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九年级数学上册 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第21章21.1 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设置具体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过程与方法】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 ≠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教师问1:观察图片。
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如左下图所示),要求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学生回答:设雕像下部高x m,依题意得方程x2=2(2-x),整理,得x2+2x-4=0.教师问2:上述所列的方程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方程一样吗?这种方程与以前学习的方程有哪些联系?(二)探索新知探究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见教材第2页问题1.(出示课件4)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cm,宽50cm,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平方厘米,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教学说明】针对上述问题可给予5~8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可相应设置如下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如果设四角折起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m,则制成的无盖方盒的底面长为多少?宽为多少?由底面积为3600cm2,可得到的方程又是怎样的?【讨论结果】(出示课件5)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100-2x)cm,宽为(50-2x)cm,由此可得到方程(100-2x)(50-2x)=3600,整理为:4x2-300x+1400=0,化简,得x2-75x+350=0,由此方程可得出所切去的正方形的大小.见教材2~3页问题2.(出示课件6)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1)这次排球赛共安排场;(2)若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则每个队与其它个队各赛一场,这样共应有场比赛;(3)由此可列出的方程为,化简得.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建模过程,同时注重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讨论结果】(课件6展示)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通过分析可得到12·x ·(x-1)=28,化简,得x 2-x=56,即x 2-x-56=0.观察思考观察前面所构建的三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得出这些方程的特征:(出示课件7)(1)方程各项都是整式; (2)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结论】(出示课件8)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想一想21109000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吗?(出示课件9)共同总结:不是.等号左边含有分式;化简整理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3次.例1 下列选项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出示课件10) A.2210x x+= B.3x 2-5xy+y 2=0 C.(x-1)(x-2)=0 D.ax 2+bx+c=0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下:方法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将方程化简后再进行判断.三个条件:①方程两边都是整式;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生1:A 不满足整式方程;生2:B含有两个未知数;生3:C整理结果为x2-3x+2=0,满足三个条件,为正确答案生4:D若a=0,则不满足未知数最高次数为2条件。
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课标解读素材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一元二次方程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一元二次方程一节相关的内容没有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但可以参照对方程概念的要求,即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二、课标解读1.一元二次方程作为方程这一模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二次开方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延续,而且一元二次方程在以后学习的二次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还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一方面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看成是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有理数、实数的概念和整式、分式、开平方等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等知识,在本章都有应用.从数学角度看,这一章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如果前面某个环节薄弱或知识点有问题,就会给本章的学习带来困难,因此,这一章的教学是对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的检验,又是一次复习与巩固.当然,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方程方面知识的深入和发展.另一方面,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以后学习的知识基础.这一章可以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高中阶段的与函数、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等有关知识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综合而已.初中代数中的不少主要技能、解题方法以及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章都有所体现.例如,换元法、因式分解法、配方法等.另外,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在本章也有体现.可以说,无论从基础知识还是基本技能看,这一章都占有重要的地位.ﻬ2.方程本身就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点在一元二次方程中体现更为充分.学习方程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不仅可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通过方程可以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由解方程就可以使问题得以解决,通常称之为方程思想.方程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数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对求解数学问题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3.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教科书在编排上注意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地深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如在方程的教学中,教科书改变了以往代数教材“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数量关系,是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了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和消化的弊病,分阶段地不断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用函数观点分析解方程组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等就是为此目的安排的.4.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也是新课标的理念的体现.教材中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尽可能地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提高对数学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改变过去教学中“概念──解法──应用”分三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概念和解法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5.重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上.