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位投资大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二位投资大师
二十二位投资大师
投资界聪明人云集,在此立万困难重重,下表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22位投资人,以他们为标杆,学习他们的方法,或可帮助我辈再创奇迹。
菲利普·卡瑞特:先锋基金著名经理人,股神巴菲特的密友,巴爷一度解散合伙人公司,他推荐给自己股东的接盘手就是卡瑞特——这是37年前的事情,可知卡瑞特在当时已是成名人物。
卡翁的特点是集中持股,从未同时持有十种以上股票,覆盖行业不超过五个,长期持股,主张任何一只个股不应该超过投资总额的1/4,而且投资额的一半最好是短期债券,以降低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保罗·牛顿:五十年如一曰,少见的常青人瑞。
老头的名言是“编织梦想,不如看清事实,把握眼前机会”。
巴菲特:大概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国外投资人,巴爷揉合格雷厄姆的稳健精神与“老渔翁”的发展视角,独创一路刚柔并济的武功。
主张只要不以过高价格买进成长公司,都是好投资。
所谓的合理价格是将非账面资产全部计算在内后再折现得到——看看我的表述就知道这路功夫难练的很哦。
巴爷的老师格雷厄姆,虽然排名在其之后,但20年平均复合收益21%仍然是座高峰,格雷厄姆非常看中价格低廉、价值高贵的公司,但这样的投资品种在1930年后已经绝种,巴爷年轻时代一直被格雷厄姆的净资产框框困扰,直到遇到合伙人芒格和“老渔翁”费雪,才茅塞顿开,一路大开大合,气象为之一新。
约翰·奈夫:温沙基金管理人,崇尚高增加+稳定的红利,曾在1984年以14美元的股价大买福特汽车,3年后该股为50美元。
也曾在1986年以总资金的25%购入石油,后面的事情大家已经看到。
1988年温沙基金即成为美国最大的股票投资基金。
罗伯特·威尔逊:卖空专家,一手托起第一波士顿的威名。
这是位技术型投资人,同类型的还有索罗斯、朱肯米勒、丹尼斯、斯坦利·克罗等。
成为卖空大玩家的第一要义是心态,强大的自信心是制胜关键,只要心理上留有一点点失败阴影,墨菲法则就会生效。
迈克尔·斯坦哈克:配置资产的高手,善于在大跌后寻找介入机会,以大量的试错交易来锁定盈利目标,只要目标确定就咬住不放,用克罗的话说就是:
控制好风险,让利润奔跑。
1983年以117美元买进IBM八十万股,以132元出手后该股即刻跌至120元。
1984年以五千万保证金买入2.5亿五年期国债,84年他的基金收益为14%,一年之后因该笔投资收益率达到惊人的97%。
约翰·邓普顿爵士:那位在1939年借了2万块钱把市场上几乎所有股票都买一手的人。
价值与增长是成功投资人永恒的话题,对于邓普顿也不例外,与威尔逊从来不调研公司相反,邓普顿身体力行研究了数以百计的公司,以市盈率、主营利润、折现率、增长率来确定投资目标。
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股市风雨飘摇,入市大买的多头主力有两位,港府动用外汇储备组建的盈富基金,还有一位就是邓普顿旗下的海外基金,与盈富身负政治目的不同的是,邓普顿基金纯粹以独到的投资眼光介入更值得投资人尊敬。
格雷厄姆-纽曼:格雷厄姆曾有一家投资公司,当时巴菲特和其他几位毛头小伙是该公司雇员,现在这批人中有好几位已经成为投资界威名显赫的大家,巴菲特称他们这些人为:格雷厄姆-多德社团,因他们都受惠于格雷厄姆和多德合著的投资名篇《证券分析》。
