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实验心理学是通过科学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环节。

本文将以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为主题,探讨实验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设计要点。

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起点,它明确了实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目的通常涉及对特定心理现象的探究、心理机制的解释或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等。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确保能够得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结论。

二、实验假设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目的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它是实验设计的重要基础。

实验假设应该具备明确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

在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中,实验假设通常包括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通过对比两个假设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

三、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实验的核心环节,它决定了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数据收集方式。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实验的独立变量和依赖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的规范等因素。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应该尽量遵循科学原则,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它包括实验条件的确定、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流程的安排和实验人员的培训等环节。

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保证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五、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实验心理学实验结果的统计和解释过程,它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科学推断。

在数据分析中,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

数据分析的结果应该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果,为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是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它通过明确实验目的、建立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数据,来探索和解释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doc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doc

《实验心理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目的:1、通过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2、学习使用触棒迷津。

器材:JGW—B型心理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计时计数器单元。

步骤:1、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连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计时计数器单元的计时计数键。

2、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

被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

主试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次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最多不超过10遍)。

注意:(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

”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

主试发出“开始”指令,同时按下操作箱内左侧下方“启动”键,计时计数器开始工作。

3、每遍结束后,主试记录此次数据(时间、错误次数)。

4、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结果:1、列表整理每遍的练习结果。

2、根据结果画出错误曲线和时间曲线。

讨论: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2、本实验用什么作因变量的指标?它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目的: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1、准备工作: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

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

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音乐类型对人们情绪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验证不同音乐类型对人们情绪的调节作用,为实验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择。

本实验对象选择范围为18-30岁的大学生群体,排除有严重心理疾病史和听力障碍的个体,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分别为轻快欢快的流行音乐、抒情悠扬的古典音乐和激昂有力的摇滚音乐。

同时准备问卷调查表,用于记录实验对象在听完不同音乐后的情绪变化。

3. 实验流程安排。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首先,实验对象进行情绪基线测试,记录实验前的情绪状态。

然后,实验对象分别在不同音乐类型的音乐下进行20分钟的听音乐实验。

最后,实验对象填写问卷调查表,记录在不同音乐下的情绪变化情况。

4. 实验数据收集。

收集实验对象在不同音乐类型下的情绪变化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表的统计分析,获取实验对象在不同音乐下的情绪得分。

5. 实验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音乐类型对实验对象情绪的影响程度,通过图表展示实验结果,验证不同音乐类型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实验预期结果:预计实验结果将表明不同音乐类型对人们情绪具有显著的影响,流行音乐可能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古典音乐可能会使人感到平静安详,摇滚音乐可能会使人感到兴奋激动。

通过实验结果的验证,进一步探讨音乐对人们情绪的调节作用,为实验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对象的个人隐私和权益,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实验环境要求安静舒适,避免外部干扰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的操作流程,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和实施,预计可以得出不同音乐类型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结果,验证不同音乐类型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这将为实验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实验设计方案,为音乐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旋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探讨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通过心理旋转实验,了解被试在空间表象处理、旋转判断和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揭示心理旋转的认知机制。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2(旋转角度:0°、180°)× 2(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的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在不同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下进行判断。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立体图形。

每个图形包含两个相同的三维物体,分别呈现为正放和侧放,被试需要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3.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每组8人。

(2)被试在实验开始前进行适应性练习,熟悉实验材料和操作。

(3)实验开始后,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立体图形,被试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判断两个图形是否为同一物体。

(4)实验过程中,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对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F(1, 24) = 15.69,p < 0.01)。

当旋转角度为0°时,反应时间最短;当旋转角度为180°时,反应时间最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

2. 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旋转方向对反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F(1, 24) = 0.58,p >0.05)。

这说明在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方向对认知加工的影响较小。

3. 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时间与旋转角度呈线性关系(r = 0.81,p < 0.01)。

这表明心理旋转过程中,旋转角度越大,认知加工所需时间越长。

四、讨论本研究验证了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并揭示了心理旋转过程中认知加工的特点。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1. 心理旋转现象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在判断旋转角度较大的图形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心理旋转现象确实存在,且与旋转角度呈正相关。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五、研究内容
1.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事件、心理应激源等。
2.行为实验:设计实验任务,观察和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
3.心理测量: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如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估心理现象。
4.数据分析:探讨各组间的差异,分析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因素。
六、预期成果
1.揭示特定心理现象的群体差异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
3.伦理问题:保护研究对象隐私,遵循伦理原则。
4.实验偏差:采用双盲设计,控制实验条件,减少偏差。
九、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旨在深入探讨特定心理现象,为心理健康领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精细的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成果应用,预计将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本方案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方法论参考。
二、研究目的
1.描述并比较特定心理现象在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背景人群中的差异。
2.探究影响特定心理现象的主要心理社会因素。
3.为心理干预策略和心理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我国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计划招募800名成年人。
2.实验方法:采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心理测量技术。
(2)青年女性组(年龄:18-35岁,性别:女)
(3)中年男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男)
(4)中年女性组(年龄:36-55岁,性别:女)
4.实验流程:
(1)发放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
(2)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特定心理现象的表现。
(3)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评估研究对象的特定心理现象水平。
2.构建特定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模型。

