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谁千里共婵娟

合集下载

祝福人的诗句

祝福人的诗句

祝福人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祝愿人的诗句有哪些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祝愿的诗句有哪些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

(.)只盼望这世上全部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妙的月光。

2、《送征衣·过韶阳》宋代:柳永竟就日、瞻云献寿,指南山、等无疆。

愿巍巍、宝历鸿基,齐天地遥长。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仰视祝寿:祝我皇寿比南山,万寿无疆。

愿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业,与天地同长期!3、《长寿乐·南昌生日》宋代:李清照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庆贺你长命百岁,与松椿同寿。

4、《酒泉子·买得杏花》唐代:司空图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黄昏时举酒祈祷东风,愿你对她稍加宽厚,吹拂从容。

5、《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唐代:权德舆良辰当5日,偕老祝千年。

正是端午的美妙时间,祝福老人能够活到1千年。

6、《长恨歌》唐代: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7、《樛木》先秦:佚名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方地区有许多生长茂密的树木,这些树木中有下垂的树枝,葛藟爬上这根树枝,并在这根树枝上欢乐的生长扩散。

1位欢乐的君子,他能够用善心或善行去安抚人或使人安定。

8、《螽斯》先秦:诗经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行啊。

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盛啊。

9、《天保》先秦:佚名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上天保佑您安静,王位稳固国昌盛。

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使您财宝日丰盈,没有什么不盛兴。

10、《南山有台》先秦:佚名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生柔莎,北山长嫩藜。

君子非常愉快,为国立根基。

君子真欢乐,万年寿无期。

101、《蓼萧》先秦:佚名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

【导语】《临江仙·送王缄》是北宋⽂学家苏轼创作的⼀⾸词。

上⽚写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勾起了作者对亡妻和故乡的深切思念,想到⾃⼰宦游漂泊的羁旅⽣涯,不禁悲从中来。

下⽚写送别时的愁苦⼼情,作者借酒消愁意在排遣内⼼的离情别恨,渗透着浓重的⽆奈和感伤。

这⾸词融离情别恨、悼念亡妻、仕途失意、乡愁故思为⼀体,情感发⾃肺腑,沉郁⽽真挚,字⾥⾏间渗透着浓厚的伤感意绪。

下⾯是分享的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苏轼诗词《临江仙·送王缄》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宋代〕 忘却成都来⼗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知好在,孤客⾃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翻译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已经有⼗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送别,请你将我的伤⼼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吊。

我⼜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飘零已久,赋归⽆⽇,⾃成天涯孤凉客。

哪⾥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躯就好像传舍⼀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学赏析 这⾸词抒发的感情极为复杂。

概⽽⾔之,共有四条脉络可寻。

⼀是送别的惆怅,⼆是悼亡的悲痛,三是政治上受排斥的失意,四是对故乡的思念。

这四条感情脉络交织在⼀起,⽽以⽣离死别之痛为其主脉,遂使此词成为苏轼极度伤感的代表作之⼀。

上⽚写悲痛的勾起、扩展以⾄不能⾃已的情状。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载,因君未免思量”,⼀下⼦触到了苏轼爱情⽣活中的⼀个剧痛点。

苏轼爱妻王弗⾃⾄和元年(1054)嫁到苏家以后,⼀直很细⼼地照顾着丈夫的⽣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涯。

王弗便在苏轼⾝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防⼈之⼼,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治平⼆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亡,年仅⼆⼗六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标签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月亮、初中古诗、高中古诗、怀人、豪放、中秋节、祝福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苏轼中秋团圆诗句

苏轼中秋团圆诗句

苏轼中秋团圆诗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1. “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就是端起酒杯的意思。

2. “琼楼玉宇”指月宫中精美的楼阁。

3. “不胜寒”,胜在这里是承受的意思,就是承受不住寒冷。

4.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的是月光的移动,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有心事不能入眠的人。

5. “婵娟”这里指月亮。

二、赏析:这首词开篇就不凡,直接把酒问青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词人借着对明月的追问,表达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想乘风归去又怕高处寒冷,这种矛盾心理其实反映出苏轼对现实人间的留恋。

