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畜禽的繁殖与育种教案

畜禽的繁殖与育种教案

畜禽的繁殖与育种教案教案标题:畜禽的繁殖与育种教学目标:1. 了解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畜禽品种的繁殖与育种方案;4. 培养学生对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内容:1. 畜禽繁殖与育种的概念和重要性;2. 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畜禽品种改良与选育的过程;4. 畜禽繁殖与育种的现代技术与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畜禽繁殖与育种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畜禽的繁殖与育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畜禽繁殖与育种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为什么繁殖与育种对于提高畜禽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益至关重要。

3. 原理与方法(20分钟)- 介绍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基本原理,如遗传、选择、杂交等;- 解释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基本方法,如人工授精、人工孵化、人工选配等。

4. 品种改良与选育(20分钟)- 介绍畜禽品种改良与选育的过程,包括品种选择、选配、繁殖等;- 分析畜禽品种改良与选育的重要性和影响。

5. 现代技术与应用(20分钟)- 介绍畜禽繁殖与育种的现代技术,如基因编辑、胚胎移植、遗传标记等;- 探讨这些现代技术对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应用和影响。

6. 活动与讨论(15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分析和评价不同畜禽品种的繁殖与育种方案; -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意见。

7.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收获;- 展望畜禽繁殖与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教学资源:1. PPT或投影仪;2. 畜禽繁殖与育种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3.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讨论题或问题。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活动的成果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提问质量;3. 学生对畜禽繁殖与育种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回答。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农场或养殖场,了解实际的畜禽繁殖与育种过程;2. 鼓励学生进行畜禽繁殖与育种的实践活动,如养殖小动物、进行选配等;3. 邀请专业人士或农业科研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畜禽繁殖与育种的最新进展和应用案例。

家畜繁育员教学大纲

家畜繁育员教学大纲

家畜繁育员教学大纲家畜繁育员教学大纲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畜繁育业成为了农业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为了培养合格的家畜繁育员,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家畜繁育员的职责、技能要求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来探讨家畜繁育员教学大纲。

家畜繁育员是负责繁殖和管理家畜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确保家畜的繁殖效益和健康发展。

首先,家畜繁育员需要了解家畜的生理特点和繁殖规律,掌握家畜的繁育方法和技术。

其次,他们需要具备动物饲养管理的知识,包括饲料配制、疾病防治、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技能。

此外,家畜繁育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物行为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

针对家畜繁育员的技能要求,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理论知识方面,包括家畜的解剖生理学、繁殖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知识。

其次,实践技能方面,包括家畜的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方法与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

此外,还应该加强家畜繁育员的动物行为观察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理论课主要包括家畜的解剖生理学、繁殖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知识的讲解。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家畜的生理特点和繁殖规律,为后续的实践课打下基础。

实践课主要包括家畜的饲养管理技术、繁殖方法与技术、疾病防治技术等实际操作的训练。

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大纲还可以包括一些拓展课程,如动物行为观察与判断、家畜繁育案例分析等。

这些拓展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畜的行为特点和繁殖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总之,家畜繁育员教学大纲应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家畜繁育员,为家畜繁育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遗传繁育教案(育种部分)

遗传繁育教案(育种部分)

绪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程对实现畜禽良种化,加速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了解本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任务、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发展畜牧业,就是要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而它们的提高,离不开家畜品质的提高和优良家畜的数量的增加。

2.本教材的基本内容是一个难点:本书包括的三门课程即遗传学、育种学和繁殖学。

【教学方法与课时】理论讲授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从现在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畜牧业的发展导入本课。

二、内容:(一)学习本教材的重要意义:(二)介绍遗传、育种和繁殖三门学科、概念及发展历史:(三)本教材的主要基本内容:(四)介绍基因、胚胎工程:三、小结:通过学习绪论,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及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作业布置】找与本课相关的参考资料。

第一章染色体与细胞分裂【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掌握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为进一步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打下基础。

通过学习细胞分裂,使学生懂得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遗传物质传递都靠细胞分裂来完成生命活动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细胞减数分裂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2.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及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与课时】理论讲授2课时【教学用具】挂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高中生物讲述过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在生化中也讲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在这主要从遗传角度讲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及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传递过程。

二、内容(一)染色质与染色体及形态和数目: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分裂期呈染色体状态,细胞静止期呈染色质状态。

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由着丝点和臂组成,有的染色体还有次缢痕和随体结构。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及形态固定。

按照着丝点的位置染色体可分为三种形态:V字型、L型、棒型。

《家畜育种学教案》

《家畜育种学教案》

《家畜育种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家畜育种学概述1.1 课程介绍理解家畜育种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掌握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2 教学目标了解家畜育种学的基本概念。

掌握家畜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能够分析家畜育种案例,提出改进措施。

1.3 教学内容家畜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家畜育种程序的步骤和要点。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家畜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家畜育种程序的实践操作。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家畜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问题。

课后作业:分析家畜育种案例,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章:家畜遗传学基础2.1 教学内容理解家畜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家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

了解家畜遗传选育的方法和技术。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家畜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掌握家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

2.3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家畜遗传学的基本概念问题。

课后作业:分析家畜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第三章:家畜育种目标和方法3.1 教学内容理解家畜育种目标的确立和选择。

