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与萧红作品中的精神“弑父”
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历史意识
说地侵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因此 , 亦新亦旧, 亦洋亦土的两栖性 , 是洋场社会普遍存在的特点。
历史处 于新旧转型时期 , 社会心理也处于大转型中 新旧文化交替中普遍存在的无限的失落感 , 笼罩着整个 社会及每一个人。旧家庭 、 洋场社会 、 旧时代以它们杂糅于其问的生活质 地浸润着 、 新 丰富着张爱玲的感性世 界 。战争的经历则使张爱玲没落世家的“ 身世之感” 更加“ 郁郁苍苍 ” 超 出了纯粹个人遭际的境遇获得 了更广 , 阔的视界。她 回忆围城中的感受时这样描述道 : ……什么都是模糊 , “ 瑟缩 , 靠不住。回不了家 , 回去了 , 许 等 也 家已经不存在 了。房子可以毁掉 , 钱转眼可以成废纸 , 可以死, 人 自己更是朝不保暮……无牵无挂 的虚空与绝 望 ”就在这样的感受 中, , 张爱玲升腾起 自己关于个人命运的玄思。社会历史 的运作有如天道无亲, 个人是渺小 而微不足道的, 她被拨弄于不可知力量的股掌之间 , 根本无从掌握 自己的命运 , 面对一己人 生的沉浮变幻 , 人唯 有茫然、 搁然。这成为她在作品中下意识体现 出来的历史意识 。张爱玲生活在那个时代, 目睹了在战争 的灾难 背景下若无其事般演的庸俗世态剧 , 亲身经历体验了动荡的生活 , 亲眼看到了时代在 自己生活圈子里的投影 , 作 为一个异常敏感的没有政治立场、 变革抱负的女作家, 自己的小说里她真实地记 录了那个衰败的时代。 在 对于中国战争的文学 , 论者历来惯于使用 民族主义作为评判的标准。从 抵抗精神的角度来看 , 民族 主义是 值得大力张扬 的。不过 , 可以肯定的是 , 民族主义并不等同于文学 。从现在看到的一些抗战文学选集来看 , 有不 少作品只能归类为宣传品。更何况在抗 战期问, 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了抗战意识 , 众志成城地参加了抗战, 在 战争夹缝 中苟安的人仍不在少数。一九四一年 日 本人进攻香港 , 张爱玲正在那里读书 , 身经历 了炮火与轰 亲 炸 的恐怖 , 目睹了战争灾难背景下续延的 日常生活、 世态人情 , 诚然对张爱玲造成了切身 的、 剧烈的影 响, 但是 ,
沉默、匮乏及丑怪身体和焦虑心理——论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女性视角
沉默、匮乏及丑怪身体和焦虑心理——论张爱玲小说独特的
女性视角
姚静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3)001
【摘要】张爱玲有着独特的女性意识,"即女人还原为真正的女人,回归其原来的生存状态",但她摆脱不了传统思想的桎梏,最终导致她们的悲剧性命运.文章从她这种女性意识着手,明确她对女性主题书写的特殊之处,即从女性的沉默匮乏出发,进一步运用女性丑怪身体揭示其焦虑压抑的心理的写作策略.通过揭示女性的丑怪身体和焦虑心理,从而反映生活在男权社会下的被压迫的女性,处于被排斥和自我否定的位置,但也存在着些许的反抗,最终表现了她对女性遭受贬压的一种抗衡,实现了她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反叛.
【总页数】4页(P111-114)
【作者】姚静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明清长篇世情小说中女性的丑怪身体
2.女性身体丑怪的铭刻——论萧红对乡村女性的另类叙写
3.沉默、匮乏及丑怪身体和焦虑心理——论张爱玲小说独特的女
性视角4.从女性"戏剧化"心理看其对客体身份的自觉承纳——张爱玲小说女性人物心理分析5.女性焦虑与丑怪身体: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亚文化群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红、张爱玲文学视角比较研究
惜, 张爱玲却只得到父亲 的打骂 、 继母 的挑唆和下人 的冷 漠。 萧红亲眼见到底层人 的艰难 的生存境遇 , 如果说在这个 过程 中萧红从 民间文化说萧红 以悲悯 的 目光注视 着社会底层 女性的生存状 况 , “ 哀其 不幸”, 那 么张 爱玲 则是 以“ 冷傲 ” 的姿 态站在
女 性 之 外对 女 性 的 生 存 加 以 审视 , “ 怒其 不争” 。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2 6 3 8 ( 2 0 1 4 ) 0 1— 0 1 0 1 — 0 2
《 齐 齐哈尔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Q i q i h a r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S o c S c i )
2 0 1 4年 1 月
J a n . 2 0 1 4
萧红 、 张 爱 玲 文 学 视 角 比较 研 究
刘 晓男
( 哈 尔滨体 育 学院 体 育人 文 系,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8 )
关键词 : 萧红 ; 张爱玲 ; 文学视 角
摘 要: 作 为五四 时期 中国文坛耀 眼的明星 , 萧红和张爱玲 以独特的女性视 角, 展现 了那个时代人 们的 生存 心 理、 生存 状况。 由于相似 的人 生经历和情感经历 , 形成 了二人 苍凉 悲苦 的作 品基调 , 却 又迥 然不 同的文风。如
体验 了世态炎 凉。
两人也都 曾有 过痛苦的情感经历 , 萧 军对 萧红 的背叛和
回荡在城市与乡村的悲剧交响——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命运比较
礼仪培训教育。
1 0
为其性别特征所赋予的怀孕的难堪与分娩的痛苦 , 也遭到了
无情的忽视与遗忘 。因而 , 诸如生儿 育女这种 本属于 自然 的
生理 现 象 , 往 往 成 为 导 致 女性 无 从 摆 脱 的 心理 重 负 , 至 亦 甚
的地 方。 红笔 下的世界 却是粗犷的东北黑土地 , 萧 以及在这 片 黑土地上 生活 的人们 。 她们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世界 , 代表 着 两种不 同的文化 。 萧红 的故乡呼兰 ,位于黑龙江 流域南部 ,松花江北岸 ,
睛,白眼珠 完全变绿 , 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 , 她的头
发烧焦 了似的, 紧贴住头皮 。2 更让人不忍 目睹的是她的 LP J 臀部成 了蛆 虫生活的地 方。
扭 曲的历史 , 令人不寒而栗 。
萧红对女性 的描写大 多是通过身体表现 ,并且 以流血 、 伤残、贫病 、 变形与死 亡密切关联 的。 不论是生育 , 被殴打, 还是 自尽 , 女性 的身体特质是萧红描 写的重点。 在这些描写
都市社会里的女性 所具有 的充满疮痍的感情 生活 , 婚姻是改 在萧红和张爱玲 的作品中都存在丑化女性身体 的现象 , 这些丑化的女性身体读来让人感到万分 的震惊。 在萧 红的小 说 王阿嫂的死 中 , 王阿嫂死 时的惨状显 出的是动物样的
外貌和神态 : 的嘴张得怕人 , 她 像猿猴一样 ,牙齿拼命地 向 外突 出。L 2 生死场 》中的月英 的刻写更是骇人 :她的眼
