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割据及战役地图(上) 三国时期州界图
三国时期全图
三国演义地图
黄巾起义示意图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相互轮番擅权,同时更加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皇族地主豪强强占土地,使之出现“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对人民加重征收赋税,加之旱灾,水灾连年发生,致使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
公元184年,冀州农民在张角领导下首先起义,接着颍川和南阳等地农民起来响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最后各地农民起义军在东汉朝廷和地方豪强武装的镇压下告败了。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
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歌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如:
公孙度,占据辽东。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
曹操,占据兖州。
孙策,占据江东。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
刘表,占据荆州。
刘焉,占据益州。
张鲁,占据汉中。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
董卓,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
马腾,韩遂,占据凉州。
张绣,占据宛。
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杨之战示意图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把吕布逐出兖州,接着攻取陈国,迫降袁嗣,占领豫州,这
时,在他的周围还有占据青、并、冀三州的袁绍、占据徐州的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占据南阳的张绣和占据河内的张杨等割据势力。
当时曹操占据的兖、豫二州处在敌对势力四面包围之中,曹操是处于内线作战、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
袁绍是主要的敌人,而吕布是凶恶的敌人,又担心袁绍勾结其他豪强,形成外线包围,合力并击。
面对这种形势,曹操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具体的策略是:羁縻袁绍,安抚吕布,厚结陈登,西抚关中,东联孙策,北抚渔阳。
在一切部署完之后,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便乘袁绍正在河北以全力攻幽州的公孙瓒,无暇南顾之机,开始各个击破的行动。
原定计划先打吕布,恰逢这时袁术在寿春称帝,这是反汉的表面化。
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攻打袁术就师出有名了,九月,曹操攻打袁术,迫使其向淮南逃走,袁术不久就病死了。
在曹操攻打袁术时,张绣和刘表的联军曾数次进攻叶县,威胁许昌,因此,曹操又回师进攻张绣。
第二年三月,在安众设伏击败张绣、刘表的联军。
同年十月,曹操东攻吕布,进占彭城,吕布退守下邳。
曹操引水灌城,吕布投降,为曹操所杀。
河内的张杨在曹操进攻吕布时时,出兵野王,声援吕布,不久张杨被他的部将杨丑所杀。
接着,眭固又杀了杨丑,投靠袁绍。
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曹仁攻占射犬,杀了
眭固,控制了河内郡。
两年多的时间,曹操各个击败了袁术、张绣,消灭了吕布、眭固,改善了战略态势,逐步由弱转强,为全力对付袁绍创造了有利条件。
官渡之战示意图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进抵黎阳,包围了曹军的白马。
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之下,曹操先以精锐突袭白马的袁军,斩袁绍大将颜良,再败袁军于延津。
随后派兵偷袭乌巢,烧毁袁军屯粮,使袁军完全失去斗志。
最后,双方决战于官渡,曹军全歼袁军,取得重大军事胜利。
此后不久,曹操便统一了北方。
官渡之战中曹操防御部署要图
建安三年(198年)年底,曹操消灭吕布,大体统一了河南。
四年春,袁绍消灭公孙瓒,统一了河北。
这样北方形成了曹操与袁绍两大敌对势力,而大河南北这两地都是平原,地形连成一片,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区,不可能长期分裂下去。
袁、曹双方通过战争统一北方势在必行。
战争爆发前夕,总的形势是袁绍势力大而比较落后,曹操势力较小而比较进步。
袁绍采纳郭图、审配的意见,策定了“立即进攻,集中兵力,直捣许昌”的作战方针,并进行了战略部署。
曹操采纳郭图的意见,指导思想是在以弱抗强总形势下,发挥作战指导优势,以智取
胜,决心率精兵二万,抗击袁绍。
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在建安四年(199年)八月,进军黎阳,先后作如下部署:
前线部署:提示:3页空白处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It 博客
提示:3页空白处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
提示:3页空白处是无用的,请跳过阅读吧------------
文档收集整理均为itboke所贡献--要学习更多知识请到it博客学习!
