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与古埃及文明比较

合集下载

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异同

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异同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的差异同样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文明的一员,曾经璀璨而又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在地域上如此接近,其中也有许多碰撞与交融,但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

两河流域文明在犹太文明继承流传后成为西方文明的始祖,而古埃及文明却逐渐消失在尼罗河漫漫长流中。

这两大文明究竟有哪些差异?而这些差异会是什么才导致两者不同的命运。

起先我们从这三大点来看:一、自然环境——两河流域东接西伊朗山脉,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北靠亚美尼亚高原,南邻波斯湾,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两河下游冲积平原干旱少雨,充沛的两河水是灌溉农业唯一的生机,灌溉是当地的经济生活的命脉。

埃及处在西亚大陆交界地区,终年少雨而干旱,适于人类生活的地区只有尼罗河沿岸和下游三角洲地带。

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人们在这条狭长的流域范围内依赖尼罗河定期泛滥而生存。

由此可见,虽然两者都是灌溉农业,但由于地形环境的不同让埃及更容易形成统一集权体制,相对安全的位置环境不会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受到外族侵扰。

二、政治形态——两河流域在最初国家形成中,出现了十二个城邦国家,直到公元前六世纪新巴比伦被波斯帝国吞灭才结束,两河流域政权更替不断,异族入侵严重。

在亚述帝国时期,南部的加底特人入侵,重新建立了巴比伦王国。

复杂的政治环境让统一的格局不停地改变,同时王权受到各种制约,因此没有君神一体的特征。

埃及的政治状况不同于两河流域,埃及周围的地理坏境险峻复杂,形成了一个保护带,使埃及较少受到外族的入侵。

同时,当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水利设施的需要,要求有相对集中的统治,这为埃及形成君神一体的法老集权统治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三、经济形态——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在沿河地区发展农业,受河水定期泛滥影响;以麦子为主要农作物,都饲养牛羊等牲畜。

但不同的是两河流域的商业始终比较发达,因为它多变的政治状况使它始终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专制王权,因此民众拥有较多的自由,这十分利于商业的发展。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文明
鼎盛:前18世纪--汉谟拉比,完成统一 都巴比伦城
灭亡: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政治:君主专制制度 3.文明成就 律法:《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楔形文字
重点二《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 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 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石柱上)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意义: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 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1.(2019怀化 11.)《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
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诞生于( )
A.古埃及 B.古中国 C.古印度 D.古巴比伦
22.(2019齐齐哈尔17 .)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
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
刻有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条文。这重要遗产属于
名称
从事职业
婆罗门 刹帝 利
吠舍
掌管 祭祀 掌管军事、行政权力 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首陀 由被征服的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 罗 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贱民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 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不同等级 的人不得通婚。
重点一、金子塔:古埃及
:古王国时代 :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金子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 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 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古代巴比伦文明-两河流域 西亚
1.地理、自然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Z(两河流域) 2.文明历程 兴起:前3500年,小国家 (苏美尔人)
发展: 前24世纪,统一国家
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史称“种姓制度”。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印度

第二章    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印度

二、天文历法
一方面因为农业生产的需要,美索不达米亚人需 要掌握季节、安排农事, 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特有的 占星传统,使他们在确定历法、观测天象等方面 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比较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美索不达米 亚人的天文学可谓 比较发达。 估计早在公元前 3000 年,苏美尔人就已有了历 法,从苏美尔语泥版中的 农用历书可知,此地区至迟 在公元前 1700 年以前已有了较为完善的历法,从 已 发现的泥板记录上还可了解到:公元前 1100 年时亚 述人采用了约前 19 世 纪至前 16 世纪古巴比伦历的 12 个月的月名。
三、数学
1.计算方法和数学用表 从一个包括 44 块泥版的数学文书中,我们可知道早在公元前 2000 年 左 右,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掌握了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特别是他们 发明 的乘法,比起古埃及人的“倍乘迭加法”,则显得进步得多,他们是 利用乘 法表进行运算,其乘法表记录的是某个数,从 1 乘起,分别乘到 60 的全部答 案,运算时可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表格中寻找答案,如果无法直 接查出答案, 则分解开来再进行运算,如 54×27,则是先求出 54×20, 再求 54×7,最后 将两个结果相加,只要所求算式中的数目能在表中查到, 通过查表和适当的 加法运算则不难得出所算的结果。当然比起九九表,这 种表还显得落后,不 像九九表那样,具有普遍性和便于诵读的特点,但它 毕竟使乘法变得较为简 捷。
早在公元前 4000 年时,此地区的人们就已发明了犁,并利用牛和驴 来拖犁,也正是由于这种犁耕的发明,使其农业较早地由新石器时代的小 块田耕 作,过渡到大规模的田地耕作。其他的农具有锄和镢等,在古巴比 伦时期这 些工具的头部,大部分是采用青铜制成的,最为重要的是这时期 巴比伦人发 明了一种新式农具——即带有播种器的耧,它由两头犍牛曳引, 一人扶犁, 一人牵牛,一人在旁向谷斗放种子,一边耕地,一边播种,是