创新精神和能力是科学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建议教师加强对探究式学习的研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不要完全包办代替,而是要多加点拨和鼓励.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更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思维品质的健全发展,从而有利于更大限度地实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ﻬ。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1)》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1节的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后续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教学辅助材料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呈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一元二次方程》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1《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标志着学生从简单方程的认识过渡到更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决。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特点以及解法。
教材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索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简单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性质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一元二次方程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定义和解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困难,通过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学会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公式法等基本方法;3.能够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特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2.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3.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等知识;2.实例材料:准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知识;3.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特点和解法。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bx2=a (a、b同号,b≠0)
③ (x-b)2=a (a>0)
④ m(x-b)2=a (a、m同号,m≠0)
⑤ m(nx-b)2=a (a、m同号,m、n≠0)
(2)配方法(2课时):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基本方法,而且在以后讨论二次函数等其他数学概念时也离不开配方法。因此,配方法在数学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式子变形。它的背后隐含了创造条件实现化归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影响很大。教学中对配方法及化归思想应充分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道理,结合道理去记忆配方的具体步骤。
3. 结合实际问题,分别讨论传播问题、增长率问题、几何图形面积问题。本节的重点是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以方程的形式进行表示。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的“螺旋式上升,不断深化”的理念。
(1)直接开平方法(1课时):初一已学过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学生见过此类型,当时只是求值,没有提到过一元二次方程,现在变成正规解法。教学时,计划由浅入深的安排一下类型题:
2.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是一元二次方的基本解法,解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是将其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降次。本单元首先通过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认识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然后讨论比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对比已变为完全平方式的方程,使学生认识配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其具体方法;以配方法为基础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于是得到公式法。最后讨论因式分解法。本节知识学习时,注意对相关知识的复习、联系,多鼓励学生应用不同的解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逐步养成主动探究和应用的习惯。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根据方程实际,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当b2-4ac≥0时,可用公式法,一定要注意b2-4ac的取值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这是学习后续解法的基础。
-掌握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求解方程。
-认识判别式Δ的作用,能够根据判别式的值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了解并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根的公式。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其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0)。
2.学会使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b^2-4ac,并能根据判别式的值判断方程的根的情况。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判别式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配方法和公式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测量不同长度的绳子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来演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原理。
小组讨论时,我尽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相互交流。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问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我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多关注这部分学生,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配方法和公式法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例子来阐述这两个难点,但感觉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难以跟上。我意识到,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练习来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学设计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情感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能力,体验数学的严密性和深刻性.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表现形式.【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识别方程中的“项”及“系数”.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课件展示问题)雷锋纪念馆前的雷锋雕像高为2m,设计者当初设计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即下部高度的平方等于上部与全部的积,如果设此雕像的下部高为xm,则其上部高为(2-x)m,由此可得到的等量关系如何?它是关于x的方程吗?如果是,你能看出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吗?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由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得到x2=2(2-x),即x2+2x-4=0.