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我们前面讲过,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
这一讲是要进一步说明,人类社会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它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要回答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贯穿着两个基本的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这两个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支配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预示着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光辉前景。
我们前面还讲过,马克思一生的一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
所以,在没有讲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里,大家应当首先明确,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同义语,讲的是一个东西,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历史观。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下面我们分别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做一些阐述。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所指的就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构成人类社会这一运动形态的诸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 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 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的制约。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
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
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 01 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
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 02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以下简称“社会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当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有一种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运动规律。
社会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矛盾的内涵及分类社会矛盾,简单说来就是社会各个因素之间的冲突、对立和矛盾。
社会矛盾的内涵比较丰富,它既包括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文化矛盾等各个方面的矛盾,也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等。
根据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可以将其分类如下。
1、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
绝对矛盾是指不可调和的、对立性极强的矛盾;相对矛盾是指可以调和的、矛盾性不强的矛盾。
绝对矛盾通常是指社会基本矛盾,而相对矛盾大多数是一些次要的、局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相对非决定性的矛盾。
通常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
3、矛盾的性质。
根据矛盾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是指社会各方面之间的敌对关系,需要通过斗争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则是广义的矛盾,可以通过协商、调和等手段来得到解决。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从而影响了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发展。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不会产生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不会存在社会发展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劳动力、能源等物质技术因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劳动分配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等。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对生产关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指社会发展中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这是由于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而形成的一种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不同人们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矛盾。
这些矛盾包括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这种矛盾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动、变化。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可能表现为对立、斗争、妥协、调和等不同的形式。
这种多样性使得社会矛盾运动具有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社会才能够实现持续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创新。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和运动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力量相互制约,维持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矛盾运动的长期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连续的运动过程。
第三,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矛盾的表现形式和斗争方式各不相同。
第四,矛盾运动的一体性。
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矛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发展。
同时,社会治理也需要在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社会矛盾向积极方向发展。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应该注重平衡和协调不同矛盾力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是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把握社会历史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他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断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二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三是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不断演变、发展、深化;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革命和改革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五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 在,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做是精神的发 展史。
历史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
1、基督教的历史观 2、英雄史观 3、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等等
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认为是 历史是上帝创 造的。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地理环境是指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 动植物分布等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对民族国家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但是并不会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只有生产 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国体和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 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 组织形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规律,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规律
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 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即生产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 发展非常重要,尤其 是现代社会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 素和观念形态社,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狭义则专指关于 社会关系的意识,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基本要素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
。
积极作用:认识规律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像是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消极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含义: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统一性
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条件:多样性
辩证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财经学院 B11金融学2班 1104092233 蔡洁冰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产生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最后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适合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双方,这种对立双方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前进。
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于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的落后和不适应。
这种矛盾驱使社会朝着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2.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指的是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3. 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阶级的存在和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这种矛盾驱使社会朝着阶级斗争和阶级和解的方向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产生了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随着矛盾的斗争而不断前进。
2. 社会主义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3. 社会稳定与社会变革的统一规律。
社会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
变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稳定则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变革和稳定中寻求平衡,才能够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咱老百姓过日子,其实就跟社会的运行一样,这里面可有着大学问呢!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各种角色、各种故事在上演。
你看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像是舞台的根基和框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俩家伙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和他们的表演方式。
生产力呢,那就是演员的本事,能演得多精彩;生产关系呢,就是他们怎么配合、怎么组织起来表演。
如果生产力发展得特别牛,就好比演员突然学会了好多厉害的新技能,那原来的表演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适啦,就得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
这就好像本来是演小品的,现在突然能唱高难度的歌剧了,那舞台的安排、和其他演员的配合都得变一变不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呢,又像是舞台的硬件设施和管理规则。
经济基础就是舞台的质量、大小这些硬件条件,上层建筑就是那些规定演员怎么演、观众怎么看的规则。
要是经济基础有了大变化,比如说舞台升级成超级豪华的那种了,那上层建筑也得跟着变呀,不然多不协调。
咱就说,以前大家都写信联系,那时候的社会规则和现在能一样吗?现在有了手机、网络,多方便呀,那很多以前的规定不就得改改啦?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再想想,为啥社会会不断进步呢?不就是因为这个基本矛盾在推动嘛。
就像我们走路,一步一步地往前,社会也是这样,矛盾出现了,解决了,就往前走一步。
要是没有这个矛盾,那社会不就停滞不前啦?那多没意思呀!而且哦,这个矛盾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肯定会有波折,就跟我们过日子一样,哪能天天顺顺利利的呀。
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是别怕呀,这都是为了变得更好嘛。
