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八声甘州
苏轼《八声甘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八声甘州》原文翻译及赏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译文]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出自]北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廖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参寥子”,即僧人道潜,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人推崇,是苏轼平生交谊甚深的一位方外友人。
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相得:相投合。
"西州路"三句:据《晋书o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
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
"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译文1:钱塘江的大潮仿佛是随着大风的感情变化而涨落,潮来潮去似乎没有眷恋,已然不记得有多少次,看到残阳照射中的钱塘大潮了。
也不用思古论今,转眼间物是人非,不必替古人担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
有谁能像我这样呢,泯灭机心,无意功名,淡泊宁静。
记得西湖之畔,我们一同游春,山峰青翠,烟雾迷茫。
你我相知颇深,很少有人能够相提并论。
我希望他年能够与你重返浙东,一同归隐山林,但愿不违背这美好的愿望。
放心吧,我一定不会像谢安那样雅志相违,使你失望的。
译文2:有情的风卷来万里潮水,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回。
问讯钱塘江上,那西兴江边,曾几度映照夕阳的余晖?不必去思量古事今世,俯仰间昔人俱往物是人非。
谁能像我东坡老翁,老来忘机恬静无为。
记得西湖西岸,正值春山景色佳美,晴日碧空阴雨烟霏。
料想诗人情趣投合,如你我者终属稀少。
约定将来还东海,但愿谢公归隐素志莫相违,期君勿似羊昙,西州路上为我悲。
句解: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有情的风不远万里,把海潮卷来;转瞬之间,又无情地送潮而归。
【抒情诗句】《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译文注释_《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点评_苏轼
【抒情诗句】《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译文注释_《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点评_苏轼【抒情诗句】《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译文注释_《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点评_苏轼八声甘州送人参和几个儿子[宋]苏轼感伤的风,千里翻滚的潮水,无情地把潮水送回家。
问钱塘江、西兴浦口的暮色有多少度。
不要想过去和现在,赞美过去。
他像东坡一样老,白发苍苍,健忘。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正暮一作:正春)[注]:此词作于元?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
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
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
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第一部电影具有非凡的气势,钱塘江被用来描述世界的聚集和分离,这充分显示了诗人的自豪感。
表面上看,前两句写着钱塘江涨落,但一句说“感伤”,另一句说“无情”。
这种“无情”并不意味着自然之风是无情的东西,而是指个性化的感伤之风,而是无依恋地把潮水送回去。
因此,“情潮”和“无情潮归”并置,但后者是主要的,它突出了这个词的具体场景来表达离别之情,而不是一般的吟咏潮水的作品,如他的诗歌《南歌子·八一八观潮》和《八一五观潮五绝》,重点呈现潮汐的声音和趋势,不包含其他含义。
以下三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句,由“问”这个词引导。
西兴位于钱塘江以南,杭州市对岸,萧山县以西。
“几次黄昏”,也就是我在夕阳下见过多少次钱塘潮!这里指的是很多次很少有人参与的潮汐景观,这是非常令人难忘的。
《暮光之城》一方面进行“退潮”,因为退潮一般在傍晚,另一方面,这一场景往往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与离别相结合的特殊意象。
八声甘州苏轼评价
八声甘州苏轼评价八声甘州是苏轼的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辞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表达了苏轼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这首诗以其饱满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诗句被后人广泛传诵,成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从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八声甘州的诗歌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艺术的统一性。
苏轼运用了押韵和对仗手法,使诗歌的音韵和意蕴相辅相成。
整篇诗分为八节,每节的音调变化和句子的结构都有所差异,使得整首诗既有变化又有统一、通过合理运用韵律,苏轼赋予了诗歌一种生动的音乐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其荡气回肠的美感。
其次,八声甘州的意境与情感表达十分深刻。
诗中苏轼以八次念叨前辈诗人罗隐的《江南逢李龟年》一句话“家住层城西,倚马而望隅”,通过描绘丰富的甘州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家园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他透过这一具体的描写形象,将个人情感与社会问题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寓意深远,并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在八声甘州中,苏轼以锐利的笔触讽刺了宋代朝政的腐败和浪费现象。
他提到了“朱弦绣幕胜雄师”的豪华府第和“紫泥金瓦应犹在”的官方官署,暗示了时人对于享乐和奢靡的沉迷。
苏轼抨击了当时的政府官僚主义,揭示了吏治腐败的现象,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无法掩盖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然而,八声甘州并非完全悲观,苏轼通过描绘美丽的甘州自然风景,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以“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描绘了一幅战乱和贫困的画面,表现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和辛酸。
然而,他以“欲取鸣琴弹断骨,赖有将军之良助”亦展示了人民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将领的仰慕之情。
最后,八声甘州以其简练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苏轼饱满的情感和对世态人情的深刻思考。
苏轼通过描写山水风光、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传递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当时时局的评论,刻画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社会画卷,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
