾。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平的政策。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扶贫力度,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治稳定与社会变革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政治稳定与社会变革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需要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然而,在现实中,政治稳定往往会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而社会变革又可能会引发政治动荡,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推动政治改革的同时,加强社会稳定的维护。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加强对社会矛盾的化解,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加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制。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够在政治稳定的同时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03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 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1
02
03
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 新兴产业,提高供给体系 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 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 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民生福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导意义
倡导全球共同发展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不仅适用于国内发展,也适用于全球发展。国家应
倡导全球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 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 问题日益突出。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变革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发 展,对传统产业产生冲击。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
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加 剧,影响社会稳定。
未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思路和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 转型。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结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老龄化 的加剧,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
社会基本矛盾及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发展规律引言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化的系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
这些问题和矛盾反映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本文将介绍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包括了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矛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基本矛盾:1.人与自然的矛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
人类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2.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而旧有的生产关系又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
3.贫富差距的矛盾: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贫富差距的扩大不仅会引起社会不稳定,还会限制整个社会的发展。
4.城乡差距的矛盾: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地区。
解决城乡差距的矛盾,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5.社会公平与公正的矛盾: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深化改革,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
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指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特点和趋势。
以下是一些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发展的差异。
这种不平衡有时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2.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社会发展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等不同的阶段。
3.社会发展的循环性: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存在着不断循环的过程。
社会的循环性反映了社会运动的规律,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社会发展的非线性:社会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在非线性环境中不断变化和调整。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中国的基本矛盾是指中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存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以及中国的人口、资源等特殊条件来阐述中国的基本矛盾。
一、经济矛盾中国的经济矛盾主要集中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
一方面,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外流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和外资,对国际经济环境敏感度较高,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经济矛盾的复杂性。
其次,城乡差距是中国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经济矛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造成了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经济矛盾。
富裕阶层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突出。
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限制了内需的扩大和消费能力的提高。
二、政治矛盾中国的政治矛盾主要表现为权力集中与民主权利的缺失、腐败问题、贫富差距引起的社会不公等。
在中国,政权集中是一个突出的政治矛盾。
中国的政治体制偏向于集权,并且存在一定的权力寻租和权力腐败问题。
权力集中导致了政府决策缺乏透明度、公开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不健全,进而制约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腐败问题是中国政治矛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反腐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并且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严重破坏力。
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的存在使得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难以建立,也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生产力
1、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客观物质力量,属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构成:生产力是由劳动对象、劳动者以及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构成的。
生产关系
1、含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构成: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
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科学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演变。
在新时代下,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的核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条件之间的不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发展模式并不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现实的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现有的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和充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对于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生活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能力并不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依然比较困难。
这就造成了人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与现实资源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精神文化和社会公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现实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较为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希望有更充裕的业余文化生活,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文化资源。
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前社会仍然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平衡、教育不公平、就业岗位不均衡等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这就导致了人民对于精神文化和社会公平的要求与现实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
为了正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要端正发展观念,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社会公平的实现。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笔记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1.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矛盾。
它是社会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
它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决定社会运动和社会发展方向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推动和引导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 社会基本矛盾是长期存在的。
它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4. 社会基本矛盾是多方面的。
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5. 社会基本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解决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涵1. 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决定作用的基本规律。
2.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循并利用它。
3.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4.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
它既有其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规律性,又有其特殊性和个别性的规律性。
5.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它是在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
四、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1. 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变化。
2. 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裙众的利益所在。
它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改革的水平。
3. 社会发展规律是发展的内在规定。
它决定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4. 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主要矛盾
时间:2000年-2020年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 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政策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背 景和原因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经济持续高速 增长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
科技进步和创新能 力不断提升涌现出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企业和品牌
基础设施建设不 断完善交通、通 信、能源等领域 取得显著进展
教育、医疗、文 化等社会事业快 速发展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
矛盾转化: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原有的矛盾逐渐转化为新的矛盾需要 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第五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 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公平 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 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
有利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有利于更好地 推动经济社会 发展全面进步
有利于更好地 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
有利于更好地 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
认识和把握我国发 展的阶段性特征有 助于更好地制定和 实施相关政策。
社会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 基础
不适合
适合
生产力
促进 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适合
经济基础
不适合
经济 基础
阻碍 作用 生产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对的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的规律
