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五章 国际人权法)【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九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九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1262039e5fbfc77da269b1e3.png)
第九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外交关系法 1.外交关系与外交关系法 (1)外交关系 外交关系与外交关系法国家元首国内外交机关 政府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 外交部门使馆的建立与使馆的职务 外交代表机关 使馆人员的类别与使馆馆长的等级 使馆人员的派遣和接受及职务终止 外交团概述外交关系 特别使团 组成和职能派遣和接受执行任务的开始和终止 外交豁免与国家豁免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的外交特权与豁免 使馆的特权与豁免 外交特权与豁免 使馆职员的特权与豁免 使馆人员在第三国的地位 特别使团及其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开始与终止及对接受国的义务 领事关系与领事关系法领馆的设立与领事职务领馆人员的类别与领馆馆长的等级 领事关系法 领馆人员 领馆人员的委派与接受与职务终止 领馆的特权与豁免领事特权与豁免 领馆人员的特权与豁免 其他保护外交人员安全的法律制度 对侵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的管辖权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①概念外交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通过互访、谈判、缔结条约、互派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方式进行交往所形成的关系。
②分类外交关系可分为:正式的外交关系、半外交关系、非正式外交关系。
a.正式的外交关系,也称为正常的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常驻使节为主要特征。
b.半外交关系,也称为不完全的外交关系,以双方互派代办级外交使节为主要特征。
c.非正式外交关系,其特征是两个没有正式建交的国家直接进行外交谈判,并互设某种联络机构保持相互接触。
此外,还有属于民间性质的国民外交关系,也称为民间外交关系,主要表现为非官方的个人或团体相互进行友好访问、接触,就国际问题或两国关系发表共同声明,或就具体事务签订民间协定。
国民外交关系不属于外交关系法中的外交关系。
(2)外交关系法①外交关系法是指规范和调整外交关系的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②内容主要包括:外交代表机关的派遣和接受;外交代表机关的职务;外交代表机关和外交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外交代表机关与接受国或接受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等。
自考《国际法》串讲笔记第五章
![自考《国际法》串讲笔记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accade6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f.png)
第五章国际法上的居民 第⼀节国籍 ⼀、国籍的概念 ⼀个⼈属于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 ⼆、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国籍的取得 1.因出⽣取得 ⾎统主义;出⽣地主义;混合制原则 2.因加⼊取得 (1)申请⼊籍 (2)由于法定事实引起获得国籍 包括因跨国婚姻、收养、取得住所、领⼟转移。
(⼆)国籍的丧失 1.⾃愿丧失;退籍和选择放弃 2.⾮⾃愿丧失:退籍和选择放弃以外的事实出现 三、国籍的冲突和解决 我国因出⽣获得国籍采取混合制(出⽣地主义加⾎统主义相结合,偏重于⾎统主义),因加⼊获得国籍采取申请和审批相结合等原则; 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在中国出⽣的⽆国籍⼦⼥具有中国国籍。
在当事⼈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均为外国国籍时,各国解决国籍积极冲突的做法有以下哪些?(2000年试题) A.以当事⼈最先取得的国籍为准 B.以当事⼈最后取得的国籍为准 C.以当事⼈住所或惯常居所所在国国籍为准 D.以与当事⼈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为准 BCD.本题考查的是解决国籍积极冲突的⽅式 第⼆节外国⼈的法律地位 ⼀、外国⼈及其法律地位的概念 ⼆、外国⼈的⼊境、居留和出境 A.国家没有允许外国⼈⼊境的义务。
①护照签证制②接受安全卫⽣检查 B.有权通过国内法予以规定 C.⼀般不禁⽌外国⼈的合法出境 《中华⼈民共和国外国⼈⼊境出境管理法》 (⼀)原则1、外国⼈⼊境、出境和在中国境内居留,必须经中国政府主管机关许可;2、外国⼈⼊境、出境、过境,必须从对外国⼈开放或指定的⼝岸通⾏,接受检查和监护;3、中国政府保护在中国境内的外国⼈的合法权利和利益;4、外国⼈居住中国境内,必须遵守中国法律,不得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境 外国⼈⼊境应提出申请,提供有效护照和有关证件,办理签证。
被认为⼊境后可能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的外国⼈,不准⼊境。
外国对中国公民⼊境、过境有专门规定的,中国政府可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十四章 武装冲突法)【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十四章 武装冲突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606159a802020740be1e9be9.png)
第十四章 武装冲突法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武装冲突法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关系中有关使用武力的法律规则可分为两部分:诉诸战争权法或使用武力法和武装 武装冲突法的形成与发展 概述 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使用作战手段和方法的基本原则具有过分伤害力和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 不分青红皂白的战争手段和作战方法 陆战 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和作战方法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 战斗员、军舰和商船 海战 海军轰击 潜艇攻击 海战和空战的特殊规则 水雷和鱼雷 空战伤病员待遇保护战争受难者的范围和内容 战俘待遇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战时对平民的保护 武装冲突法中的新问题中立的概念 中立国的义务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交战国的义务中立 非战争的武装冲突与中立中立制度的变化 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与中立最严重国际罪行与个人刑事责任 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的罪行及其 特设性国际刑事法庭个人刑事责任 国际刑事司法追诉机制 国际刑事法院 混合性刑事法庭 武装冲突法冲突法。
现代诉诸战争权法是指有关可以合法使用武力的国际法,武装冲突法是调整交战国或冲突各方之间、交战国与中立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规范交战行为的国际法。
武装冲突法是由传统战争法发展演变而来的。
