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ppt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ppt

2019/2/9
8
• • • •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 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 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 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 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 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 “任命”才算正确。
2019/2/9
7
•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 有爱惜之意,但在这,在古代汉语中 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 “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 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 “责备”。 •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 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 去”,应改为“才离开”。 •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 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6 2019/2/9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 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 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2019/2/9 9
•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 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 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 如: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 了脸色的。 •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 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 “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 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文言文翻译失分分析

文言文翻译失分分析

夫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其言简奥,意蕴深远。

然世易时移,后人读之,往往不得其要领,翻译失分之事,屡见不鲜。

今吾试为文言文翻译失分之分析,以供学者参考。

一、字义误解文言文之字义,往往与今义有异。

若译者不察,轻易以今义代入古义,则失分之罪莫大焉。

如《左传》云:“子路率师以伐颛臾。

”若译者不知“颛臾”为地名,而误以为“颛臾”为人名,则翻译失分矣。

二、句法不通文言文之句法,与今文不同。

译者若不熟悉古文句法,往往将句子翻译得生硬晦涩。

如《论语》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若译者不晓“学而时习之”为“学之而时习之”之意,则翻译失分无疑。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之语序,有时与今文相反。

译者若不留意,往往将语序颠倒,致使翻译失真。

如《史记》载:“陈涉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若译者不知“自立为王”应为“为王自立”,则翻译失分矣。

四、语气失当文言文之语气,有时较为复杂。

译者若不能准确把握语气,往往使翻译失色。

如《孟子》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若译者不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为反问语气,而误以为陈述语气,则翻译失分。

五、修辞失真文言文之修辞,如对仗、排比等,极具特色。

译者若不掌握修辞手法,往往使翻译失真。

如《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句,若译者不知“芰荷”与“芙蓉”对仗,而随意翻译,则失分无疑。

六、文化差异文言文所蕴含之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所差异。

译者若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往往使翻译失真。

如《庄子》中“鲲鹏之志,非骀荡之志也”一句,若译者不知“鲲鹏”与“骀荡”所代表之文化内涵,则翻译失分。

七、语气不连贯文言文之语气,有时需根据上下文进行连贯翻译。

译者若不注重语气连贯,往往使翻译失真。

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句,若译者不知“关关雎鸠”与“在河之洲”之间需保持语气连贯,则翻译失分。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失分之原因,主要有字义误解、句法不通、语序颠倒、语气失当、修辞失真、文化差异、语气不连贯等。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中历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最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翻译很常见的10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很常见的10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很常见的10个失分点!近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句子越来越长,难度越来越大,评卷时又是按点采分,扣完为止,很多同学自我感觉做得不错,但是实际上丢分不少。

有这样一道题: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人有欲试其技者,令袒臂横肱于门口石道中,取牛车数十轮,绝肱上过,无纤痕,不论伤也。

答案:有个想要测试他武艺的人(定后,1点),让他(省“之”,1点)裸露胳膊,横着上臂,仰卧在门口铺着石子的街道上(1点),让人赶着十几辆牛车(定后,1点),从他胳膊上横轧过去(1点),结果却没有留下一点细小的痕迹,更不用说(“不论”,1点)伤口了。

评分说明:7点中写对任6点得6分,错1点扣1分,2个“定后”作为1点。

你是不是答了很多,但都不在“点”上?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下文言文翻译最常见的10个失分点,希望大家多注意。

失分点一、用语不规范原文我处其外,君处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北齐书·孟业传》)误译我掌管江湖,你掌管朝廷,齐心协力,差不多成了!正译我在朝廷外,您在朝廷内,(我们)同心协力,有希望取得成功啊!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重点词语误译,“庶”,表希望。

《陈情表》里有“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就是这个意思。

②语言随意,对“外”、“内”两个字,把握不准,且翻译时,不考虑人物身份,随意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严格遵守“直译”的原则,不随意引申、夸张。

“直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失分点二、不明感情色彩原文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作为语文考试中一个重要的测试内容,文言文翻译一直是不少学生的痛点。

在其他科目中,如果你把基础打好了,做题也就容易了。

然而,文言文翻译确是个例外。

即使掌握了很多的基础知识,仍然有很多细节上的小问题容易被忽略,导致翻译的成绩大打折扣。

下面就是文言文翻译中的十大失分点:1. 意序错误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它的语序是为了突出修饰和主语动作等部分的,容易产生修饰语放错位置的问题。

在翻译时必须注意基本语法结构。

否则很容易出现语序乱掉的问题。

2. 着,了,过的理解着,了,过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语气词。

但是,这种语气标志很容易被忽略或者理解错误,造成翻译的意思不准确。

3. 词汇量不足文言文的文字量很大,需要大量复习,才可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和用词。