确地说是父权建立以来 的文明中,女人 被派定在一个被看 的位置 上, 这正是女性 的悲剧 ,是性
萧红、张爱玲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分析比较
的 主 题 。她 把 妇 女 的 生 育 与 各 种 动 物 的 生殖 进 行 交 叉 对 照 。
揭示 了“ 在乡村 , 任 何动物一起 忙着生 , 忙着死 ” 的悲惨命运 。
在萧红笔 下 , 妊娠 、 临盆是对 妇女“ 刑 罚的 日子” , 那是 女人 无
可逃遁 的生与死 的交叉 , 也是 血 的洗礼 和生命 的浩劫 , 女 人
的压迫 .展 示 了现 实生活 中伤痕 累累 的女 性群体 及其 心灵 世 界 ,对封 建 的道 德意识尤 其是 男权社会 意识作 了无情 的
揭 露和批判 。
尘, 光着身子的女人 , 和 一条鱼似 的, 她爬在 那里… …一点声
音不许她哼叫 , 受罚的女人 , 身边若有 洞, 她将 跳进 去! 身 边 若
一
、
重 点 观 察 的 社 会 生 活 环 境 与 女 性 群 体 各 异
来, 立刻孩 子掸在炕 上 , 像 投 一块什 么东 西在炕 上响着 。女
人横在血 光 中, 用 肉体 来浸着血 。
这 种 惊 心 动 魄 的 描 写 ,明 显 融 入 了 萧 红 对 于 生 育 和 死
( 一) 萧 红 把 笔 触 伸 向边 远 、 偏僻 的农村 、 农 民 和 农 家 生 活. 展示 了“ 九一八 ” 前后 东北农村 生活 的真实 面貌 , 讲 述 了
发 生在她 的故乡农 村的 田野 、 农舍、 菜园 、 麦场 中贫穷 、 愚 昧
亡 的独特感 受 , 是 她发 自血 肉之躯 隐秘 的 、 女性 的体验 和声 音 。对 生育 的痛苦 与不幸 的描 写 , 清 晰地折射 出萧红 对女性 悲剧 生存境遇 的情感认 同 ,渗 透着 她对 传统男 权文化 的深
人生梦魇 。张爱玲笔 下的女性基本上不愁 衣食 , 她们 追求奢 华的生 活 , 但 无论是 经济还是 灵魂都 依附 于男性 , 从而 失去 独 立性 , 如《 倾城 之恋》 中的白流苏 、 《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 中的
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
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2023年《黄金时代》观后感1作为一个天才女作家,萧红注定了要和张爱玲一起被谈论的。
张爱玲18岁的时候发表《我的天才梦》,对自己除了文学天赋外一无所有的人生进行了深刻反省,留下了大量的名言警句:“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张爱玲早早的意识到自己除了天才梦之外,有的只是天才的乖癖缺点,世人不会原谅她,所以她选择了避世隐居。
晚年的张爱玲深居简出,连作品获奖,也没有去领,只是拍了一张照片寄过去,照片上有非常醒目的“金日成昨猝逝”字样。
半年后,张爱玲收拾好自己的一切,躺在寓所的行军床上安静去世,几天后才被发现。
张爱玲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走完了贵族般气定神闲的一生。
用后人亦舒的话来说:吃相好看。
上面的这些话是我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领悟的。
因为萧红,实在有违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基本修养。
她的一生,缺少自省和克制,只活了短短31年,却处处碰壁,吃相难看。
萧红短短的一生经历了4个男人,都以遇人不淑黯淡收场。
第一个是陆哲舜——萧红的表哥,萧红和他私奔的时候他已结婚,很快他们就受不了没有经济________的日子,各自回家。
表哥回到老婆那里,大概没怎么受罪就被接纳,萧红却回到自己的未婚夫汪恩甲那里!只得到7个月的收留,最后挺着大肚子被遗弃在旅馆里,欠下巨额债务。
这时候的萧红才20岁。
张爱玲当年错爱胡兰成,也是青春年少,不过24岁。
张爱玲最后也被胡兰成抛弃,并且为他背负了骂名。
但是,人们怜惜张爱玲,觉得她是“无瑕白玉遭泥污”,是胡兰成配不上张爱玲。
因为张爱玲心高气傲,胡兰成是她从成千上万人中挑选出来的才子,他懂她,欣赏她,也给过她神仙眷侣般的日子,所以后来胡兰成落魄后,张爱玲还愿意接济他,而后优雅地转身离开。
张爱玲与萧红作品比较
不同的小人物,不同的女性- --------论萧红与张爱玲的人物形象塑造龙瑞 10022154摘要:同一时代下的两位女性作家对不同女性的刻画,在人物选择上,一个落脚于农村妇人,一个落脚于都市女性。
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十九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创作者,虽然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作家,而且这些女性作家,更为关注女性生活。
这其中,萧红和张爱玲就是典型的代表。
虽然萧红长张爱玲近十岁,但却是同样经历了中国的动乱,中国被瓜分的时期。
她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却极为相似:出生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却从小都缺少家人的关爱,长大后又同样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她们对爱情都失去了信心。
相似的成长经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两位女性作家,由于各种相似点,她们往往被放在一起。
两位作家都是及其敏感而富有才华的,作品中都自然的流露出对女性的关注。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要比萧红更为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贯穿与她毕生的创作。
而萧红在鲁迅先生的影响之下,在其后期的创作之中,这种女性意识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性”的批判精神。
同时,张爱玲对女性的生存给了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把人物定位于普通的小人物上,但是在对人物形象描绘的深刻程度以及刻画角度都有所不同。
萧红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存在知识女性和自我,大多是生存在北方的广大劳动人民,将朴实、真是和麻木、落后集于一身。
例如《生死场》中的麻面婆,她粗野,没有文化,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妇女。
从麻面婆的话语中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的粗野天性。
但同时,萧红以其幽默中夹杂着的讽刺的语言功力,使人对麻面婆的形象深刻难忘。
萧红把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及冷漠刻画的淋漓尽致。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也是小人物,但这些女性大多都是都市女性,她们不像萧红笔下的那些女人。