汤姆·苛奈普(Tom Knapp)就是其中一位,他受雇格-纽公司期间,旁听了一次多德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晚间公开课,被深深吸引,追随多德学完MBA,1968年和同为格雷厄姆忠实拥趸的艾迪·安德逊(Ed Anderson)等五人改组了特威德·布郎公司(Tweedy, Browne & Co.简称TBK)。
有趣的是,1968年是TBK新生纪元,也是巴菲特合伙人公司寿终正寝之时,69年巴爷解散了自己的公司。
此后TBK连续20年,年增幅15%的战绩使他们在西方投资界早已家喻户晓。
与巴菲特和先锋基金菲利普·卡瑞特坚持集中持股不同,TBK持股相当分散,1980年TBK管理着8.5亿美金,但他们投资的品种已超过一千个,截止06年3月底该公司管理的资产已超过130亿美金。
TBK并不介意在调低非系统风险的同时降低收益率,他们的一般做法是在股价近乎净资产2/3时进场撒网捕鱼,当股价回升后一次性卖出,但如今股价跌至净资产2/3的美事已鲜见江湖,老一辈传奇似无以为继。
索罗斯(Soros)、罗杰斯(James Rogers)和他们的首席助手朱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一直被大众冠以“大鳄”称号,大鳄——这是一种融合了厌恶、惊惧、仰慕的奇怪称谓,源于索、朱领头洗劫英格兰银行、横扫东
南亚各国,源于罗杰斯预言大宗商品牛市。
与格雷厄姆-多德社团一样,这三位亦是身出同门——量子基金。
17岁入行的乔治·索罗斯于1969年和巴菲特擦肩而过,那年索罗斯找到了罗杰斯建立量子基金。
索罗斯对哲学的独特认识,使他总是站在一个另类角度审视市场的变化,73~74年股灾大多数投资人亏得血本无归,量子基金却腾飞了。
70年代末罗杰斯则凭借缜密的思维和超卓的判断力大量买进科技股,基金收益连续6年傲视群雄。
索罗斯在其名著《金融炼金术》里摘录了85~86年的交易笔记,说实话《金融炼金术》写得晦涩难明,越发衬托出此段笔记清通可喜。
索罗斯以宏观分析得出美元将贬值而曰元将升水的总体思路,他卖空美元、英镑、石油,做多曰元、马克、美股。
9月28曰广场协议签署后曰元狂升,索罗斯在美股、石油上的头寸发生亏损,而曰元、马克则大有斩获,自称:一周的利润足以弥补四年的亏损。
透露出他与斯坦哈克、克罗的操作风格如出一辙:不断试错、以小额亏损换取赚得大额利润的机会。
更有教育意义的是,在11月的持仓上,曰元、马克的仓位占到了基金总额的2倍,美股头寸大幅减少,石油干脆转而做多,索罗斯以杠杆形式不断增加获利的头寸数量,调降亏损的头寸,推动利润节节高升。
是役前,索罗斯的资产大约8亿,打完此战,资产升值至40亿!以彼得·林奇的话说就是:别把玫瑰拔了,去为野草施肥。
若将盈利的头寸落袋,而去摊薄亏损筹码的成本,则将是一次灾难。
吉姆·罗杰斯的战绩与索罗斯比实不遑多让,John Train在《金融大师》里把罗杰斯放在最显著的第一章来谈论(老索在第四章),可能Train认为罗杰斯赚钱而没有产生索罗斯那样的负面反应,财计更高一筹。
84年罗杰斯洞悉葡萄牙、奥地利这些欧洲国家的股市即将峰回路转,大量买进已上市和未上市的当地公司股票——是否让您联想起邓普顿在1939年的所作所为?半年后股市如期飞升,罗杰斯获利1.5倍,马上转投德国,一年后又翻番,同期他还卖空瑞典、挪威股票,亦有一倍左右收益,指东打西、羚羊挂角简直神来之笔。
之后罗杰斯淡出投资界,和女友骑摩托、驾大奔两次环游世界,近几年才以大宗商品多头司令的高调身份再次引起大众关注。
2000年离开量子基金的斯坦利·朱肯米勒完全继承索罗斯的狠辣风格,深信因积极进取而获利,就该更积极进取。
一句形容他的名言是:看明白了,就要做一头勇敢的猪。
——据说得索罗斯耳提面命的。
87年10月19曰美国股市崩溃,朱肯米勒误判行情,于上一个交易曰前总共透支130%建立了大量多头头寸,早市一开盘立泻200点,他只有在小反弹里损手烂脚的抛售,随即反手做空,2天后即补平亏损开始盈利。