显然这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x的最高次数为2,这类方程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探究1见教材第2页问题1.(课件展示问题)【教学说明】针对上述问题可给予5~8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可相应设置如下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如果设四角折起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m,则制成的无盖方盒的底面长为多少?宽为多少?由底面积为3600cm2,可得到的方程又是怎样的?【讨论结果】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盒底的长为(100-2x)cm,宽为(50-2x)cm,由此可得到方程(100-2x)(50-2x)=3600,整理为:4x2-300x+1400=0,化简,得x2-75x+350=0,由此方程可得出所切去的正方形的大小.探究2见教材2~3页问题2.【教学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1)这次排球赛共安排场;(2)若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则每个队与其它个队各赛一场,这样共应有场比赛;(3)由此可列出的方程为,化简得.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程的建模过程,同时注重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课件展示)【讨论结果】设应邀请x个队参赛,通过分析可得到12·x·(x-1)=28,化简,得x2-x=56,即x2-x-56=0.观察思考观察前面所构建的三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得出这些方程的特征:(1)方程各项都是整式;(2)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归纳结论】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称为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想一想1.二次项的系数a为什么不能为0?2.在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a、b、c都一定是正数吗?谈谈你的看法.探究3 从探究2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参赛球队的支数x只能是正整数,因此可列表如下:可以发现,当x=8时,x2-x-56=0,所以x=8是方程x2-x-56=0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思考1.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应怎样描述呢?2.方程x2-x-56=0有一个根为x=8,它还有其它的根吗?【探讨结论】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定义: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2.由于x=-7时,x2-x-56=49-(-7)-56=0,故x=-7也是方程x2-x-56的一个根.事实上,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则必然有两个实数根,通常记为x1=m,x2=n.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教学说明】以上两例均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选取几个优秀作业和有代表性问题作业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全班同学学习与思考,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3)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教学说明】让学生当堂完成上述练习,达到巩固新知目的.最后全班同学核对答案即可.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交流,加强反思、提炼及知识归纳.(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2)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ax2+bx+c=0(a≠0)中的括号是否可有可无?为什么?(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1”第1,2,3题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 配方法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2.初步了解形如(x+n)2=p(p≥0)方程的解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例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在成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教学重点】解形如x2=p(p≥0)的方程.【教学难点】把一个方程化成x2=p(p≥0)的形式.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我们知道,42=16,(-4)2=16,如果有x2=16,你知道x的值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如果3x2=18呢?【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回顾平方根的意义初步感受利用开平方法求简单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引入新课.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相互交流,在类比的基础上感受新知.解:如果x2=16,则x=±4;若3x2=18,则x=6.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思考1 设一个盒子的棱长为xdm,则它的外表面面积为,10个这种盒子的外表面面积的和为,由此你可得到方程为,你能求出它的解吗?解:6x2,10×6x2,10×6x2=1500,整理得x2=25,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5,可以验证,5和-5是原方程的两个根,因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盒子的棱长为5dm,故x=5dm.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用开平方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考是否正确,是否注意到实际问题的解与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取新知.【归纳结论】一般地,对于方程x2=p,(Ⅰ)(1)当p>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方程(Ⅰ)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p,x2p(2)当p=0时,方程(Ⅰ)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0;(3)当p<0时,因为对任意实数x,都有x2≥0,所以方程(Ⅰ)无实数根.思考2对上面题解方程(Ⅰ)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x+3)2=5?学生通过比较它们与方程x2=25异同,从而获得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在解方程(Ⅰ)时,由方程x2=25得x=±5.由此想到:由方程(x+3)2=5,②得x+3=5,即55.③于是,方程(x+3)2=5的两个根为x1525【教学说明】教学时,就让学生独立尝试给出解答过程,最后教师再给出规范解答,既帮助学生形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同时为以后学配方法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类比、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归纳结论】上面的解法中,由方程②得到③,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把方程②转化为我们会解的方程了.【教学说明】上述归纳结论应由师生共同探讨获得,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是转化.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解下列方程:(教材第6页练习)(1)2x2-8=0; (2)9x2-5=3;(3)(x+6)2-9=0; (4)3(x-1)2-6=0;(5)x2-4x+4=5; (6)9x2+5=1.解:(1)原方程整理,得2x2=8,即x2=4,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2,即x1=2,x2=-2.(2)原方程可化为9x2=8,即x2=8/9.两边开平方,得x=±223,即x1=223,x2=-223.(3)原方程整理,得(x+6)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6=±3,即x1=-3,x2=-9.(4)原方程可化为(x-1)2=2,两边开平方,得x-1=±2,∴x1=1+2,x2=1-2;(5)原方程可化为(x-2)2=5,两边开平方,得x-2=±5,∴x1=2+5,x2=2-5.(6)原方程可化为9x2=-4,x2=-4/9.由前面结论知,当p<0时,对任意实数x,都有x2≥0,所以这个方程无实根.【教学说明】本例可选派六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余同学自主探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场,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最后师生共同给出评析,完善认知.特别要强调用直接开平方法开方时什么情况下是无实根的.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若8x2-16=0,则x的值是.2.