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彩色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
诊断价值[J].江西医药,2007,42(11):985-986. [3] 李灿霞,李丽.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4):291. [4] 李飞,王志敏.彩色超声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128. (收稿日期:2012-09-18)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恶性淋巴瘤、肠系膜淋巴结 结核、肠套叠等相类似,易与上述疾病造成混淆而误诊,所以在采用 高频 彩色多普勒超 声诊 断 仪 进 行 超 声诊 断 时一定要进 行区分,主 要 的声像区别举例说明:①与急性阑尾炎相比,阑尾没有增粗肿大的变 化,另外回声管状结构也不同。需注意,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时也可 伴有急性阑尾炎。②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相比,淋巴结结核包膜可不 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晚期可见液化区或强回声钙化。
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作用分析
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实际临床作用。
方法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门急诊及收治入院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0例,将9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对患儿治疗前后的超声表现进行分析。
同时统计90例同期正常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表现,分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肠系膜淋巴结超声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儿童肠系膜淋巴结在发生炎症的时候,其淋巴结的横径、纵径、以及纵横比与正常淋巴结相比较,均要显著大一些,同时,腹水发生率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大于正常儿童。
结论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作用在儿科临床中,小儿腹痛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具有多种多样的病因,而这些病因中,造成儿童反复发作性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是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或链球菌的血行感染,也有人认为与寄生虫病和肠道炎症有关,在回肠末端最常见。
肠系膜淋巴结呈多发性水肿、充血,个别腹腔内有少量渗出液体。
探讨超声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作用,为今后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门急诊及收治入院的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90例,其中男性患儿62例,女性患儿28例,年龄为2.4~13岁,平均年龄为5.2岁。
62例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并单纯性腹痛,22例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腹痛、发热,6例患儿发热、腹痛、呕吐,经过临床抗感染治疗之后,1周至2周随访复查证实。
将9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同时统计同期正常儿童90例,检测肠系膜淋巴结分为对照组。
所有患儿均除外肠套叠、阑尾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疾病。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较中,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儿均行超声诊断,选用的仪器为西门子Adara、 LOGIQ400、LOGIQe彩色多普勒超声仪,频谱3.5~5.5MHz凸形腹部探头,频率5.0~9.0MHz线阵高频探头。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共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分析观察诊断结果。
结果:80例儿童患者的声像图显示,所有患者腹腔中都可以观察到肿大淋巴结(大于两枚),淋巴结的最大切面长轴径和短轴径的范围分别为10~25mm和5~12mm,纵横轴长度之比(长轴径/短轴径)大于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中能够观测到血流信号。
结论:超声检测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检测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诊断准确、检出率高的优势,能够为病因分析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准确的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167-02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又称为腹膜后淋巴结炎,主要致病原因为肠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
肠系膜淋巴结炎没有典型的症状,应用超声检测的方式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1]。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内一科收治的共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的检测资料,分析超声检测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以期更好的指导诊断工作的进行,提高诊断正确率。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共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15岁,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都曾患有肠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大部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1)突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具体疼痛部位不固定,多为脐周或右侧腹;2)疾病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1.2 检测方法应用超声频率为7.5 MHz的彩色超声诊断仪(GE-ViViD3)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测。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48 例误诊分析作者:占雪梅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本院 2003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共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 216 例,均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证实。
其中 48 例初诊或外院误诊,占 22.2%。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误诊 48 例病例作一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48 例,其中男 28 例,女 20 例,年龄 12 个月~3 周岁 20 例(占41.7%),>3 周岁及<7 周岁 28 例(58.3%)。
误诊病种:胃肠痉挛 16 例,消化不良 12 例,急性胃炎 9 例,蛔虫症 6 例,急性肠炎 3 例,急性阑尾炎 2 例。
误诊时间:2~15d(平均 8d)。
病程最长达 2 年。
1.2 临床表现 48 例中表现腹部隐痛 40 例,腹部痉挛痛 8 例;脐周痛 30 例,右下腹痛 14 例,左下腹痛 4 例;伴发热、呕吐 22 例,伴咳嗽、咽痛 34 例,伴腹泻 8 例,伴便秘 6 例。