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知识归纳

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知识归纳

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知识归纳
第1课古代埃及一、古埃及文明
1.发源地:非洲东北角的尼罗河流域。

2.概况:
3.文明成就:金字塔、象形文字、狮身人面像、太阳历等。

二、金字塔
1.用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2.地位: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以及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概况:
3.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等。

二、《汉谟拉比法典》
1.主要内容:
(1)社会等级严格::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维护奴隶制度: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

(3)民事商业行为: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意义: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社会
1.发源地: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2.概况: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文明成就: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的发明等。

二、种姓制度
三、佛教的创立
1.时间、创始人:公元前6世纪创立、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2.传播:。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后期,导致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在于( )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工具改进、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玉米的地区是( )答案:C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此法典的根本目的是( )答案:C解析: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颁布《汉谟拉比法典》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观察下图所示文物中的文字,创造此类文字的古代居民生活在( )C.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

5.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方法的是( )A.古代中国人C.古代埃及人答案:B解析: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方法的是古代印度人。

6.古代印度社会,在种姓制度下处于社会最上层的是( )A.婆罗门C.吠舍答案:A解析: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处于社会的最上层。

7.下列文献中,反映了古代希腊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的是( )答案:D解析:古希腊的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除了尼罗河,金字塔已成为埃及的象征。

埃及的金字塔主要建于古王国时期。

最早的一座至少在公元前2700年即已存在了。

建造金字塔花费了大量劳力,表现了惊人的技能。

著名的胡夫金字塔高达146米(现高137米),底边长230米(现长227米)。

在世界历史上,它保持最高建筑物的记录达4500年之久,直到19世纪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后才被超过。

它所用石料之多,也是空前绝后的。

据估计,此塔共用230万块石料,每块重达2.5吨。

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宗教形成原因之比较

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宗教形成原因之比较

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宗教形成原因之比较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竟在同一时期不同地方发生,这样的巧合本身就很神奇,但是这两种文明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此文将对两种文明宗教形成原因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古埃及人在宗教上具有来世崇拜,并且信奉太阳神,以多神教为主,但是也有一神教的倾向,并且多讲社会正义。

古埃及处在北纬21至30度之间,为热带草原气候,每年较之其他地方有一部分时间都可以接受太阳光的直射。

且流经森林和草原地带的尼罗河,每年7月至11月定期泛滥,浸灌两岸干旱的土地;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植质的泥沙随流而下,在两岸逐渐沉积下来,成为肥沃的黑色土壤,这些都给了尼罗河流域的人一个比较幸福的生活。

现世的幸福和几千年以来尼罗河一直稳定的自然然环境和农业生产都让古埃及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十分的满意,并且这种满意和幸福影视发自内心的,也让他们更加期待来世的生活。

而这里的自然条件的年复一年的反复也让他们对宇宙和生命的轮回有自己的认识,他们相信生命会有轮回。

同时这样合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给了他们一个安稳和可以自足的生活,内部利益争端相对较少。

而埃及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东面和北面都临海,而西面和南面分别是大沙漠和险滩,只有东北部与亚洲相连,由此,古埃及相对孤立,与外界发生的争端也较少。

这样一种各方面都十分稳定的生活,不仅让古埃及人都忠诚的信仰着法老和多种神明,而且也让他们养成了一种倾向正义的性情,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是不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而更具有一种为整个社会着想的倾向。

