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省教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要点汇编.doc

四川省屮小学公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木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一一《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虫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荇。
《教育公«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宵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W,泛指凡是能够增忪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M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毕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H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P32. 教育的耍素:教育者、受教tf者、教tf措施P3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耍的关系和矛盾。
(2 )二者其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齐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宵内容,共同的教育H的,促进受教奍索质的全面发展。
3. 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W:实体教W与虚体教育:社会教W、家庭教W和学校教tf。
4.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0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5. 教宵的基本规律:教育ii基本规律宥W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门相传),(2 )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卞导地位),(3)现代教育(凼家加强了对教育的熏视和下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酋•及、教育的世俗化、熏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P77.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8(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 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宄,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含已考真题)

一、简答题教育学部分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真题解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题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解析: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菲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认为只有经验感觉才是实在的东西,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二、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
2.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主要观点:儿童中心论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按儿童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
课程的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中心论代表人物:美国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应该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4.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根据德育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德育。
(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了很多记忆性的东西,需要⼀⼤段时间来复习,⼜是教师招聘考试科⽬之⼀,因此尤为重要,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与学⽣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间的关系是( )。
A、成正⽐B、成反⽐C、没有关系D、有时正⽐,有时反⽐ 2、⼈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体发展表现千差万别,教育要适应年轻⼀代⼈⾝⼼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根据⼉童的实际情况分别促进⼉童发展,做到( )。
A、循序渐进B、适时⽽教C、因材施教D、适度超前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量牢固的⾔语信息 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有( )。
A、实验法B、实习作业法C、发现法D、练习法 5、初⼀(1)班班主任组织学⽣开了⼀个《我喜欢的名⼈名⾔》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将事先选好的⾃⼰喜欢的名⼈名⾔向全班介绍,并说明⾃⼰为什么喜爱。
这种做法贯彻了( )。
A、正⾯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C、⾔⾏⼀致的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七艺”中的三科是指( )。
A、四书B、⽂法C、修辞D、辩证法E、⼏何 7、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德育的最有效途径。
(判断题) 8、教学过程中应主要发挥教师主导作⽤,学⽣主体作⽤是有限度的。
(判断题) 9、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中华⼈民共和国教育法》(判断题) 10、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没有学⽣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判断题)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就整个教学过程⽽⾔,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控制,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学⽣的主体性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到⼤的变化发展过程。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四川省教育考察的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1、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活动。
下列不符合实践的特点的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2、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
关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方向,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从僵化走向灵活B、从法治走向人治C、从封闭走向开放D、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3、暴雨或特大暴雨的袭击常会造成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面对这些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包括包括( )。
(多选题)A、修筑堤坝B、修建分洪区C、修建水库D、整治河道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 )面的价值要求。
A、 B、民族 C、社会 D、公民5、《论衡》是王充所作是一部关于( )的哲学文献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浪漫主义D、社会空想主义6、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生产工具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D。
解析:实践的特点包括:(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
D选项必然性不属于实践的特点。
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主要包括一下内容:(1)从僵化走向灵活;(2)从人治走向法治;(3)从封闭走向开放;(4)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
故本题答案选D 。
3、【答案】ABCD。
解析:面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采取修筑堤坝、修建分洪区、修建水库、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
故本题答案选ABCD。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含已考真题)

一、简答题教育学部分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真题解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题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解析: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菲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认为只有经验感觉才是实在的东西,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二、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
2.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主要观点:儿童中心论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按儿童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
课程的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中心论代表人物:美国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应该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4.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根据德育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德育。
(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四川省教育考察的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1、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活动。
下列不符合实践的特点的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2、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
关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方向,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从僵化走向灵活B、从法治走向人治C、从封闭走向开放D、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3、暴雨或特大暴雨的袭击常会造成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面对这些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包括包括( )。
(多选题)A、修筑堤坝B、修建分洪区C、修建水库D、整治河道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 )面的价值要求。
A、B、民族C、社会D、公民5、《论衡》是王充所作是一部关于( )的哲学文献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浪漫主义D、社会空想主义6、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生产工具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D。
解析:实践的特点包括:(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
D选项必然性不属于实践的特点。
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主要包括一下内容:(1)从僵化走向灵活;(2)从人治走向法治;(3)从封闭走向开放;(4)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
故本题答案选D 。
3、【答案】ABCD。
解析:面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采取修筑堤坝、修建分洪区、修建水库、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
故本题答案选ABCD。
四川省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精华版