(完整版)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完整版)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完整版)⼼理学实验设计⽅案⼼理学实验设计⽅案⼀,实验题⽬:⼈类在背诵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的长度和被试背诵的时间是否影响背诵者的记忆效果1假设1.1选⽤短的英语单词背诵时,背诵者的记忆效果⽐选⽤长的英语单词好;1.2背诵英语单词的时间长的⽐背诵时间短的记忆效果好2变量及额外变量的操纵⽅法2.1⾃变量:单词的长度,背诵时间2.2因变量:背诵者的记忆效果(在分析中,选取单词默写正确个数为2.3额外变量:被试的性别、智商⽔平,疲劳效应等2.3.1额外变量的操控⽅法:2.3.1.1选择性别数量上相等的被试(男10⼥10)2.3.1.2选择在同⼀智商⽔平(按韦克斯勒智⼒量表)的被试2.3.1.3让被试在实验中休息3被试的选择及分组选取男⼥被试各10名,每位被试接受四种⽔平(长单词—长时间、长单词—短时间、短单词—长时间、短单词—短时间)的实验处理4实验实施过程及⽅法4.1选择100个英语单词(其中,长短单词各50个)作为实验材料,20名被试把他们随机分配到四个处理⽔平上,每个处理⽔平上分配5名被试。

4.2让每组被试记忆单词,短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5-6个字母的单词,长单词选取CET四级词汇中含9-11个字母的单词;记忆的短时间为5分钟,长时间为10分钟。

4.3记忆时间到时,让被试默写⾃⼰记忆的单词;批改被试默写的单词⼆、计算机键盘与⽔平⾯可有三种倾斜度:0度、10度和15度,试设计⼀项实验来证明,哪⼀种倾斜度最有利于输⼊字符。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1. 提出假设:在计算机和⽔平⾯之间的三种倾斜度中,0度,10度和15度中,打⼀段相同的材料(使⽤相同的语⾔),在完成任务以后,⽐较⼀下哪种任务完成的时间是最少的,假设倾斜1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最少的。

2. 被试筛选被试:筛选被试:在对被试进⾏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进⾏严格的筛选。

在进⾏最后的测试之前,要对每个被试进⾏测试。

让所有被试在同⼀个房间⾥进⾏,给他们500字的中⽂⽂字,在最后的结果中筛选出在3-4分钟内完成的被试,这样能够排除掉打字技术对成绩的⼲扰。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社会心理学
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人际关系 和群体动态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01
02
03
04
05
实验法:通过操纵自变 量、控制无关变量,观 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 示心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
观察法:在自然或实验 室条件下,对被试的行 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观 察和记录。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 谈等方式收集数据,以 描述和解释心理现象。
案例研究法:对单个或 多个特定个体进行深入 详细的研究,以揭示心 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这些研究方法在实验心 理学中各有优缺点,通 常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 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 法。同时,实验心理学 研究还应遵循伦理原则 ,确保被试的权益受到 保护。
0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
含义
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 它们之间的差异。
特点
实验心理学采用系统的、可重复 的实验方法,能在严格控制的条 件下观察和分析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学习与记忆
探究人类如何获取新知识、存 储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情绪与动机
探讨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以及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感知觉
研究人类的感知觉过程,如视 觉、听觉、触觉等。
思维与决策
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问题解 决和决策制定的心理机制。
确定控制变量
识别并控制可能影响实验 结果的额外变量,以减少 误差和提高实验的内部效 度。
设计实验程序与操作流程
设计实验程序
根据实验设计类型和研究目标,制定具体的实验程序,包括实验的具体步骤、时 间安排等。
制定操作流程
设计详细的实验操作流程,确保实验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 。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心理学实验设计:记忆的测量—再认与知觉辨认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班级:10级应用心理学姓名:王志龙学号:201041330147研究课题: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区别主试:王志龙被试:程东青、林强、阮仁斌、王孝武、张飞飞引言: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心理学实验设计(1)

心理学实验设计(1)

心理学实验设计引言心理学实验设计是研究心理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创造控制的实验环境,观察和测量人们的行为、思维和情绪,以便推断出心理过程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介绍一个心理学实验的设计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颜色对人们情绪的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希望了解哪种颜色能够引起积极情绪并提高注意力。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颜色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为颜色心理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实证数据。