(1)19世纪后半期,战争法开始形成。
其标志性事件有三个:一是瑞士人亨利·杜南在1859年法国、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发生的沙斐利洛战役后创立在当今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二是在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于1863年颁布《美国军政府陆战训令》(即利伯法典);三是有关国家在1864年通过笫一个日内瓦公约(即《改善战地伤病员境遇公约》)和在1868年通过明确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某类武器的《圣彼得堡宣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战争法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历史高潮,其标志是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公约。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二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二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aa264ce48d7c1c709a1456a.png)
第二章 国际法基本原则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性质与体系 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社会公认。
国际社会公认并不是指每个国家都承认或接受,而是指多数或大多数国家予以认可。
这种认可或接受不仅是对某一原则的法律、国际法性质的认可,还必须包括对该原则作为国际法基本原则性质的认可。
(2)具有普遍意义。
这些原则是对整个国际法体系和规范起指导作用的核心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性质与体系 国际基本原则与强行法联合国宪章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领土主权国家主权原则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 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不干涉内政原则 确立与地位 自决权的持有者适用 行使自决权的形式与手段 人民自决权原则 外部自决权与内部自决权 人民自决权与国家领土完整 人民自决权原则的内容 国际法基本原则(3)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原则,适用于国际法的全部领域。
(4)构成国际法整个体系的法律基础。
国际法基本原则在整个国际法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类似于国内法中的宪法原则,是确立、适用、解释、评价其他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基础和标准。
2.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强行法(1)强行法的概念(jus cogens)强行法在国际法律文件中称为一般国际法强制规律。
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笫一次正式使用国际强行法概念。
根据该公约第53条,国际强行法是指“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并公认为不许损抑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一般国际法规律始得更改之规律”。
(2)强行法的特征:①普遍性和整体性,即国家之国际社会全体接受和公认;②绝对性,即强行法规则的效力不容贬损,且仅有以后具有同等性质之强行法规则才能取而代之。
国际法课后答案
![国际法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69318cdd88d0d233d46a9f.png)
第一章对于我国法院就有管辖权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纠纷,首先应该考察双方当事人双方满足营业地在GISG的不同缔约国;若满足,再看双方有无共同排除公约适用的意思表示,若有,公约被排除,否则,公约可以直接适用;双方当事人营业地不满足直接适用的条件;则看双方有无使用公约的约定,若有,应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如果没有,根据我国对公约第一条第一款(b)项的保留,公约不得适用于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另一缔约国法律的情形。
我国《宪法》和宪法性文件没有对国际法和国内法的衔接问题进行统一规定,只有一些专门性的法律和法规性规定。
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几任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除外。
本案中,广州市人民法院在判断了双方当事人营业地所在国为不同的GISG缔约国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事方面专门的法律规定,使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相关规定,作出宝德利公司要求电子进出口公司退还货款和赔偿损失的本诉请求于法无据,法院不予支持的判决合法合理。
第二章(1)人民自决原则又称民族自决权,是指各国人民、包括殖民地人民或其他被压迫民族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并自由发展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
人民自决权是现代国际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最难适用的原则之一。
乌克兰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要求独立,宣布将举行全民公决以决定继续保留乌克兰自治共和国地位还是成为独立国家,或并入俄罗斯,这一行为是欲行使民族自决权的表现。
(1)自决权的持有者在国际法上享有自决权的是人民。
根据《宪章》和联合国实践,殖民地人民、受外国奴役、通知和剥削的人民、非自治领土的人民或构成一个国家组成部分的历史上独立国家的人民是享有自决权的主体。
(2)行使自决权的形式和手段行使自决权没有统一的形式。
根据《国际法原则宣言》,建立自主独立国家,与某一独立国家自由结合或者合并,或采取任何其他政治地位,均属人民行使自决权的方式,行使自决权的手段在非殖民化时期有武力和和平两种。
国际法学习笔记
![国际法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509b2f3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11.png)
国际法学习笔记国际法学习笔记第一章导论1、国际法,亦称国际公法。
罗马人把这个法律部门称为“万民法”,它是一部国内法。
荷兰学者格老秀斯被称为国际法之父,他的名著《战争与和平法》,为近代国际法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体系,但他仍将此法称之为“万民法”。
直到18世纪末,英国人边沁将此法改称为国际法。
2、普遍国际法是指适用普遍性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区域性国际法是指只适用于区域性国际关系的国际法;特殊国际法是指仅适用于某些特殊国际关系的国际法。
一般来说,国际法这个名称是指普遍国际法。
3、对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大体上分为两大学派:⑴自然法学派。
a、国际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学家要算西班牙的维多利亚和苏亚利兹。
