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1-11-08T14:44:52.38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高琴芬
[导读]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

高琴芬(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 22473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高频彩超经腹壁对患儿腹腔进行检查。

结果高频彩超表现为下腹部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多,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

结论高频彩超可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彩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于2~7 岁,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临床诊断该病相对困难,使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可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现将我院2010 年1 月至2011年6 月1 年多时间内遇到的门诊及病房3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1 例患儿,年龄在2~14 岁,其中2~7 岁26 例,8~14 岁5 例;男19 例,女12 例。

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23 例以右下腹痛为主,但位置不固定,其余8 例以满腹痛为主;部分患儿腹部有压痛,压痛点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未见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疼痛多呈阵发性,程度不一,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21 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7.4~39.2 ℃。

26 例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18 例有消化道感染症状。

30 例患儿检查了血常规,3 例患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1.2 仪器
美国通用公司(GE)LOGIQ-S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及7~10 MHz。

1.3 检查方法
患者常规检查,无需禁食,但最好空腹。

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3.5 MHz的腹部探头,常规对肝胆胰脾双肾进行检查,并对整个腹腔进行全面扫查,检查腹腔有无肿块、积液、肠管扩张、阑尾有无增大等异常征象,排除其他类型的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腹腔肿瘤扭转、肠梗阻、急性实质性脏器炎症等。

然后换用高频探头扫查,根据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周围,且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丰富的特点进行右侧腹部,脐周(以脐右侧为主),回盲部及肠膜根部,寻找有无肿大淋巴结。

如果发现淋巴结,则观察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等情况,然后再用CDFI检查淋巴结的血流情况,一并记录之。

1.4 诊断标准
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在2~5 mm之间,淋巴结门无血流信号显示,由于腹部胃腔及肠管充盈条件下,半数正常淋巴结不能显示。

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我院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1]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 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测量淋巴结最大切面的长轴径>10 mm,短轴径>5 mm,长短轴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均视为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31 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均为多发,未见单发。

肿大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中下腹及右侧脐周,仅见1 例中上腹部;肿大淋巴结呈长椭圆形,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包膜光滑、完整,周边呈低回声,中部回声稍强,皮髓质界限清,内部结构清晰,长短轴比例>2;肿大淋巴结均呈多发、散在、串珠状、簇状排列,无融合,一般较大,长径多在20 mm以下;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状、条索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树杈状血流信号由淋巴门向淋巴结延伸。

RI在0.59~0.68之间;其中5 例患儿在腹腔直肠窝,2 例患儿双侧髂窝内见少量液性暗区(<15 mm=。

所有患者均抗感染、对症治疗1~2 周,患儿治愈后复查,27 例腹痛消失,4 例患儿腹痛明显减轻。

超声检查显示腹部肿大的淋巴结长径均缩小至5 mm以下。

CDFI显示血流信号稀疏、减少或者消失。

3 讨论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

人体发生感染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可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m综合征,系非特异性炎症。

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85%以上见于
7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男多于女。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属于病毒感染,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由于:
①远端回盲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盲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②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盲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

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2]。

其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及脐周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因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及与其他腹痛疾病鉴别较困难。

利用超声探查肠系膜淋巴结,具有费用低、无创伤、简便、检查方便,患儿无痛苦等优点。

使用3.5 MHz低频探头摸查时,虽穿透力强,但是分辨力低,对腹腔淋巴结扫查阳性度极低[3],使用7~10 MHz高频探头扫查时,可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淋巴结内部回声。

高频探头结合CDFI,使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明显提高。

因此我们的体会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检查,应选择高频探头并结合CDFI。

检查手法很重要,以脐部为中心,适当加压探头,于腹壁旋转探头向周围多方位扫查,发现疑似病灶,重点观察分析是孤立的病灶还是肠管回声,肠系膜淋巴结纵、横扫查时,均为形态规则的结节状回声,而肠管断面可显示肠管的蠕动、气体反射的回声,使用CDFI能更好的鉴别。

本病应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①与恶性淋巴结肿大鉴别:恶性淋巴结肿大形态失常,近似圆形、椭圆形或融合态,长短轴比<1.5,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②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急性阑尾炎时超声也可以表现有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相似;但是肿大淋巴结数量少,一般≤3 枚,年长儿童常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声像图显示,右下腹低回声管状结构,形如手指状。

③与肠套叠相鉴别: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呈“靶环征”,纵切呈“套筒征”,结合临床好发于4 个月~2 岁左右的偏小患儿,规律性阵发性腹痛,伴有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即可诊断。

④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包膜可不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晚期可出现散在的液化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光团出现,可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4]。

⑤末端回肠及结肠炎:可见相应区域肠管管壁增厚,亦可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增大
⑥临床上还应与肠痉挛、肠寄生虫病、Meckel憩室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癫痫(腹痛型)等鉴别[4]。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腹痛病因之一,是儿科的常见病,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其原因可能为[5]:①患儿腹痛不明显,持续时间短,未被家长重视;②接诊医生疏忽询问腹痛这一重要病史,体检不仔细,未及时予以超声检查;
③就诊时家长不重视,拒绝超声检查,经抗炎治疗2~3 天后好转,停药1 周后体温重复升高,再经超声检查得到阳性结果;④患儿超声检查不配合,导致医师不能细致检查或医师经验不足,出现阴性结果,后又反复腹痛,再次超声检查阳性。

由于小儿腹壁薄,腹腔脏器及周围间隙脂肪含量少,超声衰减少,高频彩超适当加压扫查,能很好地显示腹腔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且超声检查简便、经济、可重复,能有效地避免CT等创伤复杂性检查。

配合彩色多普勒,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有助于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并可指导治疗。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因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 (11): 679-681.
[2]詹素月.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0):730.
[3]张俊红,马琳,张树华,等.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山东医药,2007,47(16):84.
[4]刘晓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285-1286.
[5]曹东明.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127-1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