如果词汇量不够,就不能完整地理解文本的词义和全貌,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4. 对句式结构的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存在很多复杂的长句与句群,需要通过多读多写来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分句法等语法技巧。

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结构,那么就会造成翻译意思的失误。

5. 对代词的理解文言文中的代词是很难掌握的问题,主要由于代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引申和运用,以及在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方式和含义都不同。

如果不能认真理解代词的翻译,就会失分。

6. 正向习惯很多学生往往习惯了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在翻译文言文时,容易产生错误的翻译,从而影响到文言文翻译的质量。

所以需要学生们建立文言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翻译习惯。

7. 网络语言干扰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很多同学在网上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习惯使用网络语言,这会影响到其翻译文言文的标准。

如果没有对文言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只凭网上的资料,那么翻译结果就不会很准确。

8. 对文言文的阅读速度不足文言文有自己特有的提高和紧凑的风格和结构,而且一些字经常变形和省略,因此需要耐心地阅读和理解。

如果读得太快,就会有相关的内容被忽略掉,从而导致翻译不准确。

9. 对字义的简略对待文言文中存在大量的熟语,因为很多汉字都有多种意思,而且常常是较为复杂的用法,所以需要对文言文中的字义进行仔细分析,不能只是简单的猜测,以免影响翻译结果。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_3000字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_3000字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_3000字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分点在高考文言阅读中,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知识点的一个综合性考查,要求考生能够在掌握大量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准确的实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转换,但由于种种原因,考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分,本文就以高考题为例有针对性的指出四例,以供大家参考。

失分点一:不辨古今异义语言中的词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理解词义要有历史的观点,要认识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词义有继承有发展.有些古代词义一直保留到今天,而有些词的古代意义那么先后发生了或大或小变化。

[例句]自以为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09年全国卷2〕误译: 自认为不能广泛的施舍,致使这人流离失所,于是在种竹处的沟上建起小桥,让人足以通行。

[分析]在现代汉语中,“颠沛〞一词解释为“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以此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

但就本句而言,联系前文“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一句,可知句中此人为“盗者〞,盗者为盗笋而“坠沟〞,因而可以判断“颠沛〞并非今义,而是“跌落跌倒〞之义。

[链接]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9年安徽卷〕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注意]“无用〞在现代汉语是“没有用处〞的意思,但联系语境,在本文中解释为“不需要〞。

失分点二:不辨句子语气文言文如现代汉语一样,能够借助多种多样的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不同的语气,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但由于古今语言习惯的改变,给我们揣测文言文语句的语气造成一定的障碍。

[例句]假设必治国家,那么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09年天津卷〕误译: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只有管夷吾可以![分析]“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可以表示疑问,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可以表示反问,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可以表示揣度,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可以表示婉商,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可以表示期望,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它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根据语境可译为“难道〞、“大概〞、“还是〞、“可要〞等。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1)

历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1000字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1000字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1000字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相关阅读: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二)误译文言文虚词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四)语言不合规范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五)下辨感情色彩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六)误译原句语气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七)误译语法关系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八)误译分句关系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九)不懂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十)不懂修辞。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及解题套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及解题套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及解题套路导读:下面店铺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三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知识精讲 试题

高三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知识精讲 试题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那么、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防止以下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才能。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21年高考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21年高考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辞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谋,为对付某人或者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20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
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20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

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具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

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

(2020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吹胡子瞪眼,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吹胡子瞪眼”显然是口头用语。

应译为: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并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五、不辨感情色彩
例5.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

(2020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无业人员,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征收商税。

解析:“游手之徒”,有明显的贬义,而“无业人员”则是中性的,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网罗”一般情况下译为“搜集”,是中性词语,但这里有贬抑色彩,“征收”则指政府依法收取财物等,这里译为带有贬抑色彩的“搜罗”“搜取”“索要”比较合适。

应译为:游手好闲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2020年高考福建卷)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解析:译文把最后一句处理为陈述语气不恰当。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示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的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应译为“……呢?”
应译为: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七、误译语法关系
例7.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2020年高考浙江卷)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解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这句话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窘的情状,用“终身不用”这个被动句表达。

这里翻译为主动句,将责任归咎于杜甫“不利用”是错误的。

应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八、误译分句关系
例8.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2020年高考安徽卷)
误译: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虽然年代很久了,但是应该小心地把它当做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解析:画线句的引号内部分,是一个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此五代时物也,古矣”说明砚年代久远,这是古物的重要标志,是“因”;“宜谨宝藏之,
勿令损毁”是对待古砚应持的态度,是“果”。

翻译时处理为含有“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复句,是一种误解。

应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像收藏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


九、不懂文化常识
例9.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史记•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解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攀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应译为: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十、不懂修辞
例10. 将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应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妨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