两河流域文明在宗教上则很少有超出原始多神教的阶段,且对来世的描绘更为悲观,也带有更多的利己主义和讲求实惠的性质。

首先,两河流域上游水量变化较大,而两河流程又较短,水量不稳定,所以容易成灾,且已在下游形成了大片沼泽。

且两河流域因为地势低平,所以无法排水,造成地下水位的升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

而且两河流域与外界的联系与古埃及文明十分不同,因为两河流域的上游自然条件还是较好,因此在文明发展的初期,这里是十分肥沃的,而周围多为草原和高原,因此多居住有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喜爱迁徙以寻找更加适合居住的地方,所以对两河流域多有觊觎,因此这里的战争不断。

古埃及建筑和两河流域建筑

古埃及建筑和两河流域建筑

约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缓慢发展和原始氏族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它们是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爱琴海岸和美洲中部国家。

埃及是其中最早的国家之一。

埃及位于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左右形成上下埃及王国,公元前3,200年前后初步统一,建立了古埃及王国,并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国王、法老掌握国家大权,成了整个国家的象征。

古埃及建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3,200年——2,130年)。

这个时期的的埃及国土以北部尼罗河三角洲为主,首都孟菲斯。

这个时期尚存的建筑物以陵墓为主。

中古王国时期(约公元2,130元至1,580年)。

这个时期的国土扩张到南部山区。

主要建筑活动集中在的底比斯周围。

现存的建筑物以庙宇为主,这些庙宇大多规模巨大,并巧妙地与美国地形相结合。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82年至332年)。

这个时期仍然以底比斯为首都,现存建筑物由庙宇、石窟庙、石窟墓和住宅等。

晚期(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32年到30年)。

是时的埃及帝国屡遭亚述、波斯、希腊等国的侵略,最后被古罗马所吞并。

这个时期的建筑规模不大,但建筑风格更为细腻精致,表现出来自希腊和罗马的影响。

古王国时期,埃及确立了无限制的专制政权和以法一老为首相由无数奴隶所支撑着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社会制度里,个人的品质没有丝毫的价值。

其价值只能体现在他身后的艺术作品之中。

古埃及的宗教,处在由原始的拜物教向类似人一样的神的较高及概念的过渡的道路上。

所以歌颂神的化身——自然力成为这个时期艺术风格的主题。

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宣称灵魂不朽的民族,尽管埃及人对精神个性的坚持还不够彻底,但他们认为死人需要在3,000年中遍厉水空三届的全部动物体系的生活之后,才能变回人的形体。

因此在建筑艺术中,精神的东西作为内在的意义而分隔开来。

并获得了在建筑空间里的独特表现。

这与肉体的外壳则作为单纯的建筑的庇护物而放在陵墓里。

8.2.1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8.2.1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

说说为什么大河流域容易成为 人类文明的摇篮?
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 流域的原因有哪些?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 源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适宜人 类生存。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Egypt is “the gift of the Nile” 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为什么?
1.古埃及的自然环境: 尼罗河流经,定期泛滥,是 理想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农 业发展。 2.古埃及文明的表现:
1.农业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聚落,人口增 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2.国家的出现:距今5500年前后,出现几十 个小国,距今5000年前后,初步统一的古埃 及国家建立。 3.文字的发明:60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底格里斯河 Tigris River
过去是热点,现在也是热点
1.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 两河流经,土地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2.两河流域文明的表现: 1.城市的出现:如乌鲁克城。 2.阶级的分化:形成了手工业者、商人、 祭司和书吏等阶层。 3.国家政权、有组织的宗教和新的社会秩 序初露倪端。 4.文字的发明:苏美尔人的图画文字后来 演变为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
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和环境上有什么 共同特征? 四大文明古国都处于北温带、 中纬度,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比较简表
文明区域 相关大河 自然环境 文明的表现 共同点
两河流域 文明
古埃及文 明 古印度文 明 中华文明
一、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
幼发拉底河 Euphartes River
1.古印度的自然环境: 每到夏季,积雪融化,河水 泛滥,滋润着两岸的土地。 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 2.古印度文明的表现: 1.城市国家的出现:距今4500年前后。如 摩亨佐· 达罗城。 2.阶级的分化。 3.学会修筑堤坝,引水灌溉农田,种植棉 花,通过海路地区进行贸易。