她们有思想,而且不乏进步的思想,她们很多时候是走在时代的前端的,她们渴望冲破某些封建或腐朽的枷锁,但是又由于一些无形之中的东西将她们的行为禁锢,使得她们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了这种种的悲剧。
萧红的“肉”与张爱玲的“灵”
马思健
( 汉大 学文 学院 武
【 摘 要】 近年 来对 于女性 主义 文 学的研 究越 来越 多, 但 是 大部 分文章都是将 其作 为女性 主义在 文学方 面的表现 来看 待, 萧红和张爱玲的女性主义 文学却从 不 同角度给人 以启示。 【 关键词 】 性主义 ; 女 肉体 ; 灵魂
湖北武 汉
407 ) 30 2
性躯体 上所 受到的创 伤的不甘和 呐喊。 22张 爱 玲 的 “ ” . 灵 回顾 二十世纪 中国女 性文学 的形成 ,从 五 四以来的女性 作家 奋笔疾书 写内心感受 解放 自我 , 9 到 O年代新生 代女作家 在女 性文学方 面颠 覆使命 。而 张爱玲则可 以说是这 其 中做 的 壹 女 性 主 义 起 源 最独特 的。她用 自己的方 式表达 了那个时代 女性 的挣扎和彷 作为 人类 的一半—— 母亲 、 子 、 妻 女儿 , 女性 不但 是女 性 徨 。 自身说不完 的话题 , 也是 男性说不完 的话题 。只要人类社会 还 1 岁 的她发表 了《 7 霸王别 姬》 “ 姬微笑 。她 很迅速地把 ,虞 存在 ,女 性问题就永远会成 为一个讨 论 的焦点 。从 生物学上 小刀抽 出 了鞘 , 只一 刺 , 便于 他 的决死 一战 , 成就 霸王 的千古 讲, 女人具 有下面两个 主要特性 : 她对世 界的把握不 如男人广 英雄 的美 名 , 虞姬 用 自杀来 离别 霸王。 ” 的作品第 一次较为 她 泛, 她受 物种的奴役更深 。① 文学评 论家李 子云也 曾说 : 一是 完整地体现 了女性 意识 。 “ 呼吁 真正爱情的 出现 ,申诉 不幸 的婚姻带 给妇 女 的痛 苦 , 要 《 锁记》 金 中的 曹七巧 , 去幸 福 , 去爱 情 , 失 失 她常人 的情 求婚姻 自由, 中包括正 当的离婚权等等 。” 其 一是 “ 如何保证男 欲 在 过 重 的 桎 梏 中 被 扭 曲 , 她 成 为 了幸 福 与 爱 情 的 扑 杀 者 。 女两性在 发展 各 自事业 的平 等权利 和如何进一 步实现 男女两 《 十八 春》 的曼璐 为家 中生计 所迫 沦为 舞女 , 老色衰 之后 里 年 性在人格上的平等 。” 因此大致 可以看作 肉体 和精神两方面女 迫 不 得 已嫁 给 了一 个 猥 琐 不 堪 的 投 机 商 人 ,甚 至 不 惜 牺 牲 自 性 对 男 权 社 会 的要 求 。 己的妹妹来挽救婚姻 。《 沉香屑 : 一炉香》 第 中的葛薇龙在鬼气 贰 女性 主 义 中 的 “ ” “ 炅 与 肉” 森森的姑妈 家中变成 了那座 “ ” 坟 中一 个 用 情 、 色 、 机 巧 的 用 用 21萧 红 的 “ . 肉” 成熟“ 女人 ” 用没 有爱情 的婚姻来显 示 自己的成功 。《 城之 , 倾 萧 红是 2 O世纪最杰 出的女性代 言人 , 她始终 坚持 以女性 恋 》 的 白流 苏 , 为 前 夫 亡 故 而 被 赶 出 家 , 至 还 被 冷 淡 的 中 因 甚 这 ” 的眼光来观察 和审视世界 与社会 ,她用 自己 的笔 写下 了她所 母 亲 拒 绝 。于是 她 知 道 “ 屋 子 里 可 住 不 得 了 … … 住 不 得 了 。 看 到的 、 到的和想到的东西 , 听 是真 正 自觉 的独 立的清 醒的女 《 多少恨 》 中的虞家茵放 弃 了 自己的爱人 , 预感到 了她 的命 她 性 的声音 ,是与男性 的主流 的中心 的话语 有所不 同或是 有着 运 就像千古 女性一 样 , 她们 是美 丽 的 , 又美丽 成哀 怨 , 求 却 追 尖锐 冲突 的。②伊 丽莎 白・ 詹威 在《 国当代文学 ・ 美 妇女 文学》 完 美和幸福 , 构成 他们 的天 性 , 可失 去这 种完美 和幸福 , 是 又 中指出 : 由于女性 文学来 自被抹煞 的人类 “ 另一半 ” 的生 活经 她 们的宿命 。《 女》 的银娣 活得 十分 孤独 , 怨 中 暗恋 的已经 成 调 就 哮 也 历 , 要 “ 一 种 不 同度 数 的镜 片 才 能 清 楚 地 看 到 它 们 ” 萧 亲 , 情 的 已经 分 离 , 是 那 个 婚 配 的 “ 喘 病 人 ” 已撒 手 离 需 用 。 红 正是 用 她 不 同度 数 的 镜 片 使 我 们 看 到 了 一 系 列 遭 受 苦 难 的 去 。 张 爱 玲 把 描 写 的 重 点 放 在 人 与人 的 感 情 上 ,写 人 性 的 扭 女性 角色 : 服毒的王 婆 , 死的小 金枝 , 能放 弃 自己孩子 的 惨 不 芹 , 女工头打死 的“ 被 孙女 ” 嘴 张得怕 人 、 猿猴一 样 的王 阿 曲与变态 ,且多 以女人作 为作 品的主人公 而探寻他 们的心灵 , 像 奥秘 , 期望通过这 种人生 安稳 的描 写 , 到观照人生 实质 的 目 达 嫂 …… 萧红 笔下 的女性不得不 忍受丈 夫的打 骂, 比如 : 二里半 大 的。 ⑦与萧红不 同的表达方 式 , 但是追根究 底表达 内容是相 同 骂着妻子 :混蛋 , 吃你 的焦饭 。” “ 谁 她笑 一下又把笑 脸 收了回 的。如果要说张爱 玲 的文 学现代 性从何 凸显 ,不是 她色彩运 去, 她怕 晓得 时间长 , 要挨骂 。 会 用, 而是她 女性主义 的表 达 , 是她写 出了女性 的精神世 界。 叁 结 语 在挥舞大 棒以捕捉 陷于绝境 的野兽 的时代 ,女人 的柔 弱 几 千 年 的 封 建 专 制 和 男 权 文 化 给 女 性 心 灵 造 成 了 巨 大 的 身体 的确 形成 了极为 明显 的劣势 :只要使用 工具需要 付 出的 体力稍微超 出了她力所 能及的程度 , 就足 以让女人一筹 莫展 。 创痛 , 但萧红和张 爱玲并 没直接 向男 权主义 开火 , 是以一种 而 ③而在现代 , 萧红写道 : 不管蚊 虫把脸 和手 搔得怎样 红肿 , “ 也 细腻又感 伤的态度 描写 了一 个个让人 可怜 的角色 。女 性写作 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妈妈 吵断了喉咙 。她 只是穿 啊穿啊 , 只 在 8 两 O年代势 头初 涌 ,O年代 势如 决堤 ,1世纪 则势成 泛 滥 。 9 2 手像纺纱车一样 , 在旋转着 穿。” ④ 卫慧 、 棉棉 、 树 、 春 张悦 然等从 7 O后 到 8 O后 , 现在 9 0后 也呼 更让人愤怒 的则 是非人 的待遇 : 她的 眼睛 ,白眼珠完全 之欲出 , “ 一股 身体 写作 的趋势 愈演愈烈 。看起 来在还击主导社 变绿 , 齐的一排 前齿也 完全 变绿 , 的头发 烧焦 了似 的 , 整 她 紧 会的男权 , 质上 在迎合男权 中某种不 可告人的窥探需求 。因 本 还是要稳扎 稳打从最 原始 的状态开始 。从萧 贴住 头皮。”她 的腿 像一双 白色 的竹 竿平行着伸在前 面。 的 此要想取得突破 , “ 她 无论 是“ 还是 “ ” 我们需要 的不 肉” 灵 , 骨架在 炕上 正确 的造 成一 个 直 角 ,这完 全 用线 条组 成 的人 红和张爱玲处 获得灵感 , 形 。” 当擦臀 部下时 , 婆觉得有小 小 白色 的东西落 到手上 , 仅仅是站在 狭隘的女 性立场 ,而是在人 的制高 点上俯视 两性 “ 王 会 蠕行似 的。借 着火盆边 的火 光去细看 ,知道那 是一些 小蛆 关 系中东方文化 氛围 中的种种诘 难 。 