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
与无尤深度解析李商隐的《锦瑟》
在中国历史上的大诗人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和陆游这五个顶级大牛外,恐怕就属李商隐的粉丝最多的了。
在李商隐的粉丝中,不乏像白居易、黄景仁、鲁迅这样的大咖。
宋初一群达官贵人为了模仿李商隐的诗作,生生造出了一个西昆体。
即使在今天,李商隐依然是诗人中的顶流。
白居易临死前请李商隐给他写墓志铭,说了一番只有铁粉才会说的话:“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意思是说“如果我下辈子能转世投胎做你的儿子我就知足了!”可见白居易喜欢李商隐喜欢到什么程度了。
李商隐的诗特点极其鲜明,就四个字:朦胧,凄美。
李商隐总是将感情和梦想交织在一起,将虚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神思跌宕、朦胧隽永、惆怅迷离、缠绵悱恻。
正是这种朦胧感和不确定感,再加上浓到化不开的情思,使得李商隐的诗充满了魅惑气质,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文人墨客。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是写情诗的圣手,不管是男女之情还是追梦之情,都是情。
从形式上来说,李商隐是律诗圣手。
他是继杜甫之后,律诗的又一座高峰。
他的律诗格律之和谐,对仗之工整,气质之高雅,其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超越。
在李商隐众多的经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锦瑟》了。
《锦瑟》这首诗无论格律、文辞、意境,还是用典,你都找不出任何瑕疵,简直和谐到了极致。
《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所写,自古以来,这首诗便以令人费解而著称。
元好问说“没有人能给锦瑟一个完美的解释”,王世贞说“一篇锦瑟解人难”。
这首诗虽然是李商隐晚年写的,但李商隐把这首诗放在了他的诗集的最前面(宋本李义山集延续了这一排序),也就是开篇第一首的位置,可见李商隐是把这首诗当做了自己的人生序言,“人生序言”的定位才是打开这首诗内涵的钥匙。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从结构上来说,这首诗是典型的二重结构。
《锦瑟》的显性结构是写“锦瑟”这一乐器的,属于以形象思维来咏物,大概意思是说:这锦瑟啊,无缘无故的怎么会有五十根弦呢,每一根弦每一支柱都承载着一种人生情感。
锦瑟的评价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被誉为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
诗中追忆了作者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的不幸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
同时,它也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锦瑟》是一首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丰富的象征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出了朦胧的境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情思。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锦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其中所蕴含的悲欢离合、生死轮回等主题,以及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生命、存在和价值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此外,《锦瑟》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颂为经典之作,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审美观念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锦瑟》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
它以其深沉的情感表达、丰富的象征意象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锦瑟》 文章解读
《锦瑟》文章解读杨洪基唱过《锦瑟》这首歌曲,深情而动听。
那么,《锦瑟》这首诗究竟是怎样的一首诗呢?本文将从诗人、题材、结构和意境四个方面对《锦瑟》进行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锦瑟》的作者和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他是唐代文学的巅峰之一,被誉为"李杜之间,乃公子哥"。
李商隐以其细致入微、意境深远的诗歌风格,享有盛名。
而《锦瑟》则是李商隐早期的作品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锦瑟》的题材和主题。
这首诗的题材是琴,可以说是以琴为主题的抒情诗。
通过对琴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和忧伤之情。
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话直观地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还将琴弦比喻为心弦,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然后,我们来分析一下《锦瑟》的结构和用词。
这首诗共有七句,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每句都以平仄严谨的五言句式构成,音韵优美动听。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和比喻等。
比如,“琴断弦已坠”将琴弦的断裂夸张成了琴身的坠落,形象生动。
同时,用词精准、贴切,富有音韵感,使整首诗更具审美价值。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锦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整首诗以琴为线索,通过琴弦的断裂和诗人的哀叹,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失去的爱情的无尽思念和痛苦。
诗中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如“白发齐眉生,青春各已还”、“伤心秦汉经行处,读书万卷始通神”,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质朴真挚,使读者产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锦瑟》是一首以琴为主题的抒情诗,通过描绘琴弦的断裂,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时光和失去的爱情的思念和痛苦。