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

索不达米亚文化则着重法律;经济活动上, 两河流域的商
业贸易更为活跃。在居民构成和社会传统上,

两河流域相对多元化,而古埃及相对单一。
谢谢~~~~
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 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 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 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Sumerian)、 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 两河流域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 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 接壤。
新月沃土是指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 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包括今日的巴 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两河流域,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 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这一大片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条 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共约40~50万平方公
天文学上有自己重要的成果。

不同点:在地理上,两河流域没有尼罗河那么富饶,也
不是像尼罗河谷那样是展成为统一国家,而古埃
及是由“诺姆”发展成为统一国家;它没有像埃及文明那
样有较长时间相对稳定的发展,它的政治史曾有几次比较
突然的中断;思想和宗教观念上, 埃及文化着重伦理,美
历史时期
• 公元前三世纪的曼涅托,将从美尼斯开始至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止的 埃及历史分为三十个(或三十一个)王朝,现在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将 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前王朝时期(约前3100-2686年)

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生死观念的历史嬗变与联系比较(连载)

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生死观念的历史嬗变与联系比较(连载)

二、古代两河流域的生死观及其发展亚洲西南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两条大河之间的中下游地带,即肥沃新月地带。

两河流域作为最先迈入人类文明且文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地区,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伴随着两河流域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是其发达的原始宗教,而其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即刻于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为后世了解研究该民族先民的生死信仰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字材料。

在其原始宗教发达的背景下,对于生死问题的宗教化思考主要由祭司神学集团承担。

他们的主要方式为在史前宗教的基础上进行神话、史诗的编纂并传播。

这些神话与史诗作为宣传宗教教义的教科书广为流传,诠释了人们对于生死问题的困惑,有效推动了神权政治文化机制的运作,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两河流域城邦国家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强大的文化功能。

两河流域对于生死观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人生命的意义与对死亡的认识之上,与埃及不同的是他们更重视当下与今生,他们并没有“来世”这一观念,他们认为死亡时是黑暗的,不值得抱有任何向往之情的。

◇任乔慧竹古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生死观念的历史嬗变与联系比较(连载)1.古代两河流域宗教中的生命信仰史前至文明诞生的数千年历史时期中,依据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与城邦遗址可以看到神庙不断扩大的规模与祭祀阶层在社会生活中崇高的地位,这证明了宗教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进程中始终占有的支配性地位。

祭司作为独立的阶层负担着编撰和传播宗教教义的文化使命,于是他们以神话、史诗等宗教文学形式为载体,通过重新编写与传播解答生命从何而来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有关生命的重大命题,在当时所能承受的认知基础上消解了人们对于生命这一未解命题的精神疑惑。

生命的由来以及意义等命题是通过一系列创世神话和史诗予以解答的,其中反映出来的生命信仰有二:一是人类的生命是由神灵创造并为神灵服务的;二是人类与生俱来就没有永生的希望,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追求名誉和为神灵服务。

人类的生命是由神灵创造并为神灵服务的,这是两河流域宗教教义中最为基本的部分。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建筑异同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建筑异同