从儒家的角度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的诗句一、引言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作被后人誉为“苏诗”,其《八声甘州》更是其中的佳作。
而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这部诗作,不仅可以品读其中的文学之美,更能从中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和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八声甘州》中的体现1. 孝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提及悲悯乡土,怀念故乡之情。
其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儒家强调孝道,认为孝顺父母和忠于国家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
苏轼通过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也在间接体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
2. 仁爱之心在《八声甘州》中,“悲风留咽,恶云断肠”“江北黄梅传袁郎,胜事风流谁家听”的描述,表现出苏轼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悲悯之心。
儒家注重仁爱之心,强调推崇仁爱、怜悯他人。
苏轼在诗中展现的对人民的关怀,便是儒家仁爱之心的体现。
3. 王道思想苏轼在《八声甘州》中多次探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提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
此处的《八声甘州》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儒家思想主张君臣之道,主张统治者应当以仁爱和孝道来统治国家,苏轼的《八声甘州》中透露出对社会政治的思考,也是儒家王道思想的体现。
三、苏轼的《八声甘州》在今天的启示苏轼的《八声甘州》诗作,在表现个人情感的也融入了儒家思想,展现出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和思考。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孝顺父母、关怀他人、关注社会,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而这些正是苏轼在《八声甘州》中所表达的。
四、结语苏轼的《八声甘州》是一部经典的诗作,它不仅体现了苏轼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更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从儒家的角度来评论苏轼的《八声甘州》,既能够欣赏其文学之美,更能够感受到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将儒家思想的精神融入当代社会,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力量。
五、苏轼的《八声甘州》对儒家经典的借鉴除了体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外,《八声甘州》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时,还融入了对儒家经典文化的借鉴。
苏轼《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古诗词PPT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 “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讽海之装,欲经 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路”三句:《晋书·谢安传》载:安在世 时,对外甥羊昙很好。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 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 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 西州, 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 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诗词赏析
词作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分合,充 分地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写江潮“有情”而 来,却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几度 斜晖”的发问,又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上潮水 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则是天地无情,万 物无情。“俯仰昔人非”写人世转瞬万变,如同梦 幻,这又是社会人生的无情。对此无情的人生,词 人的态度却很乐观,“不用思量今古”,不必替古 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因而他能超脱时俗, “白首忘机”。这种达观的思想,在苏轼词中表现 得极为普遍,而在这首词中则更明显,词人俯仰天 地,纵览古今,得出的结论“一切无情”。因此, 他的“忘机”,就带有深刻的了悟性。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见《列子·黄帝》, 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 鸥鸟便下来与他一起游玩。一天他父亲对他说, “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于是他 就有了捉鸟的“机心”(算计之心),从此鸥鸟 再也不下来了。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 泊,任其自然。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 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 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 相得:相交,相知。
—柳永 《八声甘州》解读赏析
【原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一、前言苏轼当初写词的时候,是暗暗将柳永看作竞争对手的。
当他写好《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一时间给朋友鲜于子骏写信,得意洋洋地宣称:“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柳永的词,在北宋时期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粉丝众多的苏轼自然也会关注同样粉丝众多的“写词歌王”柳永。
在柳永的词中,苏轼最为赞赏的就是这首《八声甘州》,苏轼曾说:“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著名古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也认为这首词,是柳永写“秋士易感”的内容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把兴象高远的秋士之感与怀人念远的儿女之情互相结合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柳永这首千古以来,众口交誉的词作——《八声甘州》。
二、鉴赏柳永虽然是著名的词人,但《宋史》并没有为他立传。
古籍关于柳永资料真伪难辨,王辉斌《柳永生平订正》一文认为,柳永生于987年,于1031年考中进士,他死后由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筹划安葬。
柳永结过婚,据康熙《崇安县志》卷七记载:柳永有子名涚,字温之,庆历六年登贾黯榜进士,官至著作郎。
关于柳永死后凄凉无比,由群妓合资安葬以及“吊柳会”,这些都是街谈巷议的以讹传讹。
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说,柳永终职于屯田员外郎,死在行旅中,归殡于润州僧寺。
当时王安礼担任润州太守,四处寻求柳永后人讯息,在没有找到的情形下,就自己出钱将他安葬了。
