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试题谈今年高考的启示
高考试题研究心得感悟

高考试题研究心得感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考试题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能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学生而言,高考试题更是一个关乎未来的重要关卡。
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是我们每个考生都必须要做的功课。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关于高考试题研究的心得和感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
高考试题研究需要理性和客观。
在面对高考试题时,我们不能被情绪和主观因素左右,而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解答。
只有客观地看待高考试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试题的出题意图和要求,找到解题的最佳路径。
在研究高考试题时,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找准规律,抓住重点,做到理性思考,客观评价。
高考试题研究需要综合和灵活。
高考试题覆盖了多个学科和各种知识领域,考察内容也涉及多种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
我们在研究高考试题时,要注重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掌握多种解题技巧,培养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我们还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解题策略,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试题。
高考试题研究需要坚持和持之以恒。
高考试题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习和练习。
只有坚持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我们要保持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坚持不懈地进行高考试题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水平。
高考试题研究是一个需要耐心、细心、理性、客观、综合、灵活和坚持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题水平,做到在高考中游刃有余,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可以给大家在高考试题研究上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第二篇示例:高考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对自身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检验。
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试题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考试动向,提高应试能力,为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立体几何大题的教学启示

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立体几何大题的教学启示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立体几何大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立体几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题型进行全面评估,并从中汲取教学的启示。
一、对立体几何大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在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立体几何大题中,考查了许多立体图形的性质、空间几何想象和推理能力。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点、计算体积和表面积,并且能够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二、深度解析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评估这一题型不仅要看到表面的难度,更需要深入挖掘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只有深入理解了立体几何的性质和运用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和学生学习。
三、教学启示和个人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通过丰富的教学实例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掌握计算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应对高考中的立体几何大题时游刃有余。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立体几何大题的全面评估,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立体几何这一题型,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推理能力,引导他们掌握立体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我们也要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在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立体几何大题的教学启示中,我们应该看到更多的是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深入的教学和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你对立体几何大题教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补充和共享。
期待你的回复。
2023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立体几何大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这不仅是因为立体几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2022高考历史试题辽宁卷启示