人首翼牛像是萨艮王宫宫殿 裙墙转角处的一种建筑装饰。 它们的正面表现为圆雕,侧 面为浮雕。正面有两条腿, 侧面四条,转角一条在两面 共用,一共五条腿。因为它 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所 以并不显得荒诞。人首翼牛 像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 象征健壮,大门处的一对人 首翼牛像高约3.8米,它们象 征着智慧和力量,守护着宫 殿。
棕榈木、芦苇、纸草、黏土和土坯
等造房子,但尼罗河两岸缺木材, 石头倒是不缺,埃及的柱子样式很
丰富多彩,上面栩栩如生地刻画出
了木材或纸草的样子,发展出了石 头建筑独有的特点。
01 狮身人面像
02 人首翼牛像
古埃及法老雷吉德夫根据他父亲 胡夫的肖像建造了狮身人面像这座 纪念碑,把其父看做是太阳神拉。
像正面为圆雕,可看到牛两条前 腿和人头的正面;像侧面为浮雕, 有牛的四条腿和人头侧面像。从两
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
筑类型。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纳克一卢克索的阿蒙 (Amon)神庙。神庙的建筑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 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 性与压抑感。
阿蒙神庙
新王国时期,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 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神庙遍及全国,底 比斯一带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karnak和 鲁克索(luxor)两处的阿蒙神庙。
峻峭,自然环境改变了。法老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从原始拜物
教的巉岩崇拜汲取灵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墓葬形式——崖墓。 中王国时期, 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山岩崇拜来神化皇帝。 皇帝陵墓的新格局是:祭祀的厅堂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 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祀庙。它造在悬崖之前,按纵深系列布局, 最后一进是凿在悬崖里的石窟,作为圣堂。整个悬崖被巧妙地 组织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来,它们起着金字塔起过的作用。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文化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文化 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统治特点。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 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王权与贵族的矛盾,不是城邦内部阶级之间的矛盾,故A项 错误;题干未涉及城邦首领与神庙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城邦贵族希望天上诸神对首领吉 尔伽美什进行惩罚,不是强调国王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
对此存在质疑。下列能够证实大部分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史学成果是( )
A.发现《汉谟拉比法典》
B.找到早期的《吉尔伽美什》
C.成功释读了楔形文字
D.发现古巴比伦时期的绘画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和《吉尔伽美什》都是用楔形文字写 成的,释读楔形文字是证实史书记载真实性的前提,故C项正确。
巩固练
8.[天津红桥2021高二期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
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下列
成就或作品最能体现中世纪文明交融和发展的是( )
A.《荷马史诗》
B.《哈姆雷特》
C.《汉谟拉比法典》 D.阿拉伯数字
巩固练
2. [山东菏泽十校2021高二联考]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 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模块 导航
05
高考遇
06
巩固练
重难斩
例1 [江苏扬州2020月考]史诗《吉尔伽美什》将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描绘成半人半神的英雄。他进行残 暴统治,致使民怨四起,人们便向神灵哭诉,于是神灵创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成 为好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材料可以用来反映( B ) A.尼罗河流域文学发达 B.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 C.亚述帝国的王权崇拜 D.伊斯兰教的重要影 【响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西亚的文明成就。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 域的文学瑰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政治、经济状况,因此材料可以反映古代两河流域的 文明程度,B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创作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尼罗河流域 的文学作品,A项排除;史诗《吉尔伽美什》叙述了苏美尔地区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的活动,并非亚 述帝国,C项排除;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故史诗《吉尔伽美什》的创作不可能受到伊斯兰 教影响,D项排除。

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异同

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异同

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的异同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两个闪耀的文明古国。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主要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和叙利亚一带;而古代埃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位于尼罗河流域。

尽管这两个文明有着一定的异同之处,但它们都对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地理环境方面,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都依赖于河流的肥沃泥沙和水源。

两河流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尼罗河之间,因此被称为两河流域文明。

这里的河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埃及则位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每年的洪水给予了埃及土地肥沃河滨,使得农业得以繁荣。

这两个地理环境使得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都拥有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

在政治组织方面,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都是以国王为核心的王制社会。

在两河流域文明中,古埃及人的国王被称为法老,被认为是神的化身,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法老的权力被视作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掌握了军队、司法和经济等方面的控制权。

同样地,在古代埃及,法老也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掌握着重要的政治和宗教权力。

在宗教信仰方面,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都发展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两河流域的宗教以信奉多神为特点,古埃及也是如此。

在两河流域,人们信仰众多的神灵,这些神灵代表着自然、天空、太阳、河流和农业等方面的力量。

在古埃及,人们也信仰着多神教,将神灵看作是自然现象和社会秩序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然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在两河流域文明中,人们主要以壁画、浮雕和陶器等作品来表现他们的艺术才能。

这些作品多以宗教和统治者的功绩为题材,注重对人体和动物形象的描绘。

相比之下,古埃及文明更加注重建筑和纪念碑的建设。

埃及金字塔被认为是古埃及文明最杰出的建筑成就之一,反映了古埃及人对死亡与永恒的追求。

总而言之,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宗教信仰的多神教和以国王为核心的政治组织,但它们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和文化艺术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

两河流域和古埃及

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差异要细数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区别,得先追溯到其发源地。

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而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

这两大文明的早期文字分别是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除了楔形文字,还孕育了《汉莫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

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

而象形文字顾名思义,是一种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这种原始的造字方式,使得象形文字晦涩难懂,以至于后人的破译多来自对图画的解读。

象形文字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过西奈铭文,最后影响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发明。

提到两河流域,就会想起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

提到古埃及,则有太多耳熟能详的、能代表古埃及文明的元素,如法老、木乃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等。