下阕从对月亮的抱怨转到豁达的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一种对人生不如意的深刻理解,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将美好的祝愿送给所有人。

整个词情感起伏,既有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探索,又有对人间情感的细腻描写,境界开阔又充满温情。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在文学艺术上成就极高。

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的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婉约细腻的篇章,像这首《水调歌头》。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表达了他个人的理想、苦闷和豁达的心境。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中秋佳节,我们一家人分隔两地。

我望着天上的明月,突然就想起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就像苏轼不能和亲人团聚一样,我也思念着远方的家人。

可是想想,虽然我们不在一处,但还能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心中就有了一丝慰藉。

这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只要心中有彼此,距离又算得了什么呢?《中秋月》原文: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后感

《苏轼》观后感《苏轼》观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历史的长空中东坡先生这位“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永远闪着耀眼的光芒。

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哲学家。

这些远不是他的全部,高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轻吟“化退残红清醒小”的是他,能将思念兄弟感情升华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也是他,他豁达,他洒脱,他幽默,他有着“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超脱,来吧,让我们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感受苏门的家教,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因材施教,并分别取名“轼”“辙”对孩子低调,谦虚的期许,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我们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样九个出色的孩子,但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总是必要的吧!走近苏东坡,体味东坡先生的爱情,亲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我们听到了东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锥心裂肺的痛哭之声,“孰迎我门,孰馈我田。

已矣奈何,泪尽目干”东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动地,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是啊,没有朝云,东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哪寻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贤内助,东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这三位贤惠的妻子给了先生莫大的安慰。

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与苏辙,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苏轼身陷囹圄,苏辙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浓于水,兄弟之情,感动古今。

反观今天,因为金钱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计其数,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走近苏东坡,学习东坡先生的豁达,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四海为家,但是他从未因为贬谪有过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达乐观已成一种习惯,被贬黄州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呐喊,在被贬岭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心情,看到东坡先生的际遇,有时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许的困难算什么呢?走近苏东坡,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

精心整理“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水调歌头》全诗翻译赏析【原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

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

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赏析一】作者在表现这些复杂曲折的心情时挥洒自如,从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行为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本是可悲可叹的被动局面里,表现出诛灭敌人的必胜信心。

词人以议论入词,既痛快淋漓,又形象可感;立意高远,通篇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怀和昂扬的感召力量。

在陈亮的词作中,此篇堪称为压卷之作。

【赏析二】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

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

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

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

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

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物业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尊敬的业主/住户:为了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小区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物业管理公司特向全体业主/住户发出如下安全生产责任承诺书:一、物业公司承诺1.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确保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3.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员工能够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4.加强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检查和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确保小区内的设施设备安全运行。

5.对于小区内的重点部位和重点设施,如电梯、消防设备、燃气管道等,加强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6.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最大程度地保护业主/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7.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的公开和宣传,提高业主/住户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业主/住户参与安全生产管理。

二、业主/住户承诺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定,支持和配合物业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违反安全生产规定。

2.按照小区内的安全规定使用设施设备,不私拉乱接电线,不违规使用燃气设备,不存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3.爱护公共设施设备,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物业公司报告,不擅自拆改公共设施设备。

4.积极参与安全生产教育和演练活动,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5.在紧急情况下,按照物业公司的指示和要求进行疏散和逃生,不擅自进入禁止区域。

三、共同承诺1.物业公司和业主/住户共同维护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生产秩序,共同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物业公司和业主/住户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

3.物业公司和业主/住户共同建立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共同促进小区的安全稳定。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
1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
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
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全文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
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中秋节祝福语】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一、原文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译文及解释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故事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故事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故事【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苏轼及其文化背景2.苏轼与“但愿人长久”诗句的创作背景3.“千里共婵娟”的寓意及其与“但愿人长久”的联系4.结论:总结苏轼的文化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篇1正文1.引言苏轼,原名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歌赋,尤其是他的诗歌,广泛传颂于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以豪放、奔放著称,给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苏轼与“但愿人长久”诗句的创作背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这首诗是苏轼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 年)中秋之夜创作的,当时他正任职于密州。