阅读他们的操作经历都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与操作者思路明确和手法坚定密不可分,而其后则有千锤百炼的历练和周详的分析为基石,为成功投资人所共有。
2006年福布斯罗列全球亿万级富豪,计算朱肯米勒身家1.8亿美金,排428名
马丁·茨威格博士(Martin Zweig):公开资料显示马丁·茨威格博士(Martin Zweig)于76年至95年间投资收益为67.93倍,98年至06年为17倍,甚至在87年股灾那个著名的黑色星期一,他的组合仍然可以上升9%。
以72法则,我们可以很快算出茨威格惊人的增长速度——平均2.88年资金即可翻番,这种速度以资料给出的时间跨度为19年,若按老马实际退休年限2005年计,则可能长达31年。
茨威格自称灵感来自杰西·利弗莫尔(华尔街最知名的投资人之一,《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可见他的操作系统应为追随式。
《股票作手回忆录》有一句名言,今年牛市行情里跑进跑出的投资人感受应该会比较深——“不要失去你的头寸,要知道现在是牛市!”他也给了分析员们忠告——“一只股票上涨时,不要花精力去解释他为什么涨!”茨威格从不认为赚大钱需要提前预测出转折点,虽然他在《巴伦》周刊的评论经常可以预先指出顶点或是底点,“据我看,如果这个市场上有赚钱技巧的话,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掌握好概率”,他作为一位优秀的技术派投资人士对于预测的辨证看法颇值得技术发烧友们借鉴。
掌握好概率即是在获利时尽量加大头寸,直到不再赢利;在亏损时尽量减少头寸,直到不再亏损。
至于在盈利过程中遭遇小规模逆流的对策,茨威格的名著《Winning on Wall Street(胜在华尔街)》有详细论述,在此不赘。
乔治·迈卡仑(George Michaelis):他的犹太血统使他天生就具赚钱禀赋,进入“原始资本”公司后一路高歌,收益率连续15年3倍于指数。
迈卡仑以控制风险为第一要务,反对高负债经营。
他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15%左右,而
标准普尔所列的公司平均为25%。
高盈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不高,因为债务会摊薄利润,高盈利公司的安全性因而更高。
当盈利机会出现时,现金充裕的公司可以迅速抓住机会。
迈卡仑一直坚持组合里的现金持有量不少于10%,一般控制20%左右,“应当以百年一遇的危机就在明天爆发那样对待今天的投资”是他的座右铭,这与巴爷的调调如出一辙,难怪当“原始资本”的价格大约只有实际价值的一半时,巴菲特会大买。
迈卡仑对投资标的有三条法则:
1. 高收益企业,有高的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尤其是ROE更为可靠;
2. 盈利不受商业周期制约;
3. 成功来源于确定的因素,非经常性损益产生的收益激增没太大意义,通常须有将收益率持续在25~30%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迈卡仑除收藏股票外,还热衷藏书,据说他老兄老是换房子,因为住处总是放不下太多的书籍。
理查·丹尼斯(Richard Dennis)和其挚友艾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在1983年关于投资水平的辩论使他们在投资界享誉盛名,艾克哈特认为优秀的交易员需要天赋,丹尼斯则不以为然,他们争论的结果是丹尼斯找几个投资盲,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让老艾检验。