2022高考历史试题辽宁卷启示辽宁省高考历史试题启示一、历史考试的目的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辽宁省高考历史考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中国历史及其有趣的故事以及独特的历史景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2、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现代社会的知识探寻历史的真相:辽宁省的高考历史考试通过将现代社会知识灵活运用于历史,使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并为找出历史真相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考试内容1、中国古代史:考查学生对先秦、秦汉、三国、晋朝等古代历史的知识掌握,包括战争、典籍、政治、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经禀议等;2、中国近代史:考查学生在中国近代史(1794年以后)的知识掌握,包括形成内忧外患的桑梓地位、近代内外关系、清政府的改革调整和启蒙运动、清末民初,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等;3、世界史:世界史考试重点考察学生对古罗马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帝国主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认知,培养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及其与世界的联系的视野。
三、历史考试的方法1、强化归纳:历史考试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历史,其中归纳把握历史进程是其重要方式。
2、主题联系:考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主题和事件和背景联系,只有把握历史背景,才能够准确把握历史本意。
3、历史推理:考试要求学生要求能够根据事实,把握历史矛盾和变迁,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引出历史真相。
四、考试注意事项1、考试的贯彻执行:辽宁省的历史考试,要求学生要遵循学校和省级考试政策,按照学习进度认真全面地复习。
2、注意避免答题失误:尽量避免在答题时出现失误,如推理中多样化运用资料、事实和例证,从而使结论更准确;在图形文字表格等题型中避免简单粗暴地照搬答案,而要对答案进行自己的分析和论证;并要注意多选题中,改变一个选项后可能仍然形成正确答案,要多留意孤立的选项。
3、一定要勤动笔:辽宁省的高考历史考试开启了考生实践性的学习,所以一定要在答题过程中,勤动笔,强化考试记忆,用数字、线条等辅助记忆,把握规律和紧密的联系,有助于更好的复习材料。
高考学术情境类试题分析及启示

高考学术情境类试题分析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4年第05期* 本文系厦门市高中“提质增效”专项学科带头人课题“高考历史学科学术情境试题研究”(立项批准号:XMXD202305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高考试题中选用学术情境素材的题目日渐增多,此类试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在科学实践中解决问题。
通过对高考原题的解读,并梳理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学术情境素材的来源,探索学术情境试题特征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应从转变教学方式、丰富评价方式、培育学科素养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考历史试题学术情境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高考历史学术情境类试题的分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历史对学生的学术情境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
试题的材料选取主要聚焦于学术前沿研究或各大研究领域的重要对象,同时选项的布设也倾向于大学教学的角度,展现出浓厚的学术背景视野。
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原题,探寻试题素材的来源,进而对学术情境试题的命题特征进行细致研究,并探究其背后的旨归。
(一)呈现解读原题,分析考查维度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42题题目形式为开放性试题,题目选取了《后汉书》中四则对地方良吏的描述,要求学生分析所给史料,阐述其中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本题素材选取来自学术研究成果,孙正军在《中古良吏书写的两种模式》一文中分析了东汉至宋以前对良吏的模式化书写,展现了“猛虎渡河”“飞蝗出境”两种书写模式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后来史书相关内容的影响。
[1]原题如下: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
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
(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试题在学术研究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与改编,以“猛虎渡河”这一模式化书写为例,材料采用了文言形式呈现。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点评:“立德树人”“以考育人”

202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点评:“立德树人”“以考育人”7月7日上午,北京市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北京基教研专家针对语文试卷中的多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文学类阅读以及表达与运用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析。
多文本阅读点评专家: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级教师夏宇2020年北京语文试卷多重文本阅读考查,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以考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命制服务选材,具有正面引导教学的积极作用。
本题选取了一组关于“嫦娥四号登月”的材料。
这一科技类话题,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科技创新动向的教育意义。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了解当代文化,理解复杂事理;这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0年高考多重文本阅读的选材形式,材料减为两则,总分继续减少,减至18分。
题目数量,继2018年减少为7题、2019年减少为6题之后,继续减少到5题。
进一步减少了学生的答题负担。
该大题起步平易,有利于考生后面的正常发挥。
2020年的多重文本试题与往年相比,从试题考查题型看,仍然是客观题加主观题,5道题目中共有客观题4道,主观题1道。