掌握家畜育种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了解家畜育种技术的实践操作。

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家畜育种目标和方法的分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家畜育种技术的实践操作。

3.3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家畜育种目标和方法的问题。

课后作业:分析家畜育种案例,提出改进措施。

第四章:家畜育种程序和计划4.1 教学内容理解家畜育种程序的步骤和要点。

掌握家畜育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了解家畜育种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家畜育种程序的步骤和要点。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家畜育种计划的制定和执行。

4.3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家畜育种程序和计划的问题。

课后作业:分析家畜育种案例,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章:家畜育种案例分析5.1 教学内容分析家畜育种案例,了解家畜育种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家畜育种学 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  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课程编码:3023009115 课程名称:家畜育种学总学分:3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先修课程:普通遗传学、动物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一方面它与前期所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育种措施的设计和优化,育种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运用于育种实践,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知家畜品种、品系的概念和标准、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值与遗传评定、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选种、选配和杂交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为学好《家畜育种学》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1.正确理解性能测定、遗传评定、选种、选配等育种基本环节和常用育种基本技术;2.深刻理解品种标准、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质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遗传资源保护等基本理论和方法;3.熟悉各种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计算、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估计等基本技能;4.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家畜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家畜育种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使学生初步了解家畜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本课程在畜牧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家畜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

家畜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本科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水产养殖专业)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二00九年四月目录《动物遗传学》理论教学大纲 (4)《家畜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 (10)《动物繁殖学》理论教学大纲 (13)《生物统计学》理论教学大纲 (24)《兽医统计学》理论教学大纲 (28)《家畜环境卫生与畜牧场设计》理论教学大纲 (30)《饲料与饲养学》理论教学大纲 (37)《动物营养学》理论教学大纲 (44)《猪生产学》理论教学大纲 (57)《养禽学》理论教学大纲 (69)《草食动物生产学》理论教学大纲 (72)《特种经济动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78)《现代生物技术》理论教学大纲 (81)《配合饲料生产学》理论教学大纲 (85)《饲料添加剂》理论教学大纲 (88)《动物生产学》理论教学大纲(I) (90)《动物生产学》理论教学大纲(II) (99)《养蜂与蜂病防治》理论教学大纲 (108)《养蜂与蜂产品加工学》理论教学大纲 (113)《养蜂及农作物授粉学》理论教学大纲 (117)《家畜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 (122)《牧草及草地应用》理论教学大纲 (128)《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理论教学大纲 (134)《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大纲 (135)《动物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145)《动物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148)《生理学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162)《畜禽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165)《病毒学》理论教学大纲 (176)《动物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179)《生物学基础I》理论教学大纲 (182)《生物学基础II》理论教学大纲 (184)《兽医免疫学》理论教学大纲 (187)《兽医生物制品学》理论教学大纲 (191)《兽医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193)《畜牧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198)《动物传染病学》理论教学大纲 (203)《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理论教学大纲 (210)《兽医公共卫生学》理论教学大纲 (213)《集约化饲养疾病控制》理论教学大纲 (216)《中兽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218)《兽医学》理论教学大纲 (225)《兽医外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236)《兽医内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239)《兽医临床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 (242)《兽医产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249)《兽医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254)《兽药检验教学》理论教学大纲 (258)《兽医药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265)《组织胚胎学》理论教学大纲 (273)《鱼类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279)《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理论教学大纲 (287)《动物免疫学》理论教学大纲 (296)《鱼类育种学》理论教学大纲 (302)《水生观赏动物养殖学》理论教学大纲 (307)《水生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314)《养殖水域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 (322)《鱼类学》理论教学大纲 (325)《水产食品学》理论教学大纲 (328)《养蜂与蜂产品加工》理论教学大纲 (333)《养殖水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338)《水产增养殖学》理论教学大纲 (344)《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大纲 (347)《特种水产养殖学》理论教学大纲 (351)《鱼类生态学》理论教学大纲 (357)《动物遗传学》理论教学大纲一、《动物遗传学》课程说明(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掌握动物遗传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动物遗传的学科发展特点,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利用所学的遗传理论知识,去分析畜禽生产中的遗传现象,指导制订畜禽的育种方案及畜禽的改良方案,进而提高畜禽生产性能。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供四年制动科专业汉语授课班用)一、课程名称:家畜育种学(Animal Breeding)二、课程编码:01302三、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和畜牧兽医师资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属畜牧科学的重要分支。

因为该课程是具体研究改良家畜品质,控制性状发育、利用杂种优势、培育优良新品种、新品系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所以该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家畜育种的理论方法及育种实践中的重要工作方法与技术,并且能够应用有关育种理论和方法来处理和研究家畜改良,培育新品种工作中的重要技术问题。

家畜育种学在畜牧业生产中属长效的战略性学科,既重视当前实际,更重视将来,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基础科学知识体系。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家畜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悉掌握各种常用的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具备在生产、科研实践中分析与解决一般育种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并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组织育种工作的能力。

五、本课程在教学中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家畜育种学是一门与生物基础学科和畜牧业生产应用科学有密切联系得综合性学科,在学生系统地学完《高等数学》、《生物统计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繁殖学》、《计算机》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是前期基础课和后期动物生产课不同的分工是该课程重点讲授家畜改良与培育新品种或新体系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知识和有关理论技术和操作方法,是将动物遗传学,家畜繁殖学等课程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应用于家畜育种工作实践,控制家畜尽快朝着有利于人类需要的方向改变和发展的科学知识体系,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的第一位因素。