虫 , 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 了, 她 小虫在那里 活跃。” ⑤ 【 参考文献 】 1 [ ]第 . 西 波伏娃 ( ) 法 至 于母 性负担 ,则 随着 国家 习俗的不 同而表 现 出多种多 [ ]3 《 二性》 蒙 ・ 2《 . . 单元 湖北人 民出版社 样 的重要性 : 如果 女人被迫 多次怀孕 , 如果她被 迫在无人 帮助 [ ]走进萧红世 界》 的情 况下抚养孩子 , 那么这种 负担就是摧 残性 的。“ 大肚皮 的 [ ]王阿嫂之死 》 4《 . . 萧红 哈尔滨 出版社 女人 仿佛是在父权下 的孩子一般 怕着她 的男人 。一点声音 不 [ ]6 《 死场》 5 [ ]生 . . 萧红 哈尔滨 出版社 7《 . 薛雯 , 黄玉蓉 . 宁夏人 民出版 许她 哼叫 , 罪的女人 , 受 身边若有洞 , 她将跳进 去 ! 身边 若有毒 [ ]张爱玲 的意 象世界》刘锋 杰 , 药, 她将吞下 去。 她仇视着一切 , 窗台要被她 踢翻。 她愿 意把 自 社 作 者 简介 : 思 健 (9 7 马 18 --)女 , 家 族 , 北 十 堰 人 , , 土 湖 本 己的腿弄 断, 宛如进了蒸笼 , 全身将 热力所撕裂一般 呀 !” ⑥ 这不光 是角色的 内心 , 更像是 萧红 的女 性独 白, 她对 于女 科 , 汉 大 学 文 学 院 , 究 方 向 : 语 言 文 学 武 研 汉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在她的小说中,经常探讨文化冲突的问题。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分别是个人与家庭、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
个人与家庭张爱玲的小说中经常探讨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在《色,戒》中,王佳芝因为自己对国民政府的仇恨而向日本军统出卖了她的同胞,最终引起了她和母亲的矛盾。
王佳芝的个人意志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张爱玲对于“个人主义”和“家庭责任”之间的文化冲突的探索。
另一方面,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主人公杨乐和萧红两位女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文化。
杨乐的家庭文化强调资本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化观念,而萧红的家庭文化则深受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两个家庭文化的矛盾表现在杨乐试图让李夫人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功能化,同时萧红向李夫人表示“有些旧的观念才是保持婚姻合法的关键”。
城市与乡村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冲突。
在《钱钟书、张爱玲一家》中,小说描述了钱钟书和张爱玲在乡村度过的生活,两位知识分子对乡村生活的不适和文化的落差,反映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巨大差异。
此外,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描述了碎片化的上海城市生活,城市生活中的不安和困惑。
这种不安和困惑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有关。
东方与西方张爱玲小说中最常见的文化冲突是东方和西方之间的矛盾。
在《金锁记》中,小说主人公程心意在与西方人交往中,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惑。
西方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程心意的文化认同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色,戒》中,王佳芝对于西方文化的迷恋和东方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文化冲突,多是围绕个人和家庭、城市和乡村、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这些矛盾和冲突,既是张爱玲个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也是她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思和思考,深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冲突与碰撞。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一)封建社会女性意识概论
诗人拜伦曾说过: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却是女人生命的全部。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的规范像紧箍咒一样紧紧束缚在中国广大女性的头上,“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女子成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人。关于爱情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宗法女儿面对无法选择的空间,可供选择的对象有限,并几乎完全由父兄主宰。女性爱的权利、爱的欲望完全被剥夺、被抹杀,女性只是供男性选择与摆布的客体。男人可以“三妻六妾”,女人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并且从一而终,在爱情的角色里,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与主动权利,不知爱为何物,也不知怎样去爱。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女人永远处在最底层,即使她们为此争取过、努力过、斗争过,然而在这么强大的父权制的封建社会,理想终归为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裹挟下,她们最终又回到了现实,继续卑躬屈膝、妄自菲薄、自我萎缩,直到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为止。她们的抗争只能被看作是一种“无望的救赎”。张洁所言:“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短短几个字,则道出了封建女性的辛酸与悲怨。