两大古文明的形成时间都是公元前约4000年;公元前539年新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灭亡,公元前343年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

伴随着国家的灭亡,古国文明也必然随之陨落,公元前224年两河流域就经历了伊斯兰化的过程,相应的,公元303年古埃及文字、文化与宗教没落并消灭。

如果说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为留给后人的文明瑰宝。

M075115123葛嘉鸣。

古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古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

古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比较古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艺术的特点一:两河流域1、古代两河流域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在距今6、7千年以前已经在陶器、石器、金属等工艺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这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之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包括祭祀与欣赏)。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构成了西亚文明的主体,不少工艺制品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明发展史的珍贵文物资料。

2、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与古代埃及相近似的风格:首先,这种相似表现在数千年来工艺美术的风格基本保持着原始的传统;其次,在各类工艺美术创作的形式法则与技法上的表现较为程式化;再次,类似古埃及的“正身侧面律”的表现形式在各种工艺制品的装饰中较为广泛应用。

3、两河流域工艺美术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主要在于更多地注重人们现世生活的表现。

这不仅反映在各类工艺制品的功用与造型上,也在大量的装饰纹样内容中得以充分体现(如现实中的争战、狩猎、劳作等情节的表现)。

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两河流域工艺美术作品受其多神教的宗教的影响,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带有很强的世俗性。

人们并未将目光只投向国王或主神的身上,而是更多地反映人们的世俗生活。

实际上,这是一种原始的现实主义风格。

4、两河流域工艺美术的形式丰富多彩,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古朴典雅。

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已注重材质与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善于利用多种材质互相搭配而制作工艺美术作品,是两河流域工艺美术的一大特色,反映了工匠们综合把握材质与作品内容表现的能力。

5、值得强调的是,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与当时人们生存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

不论在工艺制品的造型上,还是在其装饰纹样中,皆始终离不开以动物形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创作方法,这种方法代表了整个古代世界,尤其是古代东方工艺美术创作的风格特征。

二:古埃及古代埃及工艺美术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掀起了人类历史上工艺美术全面发展的第一个浪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
一、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相似之处
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都有着几乎同样的年龄,都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由强盛到衰败的过程两种文明都有着自己的文字书写系统,条理严谨的楔形文字和神秘诡异的象形文字都孕育于大河流域。

离不开河水的的滋养与灌溉她们都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的强大帝国实行君主专制,也都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自己的重要成果。

二、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对比
1.自然地理
埃及文明起源依托于尼罗河,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河道。

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了畅通的道路。

由于上游两条河流分支流经热带草原地区,雨季的到来给尼罗河带来了定期泛滥,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丰厚回馈,也为古埃及农业提供了很好的地质和气候条件。

尼罗河的子民们在其庇佑之下,怡然自乐与世无争地生活着。

尼罗河狭长的地理环境,促使古埃及的文化选择了带状延伸,形成了由南向北的多元一体化文明起源模式。

而同样生活在大河旁的两河流域的人民们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暴躁的底格里斯河使两河人民无法和古埃及人民一样享受平静的生活,两河流经的区域受干旱少雨的副热带高气压气候控制,河水无法定期泛滥,而且由于底格里斯河平时水位过低,汛期水位过高、流速快,难以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灌溉也成了当地经济生活的命脉。

2.宗教与文化
埃及是具有漫长历史的神权政治国家,埃及人认为,法老创造了万物,对他们来说,法老是活着的神明,生命的繁荣、平安、兴盛取决于他。

总之,他是美好生活的象征,因为他控制着尼罗河—埃及人的生活命脉。

最为理想的生活不仅包括富裕和平安,也包括正确的行动,这就要求人必须服从神的意志,神的意志是被称为马特的本原象征,包含四种特性成分秩序、真理、公平、正义。

合乎道德的行动是每一个公民为死后美好生活的继续所做的准备,每一位埃及人都极为关注死亡、尸体的防腐处理和坟墓安置。

这暗示着对死亡的深度迷恋,而真实的情况刚好相反。

平安、繁荣、温和的社会,法老稳居御座,世界井然有序,这一切使得埃及人的生活充满情趣,怡然自得,他们也在这样一种安静祥和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埃及人关注死亡,因为他们热爱生命,并希望在死亡之后生命以一种相似的方式继续存在。