客观选择题考查的主要能力基本稳定,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学生依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归纳、分析,这是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因此,日常教学要从文本出发,加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文本的信息的辨析、评价、感悟能力要有所加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2020年多文本第5题,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试题情境真实、具体、丰富。
它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要求,确定“嫦娥四号发射前我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就中,有两项对玉兔二号的成功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写出这两项成就取得的时间、内容及其对玉兔二号的作用。
这一题目,需要学生对题目中多项关键要求予以理解、确认,并以此为根据再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筛选概括,突出考查了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要求。
高考物理试卷分析及教学启示

高考分析与教学启示——物理的高考已经拉下了帷幕,这也是高考改革后山东第一次物理单科考试,研究好高考试题,对教学的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3+3模式也能够很好的适应。
一、今年物理高考试题分析1.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不改变从试题分布来看,考查的知识仍然是物理中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
选择题考查了原子物理、机械振动机械波、交变电流和变压器、电磁感应与图像、气体实验方程、电场基本特性、电磁感应、万有引力与动力学、光的折射与全反射等等。
实验题仍然是一力一电,分别是斜面模型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没有偏题和怪题。
四道大题分别是理想气体实验方程、抛体运动涉及的分解问题、带点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碰撞与动力学的结合。
这些知识与内容均为课程标准重点要求的内容,在平时的练习和复习中也是高频出现的内容,因此学生看见这些试题不会陌生。
2.注重常规题型、常规方法的考查今年的试题题型和方法属于常规类型,甚至有部分试题几乎就是和平时做过的试题一样,如第5题为交变电流与变压器的问题,太熟悉不过了;还有电学实验题-测电动势和内阻,基本和基础年级的难度和题型相当。
计算题第1题拔火罐的问题,也是常做的抽气问题。
总之,通篇试题不追求偏和怪,基本以常规题型和常规方法的考查为主。
3.以科技和生活为背景,考查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注重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同时,在试题中融入了科技与生活。
如15题拔火罐问题,14题考查了高度与重力加速度的联系问题,但都属于比较简单和常见,题干内容并不复杂,没有一味最求“新”来难为学生。
4.题量与计算量偏大计算题除了前两道以外,过程和计算都比较繁琐,特别是最后两道计算题每题均为4小问。
从整套试题来看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区分度,单个试题的质量较高。
从反馈和实践的结果来看,这套题在一个半小时内做完几乎不可能,许多考生最后两道计算题都没有怎么动笔。
因此,这是一套由许多好题组成的差的考试卷,对大部分学生的区分度并不明显。
语文高考试卷启示随想.doc

语文高考试卷启示随想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给了我很多启示,我谈的是自己的感受,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了!每种感受我试举几例。
第一、我觉得试题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土壤,简而言之就是看过去。
全国ⅰ我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
在创作的过程中先要知道“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也要知道“一箭之仇”这个成语的来历,才能通透的理解材料,进行友谊入手,识人,知人,让人等入手,见微知著,进行创作。
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先问问我们自己,这些典故和材料背后对人物的评述,我们自己是否清晰。
第二、我觉得试题着眼于当下,以古视今,设置情境。
今年劳动课加入高中,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素材,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
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前提是这些事件你知道,且有感悟。
第三:我觉得试题望向未来,望向世界。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是我对试题的感受,再回到语文教学中,每个人都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弊端,都提倡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该革。
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我们做读书的老师,教读书的学生。
用个故事做一个设喻吧,有是一个机修工,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机器某一处轮轴卡壳是因为中间进入异物,在实践中每次修理的时候果真都是这个原因。
今年浙江高考理科试卷给出三点命题启发

浙江2013年高考理试卷留下的三点思考 浙江省天台中学 褚人统 邮编317200今年浙江高考数学理科卷颇受争议,笔者仔细聆听《中学教研》论坛QQ 群(号码199489920)里老师的争论,结合自己的对试题研究的经验,认为今年的浙江理科试卷对命题组、我们在教学、试卷命题时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6月7日下午、数学高考结束后,天台中学三个成绩较好的理科班级(即所谓实验班级、创新班级)的考生回到教室,从面容来看有两类截然不同的情绪;一类是三年来一直在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的学生,他们笑容灿烂,说今年数学还好(考),从脸上挂的笑容来看,一定是考的比较理想的;另一类是没有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的学生,他们眉头紧闭,说今年数学比去年难多了,这一大部分学生看来显然是考得不理想的.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和班主任经验,一份高考试卷成功与否,可以从学生(尤其是数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的一出考场的即时情绪就能判断出大概来.创新班级学生基本反应比较平淡,没有两极情绪(一种或两种同时)出现,应该是一份比较理想的选拔试卷;像上述这样同时出现的两极情绪,说明今年的数学高考试卷肯定存在比较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好题多不一定是一份优质选拔试卷纵观今年浙江理科试题,好题确实比较多,虽然,一眼扫过去,题型比较熟悉、平和,但做起来,方发现隐藏玄机(知识与技能)较多.