诗中运用了精湛的修辞手法,结构优美,用词精准,意境深远。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不禁反思自己的人生和情感。
总结起来,《锦瑟》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琴弦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往事和失去爱情的思念之情。
《锦瑟》 文章解析
《锦瑟》文章解析《锦瑟》是中国古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作,通过对古乐器“锦瑟”的描写,表达了人生的苦短和时光的流逝。
本文将对李商隐的这首诗进行解析,分析其意境、艺术手法和主题等方面的内容。
一、诗歌背景与题材介绍《锦瑟》这首诗作是李商隐于唐代创作的,可见李商隐对古乐器的钟爱与欣赏之情。
该诗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为开篇,描述了锦瑟的美妙音响,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人生的哲理和时光的流逝,使诗作更加富有内涵。
二、意境的描绘与感受诗中的锦瑟被描绘成只有五十根弦,但却能奏出丰富多彩的音乐。
作者通过对乐器的描写,展现了其音色华美、音律动听的特点。
在读者的脑海中,很容易形成一幅奇妙的音乐画面,使人感受到锦瑟所散发的美好与魅力。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使诗作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首先是用字方面,作者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词语描述,增加了诗的艺术感。
其次是句法运用,通过运用排比和对偶等手法,使诗歌更加优美。
此外,还有意象的运用,通过描绘“纤弱”、“柔情”等词语,凸显了锦瑟的柔美与脆弱。
四、主题的阐述与思考《锦瑟》中主题的核心是人生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通过对乐器的描写,作者意在表达人生的脆弱无常和光阴易逝的真理。
这一主题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使人深感时间的珍贵与宝贵。
诗中的“凄清”、“切切”等词汇,更加突出了时光的无情和命运的弄人。
五、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锦瑟》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由四个四行节构成,每行五或七个字。
整首诗以叙述为主,情绪缠绵而深沉。
在结构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和对仗,以及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句韵律流畅,表达更加自然。
六、诗歌的影响与审美价值《锦瑟》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既体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也展现了他卓越的诗歌才华。
这首诗作深邃而含蓄,突破了艺术形式与人生境遇之间的限制,使人们对音乐、艺术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影响力。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摘要】《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诗歌作品,通过运用比喻、对比、象征、意象和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出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和痛苦。
比喻手法使诗歌中的琴弦比喻为人的感情,对比手法则对照了琴弦的美丽和脆弱,象征手法则将琴弦与人心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意象手法通过描绘琴弦的形态和声音传达了诗人的心情,而音乐手法则为诗歌增添了动听的音乐感。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感慨和追求,使诗歌富有情感与音乐美感,展现出了深刻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商隐, 《锦瑟》, 艺术手法, 比喻手法, 对比手法, 象征手法, 意象手法, 音乐手法, 文学作品, 引言, 正文, 结论, 背景, 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李商隐《锦瑟》的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细腻、含蓄而著称。
《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离别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对比、象征、意象和音乐等手法,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读者,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锦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感受他那种深沉、含蓄的内心世界。
1.2 阐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文学作品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传播文化、表达情感的载体。
文学作品可以带领读者探索人性的深层次,反映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李商隐的《锦瑟》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通过深邃的意象和精妙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沉重,引发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反思。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审美享受,更在于它对人类情感、思想的影响与启迪,成为人们心灵的一种精神食粮,滋养着人们内心的丰富与深度。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摘要】李商隐的诗作《锦瑟》描绘了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形象,通过运用象征手法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通过对比手法巧妙地突显了诗歌的主题,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含义。
在诗歌的音美方面,李商隐运用了精妙的音韵,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
诗中富含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通过抒情手法,李商隐打动了读者的情感,让人产生共鸣和感悟。
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能力。