六、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章序讲授时数习题课时数实验时数其他共计时数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3222222312111211113422323422111共计24 6 30七、教学内容要点绪论教学内容:主要阐明家畜育种学概念、发展简史、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重要性等。

家畜遗传育种教学大纲

家畜遗传育种教学大纲

《家畜遗传育种》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适用专业与适应学时适用专业:本课程是动物科技系养殖类通用课,适用于畜牧兽医、动物营养专业。

适用学时:适用学时为76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家畜遗传育种是养殖类专业的—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刻理解家畜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续的《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主要讲述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方法,《生物化学》课程主要讲述DNA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及翻译,不涉及具体遗传技术。

前续课程主要了解一些入门和概念性知识,掌握生物数据资料的主要统计方法是什么,DNA 的结构及中心法则。

本课程中,学生应掌握应用遗传规律分析或预见生产实际中的遗传现象;能熟练使用生物统计方法计算数据资料并能进行遗传分析;熟练运用性能测定技术进行种畜的鉴定与选择;掌握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知识,能在生产现场完成种畜卡片的编制与记录、配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生长发育的评定、商品畜禽杂交组合的选择等关键技术;了解遗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关联性知识与技术。

后续的养猪生产、养牛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经济动物生产等专业课程,需进一步深入种畜生产和管理技术,对于其对遗传育种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不再讲述。

同期的动物微生物、家畜繁殖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基础课程,它们提供的知识将共同与本课程一道形成学期末的综合实训项目,并进行“家畜繁殖员、饲料检测化验员”职业资格考证。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框架,能够系统掌握家畜遗传的基本知识,改良家畜遗传素质、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高效优质生产畜产品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动态;能够将遗传育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和工作实践,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遗传育种基础技能的现代养殖人才。

畜牧业概论-家畜遗传育种及繁殖学基础(一)

畜牧业概论-家畜遗传育种及繁殖学基础(一)
n
在一个个体数为N的二倍体生物群体(居群)中,一对等位基 因(A, a)的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基因型 AA Aa aa
个体数 D' H' R' N
基因型频率 D=D'/N H=H'/N R=R'/N 1
n
遗传平衡定律的提出与内容
n
n
Hardy与Weinberg(1908)分别推导出随机交 配群体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变化规 律——遗传平衡定律(哈德-温伯格定律): 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内,如果没有 其他因素干扰时,群体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 频率在生物世代之间将保持不变。
Hale Waihona Puke ∴ 两对性状是独立互不干扰地遗传给子代,每对性状的F2 分离符合3∶ 1比例; F2出现两种重组型个体,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在从F1 遗传给F2时,是自由组合的。
按概率定律,两个独立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分别 出现概率的乘积: 黄、圆3/4×3/4 = 9/16 黄、皱3/4×1/4 = 3/16 绿、圆1/4×3/4 = 3/16 绿、皱1/4×1/4 = 1/16 (3∶ 1)2 = 9∶ 3∶ 3∶ 1
Ø 所谓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 认为:具有两对及两对以上 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 F1杂合体形成配子时,一对 遗传因子与另外一对遗传因 子各自独立分离,互不影响。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一)试验结果:
P F1 黄色子叶、圆粒× 绿色子叶、皱粒 ↓ 黄色子叶、圆粒 15株自交结556粒种子 ↓ 黄、圆 315 9 : 黄、皱 101 3: 104.25 绿、圆 108 3: 绿、皱 32 1 总数 556 16 556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n

家畜饲养工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家畜饲养工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家畜饲养工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一、本学期家畜饲养工教学计划。

(一)学时安排。

1、讲课学时:24学时。

2、实践学时:16学时。

(二)教学内容。

1、家畜基本特性、种类及养殖方法;
2、家畜繁殖、繁育及技术控制;
3、家畜养殖诊断及治疗;
4、家畜营养、免疫及驱虫;
5、家畜圈舍设计、管理及卫生消毒;
6、家畜饲料的识别、配制、分析、质量控制及储存。

二、家畜饲养工教学大纲。

第一章家畜基本特性、种类及养殖方法。

(一)家畜特性。

1、定义家畜;
2、家畜的种类及特点;
3、家畜的繁育方法、遗传知识及遗传育种。

(二)家畜养殖。

1、建立家畜养殖场;
2、选择饲料材料及制作方法;
3、养殖经济;
4、家畜病症诊断及治疗。

第二章家畜营养、免疫及驱虫。

(一)家畜营养。

1、家畜营养的特性;
2、家畜的营养需要;
3、家畜的营养技术。

(二)家畜免疫。

1、家畜免疫的种类及作用;
2、家畜免疫的方法及技术;
3、免疫基本原理及应用。

(三)家畜驱虫。

1、驱虫技术前提及基本原则;
2、家畜驱虫方法及技术;
3、驱虫物质及剂量的选择。

第三章家畜圈舍设计、管理及卫生消毒。

(一)家畜圈舍设计。

1、家畜圈舍种类及特点;
2、家畜圈舍设计原则;。

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教学大纲

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教学大纲

《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家畜育种与繁殖工作性质来讲它又是专业课。

它是一门将畜禽繁殖技术与动物育种方法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畜禽繁殖与改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具有从事畜禽育种、畜禽繁殖工作的能力。