b、17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自然法和国际法教授普芬道夫。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自然法学派,主要有:社会连带法学派,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狄骥和美国的庞德。
他们认为法律的根据在于社会连带关系。
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各民族的法律良知”。
规范法学派,代表人物有美籍奥地利法学凯尔逊。
他们认为整个法律体系的最上级是国际法规范,它的效力来源于一个“最高规范”或称“原始规范”。
⑵实在法学派。
a、这一学派的发起人是英国的边沁,奥斯汀继承和发展了边沁的思想。
b、最先使用实在法学派观点看待国际法的是荷兰的宾刻舒克。
c、实在法学派认为,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不是抽象的“人类理性”,而是现实国家的同意或共同意志。
英国国际法教授奥本海就属这一派。
⑶格老秀斯学派,即折衷法学派。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沃尔夫和瑞士的瓦特尔。
这一学派一方面认为自然法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另一方面又承认国家的同意也是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4、新自然法学派兴起的同时,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学派。
这个学派现今有两种比较流行的学说:⑴权力政治学说,认为国际法存在的基础和效力根据是“势力均衡”。
⑵政策定向学说,认为国际法的效力取决于国家对外政策。
5、国际法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相适应,经历了四个时期:⑴古代国际法a、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和赫梯国王就缔结了最古老的同盟条约。
国际法复习笔记
![国际法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8fe55c82cc58bd63186bda0.png)
1.国际责任的免除情形如果一国际法主体的行为的不当性已被排除,该主体的国际责任便随之免除1、同意:是指受害主体一方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加害主体一方实行某项与其所负之义务不符特定行为时,即排除加害主体一方的行为的不当性,从而免除其国际法责任2、对抗措施:是指受害方针对加害方所犯的国际不当行为而采取的对抗措施3、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如果起因于不可抗力和无法控制的外界事件或无法预料和不可能知道其行为不符合该项义务,以致于实际上不可能按照该项义务行事,在这种情况下,应免除其行为的不当性,免除该国的国际责任。
2.条约的解释原则1、依条约之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及宗旨所具有的通常意义,善意地加以解释2、对整个条约及其附件全面研究,并考虑缔结条约的所有有关文件进行解释。
3、如果按照上述办法所作的结论仍意义不明,可使用解释的补充资料,如缔约的谈判记录,条约的历次草案,讨论条约的会议记录等。
4、以两种或两种文字写成的条约,除规定遇有解释分歧时,应以某种文字为准外,每种文字可同一作准。
5、作准文字以外的其他文字的译文,解释时只供参考。
6、如作准文本中用语遇有分歧时,各方只受本国文字的约束,而且不得从对方文字约文的不同解释中作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7、在两种以上文字同一作准的条约中,解释分歧按上述方法仍不能消除时,应采用考虑条约的目的及宗旨下最能调和各约文的意义。
9.国际人权宪章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战后第一个关于人权总理的专门性国际文件,它第一次在国际范围内系统地提出了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第一次提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人人享有工作权和休息权等对劳动人民有利的内容,并为以后制定国际人权文件奠定了基础。
为了确保宣言的实施,1966年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盟约》和《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盟约》。
这两项公约一般被称为国际人权公约,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们把《世界人权宣言》内容进一步完善和法律化,使之对缔约国产生了明确的法律拘束力,从而使国际人权保护由无法律状态进入到有法可循的时代。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875f99a83c4bb4cf6ecd181.png)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个人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国籍1.国籍与国籍法 国籍与国籍法 血统主义 原始国籍 出生地主义 国籍的取得 混合主义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自愿申请入籍国籍 继有国籍 婚姻国籍的丧失 收养国籍的抵触 在原始国籍赋予上采取双系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国籍立法及实践 不承认双重国籍防止和减少无国籍人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国民待遇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 最惠国待遇外国人的待遇 差别待遇外国人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外国人在中国的法律地位:外国人入境、居留、出境的程序 概念、特点 外交保护的概念与特点 外交保护与领事保护的关系 外交保护与投资保护的关系外交保护 外国的国际不法行为造成损害外交保护行使的条件 受保护者具有保护国国籍用尽当地救济无国籍人和难民的外交保护请求引渡的主体引渡的对象引渡 可引渡的犯罪:双重犯罪原则引渡的程序引渡和庇护 引渡的效果 外国向中国请求引渡中国的实践 中国向外国请求引渡庇护的性质与对象庇护 域外庇护 国际法上的个人(1)国籍国籍是区分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标准。
它是指一个人属于一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表示这个人与该国稳定的法律联系。
广义的国籍还涉及法人、船舶和飞机的国籍。
国籍对个人和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是:①国籍是一项人权。
②国籍是一国确定公民身份的根据,并以此确定其公民不同于外国人的法律地位和行使属人管辖权。
③基于国籍,个人对其所属国负有效忠的义务(特别是不论平时或战时有服兵役之义务),并服从其所属国的属人优越权,在国际上享受本国的外交保护。
按照国际法,国籍问题原则上属于每个国家的国内管辖事项。
(2)国籍法国籍法是指一国规定国籍的取得、丧失或变更等问题的法律。
国籍法属于国内法,各国在国籍立法上的原则、内容不同,在国际交往不断增加和各国人民往来频繁的情况下,往往引起国籍冲突。
为了避免或减少冲突,国家相互之间签订了不少目的在于解决国籍问题的公约。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十二章 国家责任法)【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十二章 国家责任法)【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f1f43b0227916888586d775.png)
