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漫谈PPT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当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阅读危机:
《羊城晚报》 2010年4月9日B7版刊载《名著被大学生遗 忘了吗》一文,记者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读经典的时间 越来越少,读书结构浅层化、功利化。文章指出:
现代大学生阅读书籍以流行小说、励志小说、人
物传记为主,传统经典名著少人触及。许多大学生接
受采访时坦言,现在越来越少有时间和心情读名著了。
其一,使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及其蕴含 荡然无存。
其二,由古圣贤人建构的高贵精神轰然倒塌,功利主 义与拜金主义泛滥成灾,道德滑坡,理想失落,社会 问题层出不穷。
其三,使当代中国人缺失了古典文化的底蕴,无力传 承绵延久远的人文传统。如果长此以往,则不仅对教 育,而且将对国计民生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8
3
精神贫血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诗词进校园 热”、“经典诵读热”、“国学热”、“儒学热” 相继出现,构成民族文化复兴的潮流,这种潮流 浩荡奔流,到新世纪越来越气象万千。
在这阵阵热潮中,教育部有关部门以突出人文素 质教育、增加古典诗词、古代散文为特征,对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中 小学生古典诗词的背诵篇目。在高等学校,大学 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诗词教育则得到迅速 开展,许多高校中文系开始设置诗词格律与写作 的课程。于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写诗填词的 人越来越多,可谓诗道张扬,斯文重兴也哉!
4
2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 要》,明确提出: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 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 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 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 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 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 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 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 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2
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 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素养 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育的 成败。
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人文性营养不足”的 群体性特征。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代社会问题与文化精 神问题有着极大关系。
这种社会问题与文化精神危机的出现,与 优秀传统文化的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典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漫谈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赵松元
1
一、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
人文素养是一种品性修养,它指的是一个人因为在 人文社会科学(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方 面具有一定的学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 气韵。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体可以表现为 关爱生命和自然,关心群体和社会,良善仁义, 宽容大度,乐观坚强,有同情心、羞耻感和责任 感,重义轻利,优雅高贵等等。可见,人文素养 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通过对文、史、哲、艺 等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塑造成一个有学养、有 良知、有尊严、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2001年,在北大百年纪念论坛上,饶宗颐先生发表了题 为《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的演讲, 关于经典的重要意义,他有一个表述:
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的思想模式、知识 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 江河的论著。
“经”的重要性,由于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 衡量事物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 使人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间的联系,取得 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 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类学。
被就业、升学、出国等各种纷扰着,没有心思埋头读
“用不着”的名著,只愿读“有用”的英语、计算机 及专
业书。他们更觉得,大学已经失掉读名著的氛围了。
在描述此一现象后,记者满怀忧虑地说:
问题是,不读名著,就很难触及文化核心。这是
否意味着,新一代人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浅层次化?是7
我认为,这位记者所看到的问题,固然严重,但还只 是表层现象,其在深层的问题是“礼崩乐坏”—— 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严重“断裂”。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我们的价值判断似乎应该建立于“自觉”、“自尊”、 “自信”三者结合的互联网上,而以“求是”、“求真”、 “求正”三大广阔目标的追求,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9
三、吸取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从文化经典中吸 取精神养料
1、吸取道德精神——芳馨人格,提升境界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康有为诗)
丰子恺:“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 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 一个三层楼。”
北大著名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贞元六书·新原 人·境界》中根据人们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意即理解、 觉悟)的不同,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5
二、经典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犹太人的经典文化教育:
犹太民族的文化教育理念:从幼年开始的经典教育,即是 对记忆力的良好培养,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洗礼,唯有在 这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培养起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今后才 能取得成就。
犹太民族的经典教育方式: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经典学习 就已开始。父亲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读经典给摇篮中的婴 儿,并且每次读完后都在婴儿稚嫩的嘴唇上抹上蜂蜜,让 孩子知道读书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孩子3岁开始学习希伯 来语,背诵祈祷文;孩子到了5岁就开始背诵圣经、摩西律 法;到了7岁则学习《圣经旧约》的剩下部分,而且还要接 触《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在满13岁接受成人典之前, 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典的基础经文和圣著。学习的方法 就是配合着旋律,反复朗诵,直至能够背诵。
当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阅读危机:
《羊城晚报》 2010年4月9日B7版刊载《名著被大学生遗 忘了吗》一文,记者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读经典的时间 越来越少,读书结构浅层化、功利化。文章指出:
现代大学生阅读书籍以流行小说、励志小说、人
物传记为主,传统经典名著少人触及。许多大学生接
受采访时坦言,现在越来越少有时间和心情读名著了。
其一,使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及其蕴含 荡然无存。
其二,由古圣贤人建构的高贵精神轰然倒塌,功利主 义与拜金主义泛滥成灾,道德滑坡,理想失落,社会 问题层出不穷。
其三,使当代中国人缺失了古典文化的底蕴,无力传 承绵延久远的人文传统。如果长此以往,则不仅对教 育,而且将对国计民生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8
3
精神贫血与传统文化的复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重建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诗词进校园 热”、“经典诵读热”、“国学热”、“儒学热” 相继出现,构成民族文化复兴的潮流,这种潮流 浩荡奔流,到新世纪越来越气象万千。
在这阵阵热潮中,教育部有关部门以突出人文素 质教育、增加古典诗词、古代散文为特征,对中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中 小学生古典诗词的背诵篇目。在高等学校,大学 语文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诗词教育则得到迅速 开展,许多高校中文系开始设置诗词格律与写作 的课程。于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写诗填词的 人越来越多,可谓诗道张扬,斯文重兴也哉!