体征:腹部有明显压痛28 例,腹肌紧张 2 例,反跳痛 1 例,右下腹触及小结节样肿物 1 例。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 32 例,轻度增高 12 例,明显增高 4 例;CRP:正常 38 例,轻度异常 10 例。
8 例腹泻病例大便常规正常 4 例,WBC+~+++/HP 3 例,RBC+/HP 1 例,脂肪滴+/HP 1 例。
1.3 B 超检查 48 例均进行腹膜后淋巴结 B 超检查,均可见患儿脐周肠系膜根部、脐右侧或右下方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10mm×6mm~38×16mm 大小,边界清楚。
经 B 超检查后此 48 例才纠正诊断,其中 2 例怀疑有急性阑尾炎,1 例经剖腹探查,同时患有急性阑尾炎,肿大淋巴结 38mm×16mm;1 例因反复腹痛 2 年,曾多次在县、市级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胃肠痉挛、消化不良、胃炎等,予口服解痉助消化药、小儿化积口服液、胃炎干糖浆等均无显效,腹痛时作时止,转来本院就诊,后经详细询问病史、腹部触诊,并予 B 超检查,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价值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15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扫查。
观察记录肿大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等。
结果:本组检出淋巴结肿大者137例,以右中下腹为最多见共85例,皆为多发。
超声图像显示肿大淋巴结呈分散或串珠状分布,最大28 mm×13 mm,最小11 mm×5 mm,纵横比2.0~2.5。
肿大淋巴结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形态规则,以中低回声较为常见,皮髓质分界清晰。
内可探及不同程度的血流信号,多分布在淋巴门与髓质内。
结论:高频超声对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仔细检查、反复辨认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
注意与阑尾炎相鉴别。
标签: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超声;肿大淋巴结;诊断价值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导致小儿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患儿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急性阑尾炎等相混淆,造成误诊[1]。
近年来,随着医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频超声的普及应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检出率明显提高。
本文就158例患儿的超声图特征及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15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均行常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所有患儿均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确诊。
其中男97例,女61例;年龄2~12岁,平均(6.5±2.4)岁。
患儿以脐周、右下腹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就诊,可伴有发热、呕吐或腹泻症状。
病史2~8 d,平均(4.6±1.3)d。
其中合并呼吸道感染等症状59例,占37.3%。
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论文
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表现及超声诊断意义。
方法:应用高频探头对腹痛小儿常规行超声检查,并记录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及长短轴比值(l/s)。
结果:65例腹痛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肿大。
超声显示淋巴结内见稀疏或较丰富的彩色血流。
65例患儿经抗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淋巴结显著缩小。
结论:在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由于超声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痛苦,儿童易于接受,所以高频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方法。
对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肠系膜淋巴结【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64-01腹痛是小儿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为小儿较常见的腹痛原因。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阑尾大小的变化以及肠套叠的特征表现,因此高频超声在寻找小儿腹痛的原因方面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随着超声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应用,尤其是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可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一个早期的诊断。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5例经临床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超声声像图特点, 旨在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2~10岁,患儿多有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表现,疼痛以脐周及右下腹多见,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腹胀。
1.2 仪器与方法:应用aloka3500及logiqp5多功能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3mhz。
患儿取仰卧位, 对全腹进行多切面扫查,重点检查脐周、右下腹回盲部。
观察排除腹腔有无肿块,肠间隙有无积液等,排除肠套叠、肠梗阻及阑尾炎等征象。
缓慢并适当加压,以获得清晰声像图。
测量所探及的淋巴结大小、观察其形态、回声、数量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并记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谢灵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谢灵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频彩色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探头对198例腹痛患儿进行脐周及腹腔扫查.结果:91%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右中下腹部居多,占68%,脐周部占33%,左侧腹部占9%,高频超声显示肿大淋巴结髓质增宽,回声增强,皮质回声减弱,彩色多普勒显示散在点状血流信号,呈低速低阻型.经抗炎治疗后复查肿大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具有较明显的超声声像图改变,且无痛、无创,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较有效的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is the Value of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diagnosis of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Methods:Using high frequency ultrasound probe in 198 cases of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 umbilical week and abdominal scan.Results:91% of the children with mesenteric lymph nodes increased to different extent,which are right in the lower abdomen,accounted for 68%,accounted for 33% ofumbilical ministry,left abdomen accounted for 9%,high 