【关键词】李商隐,锦瑟,艺术手法,象征手法,对比手法,音美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内心矛盾,主题,表现力,读者情感,总结。
1. 引言1.1 介绍李商隐《锦瑟》的背景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婉约柔媚、情感细腻而著称。
《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古琴这一古老乐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情与矛盾。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他对爱情和生命的复杂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琴声的叙述,他巧妙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将个人情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
《锦瑟》不仅仅是一首描写乐器的诗歌,更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矛盾的情感之作。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让人感叹其诗歌才华和才情之丰沛。
2. 正文2.1 运用象征手法揭示内心矛盾在《锦瑟》中,锦瑟被描绘为“空山不见人,但听人语响”,这种描写呈现出乐器的空虚和荒凉,与人物对它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内涵,让读者通过乐器的形象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痛苦和纷扰。
通过这种方式,诗歌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慨,还展现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通过象征手法揭示内心矛盾,李商隐的《锦瑟》成为一首富有思想性和表现力的经典之作。
2.2 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主题李商隐的《锦瑟》中也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显主题。
在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外在的美好和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赏析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鉴赏】《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评价不一的一首诗。
本诗和李商隐其他一些内容晦涩的诗一样,之所以引得众说纷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传统的写作形式中加入了象征主义的元素和印象派的手法(当然是无意识的),用具体可感的物象表现抽象的情感,情感和物象之间有时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读李商隐的诗,我们更多是去感受客观物象给人的感觉和主观情感之间的相似之处。
很显然,本诗是时过境迁之后,对往日一段刻骨铭心情感的追忆。
或许当事人还在,或许有什么难言之痛,诗人有意以较多的典故作一种隐讳、婉曲的表达。
标题取句首二字,并非全无意义,瑟音凄苦,《锦瑟》里蕴含着苦涩的回忆。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首联是第一部分,以锦瑟起兴,引起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锦瑟啊,怎么平白无故有那么多弦咽?一弦一柱都蕴藏着对“华年”的追忆。
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诗人的抱怨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以此来喻往事难忘、苦涩的情愁无穷无尽。
次句明确说明追忆的是“华年”。
那个忘不了的“华年”里有着怎样的精彩,怎样惊天动地的情爱,怎样铭心刻骨的故事啊?诗人就用一个抽象的词,而我们已浮想联翩了,宋词人贺铸问:“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论诗三十首》)。
颔联、颈联是第二部分,写所忆所思的“华年”留给诗人的感受。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迷惘: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醒来后茫然自思,不知道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
这是一种似幻似真的境界,朦胧而迷离。
“望帝春心托杜鹃”是执著:蜀帝死了,但他的心没有死,到春天,他把灵魂化为杜鹃鸟,仍啼叫不止,直至叫得口中滴血。
凄苦如此,还不回头,什么样的情怀这样痴迷不悟?“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寂寥:皓月当空,浩瀚的海面,黛青的波浪涌动起伏,月光下,张开的海蚌壳里的珍珠,晶莹剔透,清辉流转,是珠光,是泪光?辽阔、旷远、皓净,而又孤清寂寥。
李商隐锦瑟讲解
李商隐锦瑟讲解《锦瑟》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全诗描写了一位相思女子在思念之下弹奏着古琴,情感的内涵深厚,语言艺术也极为精妙,堪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首先,《锦瑟》的标题取自于琴的名称,以琴喻人,这是李商隐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琴音抒发内心的情感,传达诗人对相思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篇,“锦瑟无端五十弦”,立即将读者引入到一种意象之中。
锦瑟是古代音乐器乐之一,古称“五十弦”,其构造十分精细,琴弦之多呼之欲出。
诗人以“锦瑟无端”来形容内心情感的无端,无法控制,强调了相思之情无法自持。
“一弦一柱思华年”,表现出詩人對逝去岁月的怀旧之情。
每一根琴弦都承载着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怀念,展露了对过往时光的思念,悲怆之意令人动容。
接着,詩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与琴师之间的爱情,琴与琴师的关系在诗中成为一个比喻和隐喻。
诗中写着,“天生尤物凤皇汉,比翼连枝当日愿。
”詩人將自己與琴師之間的愛情比作凤凰与百鸟双飞的美好联姻,愿与琴师相伴相守。
诗人随后写道“没有相思不能高愿”,以琴师的相思之情来衬托詩人对琴师的爱的坚贞。
而詩人之所以弹奏锦瑟,正是为了表达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琴声婉转悠扬,比喻着诗人对爱情的期望。
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再次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写道“悠悠我心,联翩(piān)君思”。
这里的“悠悠我心”用以描述诗人内心的愁绪,而“联翩君思”形容爱人的思念像羽毛般扑扇心头。
