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合集下载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文学源头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文学源头

第一编先秦文学总论【教学设想】本部分的教学以介绍为主,使学生从总体上对先秦文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轮廓。

重点: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计划课时:2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传说时期的文学: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原始歌谣现在留存的主要有: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一般认为是古人祭神时唱的歌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

草木归其宅。

蜡,是年终祭神以求来年农业丰收的祭祀,这是原始人向神灵求告,祈祷,希望神灵保佑他们,让土地肥沃,消除水灾、虫灾。

象这样的诗在古代是很多的,他们都是为了求神而创造的,所以说诗歌的发展与原始宗教有很大的关系。

载于《吴越春秋》的《弹dàn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

《弹歌》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一般认为反映了当时的狩猎活动。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

即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宍”。

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

“逐宍”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宍”,古“肉”字。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比较古老的歌谣。

一说:反映先民为死去的亲人守护尸体时的情景。

《吕氏春秋·音初篇》所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的候人兮猗。

“禹行功。

见涂山氏之女。

禹未之遇。

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

乃令其妾候禹于涂。

女乃作歌。

歌曰:候人猗兮。

”现安徽怀远东涂山有望夫石,相传即为涂山氏所化。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

第一编先秦文学理论一.孔子“思无邪”“思无邪”说: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在《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

”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二是从思想上说,“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这里要说,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说这个标准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叫,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一个“非礼勿思”。

但是“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介一种“中和”之美。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云:“乐而不淫,衷而不伤,言其和也。

”从音乐上说,中和是一种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孔子所谓无邪就是指思想纯正而不歪邪,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

孔子对诗人也罢,还是读诗人也罢,他的主张就是“正”而“不邪”,孔颖达分析孔子诗教时说,夫子谓《诗三百》虽对王室政治有所讽刺,但不好做直接的,尖锐的揭露和批评,故而教人以“温柔敦厚”。

(见《礼记正义》)在论语中孔子的诗教是很有比重的。

孔子认为学诗是修身厉行的开始。

“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说:是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这是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其侧重于诗歌因阅读而产生的感发和体悟,并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享受,已涉及到文学的审美作用。

02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精编版

02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精编版
代这些对女神和始母的祭拜相关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石砌祭坛 全裸孕妇陶塑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 彩塑女神头像
先秦文学 绪论
上古神话
? 殷墟甲骨有“出入日”记载, 可知直至殷商仍保留迎日、 送日的太阳崇拜仪式。《山 海经》中“一日方至,一日 方出,皆载于乌”、帝俊妻 羲和生十日的故事等等,无 疑与崇日活动互为因果。
?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 纵横、杂、小说等“九流”“十 家”,儒家的孔、孟、荀,道家的 老、庄、列,法家的申、慎、韩, 墨家的墨子,名家的邓析、尹文、 公孙龙和惠子,纵横家的苏子和张 子,此外还有兵家的孙子等等
先秦文学 绪论
六、荆楚文化与楚辞赋
? 荆楚之地仍较多保留了巫觋 文化的风俗习惯,《汉书》 称楚“信巫鬼,重淫祀”。
先秦文学 绪论
四、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
? 《汉书·艺文志》:“君举 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事为《春秋》,言为《尚 书》。
? 今见更多富于文学色彩的历 史散文大多形成于春秋战国 时期。
晋太史董狐 先秦文学 绪论
五、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著作是诸子百家记录师说、 表述观点的特有形式,其兴盛与春 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 文化语境密不可分。
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文学的主流精神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定下基调
? 始于夏商强化于有周一代的宗法政治,为先秦文学注入了较 强的担承精神、忧患意识和兴寄指归。
? 吟诗为文作为文人学士抒发情怀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始 终都占据着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正宗位置。
先秦文学 绪论
绪论完 谢谢欣赏!
第一编

副标题
先秦文学 论
绪论
? 第一节 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 ? 第二节 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 ? 第三节 开源奠基:先秦文学的特点和地位