如第6题:已知R ∈α,210cos 2sin =+αα,则=α2tan ; A.34;B.43;C.43-;D.34-. 此题类型在日常训练、高考中经常出现,最熟悉不过了;如(2008年浙江高考卷理科第8题)已知R ∈α,5cos 2sin =+αα,则=αtan .这里满足5cos 2sin =+αα只有一组解,即α只满足⎪⎪⎩⎪⎪⎨⎧-=-=55cos 552sin αα的解,问题简单,既易于计算方法解决,也便于在选择支中观察方法解决.可今年的第6题就不一样了,满足210cos 2sin =+αα有两组解,即⎪⎪⎩⎪⎪⎨⎧=-=10103cos 1010sin αα或⎪⎪⎩⎪⎪⎨⎧==1010cos 10103sin αα,那解决问题就要进行两次计算,还好答案(选择支)给的启示是唯一的一组结果,灵光的考生只要验证一组就够了.这样,此题有很多种解法,所有解法都要涉及到类似的问题——对出现的两种情况都要计算.因此,今年的第6题“不试不知道,一试下一跳”,表面看起来,十分的“慈祥”,做起来菜知道是十分的“险恶”;更有学生,从经验出发,用的是从结果(各个选择支提供的数据)去验审条件,即化大量时间,又不一定能有结局.这是一道好题(好的三角函数试题)!既有一定的计算量,又有一定的计算技巧;既需要三角的基础知识,更需要三角的综合知识,是担当了大题的部分考试责任(今年浙江理科试卷大题中没有三角函数试题了).纵观整份试卷,这样的好题太多了,如第7、8、9、16、17、18、22等,都是平淡中蕴涵丰富的内涵.有丰富内涵的试题解决,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整份试卷计算量就上来了,成绩分布的正态曲线的波峰往下移动,这种结果就无法准确体现试卷的选拔功能.所以,一份卷,如果好题量过多,就不是一份优质试卷;一份优质的选拔试卷,平淡的量为主要份,好题的量只能占一定、很小的比例.笔者认为,今年的浙江理科试卷,如果把第7、15、16三题的运算量降下来,就是一份优秀的高考试卷了.值得一提的:处理第6题时,有学生用换元思想,即令αcos =x ,αsin =y 结合1cos sin 22=+αα,条件就变得单纯和清楚了,即⎪⎩⎪⎨⎧=+=+1210222y x y x (该方程组有两组解,几何意义是直线与圆相交);这样方法对问题的认识会更明朗一点.另,在二倍角公式ααα2tan 1tan 22tan -=中,对于a =αtan 和a 1tan -=α两种情况下,计算α2tan 结果是一致的,命题组也许是依据这个认识,命制了该试题.二、能“秒杀”解题的试题分量过重不是一份好试卷所谓“秒杀”(俗语)做法,就是学生依赖自己敏捷的思维、扎实的基础,对当前问题进行敏锐的分析、推理,抓住题给出变化的特殊(或极端)情况,并能迅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的思维形式;也就是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候能运用形象直感敏锐地对问题进行分解式识别、补形或进行相似、转换等辨认,迅速与有关知识组块进行联结,并整合成对问题的整体综合判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或途径.这种做法有点近似“直觉思维”,它应具有①经验性、②迅速性、③跳跃性、④必然性、⑤模糊和非逻辑性等特征.笔者在研究了试卷以及注意了大家的讨论,现在明白了道理:今年的理科数学试卷能够给高水平的学生“秒杀”的试题比重过多,从而,拉开数学最尖子学生与一般中上等学生的考试时间(一般中上学生用通性通法来解,计算量大,用的时间多),使得最后的成绩将出现明显的差异(即在125到135这一分数段上将出现中断现象).如第7题:设ABC ∆,0P 是边AB 上一定点,满足AB B P 410=,且对于边AB 上任意一点P ,恒有C P B P PC PB 00⋅≥⋅.则A. 90=∠ABC ;B. 90=∠BAC ;C.AB=AC ;D.AC=BC .一般学生从经验出发,用的是对选择支进行逐一检验的、采取几何画图验审题意的条件方法.可这一试题,命题者偏偏把正确的结果放在最后一个选择支上,而每一选择支的验审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有点学生做得不耐烦了,就另找思路解决,也有部分坚持做到最后也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是很大的隐性失分.当然,本题最简单的通性通法应该是坐标法(解析法),一开始,就用这方法做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是,高水平的学生,就能注意到:设C 点在边AB 上的射影为D ,则“不等式P P 00⋅≥⋅恒成立”就可以化为“不等式P P 00⋅≥⋅恒成立”,立即可以直觉推理出0P 是DC 的中点,即D 是边AB 的中点,也就是AC=BC .这种做法就是“秒杀”做法.再如第8题:已知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设函数k x x e x f )1)(1()(--=(2,1=k ),则A.当1=k 时,)(x f 在1=x 处取到极小值;B. 当1=k 时,)(x f 在1=x 处取到极大值;C.当2=k 时,)(x f 在1=x 处取到极小值;D. 当2=k 时,)(x f 在2=x 处取到极大值. 如果能立即发现函数k x x e x f )1)(1()(--=,2,1=k 与x 轴的交点(或者所谓零点)是x=0和x=1的话,再结合一次、二次函数知识,由穿线法,就很容易发现选择支C 是显然正确的,这样的做法就是“秒杀”的做法;这种做法与导数使用、逐一验证在时间上比起来大概是1比6吧.就是后一题的也包含着多个技巧,即“秒杀”解题过程存在:题:已知R a ∈,设函数3333)(23+-+-=a ax x x x f .(1) 求)(x f 在区间))1(,1(f 处的切线方程.(2) 当]2,0[∈x 时,求|)(|x f 的最大值.解(2):我们知道三次项系数为正的三次函数图象总体上应该是如右所示,又结合这类三次函数的主要性质(单调性一般先递增、后递减、再递增,以及是中心对称的图形,对称中心是两个极值点的中点).显然发现函数)(x f 在区间]2,0[上图象是对称的,(1,1)就是对称中心,这个中心点纵坐标是等于1(>0)的,横坐标是区间]2,0[的中点.考虑a x x x f 363)(2+-='情况,记a 3636-=∆.当03636≤-=∆a ,即1≥a 时,0363)(2≥+-='a x x x f ,此时,)(x f 在区间]2,0[递增,即当]2,0[∈x 时|)(|x f 的最大值是13|13||)2(|-=-=a a f当03636>-=∆a 时,即1<a 时,0363)(2=+-='a x x x f 两个根式为a x --=11小,a x -+=11大(其实这里也能看出两个根关于点x=1对称).所以, ① 当011<--=a x 小时(即0<a ),)(x f 在区间]2,0[递减,即当]2,0[∈x 时|)(|x f 的最大值是33|33||)0(|+-=-=a a f ; ②当011≥--=a x 小时(即10<≤a ),)(x f 在区间]2,0[先递增、后递减、再递增;由图象可以推理,当]2,0[∈x 时|)(|x f 的最大值是|))2(||,)(max(|f x f 小,(这里为什么不包含|)0(|f ?); 由03632=+-a x x 小小得a x x -=小小22,a x a ax x x a x x 242223--=-=-=小小小小小小)()(;则a a x f --+=1)1(21|)(|小;|13||)2(|-=a f .下面对]31,0[∈a 和)1,31(∈a 分类讨论(过程略). 结论:⎪⎪⎪⎩⎪⎪⎪⎨⎧≥-<<--+≤-=43,13430,1)1(210,33|)(|a a a a a a a x f 上面的由图象诱导结论过程、3小x 和2小x 计算过程等就是一个技巧过程,即“秒杀”的过程.这里,有时间做的学生,如果注重与不注重技巧,会使运算量差距拉大.一份高考试卷,如果秒杀比重过大,那就有失公平性,即有利于部分特尖学生(尤其是那些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的学生)成绩拔高,成绩分布会出现断档段落,降低选拔功能.