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与生态的内涵是水乳交融的。
生态课堂具有平衡特质,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学生观。
教学观是生态课堂平衡的关键,平衡的标志是学生自己“生产”知识。
生态课堂还应把握几个基本维度:以童心为本,使语文课堂散发出应有的灵气;以合作为纲,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应有的思维品质;以反思为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关键词:生态课堂;平衡特质;操作维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95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提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
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普遍指生命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把生命的有机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精髓是“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
语文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
这种课以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态的和谐美。
“生态”语文观认为语文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生
态”平衡。
课堂教学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命运动”,知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传递。
这一生态学基本观点的核心,就是要从尊重生命、呵护生命开始,以学生为本,以微笑、快乐为表征,关注真正的语文,关注真正的形象和鲜活诗意灵动的语言,这就是在尊重生命和关注生命状态。
将生态理念迁移到语文课堂教学领域,意在彰显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课堂不再为应试而教学,而是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二、语文生态课堂的平衡特质
生态学中把生态系统处于成熟的、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在生态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通过转变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平衡课堂群体生态,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合作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使学生与学生成为协同的学习者——即维持生态课堂的平衡。
1. 平衡的生态课堂必须是生活化的课堂
在生态课堂中,需要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生命活动,把师生还原为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
要营造一种“生活态”,即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生态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的主动状态之中。
如此,学习便成为有生命意义的生活。
2. 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是生态课堂平衡的关键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
待,相信学生具有学习的天性和创造力,并把学生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和认识活动、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种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独立自主、自由开放地开展合作学习。
同时,教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到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作用。
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会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构建坚定的人生信仰。
如在讲《人生三步骤》时,笔者就“人为什么而生存”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广泛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讲《绝品》时让学生明白在普通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令人仰止的民族大义、职业理想与操守。
在讲《那一年,面包飘香》时去感受师生之间互爱的真情外,让学生更多地确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的理念。
这样,教师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3. 生态课堂平衡的标志是学生自己“生产”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生产知识、物化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
新课程倡导以体验、感悟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
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自发动手实验、获取知识,自由质疑求索、发表意见。
生态课堂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空的占领,给学生更多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实现教师、知识、学生的多元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与互动。
注重学生活动,采取学生圈圈点点、读读议议形式,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推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语文生态课堂操作的基本维度
1. 以童心为本,使语文课堂散发出应有的灵气
生态教育理念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认为,童心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激情保持作用,生态语文课堂应首先以童心为本,激活学生的童心,使语文课堂散发出应有的生态灵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心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对自己的反思,迫使他们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未来。
所以,语文教育要想真正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激活学生的童心意识。
在学习钱穆的《人生三步骤》时,笔者给学生分析了人生命发展过程的三个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大家熟知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层次,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究,笔者让学生们分组来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归宿这一层次的认识。
有一个组列举了刘备和曹操作为对照,他们认为刘备的境界比曹操高,而另一个组的同学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是“成者为王,
败者为寇”的思想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
顺着同学的问题,我随即提出另外一个话题:英雄和奸雄,所处的人生层次有何不同?通过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分析,又根据同学们掌握的历史知识,最终得出结论是:英雄和奸雄,虽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但他们的境界却是相同的。
人们常常崇拜英雄,(下转第107页)(上接第95页)就其功业来说,可能十分伟大,但就其境界来说,并非十分高尚。
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案例中,笔者及时抓住文本的“质疑点”,创造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思维碰撞,笔者还要求学生对同学的观点进一步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样,课堂上不仅能生成各种新的资源,促进教学的发展,更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主体智慧火花的产生及主体生命意义的不断生成。
2. 以合作为纲,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应有的思维品质
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完善”地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个体精神。
而个体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人必须有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的学习活动都要围绕班级的集体性思维过程进行,并从中获得学习认识和体验。
因此,教师有责任建构学生的集体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性思维品质,就是在以班级为基础,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往探讨教材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问题恰恰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把
握自己的个体精神地位,该如何强化自己的个体地位。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觉察力和果断把握集体思维流变的机智。
下面以笔者曾经执教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例加以说明,教学大致分三个流程进行。
第一,提出问题。
在谈到刘和珍牺牲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认为刘和珍不值得死;有的说值得死;还有的说很难说值不值得死,要看分析的角度。
笔者察觉了这一矛盾观念,集体讨论、研究学生的这些困惑,将思考引向深入。
第二,分析问题。
刘和珍的死因是什么?谁杀死她的?她的死对杀死她的人有什么意义?她的死对她自己有什么意义?她的死对
国人有什么意义?她的死对猛士有什么意义?鲁迅是怎样评价她
的死的?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全面了解刘和珍牺牲的意义了。
第三,提出新课题。
关于生死的意义,让学生查找资料并阐述。
很显然,后两个环节也不可能由学生单独完成,必须通过合作学习,靠集体智慧才能解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设任何关卡,没有设情境的圈子让学生往里钻,也没有对学生撒手不管,只与他们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师生间也是一种协同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
其间,学生是自由的、自觉的,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完整的。
在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思维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并没有因他人的参与而消解,反而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被强化了。
生态的语文课
堂教学就在学生的广泛合作中进行塑造和建构。
3. 以反思为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完整的人,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反省意识。
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让学生学会即时反思。
唯有如此,才能最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我反省才能使学生始终知道我是“我”。
这是生态课堂的基础。
记得上《寻找时传祥》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
活动前,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活动后,笔者又布置了采访身边榜样人物的任务,活动课环环相扣,层层连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体验。
笔者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里自由地徜徉,精心地拨动着学生生命的“情弦”,常常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生命的震撼和心灵的启迪。
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要想自由地展示、自觉地创造,就必须具有反省意识。
自我反省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创新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具有自我反思意识,正是生态系统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是反思个体之于整个生态的意义。
总之,生态的语文课堂追求课堂的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快乐、生成。
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上,师生能够心灵融通,思维碰撞;学生会妙语连珠、兴趣盎然;教师会怦然心动、神采飞扬。
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灵就放飞了,想象就张开了,灵性就唤醒了,智慧就生长了,课堂就会洋溢着诗的激情、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
学生的自主感悟、主动探究就会卓有成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会恰到好处,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森.新课程呼唤课堂的生态平衡与优化[j].网络科技时代,2008(3).
[2] 蔡明,闵振宇等.语文人心中的伊甸园[j].中学语文教学,2009(3).
[3] 蔡明.生态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13(4b).
(作者单位:浙江省泰顺职业教育中心 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