1.命河内太守魏种牵制袁绍从并州方面进攻,保障左翼侧;
2.命建武将军夏侯惇率部防守敖仓,派一部防守孟津,以掩护左侧安全;
3.命平虏校尉于禁率领步骑两千驻守延津,东郡太守刘延,扼守白马,共同阻击南下的袁军;
4.继续留东平相知兖州事程昱率兵七百人防守甄城,以保障右翼安全;
5.命琅琊相臧霸率精兵入青州,攻下齐、北海等地以牵制袁军;
九月,曹操分兵官渡,命裨将军徐晃,张辽率步骑万人布置防线,以阻挡袁军,自己回到许昌;十二月,曹操率关羽,乐进、许褚诸将及郭嘉、荀攸诸谋士移驻官渡,组织防御,指挥战斗。
二线配置:
1.命厉锋校尉领广阳太守曹仁防守阳翟,以掩护左侧背;
2.命蔡阳率部驻守叶县,以防止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郝等部;
3.命杨武中部将曹洪率部驻守宛县,以防御荆州刘表;
4.命裨将军李通率部与汝南太守蒲宠驻守汝南,以备孙策;
5.命侍中兼尚书令荀彧镇守许昌,知后方诸事;
6.命司隶校尉兼督关中盐运使司钟繇督运关中粮草;十一月,加派卫觊到关中,统制盐政,招抚流民,进行屯垦;
7.命督军校尉颍川太守夏侯渊督运粮草;
8.命典农中农将、长水校尉任峻典选军器与粮运;
曹操采取“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把决战地点选在官渡是完全正确的:以双方兵力和态势上看:袁绍兵多,曹操兵少。
千里黄河,袁军处处可渡。
曹操如果分兵把口,防不胜防。
何况青州在黄河南岸,已为袁绍所据有,沿防设防,态势不利。
从曹操的作战方针来看:他采取的是决战防御。
在削弱敌人后,寻求战机与袁军决战,而不是消极防御,如沿河设防,就限制了自己的机动。
不如后退一步,主动选定于己有利,于战不利的战场,集中兵力,待袁军师老兵疲之后,与之决战。
从地形上看:官渡地处鸿沟上游,为汴水的起点。
当时,鸿沟运河西连巩洛,东下淮泗,而官渡实为枢纽。
荀彧给曹操的信上也认为扼守住官渡是“扼其喉而不得进”。
可见,官渡在东汉末年是许昌北面的门户,是一个重要的渡口,也是保卫许昌的屏障。
从后勤供应上看:退守官渡,靠近许昌,曹军的供应方便;反之,使袁军的补给线延长,供应不便。
官渡决战前曹操击破刘备之战示意图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正当曹操部署对袁绍作战的时候,原来依附曹操的刘备在奉命击退袁术以后,估计曹操大敌当前,无力东顾,决心叛曹,他杀曹操所命徐州剌史车胄,而后占据徐州,他和袁绍相呼应,东海及附近郡、县也大多依附刘备,军队增至数万人。
曹操深知刘备叛变是侧后的绝大隐患,不可轻视,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必须迅速击溃刘备。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亲率精兵兼程,袭击刘备,迅速占领沛
县,攻陷彭城和下邳,刘备军队来不及集中,导致全军溃散,妻儿、关羽被俘,张飞落草,刘备只身逃往河北,北投袁绍。
这时,袁绍以他儿子有病为借口,不采纳田丰所提出的乘曹操东攻刘备之机偷袭许都的建议,而是,按兵不动,失去了乘虚袭击曹操后方的机会。
直到曹操回军官渡后,袁绍才考虑攻打许昌,这时许昌已不再空虚,良机已经丧失。
袁绍屯军延津期间作战指导要图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围攻白马,以保障主力渡河。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袭东颜良,率军南撤。
袁绍派文丑渡河追击,又被曹操设伏击杀。
曹操回军官渡。
袁绍屯兵延津,派遣刘备自延津绕道趋汝南,协同汝南黄巾军刘辟、龚都等部击斩蔡阳于叶县,进至(隐)强,袭扰曹军的后方根据地许昌;另派越骑司马韩荀为别部,率千余骑兵绕道敖仓以西,进入嵩山以后,以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均被曹仁击败。
七月,袁绍继续进军阳武,企图寻求曹军的主力决战。
八月,袁军的主力逼近官渡,两军对峙,相持数月。
袁绍在战役指导上,单纯地实施正面突破,未采取战役、战术上的迂回、包围、奇
袭,调动曹军脱离既设阵地,以求决战。
把十万大军摆在官渡,形成对阵顶牛。
虽曾派遣刘备去袭扰曹操的后方,又派韩荀去切断曹军后方补给线,但派出的兵力单薄,都没有应援部队,以至牵制不成功,粮道未切断,刘备败走,韩荀殉职,袁绍也就放弃分兵出击了,后来许攸建议袭击许昌,袁绍未采纳,结果良机坐失,陷入被动,而这时的曹操采纳贾诩等人建议,加强防守,坚持危局,寻求战机,以击败袁军。
袁曹官渡之战战役经过及夜袭乌巢示意图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绍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等五将率兵万人担任掩护,屯积于袁军大营以北四十里的故市、乌巢。
沮授建议派蒋奇率军驻扎在粮库为外侧以防曹操的抄袭,袁绍不听,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家属在邺城犯法被扣押,便一怒之下,投奔曹营,受到曹操的热情接待。
许攸密报说,袁绍辎重车万乘在乌巢,屯军戒备不严,可用轻兵前去偷袭,出其不意,烧掉粮草,不出三天,袁军自败。