从高中教学角度来看,会加重重点中学办数学竞赛小组的兴趣,更会促使学校利用休息日补课来增加教学时间,也会使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上,加重技巧解题比重减少通性通法解题的比重,使得教学难度提高;也将会引导常规考试命题方向的偏离.所以,笔者认为可以秒杀的题过多的试卷不是一份优质选拔试卷.三、命题时缺乏全方位对试卷进行考察作为高考试卷命题最后工作,要在命题原则指导下检查整份试卷的合理、可行性;检查要细心,对每一道题,要再读一读表达,再想一想各种解法,再核一核考试目的,再查一查各种分布,再探一探难度系数.换个角度“冷眼”看试题与整份试卷,估侧一下平均分,成绩分布的正态曲线是“矮胖型”还是“高瘦型”;猜测一下这份卷在广大教师与学生中的反响、评价.作为选拔考试卷的确定,还需要选择多名、各种层次的学生考一考,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再做一做,把把关.笔者研究今年的浙江理科试卷,认为下面几个方面还可以改进的.1.好题过多.2.能“秒杀”的试题过多.3.计算量过大.由于今年大题发生变更,第18题由三角题变更为数列题,今年的第18题数列题计算量比以前的18题三角题计算量大幅提高,又三角试题分解到选择、填空中去,这些小题(第6、16题),各计算量远比以前数列小题大多了,造成整份试卷的计算量上来了,这点可能是命题组没有考虑到的.4.原来试题排列欠合理,根据难度,正确的排列应该是8、9、10、7,以及17、16.5.语言表达还欠规范,如第19题的“当3=a ,2=b ,1=c 时,从该袋子中任取(有放回,且每球取到机会均等)2个球”的表达就容易使学生理解错误,理解为“一次性去取出两个球”,正确表达为“当3=a ,2=b ,1=c 时,从该袋子中依次有放回地取(每球被取到机会均等)2个球”.6.试卷的第15题存在结果的特殊性与一般的概念内涵相冲突的的错误,这个概念是“中点”概念,“中点”习惯上是在有长度的线段上的中点;虽然这个错误对考生不影响,但做为高考试卷,必须具有学术、逻辑上的规范性,这个错误与语文卷中作者姓名、国籍弄错是同一个性质的错误.从这例,充分可以说明命题组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做一下试题,或其解题习惯存在问题,如解实数背景下的方程,应该考虑判别式的限制等.总之,在以后高考命题、我们一般考试命题时,上述的三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一、总体评价总体来说,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内容、形式和难度上均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考生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从内容上看,试题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考察,如阅读理解、语言表达、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
从形式上看,试题出现了新的题型和考试形式,如复合式选择题、主观题等,这些新题型和考试形式对于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难度上看,总体难度有所上升,尤其是在阅读理解和作文方面,需要考生具备更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具体分析1.阅读理解今年的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部分难度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文章题材和题目的深度上。
在文章题材方面,涉及到了更多元化的领域,如科技、文化、历史等,需要考生具备更广泛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题目深度方面,一些题目设计得较为深入,需要考生对文章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语言表达语言表达部分依然是高考语文的重点之一。
今年的语言表达题目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出现了复合式选择题等新题型,对于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作文方面也加强了对文体和语言表达的考察,需要考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准确、流畅、生动。
3.文化素养文化素养部分的考察依然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年的文化素养题目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需要考生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
同时,在文言文阅读方面也加大了对文化素养的考察力度,需要考生对古代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三、对未来的启示针对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未来的高考语文仍然会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如语言文字的应用、文化常识等。
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和巩固基础知识。
2.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阅读理解和写作是高考语文的重点之一,考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多读、多写、多练。
3.扩大知识面和阅读范围。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到了更多元化的领域和题材,需要考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
研究高考试题,务实高效备考——高三地理学科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

研究高考试题,务实高效备考——高三地理学科高考备考研讨会心得高三地理备课组在县教科所的安排下,全县高三地理全体老师于8月6日参加了高三第一轮复习高考备考研讨会。
在这次研讨会上,孙文华专家同二中生物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传递了高考信息、分析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试题命题特点、2022年高考命题方向,介绍了一些有价值的复习备考方法和策略,为我们指导迷津,受益匪浅。
体会如下:一、收获与思考1.对高考试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关注国家发展,落实立德树人。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典型案例;要在课堂教学和练习试题的选择上,体现党和国家的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
(2)加强地理实践,解决生产问题。
弥补学生生活体验差、缺乏劳动的缺点,在教学中多举实际生产的例子,如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等;能学以致用,解决真实性的生产问题,体现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
(3)重视地理过程,提升思维水平。