若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3.如果实数a、b满足3a+4+b2-12b+36=0,则ab的值为.4.已知方程(x-2)2=m2-1的一个根是x=4,求m的值和另一个根.【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教师可以向学生这样提问:(1)你学会怎样解一元二次方程了吗?有哪些步骤?(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了解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本节知识及方法,感受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降次思想方法.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2”第1题.21.2.1配方法(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反思:21.2.2 公式法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 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6x 2-7x+1=0 (2)4x 2-3x=52 解: (1)移项,得:6x 2-7x=-1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76x=-16配方,得:x 2-76x+(712)2 = -16+(712)2(x-712)2 = 25144x-712= ±512 x 1=512+712=7512+=1 , x 2=-512+712=7512-=16(2)略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移项;(2)化二次项系数为1;(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 )2=n 的形式;(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 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问题:已知ax 2+bx+c=0(a≠0)且b 2-4ac≥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x 2=2b a--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 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 2+bx=-c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b a x=-ca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a )2即(x+2b a)2=2244b ac a - ∵b 2-4ac≥0且4a 2>0∴2244b aca -≥0直接开平方,得:x+2ba即∴x 1x 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0时,将a 、b 、c 代入式子(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1)2x 2-4x-1=0 (2)5x+2=3x 2 (3)(x-2)(3x-5)=0 (4)4x 2-3x+1=0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解:(1)a=2,b=-4,c=-1b 2-4ac=(-4)2-4×2×(-1)=24>0== ∴x 1x 2 (2)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x 2-5x-2=0a=3,b=-5,c=-2 b 2-4ac=(-5)2-4×3×(-2)=49>0576±= x 1=2,x 2=-13(3)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3x 2-11x+9=0a=3,b=-11,c=9 b 2-4ac=(-11)2-4×3×9=13>0∴x=(11)11236--±=⨯ ∴x 1=116+x 2=116-(3)a=4,b=-3,c=1b 2-4ac=(-3)2-4×4×1=-7<0因为在实数范围内,负数不能开平方,所以方程无实数根. 三、巩固练习教材P 12 练习1 第1题21.2.3 因式分解法【知识与技能】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根据方程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索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依据方程特征选择恰当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s)想一想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吗?你能想出解此方程的简捷方法吗?【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入新课.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方程为10x-4.9x2=0.在学生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出上述方程的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找出其简捷解法为:x(10-4.9 x)=0.∴x =0或10-4.9 x =0,∴x 1=0, x 2=10049≈2.04.从而可知物体被抛出约2.04s后落回到地面.想一想以上解方程的方法是如何使二次方程降为一次方程的?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可归纳为:当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利用a·b=0,则a=0或b=0,把一元二次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出方程的解.这种解法称为因式分解法.【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总结,既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能培养总结化归能力,并从中体验转化、降次的思想方法.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解下列方程:(1)x (x -2)+ x -2=0; (2)5 x 2-2 x -14= x 2-2 x +34.解:(1)因式分解,得(x-2)(x+1)=0.故有x-2=0或x+1=0.∴x1=2, x2=-1. (2)原方程整理为4x 2-1=0.因式分解,得(2x +1)(2x-1)=0.∴2x+1=0或2x-1=0.∴x 1=-12, x 2=12.想一想以上两个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来解决吗?如果可以,请比较它们与因式分解法的优缺点.【归纳结论】1.配方法要先配方,再降次;公式法可直接套用公式;因式分解法要先使方程的一边为0,而另一边能用提公因式法或公式法分解因式,从而将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为0,达到降次目的,从而解出方程;2.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而因式分解法则只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不是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适用因式分解法来求解.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下列方程中正确的是()A.(2x-2)(3x-4)=0,∴2x-2=0或3x-4=0B. (x+3)(x-1)=1,∴x+3=0或x-1=1C.(x+2)(x-3)=6,∴x+2=3或x-3=2D. x(x+2)=0,∴x+2=02.当x= 时,代数式x2-3x的值是-2.3.已知y=x2+x-6,当x= 时,y的值等于0.当x= 时,y的值等于24.(注:4~5题为教材第14页练习)4.解下列方程:(1)x2+x=0; (2)x2-23x=0;(3)3x2-6x=-3; (4)4x2-121=0;(5)3x(2x+1)=4x+2; (6)(x-4)2=(5-2x)2.5.如图,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扩大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教学说明】针对所设置的作业,可因不同的学生分层次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的学习,激发学习热情.【答案】1.A 2.1或2 3.2或-35或-6 4~5略.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优缺点?需注意哪些细节问题?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学说明】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的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查漏补缺,完善认知.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2”第6题.。