实验假设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暖色调(如红色、黄色)会引起积极情绪,提高注意力;- 冷色调(如蓝色、绿色)会引起消极情绪,降低注意力; - 中性色调(如灰色)对情绪和注意力没有明显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单因素设计,自变量为颜色调(暖色调、冷色调、中性色调),因变量为情绪和注意力。

受试者选择我们将选取10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性别比例均衡。

实验材料1.实验室房间:具备良好照明和通风条件的房间,以减少外界干扰。

2.颜色样本:从颜色模型中选择代表暖色调、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的颜色样本。

3.情绪评估问卷:采用经过验证的心理学量表,如情绪问卷、注意力测试等。

实验过程1.为了减少视觉疲劳和顺序效应的影响,我们将随机分配受试者,并使用带有颜色样本的电子屏幕,在每组前面放置一个独立的样本,以确保每位受试者在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受试者完成情绪评估问卷之前,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以确保他们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恢复到基线状态。

3.实验开始时,受试者首先观看持续30秒的参考颜色样本,以激发他们对颜色的情绪反应。

4.观看参考颜色样本之后,受试者将被要求完成来自情绪评估问卷的有关情绪和注意力的题目。

我们将使用多个量表评估不同方面的情绪和注意力,如情绪积极度、注意力集中度等。

5.在受试者完成问题之后,我们将为他们提供休息和回答问题时所需的时间。

6.每组实验结束后,将进行数据记录和清理。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心理学实验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方法;2. 掌握心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名称心理学实验:视觉错觉三、实验背景视觉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受到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视觉现象。

视觉错觉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视觉错觉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视觉错觉实验装置(如视错觉图片、视错觉视频等);2. 实验材料: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表、计时器等。

五、实验对象某高校心理系学生,共30人,男女各半。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3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2. 实验过程:(1)第一组进行图片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2)第二组进行视频观察实验,观察并记录视觉错觉现象;(3)两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实验讨论,分析视觉错觉产生的原因;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第一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月亮错觉、埃拉斯托勒斯错觉、潘佐错觉等;(2)第二组观察到的视觉错觉现象:如倾斜的直线错觉、运动错觉、颜色错觉等;2. 实验分析:(1)月亮错觉:由于月亮的亮度与周围环境的亮度差异较大,使得月亮看起来比实际大;(2)埃拉斯托勒斯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曲线;(3)潘佐错觉:由于视觉对比,使得观察者将相同长度的线段视为不同长度;(4)倾斜的直线错觉:由于视觉线索不足,导致观察者将直线视为倾斜;(5)运动错觉:由于视觉信息的不稳定,使得观察者将静止的物体视为运动;(6)颜色错觉:由于颜色对比,使得观察者对颜色产生误解。

八、实验讨论1. 视错觉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物体形状、颜色、大小、位置等因素的影响;2. 视错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建筑、广告、艺术等领域;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1)你研究的问题;(2)自变量;(3)因变量;(4)变量控制;(5)实验材料的处理;(6)实验过程;(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

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实验一:情绪和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实验目的:研究受试者的情绪对记忆能力的影响
实验方法:实验将由20名受试者组成,他们将被要求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展示不同的情绪,例如开心,伤心,害怕,厌恶等等。

每个受试者将被分配到两个组,一个组接受情绪暗示,另一个组没有
接受情绪暗示。

再次检查受试者时,如果有任何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情绪
反应,则将被移出试验组。

实验步骤:
1.首先,受试者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自身的抑郁情况的问卷,以
便对受试者的情绪状态进行初步评估。

2.其次,受试者将按照实验条件观看20张图片,每张图片将展示不
同的情绪,受试者可以选择是否受到情绪暗示,如果受试者选择了被情绪
暗示,则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暗示的图片;如果受试者不受情绪暗示,则
受试者将被要求观看每个图片一次。

3.接下来,受试者将被要求在观看过这些图片后对这些图片的细节进
行回忆。

4.最后,受试者的记忆细节将被记录,以便与初步评估的情绪和暗示
的情绪进行比较,以及他们的记忆能力是否受到情绪影响。

实验预期:
预期结果:在本次实验中。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完整版)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1)你研究的问题;(2)自变量;(3)因变量;(4)变量控制;(5)实验材料的处理;(6)实验过程;(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

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心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表现,通过对不同实验组的心理学实验进行设计和观察,来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二、实验背景。

心理学实验设计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实验,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人们的心理活动。

本实验将根据不同的情境和条件,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心理学数据。

三、实验内容。

1. 实验一,情绪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情绪激发,观察他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表现。

实验对象将被分为愉快、悲伤和中性情绪三组,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反应、情绪表达和认知能力,来分析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变化。