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
首先,杰出人物是在群众斗争的实 践中产生的。
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一致性
其次,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发挥离 不开人民群众。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 1、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 • 2、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 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决定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 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 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 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 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 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状况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 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 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颈部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积极的存在具有历史性,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阶级将归于消失。
阶级斗争: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
阶级斗争包括经济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三种基本形式。
政治斗争是高级形式,暴力革命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客观的、必然的,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中表现,阶级斗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斗争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历史的,变化的。
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1、在认识和处理阶级矛盾时,要严格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2、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
关于中国基本矛盾的表述中国的基本矛盾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需要持续解决的关键议题。
基本矛盾的表述意味着中国社会存在着一系列互相矛盾而又相互依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领域都有所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矛盾的本质,才能找到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措施。
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表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
首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个根本的社会矛盾。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渴望有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好的医疗教育条件、更好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人们对于个人尊严、人权、民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追求日益强烈。
这些需求的扩大使得中国社会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然而,这种需求的提升与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第二个基本矛盾。
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异、地区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很多人无法从经济发展中受益,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此外,中国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解决这个基本矛盾,首要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
这就需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使发展更加均衡、充分,让更多的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其次,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这就需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改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 经济基础的发展。 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 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说: 马克思说: “手推磨产生的 是封建主的社会, 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 工业资本家的社 会。” 这句话说明了什 么哲理? 么哲理?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制度和设施 决定 生产力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前进的、上升的, 总趋势是 ①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 ②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一、社会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4)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小 (3)小 结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4)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小结 (4)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小结
社会基本矛盾名词解释
社会基本矛盾名词解释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之一,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内在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的内在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
它们产生于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
2. 对立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对立的,存在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这些对立矛盾既可以是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
3. 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既存在着对立面,又存在着统一面。
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
4. 运动性:社会基本矛盾是动态的,它们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演进。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冲突和转化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也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源泉。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和解决,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改善社会矛盾的现状。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抓住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斗争和实践。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 2、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 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 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等观点; 3、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 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 性和能力。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 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 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 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 全脱离的。这一点从上面所说 的看来已经非常明显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划分标准: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心史观——英雄造时势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
第一,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 原因和经济根源。 从而,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 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只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 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认为社会历史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 既承认英雄对历史地推进作用,又强调人 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地理环境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处的各 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 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 等等。
本书主要贡献
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原理, 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 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
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 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马恩全集》第3卷 《德意志 意识形态》第51页
文化
民族
血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释义
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 在於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德意志意识形态》结 构 分 析
本书第一卷“第一章 费尔巴哈”主要论述唯物史观的基本 原理,可以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唯物史观的前提(第23页的倒数第2段开 始,1-5段) 第二部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辩证关 系(6-15段) 第三部分:社会存在(生活)与社会意识(意识)的 关系(16-30段) 第四部分:分工理论(31-39段) 第五部分:经济基础(市民社会)与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40-47段)
的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 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又是人们社会 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所以它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 决定 唯心史 观 唯物史 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 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 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 定作用。
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 ,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 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 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 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观的根 本变革。
唯物史观——时势造英雄
对唯物史观作了精辟的概括,阐述唯物史 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P21“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 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 ……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 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人创造环境,同 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 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 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 ’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正如共产主义的历史所 证明的,尽管这种变革的观念已经表述过千百次 ,但这对于实际发展没有任何意义。”P22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 其辩证关系
1、概念
(1)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分为: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 式;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 意识形式。 思考:这些要素中,谁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何者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 存在 英雄领袖是历史的 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是否有规 律可循
有规律可循,社会 发展的基本矛盾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 力
无规律可循,成则 王侯败则贼
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 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 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 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领会实践的 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点. 难点:马克思关于宗教、人的本质、社会 生活的本质。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 规定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经济
⑵ 人的本质的整 政治 体性 规定人的 本质的社会关系, 国家 是全部社会关系 其它 的总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
理论来源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德意志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