九年级数学上册 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知识过程与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各项系数的辨别,根的作用.难点:根的作用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宽50 cm.在它的四个角分别切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的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是3 600 cm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学生通过分析设出合适的未知数,列出方程.问题1考虑从不同角度列方程,角度一:等量关系是底面的长×宽等于底面积,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则有方程(100-2x)(50-2x)=3 600;角度二:等量关系是底面积等于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减去四个长方形的面积,同样设正方形的长是x cm,则有方程通过整理得到方程.问题2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该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共28场,若设邀请x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x-1)个队各赛一场,由于甲队对乙队的比赛和乙队对甲队的比赛是同一场比赛,所以全部比赛共场,于是得到方程,经过整理得到方程.教师应注意:(1)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是否清楚;(2)学生能否说出每一步骤的关键和应注意问题.说明:由实际问题入手,设置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元二次方程,同时让学生体会方程这一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二、探索新知观察下列得到的方程:(1)2753500x x -+=;(2)2560x x --=;(3)1(1)2x x -=28.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1)上面几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3)有等号吗?或与以前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结论:(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 ;(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归纳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 2+bx+c=0(a ≠0).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思考:为什么规定a ≠0强调: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的三个条件:(1)是整式方程,(2)含有一个未知数,(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说明:主体活动,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三、新知应用例:将方程3(1)5(2)x 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各项系数. 解:去括号得233510x x x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38100x x --=.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学生活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去括号、移项等步骤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指出各项系数.教师活动:在学生指出各项系数的环节中,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系数的符号问题).说明:进一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例 猜测方程2560x x --=的解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得到方程的解,比如可以用尝试的方法取x=1、2、3、4、5等,发现x=8时等号成立,于是x=8是方程的一个解,如此等等.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多种途径寻找方程的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使一元二次方程等号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又叫作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四、反馈练习课本P4 练习1,2补充习题: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五、课堂小结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要求的三个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1 《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1.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程和方程的解法的基础上,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解法。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解法。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方程和方程的解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解法。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掌握它的解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例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新课: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应用: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一元二次方程》难点分析
21.1 一元二次方程疑难分析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quadratic equation in one unknown). 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征:①是整式方程;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③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且二次项的系数不能为0).2.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20(0)ax bx c a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对于方程256x x -=,当x=8时,256x x -=.所以x=8是方程256x x -=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root).4.处理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先要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常数项各是什么;对于22(1)0k x bx c -++=这种形式的方程,必须对21k -进行讨论.例题选讲例 1 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2)(2)1x x +-= (2)22310x y -+=(3)213()20x x-+= (4)2(21)(1)(1)x x x x x +++-= (5)222()()1(,,0,0)ax b bx a b a b a b +--=+≠≠常数且解:(1)原方程整理得250x -=,是一元二次方程,它的系数是1,一次项系数是0,常数项是-5.(2)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原方程中含有两个未知数.(3)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是整式,而该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4)原方程化为10x +=,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不是2.(5)原方程化为2222()410a b x abx a -+--=,①当22a b -=0,即a b =±时,该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②220a b -≠,即a b ≠±时, 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此时二次项系数是22a b -,一次项系数是4ab,常数项是21a --.评注: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再按照一元二次方程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进行判断.如果二次项系数是含字母的代数式,需要对这个代数式进行分类讨论.例2 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10a x x a -++-=有一根为0,求a 的值? 解: ∵22(1)10a x x a -++-=有一根为0,∴把x=0代入方程中得210a -= ∴1a =±.又∵此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10a -≠,∴1a ≠,∴1a =-.评注:根据方程根的定义,将x=0代入原方程变为关于a 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得a 的值,再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中,其二次项系数不为0的限制,从而确定a 的值.。
九年级数学上册21.1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第21章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讲课稿(一)我讲课的题目人教版版九年级(上)第21 章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 . 下边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讲课⑴说教材⑵说目标⑶说教课方法、学法⑷说教课程序⑸说评论一、说教材教材剖析本节课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及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持续和深入,也是函数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