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showed swollen lymph node medulla broadening,echo enhancement,cortex echo weaken,bulk flow signal in a punctate blood color Doppler showed a low velocity,low resistance type.After anti inflammation treatment review enlarged lymph nod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reduction. Conclusions:Pediatric mesenteric lymph nodes can change the ultrasonographic obviously,and painless,noninvasive,easy to be accepted by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to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has the very highvalu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Children mesentery lymphadenitis;Ultrasound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肠系膜的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2-13岁的儿童,是引起儿童反复发作性腹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并发,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有腹泻或便秘,其腹痛为右下腹痛多见,位置不固定,右下腹有压痛,多位于脐部,实验室检测白细胞可轻度增高或正常,以往因缺乏特征性症状和有效的检查手段,肠系膜淋巴结炎所引起的腹痛常常被忽视,不易与阑尾炎、肠套叠等急腹症等疾病鉴别,随着超声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提供了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本病需与如下病变鉴别: ①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本病青少年
相对多见 , 图表现为多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 , / <2 呈蜂 声像 LS 。
窝状或团块状排列 。 结节 内部为低水平 回声且欠均匀 。 皮髓质结
12 方法采用 A oe 一 0 型全新数字化超声诊断仪, . pge 80 探头频 率为 75 z . MH , 患者取仰卧位 , 先用常规超声 (
右下腹 7 例 , 中腹 1 例 , 6 左 4 右上腹 2例 , 左下腹 1 ; 同部位 例 不
恶性肿瘤的鉴别。但恶性与结核性淋巴结肿大的鉴别 目前 尚有 一定困难 , 本组误诊 1 例 , 2 其中 2 例超声提示肠系膜淋巴瘤 , 这 说 明高频超声诊断淋 巴结炎不能完全依靠声像 图表现, 其声像 图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 有待进一步探讨 。
3 第三代头抱菌素类
・29 ・
与氧氟沙星组 3 例对照 , 2 两组治愈率 10 平均住 院天数分 0 %,
别 为 28日,. 5日。疗程短 , . 27 未发现毒副作用〔 9 7
在治疗多重耐药性菌痢或 中毒性菌痢时, 可联合 2种或 3
种上述药物, 还可以选用磷霉素每 日 10 0 m /g 分次静 0 -30 k , g 滴〔〕也可 以配合中药疗法, 留灌肠疗法等。 ‘, 。 保
作者单位 :6 9 0 河南 省西平县中医院 4 30
察治疗效果 , 减少 了临床诊断诊治的盲 目性, 值得推广应用。
( 2 修 回:0 2 4 1 编辑 : 收稿 :0 2 2 2 0 -0 -2 2 0 -0 -0 罗远超)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抗菌药应用现状
刘文运 张玉华 贾俊岭
・2 ・ 8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 0 0 2年 7月第 9 卷第 7期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小儿腹痛疾病,为肠道炎症或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结肠区、回肠区肠系膜淋巴结炎症,且腹痛多以右下居多,性质不固定,伴痉挛性疼痛、隐痛等不典型表现。
该病急性期应与肠套叠、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鉴别诊断1。
我院在疑似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中,采纳了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了可靠依据。
1.1一般资料:本组43例,均为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住院患者,临床以脐周及右下腹阵发性或持续疼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伴有发病时高热、咽痛、呕吐、腹泻、血便等症状。
1.2检查方法:使用PhilipsIE33及西门子S2000、西门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
患儿取仰卧位,对全腹肠间隙扫查,以脐周、右下腹及最痛处为重点扫查,观察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并对肿大淋巴结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必要时稍加压,观察淋巴结大小、数目,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测量纵径、横径并计算其纵横径比例。
并抗炎对症治疗1~2周后复查,以淋巴结明显减小或消逝为治疗有效的判定标准。
2结果本组43例腹痛患儿全部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呈椭圆型或卵圆型的低回声、等回声,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成髓质分界清楚,多发,呈珠样沿肠系膜排列,最大2.2cm,最小1.1cm,且纵横比>2。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淋巴结内多可见彩色血流信号显示,部分可见自淋巴门进入树枝状血流信号。
4例患儿下腹肠间隙可见少量液性暗区,深度均<1cm。
3讨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大多属于病毒感染,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汲取而引起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2。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将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并结合超声检查声像图的情况来分析诊断价值。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出现了显著的淋巴结肿大情况,无论是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还是两者的比值均符合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标准,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与脐周区域,与对照组数据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可以成为一种关键的辅助检查手段,在今后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价值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导致小儿腹痛的主要原因,也是一种多发的急性上呼吸道病症。
由于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会伴有倦怠、咽痛、发热腹痛等情况,甚至并发肠梗阻,因此对患儿的准确诊断成为了后续治疗的关键。
高频超声检查能够清晰地展示淋巴结的具体状态与周围关系,对于鉴别和诊断的作用明显,本次研究也以此为基础而展开,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3例初步诊断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另将23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男14例,女9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0±1.1)岁;对照组儿童男13例,女10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4±1.2)岁。