3.本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畜牧兽医专业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应必修《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生理》三门课程,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生理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例如:《动物饲养与饲料》、《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课程)和下一步生产实习或参加工作做准备。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5.建议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耿明杰·《畜禽繁殖与改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1] 欧阳叙向·《家畜遗传育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 张沅·《家畜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3] 北京农业大学·《家畜繁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4] 陈宏·《家畜遗传育种》·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5] 杨利国·《动物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6] 渊锡藩·《动物繁殖学》·北京·天则出版社·1998年[7] 杨利国·《家畜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 王光亚·《山羊胚胎工程》·北京·天则出版社·1996年[9] 李青旺·《动物繁殖学》·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 桑润滋·《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6.考核模式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实验、实训及平时作业为主,参考学生平时表现。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家畜育种学是农业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家畜遗传学、繁殖技术、遗传改良和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家畜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家畜繁殖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支持。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家畜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掌握家畜基因型和表型的特性,了解基因遗传的规律;3. 学习家畜繁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 掌握家畜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等高级技术;5. 了解家畜遗传改良的目标和策略;6.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家畜育种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家畜遗传学基础1.1 遗传学基本概念和术语1.2 传代规律与遗传变异1.3 基因型、表型和环境交互作用2. 家畜繁殖系统2.1 雄性生殖系统2.2 雌性生殖系统2.3 月经周期和发情期2.4 生殖器官检查和繁殖性能评估3.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3.1 授精器具和鉴别新鲜精液3.2 新鲜精液制备和保存3.3 人工授精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4. 家畜胚胎移植技术4.1 胚胎发育和获取4.2 胚胎新鲜保存和冷冻保存4.3 胚胎移植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5. 家畜遗传改良5.1 基因资源收集和保存5.2 选育目标的确定和遗传参数的评估5.3 遗传改良策略和方法6. 家畜育种实践6.1 家畜繁殖性能调查和评价6.2 选配计划和种畜管理6.3 家畜良种鉴定和证书颁发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手段,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

通过这些评估活动,旨在全面评价学生对家畜育种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家畜遗传学教程》刘国玉,农业出版社2. 《动物遗传育种学》刘道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七、参考论文和实践手册1. 张建明, 麦长青. 家畜繁殖技术与实验原理[M]. 浙江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8.2. 王明瑞, 李德睿. 猪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与实践[M]. 农业出版, 2019.八、备注事项请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尽量保持课堂纪律,学习认真并按时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

《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前言《家畜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专业和牧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修完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为后期家畜各论课程奠定生殖生理和繁殖技术问题的基础。

《动物繁殖学》的主要任务,首先是阐述动物生殖生理的普遍规律及其种属特征,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去指导动物的繁殖实践;其次,阐述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授操作技术,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第三,阐述动物繁殖力的概念和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为提高繁殖力和改善动物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动物繁殖学》的基础学科是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营养学,生态学等,它同时又与家畜饲养学,育种学,卫生学,产科学,传染病学,免疫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

课程《家畜繁殖学》总学时:54学时(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课程教学内容绪论目的:主要掌握家畜繁殖学的概念、意义、研究内容及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学时:1个学时。

教学内容:一、概念二、研究内容三、在动物生产中的意义四、家畜繁殖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五、现代繁殖技术第一章家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目的:重点掌握公母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学时:1个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一、睾丸二、附睾三、副性腺第二节母畜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一、卵巢二、输卵管三、子宫第二章生殖激素及其应用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重要基本理论,主要掌握生殖激素的分类、作用机理、分泌特点及测定方法;生殖激素的功能及在动物繁殖实践中的应用。

学时:3个学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内分泌、激素概念二、生殖激素与动物繁殖的关系三、生殖激素的分类四、激素的作用机理五、激素的分泌特点和运输六、生殖激素的作用特点七、激素的测定第二节生殖激素的功能与应用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二、垂体促性腺激素三、胎盘促性腺激素四、性腺激素五、前列腺素六、外激素第三章雄性动物的生殖生理目的: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之一,为种公畜的合理利用和提高精液品质及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的一系列正确处理过程奠定理论基础。

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

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

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畜禽繁殖与改良是农业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养殖业的发展和提高畜禽品种的质量。

为了更好地指导畜禽繁殖与改良的教学工作,制定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的制定。

一、教学内容畜禽繁殖与改良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畜禽繁殖的基本原理、畜禽繁殖技术、畜禽品种改良和畜禽繁殖与改良的应用。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畜禽繁殖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殖生理、生殖行为和繁殖周期等知识。

其次,需要学习畜禽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人工孵化等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然后,学生还需要学习畜禽品种改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最后,学生还需要了解畜禽繁殖与改良的应用,包括畜禽育种、畜禽生产和畜禽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畜禽繁殖与改良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可以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其次,可以组织实验和实习,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进行讲座和实践指导,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理论。

三、教学评价畜禽繁殖与改良的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成绩和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讨论表现等。

实验报告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习成绩可以考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应用能力。

考试成绩可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畜禽繁殖与改良教学大纲的制定应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教学内容应涵盖畜禽繁殖的基本原理、畜禽繁殖技术、畜禽品种改良和畜禽繁殖与改良的应用。