法理●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法的社会作用●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四川教师考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面总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选择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在于()A.描述教育事实 B.探讨教育问题C.分析教育现象D.揭示教育规律3、( )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原则D.教育问题4、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大教学论》5、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A.《中庸》B.《礼记》C.《论语》D.《学记》6、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A.《论演说家的教育》B.《理想国》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是通过 ( )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8、下列教育家中( )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A. 裴斯泰洛齐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可夫9、“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 (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 洛克的《教育漫话》C. 卢梭的《爱弥儿》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0、下列被尊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康德C.杜威D.夸美纽斯11、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育科学等著作,表现出有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时机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在()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头20年C.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12、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C.康德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13、主张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的教育学流派是()。
A. 实验教育学B. 文化教育学C. 实用主义教育学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4、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含已考真题)

一、简答题教育学部分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真题解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题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解析: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菲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认为只有经验感觉才是实在的东西,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二、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
2.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主要观点:儿童中心论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按儿童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
课程的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中心论代表人物:美国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应该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4.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根据德育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德育。
(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侠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3.教育的形态(一)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起先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及基本规律:(一)教育的本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1:外部关系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如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同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2:内部关系规律(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规律)3:二者关系: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只能通过内部规律来实现。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及发展1.教育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说(上帝或天创造)(二)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学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的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认为教育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三)心里起源说(美国孟绿,他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四)劳动起源说(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2.教育的发展历史阶段(一)原始社会教育: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教育: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含已考真题)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含已考真题)一、简答题教育学部分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真题解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题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解析: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菲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认为只有经验感觉才是实在的东西,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二、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
2.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主要观点:儿童中心论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按儿童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
课程的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中心论代表人物:美国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应该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
4.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根据德育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德育。
(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简答题(含已考真题)

一、简答题教育学部分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真题解析: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题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加强自身修养。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3.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解析: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菲斯泰洛齐.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
主要观点:认为只有经验感觉才是实在的东西,强调经验的积累和练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二、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主要观点: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目标.2.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杜威、罗杰斯。
主要观点:儿童中心论提倡活动课程和经验课程,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以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按儿童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
课程的目的在于顺应和满足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中心论代表人物:美国布拉梅尔德。
主要观点:主张应该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来组织学校课程.4。
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根据德育的基本原则来分析应该如何进行德育.(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主要是测试考生知识及能力素质等方面差异的主要手段,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一)1、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 )。
(多选题)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包括( )。
(多选题)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官僚主义D、资产阶级3、美国一五年七月一日在白宫宣布与( ),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双方已就在哈瓦那和华盛顿重新开设使馆达成协议。
A、利比亚B、古巴C、叙利亚D、伊拉克4、(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
A、民法B、行政复议法C、刑法D、宪法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左迁为( )。
A、升官B、降职C、搬家D、去世6、对地球的形状表述最准确的是( )。
A、球体B、扁球体C、方形D、不规则的扁球体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ABCD。
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故本题答案选ABCD。
2、【答案】ABC。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为“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故本题答案选ABC。
3、【答案】B。
解析:美国总统奥巴马7月1日在白宫宣布美国和古巴将正式恢复外交关系,双方已就在哈瓦那和华盛顿重新开设使馆达成协议。
故本题答案为B。
4、【答案】D。
解析: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
故本题答案为D。
5、【答案】B。
解析:左迁:古人尊右卑左,习惯上称降职为左迁。
即贬官。
故本题答案为B。
6、【答案】D。
解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椭球体。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二)1、2015年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年底前( )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个别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与教育法、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制过程、教育法律责任、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教育法律救济、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P3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P4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8(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9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
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P10二、教育的功能(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P18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P18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13.1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13.2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P21(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
P22三、教育的目的(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
P31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31(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1)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34四、教师与学生(一)22.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P40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P4124.教师的基本素质:(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P4328.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距诶那个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P44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30.1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30.2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P44 补充30.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素,教师、学生、家长;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怎么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加强自身修养。
P45五、课程(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
P51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2)社会中心课程论(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P51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显性和隐性等。
P52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P54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
P58(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1949——1952年。
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
五个教学计划。
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
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
“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
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
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
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