许攸提供的这个情报,正符合曹操寻求战机,出奇制胜的作战意图,他当机立断,决心夜袭乌巢,焚烧袁绍的粮草。
他留曹洪、荀攸坚守大营,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五千人,使用袁军的旗号,利用夜晚悄悄地从小路去偷袭乌巢,半夜到达后,即围攻放火,淳于琼退入营垒坚守。
袁绍得知曹操夜袭乌巢后,随即决定用主力攻打曹操的大营,只派遣一部轻骑去救援乌巢。
果然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曹操见袁绍援军赶到乌巢,便指挥将士拼命冲杀,大破淳于琼军队,烧毁乌巢全部粮草,斩杀淳于琼等,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及牛马唇舌,送到袁军大营,进行恐吓。
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
郭图害怕袁绍追究他献计的责任,便嫁祸给张郃。
张郃在气愤之下,与高览一起烧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
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仓皇地带了八百骑兵退走河北。
其余袁军在曹军包围下,前无进路,后有黄河,便都投降了。
曹操肃清袁氏在北方残余势力及北征乌桓示意图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袁绍在官渡之占失败后,忧虑过度,病情恶化,吐血而死。
袁氏集团出现分裂危机。
在此之前,袁绍战胜公孙瓒后,让儿子各据一州,长子袁谭据青州,二子袁熙据幽州,外甥高干据并州,幼子袁尚留在耳旁。
袁绍死后,审配等人在邺城抢先拥立袁尚,长子袁谭只好接受事实。
这年九月,曹操率军渡过黄河,进攻黎阳,开始统一河北的作战。
当时袁谭防御黎阳,袁尚驻守邺城,后率军增援黎阳。
建
安八年(203年)三月,曹操再次攻占黎阳,袁氏兄弟出城迎战,大败,无力守城,在曹操包围前,连夜向北逃去,曹操占领黎阳。
曹操攻占黎阳后,决心夺取袁氏集团的老巢邺城。
建安八年(203年)四月,兵临邺城,袁尚、袁谭合力出城迎击,战败曹军。
八月,曹操进驻西平,佯攻刘表。
曹操退军,袁氏兄弟矛盾公开化,袁谭出兵攻袁尚,在邺城外郭城门,大败,退回南皮。
袁尚来进攻,袁谭大败,逃奔青州平原郡。
曹操采纳荀攸提出的乘二袁内乱北上攻打的建议,决定再次攻打邺城。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开始,曹操联合袁谭势力,经过半年战斗歼灭了袁尚部,攻占了邺城。
在袁氏余党日益衰落的形势下,曹操决心先消灭袁谭,次及袁熙、袁尚,统一冀、青二州未占领地区和幽州。
建安九年(204年)十二月,曹操进军龙,袁谭退南皮,曹操向东进攻平原郡,夺取各县,统一青州。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一举攻克南皮,斩杀袁谭、郭图,统一冀州。
这时占据幽州的袁熙部将焦触,张南反戈攻击袁熙、袁尚,袁氏兄弟逃奔投靠辽西乌桓。
建安十一年(206年)正月,曹操以世子曹丕守邺城,亲自率兵进攻高干,三月,围降壶关,高干向匈奴求救,不成,高干与数骑逃亡,途中被捕杀,并州全部平定。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曹操从邺城出发,北征乌桓。
大军到达易县时,采纳郭嘉建议轻兵前进,以达成战略突然性。
五月,到达无终,又接受田畴的建议,从无终退兵,迷惑敌人,暗地率大军上徐无山,直出卢龙塞,向塞外进军。
又凿山填谷,拓宽五百里山路,通过平冈,东指柳城。
八月,曹军登上白狼山,大败乌桓军,袁熙、袁尚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占领柳城。
九月,曹操以柳城退兵,途中,公孙康派人送来袁尚、袁熙等人首级。
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曹操回到邺城,结束了北征。
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不听从赵云等人的谏阻发兵东攻,蜀军先头部队击败防守巫县的吴军,进占秭归。
陆逊实施战略退却,一直退到夷道、猇亭。
第二年正月,蜀军吴班、陈式的水军占领夷陵,屯兵长江两岸,刘备也进抵秭归,他派黄权为镇北将军,指挥江北诸军,以防魏军进击蜀军的翼侧。
二月,蜀军主力进至猇亭,前部到达夷道,将孙桓的一部分吴军包围。
刘备率大军从巫峡建营至夷陵界,一路立了五十多营,夹江连络,东西合围。
陆逊对蜀军的作战方针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从三月开始,陆逊扼守阵地,坚不出战。
刘备急于求战,派兵引诱,陆逊也不出击,两军相持半年后,陆逊发现刘备锐气已
被遏止,便上书吴王,准备反攻。
六月,陆逊在作试探性的进攻后,决定采用火攻,焚烧蜀军的营寨,蜀军大乱。
陆逊乘势发起进攻,迅速地攻破了蜀军营寨四十余座,蜀军土崩瓦解,死者无数。
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夜突围,逃回白帝城。