整个句子让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相思之情。
通过“琴师之音”,李商隐将诗人对爱情的饱满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琴声与诗意相辅相成,令人感受到一种古意盎然的内心情怀。
《锦瑟》以流畅的语言和优美的形象勾勒出詩人内心的苦闷和思念之意,给读者带来了深情和美感。
总之,李商隐的《锦瑟》以古琴锦瑟为喻体现了诗人无法控制的相思之情。
通过琴声传达出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旧,表达对琴师的爱情,以及对爱人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以婉转悠扬的语言和精美的意象营造了一种温馨悲伤的情感氛围,并以此唤起读者的共鸣。
从《锦瑟》诗词中解读李商隐的四大困惑
从《锦瑟》诗词中解读李商隐的四大困惑从《锦瑟》诗词中解读李商隐的四大困惑《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
此诗以含意的隐晦、意境的朦胧而著称,也以其特有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历代诗评家和注家一次又一次地试图了开她神秘的面纱。
李商隐被称为朦胧诗之祖,其诗大量运用典故与比喻,且比喻多为隐藏本体的借喻手法,往往将心中的朦胧情感,化为恍惚迷离的独特意象,观之如雾里看花,思之则飘渺难寻。
《锦瑟》一诗尤为突出。
该诗成为千古诗谜,甚至被称为中国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主要原因是中间两联典故描绘出的四幅画面,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涵蕴着人生的几乎所有境界。
而该诗之朦胧,也主要由颔联颈联氤氲而出――人生之大,莫若死生无常;处世之困,莫过真幻不分;情感之扰,莫非或喜或悲;学成之惑,莫如或用或藏。
生与死,真与幻,悲与喜,用与藏,都是鲜明对立而易于分别的概念,但《锦瑟》一诗却有意羼杂之混淆之,故其不朦胧也难矣。
“庄生晓梦迷蝴蝶”,其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周梦蝶”的典故主要表现了庄子“齐物”的思想。
人生在世,连梦与现实都不能分辨,连自己是人还是虫豸鸟兽都无法判定,又怎能确切地界定身外之物呢?此为朦胧之第一重。
“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口中流血,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为人的望帝早已仙逝,为鸟的悲啼依然挥之不去。
无论从佛家的轮回转世说来看,还是从情感与精神两层面来看,孰能断言望帝是死是生?此为朦胧之第二重。
珠生于蚌,蚌成于海。
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而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
“沧海月明珠有泪”,眼泪因悲伤而坠落,却化为价值连城的珍珠,此处“悲”与“喜”相反相成,而老子的辩证法亦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且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文档资料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锦瑟》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坛上新理论层出不穷,但是新批评作为形式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却从未退出过。
本文的目的是:在简要分析新批评的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展示“细读”在诗歌解读方面的价值。
其细读的方法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谜。
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
至《锦瑟》问世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分析此诗,观点各自不同。
、复义复义”原指语言的多义所形成的复合意义,体现在诗歌中为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1] 。
如李商隐的《锦瑟》。
首先是用字的巧妙性。
李商隐的诗有的时候叫做《无题》,有的时候他取开头的两个字作为诗的标题,就如此诗《锦瑟》就文字本身来分析,“瑟”是一种乐器,“锦”是形容瑟”上的装饰非常美丽,这就是”锦瑟“的文本含义。
”锦瑟“这两个字给人的印象一个就是美好,还有利用音乐来传达情谊。
在传统看来,琴瑟指的是你心里边有什么样的感情,你就会弹出什么样的音乐。
中国的古人一直以来相信音乐是一定能够把你的内心的情意、品格都表达出来。
“无端“这个词在诗中更显得微妙,正是”无端“这个词让整首诗更为复杂,从而使人联想到是诗人听着悲伤的锦瑟,而引发感慨,还是想到华年的流逝而去伤感。
显然,”无端“并没有明显的理由,也没有明显的原因。
另外,” 无端“两个字表明它是无缘无故这样的,并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所以更显出一种无奈之感。
其次就是“迷”字和“晓”字,本来的典故是没有这两个字的,但是诗人李商隐用自己的理解加上这两个字,让诗颇有深意。
“晓梦”指的是破晓以前的梦,说明梦很短,很快就要醒了。
而“迷”字说明诗人是如何的痴迷于蝴蝶翩翩飞舞的梦幻美丽之中,然而这样的美丽却是短暂的,表达出对美好的事物即将逝去的惋惜和自己无法把握的无奈之感。
“此情”两字本身就带有模糊性。
“此”字在古代汉语中为代词,在这首诗中指代并不明确,也许是怀才不遇的悲哀,也许是对逝去青春的感慨, 或是爱情家庭生活的怅惘,以及人生历程中悔恨和遗憾、伤感和困惑,或者仅仅是作者发一时之感。
李商隐《锦瑟》中的概念隐喻
李商隐《锦瑟》中的概念隐喻
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富含象征、典故和隐喻的诗,其中包含了多个层面的概念隐喻。
这首诗以“锦瑟”这一实物为触发点,通过音乐(瑟之弦)与时间流逝(华年)、梦境与现实、生死轮回、美玉与烟雾等意象的交织,构筑了一系列深邃而复杂的概念隐喻。
1.时间与人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这里将锦瑟的每一根弦和每一段音柱比喻成人生的片段或岁月的痕迹,表达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深
深怀念与思索。
2.梦境与幻觉: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隐喻人生如梦,真假难辨;同时引用望帝化为杜鹃鸟的传说,表达了无法排遣的
情感寄托和生命中难以实现的愿望。
3.生死与哀愁: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沧海中的明珠暗喻泪水,可能寓意生命的苦涩和悲凉;蓝田产玉之地在阳光下升起烟霭,则象征着美
好的事物如同短暂的烟云般易逝,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和对死
亡的思考。
4.追忆与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说明现在所追忆的情感,在当时就已是模糊不清、怅惘不已的状态,进一步强化