(三)二十世纪70、80年代女性意识概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虽然实行一夫一妻制 ,但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女性依然处于爱的盲区,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也被洗劫一空,爱情长时间被埋没、被扭曲、被压抑,爱情婚姻差不多成了写作的禁区。20世纪70年代末,“女人”在“人”的裹挟下又回到了文学中。在“伤痕文学”崛起的新时期,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率先亮出了女性爱情宣言,深入女性这一性别的内心情感深处,书写了女性爱的权利与欲望,写到了女性爱情的伤痕与执着,突出了女性对爱的反思与爱的召唤,并颠覆了长期以来女性被历史遮盖的传统。张洁笔下女性的爱情,绝不是轻描淡写、说忘就忘的:她们或爱得深沉,或爱的糊涂,或爱的痛苦,或爱的执着,或爱的执迷不悟、遍体鳞伤,或爱的千古绝唱、九死一生,都是“刻骨铭心”、“不能忘记的”。这种不能忘记的爱情突出了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她也常说:“如果是个自立的女人,就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我取的成功是我的能力,不是因为我是女人……所以有人如果总是意识到自己是女人,那么这个人也有点问题。”在《方舟》中,张洁第一次鲜明的亮出了妇女解放的旗帜。她借梁倩之口,针对社会将女人仅仅看作“性”而不是人的处境,发出了“女人不是性,而是人!”的抗争,并提出了“女人要面对的是两个世界”的主张,表现了女人不是“性”,而是一个有独立尊严和完整人格的人女性意识,最富才情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多探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工作、生活等女性生存现状,是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纵观张洁关于婚姻爱情题材的四部代表作品,她塑造了一批二十世纪女性的形象,探讨了中国妇女的婚姻爱情问题,揭示了妇女思想解放的艰苦历程。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
母爱的异化与反思———以萧红张爱玲笔下的恶母形象为例周宇纯(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作者简介】周宇纯(1997-),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摘要】母性光辉是闪耀在华夏大地上的神圣之光,是千百年来缔结的民族情结。
孟母三迁煞费苦心,岳母刺字大义凛然,这些高尚的母亲形象在文化中构建起了经典的母爱主题。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母亲形象在一些作品中被重新定义,母爱给人的温暖逐渐被消解,恶母形象取代了原本神圣的母亲形象,她们作为善的对立者,以母爱的名义给子女或者他人带来伤害。
与和善、温柔的母亲不同,恶母形象中的母亲刻薄、疯狂甚至变态的人物性格,使她们面对人生抉择时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常常由此造成个人家庭悲剧的同时,也会反射出社会上某种值得探究的原因,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萧红、张爱玲两人的作品为例,从恶母形象的发展与演变、恶母形象类型以及恶母形象产生的根源三方面着手,探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恶母形象,进而拓展现代文学中母性话题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恶母形象;人性;母爱【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20)02-0050-04《诗经》有云:“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1]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作品中对母亲的书写无疑都是正面的,主要书写母爱之伟大、母亲品德之高尚诸如此类。
试观古今中外,时至今日,提到母亲这个话题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依旧是母爱,书写母爱的作品更是不一而足。
“母亲”也同样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话题,成为了众多作家争先书写的对象。
冰心所创“爱的哲学”里,母爱是她眼中亘古不变的存在,它与童真、自然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着温暖与真情的爱的世界。
这一观点为现代大众所认同,故而在实际创作中便会增加对于母亲这一话题的正面形象的创作,学者在面对此类形象的研读中也就更偏重于对于母亲正面形象的解读,我们姑且将这一类的形象称之为“慈母”形象,这样一来实则不难看出,现代学者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忽略了“慈母”的对立面———“恶母”的解读与研究。
父亲缺失的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李娟散文创作论
父亲缺失的创伤体验与文学救赎———李娟散文创作论作者:陈经纬王春晓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李娟以清新自然的文风而闻名,她的作品被誉为“阿勒泰精灵的吟唱”。
然而,作者却在文章中隐含着自己难以启齿的童年创伤——父亲缺失(fatherabsence)。
作者于单亲家庭长大,由此产生了隐秘而深刻的心理创伤,而文学创作则成为作者精神救赎的一种方式,她将自身的孤独、寂寞诉说出来,从而寻求心灵上的平和。
本文将从父亲缺失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它给作者带来的创伤,以及作者是如何用文学来进行自我救赎的。
关键词:父亲缺失创伤体验李娟文学救赎对于创伤,弗洛伊德曾说:“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
”父亲的缺失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创伤,它不仅使作者从出生起就缺乏父爱的滋养,还使作者被贴上了“单亲孩子”的标签。
单亲孩子是特殊的存在,往往被人们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要忍受情感上的缺失,还要遭受来自社会的压力。
孤独、寂寞、缺乏安全感是李娟童年创伤的“后遗症”,而被抛弃感则是其寻找精神归属感与自我救赎的动力,文学创作给作者提供了构建自我理想世界的方法,作者可以在文学世界里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面对创伤,从而与创伤和解。
一、创伤的导火线——父亲缺失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父亲是力量与权威的象征,是家庭经济收入的支柱,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心理学家迈克尔·兰姆将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分为三种:家庭经济提供者、滋养心灵者、生活照顾者和家庭价值观的维护者。