地理过程是学生在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学科的逻辑推理,还原、再现地理现象、反映地理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无结构思维到多点、关联结构思维发展的内容依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地理推理的训练。
(4)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高考试题的考试内容呈现出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要减少死记硬背、猜题押题、要避免题海战术“机械刷题”。
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地理现象,培养学生发性思维,对于新的地理问题,要鼓励学生用创新的观点去解决。
(5)重视基础学习,厘清学科概念。
地理的基础主要指地理的必备知识,是学生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和素养都是空中楼阁,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必备知识的深入理解基础上的准确记忆,以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本套试卷中“产业”、“企业”概念不清是考生丢分的主要原因,所以要理清学科概念,掌握学术术语。
近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特点及教学启示

近年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特点及教学启示一、高考化学全国卷试题特点高考化学全国卷那可是相当有特点的呢。
从题型来看,它就像是一个大拼盘,各种类型的题目都有。
比如说选择题,这里面就像是一个个小关卡,每个选项都像是一个小陷阱,等着你去跳或者巧妙地避开。
有些题目是关于化学基础知识的,像元素周期表相关的,就考你对那些元素的熟悉程度,是像老朋友一样能立马说出它们的脾气秉性呢,还是像陌生人一样完全摸不着头脑。
还有些题目会把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考你某种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这时候你要是只知道死读书,不看看周围的世界,那就很容易丢分啦。
再说说非选择题部分,这就像是一场化学的探险之旅。
有实验题,就像是把你带进实验室,让你根据描述去想象整个实验的过程,从实验仪器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再到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每一步都不能马虎。
要是实验题里再给你来个意外情况,就像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这时候你就得像个小侦探一样,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去找出原因。
还有工艺流程题,这就像是在看一个化学工厂的生产流程,从原料到产品,中间经过了多少道工序,每个工序里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你都得一清二楚。
这种题特别考验你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就像把你学过的各种化学知识都放在一个大锅里煮,看你能不能煮出一锅美味的化学“大餐”。
从知识点的覆盖来看,那简直是全方位无死角。
从无机化学到有机化学,从化学基本原理到化学实验操作,没有哪个知识点是被遗漏的。
它就像是一张大网,把所有的化学知识都网罗其中。
所以咱们在复习的时候,可不能挑肥拣瘦,只复习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简单的部分,必须要全面出击。
二、教学启示1. 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老师在教基础知识的时候,可不能像和尚念经一样,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背诵。
要想办法让这些知识变得有趣起来。
比如说讲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可以给每个元素编个小故事,或者把元素们想象成一个大家庭里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角色。
这样学生们就会觉得这些元素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像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思路及教学启示——例谈如何有效作答2023年文综课标卷第43题

地域文化
咸阳、洛阳、长安、京师 陕西、河南、福建、安徽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中原地区、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美洲、印度 ……
多元 一体
中华文明
家国情怀: 五个认同、四个自信
大 理 等; 黄 河 流 域、 长 江 流 域、 中
开放性试题每年的设问形式都不同,但史论结
66 2023年第09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合,充分论证的试题要求却一贯延 续,在变和守的演进过程中,我们
逻辑清晰 (层次)
如何有效作答呢? 1. 根据设问,明确任务。试题
的设问为学生答题指明了思考方向, 那就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选择一 个地域,阐述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 贡献,即地域 + 阐述(史实 + 贡献) + 总结的基本答题框架。
地域+中国古代史知识 (史实)
知识正确 地域明确 两者吻合
充分论证 (具体)
表述准确 (语言)
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 (史论)
主体多元 内涵丰富 影响扩大
图1 新课标卷第43题解题思路
① 选 择 一 个 地 域。 一 是 要 写 出
一个地域;二是所写地域范围要明 确;三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四 是避免出现地域概念模糊不清或者 错误。
此外,应注意:避免地域和史实不吻合;避免 语言表述宽泛和口语化。学生应做到地域明确、史 实正确、论证具体、表达准确才能获得高分。
3. 观点正确,总结升华 高考试题要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 其中,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断增强对伟大祖 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通过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 展的贡献之后,需要总结提升,落实家国情怀这一 核心素养。如在总结中可表达:中华文明不断融合 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增 强民族和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为中华文 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生机,丰富了中华文明 的多样性;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23 年新课标卷第 43 题局部分析了地域、中 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再在其基 础上形成整体的解题路径。