苏轼因政治纷争而远离故乡,与弟弟苏辙已有多年未见。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他望着天上的明月,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了对亲人、友人深厚思念之情的诗篇。

3.“千里共婵娟”的寓意及其与“但愿人长久”的联系“千里共婵娟”意指尽管身处异地,但可以通过共同欣赏明月来感受彼此的情感。

这里的“婵娟”指的是明月,它象征着美好、纯洁和永恒。

这句诗与“但愿人长久”相呼应,表达了苏轼希望与远行的亲朋好友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愿望。

这种美好的愿望不仅仅体现在对亲友的思念上,还蕴含了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期盼。

4.结论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核心,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渴望,成为了中秋佳节寄托思念的经典诗篇。

苏轼的文化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首诗上,他的诗词、书画等作品以及他为官一任的政绩,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篇2 目录1.介绍苏轼及其文学成就2.阐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来源及意义3.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4.总结苏轼的诗词对后世的影响篇2正文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的诗词、散文均有极高的成就,尤以诗词最为出色,被誉为“诗坛泰斗”。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可真是一句美得让人陶醉的诗啊!就好像在黑夜里突然看到了璀璨的星光,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和慰藉。

苏轼写下这句诗的时候,他心里该是有着怎样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呀!想象一下,他站在那月光之下,望着那一轮明月,心中想着远方的亲人、朋友,那是一种怎样的牵挂哟!就像我每次想起我远在他乡的好友,心里也是满满的思念,真希望能立刻飞到他们身边。

咱就说,这月亮多神奇啊,它能跨越千山万水,让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看到它。

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的互联网似的嘛,能把相隔很远的人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抬头看到那同一轮明月时,就仿佛和远方的人有了一种奇妙的连接。

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因为一些事情分开了一段时间,那段日子真的很难熬啊!每天晚上我都会看着月亮,想着他们是不是也在看着月亮,是不是也在想着我。

那时候,我就越发能体会到苏轼这句诗里的那种情感,真的是太贴切了!还有啊,你看那些古代的故事,多少离别都是在这月光下发生的,多少思念都是借着这月光传递的。

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不单单是一句诗,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管我们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心里有着彼此,有着对美好的期待,那这月光就会把我们紧紧相连。

就像那首歌唱的:“你在他乡还好吗?可有泪水打湿双眼……”不管我们在哪里,这月光都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我觉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真的是太经典了,它能穿越时空,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

它让我们知道,距离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思念,有那一轮明月,我们就永远不会孤单。

中秋思念已故亲人诗句

中秋思念已故亲人诗句

中秋思念已故亲人诗句中秋佳节,本应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可对于那些亲人已逝的人来说,却充满了思念和伤感。

下面是一些关于中秋思念已故亲人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浓浓的情感。

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出处:这是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注释: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栖鸦,栖息的鸦雀。

冷露,清冷的露水。

翻译: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鸦雀,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赏析:这首诗先写中秋月色,“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这一细节,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今夜月明人尽望”,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处: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注释:婵娟,这里指月亮。

翻译: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赏析:这两句词是苏轼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也是对天下所有离人的宽慰。

它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有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怀,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出处: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注释:海上,指辽阔无边的大海。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翻译: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赏析:首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刻也和自己一样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注释: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翻译: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赏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苏澈和苏轼的故事

苏澈和苏轼的故事

苏澈和苏轼的故事在文学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苏轼和苏辙最感人。

苏轼和苏辙一起考上进士,加上老爸苏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

更难为可贵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两兄弟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年老后期盼如儿时一般,“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一)两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那年两兄弟携手参加”制举“考试。