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精选五篇)

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精选五篇)

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第一讲先秦文学教案先秦文学史一、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二、本课程的讲授过程、讲授方法、考勤和考试1、第一次课老师讲授,主要讲前言部分,宏观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分期和先秦文学的整体特点。

2、第二次以后:每次讲课分三个环节,首先老师讲理论,接着讲文本(每讲一课会就某个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讨论(就问题展开讨论)。

3、课程进行到一半会布置期中作业,以论文形式上交。

4、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

考勤以点名计分;平时成绩则根据期中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提问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给予相应的分值。

5、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平时讲课内容,特别注意文本解读。

三、文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1、什么是文学:广义(文学即文化);狭义(包括四大文体在内的具有审美特质的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艺术。

)古代“文学”,被称为“文章之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

”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

《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官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

“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

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

明清废。

2、文学史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

文学现象包括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等。

如“百家争鸣”思潮,《诗经》大小序之辩,“诗言志”等。

先秦文学(上)

先秦文学(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上)第一节:生生不息:文学的起源一、中外文艺理论家关于艺术起源的见解:模仿说、传情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文学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劳动。

)二、关于文学:在原始艺术中,更接近文学的品类是原始歌谣和神话。

三、原始歌谣的种类:1、直接歌唱劳动情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2、两性爱慕的歌唱:(《候人歌》:候人兮骑。

)3、与根基于两种生产需要的原始宗教紧密结合的颂歌:(《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葛天氏之乐等。

)四、原始崇拜:大自然(种植)、生殖、图腾崇拜等,集中凝结了原始人类对人丁兴旺、雨露滋润、百害莫生、万物生长的渴盼和祈求。

(可联系《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内容:原始观念文化。

)五、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上古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及自身认识和表述的总和,因其讲述的形象性、故事性、幻想性而与文学更加贴近。

第二节:从神到人:先秦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综述:文化形态的发展:从万物有灵到巫风盛行,从天命神授到制礼作乐,从史官文化到百家争鸣。

文学态势的发展:从上古神话到巫祝文学,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从历史散文到诸子散文,从北方理性到荆楚浪漫。

总体发展轨迹:从神到人纵向发展和人神交织横向延伸的轨迹和态势。

一、史前时代与上古神话1、母系氏族:①约至旧石器时代后期至新石器时代前中期,史前人类相继进入氏族组织的第一个阶段,即母系氏族社会。

②初以采集、渔猎为主,进入新石器时期后,出现了种植和畜养,制陶业渐趋发展,禁止了无长幼之别的自然婚,实行族外群婚。

③万物有灵观和视动植物为亲族的图腾意识。

(仰韶文化彩陶器物出现的凤鸟纹、人蛙纹、人面蜥蜴纹;《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红山文化母神庙,生殖神陶塑。