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不详,但从词作内容来看,是柳永在羁旅落拓、登高思乡时写下的作品。
全词充满了失意之态,念远之情,情感悲慨,格调俊爽。
词的上片写凄清的秋景,泼洒出寒士的江湖落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
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
②谢公:指谢安。
《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
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
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
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
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
【答案】B【解析】 A项涉及词的开篇。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两句有眼前景,又含心中情,“风”“潮”涌动,无情与有情。
结合词的交际情境,可以推想而知,苏轼与道潜的友谊,自然写遍杭州处处,尤其是杭州众多风景名胜之地,如西湖揽胜,钱塘观潮,这里自然是对钱塘观潮这B 项专注于“几度斜晖”这一意境进行理解与鉴赏。
这几句回忆两人之前经常见面,共赏斜晖,表明彼此情谊深厚。
从后文来看,诗人告诫朋友不必思量古今变迁,也不必在乎物是人非,应像自己一样做到“自首忘机”。
上下文连贯起来,意在让友人珍惜情谊,不要为人事伤怀。
若将“几度斜晖”理解为“伤感之情”,则语脉不通。
另外,注意“俯仰” 是多义词,在诗中表示“沉思默想”,与前一句的“思量”意思相近。
因而 B 项错误,是答案选项。
C 项综合考查对词句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八声甘州柳永原文赏析及翻译
八声甘州柳永原文赏析及翻译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译文]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对潇潇暮雨淋江天,一番洗脸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遇,残照当楼,就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注解:1、选自《乐章集》。
八声甘州,词牌名。
2、一番洗脸清秋:一番风雨,洗掉一个重泉的秋天。
3、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
霜风,秋风。
4、关河:关隘山河。
5、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
是处,处处。
红,翠,指代花草树木。
6、苒苒(ran 第二声)物华休:随着时间推移,幸福的景物都消歇了。
苒苒,同“历久”,指光阴推移。
物华,幸福的景物。
7、渺邈:遥远。
8、淹留:子市。
9、颙望:抬头远望。
10、讹几回、天际辨归舟:不好多次看见远处存有船驶进,便以为就是爱人乘舟启程。
11、争:怎。
12、正恁(nen 第四声)凝愁:恁,如此,这样。
凝愁,愁绪汇聚解决不上开。
译文1: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满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脸的秋景分外温热鳟甲。
悲凉的霜风逐渐地逼近,关隘、山河冷清不景气,落日的余光照亮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谢翠叶枯落,幸福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奔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译文2:暮雨潇潇,洒遍大江两岸,也洗净了清秋时节的万里长空。
西风渐紧,带来阵阵寒意,关河冷落,残阳正照在楼上。
四处红花凋零,绿叶衰谢,渐渐地景物都凋零了。
只有长江水,永远这样无言无语地向东奔流。
我不忍心再登高望远,故乡荒凉似在天边,已而的心愿却难以发散。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_课件
三、名句默写 ①碧云天,黄叶地。秋_色__连__波_____,波上寒烟翠 ____________。《苏幕遮·怀旧》 ② _山__映_斜__阳__天__接__水____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苏幕遮·怀旧》
③沙上并禽池上暝,_云__破__月__来_花__弄__影_____。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④ _重__重_帘__幕__密__遮__灯_____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 落红应满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⑤是处红衰翠减,___苒__苒__物_华__休________。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下片所有景物描 写都暗扣一种事物,请说说这是哪种事物。 【提示】 “风”字又是贯穿整个下片的关键词。 因为“风”起春寒,鸟儿才紧紧依偎;因为“风”散 浮云,月亮才得以重现;因为“风”起,残花月下 始弄“影”;因为“风”起,词人才猜想“明日落红应 满径”。
5.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洗” 字。 【名师点拨】 ①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 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 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 朗之状如在眼前;②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 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苏幕遮(碧云天)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苏
诗海探珠
幕 基础自主学案
遮
天
课堂互动探究
仙
子
写作素材积累
八
州
诗海探珠
代悲白头翁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词作鉴赏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词作鉴赏【作品介绍】《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这是一首寄赠之作,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此词上下阙均以写景发端,议论继后。
景语中有情语,议论时亦辅之以超旷、闲逸、感喟之情,大气包举,襟怀高妙,风格豪迈超旷。
【原文】八声甘州①;寄参寥子②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③上,西兴④浦口,几度斜晖⑤?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⑥。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⑦。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⑧,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⑨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⑩。
【注释】①八声甘州:词牌名。
源于唐大曲,又名《甘州》、《潇潇雨》。
②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
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
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③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④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⑤几度斜晖:意谓度过多少个伴随着斜阳西下的夜晚。
⑥俯仰昔人非: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⑦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