本节课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导入课,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目标⑴ 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使学生充足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能力目标: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使学生领会出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目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经历探究知足方程解的过程,发展估量的意识和能力 .3.感情目标: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沟通的精神.⑵教课要点成立一元二次方程的观点,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⑶教课难点由实质问题抽象出方程模型的能力三、说教课方法和学生的学法⑴教法剖析本节课主要采纳以类比发现法为主,以议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课方法.⑵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课中,教会学生擅长察看、剖析议论、类比概括,最后抽象出有价值。
让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形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产生踊跃的感情体验,从而创建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想能力。
⑶教课手段采纳电脑多媒体协助教课,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沟通,实时反应有关信息四、说教课程序⑴知识回首导入新课⑵自主探究概括新知⑶稳固练习深入知识⑷概括小结反省提升⑸部署作业分层落实⑴知识回首导入新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请学生举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问题 1”和 "问题 2",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实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设计企图:方程模型的成立为下一环节的教课做好铺垫。
初中数学_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21.1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认识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3.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与观察,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在经历数学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在经历数学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分别指出下面的方程叫做什么方程?(l)3x+4=l ;(2)6x-5y=7;(3)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0(a,b 为常数,且a ≠0)设计目的:为下面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一般形式做准备,也从而引出本节课。
【走进生活】问题情境:(1) 设计师在设计人体雕像时,一般都考虑到美学角度。
比如下面我们看到的雷锋纪念馆前的雷锋雕像,就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腰部以上AC 与腰部以下BC 的高度比等于腰部以下BC 与全身高度AB 的比.(AC :BC= BC :2 )即:BC 2=2AC根据题意列方程: 整理得: ①师先降低难度,给出明确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列出方程,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师生一起整理,规范步骤,也为下面化成一般形式做铺垫(2) 有一个面积为54 m 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去5 m ,另一边剪去2 m ,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设剪切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 ,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m ,宽是 3435=-xx42=x 2112xx x =-+-22)2(4+=-x x m ,得方程,整理得 ②. 学生独立思考,指一名学生回答,并板书【观察思考】 (1)方程①②中两边是整式还是分式?(2)方程①②中各有几个未知数?(3)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各是多少?(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注意三方面:【跟踪训练】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1)3x+2=5y-3 (2) (3)(4) 老师抽号接龙检查设计意图:巩固定义,并为遇到类似(4)方程需整理再判断做要求【再探新知】观察: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等号左边是一个什么整式,右边?x 2+2x-4=0 x 2+7x -44 =0学生举例:老师也举一个,并让学生整理(目的引导学生明白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转化为一种形式,为下面归纳一般式做准备)请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般形式ax+b=0(a,b 为常数,且a ≠0给上面的方程规定一个一般形式: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b,c 为常数,a ≠0) 为什么要限制a ≠0,b,c 可以为零吗?若a=0,则方程变成:若a ≠0时,b=0则方程变为:若a ≠0时,c=0则方程变为:若a ≠0时,b=c=0则方程变为:总结一元二次方程三种特殊形式:介绍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中的各部分:二次项及系数: 一次项及系数: 常数项:【赛前热身】在组内互相说一说以上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①②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为后面的抢答比赛做准备,也是对一般形式掌握情况的检测老师采取顺时针检查的形式【学以致用】抢答:指出下列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2x 2+x +4=0 -4y 2+2y=0 3x 2-x -1=0 4x 2-5=0 关于x 的方程(m-3)x 2-(m-1)x-m=0(m ≠3) 3x(x-1)=5(x+2)说明:要找到一元二次方程的各项系数和常数项,必须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九年级数学上册 24《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素材 (新
第二十四章一元二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相关概念,会用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3.在经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4.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井求得结果,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5.经历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推测、试值(借助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的过程.二、教科书设计说明1.本章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本章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应用和方程的近似解.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探入,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它的工具作用显得愈发重要.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次方程组和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等,对于方程模型的作用具有了初步认识,积累了用方程解决实际问垣的一些经验,这为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广泛应用的一元二次方程做了充分准备.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而且还能在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化归,转化等)方面得到提升.2.