)④神话与基于神话的祷辞、咒语和图腾之歌,便是此时文学的主要样式和内容。

风神、雨师的原型,女娲、简狄的初创,都应产生在这个时代。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尚书· 尧典》的文论观点
• 文艺的教育和陶冶功能:“教胄 子”、“神人以和”。 • 古代诗、乐、舞的三位一体。《乐 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 “诗言志”的开山之论。
“诗言志”的意义
• 诗的价值和功能在于 “言志”。 “志” 指“言”所体现的理 性内容,主要指思想、 志向、抱负。 • “诗言志”主要是指 “赋诗言志”。 • “志“中也包含情感 的因素。
第一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 “诗言志”的提出
“文”的观念
• “文”通“纹”。《说文解字》:“文, 错画也,象交文”。《礼记· 乐记》“五色 成文”;《易传· 系辞》:“物相杂,故 曰文” ;《国语》:“物一无文” 。 “文”具有形式美的特征。 • “文”是“文化典籍”。“子曰:周监 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赋诗言志
•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 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 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子产赋《隰 桑》……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 《蟋蟀》……公孙段赋《桑扈》。……卒享, 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左传· 襄公二十 七年》)
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
• 子谓《韶》,“尽美 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八 佾》) • 子在齐闻《韶》,三 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也”。(《述而》)
兴、观、群、怨的“诗教”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论语· 阳货》) “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感发意志” (朱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 (朱熹)。 “群”: “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和而不流” (朱熹)。杨树达《论语疏证》:“春秋时期朝聘享 动必赋诗,所谓可以群也。” “怨”:“怨刺上政” (孔安国);“怨而不怒” (朱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二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第一章 先 秦 文 学 批 评
第一节 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孟子、
注意: 注意: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先秦诸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学思想, 而是在哲学典籍中包含文学思想的只言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片语,后人将之引申和阐述 先秦诸子虽然都很少直接论述文艺问 题,但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艺学理论形成自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己的民族特色起了巨大的作用。
3、“思无邪”说(文学的批评标准——中和) 、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 教材p19)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郑声的评价:“放郑声,远佞人。 “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郑声淫,佞人殆。”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 诗歌的思想内容既要符合儒家礼教,又要求情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感表达符合“中和”之美,即感情要有节制。
评价: 评价: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 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为中国传统 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深远,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美学思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儒家思想中严格的伦理道德观念明显扼杀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 了人的个性追求和生命创造力,这对文学及文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论的健康发展存在不利影响。
陈亢问于伯鱼: 子有异闻乎? 对曰: 陈亢问于伯鱼:“子有异闻乎?”对曰:“未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不学《 无以言。 对曰: 未也。’‘不学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 退而学《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对曰: 未也。’‘不学《 不学 无以立。 鲤退而学《 闻斯二者。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 而喜曰: 问一得三, 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 君子之远其子也。 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 ——《论语·季氏篇 》

张少康第一章第二章.文学理论的起源

张少康第一章第二章.文学理论的起源

五、论雅乐与郑声
《论语· 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 淫,佞人殆。” 《论语· 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者。” 雅乐就是古乐,即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 慢的音乐,用于表现古代先王功业,如《韶》 《武》;新乐就是节奏明快,曲调变化快, 容易激动人心。 孔子认为新乐任凭感情发展没有节制,不利于 培养人的仁、礼的道德品质。孔子贬低新乐, 对后世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有重要影响。

二、早期的文艺观从“文”这个字的 创造来看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 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 《乐记》 “五色成文。”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 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 “文”。

三、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

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 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 秦时期所说的“文学”,也是文化的意思。 如《墨子· 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 也。”《荀子· 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 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 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 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邢昺(炳)《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 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 之也。” 《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 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 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者思无邪,则《桑中》 《溱洧》之诗,果无邪耶?”
二、“知人论世”

《孟子· 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 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 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 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历史小百科: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历史小百科: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历史小百科: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 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 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 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 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 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 统之先河。
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 种口头文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 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 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这应从两方面理解: 1、神话产生的基础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界和当时的社会形态; 2、神话是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社 会生活的。
三、我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五、神话的内容 上古神话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 1. 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如《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 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 皇)。”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用形 象手法去解释天地产生的过程。
三、文学概况

最早的原始歌谣为二言。二言相连为四言。《诗经》时代的诗 歌大部分为四言,同时也有三言句产生。以后诗的句式越来越丰富。 诗,也经历了与乐舞结合的阶段,又产生了充分发挥语言表现功 能的诵诗。 古代神话在长期流传中影响到叙事文学,也影响及诸子散文和诗 歌创作。 在上古典籍的汇编《尚书》和各国史书的基础上,产生了《左氏 春秋》和讲述以嘉言善语为主的《国语》。 文由语录体、记言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并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孟文 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深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战国策》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吕氏 春秋》是集列国各家学说而成,都同样反映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

