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 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 米,最大深度11034 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 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 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 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
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
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
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 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 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拉普拉斯)2•海洋
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在南大西洋的科学
考察,第一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法) 3.全面认识和近期高速发展:(1957 年,海洋研究
科学委员会(SCOR)和1960 年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的成立,促进了海洋科学的迅速发展。)4.国际研究计划及研究前景和规划启示:研究历史是曲折漫长的,对海洋认识逐渐深入,科学研究需要不怕吃苦,勇于创新。我们因该关注海洋、善待保护海洋、和海洋和平共处。
§2.8 与海洋法有关的海域名称直线基线:直线基线是先在大陆岸上或沿海岸外缘岛屿上选定若干点作为基点,然后将相邻的基点以直线相连而成。
内水:(包括湖泊、河流、内海、港口、领峡及其他位于领海基线以内的水域。)
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即大比例海图的低潮线(称自然基线)或所选定的一条领海基线(称直线基线)向外延伸,划出一定宽度(通常12n mile )的海域作为领
海,该国对此海域行使主权管辖。1 浬(1n mile )=1.852km)毗连区:(沿海国为了某些特定事项(如海关、财政、移民、防疫等)在其领海宽度线外划出不超过12n mile 的海域作为毗连区,行使必要的管制。)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有权在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专属管辖区,其宽度自领海基线起不超过200n mile ,对该区域的一切生物和矿产资源拥有主权,其他国家享有航行、飞越、敷设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公海:(除领海、内水、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全部海域。)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2.1 地球的基础知识
2.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吸引着九大行星、50 颗卫星、2000 多颗小行星以及600 多颗彗星绕其运行。
2.1.2 地球的形状赤道面向外膨胀、沿地轴向内收缩;不规则椭球体。梨形
2.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2.1.4 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
一、地球的起源
大约在(50〜60)亿年前,在银河系所在部位存在一个巨大的气体“尘埃”星云,叫作太阳云。一开始它就在不稳定地自转,同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进行收缩,使大量物质聚集于中心部分。根据旋转体角动量守恒定律,体积缩小导致自转速度加快,离心力随之加大,太阳云逐渐变扁成圆盘状。太阳云在收缩过程中,密度压力加大,导致温度急剧上升,于是产生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通过向外强烈辐射释放出巨大能量,于是光芒四射的原始太阳就此产生。原始太阳经过一个不稳定阶段,抛射出大量物质。太阳抛出的物质参加到围绕它旋转的圆盘中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盘状星云赤道面上,尘埃物质作为气体凝聚的核集结成一个个大小团块,并沿赤道下沉,形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尘环。环内物质在不均匀引力作用下,大质点吸引小质点,逐渐聚结成为行星胚胎,最终形成行星。
2.2 海与洋
2.2.2 海洋的划分
主要部分为洋(90% 》2000m35% 。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沉积物为海相(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附属部分为海(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湾和海峡10% 。陆相(沙,泥沙),(1)陆间海:是指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
(2)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如渤海和波罗的海等。(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东海、日本海等。
海湾:被陆地环绕且面积不小于以口门宽度为直径的半圆面积的海域。海峡:海洋中相邻海区宽度较窄的水道,主要特征是流急,沉积物多为岩石和砾石。
2.3 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水位升高便被淹没、水位降低便露出的狭长地带即是海岸带。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一个地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海岸线:陆地与海面的交线。近期大潮平均高潮面与陆岸的交线。
海岸动力学:下界浅海波浪对海底开始起作用的地方,上界最高潮位激浪还能作用到的上限。
潮间带:高潮时的海岸线与低潮时的海岸线之间的带状区域。一、稳定型大陆边缘
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坡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