由此可见,父亲这一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而何为父亲缺失?目前人们将父亲的缺失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父亲角色的缺失,即父亲没有尽其应有的职责,尽管他‘身’在场,但子女感受不到他的存在,他也未能履行父亲的角色;二是指身体上的缺失,即由于离婚、去世或工作等原因造成父亲‘身’不在场。
童年之殇 女性之醒 张爱玲 萧红
描写的是劳苦的被侮辱的女性人 群,她将女性的苦难置于民族、 社会之中,普遍性的呈现她们的 生存境况。在关照“人”的解放 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突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麻面婆:“麻面婆的事是一件紧跟着一件,有必要时, 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她总是摇拥着走。头发飘了 满脸,那样,麻面婆是一只母熊了!母熊带着草类进洞。” ·老王婆:“喝过酒的赵三用他的大红手贪婪地把扁担压 过去,扎实地刀一般地切在王婆的腰间她的肚子和胸膛突 然增涨,像鱼泡似的。她立刻眼睛圆起来,像发着电光”。 ·金枝:“‘危险,昨夜你们必定是不安着的。年青什么 也不晓得,肚子大了,是不许那样的。容易丧掉性命!’”
张爱玲
母亲是个崇尚西洋文化的 西式女性,在张爱玲刚刚 四岁时,就去法国学习了, 一走五年。虽然之后曾回 国为张爱玲的上学事情进 行了努力,但是两人长期 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十分 单薄。
萧红
生母是个性情暴躁,脾气 不太正常的女人,她一心 想生个儿子巩固自己的地 位,因此萧红的出生让她 很失望,也经常打骂她, 很少关心她
“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
鲁迅先生曾深刻的指出中国的“娜拉”改 变太难了,“梦醒了无路可以走”,“走到 哪去呢?……走!走到楼上去!——开饭的 时候,一声呼唤,她们就会下来的。”
萧红女性叙事的四个命题
爱情之苦 生育之痛
生与死、灵与肉之争 男权压迫之殇
爱情之苦
萧红自己一生对爱情有着执着 的追求,但是在三次失败而痛苦的 经历之后,留在其文字中的是一个 “无爱”的文本世界。其作品中不 乏男女两性的显现,但是存在于他 们之间的,无非是男性对女性动物 性的粗蛮欲望的践踏和占有,以及 女性默默忍受被遗弃的痛苦。萧红 在对于很多女性人物在爱情中的伤 痛和绝望,诉说着自己的伤痛。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
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恋父情结文学创作童年经历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
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
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
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
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
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
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
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
论张爱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论张爱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摘要】在社会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上有两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正迅速走红,她们就是张爱玲和萧红。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即二人小说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作者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来比较二人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萧红;女性世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刻,正是在这社会动荡的年代里,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上有两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正迅速走红,她们就是张爱玲和萧红。
在笔者看来,张爱玲和萧红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
比如她们的童年、感情经历并不是十分幸福,都充十分痛苦。
此外,她们二人同处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中,可是在当时她们并不像许多作家那样大力创作那些以“抗日救亡”、“革命”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以“迎合”当时的“文坛主流”,她们二人反而做出了相反的反应,即对当时的文坛主流保持着疏离的态度,她们的小说几乎很少涉及政治。
张爱玲的小说以描写小市民的日常生活为主,主要写的还是庸常人生,写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至于萧红,她写于1934年的《生死场》由于部分内容涉及到了抗日,再加上当时全国都被抗日救国的氛围包裹,于是当时的评论家就将她的这一小说定义为抗日小说,而萧红自然而然就被人们归入到抗日作家的队伍里。
然而走过了那个时代,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部小说,发现似乎将《生死场》的主题归结为“反帝抗日”并不是十分的确切,不可否认小说的确号召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反帝反封建,但作品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至于她的《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作品更是与当时的文坛主流即创作“革命文学”无关。