丹尼斯登报招募,来者云集,丹尼斯戏称“以新加坡渔民养殖海龟那样训练交易员”,所以这项投资游戏就被命名为“海龟”。
丹尼斯将他毕生交易心得概括为极简单的法则,这就是著名的海龟交易系统。
包括品种选择、头寸规模、进入、退出及止损、交易策略等一整套完整的交易系统。
丹尼斯的海龟弟子有13人,四年后海龟们的交易记录显示——平均年收益率80%!艾克哈特心悦诚服。
与茨威格一样,海龟系统也是追随型交易(几乎所有成功的交易员都选择了追随型),具体内容可查阅海龟官方网站。
本来这些操作手法皆为不传之密,多谢可爱的丹尼斯和他们的弟子,让我等可免费分享如此优秀的教材。
88年丹尼斯操作失利,巨亏50%,资产缩减过半,次年他带着所剩的八千万美金利润正式退出投资界。
彼得·林奇说,“投资的知识,我们在小学四年级时已学到。
”这个以小学四年级知识纵横投资界十余年的基金经理人,拿出了年增长30%的成绩单,1976
年他接手麦哲伦基金时,资产只有2200万美元,他离职时已是120亿的全球第一大共同基金,此公去后该基金的收益回落到平均年复利7%。
林奇在麦哲伦时买卖过数以千计的公司股票,有趣的是他说“我一年大约花15 分钟进行经济分析……每年也只会花15 分钟考虑股市走向。
”
他把股票分为几类:
1. 成长型公司,预计收益为两到三倍;
2. 低资产套利(巴菲特的最爱),价值股票或收益稳定增长型股票。
预计收益30%,且是快速的;
3. 特殊情况及处于萧条期的周期股;
4. 防御型股,林奇认为防御型股要优于现金。
布鲁斯·考夫纳(Bruce Kovner):投资界神级人物,曾将本金增值了2500倍的迈克尔·马加斯(Michael Marcus)有位得意门生——布鲁斯·考夫纳(Bruce Kovner),此公年薪5.5亿,这个可怕的薪水标准完全是因为其持续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年均87%争取来的。
考夫纳的风格与索罗斯极其相近——他们俩都显摆过如出一辙的内容,称自己之所以赚了大钱,是因为政府愚蠢的政策使他们有机可乘——考夫纳政治立场倾向小布什,刻薄寡恩,很鹰派,媒体称其为“索罗斯的右翼双胞胎”。
1977年考夫纳借了三千大元投身投资界,几个月后本金升值到数万元,那年在大豆上的套期买卖使他一生难忘。
考夫纳一直对政治有很强的敏感度,并在基本研究基础上融入了技术分析,订阅大量技术派杂志、通讯,经过潜心研究,发现7月因大豆未到成熟季节供应量减少,价格呈现上升势头,而9月后是新收大豆上市高峰,价格会回落。
7月与11月合约将呈剪刀差,于是在7月合约上作多,11月合约则开了空单。
一击命中,大豆7月合约飚升,多单大赚,但11月合约亦被带起引发空头亏损,经纪电告他,希望平掉11月,单向交易可使利润最大化。
当时还是“初哥”的考夫纳马上放弃了深思熟虑的操作计划,听由经纪摆布,平了11月合约。
结果几分钟后大豆崩盘,7月、11月一起跌停,考夫纳的资产瞬间蒸发了一半。
此役对其建立起个性化投资风格影响甚大,在压力下保持理性和纪律成为他的座右铭。
至今他最为津津乐道的名句是:所持品种必须相关性较弱,如果
持有八个相关性很高的品种,实际上等于将风险值提高了八倍。
乃师马加斯则教会了他坚韧的操作方式:在众多可能中选择最合理的下注,若败,再从余下可能中选择最合理的下注,若再败,再从余下可能中选择最合理的下注,如此重复始有可能将资金翻番。
考夫纳总结了九点投资原则:
一、低调(其一直并行不悖,从不与媒体好脸色);
二、冷静慎思;
三、精通能看到的所有书籍和相关资料(其藏书之丰堪称收藏大家);
四、大胆而遵守纪律地去交易;
五、向真正的行家学习(不崇拜分析人士,尤其是没有实战成绩的那类);
六、事前设定各种可能及相应对策;