而两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极端变化无常,人们重视今世的生活,对死后的一切几乎不抱希望,死后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令人恐惧,不可能有美好的希望。

与此相比,埃及人的生活和宗教是无法分割的,人们真切地关注爱与社会平等,一种强烈的一神教的成分体现在他们生活之中,希罗多德无不幽默地戏称埃及人“笃信宗教,其虔诚远远超过任何其他民族”。

美索不达米亚的多神宗教与其迥然相异实用,为自己利益服务。

道德行为变得次要,自我利益的满足是人们的核心关注,这注定酿成不可避免的悲剧。

因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文化本质上是
法治文化,而埃及人的主流文化是伦理文化。

在法治社会中,法典,比如汉莫拉比法典的诞生是自然结果而埃及这样的神权政治国家似乎不需要法典。

两种文明的国家的文学也同样殊异。

埃及人的写作在深度和想象力方面有局限性,大部分作品浮泛浅薄。

在埃及这个相对和平的国度里,没有出现任间丫象《吉尔伽美什史诗》一样严肃的作品,《吉尔伽美什史诗》反映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域生活的诸种无常的变化。

3.政权的起源
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出现了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

这种多元的地方中心难以形成有力的地理屏障,为建立统一的政体在地理环境上铺平道路。

同时,狭小的生存空间,迫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于是,征伐战争不断,导致统一集权机制国家的形成。

由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一,埃及文明逐渐形成并影响日隆。

此外,因尼罗河水流自南向北,上埃及国王可以清楚地预知北方灌溉的区域,由此奠定了埃及的统一是上埃及统一下埃及的格局。

同时也限定了埃及的官僚体制一开始就是内向型的,注重内部行政体和部门化建设。

至于两河流域,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并修改故道使其成为运河,由此建立纵横交错的灌溉网络。

水资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建立超出单个聚落之上的社会组织,于是,社会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迁移、聚集。

到公元前4000纪中叶,这一凝聚过程完成时,伴随着周围聚落的消失,作为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的城市出现,专业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
墙内,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城邦。

这个时期的城邦不同与所说的“早期国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城邦在政治管理上实行的是“原始民主制”。

因为灌溉体系是两河流域社会发展的根本命脉,早在史前时期原始农村公社阶段,灌溉权利就成为一种公社成员平等享受的生存权利。

当外来移民加人两河社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和劳力来换取原住民公社所允许的灌溉使用权时,外来人就自动成为社会的下层。

两河流域社会如此层级化,实质上是族群整体的等级化,而不是由于阶级分化所带来的少数统治者的集权化。

所以,当城市形成后,原上层农村公社成员带着恻门的灌溉权成为市民,而少数军事领导精英在政治、宗教和经济上的特权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邦的政治生活依然是以大家族族长为代表的、体现全体市民意愿的“原始民主制”。

所以,两河的城邦,究其本质乃是“等级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体”,同以早王朝、埃及古王朝为代表的早期阶级国家有着重大的区别。

其次是政体构成的碎裂化。

幼发拉底河流域内的小区域有地理破碎的局限,因此形成的多元政体同样也是碎裂化的—城邦—各城市控制自己周围的一小片地区,未能马上形成尼罗河流域那样的集权性政治大一统。

另一方面,“等级化家族公社式的城堡政体”脱胎于原始农村公社民主制,从本质上抑制了集权的发展,因而不可能形成政治大一统,政治格局必定是碎裂化的。

最后是王权的晚出。

直到早王朝时期,占有肥水良田的大家族,不断从败落家族手中买进土地,经济的壮大成为他们政治上壮大的后盾,形成社会的巨富贵族领导层,真正阶级分
化意义的社会转变才正式出现,奠定了王权确立的基础。

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早期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国家出现的根本动因是大家族持续买进土地,颇有封建主义色彩。

出自闪米特语系族群的萨根,利用宗教和正规常备军,开始征服各城邦的战争,或因其旧政,或委派官吏,彻底打破旧的城邦各自为政的体制,形成统一的、扼守欧亚、亚非大陆交通咽喉的贸易帝国。

千百年来,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对现今文化发生着影响。

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或许更具多元化的特征,她对外来的影响和观念更容易接纳。

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正如同历史天幕上的两颗星,恒久照耀这片苍茫大地,让人们沐浴着她们神秘的光,亘古未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