除此之外,张爱玲和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她们都十分关注广大女性的生存问题,都对女性的命运有着特别的热情,于是她们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批鲜活的女性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的生命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即二人小说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作者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来比较二人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传奇》中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毫无例外都有着苍凉的身世,她们之中有人面临着情感的危机,有人面临着经济危机,更让人心惊的是似乎她们都带着一颗“女奴”的灵魂,她们甘愿亦或不自觉的依附于男人,总之张爱玲的笔下的女人们似乎都没有圆满的人生,她们的生命是阴暗的,没有生气的,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
中国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基于父权与父爱角度的考察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 论框架。它帮助我们看到,张爱玲是如何通过刻画父亲形象来反映和挑战社会性 别不平等的。同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也提醒我们,文学作品并非单纯的文本, 而是社会和文化观念的产物。
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通过女权主义文 学批评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形象所反映出的性别关系和社会不平 等的深刻问题。同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 工具,进一步强化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
父权角度考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父亲通常被赋予一家之主的地位,掌握家庭中的权力。 这种父权意识在中国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其 父亲贾政对他的管教和期望就带有强烈的父权色彩。贾政对贾宝玉的言行举止有 着严格的要求,力求让他成为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合格人才。在贾宝玉的成长过 程中,贾政的父权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使他逐渐形成了叛逆而又矛盾上的缺失。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 那些无力的、软弱的父亲形象。但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深深的爱。这些爱,虽然无 法改变现实,但却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感动。
总的来说,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是她个人经历和心理的投射。她在创作 中以父亲形象来寻找和弥补自己在父爱上的缺失。虽然现实的残酷让她一次又一 次地失望,但她还是在小说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父子/女情深的画面。 这种寻找和弥补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萧红笔下的父亲形象,往往呈现出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体现在物质 生活上,更体现在对儿女的情感支持上。这种无力感,其实源于萧红内心深处对 父爱的渴望与缺失。由于幼年丧母,萧红对父爱的渴望更加强烈。她希望有一个 强大的父亲形象,能够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她支持和帮助。
论萧红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抗争意识
作者简介 : 费水蓉 , , 女 瑶族 , 湖南永 州人 ,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教师。
在 中国现代 文学史 上 , 注妇 女 的生 活 和命运 关 的 , 了萧红 和张爱 玲还 有许 多 。 自五 四运动 起 , 除 大 批 接受 先进科 学文 化知识 的女 性 , 向 了文坛 , 走 且她 们 在登 上文 坛之初 , 几乎 不 约 而 同地 把 笔端 指 向妇 女 解放 这个 时代 的主题 。如 庐 隐 的《 滨故 人 》 冯 海 , 沅 君 的 《 绝 》 凌 叔 华 的 《 之 寺 》, 玲 的 《 隔 , 花 丁 梦
● 中国 文 学研 究
论 萧 红 与 张 爱 玲 作 品 中的 女 性 抗 争 、 , 意 识 目
费水蓉
(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 东 肇庆 56 2 ) 广 20 0
摘
识。
要: 萧红和张爱玲是 2 纪两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作 家 , 0世 她们追 求个性 的 自由与 独立 , 喊出 了真正 的女
萧红 、 张爱 玲都 是 中 国现代 文 学 史上 著 名 的女 作家, 她们 的天 才艺 术 如 黑夜 里的作 品透 出强 烈 的女 性心理 。萧 红 的创作 , 从早 期 的《 阿嫂 之死 》 最后 一 篇小 说 王 到 《 小城三 月 》 妇 女 问题 始 终 是她 创 作 的 中心 题 材 。 , 张爱玲 的作 品总集名 《 奇》, 的也 都是 港 沪社 会 传 写 里 中上层 人家 的小 姐 和太 太 们 的故 事 , 注 的 同样 关 是女性 生活 。她们 的作 品是真正 属于 女性 自己的声 音。 萧 红生长 在 东北 , 民族危 亡 的 3 在 0年代 , 国 亡 之痛 , 种之危 , 激 着每 一 个 炎 黄子 孙 , 民族 自 灭 刺 有 尊心 和正义感 的萧 红 , 当然不能 例外 , 之她是 在东 加 北 左翼 作家扶 持下 走 向文 坛 的 , 就 使得 她 能 自觉 这 地 把 自己的创 作融 入 时代 的主 流 , 写 和表 现生 活 描 在社会 最底层 的 劳动人 民 的痛苦 生 活 。而作 为逃 出 家 门的女子 , 自身所遭 受 的屈 辱 , 她对妇 女的悲 她 使 惨 遭遇 , 投入 了更 多 的 同情 和 关 注 。张爱 玲 出身 名 门 , 血管里 流淌 的贵族 血液并 没有 给她带来 幸福 , 但 那 盛极 一时 的光 荣 已属 于 先人 。父 母 的离异 、 少 缺 家 庭 的温情都 造成 了她心 灵上 的沉重感 。而先 天极 高的艺 术禀赋 又 给了她敏感 的心 灵和 笔触 。她与她 笔 下 的人 物共 同生 活在 贵 族 社会 的末 世 , 以 自己 她