七、确保资料真实可靠(最好是第一手资料),注意政府的决策过程;
八、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尽量多方位考虑问题;
九、好的交易需要好的研究、好的时机和好的人脉。
拉尔夫·旺格(Ralph Wanger) 10年平均复合增长率18.8%。
他的年报文字浅而意蕴深,绝对可媲美巴菲特的笔力,投资风格亦与巴爷相近,皆为Buy & Holding(有趣的是,巴菲特的公司简称也是B&H)。
73~74 年股灾几家欢喜几家愁,那场危机中,旺格买的休斯顿石油使其基金得以维持生存,如橡果般不受萧瑟秋风的影响,于是旺格将基金改名为“橡果”,如今已威名赫赫。
他喜欢业绩优良的小型公司,认为“小即为美”。
因旺格和奥尼尔的大力倡导,这个调调已深刻地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投资大众。
“在任何环境下,都要比别人具有更强适应力,这样才能持续成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变化的世界里。
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企业20年或30年的成长历史警示人们:变化之快不可想象,以至于二、三十年前的成功,不管当时有多辉煌,如今早成过眼烟云。
我想通过集中在小企业上投资已经增大了抓住下次机会的可能性,我们是浪尖上的人,而不仅仅是尾随”。
显然旺格对其着眼于小企业的投资方式非常满意,此外他还善于辨别主要趋势,在趋势未变化前分散投资。
旺格对于好公司有如下要求:
1、有增长潜力——扩张的市场;良好的设计;高效的生产;强大的销售力量;正常的利润率;
2、财务状况良好,低负债,有充足的流动资本,有稳健型的会计,有一份坚实的报表;
3、价格必须具有吸引力。
此亦巴爷之所欲也。
马里奥·嘉百利(Mario Gabelli)以九年平均复合增长20%的成绩被大众知晓。
老嘉的方法由“格雷厄姆—多德型”改良而来,自下而上分析,即由单个公司入手,逐步了解细分行业,再进而上朔至整个行业,直至整个市场。
嘉百利一直坚持影响公司价值的主因乃微观经济变量,投资人的最主要工作并非去量化价值,而是去发现价值的变化,他称为“发掘催化剂”。
嘉百利所钟爱的催化剂,涵盖甚广包括商业周期沉浮、政策法规变动、公司管理人员更迭,甚至公司创始人的婚丧嫁娶都列入被追踪的条款内。
中国投资人喜欢追逐所谓题材,嘉百利可谓此间圣手,惟普通投资者没有像老嘉那般若鹰时刻盯紧地面猎物,一有异动即扑飞而致,亦未必有他的研究广度。
据说他确定一只目标,往往建立在研究数百只个股基础上。
盛名之下无虚士,古来成功非等闲。
彼得·泰纳斯(Peter Tanous)有本畅销书,叫《投资大师谈投资(Investment Gurus)》。
泰纳斯是位成功的银行家,采访了多位投资界的成名人物,集结成册颇有可观,其中有一章记载了与罗伯特·甘兰(Robert Gillam)——麦金利资本管理公司(McKinley)总裁的对话。
至此这位6年复合收益率31%的投资人引起了大众注意。
甘兰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学院毕业后即到投资银行负责统计风险与回报的数据,这对他影响深远。
其对统计数据一向十分注重,1988年在寒冷的阿拉斯加组建了麦金利公司。
甘兰公司有21名员工,50台电脑和卫星接收器,数据库包含13000只股票,每周六他们都仔细测算每只股票的阿尔法值。
量化数据后,将股票按收益增长速度分列为1至99个级别,EPS增长最醒目的列至最重要的前5个等级里。
所谓阿尔法系数,是60年代由美国几位经济学家发明的,用来衡量股票价值的数学模型,夏普教授后来继续研发了贝他系数,今天这种称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理论已成为CFA们考试的必修课。