第十二章 国家责任法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国家责任的概念 概述 国家责任法的特征与渊源 国家责任法的发展与编纂 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为依国际法可归于国家 该行为违背该国国际义务 国家机关的行为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使节的行为 国家官员的行为 行为可归于国家而成为国家行为 经授权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实体的行为 交由一国支配的机关的行为 国家责任的成立 越权或违背指示的行为 叛乱运动或其他运动的行为 私人的行为 概念 违背国际义务 国际义务的性质和来源 国际不法行为 一国对另一国不法行为的责任 同意 自卫解除行为不法性的情况 反措施不可抗力解除行为不法性 危难 危急情况解除行为不法性的各种情况之间的关系继续履行国家责任的形式 停止和不重复赔偿援引责任国与程序国家责任的履行 反措施国家的刑事责任:国家责任不包含刑事责任国家责任的新问题 国际赔偿责任与国家责任国家赔偿责任 国际赔偿责任编纂及制度 国家责任法一、概述1.国家责任的概念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是指国家违反其国际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它不同于一国对另一国的不礼貌或不友好行为引起的政治责任或道义责任,也不同于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产生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
国家责任是国家作为国际人格者的地位所附加的,国家的主权不能提供否认这种责任的依据。
2.国家责任法的特征与渊源(1)特征①国家责任法是关于一国对其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的确定,解除行为不法性的情况,责任的形式以及责任的履行等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②它是国际法的一个独立部门。
与涉及初级规则的其他国际法部门不同,它主要与次级规则相关。
国家责任法所规范的只是国家之间的责任法律关系,不涉及国际组织的责任和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刑事责任。
③与国内法相比,国家责任法是一种普遍性的单一责任制度,它不区分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也不区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但是,由于国家责任强调停止与赔偿义务,所以它总体上与国内法上的民事责任相类似。
国际公法学复习笔记(47)
![国际公法学复习笔记(47)](https://img.taocdn.com/s3/m/0d75e58e84868762caaed516.png)
国际公法学复习笔记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国际法基本原则 (3)第三章国际法主体 (6)第四章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2)第五章国家责任 (14)第六章国际法上的居民 (16)第七章国际人权保护 (19)第八章国际法上的领土 (22)第九章海洋法 (24)第十章空气空间与航空法第十一章外层空间法 (30)第十二章外交和领事关系 (32)第十三章条约 (35)第十四章国际组织 (39)第十五章国际争端的解决第十六章战争与武装冲突法 (41)第一章绪论概述国际法的性质与特征。
答:相对于国内法而言,国际法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不同于国内法的特征:1、法律主体不同。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数量较少;国内法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数量很多。
当然,国际组织和争取解放的民族也是国际法的主体。
2、立法机构不同。
国际社会是一个分散的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调整国际社会关系的国际法是在国家之间产生的,不是由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立法机构制定并颁布的。
而国内社会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定的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权力机构,其中包括专门的立法机构。
国内法是通过专门立法机构制定或认可的。
3、司法和执法机制不同。
国际法的实施与国内法不同,国际社会不存在专门的司法和执法机构。
而国内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有强大的司法和执法机构。
国际法的性质:国际法是法律,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
这是因为,在以主权国家为主要成员的国际社会里,平行关系是各个成员关系的基本特征。
自从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关系后,国家就开始逐渐遵守一些规范。
一旦国家认为它有义务必须那样做时,它就是在遵循法律的规范。
因此,国际法是法律,它与国际礼让和国际道德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现代国际法的主要特点。
答:与近代国际法相比,现代国际法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国际法的主体、国际法的作用、国际法的实体内容等方面。
1、国际法主体的扩大。
现代国际法的主体已经不限于主权国家,还包括国际组织和争取解放的民族。
国际法复习
![国际法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2559c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c.png)
国际法复习国际法复习第二章国际法的渊源一、国际法渊源的内涵本书所称“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料者。
需要说明的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国际法院规约》规定的是国际法院的工作程序和规范,所以不必然具备对于国际法的宏观概括和指导功能。
第二,国际法院的地位确立了该规约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第三,《规约》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行之有效,虽无意创制国际法渊源的标准,其列举的渊源却仍然被广泛接受和采用。
第四,有可能也有必要被拓展。
38条将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归结为三种:条约、习惯国际法、为各国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
二、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组织相互之间所缔结的、以国际法为准的书面协定。
当代国际法最主要的渊源:20世纪后条约数量增加绝大多数条约是特别法,而非普遍法:仅约束成员国约束力来源:“约定必须遵守”(罗马法的谚语)三、国际习惯(一)国际习惯的内涵与基本要素国际习惯——习惯国际法,是指被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或通例或做法国际习惯形成的两个因素1.客观因素:一般实践或通例存在2.主观因素:一般的实践或通例被各国接受为法律,即法律确信法律确信是指国家确信其一贯的行为是基于国际法义务要求的。
(二)国际习惯在一般实践方面的要求实践的持续性:必要的沉淀时间实践的一贯性:在给定的范围内一直的行为实践的主体应结合具体案情实践的具体方式:国家间的外交实践、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实践、一国内部的实践(三)国际习惯在法律确信方面的问题一贯反对者原则:此原则再度重申了国际法的“自愿性”中途反对:规则产生时未反对,而中途反对,反对效力无效,但存在争议速成习惯国际法主张的利弊:除去合理性,易沦为大国霸权的工具即时习惯法(四)国际习惯的地位及其与条约的关系虽然近几十年来其作用随着条约的大量产生有所减弱,但习惯国际法具有其存在的独立价值,在条约未涉及的国际社会的诸多领域,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习惯与条约的关系1.条约与习惯相互补充和配合2.习惯可以被编纂为条约3.条约可以被作为习惯的证据四、一般法律原则由于一般法律原则只在国际习惯法或条约没有相应的规则适用的情况下才起作用,所以其地位是辅助性的。