了全诗笼罩的朦胧感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锦瑟》中的概念隐喻丰富多样,既有时间与生命历程的类比,又有内心情感与外在自然现象的交融,共同构建了一种意境深远、寓意丰富的诗歌空间,体现了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从多角度解读《锦瑟》:教案分享
从多角度解读《锦瑟》:教案分享。
一、历史背景解读《锦瑟》是李商隐在唐代晚期写的。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然而,唐朝末年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原因,使得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锦瑟》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诗中,李商隐用琵琶和箫这样的音乐器来寄托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作者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痛苦。
这样的历史背景解读有利于学生了解唐朝末年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揭示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二、形式手法解读从形式上来看,李商隐在《锦瑟》中使用了象征手法。
他把琵琶和箫这样的音乐器寄托在自己的内心和诗歌中,投射出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例如,序幕部分中,“锦瑟无端五十弦”,弦数之多不仅反映出琵琶的弱点,更从象征上提出“五十”这一寓意,暗示着五十年代的种种不忍卒睹的景象。
另外,在诗歌结尾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作者那用箫吹出的声音与境界一样,处处流淌着“水”的意象,把自己的感受和诗愁氤氲在海天之间。
这样的形式手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三、文化内涵解读《锦瑟》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体现了唐朝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例如,李商隐在诗中使用了“琵琶”和“箫”这样的音乐器,这两个乐器是唐朝时期最为普遍的音乐器之一。
琵琶是令人神往的传统民族乐器,它的音色沉静深远,幽雅优美,而箫声优美悠扬、高亢激昂,其音色一旦吹响,便很容易令人神魂颠倒。
通过这两个音乐器,李商隐把自己的情感生动地融入到诗歌中,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文化内涵解读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唐朝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内涵。
《锦瑟》是一首蕴含丰富含义的诗歌,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历史背景解读、形式手法解读和文化内涵解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首诗歌的美妙之处。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锦瑟》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博大精深的情感内涵,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作者借助“锦瑟无端五十弦”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
本文将从情感内涵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这首诗歌表现出作者的孤独感和无奈感。
诗中的“锦瑟无端五十弦”表现的是一种空虚和孤独感,使整个诗歌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
作者借助“五十弦”的比喻,强调了自己心灵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人生中的无常。
五十弦指的是事物的多变,作者其实是想表达出世间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生命的渺小。
其次,诗中所表现的情感还有一种悲凉中带有的豁达。
作者说“一弦一柱思华年”,表达了对于时间的感慨和追忆。
但是在“举杯邀月对影成三”的部分,借助夜色和月光,表现出作者又对这种情感的豁达和释然,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他并不悲叹和绝望,而是选择乐观向前。
这体现了作者平静处世的态度。
第三,本诗歌由开口白话转入咏叹调,体现了情感的层次感。
开头“锦瑟无端五十弦”,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孤独感,接下来的“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则更多的是通过咏叹调的方式,展现了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情感表现。
这样的转换让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更加有感受。
《锦瑟》这首诗歌通过诗人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抒发出自己的内心孤独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于世事无常的理解和接受。
通过婉转而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情感内涵。
这也使得这首诗歌成为浓墨重彩的经典之作,值得后人深度品读体悟。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
浅析《锦瑟》诗的情感内涵《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年英俊、才华横溢,却因为悲痛而自缢的形象。
诗歌风情典雅,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爱情、和人性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语言艺术方面1.1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既增强了艺术效果,也突显了诗意。
首先,李商隐使用了比喻。
例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万树梨花”来比喻美好的春天;“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他把月光比喻为笼罩着冷水、沙滩的烟雾,以形象生动的手法表现寒冷的夜晚。
此外,“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少年容貌破好,使用了形象而生动的表达方式。
“红酥手,黄藤酒,想死就已成灰烬”中“红酥手”比喻少年脸蛋红嫩秀美、五官端正均匀,而“黄藤酒”则寓意少年爱情甜美且短暂,所以他想死也已经没有留恋。