走下神坛的母亲--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走下神坛的母亲--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曾琪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7)006
【摘要】对于母亲的书写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曾琪
【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学院,中文系,江西,抚州,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走下神坛的母亲--论张爱玲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J], 曾琪
2.颠覆与重写--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父亲与母亲形象 [J], 张文振
3.张爱玲母爱缺失性体验及其作品中的颠覆性母亲形象 [J], 缪爱芳
4.走下神坛的圣母——浅论张爱玲与萧红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J], 单丽佳
5.走下神坛的母亲
——金仁顺《桃花》对传统母亲形象的颠覆 [J], 孙淑芹;侯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 建 构下 的社 会 秩 序 表 示 不 满 和 反 叛 , 在 文 学 作 品
中迫 切要 求 推 翻父 权 制 社 会 的 愿 望 表 现 得 极 其 强
烈。
张爱玲 与 萧 红 是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的两 朵 奇 葩 , 其
情更是荡然无存 。张爱玲在《 私语》 中写道 : “ 我把世 界强行 分 为两半 。光 明与 黑 暗 , 善与 恶 , 神 与魔 。属 于我父 亲这 一边 的必定 是 不好 的 。 ” [ ] ‘ 瑚’ 惨痛 的经
J a n . , 2 0 1 3
Vo 1 . 2 9 No . 1
论 张 爱玲 与萧 红 作 品 中 的精 神 “ 弑 父”
邓 利 苹 黄德 志
(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 江苏徐 州 2 2 1 1 1 6 )
[ 摘 要] 张 爱玲和萧红在成 长中均 因遭 受父亲的粗 暴对待 , 精神 上产生对 父亲 的厌 恶情绪 , 文 学作 品 中表 现
的精 神 分析 法 , 我 们不 难发 现 , 作 家将 由 自身 经历 而
引起 的焦 虑 , 用 极端 的方 法对父 亲 进行 “ 弑杀” , 发 泄 内心 的原 欲 , 达 到 心理 上 的满 足 。母 亲 远洋 求 学 , 张
“ 父 亲不仅 仅代 表 了一个 男人 在 家 庭 血缘 中的位 置 , 而且 还意 味 着 他 在社 会 文 化 中所 拥 有 的一 切 特 权 , 这 些 特 权 对 儿 子 们 造 成 了 无 法 言 说 的 压 抑 和 痛 苦。 ” l 1 五 四新 文 化运 动 以来 , 随着 民主主 义 、 人 道 主
历让她 在创 作 中或 隐或现地 展 现 出精 神 “ 弑父 ” 。生
在 北 国 的萧 红在 父女 关 系 上与 张 爱玲 的经 历非 常 相
苍凉 、 孤独 、 苦难 的意识 在 文本 中得 以充分 体 现 。 张 爱 玲 与萧红 生 于地 主 阶级 , 出生 的不 同 , 使 得 她们 展 现 在 文本 中的 生 活也 迥 然 。然而 , 她们 的作 品却 有非 常相 似 的 观点 , 即体
义、 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在 中国的传播 , 个性解放与
民主科 学成 为启 蒙思 想 的主体 , 批判 封 建 思想 , 促 进
了 国人观念 的转变 。接 受 思想 解 放 的国人 开 始对 父
治, 那 次 惨痛 的经历 让 她彻 底认 清 了父 亲 的本 质 , 父 亲 的面 目彻 底暴 露 , 露 出狰 狞 , 本来 就 淡薄 的父 女 之
[ 中图分 类号] I 2 0 6 .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1 6 9 6 ( 2 0 1 3 ) 0 1 — 0 1 0 7— 0 3
父亲 是 中 国封 建 社 会 秩 序 权 威 的 象 征 , 整 个 社
会形 成 了一个 以“ 敬父” 、 “ 崇父 ” 为宗 旨的伦理 系统 。
子 也会 被父 亲骂得 发 抖 。当萧 红 用 出走 的 方式 来反 抗 父 亲为她 订 下 的 婚 事 时 , 她 被 囚禁 长 达 十 个 月 之 久, 终于, 她 的逃跑 使得 父 女关 系彻 底决 裂 , 从此, 她
再 也没 回过 父 亲 的 家 。残 忍 、 暴怒、 自私 的父 亲 , 令
2 0 1 3年 1 月 第2 9卷 第 1 期
江苏 教育 学 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 )
J o u r n M o f J i a n g s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现 在文 本 中 的“ 弑父” 精神 , 涵盖在“ 弑父 ” 下 的精 神 视 野成 为本 文研 究 的论 题 。
一
似, 出生 于受 封建 道 统影 响 较深 的地主 家庭 , 身 为 女
儿 的萧 红在 情 感 上 没 有 得 到 父 母 太 多 的温 暖 , 反 而
受 到老 祖父 的悉 心 关 爱 , 强烈 的 反差 使 得 父 亲 的形 象在萧 红 眼 中更 显 得 冷 酷 无 情 。她 在 《 永 远 的 憧 憬
爱玲 自小 与弟弟 张子 静一 直 生 活在 父 亲 身边 。母 爱 的缺 失并 没有 让 张 爱 玲 对 父 亲 产 生 过 多 的 依 赖 感 ,
相反 地 , 她感受 到的是父亲 的残暴 、 荒淫、 自私 、 蛮 横 。1 6岁 那 年 , 在继 母 的挑拨 下 , 张爱 玲遭 到 了父 亲 的毒 打 , 甚至被关起 来达 半年之久 , 生 病 也 不 给 医
、
个 人 经 历 的 引发
和追求》 中写道 : “ 他对待仆人 , 对待 自己的儿女 , 以
及 对待 我 的祖 父 都 是 同样 地 吝 啬 而 疏 远 , 甚 至 于无 情。 ” 。 ‘ 盯 父 女关 系 日益 恶化 , 即使 是 打 碎 一 只杯
同时存 在 于 萧 红 与 张 爱 玲 作 品 中 的 精 神 “ 弑 父” , 与作 家 本身 的经 历是 密切 相 关 的 。用 弗 洛伊 德
出精神 “ 弑父” , 发 泄 内心的原欲 。对父亲形象的“ 弑 杀” 实质上是对 以父权为 中心的 男性 文化 的冲击 ; 女 性意识 的苏 醒, 更 坚定 了她们与 男权 中心文化的对抗 , 作 品 中彰显普世 价值 观。
[ 关键词 ] 弑 父; 个人 经历 ; 女性意识 ; 普世价值
[ 收稿 日期]2 0 1 2—1 0—3 1 [ 作者 简介]邓利苹 ( 1 9 8 7一) , 女, 四川 内江人 , 江 苏师 范大学文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黄德志 ( 1 9 7 0一) , 男, 江苏丰县人 , 江苏师 范大学文 学院院长 , 教授 。
-—-— —
1 0 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