国际法名师笔记
![国际法名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607c03b52acfc789ebc9ae.png)
国际法国际法-知识结构图1、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概念和特征国际法的演进和范围)2、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国际法的渊源、国际法编纂)1、导论3、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国际法在中国国内的适用问题)4、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概念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1、国际法主体概述(国际法主体的概念国际法主体的范围)2、国际法主体2、国家(国家的构成要素与类型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的管辖权与国家主权豁免国际法上的承认与继承)3、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及其一般制度联合国体系非政府国际组织)1、国际责任的构成(国际责任的概念国际责任的构成排除不当性的情况)3、国际法律责任2、国际责任的形式(终止不当行为恢复原状赔偿道歉保证不再重犯限制主权)3、国际责任制度的新发展(国际刑事责任问题国际赔偿责任问题)1、领土(领土和领土主权领土的取得方式边界和边境制度两极地区的法律地位)4、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2、海洋法(内海及有关制度领海及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群岛水域和国际海峡公海与国际海底区域)3、国际航空法(领空及其界限问题国际航空法体系)4、外层空间法(外层空间法体系外层空间活动的原则和主要法律制度)5、国际环境保护法(国际环境法的特点及原则国际环境保护的主要制度)1、国籍(国籍的概念国籍的取得与丧失国籍的冲突和解决)2、外国人的法律地位(外国人及其法律地位的概念入境、居留和出境外国人的5、国际法上的个人待遇外交保护)3、引渡和庇护(引渡庇护)4、国际人权法(概述国际人权条约关系国际保护人权机制)1、概述6、外交关系法2、外交关系法(外交机关外交特权与豁免)与领事关系法3、领事关系法(领事机构的建立及其职务领事特权与豁免)1、概述(条约的定义和特征条约的分类)2、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缔约能力和缔约权自由同意符合强行法规则)7、条约法3、条约的缔结(条约的缔结程序和方式条约的保留条约的登记)4、条约的效力(条约的生效条约的适用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5、条约的解释和修订(条约的解释条约的修订)6、条约的终止和暂停施行(条约终止和暂停施行的原因条约终止和暂停施行的程序及后果)1、国际争端与解决方法(国际争端的概念解决国际争端的传统方式)8、国际争端的2、政治方法和国际组织解决国际争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方法国际组织与国际争和平解决端的解决)3、国际争端的法律解决方法(仲裁法院方式)1、战争与战争法(战争的概念战争与武装冲突法)2、战争状态与战时中立(战争的开始战争的结束战时中立)9、战争与武装冲突法3、对作战手段的限制和对战时平民及战争受难者的保护(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对战时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保护)4、战争犯罪(战争犯罪的概念惩罚战争犯罪的主要国际司法实践)国际法一、历年分值二、应试指导从这两年国际法试题所考知识点来看,特点是知识点极为分散,基本上每道题各代表一方面的知识,鲜有重复。
国际人权法
![国际人权法](https://img.taocdn.com/s3/m/d0327e3710661ed9ad51f31b.png)
第五章: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 Law●人权的概念及其人权的历史发展●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内容●—《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国际人权保护的专门性公约●—区域性人权公约●国际人权的实施机制●—国际人权机构的设置●—国际人权的保护制度一、人权的概念及其人权的历史发展●(一)人权的概念●1.人权的定义。
国际上不存在普遍接受的人权的定义。
人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哲学、道德、历史、法律和政治等。
●人权,即作为一个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程晓霞编《国际法》。
●“人权”这个术语表明了其性质和渊源:他们只要是人就可以享有的权利。
所有人都享有人权,尽管当其作为市民、家庭成员、工人或任何公、私机构、社团的成员时可能享有或不享有某些其他权利、负担或不负担某些义务。
根据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用语,人权是普遍的权利。
——《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卷),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人权的定义(续1)●如果人们享有人权只是因为他们是人,那么,人权应为所有人平等地享有。
人之为人是不能否定、丢弃或褫夺的,所以人权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是最残忍的暴徒和最卑微的受难者也仍然是人。
●人权基本上是被压迫或被剥夺权利的人的话语,其人权主张主要用来挑战或追求改变国内政治与法律实践,因而人权主张旨在自我实现。
●人权是一项特殊权利,其最基本的含义基于它们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权利。
●人权为一国国内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一个道德上的标准,……只有当公民不再需要经常用人权与政府抗争时,此政府才可能被当今世界认为是合法的。
●—杰克·唐纳利著《国际人权法》,引自《国际人权法教程》人权的定义(续2)●“人权是普遍的、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和联系的。
”●定义人权是困难的,一般来说,人权指的是那些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人们还未达成共识,对人权的解释也随着特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因此人权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给国际立法提出了难题。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一章 导 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2b2998f877232f60ddcca1ec.png)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使用 jusgentium 一词来称呼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意志法,使这一术语的含义扩大而具有万国 法的性质。
(2)1780 年,英国法学家、哲学家边沁(Jeremy Bentham)在其《道德和立法原 理导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international law 作为国际法的名称,成为国际通用的英文名称。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国际法的性质:名称、定义与特征
国际条约
存在一般国家惯例