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新)

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新)

《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家畜繁殖学课程类型:选修课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先修课程: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化.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是畜牧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家畜的生殖生理普遍规律去指导家畜的繁殖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繁殖技术及其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提高畜群繁殖力和改进畜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和修改教案.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课下要及时复习。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生殖激素部分和公母畜的生殖生理部分。

讲述繁殖技术时,应着眼于繁殖技术的基础理论。

(一)生殖激素要求学生明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调节的概念.明确自上而下的调节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掌握主要生殖激素的互相关系.重点掌握两种神经激素(GnRH和催产素)、四种促性腺激素(FSH、LH、PMSG和HCG)、三种性腺类固醇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F和E型前列腺素(PGF2和PGE)的产生部位、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生物学作用、互相关系、应用范围以及相应合成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和功用。

(二)雄性动物的生殖生理要求学生了解公畜性成熟的生理特性和影响因素、了解公畜性行为链,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提高公畜的利用效果。

了解精子发生过程和特点,精子产生的速度,正确掌握采精频率.了解附睾的功能,认识精子的显微和显微结构。

重点掌握精液中特有化学成分及其功用,精液的理化特性和精子的生理特性,为人工授精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三)雌性动物的发情要求了解母畜的初情期、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卵子发生的特点及其同卵泡发育的关系,掌握生长全过程中各级卵泡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家畜育种学教案》

《家畜育种学教案》

《家畜育种学教案》word版第一章:家畜育种学概述1.1 课程简介了解家畜育种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2 教学目标理解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及其在家畜生产中的重要性熟悉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遗传学基础、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群体改良和育种程序等学会应用家畜育种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1.3 教学内容定义与分类:家畜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家畜的种类与特点遗传学基础:遗传物质、遗传变异、遗传规律、遗传参数估计选择育种:选择的原则、选择强度、选择反应、多性状选择杂交育种:杂交原理、杂交组合、杂种优势与杂种劣势群体改良:群体改良的原理与方法、遗传评估与选择育种程序:世代交替育种、连续改良育种、育种计划与目标1.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家畜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育种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育种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畜育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1.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家畜育种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家畜育种学的掌握程度第二章:遗传学基础2.1 课程简介了解遗传学在家畜育种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家畜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教学目标理解遗传物质、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学会应用遗传学知识进行家畜遗传评估和选择2.3 教学内容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遗传变异:突变、重组、基因流与基因漂变遗传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交换规律遗传参数估计:遗传力、遗传相关、选择响应估计2.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验演示:观察染色体、基因突变等实验现象,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小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应用遗传学知识进行遗传评估和选择2.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遗传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巩固所学知识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遗传学的掌握程度第三章:选择育种3.1 课程简介了解选择育种在家畜育种中的重要性掌握选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2 教学目标理解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包括选择强度、选择反应和多性状选择学会应用选择育种方法进行家畜品种改良3.3 教学内容选择育种原理:选择的基础、选择强度与选择反应选择育种方法:个体选择、亲子选择和群体选择多性状选择:多性状选择的方法和应用育种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应用选择育种方法进行品种改良3.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选择育种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选择育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选择育种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选择育种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杂交育种了解杂交育种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掌握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方法4.2 教学目标理解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包括杂交原理、杂交组合和杂种优势学会应用杂交育种方法进行家畜品种改良4.3 教学内容杂交育种原理:杂交原理、杂种优势与杂种劣势杂交育种方法:杂交组合的选择、杂交育种程序的设计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的类型与利用方法育种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应用杂交育种方法进行品种改良4.4 教学方法第四章(续)4.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杂交育种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杂交育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4.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杂交育种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杂交育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群体改良了解群体改良在家畜育种中的作用掌握群体改良的原理与方法5.2 教学目标理解群体改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会应用群体改良方法进行家畜品种改良5.3 教学内容群体改良原理:群体均值改良、基因频率改变群体改良方法:线性模型、混合模型、贝叶斯方法遗传评估与选择:预测个体性能、选择指数、BLUP方法育种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应用群体改良方法进行品种改良5.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群体改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群体改良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群体改良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5.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群体改良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群体改良的掌握程度第六章:育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6.1 课程简介了解育种数据在家畜育种中的重要性掌握育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6.2 教学目标学会进行育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掌握育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6.3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性能记录、体型测量、繁殖记录数据整理: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归一化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案例分析:分析实际育种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6.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育种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实验演示:演示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加深对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数据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6.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育种数据收集与分析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巩固所学知识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育种数据处理的掌握程度第七章:分子育种学7.1 课程简介了解分子育种学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掌握分子育种学的原理与方法7.2 教学目标理解分子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应用分子育种学方法进行家畜品种改良7.3 教学内容分子育种学原理:遗传图谱、QTL定位、基因表达分子育种学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转录组分析育种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应用分子育种学方法进行品种改良7.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分子育种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实验演示:演示分子育种实验技术,加深对分子育种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子育种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7.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育种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巩固所学知识期中考试:评估学生对分子育种学的掌握程度第八章:家畜育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8.1 课程简介了解家畜育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掌握家畜育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法8.2 教学目标学会制定家畜育种计划学会实施家畜育种计划8.3 教学内容育种目标:确定育种目标和参数,包括生长速度、繁殖性能等育种计划:设计育种程序,选择育种方法和策略实施与管理:实施育种计划,监控进展,调整策略8.4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家畜育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育种计划制定的理解重点解析重点解析1. 遗传学基础:理解遗传物质、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是进行家畜育种的关键。