本章内容在设计上突出了以下特点;(1)教科书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问题(修建矩形存车处,绿化面积等),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让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符号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这一数字模型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2)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体会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非负数平方根的求法,探究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方法——配方法;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在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通过配方求出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得到公式法;利用因式分解,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转化为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通过降次实现了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得到了因式分解法.(3)为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科书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之后,安排了一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经过观察、推测和试值(借助计算器)来估计方程的解的大致范围,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4)对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活动建议一元二次方程无论在解法上还是应用上,它的难度都要比前面所学过的方程(组)大一些,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经历模型化的过程.如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要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素材,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在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同样要关注学生建立方程的过程.2.关注学生的探究和交流活动,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应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分式方程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概括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共同特点.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同利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基本相同,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3.加强思想方法的渗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中,均需要用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如配方法需要将方程转化为能直接开平方的形式,公式法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直接求出方程的解,而因式分解法则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所有这些均体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其中的作用,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4.技能要训练到位.但应避免简单模仿,也不要无限制地提高难度.为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在教学中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难度不要超过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应注意将知识技能的训练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5.突出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应使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化过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不必强求统一,只要思路正确,解法合理,结果符合实际即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学活动应成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四、课时安排建议24.1一元二次方程 1课时24.2解一元二次方程 4课时24.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课时24.4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课时回顾与反思 1课时合计 9课时五、评价建议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不应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运算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能否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解法等.2.数学思考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关注学生能否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解释所得结果的合理性等.3.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过程的评价.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吸纳他人的意见等都应作为评价所关注的内容.。
九年级数学上册 21.1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情况
3x2- 5 =0
x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2).关于 x 的方程(a-1)x2+3x=0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 a 范围________. 3).已知方程 5x2+mx-6=0 的一个根是 x=3,则 m 的值为 ________ 4).关于 x 的方程(2m2+m)xm+1+3x=6 可能是一元二次方程 吗? 四、小结归纳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 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正确指出其各项系数.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 元二次方程的根. 五、作业设计 必做:P4:1.2.4.6.7
含 x 的代数式表示全部比赛场数?
方程概念.
整理所列方程后观察:
1.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
通过比较,对一
2.下列方程中和上题的方程有共同特点的方程有哪些?
元二次方程的
4x+3=0;x2 2x 4 0
1 2x 6 0 x
;2x y 4 0 ;x2 75x 350 0 ; 学生尝试叙述,然后师 概念达到共 识,
生归纳
从而为掌握概
念作准备.
概念归纳:
1.一元二次方程定义:
分析:首先它是整式方程,然后未知数的个数是 1,最高次
数是 2.
师生分析概 念和一般形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式.
全面理解和掌
分析:
握
○1 .为什么规定 a ≠0?
1
○2 .方程左边各项之间的运算关系是什么?关于 x 的一元二
次方程 ax2 bx c 0a 0 的各项分别是什么?各项系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一元二次方程教材分析
教科书先以一个设计人体雕像的实际问题作为开篇,并在第一节中又给出两个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方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一般形式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a≠0的规定是由“二次”所要求的,这实际上也是从不同侧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契机.
本章开篇,教科书利用人体雕像这一典型的黄金分割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发学习本章内容的需要.接着,通过制作无盖方盒问题和邀请参赛球队的个数问题,又得到两个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引导学生从“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次数”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这样编排,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模型思想,逐步形成应用意识.
引入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中,教科书在“边空”中多次安排提示性设问“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最高次数各是多少?”再在“思考”栏目中提出归纳几个方程共同特点的学习任务;在给出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一般形式后,通过“为什么规定a≠0?”引导学生辨析概念;最后通过例题,让学生用概念做判断.这样安排,体现了概念学习的一般过程,教科书在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辨析概念的关键词等关键环节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