对于阿尔法和贝他的计算,我们不必深究,只需知道阿尔法值是大一点好,
贝他值大于1说明强于指数,小于1则表示弱于指数。
甘兰就是挑选阿尔法值最大的几个股票,表明业绩增长最快,但他会将一个行业所占基金的投资份额控制在20%以内,单一股票则控制在3%之内,这与邓普顿分散投资的风格十分相似,难怪泰纳斯称其为“北方邓普顿”。
1978年时值17岁的孟路·托特(Monroe Trout)利用暑期在一家期货公司打工,谁也未曾料到一颗新星至此踏入了投资界。
在哈佛大学托特构建完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论文题目即为《股指期货的价格变动》。
他一向低调,40岁就以亿级身价退出江湖,要不是Jack Schwager多事,写了那本街知巷闻的《股市怪才》,其赫赫之名亦只是业内传奇。
被Schwager记录的5年交易里,托特平均每年都有67%的收益,而指数只有大约8%。
托特风险控制非常严密,单笔交易只要出现亏损1.5%,即平仓;总资产亏损4%,即平仓并停止一切交易;总资产亏损10%,则平仓并停止交易一个月;每个月月底他都会精确量化在股市、汇市、期市等每个市场里的交易头寸和成交上限。
托特有一半的交易通过计算机程式完成,另一半则由其指定的经纪来做。
值得一提的是,托特是美国最另类也是最着名的公众知识分子安·兰德(Ayn Rand)的信徒,了解兰德对理解托特的投资哲学会有帮助。
兰德为史上最独特的女性之一,狷介之士,崇尚自私,自诩为一种美德,和理性一起乃推动文明的原动力,面对任何形式的强权或者强权的可能性,都要竭尽全力斗争到底。
其观点与中国人传统信仰颇有隔离,向被归入右翼极端之列,阅读者多有骂声,成名作《致新知识分子》、《理性的声音》有大陆版,可供领教。
05年2月本栏第90集《回避准确的估价》曾详细介绍过约翰·阿米蒂奇(John Armitage)。
詹姆斯·莫顿于1998年写了本《巅峰投资家》,莫顿是浸淫证券业20多年的老手,《巅峰投资家》细述十二位联合王国证券界大腕的投资手法,写阿米蒂奇那章厚重扎实值得回味。
连续6年平均27%的收益率,使阿米蒂奇管理的基金在欧洲基金里排名第一。
阿米蒂奇精于价值评估,同时不排斥价格投机,用莫顿的话说就是:战术对待市场,战略对待股票。
挑选好股票先看增长性,他自称不对那些业务蒸蒸日上的优秀企业博取短线差价,因为企业的基本要素比估价更容易理解。
相对于鲜明的业务成长性,预测股价高低点
就显得难度大多了,舍难从易是成功秘诀。
二看利润,他重视上市公司的成本结构和经营杠杆,杠杆系数大可以赚得超额利润同时也预示较大风险。
资产负债率若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必值得仔细研究。
第三关注公司资金流量,公司管理层不应该对稀释股权的议案视而不见,漠视公司控制权的领导不可能带出好公司。
拉拉杂杂写了22位投资大师,有崇基本的,有推技术的,有信有效市场的,有搞逆反操作的,风格迥然,惟对市场皆怀有一份敬意,而各人各有其完整的哲学理念。
所谓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成功的投资人,尤其是经过市场摔打而能长期稳定赚钱的这些人,其心理缝隙几无从发觉,皆因他们理念完备、意志坚定。
罗杰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愈老弥坚;考夫纳读万卷书知国家事,深居简出照样纵横天下;巴菲特也不行万里路也不读万卷书,翻翻报表,一样能作到全球财富第二。
说投资难,难于上青天;说投资易,也就小学四年级那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