第一章先秦文论1

第一章先秦文论1
王菲《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一 、孔子的文论思想
学习思路 • 文论思想的逻辑背景:仁 • 文论思想的历史背景:诗以言志 • 文论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中心,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 朝 唐宋
有机发展
内在精神 外在形态
文论精神基因的 确立 (未发)
走向自觉
(已发、萌芽)
文论自觉(枝叶)
原始儒、道 (子学)
儒学为主 (两汉经学) 玄学盛行
诸子著作、言 论片断 短篇论文
专篇论文 、系统 专著、选本
成熟期 (开花) 儒释道并行 诗话、词话
明清 近代
总结期 (结果) 融合、发展
(注:详细可参见朱自清:《诗言志辨》)
• 1)春秋时期(《国语》《左传》)出现的文论思想 用诗:断章取义,赋诗言志。 “献诗讽谏说” 和 “观诗知政说” 郑伯享赵孟(诗以言志)、季札观乐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 2)《诗经》中诗论观念的萌芽 作诗:言志与美刺的特点。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 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 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 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
季札观乐(《左传》) :
先秦最早关于音乐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将歌 乐舞当作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通过乐声来观 看政治的兴衰。
“诗言志”
《尚书·尧典》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 温(正直而温良),宽而栗(坚毅),刚而无虐(暴虐), 简而无傲(傲慢无礼)。诗言志,歌永(延长)言,声依永 (配合延长声音的需要),律和(调和)声。八音克(能够) 谐,无相夺伦(不要互相扰乱秩序),神人以和。夔曰:於! 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第一节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产生发展,是与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密切相关的,而文学观念又总是受文化发展状况及其特点的影响与制约的。

(一)先秦时期文化背景:文化发展早期,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界限不清,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尚书·尧典》: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古代所讲“乐”常不单指音乐,而包括诗乐舞三者。

先秦论乐实际就是论诗。

(二)先秦文学观念的演变1、最早的“文”的概念本义:“文,错画也,象交文”(《说文解字》),指线条交错而形成的带修饰性的形式(色彩交错)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为“文”。

这种宽泛的“文”在某种程度上与“美”接近,指事物的一种美的形式。

2、“文化”之“文”“文”的涵义包括:博学(学术)和文章(词章写作)——郭绍虞从文化角度与范围所说的“文”,包括纯粹的文学在内,但不能等同于文学战国中期以后,文章方面的含义在文化之“文”中比重大增小结:先秦文学观念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即从最广义的一般性总体文化观念来看待文学,到逐渐认识文学的基本特点,并开始和学术相分离的过程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特征之一:文学理论批评不仅表现在对《诗经》等纯文学的论述中,也反映在有关哲学、政治、文化、艺术等的论述中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造文字之后(一)最早较明确表现文论见解:《易经》《家人》卦《象辞》“君子以言有物”《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这是后世文论中有关内容与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二)《诗经》中表达作诗意图的诗句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

第三,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昭公二十五年》中 云:"此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 也." 所以说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大家公认最早说 明诗的来源的"诗言志"的志,乃是以感情为基 底的志,而非普通所说的意志的志.普通所说的 意志的志,可以发而为行,并不一定发而为诗. 发而为诗的志,乃是由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情, 蓄积于衷,自然要求以一发快的情的动向.情才 是诗的真正来源,才是诗的真正血脉.
法家虽没有完全否定文艺,但将文艺视为无用之 物,认为文艺是供消遣的玩物.如《韩非子五 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 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 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 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 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 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 法."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第一,中国上古文字的象征功能. 第二,《易》中的八封象喻之义. 第三,《诗经》中的文学理论思想. 正如美国文艺理论家布鲁克斯所说:"自始以来 的诗人,多喜欢谈论自己的作品,把文学见解写 入自己的诗篇.所以,人类自有了诗歌,雏形的 文学理论便相偕出现.荷马在他的史诗卷首,向 缪斯女神呼求灵感.这种行为便暗示一种诗的创 作理论----即是诗篇的形式乃是神赐灵感的结果. 这种看法对于后世诗歌理论史,有其重大的影 响".(《西洋文学批评史》)
》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 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11)!大风也哉!表东海者, 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 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 "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 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 "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 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I之衰乎?犹有先王 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 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 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 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 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 所同也!"