你说,要是社会一直不变,那我们现在还过着古代的生活呢,哪有这么多好玩的、好用的东西呀。
所以说呀,这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小麻烦,但长远来看,那可是大好事呀!它让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得理解它、接受它,跟着它一起进步,这样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呀!这就是社会运行的奥秘,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不是吗?。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个别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形态的跨越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不够 典型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社会形态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同一种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特点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 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 生产力: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 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 史性 • 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和发展要求等是理解生 产力的主要范畴
国体与政体: 国体与政体:
•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即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 二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 用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练习题: 练习题:
• 一、单选
• 1、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 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并过着默默无 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 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 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 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前言: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社会形态的发展的一般规律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弄清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围绕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原因一是有阶级根源,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二是社会根源,同时还有一个认识上的根源,所以作为历史唯心主义,最大的缺点和弊端,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动机,没有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是什么。
所以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他把社会意识看为第一性的,这样就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精神发展的历史,所以就不可能真正的回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就会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的解决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
马克思提出: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样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和总的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社会政治上的建筑,也有和社会意识相对应的思想上层建筑。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第三章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生
产
决定
力
反作用
生 产 关 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 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
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 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 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 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歪曲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学说 决定 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存 本 质: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的需要; 表现形式:宿命论 (客观唯心论) 唯物史 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唯心史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意志论 ( 主观唯心论 ) 观 观在的反映; 共 同 点: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 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会 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意识的发展变化。 决定
其次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 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 部社会生活。
最后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 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 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个人 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 意识和群体意识; •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可以区分为 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 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 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讲课文档
•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 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 面,……技术的胜利,似乎 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 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 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 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 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 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 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 耀。”
第二十一页,共54页。
伽利略时代以来科学发 展虽造福人类,但是处于客 观主义、实证主义主宰下, 抽空了人的精神文化特性, 这就使欧洲人失去对自由与 人生意义的信仰,陷入人性 总危机
第二十三页,共54页。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
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私有制
(基础,起决定性作用)
横向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公有制
产品分配关系
纵向
生产
分配
交换 消费
第二十四页,共54页。
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 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
——马克思
第六页,共54页。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 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第七页,共54页。
老子(571BC—?) 巴门尼德( 570BC—480BC )
释迦摩尼(566BC—?) 孔子( 551BC—479BC )
苏格拉底(469BC— 399BC ) 孟子( 385BC—304BC ) 亚里士多德( 384BC— 322BC )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十七页,共54页。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
•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 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 引言:我们为什么要聊这个?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听起来有点严肃,其实就像聊一部悬疑剧一样,里面有纠结的人物关系、冲突和成长。
想象一下,你我都是这部剧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烦恼、梦想,还有那不可避免的矛盾。
你想想,我们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选择,比如:是先吃饭,还是先追剧?这个选择,其实就是一种矛盾。
2. 基本矛盾是什么?2.1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首先,咱们来看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做了一桌子好菜,但最后发现,家里就你一个人,这不就尴尬了吗?生产得再多,没人来消费,那就等于白忙活。
反过来,大家都想吃好东西,但又不想自己动手,这就是一个循环。
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这更好的生活又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劳动。
这种矛盾,简直就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拔河比赛,谁都想赢,但总是有一方拉得过猛,另一方就得受苦。
2.2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再来谈谈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在团队里,大家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总有那么几个人特别“能说”,让其他人默默坐在一旁。
这种时候,个人的声音和集体的决策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有时候,个人的需求和集体的利益就像是一对冤家,总是碰撞出火花。
你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又不能脱离团队,真是两难啊!这就像是一场对话,个人总是想说“我”,而集体却在默默强调“我们”。
3. 矛盾的运动规律3.1 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好吧,聊了这么多矛盾,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矛盾是怎么推动社会发展的。
矛盾其实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社会向前发展。
想象一下,一个人因为不满现状而站出来抗议,这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历史上多少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因为人们对现状的不满。
矛盾就像是社会的发动机,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
3.2 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当然,矛盾的调和和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你总不能让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吧?这就需要智慧和耐心。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如下:1、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不断进步,就是这两种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在矛盾中进步,在解决矛盾中完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或者叫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就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下面以封建社会解体到资本主义社会过度为例,介绍一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使得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随后开始了圈地运动和海外的殖民掠夺,即有了国内生产空间,又有了海外殖民地市场。
这个时候,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明显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下既不允许社会化大生产,又要设法镇压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旧的封建上层建筑明显不适合经济的发展,旧的经济基础也面临破产。
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开始了,革命成功后,就建立起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牢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是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存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法杖的基本规律。
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
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在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
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都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