其次,诗人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
如“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些对偶和排比不仅构成了诗歌的美感,还点明了所表达的情感。
再次,诗人在《锦瑟》中采用了人物形象比拟和象征。
例如,“绿树杳杳,别离晚凉”中的“别离晚凉”,通过绿树的暗淡和抽象的别离与昏暮凉爽的联想,意味着少年离别的悲凉和孤独。
诗歌故事中少年是被心爱的姑娘所伤而自杀,诗歌中少年代表了一个爱情中征程远离另一人的人,道德和情感都愈发地黯淡且混杂。
人物形象比拟和象征的采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1.2 结构组合《锦瑟》的结构和组合是它成功的关键之一。
首先,诗歌采用七律的形式,每个句子以七个字为一个单位,行韵平仄平仄平平仄。
这种结构感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流动感,增加了读者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其次,诗歌通过几种重复手法不断强化了情感内涵。
如开头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结尾的“悲死了谁”,以及服饰的互相呼应(红酥手和黄藤酒)。
其中“锦瑟无端五十弦”标志着诗歌核心:无常和宿命。
无论是人性还是非人性的事件,都拥有去正印和繁荣的朝向,以此反射诗人认可生命与爱情中途所发生的不完美。
李商隐《锦瑟》的讲解
李商隐《锦瑟》的讲解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诗中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
关于《锦瑟》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这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这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
另外,还有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
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
总的来说,《锦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象征意义的诗作,其主题和意义可能因读者而异。
李商隐《锦瑟》多角度解读示例
李商隐《锦瑟》多角度解读示例作者:罗佩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5期李商隐的诗作《锦瑟》,因为诗句典雅,意境优美,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但由于它创作的详细时间、创作的具体背景,史料缺乏准确记载,因而该诗的创作动机、写作目的后人无从知晓,再加上诗作表意含蓄、用典委婉、意境朦胧,后世读者对其写作意图、作品主旨感到扑朔迷离,难以确定,于是对这首诗的写作原由就有了多种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初次阅读这首诗作的中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同时也给讲授这首诗的教师带来了一定困难,让他们都有一种无所适从、莫名其妙的感觉。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这种现象,也许这种困惑就会释然,因为“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留下的缺憾,反而给读者带来了二次创作的更大空间,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这首作品。
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的阅读理解这首表意朦胧的作品,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这首诗的几种不同解读尝试作点示范例说,以期有抛砖引玉之效。
一、咏物说中国古代,本来就有一类单纯的咏物诗,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等。
它们描景状物,刻画形象,从而咏物抒情,体物写志,表达作者对所咏之物的爱憎之情、褒贬之意。
其实,李商隐也写过不少这样的咏物诗。
如:《菊花》(“暗暗淡淡紫”)、《谑柳》(“已带黄金缕”)等等。
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就是一把装饰精美的琴瑟。
它质地优良,外表华丽,让人喜爱。
作者目睹其形、耳闻其声,不觉情动于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锦瑟》就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它:锦瑟啊锦瑟,你是何缘故拥有五十根琴弦?你的那一根根琴弦一根根琴柱都让人想起那些美好的年华。
你那快乐的曲调,使我像庄周梦蝶一样因为快乐而忘了自己,你那忧伤的旋律,使我像望帝啼鹃一样因为悲伤而痛苦欲绝。
李商隐《锦瑟》精品
李商隐《锦瑟》精品一、背景介绍《锦瑟》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属于他晚年的作品之一。
李商隐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擅长写诗,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闻名。
《锦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二、诗歌赏析1. 诗歌内容李商隐的《锦瑟》通过描述一个情感动荡的人物,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的主题。
诗歌以锦瑟为比喻,唤起了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2. 诗歌结构《锦瑟》的结构严谨,共14行。
整首诗采用律诗的形式,每行五言,整首诗采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诗歌更具音乐性。
3. 诗歌意象《锦瑟》通过锦瑟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变迁的思考。
锦瑟被用来比喻人生的喜怒哀乐,人生的变幻无常。
诗中描述了锦瑟失调、声音凄凉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沉痛。
4. 诗歌主题《锦瑟》的主题是人生的无常和变迁。
诗中通过锦瑟的形象,表达了人生如同锦瑟般多呈现出喜怒哀乐、起伏不定的特点。
作者通过揭示人生的无常性,表达了对于生活的思考和不安。
三、李商隐的艺术风格1. 继承和创新李商隐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秉承了唐代诗歌的传统和风格,同时也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个人特色。
他的作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注重音韵和押韵的独特技巧,使其作品在当时就备受瞩目。
2. 感情表达李商隐的诗作重视表达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不安的情感。