本题主要的解题思路是 动态地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如:山 西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展区域。春秋时期,晋国长 期作为华夏诸国的盟主,推动了中原地区的华夏认 同。北魏前期定都今大同市,结束十六国动荡局面, 实现黄河流域统一,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民族 交融,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山西历史上是中 原农耕地区与草原游牧地区经济交流与文化传播的 重要通道,晋祠、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中华文明 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本题还有一种 解题方法是静态地概括该地域多中华文明发展的贡 献。如:江南地区对中华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环境优越, 东晋宋齐梁陈等政权的建立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 了民族交融;经济上,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 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镇经济繁荣;文化上, 明清时期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活跃了思想。江南地区为中华文 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物质和文化基础,扩大了中
新高考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对广大师生和家长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高考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参加了由我国著名高考专家举办的新高考讲座。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新高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对新高考专家讲座的心得体会。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及意义新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解决现行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专家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调整高考科目设置,增加选择性。
新高考将取消文理科之分,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考试科目,有利于培养个性化人才。
2. 改革高考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评价。
新高考将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纳入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调整高考录取机制,实施分类招生。
新高考将实行分类招生,包括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招生、体育类招生等,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4. 提高高考命题质量,增强试题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新高考将注重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实用性,提高高考命题质量。
二、新高考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新高考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家在讲座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
新高考改革增加了选择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需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新高考改革强调综合素质评价,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需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新高考改革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压力较大,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以应对高考。
三、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影响新高考改革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家在讲座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 学生需明确学习目标。
2022河北物理高考试卷评析及对备考的启示

2022河北物理高考试卷评析及对备考的启示
2022 年高考河北物理试题,依据新课程标准,注重体现物理联系实际、重视科学思维的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主干内容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合理选取实际,注重考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通用方法和能力。
试题注意引导高中物理教学的科学素养教育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引导考生综合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深化基础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对备考的启示
1、警惕容易题目失分。
同学们在讥练时解容易题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2、考生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
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3、注重实际操作。
在考前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4、用补图法帮助审题。
把物理科目的题意理解错了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建议同学们用补图的方法帮助审题,在头脑中建立活的物理情景。
例如,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过程中几个关键状态的情景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目叙述的全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已知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