先秦文学讲义第一章 上古文学

先秦文学讲义第一章 上古文学

古代文学(一)课程教案(参考格式)注:1. 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周次、课次、课时应与教学日历相一致,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和课后小结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一、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文学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游戏说等。

持唯物主义观及马列文论观者,都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来源的途径:①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

呼声的高低间歇具有规律而富有节奏,这就是原始诗歌的韵律。

《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②劳动后:劳动韵律的再现和生产行为的模拟。

《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鲁迅谈文学起源:“杭育杭育派。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都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二、原始文学的特点:①起源于文字以前。

有歌谣和神话,而之所以保存至今,不是当时人记载下来,而是有文字后人们依据口头流传用文字记载下来;②集体创作,非一人完成;③口头流传;④三位一体,歌辞、音乐、舞蹈。

三、原始歌谣的内容:①当时劳动生活的反映。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指禽兽)。

先秦文论-精选文档

先秦文论-精选文档
三、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 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秦时 期所说的“文学”,也是文化的意思。 《墨子· 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荀子· 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 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 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 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 为天下列士。”
3、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的看法。诗在春秋时期有着重要的 地位,是当时的重要文本。孔子教学生,用古代 文献作教材,诗是其中之一。孔子是非常重视诗 的,对诗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 《论语•阳货》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先秦文论
概说
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 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
文史哲不分
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 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 思想就蕴涵在他们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 之中,这就是文史哲不分。郭沫若曾说, 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最 具有中国艺术精神。 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2、补察时政 诗描写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赞美或讽刺的态度,同时 包含着大量的政治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对社会统治 者很有用。他们从中可以看到民心的向背,看到民众的 意愿。这在信息采集传播很不发达的古代,显得非常重 要。早在西周时期,就很重视这样的诗歌,认为可以补 察时政。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西周时期,“自王以下, 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 大夫规诲,庶人谤……” 诗成为考察社会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西周时期,朝廷 常有采诗之举。《诗经》的编辑与此是有关系的。古代 很强调文学的政治认识功能,要求文学自觉地反映现实, 以便统治者从中补察时政。所谓“补察时政”成为常用 的说法。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与奠基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论的萌芽与奠基
“思”一作语助词,无意义;一作思想内容
解。“无邪”即“归于正”
“思无邪”即“诗”各篇内容都符合他的政治 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从艺术方面看, 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说, 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 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 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 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1、《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周
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言 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内容。《易 ·艮卦》象辞:“言有序,悔亡”, “言有序”即 是要求文学创作具备能正确表达内容的精炼的语言 形式。
2、《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
“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大也),其风肆好(极 好),以赠巷伯。”(《大雅·嵩高》) “家父作诵(作讽),以究王讻(灾祸),式 讹(化)尔心,以畜(安定)万邦。”(《小 雅·节南山》)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通 ‘警’,警戒)而听之。”(《小雅·巷伯》)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24
第二节
孟子及其文论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及思想
1、生平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 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孙子子思门人。 2、思想 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 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仁、义、礼、智) 民本(“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大丈夫“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诗言志”命题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王室子 孙),直而温,宽而栗(严肃),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历史都很久远。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文 学理论萌芽。虽无明确独立的“文学”观念,但 哲、史著作已涉及了文学的起源、创作等问题, 预示了深广的前景。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 念,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 《书》、《礼》、《乐》的评介阐释中。而这些 为中国文论奠基的言说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 思潮有不可分的关系。
“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使 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 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 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 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 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 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 子· 万章上》)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 • 作诗者“思无邪”。(邢昔) • 既是作诗者“思无邪”,又是读诗者 “思无邪”。(吕祖谦) • 作诗者思有邪,读诗者“思,颜如舜华。将翱 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 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 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 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 以勺药。”
《尚书· 尧典》的文论观点
• 文艺的教育和陶冶功能:“教胄 子”、“神人以和”。 • 古代诗、乐、舞的三位一体。《乐 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 “诗言志”的开山之论。
“诗言志”的意义
• 诗的价值和功能在于 “言志”。 “志” 指“言”所体现的理 性内容,主要指思想、 志向、抱负。 • “诗言志”主要是指 “赋诗言志”。 • “志“中也包含情感 的因素。
孟子“性善论”和“充实之谓 美”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公孙丑》)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告子》)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 • “充实之谓美。”(《尽心下》)
孟子“知言养气”说
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 “不知古人之世,不 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 之身处,亦不可遽论 其文也。” 章学诚 •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 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 寡矣。”王国维
第三章
道家文学观
道家思想与文学观念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 (《老子》) • “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 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 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庄子· 马蹄》)
道家思想与文学观念
•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 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 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 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 人有其巧矣。” (《庄子· 胠 篋》)
“道法自然”
• “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 “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道”的特征是无形、无声、无色、 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 • “道”以自己为法则来运行,“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
“诗”的观念
《诗经》中关于诗的观念。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 歌,维以告哀。”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吉甫作 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诗言志”说的提出
•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 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 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 (《尚书· 尧典》)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 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庄子· 杂篇· 天下 》)
赋诗言志
•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 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 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子产赋《隰 桑》……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 《蟋蟀》……公孙段赋《桑扈》。……卒享, 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左传· 襄公二十 七年》)
天籁、地籁、人籁
•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 而未闻天籁夫!……地籁则众窍 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 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 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齐物论》)
法天贵真
•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 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 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 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 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