两组儿童除疾病特征外,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 方法选用数字彩照诊断仪对两组儿童行高频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目的:观察与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共130例,观察与分析其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
结果: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发现患儿的肠系膜淋巴结具有增大的表现,2维成像显示淋巴结的增大多为8至20mm,且边缘较为光滑。
增大淋巴结皮质和髓质在彩超下较为清楚,并且具有髓质变宽、皮质变窄的形态。
该130例患儿中,有89例位于右腹侧,41例位于肚脐周围。
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在使用的过程中采用腹部探头可以帮助医师排除干扰因素,而采用高频探头则可以使得肠系膜淋巴结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应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是一种导致小儿出现腹痛、腹部痉挛的主要病因。
彩色多普勒超声波上诊断是目前在临床上最为敏感和准确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方法。
本文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130例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3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所有患儿均接受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其中男性患儿68例,女性患儿62例,年龄为6个月到1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5岁。
患儿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痉挛、哭闹、拒食、恶心呕吐、发热等。
1.2 检查仪器本文选用的为飞利浦公司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儿进行诊断。
1.3 检查方法使患儿采取仰卧的姿势,使用频率为2-5MHz腹部探头对其腹部进行由脐周到外部的扫查。
检查中调节增益系统,使得靶器官得到聚焦。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时,要注意将彩色增益调高,并且对血流速度调低。
之后使用5-12MHz高频探头来进行扫查。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论文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年龄为2-7岁的57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进行检查。
结果:57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
结论:超声能快速明确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否,能极时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关键词】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218-01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以反复脐周疼痛或急性腹痛而就诊。
临床诊断该病相对困难,由于超声的应用,使肠系膜淋巴结能清晰显示。
现将我院2009年5月~2011年10月经超声诊断的57例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患儿,男36例,女21例,年龄2~7岁,平均3.5岁,为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患儿,并在我科作过超声检查,本组患儿从发病至超声检查的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7天。
所有患儿有不同程度脐周或右下腹疼痛,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
所有患儿有不同程度脐周或右下腹有压痛,少部分有反跳痛。
部分患儿腹痛时先伴有咽部充血,咽痛,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2 仪器方法使用ge lq3探头频率3.5mhz,7.5mhz。
西门子中狮王,探头频率3.5mhz,7.5mhz。
飞利浦hd11探头频率3.5mhz,7.5mhz。
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依次扫查上中下腹部,重点探查脐周及右下腹区域。
先用3.5mhz探头扫查,发现腹腔淋巴结情况,然后用7.5mhz探头重点扫查肿大淋巴结,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观察并记录肿大淋巴结位置、数目、大小、形态、以及内部回声、周边包膜回声、有无融合。
以及用彩色多普勒进一步了解淋巴结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
检查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肠系膜淋巴结有2个以上,长径大于1.0cm,前后经小于0.4cm视为肿大。
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显像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方法通过42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显像分析,明确超声特征与诊断。
结果患儿腹腔均可见肿大的腹腔淋巴结,符合临床资料。
结论高频探头超声能清晰显示腹腔肿大淋巴结,并确定分布位置、数目、大小与形态,为临床诊断肠系膜结炎提供影像学资料。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Li Guo-ru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dong Foshan,528200)【Abstract】Objective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agnosis of mesenteric lymphadeitis in children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imaging. Methods By analysing the ultrasound imaging of 42 children with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we want to make explicit the ultras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Results Swelling abdominal lymph nodes could been seen in the abdominal of the children,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linical data. Conclusions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probe can clearly show the abdominal lymph nodes and determine their distribution,number,size and shape,which could provide imaging inform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Key words】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 in children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近年来逐渐增多,但超声报道较少,现将我院2005年11月到2010年3月超声诊断的42例病人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42例儿童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岁至13岁,平均6.5岁,小于3岁15 例,3-7岁20例,7-13岁7例。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窦红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窦红梅【摘要】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引起小儿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指标。
有报道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不仅仅只出现在腹痛患儿,有少部分正常儿童健康体检时也能被发现,提示淋巴结的大小并非是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特异性指标。