国际习惯
国际法的渊源
这种惯例被接受为法律
一般法律原则
司法判例和权威公法学家学说
国际组织的决议
国
编纂的概念与发展
际 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的性质
1.国际法的名称
“国际法”一词在西方文献中最初是以拉丁文 jusgentium 出现。Jusgentium 汉译为
万民法,原本是古罗马国内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市民法(juscivile)相对称。于外国人以及外国人与罗马公民的关系。
(1)1625 年,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Hugo Grotius)在其名著《战争与和平法》中,
法的又一主要渊源。国际习惯曾经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许多重要的国际法规范都起源于 国际习惯。
②国际习惯是指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具有法律拘束力的一致性一般国家惯例或通例。 (2)形成国际习惯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①存在一般国家惯例; ②这种惯例被接受为法律。 前者有时被称为客观要素,涉及惯例在长时间内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其考虑因素包括持 续时间、重复频度、国家遵守程度、一致性和共识;后者被称为主观要素或者法律确信 (opinio juris)或法律必要确信,涉及国家此种行为背后的动机,也就是国家相信采取此 种行为是法律所要求或允许的。 (3)国际习惯是以国家行为的形式来表述国际法规则,通常称之为“不成文法”。 ①与以明示书面协议的方式确立国际法规则的条约相比,国际习惯是以默示协议的方式 确立国际法规则。 ②为了查明习惯国际法规则,需要从国家行为中寻找证据。同时,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 是联合国的做法,也有重要的价值。习惯法的证据包括:国家的实际行为、国家的外交文件 与条约、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的各种法律文件、国内法、国际和国内法律机关的判决或裁决。 ③ 习 惯 国 际法 规 则对 所 有国 家 有 法 律拘 束 力, 除 非一 个 国 家 一贯 反 对( persistent objeclion)。 3.一般法律原则 (1)一般法律原则在理论上的三种解释: ①将它理解为一般国际法原则; ②认为它是“一般法律意识”所产生的原则;
国际法复习笔记
![国际法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22f139cc1755270622081c.png)
国际法复习笔记国际法总论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特征条约独立渊源习惯一般法律原则国际法的渊源决议辅助资料判例学说理论部分一元论二元论相互联系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与国内法民商事条约实践部分WTO知识产权外交领事特权豁免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基本权利国家国家豁免承认与继承国际法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国际责任一、国际法的特征: 1.主体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世贸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2.立法方式为国家协议制定3.实施主要靠国家本身的行为二、国际法的渊源1.独立渊源(正式渊源即法官能把它作为判案的依据)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
(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为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
)辅助资料包括。
(它们本身不是国际法的渊源,而是在辨认证明国际法原国际组织决议、判例、学说则时的辅助方法。
)4.国际条约于国际习惯的区别: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定义表现形式明示协议,书面形式默示协议,非书面渊源地位主要的国际法渊源最古老的渊源拘束力原则上只对缔约国有拘束力所有国家撰习惯规则条约规则发展成为习惯规则关系条约编注意∶表现形式和拘束力为重点国际习惯的形成要素:通例的存在,法律确信一般法律原则是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国际组织的决议不是国际法的渊源(安理会,联大决议不是国际法渊源)三、国际法与国内法:2.条约在中国的适用问题:1).中国宪法为此未作统一规定2).民商事领域条约可以直接并优先适用。
但知识产权条约除外3).WTO协议规则在中国必须经国内法转化方能适用4).外交领事方面是并行适用四、国际法基本原则(可能简答)只答原则即可国际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民族自决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注意:内政是指凡是国家在宪法和法律中规定的事项,即本质上属于国家主权管辖的事项都是国家内政民族自决原则适用于所有民族但其中的独立权适用于殖民地统治下的民族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国际法的渊源题五、国家主体问国际法主体有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国家:1构成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中央政府,主权2类型:复合国中的邦联与联邦的区别:联邦对外是一个主体(国际法主体),邦联整体不是国际法主体,但各个成员国是国际法主体。
国际公法复习笔记全部
![国际公法复习笔记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e3f9a40aba1aa8114431d936.png)
国际公法复习笔记全部第一章、导论(一)、国际法的概念和特征(二)、国际法的渊源1) 国际条约:最主要的渊源(契约性条约和造法性条约)2) 国际习惯:最古老的渊源构成要素——A、物质要素或客观要素,即各国反复一致地从事某种行为的实践B、心理要素或主观要素,即各国认为具有法律约束力3) 一般法律原则:如:善意、禁止反言4) 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方法:A、司法判例B、各国国际法权威学者的学说C、国际组织的决议(三)、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关系——我国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方法:A、直接适用B、并行适用C、转化适用国际习惯在国内的适用方法:A、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B、民事范围的国际习惯,可在国内法和条约之后做补充(四)、国际法基本原则特征:A、各国公认B、具有普遍意义C、构成国际法基础D、具有强行法的性质主要内容:1)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主权的表现:A、对内最高权B、对外独立权C、防止侵略的自卫权2) 不干涉内政原则“内政”不是一个单独的地域上的概念判断内政的标准(缺一不可):A、是否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的事项B、该事项中的行为是否违背已经确立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3) 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原则首先使用武力,即构成侵略行为的明显证据,但联合国安理会可以根据情节及后果确定是否构成了侵略行为。