在江北的黄权,由于道路被截断,不能回蜀汉,被迫率部投降了曹魏。
诸葛亮安定南中进军路线示意图
南中地区包括蜀汉南部的越嶲、益州、永昌、牂柯四郡,是叟、青羌、僚、濮等夷越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
刘备死后,南中出现不稳,益州郡大姓雍闿在东吴挑动下发动叛乱,越嶲郡的夷王高定和牂柯郡太守朱褒也先后据郡反蜀,响应雍闿。
诸葛亮以遭逢国丧,不便加兵南中,于建兴二年(224年)春,关闭通往南中的灵关,以一年多时间,进行南征准备:
1.平稳接管刘备权力,擢用大批名士,牢固掌握军政大权;
2.“务农殖谷”,与民休息,积极创造物质条件;
3.同吴国恢复联盟,使叛乱势力陷于孤立。
诸葛亮认为,北伐前必须首先南征,以安定后方,为此贯彻“南抚夷越”的既定方针。
在诸葛亮率军出发时,参军马谡向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诸葛亮采纳了他的意见。
蜀军的进军分为三路,最后会师益州郡。
1.诸葛亮亲自率主力西路军由成都南下,沿江下到僰道,经安上进击越嶲的高定;
2.令门下督马忠率偏师为东路军,从僰道进击牂柯朱褒;
3.令降都督李恢率偏师为中路军,自驻地平夷向益州郡、雍闿进击,以吸引和牵制雍闿,等待诸葛亮主力军的到达。
建兴三年(225年)三月,蜀军南征。
西路诸葛亮大军到达马湖江(今金沙江)北岸后,即经安上,沿江西上,向集结在旌牛、卑水、定笮等地筑垒防守的高定的军队突然发起进攻。
结果高定被杀,蜀军占领越嶲郡。
东路军马忠进入南中后,取道牂柯,击破反叛的太守朱褒,朱褒率军西逃。
中路军李恢由平夷进至昆明时,由于兵力薄弱被当地少数民放包围,他扬言愿与南人合作。
南人松懈戒备。
李恢乘机出击取胜。
同年五月,诸葛亮从越嶲以南渡泸水,深入人烟稀少的南中山区。
这时益州郡的雍闿被高定部下所杀,继起的孟获抵抗蜀军,被俘获,诸葛亮请孟获观看蜀军营阵。
孟获不服,放回再战。
蜀军三路声势相连,诸葛亮七纵七擒孟获,孟获心悦诚服地投降。
当年秋天,蜀军三路会师滇池,全部平定了南中的叛乱。
诸葛亮五次攻魏进军路线示意图
诸葛亮安定南中后,便先后五次北伐中原,攻打曹操。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率十万大军出祁山。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降蜀,关中大震。
不料街亭之役因马谡违背诸葛亮节度而遭致失败,三郡得而复失。
同年冬,诸葛亮第二次率军数万,走故道,出散关,围陈仓,后因粮尽退兵。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率军出祁山,用新发明的木牛运粮,企图以祁山为据点,夺取陇右。
魏将司马懿坚壁防御,迫使蜀军粮尽退兵。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十万北伐,进军五丈原,屯田于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采取以逸待劳的方针,坚壁不出,蜀魏两军相持一百多天。
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蜀汉退军。
诸葛亮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南中叛乱平定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治戎讲武”,积极准备北伐。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乘曹丕病死、曹睿继位之机,率军进驻汉中,并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章──《出师表》,同时调整了军政部署:
1.命前将军李严移驻江州,负责后方军政工作;
2.命护军陈列驻扎永安以防东吴;
3.命长生张裔、参军蒋琬总理国内行政事务;
当时,从汉中北进,必须经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
自古以来,有两个方向四条通道。
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
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秦岭子午道,进入关中;二是经秦岭褒斜道,出入斜谷,进入关中西部;这二条通道谷长路险,均有栈道,大军行动比较困难。
另一个方向是往西经阳平关进入陇山,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阳平关,经故道、散关,进入陇东;一是出阳平关,经武都、建成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
这二条通道道路较远,但略为平坦。
诸葛亮在北伐前同将领们商议进军方略时,丞相司马魏延建议出子午道袭取长安。
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进军方案有危险,便采取稳扎稳打,先夺取陇右,再相机进图关中的战略方针。