《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

《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

《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动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畜、家禽的遗传变异规律并指导和应用于育种实践的科学。

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生产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中遗传学是育种学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遗传学和育种学。

遗传学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学基础、统计学基础、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性别与伴性遗传、分子遗传基础、群体遗传、遗传信息的改变、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等。

育种学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家畜与品种、生产性能测定、选择的原理、种用价值的评定、选配、品种和品系培育、杂种优势的利用、繁育体系与育种的组织、遗传资源的保存和利用等。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和专业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掌握对染色体、基因、群体等不同水平的遗传现象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掌握主要的概念。

掌握染色体观察、遗传规律验证等实验方法和技能。

掌握畜禽育种的基础知识,掌握选择原理、选配技术、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的利用,了解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种用价值的评定、畜禽育种的组织。

掌握畜禽体尺测量、系谱编制、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计算等技术。

具体各章的教学要求分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的是本章最基本的内容,一般掌握的内容适当再扩展一些。

考试以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的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占比例较小。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学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根据学习者工作或学习的区域,组织学习小组。

共同学习和讨论问题。

录像教材讲解各章的重点、难点,演示实验。

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为学习者辅导、答疑。

学习者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

在实验、实习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遗传学部分(53学时,电视学时15)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学时)第二章遗传的统计学基础(5学时)第三章遗传的基本规律(8学时)第四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5学时)第五章遗传的分子基础(6学时)第六章遗传信息的改变(6学时)第七章质量性状的遗传(6学时)第八章群体遗传(6学时)第九章数量性状的遗传(7学时)育种学部分(53学时,电视学时12)第十章畜禽与品种(5学时)第十一章生产性能测定(6学时)第十二章选择原理(7学时)第十三章种用价值的评定(8学时)第十四章品种与品系培育(8学时)第十五章选配(6学时)第十六章杂种优势的利用(5学时)第十七章繁育体系与育种的组织(4学时)第十八章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与利用(4学时)。

《家畜育种学教案》

《家畜育种学教案》

《家畜育种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家畜育种学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畜育种可以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适应性和抗病能力,满足人类对肉、蛋、奶等动物产品的需求。

1.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家畜遗传变异、选择和改良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2.1 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2.1.1 遗传学基础2.1.2 遗传变异2.1.3 遗传规律2.2 家畜育种方法2.2.1 选择育种2.2.2 杂交育种2.2.3 分子育种2.3 家畜育种实践操作2.3.1 选种标准与选择方法2.3.2 育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2.3.3 育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家畜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到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家畜育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估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4.2 实践操作考核包括实地考察报告、育种数据分析和育种计划等,占总成绩的30%。

4.3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占总成绩的40%。

五、教学进度安排5.1 授课时间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5.2 教学安排第1-8课时: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第9-16课时:家畜育种方法第17-24课时:家畜育种实践操作第25-32课时:复习、考试及总结六、家畜遗传变异与遗传规律6.1 遗传变异6.1.1 突变与重组6.1.2 遗传变异的类型与特点6.1.3 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6.2 遗传规律6.2.1 分离规律6.2.2 自由组合规律6.2.3 上位性规律七、家畜选择育种7.1 选种标准与选择方法7.1.1 选种标准的制定7.1.2 选择方法的类型与应用7.1.3 选择效果的评估与优化7.2 选择育种的实践操作7.2.1 种畜选择与繁殖策略7.2.2 后代监测与选择7.2.3 育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八、家畜杂交育种8.1 杂交育种原理与方法8.1.1 杂交优势与劣势分析8.1.2 杂交育种方案的设计与实施8.1.3 杂交育种的优点与局限性8.2 杂交育种的实践操作8.2.1 杂交组合的选择与配对8.2.2 后代监测与选择8.2.3 育种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九、家畜分子育种9.1 分子育种概述9.1.1 分子育种的概念与原理9.1.2 分子育种技术及其应用9.1.3 分子育种的优势与挑战9.2 分子育种实践操作9.2.1 分子标记的筛选与应用9.2.2 基因定位与遗传图谱构建9.2.3 分子育种策略与实践案例十、家畜育种案例分析10.1 国内外家畜育种成功案例10.1.1 猪育种案例10.1.2 牛育种案例10.1.3 羊育种案例10.2 育种案例的分析与启示10.2.1 育种目标的设定与调整10.2.2 育种方法的选用与评价10.2.3 育种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十一、家畜育种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11.1 试验设计原则11.1.1 随机化原则11.1.2 重复性原则11.1.3 对照性原则11.2 常用试验设计方法11.2.1 完全随机设计11.2.2 随机区组设计11.2.3 析因设计11.3 数据分析方法11.3.1 描述性统计分析11.3.2 方差分析11.3.3 回归与相关分析十二、家畜育种软件与应用12.1 育种软件概述12.1.1 育种软件的功能与类型12.1.2 育种软件的选用与使用方法12.1.3 育种软件的优势与局限性12.2 育种软件实践操作12.2.1 数据录入与处理12.2.2 遗传评估与选择12.2.3 育种计划与决策支持十三、家畜育种伦理与法规13.1 育种伦理13.1.1 动物福利与权益保护13.1.2 育种伦理原则与实践指导13.1.3 育种伦理争议与讨论13.2 育种法规与政策13.2.1 国内外育种相关法规简介13.2.2 育种政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13.2.3 育种法规的执行与监管十四、家畜育种发展趋势与展望14.1 现代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14.1.1 基因编辑技术14.1.2 细胞工程与胚胎移植14.1.3 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分析14.2 智能化育种技术的发展14.2.1 智能监控与分析系统14.2.2 机器学习与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14.2.3 智能育种技术的挑战与前景14.3 可持续育种与绿色发展14.3.1 环境适应性育种14.3.2 资源高效利用与节约14.3.3 绿色育种策略与实践十五、课程总结与复习15.1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15.1.1 家畜育种基本原理与方法15.1.2 实践操作技能与案例分析15.1.3 育种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15.2 复习与讨论15.2.1 课程知识点测试与讨论15.2.2 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探讨15.2.3 课程反馈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家畜育种学教案》的内容,包括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实践操作、发展趋势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家畜遗传育种与繁育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于家畜育种与繁殖工作性质来讲它又是专业课。