2. 实验二,社会压力。

本实验将对实验对象进行社会压力的实验,通过模拟社会压力情境,观察实验对象在压力下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实验对象将分为高压力组和低压力组,通过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激反应和情绪调节能力,来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3. 实验三,注意力分配。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对实验对象进行注意力分配的实验,通过不同的任务和干扰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注意力分配情况和认知表现。

实验对象将分为单任务组和多任务组,通过观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度、任务完成情况和错误率,来分析不同注意力分配情况下的心理变化。

四、实验方法。

1. 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对象应为成年人,无严重心理疾病和认知障碍,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材料的准备,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情绪激发材料、社会压力情境模拟材料和注意力分配任务材料。

3. 实验流程的设计,根据实验内容,设计详细的实验流程和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4. 实验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和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等方式,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

五、实验预期。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学数据,分析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数据支持。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实验报告里实验设计心理(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实验设计心理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心理学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应用;3. 提高实验设计心理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实验设计心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实验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心理在其中的应用;3.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心理学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四、实验内容1. 实验设计心理的基本概念(1)实验设计: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2)实验设计心理: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1)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分配,以消除实验误差;(2)对照原则:在实验过程中,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以比较实验效果;(3)重复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4)平衡原则: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进行平衡处理,以消除实验误差。

3. 实验设计心理的方法(1)实验分组: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将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3)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设置合适的实验条件;(4)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心理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操作,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实验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人;(2)实验材料:心理测试题;(3)实验条件:安静、舒适的实验室环境;(4)实验结果:对照组的平均得分与实验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
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
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
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
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答对计 1 分,答错或未答计
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0 分,共30 题,满分为30 分。

每位被试的得分即
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 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
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 3 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
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
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
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
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

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
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
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
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
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常。

(2)仪器:P4主机,17纯平显示器;咖啡。

(3)任务:组内设计,所有被试参加测试。

任务是对电脑屏幕上随即呈现
的数字和字母,就给定的三个字母进行记数,一共10个block,每个block呈现80 个字母,其中随即呈现的靶子总数30 个。

实验分两天分别进行,时间为
下午两点。

4)程序:
①试前半小时,一半被试喝200ml纯净水,一半被试喝200ml咖啡(雀
巢),然后自由休息半小时,接着开始实验,每个被试做5个block,主试记录被试报告的靶子字母的个数。

②第二天同一时刻再次进行相同实验,上次喝纯净水的改喝咖啡,喝咖啡
的改喝纯净水。

休息半个小时后进行和头一天相同的实验,主试记录被试报告
的靶子字母的个数。

5)数据处理:统计得到两次实验中所有被试喝咖啡和喝纯净水条件下
的靶子字母报告的正确率。

并检验两种条件下的正确率有无差异。

6)结果预期:喝咖啡半小时后的正确率高于喝纯净水后的正确率,显
示喝咖啡半小时后能提高人的集中注意。

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
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
们经常从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态度决定行为” ,但
有时行为也会反过来决定态度。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态度和行为的相互影
响。

答:(1)理论支持:态度与行为相互影响。

态度可以指导个体的行为产生,
而若认知发生矛盾时,人们会出现认知失调,产生消失认知失调的动机。

(2)实验目的:通过影响被试的态度,从而影响其行为,再根据行为的
不同判断其行为的态度。

(3)实验设计:本实验为2X 3的组间设计。

4)自变量
①主试所决定的被试态度,有三个水平:a.这是一个很容易的任务;b.这是一个很难的任务;
c. 未向被试介绍任务的难度;
②任务类型,有两个水平:a.不可能完成的任务;b.可能解决的任务。

5)因变量
①被试进行任务前对任务难易程度的评价,在5点量表内进行评价;
②被试完成可解决任务的时间或者试图解决不可能任务时的尝试次数;
③被试完成任务后对任务难易程度的评价,在5点量表内进行评价。

控制
变量为限定的任务完成时间。

6)实验程序
①主试告诉被试这个任务的信息(难、易或者无难易程度介绍)②让被试对这个任务的难易程度
做出评估;
③给被试一项可完成的任务,记录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或者给被试
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记录其在一定时间内试图解决不可能任务时的尝试次
数。

7)结果预测
①态度影响行为:对任务难易持有不同态度的被试,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
会有显著差异。

对于不可完成的任务来说,相对于那些认为任务很难的被试,
认为任务容易的被试会尝试更多的次数。

对于可完成的任务,那些认为任务容
易的被试比那些认为任务很难的被试更快地完成任务;
②行为影响态度:对于认为任务容易的被试,对可完成任务的前后评价是致的,但是对不可
完成任务的前后评价是不一致的。

对于认为任务较难的被
试,对可完成任务和不可完成任务的前后评价都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