见《列子;黄帝》,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便下来与他一起游玩。
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于是他就有了捉鸟的“机心”(算计之心),从此鸥鸟再也不下来了。
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⑧相得:相交,相知。
⑨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讽海之装,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
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⑩“西州路”三句:《晋书;谢安传》载:安在世时,对外甥羊昙很好。
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
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
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柳永的《八声甘州》的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八声甘州原文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柳永翻译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八声甘州柳永赏析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
赏析苏轼《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赏析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①。
问钱塘江上,西兴 ②浦口,几度斜晖③?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④。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⑤。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 ⑥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成“唐宋八大家”。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书法“宋四家”。
苏诗现存约4000首,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苏词现存340多首,开创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破除了词庄词媚的俗套,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有情”两句隐喻本词的时间、地点与由来。
潮指钱塘江。
②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属萧山县,是古代从萧山到杭州的重要渡口。
③斜晖:落日的余晖。
④“不用”两句:应作一句读,即用不着去思量古今兴废,也用不着去俯仰昔人的是与非。
⑤忘机:即泯灭机心,无意名利权位。
机指机心,即机诈权变的心机。
⑥春山:春天的山光美景。
【鉴赏】这首词是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奔赴汴的寄赠之作,为其豪迈旷达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受赠者参寥,是一僧侣,号道潜,於潜(今并入浙江临安县)人,与东坡交往甚密。
全词上下阕都以景语发端,议论继后,但融情入景,并非单纯写景;议论中又伴随着激越深厚的感情一并流出,大气包举,格调高远。
写景、说理,其核心全在第一句一个“情”字,有情与无情,都是抒写苏轼历经坎坷后体会人生的深沉感慨。
上阕前两句写钱塘江潮一涨一落,但对“涨”说“有情”,对“落”说“无情”。
而此处“无情”并非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风。
这有情之风从万里之外将江潮席卷而来,却又无情地送江潮迅速归去。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八声甘州_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docx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
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赠此词与他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②谢公:指谢安,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不及归隐而病逝于西州门;他的好友羊昙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
依照字数多少划分,本词属于小令中调长调长短句以下对上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写钱塘江潮涨与落,创设离别场景。
“问”领起的内容,抒写内心忧伤。
“斜晖”承上“潮归”,表现离情。
“不用”以下的议论紧承前面写景。
赏析本词气势雄放,意境浑然的特点。
【答案】13.C14.B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意境宏阔,表现超凡脱俗、达观超旷的心境,充分表现词人的豪情。
下阕运用典故以谢安自喻,盼望归隐“雅志”早日实现,进一步反映词人闲逸旷远的心态,以及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的相关常识,考生要在平时多加记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古代诗歌阅读答案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朝代:宋代作者:柳永原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赏析一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
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
“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
“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
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
《八声甘州》原文及译文鉴赏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前言】【注释】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眼前的景象。
潇潇暮雨在辽阔江天飘洒,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凉。
潇潇,下雨声。
一说雨势急骤的样子。
一作“萧萧”,义同。
清秋,清冷的秋景。
2、霜风:指秋风。
3、凄紧:凄凉紧迫。
4、关河:关塞与河流,此指山河。
5、残照:落日余光。
当,对。
6、是处:到处。
7、红衰翠减:指花叶凋零。
8、红,代指花。
9、翠,代指绿叶。
此句为借代用法。
10、苒苒:同“荏苒”,形容时光消逝,渐渐(过去)的意思。
11、物华:美好的景物。
12、休:这里是衰残的意思。
13、渺邈:远貌,渺茫遥远。
一作“渺渺”,义同。
14、归思:渴望回家团聚的心思。
15、淹留:长期停留。
16、佳人:美女。
古诗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怀念的对象。
17、颙望:抬头凝望。
颙,一作“长”。
18、误几回: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心上人的归舟。
语意出温庭钧《望江南》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9、天际,指目力所能达到的极远之处。
20、争:怎。
处:这里表示时间。
21、“倚栏杆处”即“倚栏杆时”。
22、恁:如此。
23、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
凝,表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
【翻译】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八声甘州