本组通过对比分析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与健康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的各项超声指标,以探讨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急诊室及儿科门诊患者,以急性腹痛就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21例,根据以下临床诊断标准,确诊病例为110例(炎症组)。
本组采用的临床诊断标准为:(1)发病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2)临床表现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3)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为阵发性、痉挛性痛;(4)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5)经临床抗炎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超声复查淋巴结明显缩小或消失。
患儿男61人,女49人,平均年龄为(8.0±4.3)岁。
同时随机选择11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男58人,女52人,平均年龄为(6.9±4.6)。
1.2仪器与方法使用GE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MHz,探查时宜空腹,取常规仰卧位,部分幼儿不配合则给予镇静剂,首先探查胆囊、胆管,胰腺,双肾及输尿管,以排除相应疾病,常规检查右下腹以排除阑尾炎,查全腹排除肠套叠,而后按顺序在脐周围左右侧腹、右中下腹肠系膜区充分扫查,观察肠系膜淋巴结的回声,用超声多普勒了解病灶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淋巴门回声有无缺失,观察淋巴结在最大纵切面的纵径、横径以及纵横比等。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淋巴结血流情况以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模式为依据,将其分为无血流型、淋巴们型、周边血流型、混合血流型。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发表时间:2011-11-08T14:44:52.38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高琴芬[导读]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
高琴芬(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 224731)【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高频彩超经腹壁对患儿腹腔进行检查。
结果高频彩超表现为下腹部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多,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
结论高频彩超可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彩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于2~7 岁,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临床诊断该病相对困难,使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可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现将我院2010 年1 月至2011年6 月1 年多时间内遇到的门诊及病房3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1 例患儿,年龄在2~14 岁,其中2~7 岁26 例,8~14 岁5 例;男19 例,女12 例。
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23 例以右下腹痛为主,但位置不固定,其余8 例以满腹痛为主;部分患儿腹部有压痛,压痛点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未见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疼痛多呈阵发性,程度不一,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21 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7.4~39.2 ℃。
26 例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18 例有消化道感染症状。
30 例患儿检查了血常规,3 例患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1.2 仪器美国通用公司(GE)LOGIQ-S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及7~10 MHz。
1.3 检查方法患者常规检查,无需禁食,但最好空腹。
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3.5 MHz的腹部探头,常规对肝胆胰脾双肾进行检查,并对整个腹腔进行全面扫查,检查腹腔有无肿块、积液、肠管扩张、阑尾有无增大等异常征象,排除其他类型的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腹腔肿瘤扭转、肠梗阻、急性实质性脏器炎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1-11-08T14:44:52.38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高琴芬
[导读]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
高琴芬(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 22473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高频彩超经腹壁对患儿腹腔进行检查。
结果高频彩超表现为下腹部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多,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
结论高频彩超可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彩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于2~7 岁,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临床诊断该病相对困难,使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可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
现将我院2010 年1 月至2011年6 月1 年多时间内遇到的门诊及病房3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1 例患儿,年龄在2~14 岁,其中2~7 岁26 例,8~14 岁5 例;男19 例,女12 例。
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23 例以右下腹痛为主,但位置不固定,其余8 例以满腹痛为主;部分患儿腹部有压痛,压痛点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未见反跳痛,未触及包块。
疼痛多呈阵发性,程度不一,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21 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7.4~39.2 ℃。
26 例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18 例有消化道感染症状。
30 例患儿检查了血常规,3 例患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1.2 仪器
美国通用公司(GE)LOGIQ-S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及7~10 MHz。
1.3 检查方法
患者常规检查,无需禁食,但最好空腹。
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3.5 MHz的腹部探头,常规对肝胆胰脾双肾进行检查,并对整个腹腔进行全面扫查,检查腹腔有无肿块、积液、肠管扩张、阑尾有无增大等异常征象,排除其他类型的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腹腔肿瘤扭转、肠梗阻、急性实质性脏器炎症等。