4
20《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 要》,明确提出: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 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 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 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 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 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 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 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 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2
人文素养处在教师整体素养的核心位置, 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素养 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育的 成败。
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人文性营养不足”的 群体性特征。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代社会问题与文化精 神问题有着极大关系。
这种社会问题与文化精神危机的出现,与 优秀传统文化的断裂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典文化与教师人文素养漫谈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赵松元
1
一、教师队伍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
人文素养是一种品性修养,它指的是一个人因为在 人文社会科学(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方 面具有一定的学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精神 气韵。
人文素养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具体可以表现为 关爱生命和自然,关心群体和社会,良善仁义, 宽容大度,乐观坚强,有同情心、羞耻感和责任 感,重义轻利,优雅高贵等等。可见,人文素养 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通过对文、史、哲、艺 等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塑造成一个有学养、有 良知、有尊严、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2001年,在北大百年纪念论坛上,饶宗颐先生发表了题 为《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的演讲, 关于经典的重要意义,他有一个表述:
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的思想模式、知识 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 江河的论著。
“经”的重要性,由于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 衡量事物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 使人的文化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人与人间的联系,取得 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 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类学。
被就业、升学、出国等各种纷扰着,没有心思埋头读
“用不着”的名著,只愿读“有用”的英语、计算机 及专
业书。他们更觉得,大学已经失掉读名著的氛围了。
在描述此一现象后,记者满怀忧虑地说:
问题是,不读名著,就很难触及文化核心。这是
否意味着,新一代人的知识结构越来越浅层次化?是7
我认为,这位记者所看到的问题,固然严重,但还只 是表层现象,其在深层的问题是“礼崩乐坏”—— 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严重“断裂”。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我们的价值判断似乎应该建立于“自觉”、“自尊”、 “自信”三者结合的互联网上,而以“求是”、“求真”、 “求正”三大广阔目标的追求,去完成我们的任务。
9
三、吸取道德精神和诗性智慧:从文化经典中吸 取精神养料
1、吸取道德精神——芳馨人格,提升境界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康有为诗)
丰子恺:“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 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 一个三层楼。”
北大著名教授、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贞元六书·新原 人·境界》中根据人们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意即理解、 觉悟)的不同,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5
二、经典学习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犹太人的经典文化教育:
犹太民族的文化教育理念:从幼年开始的经典教育,即是 对记忆力的良好培养,也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洗礼,唯有在 这基础上,才能很好地培养起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今后才 能取得成就。
犹太民族的经典教育方式:孩子还在襁褓中时,经典学习 就已开始。父亲会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读经典给摇篮中的婴 儿,并且每次读完后都在婴儿稚嫩的嘴唇上抹上蜂蜜,让 孩子知道读书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孩子3岁开始学习希伯 来语,背诵祈祷文;孩子到了5岁就开始背诵圣经、摩西律 法;到了7岁则学习《圣经旧约》的剩下部分,而且还要接 触《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在满13岁接受成人典之前, 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典的基础经文和圣著。学习的方法 就是配合着旋律,反复朗诵,直至能够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