启智润思在强基固本中守正创新——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的教学启示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 . 9启智润思在强基固本中守正创新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安丽宏2022年全国乙卷文科综合的历史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积极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导向作用,加强对党史和国史的深入考查,很好地诠释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人才选拔的有机结合,在启智润思中固本强基。
一、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学科试题整体解析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遵循高考评价体系和历史学科课程标准,试卷风格结构、题型题量、考试难度均相对稳定。
1.深化基础性,突出思维品质考查试题整体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坚持对标课本,深化基础性,学生在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需增强对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的深入理解,做到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第26题“通判”职能与设置目的一题,意在考查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与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题目的创设,强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生需要深入理解“通判”的内涵和外延,既要弄清“通判”设置的职能定位,又要深入理解“通判”设置的时代需求,学生需要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才能作出正确判断,这个命题在深化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重在考查学生的全面思维品质。
第41题考查二战后中日两国的技术引进和新中国建国初期科技发展情况,这是一道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综合性试题,学生需要在掌握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等相关历史知识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对中日两国的技术引进进行科学地分析与比较,认识科技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该题在考查学科素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增加开放度,突出综合素质考查历史学科的开放性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甄别与考查,学生需要在深入理解试题情境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答题视角,运用试题材料及所学知识组织答题语言,得出科学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看试题谈今年高考的启示
生活时报 2002-07-11 李海清、吴海花、张佳蕾众说纷纭的“3+X”终于亮相,从中是否能看出今后的命题路子、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为此,记者走访了几位资深教师。
语文试卷:古文鉴赏变成主观试题
北京市第14中学语文组组长吕立人认为,200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较2001年的试题有较大变化,由原有的四选一的客观题形式变成主观题形式,增加了主观题在试题中所占比重。
把古文鉴赏变成了主观题,不仅考察了学生掌握古代文言文的水平,而且还考察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理解。
从考察学生能力的角度说,主观题比客观题更能反映出考生水平。
据介绍,今年语文试卷延续了“实践先、能力先”的精神,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语言能力的考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基础;二是更深一层的东西,比如诗歌鉴赏、古文鉴赏。
此次语文科目的高考改革是对语文教材改革的一个很好呼应,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数学试卷:基础知识隐在复杂背景里
北京西城区教研中心一位进行数学教研的老师介绍,今年数学考题设计新颖、考察全面,但考生对新颖的题目不熟悉,无从下手,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考法值得研究。
这次数学考试卷的第二题是立体几何,其实这道题的知识是学生常见的基础知识,只要基础知识扎实的考生,肯定是难不倒的。
但对基础不扎实的考生,面对很生疏的考题背景,就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于是在简单的题上丢分在所难免。
该老师提示在读高中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还是基础。
中学本来就是打基础的,无论怎么变着花样去吸收新知识,都不要忽视基础课程,打牢基础比什么都重要。
以基础教育为主,以综合能力为辅,联系生产实际,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符合时代要求。
综合试卷:文科综合试卷堪称范本
北京高考专家王家琪认为,文科综合不偏不怪,高中老师要好好研究这份试卷。
这份综合试卷比2000年和2001年的试卷水平高,可以说这是一份范本。
以历史为例,所有试题涉及的范畴都是书本上似曾相识的,是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动动脑筋就可以答出来的东西。
同时,这份试卷给我们的启示是老师和学生再也不能死记硬背了,再像以往那样在书本里钻来钻去,一条一条地背就不能适应今后的考试。
当前最重要的是高中老师要转变观念,自己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看问
题、想问题时,把任何一个小知识点都要放在一个知识体系中,这样的最大好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一个个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在体系中被重新激活。
北京实验中学特级老师刘振贵认为,今年的理科综合强调基础,注重运用。
特别是实验问题强调了化学与生物的综合、化学与物理的综合。
选择题总体压缩了题量,从去年的24道减少至20道,非标准化的试题从7道增加至10道。
这说明,考察能力的力度加大了。
由于选用全国试卷的省市比去年增加了10个,且主要是西部地区,致使考题难度有所下降,具体而言就是没有太复杂的纯理论的考察。
但是该试卷对能力的考察不仅有所创新,而且不偏。
因此,对于新一届高三毕业生而言,加强基础知识的内部联系、加强基础知识的横向联系尤为重要,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与现实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