他通过深入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将自己的感受转化为诗歌的语言,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3. 意象和意境李商隐的作品常常运用意象和意境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使读者产生共鸣。
四、影响和评价《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其优美的词句、深思熟虑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李商隐的诗歌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五、总结《锦瑟》是李商隐的一首精品诗作,通过锦瑟的意象和深沉的思想,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变迁的主题。
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整理版]
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复任盐铁推官。
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
晚年闲居郑州,病逝。
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锦瑟一诗以首二字为题,李商隐诗多有此例,与其无题诗相类。
本诗是李商隐有代表性的隐晦难解的诗,众说纷纭。
有的说这是悼念一位少女,甚至说是令狐楚家中的一婢女名“锦瑟”。
有的说是悼念其前妻王氏。
有的说是他自悲身世及与其靠山令狐家的波折。
有的说这是他自编诗集的“代序”,实为表述其写作甘苦体会。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商隐这首《锦瑟》区区几十字,却以它无可比拟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世代的读诗论诗者一遍又一遍的为之诠释探寻其意义,王士祯曾经感慨道:“一篇《锦瑟》解人难”(《渔洋集》),甚至到了现代仍不断有人提出新的证据和方法试图对其进行解读。
据今人黄世中统计,自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对此诗的解释有十四解十八家,分别是“令狐青衣”说、“咏瑟”说、“令狐青衣”说和“咏瑟”说调和合一、“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情诗”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自伤兼悼亡”说、“令狐恩怨”说、“诗序或自题其诗”说、“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寄托君臣朋友”说、“情场忏悔”说、无解说等[1],真是奇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锦瑟》的形式主义解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复任盐铁推官。
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
晚年闲居郑州,病逝。
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锦瑟一诗以首二字为题,李商隐诗多有此例,与其无题诗相类。
本诗是李商隐有代表性的隐晦难解的诗,众说纷纭。
有的说这是悼念一位少女,甚至说是令狐楚家中的一婢女名“锦瑟”。
有的说是悼念其前妻王氏。
有的说是他自悲身世及与其靠山令狐家的波折。
有的说这是他自编诗集的“代序”,实为表述其写作甘苦体会。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李商隐这首《锦瑟》区区几十字,却以它无可比拟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世代的读诗论诗者一遍又一遍的为之诠释探寻其意义,王士祯曾经感慨道:“一篇《锦瑟》解人难”(《渔洋集》),甚至到了现代仍不断有人提出新的证据和方法试图对其进行解读。
据今人黄世中统计,自刘攽至于清末民初之张采田对此诗的解释有十四解十八家,分别是“令狐青衣”说、“咏瑟”说、“令狐青衣”说和“咏瑟”说调和合一、“咏瑟以自伤身世”说、“情诗”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自伤兼悼亡”说、“令狐恩怨”说、“诗序或自题其诗”说、“伤唐祚或感国祚兴衰”说、“寄托君臣朋友”说、“情场忏悔”说、无解说等[1],真是奇观。
为何一首小诗能够引发如此众多人的兴趣且其经世代演变而不衰呢?在此姑且不论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仅从作品作为一个单独的文学文本来分析。
首先肯定是此诗在主题上含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为解释者提供了多种解释的线索;其次也从侧面说明上述解释都只是一个方面,都无法涵盖其全部魅力之所在,故每个人读诗都觉得前人的解释不合己意。
不管是自伤、悼亡、还是咏瑟、情诗,它们大都基于作品与社会现实、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有的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分析此诗的主题,有的是从作者的身世和经历来解读,也就是说上述的种种研究都是以作者为核心的研究,按照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内部和外部的分野,这些研究都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其实就如上文所述的,一篇小诗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但从其与社会与作者的关系是无法全面解释的,从文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也许能够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从文学内部的特点对之进行有效的阐释也正是这首诗的传统解释中所缺乏的。
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的俄国形式主义正是一种着眼于文学内部规律以考察文学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思潮,对这首诗进行形式主义的解读,或许能够为这首诗的阐释增添另外一个角度,结合传统阐释中的成果,使人们认识到这首作品的真正魅力。
事实上,《锦瑟》这首诗也正是这样一个形式主义批评的范本。
它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意象,它们在诗中的使用手法和产生的效果集中地反映了形式主义文论中“陌生化”的原则。
全诗共使用了五个典故,“锦瑟五十弦”、“庄生梦蝶”、“望帝和杜鹃”、“珠泪”、“玉生烟”,首先作者在使用典故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选用了一些意义模糊或有多处来源的典故,使读者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确认典故的来源,多种典故的多种释义,造成了诗歌的主题和意象解释的多义性,这就打破了阅读中的常规化、机械化,营造出了陌生化的效果。
“锦瑟五十弦”典中,关于瑟之弦的数量至少有两个出处。