“制举”不同于“恩科”,是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的考试,要求极为严格。

那次的考题是“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策问。

“贤良方正”是说文学出众,道德端正,“能言极谏”是指善于策论,大胆给皇帝提意见。

苏轼参考情况恕不赘述。

时年19岁的苏辙作《御试制科策》,文中矛头直指宋仁宗。

斥责他沉溺于声色犬马,怠于政事,听不进去逆耳忠言,唯后宫里那群妇人之见是从。

接着连用了历史上六个臭名昭著的昏君来做比喻,论证本朝皇帝缺乏应具备的执政能力。

年轻气盛的苏辙,虽然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坦坦荡荡,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防空虚、赋税沉重、对外屈膝等时弊,但不少人感觉文笔虽上乘,但成了愤青发泄。

在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主考官司马光也是十九岁那年考中进士的,在苏辙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给了苏辙高评,建议选为三等(一二等按惯例虚设)。

考官胡宿则认为苏辙如此侮辱圣上,应被黜落。

幸好宋仁宗豁达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用现代语释意:我襟怀坦白地征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荡荡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宋仁宗对苏轼、苏辙兄弟赞赏有加:“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最终苏轼入第三等次,为“百年第一”,苏辙入第四等次。

虽然苏辙未能与哥哥一同入选三等,但苏辙这番策论远比苏轼尖锐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苏辙的实力并不逊于当哥的。

苏辙打心眼里崇拜哥哥,曾多次说他既是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苏轼对苏辙的实力心中有数,曾说道,“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怎比得上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时间作词的情形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⑵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情感: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和作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诗和作者

原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及注释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注释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达旦:到天亮。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其在中秋之夜所作的词。

当时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辗转在各地为官。

因此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诗人依旧不能与胞弟苏辙团聚。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水浒·施恩三人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上海古籍出版社《水浒传》266页)中曾出现过词曲,下片首句为“高卷珠帘”,其余相同。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苏轼最著名的30首诗词

苏轼最著名的30首诗词

苏轼最著名的30首诗词1,《阳关曲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鉴赏: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千古名句: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古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鉴赏: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千古名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鉴赏: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

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中秋节家人团聚的古诗词

中秋节家人团聚的古诗词

中秋节家人团聚的古诗词《中秋家人团聚之古诗词中的温情》嘿呀,中秋节那可是个超棒的节日呢,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天伦之乐。

在古代啊,诗人们也特别喜欢这个节日,写了好多超有情感的古诗词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句词那可是家喻户晓啊。

你想啊,苏轼当时和自己的弟弟苏辙分别,在中秋佳节,他心里肯定是特别想念家人的。

可是他又很豁达,他知道虽然相隔千里,但是大家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

这就像是我们现在,就算家人在外地,不能经常见面,可是一到中秋节,大家抬头看着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就感觉心是连在一起的。

就像我们一家人,我在这边努力工作,弟弟在另一个城市读书,到了中秋,我们就通过视频一起赏月,这时候就觉得苏轼的这句词特别能表达我们的心情呢。

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画面感多强啊,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在这同一时刻,天南海北的亲人们都在思念着彼此。

我就记得有一年,我的叔叔在国外工作,中秋节的时候没能回来。

我们全家围坐在院子里赏月的时候,就特别想念他,那时候我就想,叔叔在国外看到的月亮肯定也是这么圆这么亮,就像诗里说的,天涯共此时啊。

那种家人之间的牵挂,是怎么也断不了的。

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诗描写的中秋夜景特别美,庭院里白白的一片月光,树上还有乌鸦栖息着,冷冷的露水打湿了桂花。

大家都在望着那明亮的月亮,都在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呢。

我奶奶就特别喜欢桂花,每到中秋前后,家里的桂花就开了。

我们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吃着月饼,偶尔会有一片桂花落下来,那氛围就和诗里写的很像。

我们会想,那些不能回家的亲人,是不是也在思念着我们呢。

再看辛弃疾的“忆对中秋丹桂丛,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辛弃疾回忆着以前中秋对着桂花喝酒的美好时光,现在呢,在这个中秋,和家人一起在楼上喝酒,虽然外面云湿了纱窗,雨湿了纱窗,但是家人在身边的温暖是不变的。