4)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5) 民族自决原则——只严格适用于“殖民地民族的独立”6) 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第二章、国际法主体(一)、目前公认的国际法主体1) 主权国家2) 政府间国际组织3) 某些特定的民族解放组织(二)、国家构成要素A、定居的居民B、确定的领土C、政府D、主权类型A、单一国B、复合国(邦联和联邦)基本权利A、独立权B、平等权C、自保权D、管辖权(属地、属人、保护、普遍)国家主权的豁免1) 含义:指非经一国同意,国家的行为及其财产不受或免受他国管辖2) 表现:在司法豁免方面3) 放弃条件:必须“自愿、特定、明确”明示放弃通过条约等明白的语言文字表示放弃构成:A、国家作为原告在外国法院起诉B、正式出庭应诉C、提起反诉D、作为利害关系人介入特定诉讼不构成:A、国家在外国领土范围内,从事商业行为B、国家或其授权代表,为了主张豁免权,出庭阐述立场或者作证C、要求法院宣布判决或裁决无效默示放弃4) 豁免原则的发展:认为国家的商业行为不应享有豁免权国际法上的承认特征1) 承认的主体:包括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2) 承认的对象:包括新国家、新政府、民族解放组织、交战团体、叛乱团体3) 承认的性质:既是法律行为,又是政治行为,但不是法律义务。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六章 国家领土)【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六章 国家领土)【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5e9148b5901020207409cd6.png)
第六章 国家领土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概述 概念和意义 概述 国家领土的构成:领陆、领水、领空、底土 国内河流 河流 国界河流多国河流内陆水 国际河流运河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 湖泊和内陆海 占有先占:有效占领 行政管理 添附:自然添附、人工添附时效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 割让征服人民自决共管 领土主权与限制 租借 积极的地役 领土主权的限制形式 国际地役 消极的地役 势力范围国家边界的概念划界 划界程序国家边界 边界争端 边界标志的维护界河的利用和管理边境制度 方便边境居民来往边境争端的处理南极领土主权要求南极两极地区 科研自由和国际合作南极条约体系 冻结领土主权要求北极 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国家领土1.国家领土的概念和意义(1)国家领土的概念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之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
(2)国家领土的意义①国家领土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国家行使其最高并且通常是排他的权威的空间,亦即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
在本国领土内,外国当局没有任何权力。
除非国际习惯或国际条约的限制,国家行使领土主权不受限制。
②国家领土的重要性表现在国际关系上,就是要尊重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不可侵犯。
国家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尊重国家领土的完整,就是尊重国家主权。
2.国家领土的构成(1)领陆,即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
领陆既可以是大陆领土,也可以是岛屿,或者既包括大陆领土,又包括岛屿。
(2)领水,即在陆地疆界内或与其陆地相邻接的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两部分。
①内水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内水指领海基线向海岸一侧的海域;广义的内水还包括陆地领土内的所有水域,如河流、湖泊和内陆海等。
内水与领陆的法律地位相同,完全受一国领土主权的支配。
②领海是领海基线以外一定宽度的海域,处于沿海国领土主权之下。
(3)领空,即领陆和领水之上一定高度的空气空间。
(4)底土,即领陆和领水之下无限深度的地层,是国家领土的当然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国际人权法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人权与国际人权法的概念
(1)人权是一个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国际法上,对人权概念的认 人权与国际人权法的概念 概述 国际人权法的历史发展
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
《世界人权宣言》
国际人权宪章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防止并惩治灭绝种族和种族隔离罪 废除奴隶制和禁止强迫劳动
禁止和消除歧视
妇女和儿童权利 残疾人权利 国际人权标准 专门性人权文书 非居住国公民和移徙者的权利 难民权利 被拘留者的权利与免遭强迫失踪 发展与和平权
其他方面的人权
《欧洲人权公约》和《欧洲社会宪章》 区域性人权公约 《美洲人权公约》
《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
《阿拉伯人权宪章》
国际人权机构 国际人权标准的国际实施 报告与审议
国际人权标准的实施机制 申诉
惩戒
国际人权标准的国内实施 国际
人权法
识不能全部限于个人的权利,还应该包括国家和团体的权利。
所以,国际法上的人权是指经国际人权条约规定或联合国大会决议所宣示予以保护的基本权利。
其具有如下主要性质:
①普遍性和平等性
除法律的限制外,人人平等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主张、民族本源或社会阶级、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并不得歧视。
②相对性
人权不是一种绝对的权利,它本身包含有相互尊重、包容与容忍的性质。
人权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
③特殊性与渐进性
人权的实现具有特殊性,即普遍性人权要通过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权实践和形态来实现。
(2)国际人权法(或称国际人权保护)是有关尊重、保护和实施人权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广义的国际人权法还包括在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战斗员以及受难者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这部分被称为国际人道法的法律规范通常在战争或武装冲突法中涉及。
国际人权法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人权标准,即哪些权利是人权;二是人权标准的实施机制或程序。
国际人权法具有显著特点:
①国际人权法所规定人权的享受者主要是个人,国家并不像在其他国际条约中那样成为国际法权利的直接受益者,而主要是义务承担者,即国家在国际法上承担承认、尊重、促进并保护法定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义务和责任。
②国际人权法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其权利的性质更具有道德和理想的超前意义。
③人权问题与国际政治紧密相连,它常常成为西方国家推行人权外交、攻击他国或施加压力的政治武器。
国际人权政治化的主要表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和斗争以及双重人权标准。
2.国际人权法的历史发展
(1)17、18世纪。
以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以及这些国家国内法的确认为标志,人权正式成为国内法的一项原则和制度。
(2)19世纪。
与人权保护有关的近代国际法开始发展,在保护少数者、禁止奴隶贸易和战争法上的人道规则方面出现了国际条约、公约或宣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权全面进入国际法领域。