上片着意于凄冷秋景的渲染,借以表达词人内心的忧愁 和苦闷。 ①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面对着傍晚潇潇的秋雨洒在秋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秋 景变得格外晴朗。“对”字领起,把词人自己形象写进 画里。 潇潇,雨落之声 洒,雨势 江天,雨洒之广 清 秋,清凉的秋天 “洗”字用的巧,不仅照应了“潇潇”而且点出了“洒” 的效果,洗却尘土,天气格外晴朗。原本“秋”是不能 洗的。词人意念上以为秋清皆因雨洗,使人更感形象真 切,而雨后秋空清朗状,如在目前,故“洗清秋”构思 新颖。 总:第一句写出秋雨的声势,时间,背景。展现出一片 凄冷、昏暗、迷茫、阔大的景色
层次内容分析2
下片:——抒发羁旅思乡之情。(感情曲折) 1.“不忍登高临远,„„”三句,以是对上片写景的总结,以“不忍”二字罩住, 点出远望秋景勾起的感情——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因此这四个 字是打通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贯穿线索。 2.“叹年来踪迹,„„”补写思乡之意出自羁旅之苦。表现了仕 途失恋的寂寞和感伤。 3.“想佳人„„”转换角度,推已及人,以侧笔渲染羁旅之苦。 (自然联想到故乡的妻子。) 4.“争知我„„”再归结到自己,以“倚阑干”遥应开头,以一 个“愁”字倒贯全篇,抒通情景
词的上片,以层层铺倒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词以一“对”字领起,先描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 之景,再作气氛渲染; “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飒; 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写景中无不浸染了词人浓重的离情。
重难点问题2
4、体会这首词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简要说明由写作 者自己进而转写佳人的方法对抒发离愁所起的作用。 词的上片写自己,下片转写佳人,由己推彼,写佳人妆 楼眺望,想念词人,使感情波澜起伏,层次多变。将思 归之念,佳人眺望合在一起,尽诉情思,从而把羁旅之 思,思乡不归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5、说明“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两句的内涵。 此二句表面看是写景,实则是景中寓情。以流水东逝比 喻时间的流逝,寄寓作者年华虚度、功名无就的痛苦。 写流水无情,反托词人的痛苦心情。暗示江水东流,山 高路远,引发出邈远的思乡念人之情。
气势雄放 达观超旷——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赏析
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 为现实忧虑的超凡脱俗的情怀。“白首忘 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书写出词人自 己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
下片写的是西湖湖景。“正春山好处” 与“空翠烟霏”相呼应,写到春山风光。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写与参寥的相 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 绝,可与林逋比肩。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 谊甚笃。早在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 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千 里,至黄州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 又到杭州;甚至在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 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 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 无间、荣辱不渝的挚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 了。“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 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表现 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 抒写二人的友情。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 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 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 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 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 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 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 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 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首词写于宋哲宗元祐六年 (1091),当时词人苏轼由杭州 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离杭赴 京时写下这首词送给参寥。参寥 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 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 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由 于仕途上并非一帆风顺,官职上 的屡屡变动使得苏轼参透今古兴 亡与物是人非的大变。这首赠给 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 情,同时也抒写了出世的玄想, 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
整首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发深厚的情 谊,气势雄放,意境浑然,淋漓尽致地展现 了词人超旷的心态,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 慨和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 迪。
苏轼八声甘州
苏轼八声甘州题解关键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开创豪放词境;欧苏、三苏、苏黄、苏辛;《东坡乐府》。
内容提示苏轼一生大起大落、几起几落,虽然历尽磨难,却始终泰然处之,胸怀坦荡,旷达乐观。
此词系苏轼临离杭州时的寄赠之作,以杭州特有的风物景象为背景,抒发与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坦荡的胸怀宽慰友人,相约今后同归田园之期,并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此词思考历史、社会与人生,在题材上是对传统专写男女之情的突破,而且景象与气魄雄大。
如开头二句突兀而起,写钱塘江潮的涨落来去,突出离别的特定场景,气象豪宕。
开头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
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
“不用”以下几句议论,反用历史典故,三言两语即推倒固有定论,拓开万古心胸,豪迈超旷。
手法自由潇洒。
上下阕均以写景发端,议论继后,或白描,或用典,有时借景抒情,有时直抒胸臆。
景语中有情语,议论时又包含有超旷、闲逸、感喟之情,化用典故妙合无痕,大气包举,襟怀高妙。
此词主题深刻高远,语言明净俊快,音调铿锵响亮,风格豪迈超旷,是“豪放词”的代表之作。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录)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延伸
• 如果把本词中苏轼的思想浓缩为 一个字,你认为是什么字?