它是一门将畜禽繁殖技术与动物育种方法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畜禽繁殖与改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具有从事畜禽育种、畜禽繁殖工作的能力。

3.本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畜牧兽医专业在开设本课程之前应必修《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生理》三门课程,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解剖生理有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才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学习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例如:《动物饲养与饲料》、《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课程)和下一步生产实习或参加工作做准备。

4.教学时数分配:教学时数分配表5.建议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耿明杰·《畜禽繁殖与改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参考书:[1] 欧阳叙向·《家畜遗传育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2] 张沅·《家畜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3] 北京农业大学·《家畜繁殖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4] 陈宏·《家畜遗传育种》·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5] 杨利国·《动物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6] 渊锡藩·《动物繁殖学》·北京·天则出版社·1998年[7] 杨利国·《家畜繁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8] 王光亚·《山羊胚胎工程》·北京·天则出版社·1996年[9] 李青旺·《动物繁殖学》·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0] 桑润滋·《动物繁殖生物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6.考核模式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以期末考试、实验、实训及平时作业为主,参考学生平时表现。

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60%)+实验实训考核(30%)。

二、课程内容绪论【教学要求】1、通过绪论课的学习,对畜禽繁殖与改良课程有一个整体把握;2、了解畜禽繁殖与改良对畜牧业发展的意义及作用;3、了解畜禽繁殖与改良所取得的成就;4、了解课程发展概况,通过对动物繁育新技术的展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章重点】1、繁殖、改良概念的理解;2、畜禽繁殖与改良对发展畜牧业的意义和作用;3、繁殖、育种与遗传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1、繁殖与改良概念的理解;2、遗传、繁殖与改良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二、繁殖与改良的概念三、畜禽繁殖与改良在发展畜牧业中的意义和作用四、畜禽繁殖与改良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五、畜禽繁殖改良发展概况六、畜禽繁殖改良课程的性质、内容与任务七、学习方法及考核办法第一章畜禽遗传基础【教学要求】1、掌握与细胞遗传关系紧密细胞器的功能;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与组型;2、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3、掌握染色体与染色质、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信息、遗传密码等概念;4、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5、了解生物的中心法则;7、掌握遗传三大规律的基本内容,并能分析畜禽生产中的一些简单遗传现象;8、伴性遗传的原理及其应用;9、掌握引起生物变异的的类型和原因,了解生物变异的普遍性;10、掌握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了解基因突变的应用;11、掌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及主要遗传效应;12、掌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13、了解染色体变异在畜禽育种上的意义;14、熟悉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及数量性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15、掌握数量性状的概念和特征;16、了解多基因假说;17、掌握遗传力等三个重要的遗传参数。

【本章重点】1、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2、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3、理解遗传信息和遗传密码的含义,并了解其传递过程;4、三大规律的内容及其应用;5、伴性遗传在养禽业中的应用;6、基因突变的概念;7、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及遗传效应;8、生物变异的原因;9、染色体变异的应用;10、数量性状的特点;11、遗传参数:遗传力、重复率和遗传相关。

【本章难点】1、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2、遗传信息的的转录和翻译过程;3、遗传规律内涵的理解;4、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5、基因基因突变的概念;6、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7、多基因假说。

【教学内容】第一节遗传物质第二节遗传基本规律第三节变异第四节数量性状的遗传第二章畜禽选育与杂交改良【教学要求】1、掌握选种、鉴定、生长、发育、体质、体貌、选择差、选择强度、选择反应、世代间隔、年改进量等概念;2、了解质量性状的选择;3、了解家畜的生长与发育、家畜的外形、体质和生产力;4、了解影响数量性状选择效果的因素;5、深刻理解选配的概念;6、掌握选配与选种的关系;7、掌握同质选配与异质选配的概念及应用;8、掌握近交的概念及分析计算,近交衰退及防止措施;9、了解选配的原则;10、了解种群选配的种类;11、理解品种的概念及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2、掌握本品种选育概念及意义,并了解本品种选育的措施;13、掌握引种的注意事项及引种的主要选育措施;14、掌握保种的概念及意义以及保种群体规模的确定,了解保种的原理及措施;15、了解品种的分类及品种资源的利用;16、理解品系、品系繁育的概念及品系的类别;17、掌握品系的建立方法,特别是专门化品系的培育方法;18、掌握杂交的原理和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19、了解杂种优势利用中父母本的选择原则;20、掌握配合力测定的方法;21、杂交在生产中的运用。