首先载入人权条款的是《联合国宪章》。
(4)《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它们标志着国际人权法已初步形成。
这三个法律文件连同《世界人权宣言》和1989年《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任择议定书》被誉为“国际人权宪章”。
(5)联合国还主持制定了众多专门性公约,使已经形成的国际人权法得到充实和发展。
同样,区域性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人权保护,通过了有关人权公约。
3.国际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
(1)国际人权保护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根据国际人权条约,为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承担特定的或普遍的国际合作义务,并对违反国际人权条约义务、侵犯人权的行为加以防止和惩治的活动。
(2)主权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自然也是国际人权保护应遵守的原则。
(3)国际人权保护与主权原则和不于涉内政原则是辩证统一、密切联系的,不是截然对立的。
一方面,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人权保护切实有效的基础;另一方面,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不能成为对抗国际人权保护措施的依据。
二、国际人权标准
国际人权标准是指国际人权条约规定或联合国大会决议宣示予以尊重、促进和保护的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些基本权利和自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二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所有核心国际人权条约均已生效。
1.国际人权宪章
国际人权宪章不仅宣布了人权的共同标准,而且成为各专项人权发展的基础。
(1)《世界人权宣言》
①《世界人权宣言》由序言和30条条文组成。
该宣言的序言指出,对于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
②该宣言宣告了两类广泛的权利范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a.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包括: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权;禁奴,禁止酷刑和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被承认为法律上主体的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的权利;司法救济的权利;不受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的权利;公正和公平审判的权利;无罪推定和禁止对溯及既往的法律和处罚的适用;隐私权;迁徙自由;寻求庇护权;国籍权;婚姻家庭权;财产所有权;言论、宗教、和平集会和结社权;参政权及选举权等。
b.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包括:社会保障权;工作权;同工同酬权;组织和参加工会
权;休息和闲暇权;维持本人及其家庭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权;受教育权以及自由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欣赏艺术、共享科学进步及其利益的权利等。
③《世界人权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系统地提出尊重和保护基本人权具体内容的专门性国际文件。
该宣言不是条约,没有法律约束力。
(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①自决权和自然资源主权
a.两公约第1条第1款都规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他们凭这种权利自由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并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这是国际公约第一次将自决权规定为一项基本人权。
b.为了保证自决权的完全实现,两公约第1条第2款进一步规定,所有人民得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自由处置他们的天然财富和资源,而不损害根据基于互利原则的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法而产生的任何义务。
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剥夺一个人民自己的生存手段。
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5条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47条还规定,该公约的任何部分不得解释为有损所有民族充分与自由享受及利用其天然财富与资源的固有权利。
d.两公约关于自决权和自然资源主权的规定,承认了集体人权,这在《世界人权宣言》中是没有的。
②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包括:
工作权;公平与良好的工作条件权,特别是同等同酬、妇女与男子同工同酬、休息和闲暇的权利;组织工会和参加工会权、罢工权;社会保障和保险权;保护和协助家庭,儿童和母亲受特别保护;相当的生活水准权,包含适当的衣食住、不断改善的生活环境和免于饥饿
的权利;身体与心理健康权;受教育权;逐步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参加文化生活和享受科学进步及其运用所产生利益权。
与《世界人权宣言》相比,《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更广泛、更详尽。
③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的应受保护的人权包括:
生命权;免于酷刑、残忍和不人道待遇的自由;免于奴役和强迫劳工的自由;人身自由和安全权;被剥夺自由者享有人道待遇权;免于因债务而被监禁的自由;迁徙自由;外国人免于非法驱逐的自由;公正公开审判权、无罪推定、刑事被告最低限度保障权;禁止刑法的溯及效力;法律前的人格权;私生活不受干扰权;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自由发表意见权;禁止鼓吹战争的宣传或煽动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和平集会权和自由结社权;婚姻和家庭权;儿童受保护权;选举和被选举权、参政权;法律前平等和受法律平等保护;保护人种、宗教或语言的少数者的权利。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列举了比《世界人权宣言》更广泛的权利。
同时,《世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某些权利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却没有规定,这包括财产权、庇护权和国籍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所保护的生命权与死刑有关,它对死刑的适用设立了非常严格的条件,并敦促缔约国尽早废除死刑。
2.专门性人权文书
(1)防止并惩治灭绝种族和种族隔离罪
1948年《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定义的“灭绝种族”是指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
构成灭绝种族的行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