然后换用高频探头扫查,根据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周围,且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丰富的特点进行右侧腹部,脐周(以脐右侧为主),回盲部及肠膜根部,寻找有无肿大淋巴结。
如果发现淋巴结,则观察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等情况,然后再用CDFI检查淋巴结的血流情况,一并记录之。
1.4 诊断标准
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在2~5 mm之间,淋巴结门无血流信号显示,由于腹部胃腔及肠管充盈条件下,半数正常淋巴结不能显示。
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我院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1]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 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测量淋巴结最大切面的长轴径>10 mm,短轴径>5 mm,长短轴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均视为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31 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均为多发,未见单发。
肿大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中下腹及右侧脐周,仅见1 例中上腹部;肿大淋巴结呈长椭圆形,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包膜光滑、完整,周边呈低回声,中部回声稍强,皮髓质界限清,内部结构清晰,长短轴比例>2;肿大淋巴结均呈多发、散在、串珠状、簇状排列,无融合,一般较大,长径多在20 mm以下;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状、条索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树杈状血流信号由淋巴门向淋巴结延伸。
RI在0.59~0.68之间;其中5 例患儿在腹腔直肠窝,2 例患儿双侧髂窝内见少量液性暗区(<15 mm=。
所有患者均抗感染、对症治疗1~2 周,患儿治愈后复查,27 例腹痛消失,4 例患儿腹痛明显减轻。
超声检查显示腹部肿大的淋巴结长径均缩小至5 mm以下。
CDFI显示血流信号稀疏、减少或者消失。
3 讨论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
人体发生感染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可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m综合征,系非特异性炎症。
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85%以上见于
7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男多于女。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属于病毒感染,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
由于:
①远端回盲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盲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②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盲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
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2]。
其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及脐周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因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及与其他腹痛疾病鉴别较困难。
利用超声探查肠系膜淋巴结,具有费用低、无创伤、简便、检查方便,患儿无痛苦等优点。
使用3.5 MHz低频探头摸查时,虽穿透力强,但是分辨力低,对腹腔淋巴结扫查阳性度极低[3],使用7~10 MHz高频探头扫查时,可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淋巴结内部回声。
高频探头结合CDFI,使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明显提高。
因此我们的体会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检查,应选择高频探头并结合CDFI。
检查手法很重要,以脐部为中心,适当加压探头,于腹壁旋转探头向周围多方位扫查,发现疑似病灶,重点观察分析是孤立的病灶还是肠管回声,肠系膜淋巴结纵、横扫查时,均为形态规则的结节状回声,而肠管断面可显示肠管的蠕动、气体反射的回声,使用CDFI能更好的鉴别。
本病应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①与恶性淋巴结肿大鉴别:恶性淋巴结肿大形态失常,近似圆形、椭圆形或融合态,长短轴比<1.5,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②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急性阑尾炎时超声也可以表现有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相似;但是肿大淋巴结数量少,一般≤3 枚,年长儿童常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声像图显示,右下腹低回声管状结构,形如手指状。
③与肠套叠相鉴别: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呈“靶环征”,纵切呈“套筒征”,结合临床好发于4 个月~2 岁左右的偏小患儿,规律性阵发性腹痛,伴有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即可诊断。
④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包膜可不完整,或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晚期可出现散在的液化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光团出现,可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4]。
⑤末端回肠及结肠炎:可见相应区域肠管管壁增厚,亦可伴有肠系膜淋巴结增大
⑥临床上还应与肠痉挛、肠寄生虫病、Meckel憩室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癫痫(腹痛型)等鉴别[4]。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性腹痛病因之一,是儿科的常见病,因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易造成误诊、漏诊,其原因可能为[5]:①患儿腹痛不明显,持续时间短,未被家长重视;②接诊医生疏忽询问腹痛这一重要病史,体检不仔细,未及时予以超声检查;
③就诊时家长不重视,拒绝超声检查,经抗炎治疗2~3 天后好转,停药1 周后体温重复升高,再经超声检查得到阳性结果;④患儿超声检查不配合,导致医师不能细致检查或医师经验不足,出现阴性结果,后又反复腹痛,再次超声检查阳性。
由于小儿腹壁薄,腹腔脏器及周围间隙脂肪含量少,超声衰减少,高频彩超适当加压扫查,能很好地显示腹腔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且超声检查简便、经济、可重复,能有效地避免CT等创伤复杂性检查。
配合彩色多普勒,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有助于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并可指导治疗。
因此,超声检查可作为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因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 (11): 679-681.
[2]詹素月.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0):730.
[3]张俊红,马琳,张树华,等.高频彩超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意义[J].山东医药,2007,47(16):84.
[4]刘晓红.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8):1285-1286.
[5]曹东明.高频超声对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12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