《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
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些关于弦数不确定的出处,正是后人解读中产生种种穿凿解释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取何种出处,见仁见智,本文从文本本身出发倾向于将“锦瑟”当作绘文之瑟,“五十弦”也仅为瑟的弦数。
“望帝和杜鹃”典也有几个来源,《水经注·蜀论》:“望帝者,杜宇也。
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
”《蜀王本纪》:“望帝使龟灵治水,与其妻通,惭愧,且以德不及龟灵,乃委国授之。
望帝去时,子规方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
”《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
”而关于“珠有泪”的典故,《文选注》中记载:“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
”郭宪《别国洞冥记》:“味勒国在日本,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得珠泪,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
”《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大戴礼记》:“蚌蛤龟珠,与月盛虚。
”至于“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蓝田为产玉盛地,皆无异议。
但“玉生烟”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吴女紫玉传》:“王梳妆,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
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
重以远还,闻玉已死,故斋牲币诣冢吊唁。
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
不为发冢,愿忽推治。
’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
”另外在《困学纪闻》里也有记载:“司空表圣云:‘戴容州叔伦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想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义山句本此。
”戴容州之语,使后人往往将“蓝田日暖玉生烟”附会成李商隐在描绘其诗歌创作历程。
至于上述种种不同的典故来源应取何意,本文不加深究,因其无碍于对之进行形式主义的分析。
如上所述,此诗使用的典故由于本身在客观上有多义性,且典故数量众多,不仅如此,作者在使用某些典故或意象时,还对典故或意象的本意进行翻新,通过有组织的扭曲,使它们产生了“陌生”“反常”“疏离”的效果。
下面分别对前面六句进行分析:第一句“锦瑟无端五十弦”,锦瑟这种乐器本身就有五十弦(此处根据李商隐诗中常用的瑟五十弦之例),原本平常,但作者的无端之问:锦瑟啊,你为什么是五十根弦呢?使之产生新意,奇特之问自然引出第二句,为“无端”作解。
第二句“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的一弦一柱令作者想起了逝去的华年。
在这里,用锦瑟的弦数比喻逝去的华年,此意非“锦瑟”典所原有,是作者对典故原意的发挥,使之产生新意。
而且这两句中对典故的使用也十分高明,“第二句介入一个‘思’字,便把两句所咏的客观景象,完全染上了主观的——作者的感情了。
”[2]第三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庄生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这里讲的是人与“物化”的境界,而此种状态的描述是“栩栩然”,典故的原意并没有突出梦幻,但作者在使用时加入一个“迷”字,使之产生朦胧变幻的美感,此处作者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意义,但将典故中的一种氛围进行强化,新的意义便表现出来了。
加入一个“晓”字,表达梦之短促,人生中所逝年华之感慨。
此句中,典故的原意和诗中所表现的意义之间产生了一种语言的张力。
第四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本文选取望帝死化为杜鹃作为此句典故的出处,根据的是诗中至始至终所笼罩的哀怨的情调。
此典故本身就具有凄美的色彩,作者在此句中介入“春心”二字,和原有典故之意完美结合。
“春心”当指伤春之心,与上句中人生短暂相适应,更添其凄美哀怨的情感。
添入“春心”,堪称创造,“这便把此一故事完全点活,而使其得到了作者所要求的新生命。
”[3]第五句“沧海月明珠有泪”,月圆之时,珠盈盈饱满,晶莹透亮,似在流泪,缀沧海之背景,顿生苍茫之感。
典故的原意有月圆珠全月亏珠阙但并无生命逝去之意,但作者加上似泪的比喻,生命无常的感觉就十分自然了,这也是对典故的活用和翻新。
第六句“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典故中,紫玉为韩重笃情而复生,如烟而去。
这本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但在此句中,蓝田这个地方日光照耀,美玉似要化烟而去,显然作者在使用中没有采用原有的情爱的内涵。
就如上面几句中,庄生句所表现了梦幻,望帝句表达了一种哀怨,沧海句所表达的是清廖的氛围,此句营造的是一种缥缈。
[4]第四句到第六句中,庄生、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月明、珠泪、蓝田、日暖、玉烟等众多意象迭加在一起,其中庄生和望帝、蝴蝶和杜鹃、沧海和蓝田、月明和日暖、珠泪和玉烟皆应出现在选择轴上的词语,在此诗中被组织在横向的组合轴上,使它们形成一组转喻,正如形式主义所认为的诗性功能在于“把对等原则从选择过程带入组合过程。
”雅各布森指出:“相似性附着于毗邻性,其结果是使象征性、复杂性和多义性成为诗的实质……在诗中,由于相似性被带入到毗邻性,一切转喻都具有了轻微的隐喻特征,而一切隐喻也同样带上了转喻的色彩。
”[5]这些意象和词语共同构造了一幅凄美、朦胧、迷离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绚丽摇曳,变幻不定,令人神往,此诗的真正魅力正源于此。
此诗在结构上也体现了陌生化的原则,据徐复观先生的分析,此诗在局部和整体上都存在着一种意境的转换,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他指出:“第三、第四两句,用一个字作转折,如第三句用一‘迷’字,第四句用一‘托’字作转折,第五、第六句则不见有转折之迹,而仅用‘有泪’‘生烟’的点染,以达到每句的下三字,实承上四字而作了意境的转换。
”“第七句,义山是以他作诗时向佛教求解脱的心情,对上六句所说的加以否定,‘可待成追忆’犹言这些如梦如幻的事这情,还值得追忆吗?对全诗而言,是一大转折、一大跌宕。
而第八句的‘已惘然’,与第二句的‘思’字呼应,又对前六句所说的肯定过来,对第七句而言却又是一个转折、一种跌宕。
”[6]此种跌宕起伏和转折不仅使读者陷入意象和典故的迷阵中,而且通过不断的有组织的对意象和典故的原有意义进行扭曲,加大了对诗意探寻的难度。
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对诗的文本进行分析,把种种的意思暂时悬置起来,或许更能接近此诗的所构造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