• 预设:“归”——回归自我的 “归去来兮”
思考评价
你怎么看待本词中表现出来的苏轼 的人生态度?你欣赏吗?
作业
• 课外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谢谢大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 3、农村词。以农村题材正式入词 的从苏轼始,代表作是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 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 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江 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念奴 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其风格可 以用“豪放”和“高旷”来形容,而苏 轼写恋情、写伤感的词,则又委婉而细 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再如《水 龙吟》又写得特别地轻柔细巧。 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 要的贡献,是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 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赏析
《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 期间。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 雨而触发,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想 和心情。 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 现象,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 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赏析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 定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
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非常生动地
苏轼的思想和性格
3、苏轼巧妙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 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 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 现。 4、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 个性的人物。创作中所表现出的 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 与失意彷徨,深刻反映了知识分 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 心苦闷。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 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 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 路。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 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 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 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 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 《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 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成就
•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 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 的代表,合称“苏辛”。 •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 宋诗坛骄傲。 •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 “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苏轼生平
人生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 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亦 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 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亦即熙丰 变法时期)。 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文学创作进入全盛 期。在黄州期间他带着家人在城 东开荒,自食其力,自号“东 坡”。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对词的题材内容的开拓: 1、抒情词。写抱负与理想,表现出慷慨豪 迈的精神,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赏析
• 下片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 • “回首向来萧瑟处”指刚刚经历的 “风雨”、“微冷”、“斜照”,但它 们都已经“归去”,剩下的是“也无风 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 过。 • 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 安之若素,则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 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 无疑这是禅学的影响,即所谓“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来。”(《金刚经· 第五品》)苏轼正是 在这种禅宗境界中得到超脱。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2、咏物词: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咏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 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 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两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 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的思想和性格
1、苏轼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 士大夫,一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 见,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 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 里如一的精神。 2、另一方面,经历宦海风波,感受 到人生的无奈。从老庄哲学、佛 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以 “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一种 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如 “日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 人。”
苏轼生平
“四个三”
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 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来敬重又有 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 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 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 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 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 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 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八 声 甘 州
苏 轼
学习要点
一、了解苏轼对词史的贡献。 二、苏轼词的特点。
三、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创作的关 系。
四、赏析《八声甘州》。
众说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百 姓的朋友,一个大文人,大书法家 ,创新 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佛教 徒,巨儒政治家,酒仙,一位在政治上专 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 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 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
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臵
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赏析
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 现实的政治生活,词人通过三组 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 雨任平生” 表现他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 扰所动摇的胸襟与学养。 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 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 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 种平和宁静、绝不激动的心态。
赏析
• 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 折点。 • 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充满了入世精神 和社会历史责任感。 • 后期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佛、 道思想占据了主流,外儒内佛。 • 后期的思想和创作奠定了苏轼在文学史 上的地位。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 情怀,那种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 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精神是在贬谪黄 州以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1、第一次尝试将诗言志与词缘情结 合起来。
2、词的地位空前提高。
3、词的题材重大突破。“无意不可 入,无事不可言”。开拓了词的 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 4、苏轼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 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 5、在语言方面, “以诗为词”, 把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 任时期(神宗元丰 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有黄庭坚、秦 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 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 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4)远谪惠、儋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徽 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 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 宋徽宗即位,大赦,北归,建中靖国元 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 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