【本章重点】1、选种、选择强度、年遗传进展、世代间隔等概念;2、显性基因的选择;3、外貌鉴定;4、系谱选择;5、后裔测定和同胞测定的比较;6、根据多种资料估计复合育种值;7、综合选择指数法;8、选配的概念;9、近交及其程度分析计算;10、近交的衰退及防止措施;11、品质选配的类型及其应用;12、品种的概念及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3、本品种选育的概念及意义,选育措施;14、引种的注意事项及选育措施;15、保种的概念、意义及群体规模的确定;16、系祖建系法的基本步骤及要求;17、近交建系法的基本步骤及要求;18、专门化品系的方法;19、杂交在生产中的运用。

【本章难点】1、显性基因的选择;2、根据多种资料估计复合育种值;3、综合选择指数法;4、近交程度分析与计算;5、同质选配与异质选配的应用;6、保种群体规模的确定;7、群体继代选育法和正反交反复选择法的基本步骤及要求;8、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杂交在生产中的运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选种与选配第二节选配第三节本品种选育第四节品系繁育第五节杂交及杂种优势的利用第三章家畜生殖器官概述【教学要求】1、明确公、母畜(禽)生殖器官的组成;2、掌握不同种家畜公母畜(禽)生殖器官的特点;3、熟悉公母畜(禽)主要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

【本章重点】1、睾丸、附睾、卵巢的形态结构与功能;2、副性腺的种类与功能。

【本章难点】睾丸、卵巢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畜生殖器官第二节母畜生殖器官第四章生殖激素【教学要求】1、明确生殖激素的概念、分类方法;2、掌握生殖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特点;3、熟悉各种生殖激素的来源及代号。

【本章重点】主要生殖激素及其制剂的生理功能及生产应用。

【本章难点】生殖激素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第一节生殖激素概述第二节生殖激素的功能与应用第三节生殖激素的分泌与调节第五章家畜繁殖技术【教学要求】1、掌握发情、性成熟、适配年龄的概念,母畜发情周期的划分及常见的异常发情现象;2、理解发情公母畜发情时机体的变化,为家畜配种及做好发情鉴定作准备;3、能根据母畜发情时机体的变化规律,做好发情鉴定工作,掌握常用鉴定及配种技术;4、了解和掌握家畜发情控制的先进技术,为在畜牧生产实际中应用奠定基础;5、熟悉精子活力的概念,熟练掌握精子活力的检查方法,初步学会用“十级一分制”,评定精子活力;6、掌握用血细胞计数法检查精子的密度;7、明确出精子形态检查的项目及意义;8、了解并掌握精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为精液品质检查打好基础;9、掌握外观性状、镜检、血细胞记数法检查精液品质的方法;10、了解稀释液的成分和作用,掌握稀释液的配制和精液稀释的方法;11、掌握常温、低温、冷冻保存精液的原理和方法;12、了解人工授精的概念、意义;12、掌握利用假阴道采精的技术;13、各种畜禽输精方法。

【本章重点】1、发情、性成熟、适配年龄、发情周期、乏情等概念的理解;2、家畜发情时机体的变化;3、发情鉴定方法4、确定最佳配种时机;3、配种方法;4、诱导发情的、同期发情、超数排卵的机理与处理方法;5、了解家畜采精的准备过程;6、掌握家畜假阴道的组成、安装及使用方法;7、熟悉牛、羊、猪的采精方法及采精频率;8、假阴道的安装;9、假阴道采精方法和猪的拳握采精方法;10、猪、牛、羊的输精时间和输精方法。

11、精液品质的检查方法;12、稀释液的配制方法和精液稀释;13、冷冻保存精液方法;14、精液的外观性状检查方法;15、精子活力的检查方法;16、精子的密度的检查方法;17、假阴道采精的技术。

【本章难点】1、卵泡发育机理及过程;2、发情鉴定;3、家畜配种时机的把握;4、三种发情控制的区别;同期发情的机理、超数排卵的处理时机;5、假阴道的安装;6、假阴道采精方法和猪的拳握采精方法;7、玻璃化学说;8、血细胞记数法检查精液品质的方法;9、精液稀释;10、牛颗粒冻精的制作方法;11、精子密度和活力检查方法的掌握;12、各种畜禽输精技术。

【教学内容】第一节母畜的发情及鉴定第二节采精及精液处理第六章受精、妊娠及分娩【教学要求】1、了解并掌握配子的运行和受精过程;2、学习并掌握家畜妊娠生理,为妊娠诊断奠定基础;3、掌握家畜妊娠生理的基础上,掌握家畜妊娠诊断的方法;4、学习并掌握分娩的机理;5、能根据分娩征兆判断分娩时间,做好准备和助产工作;6、通过母畜生殖器官和外观的变化做出妊娠诊断,并掌握家畜妊娠诊断的方法技术;7、能根据分娩征兆判断分娩时间,做好准备和助产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