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

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

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中秋节的诗句和来历》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苏轼写的关于中秋的超有名的诗句呢。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和亲人朋友分离的时候,心里就会特别希望大家都好好的,哪怕距离很远,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我有个朋友,他在外地工作,每年中秋不能回家,他就会望着月亮念这句诗,感觉就像和家人在月光下相聚了一样。

中秋节呀,其实是个古老的节日,它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二、“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写的这诗句有点小伤感呢。

想象一下,在中秋佳节,别人都是热热闹闹地团聚,自己却孤零零的,只能对着月亮喝酒,还向北望着远方,那得多难受啊。

我邻居的大叔,他孩子都在国外,有一年中秋,他就坐在院子里,看着月亮,嘴里念叨着这句诗,那场景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酸。

中秋节呢,和古代的秋祀、祭月习俗有关,人们在秋季丰收的时候,对着月亮祭拜,感谢月亮的恩泽。

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句诗多有韵味呀。

中秋的夜晚,大家都在望着明亮的月亮,可是谁知道那思乡的愁绪落在了哪家呢?就像在一个班级里,大家都看似平静,可是谁知道哪个同学心里正藏着自己的小烦恼呢。

我表弟在外地读书,中秋不能回家,他在宿舍看着月亮就给我发信息说想到了这句诗,他说那种思念家人的感觉就像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落不到实处。

中秋节从古代的帝王祭月慢慢演变成了民间的节日,大家都在这一天祈愿团圆。

四、“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徐有贞写的这句充满了美好的愿望。

谁不想每年都能看到中秋那又大又圆的月亮呢?这就像我们想要每年生日都能收到最想要的礼物一样。

我和家人每年中秋都会一起去院子里赏月,大家就会说这句诗,希望以后的每一年都能这样团聚赏月。

中秋节的来历也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中秋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五、“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的这句诗把月亮比作明镜,真的很妙。

月亮又圆又亮,就像镜子在空中飞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和谁千里共婵娟
每到中秋,人们往往就会想起苏轼的著名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两个人在千里之外共同对着中秋的圆月,把圆月当做铜镜,相互交汇目光。

好像当今拿着手机视屏通话。

“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来自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很多人对这首词耳熟能详,许多青少年都很喜欢,甚至背诵得滚瓜烂熟。

人们都知道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有人说,千百年来,中秋咏月之作不可胜数,但自从苏轼此词问世后,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

许多人都以为“千里共婵娟”是写的爱情,不十分清楚苏轼是在和谁“千里共婵娟”。

其实,这诗句写的是兄弟亲
情,是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人们十分重视苏轼《水调歌头》的诗文,往往忽略了正文之前的标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里“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这个“丙辰”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东坡中秋节夜晚高兴,喝酒喝到了天亮,想起了弟弟,写了这首词。

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三岁,小时候两人就黏在一起,长大后患难与共。

《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公元1061年苏轼去凤翔府担任判官,苏辙送哥哥送到郑州,仍然恋恋不舍,不肯回去。

苏辙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纱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3年任期届满后,申请调到山东密州,就是因为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便于兄弟相见。

文字狱“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就学着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务。

兄弟两个都当官在外,聚少离多,思念的时候就互相写信,几十年的时间,从来没有间断过。

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弟弟寄信赠诗,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超过100首。

仅中秋节
的诗就有两首,除了《水调歌头》,还有一首《阳关曲·中秋月》,词中写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里写到苏轼和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

“平足之爱,平生一人。

”“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这里的子瞻就是苏轼。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

农历5月11日,兄弟二人在广西藤州相见,苏辙送苏轼出海,6月11日诀别于海滨。

期间苏轼曾作诗写到: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

其后直至苏轼病死在常州,他们再没有相见。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亲情,在千古历史中堪称典范。

历史上兄弟反目,相互倾轧的大有人在,最有名的《七步诗》曾借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一句成语叫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兄弟手足情
深,应该团结一心,亲密无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俗语说“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是说他们配合的好,无往而不胜。

人们赞成苏轼“千里共婵娟”的兄弟情,厌恶同根相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