当时曹魏对付蜀汉的方针是分兵守险,坚壁不出,以待国力强大,寻衅灭蜀,防御部署是:
1.命安西将军夏侯楙都督关中,镇守长安;
2.命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驻扎在斜谷北面的郿县,以防御赵云;
3.派名将张郃率五万驻防陇右一线,以西拒诸葛亮;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派赵云、邓芝率偏师作为疑兵,前据汉中的箕谷,扬言由斜谷进攻郿,以吸引和钳制关中魏军,自己率主力出汉中西北,进攻祁山、西县,以夺取陇右。
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迎战。
蜀军前锋进至街亭与魏军张郃遭遇。
前军指挥马谡部署错误,魏军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
诸葛亮因出师不利,退回汉中。
三郡陆续被魏军平定。
蜀军佯攻部队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退却时,赵云亲自断后,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诸葛亮以街亭、箕谷失利的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同年十二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郃东下,关中虚弱,急率军数万进行第二次北伐,走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
魏将郝昭筑城固守,双方相持二十多天,蜀军粮尽,诸葛亮只好退兵。
第二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军郭淮反击陈式,诸葛亮率军迎战,郭淮退军,蜀军攻占二郡。
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示意图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企图以祁山为据点,夺取陇右。
曹魏令费曜等守上邽,其余救祁山。
诸葛亮企图尽快寻歼司马懿,再夺取陇右,便部署留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自率主力到上邽迎战。
司马懿据险不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引军退回祁山,魏军尾随。
五月,双方交战,诸葛亮大破魏军,司马懿回军保营。
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集中最大的兵力十万人,进行第五次北伐,并派
遣使者去东吴,约吴同时出兵攻魏。
四月,蜀军沿褒斜道出斜谷进入陇东,在郿县渭水南原筑垒,曹然、司马懿率军拒诸葛亮。
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企图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尔后寻歼司马懿。
魏、蜀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北伐,都因运粮不继,使作战意图不能实现,便分兵屯田,作长期驻屯打算。
五月,东吴也应约,分三路出兵,进攻曹魏,以配合蜀军在西线的攻势。
曹魏对蜀吴的联合进攻,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东吴初先判断蜀军在西线进攻,魏军不会大举东调。
及后探知魏军东下,遂不战而退走。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天,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蜀军按照遗令秘不发丧,整军而出,退兵回国。
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反旗击鼓,佯装反击,司马懿收军,不敢进逼,蜀军结阵回到汉中,结束了长达五次的北伐。
蜀军边防部署及魏军进攻布势示意图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由蒋琬、费祎相继执政,他们采取“保国治民,谨守社稷”的稳重的治国方针。
费祎死后,姜维任大将军,掌握了军队。
在十年中曾多次出兵伐魏,使国力削弱。
面对曹魏的进攻,又制订了错误的诱敌深入方针,他令都督胡济从汉中退驻汉寿,监军王含防守乐城,护军蒋斌防守汉城。
另在甘肃武都、成县、陕西凤县、勉县带处建立围守,阻击魏军由武都、阴平进入,而诱其进入汉中。
他本人在侯和之战失败后,畏惧黄皓,率主力去沓中避祸,东距汉中千里之遥,汉中难以迅速得到姜维主力支援,而更加空虚。
曹魏司马昭发现了姜维收缩汉中外围各要点的兵力退保汉、乐二城使汉中防务空虚的弱点,便制定了以一部分兵力牵制姜维于沓中,主力出其空虚,直捣汉中的战略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