文质观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羊犬之 鞟。’” (《论语· 颜渊》) •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 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 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文心雕龙· 情 采》)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天地 之母。”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涤除玄览” 。
自然真美
• “天地有大美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 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 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 谓也。 ”(《知北游》) •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道》)
“言不尽意”和 “得意忘言”
•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 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 精粗也。(《秋水》) •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 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 上》)
第一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 “诗言志”的提出
“文”的观念
• “文”通“纹”。《说文解字》:“文, 错画也,象交文”。《礼记· 乐记》“五色 成文”;《易传· 系辞》:“物相杂,故 曰文” ;《国语》:“物一无文” 。 “文”具有形式美的特征。 • “文”是“文化典籍”。“子曰:周监 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知人论世
•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 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 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 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 子· 万章下》) • 《尸子》引孔子语曰:“诵诗读书,与 古人居;读诗诵书,与古人谋。”
“以意逆志”的含义
• 以说诗者之“意” 逆作诗者之“志”。 • 以古人之“意”逆 古人之“志”。 • 由文本逆推作者之 志。 • “以诗艺本体特点 为意”解读“诗之 志”。
《诗经· 伐檀》
• 坎坎伐檀兮,置之 河之干兮。河水清 且涟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 庭有县貆兮?彼君 子兮,不素餐兮!
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
• 子谓《韶》,“尽美 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八 佾》) • 子在齐闻《韶》,三 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也”。(《述而》)
兴、观、群、怨的“诗教”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论语· 阳货》) “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感发意志” (朱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 (朱熹)。 “群”: “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和而不流” (朱熹)。杨树达《论语疏证》:“春秋时期朝聘享 动必赋诗,所谓可以群也。” “怨”:“怨刺上政” (孔安国);“怨而不怒” (朱熹)。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及“共同美感”说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 同乐,则王乐也。” (《孟子· 梁惠王下》 ) •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 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孟子· 告 子上》)
《鄘风· 鹑之奔奔》
• 鹑之奔奔,鹊之 彊彊。人之无良, 我以为兄! • 鹊之彊彊,鹑之 奔奔。人之无良, 我以为君!
“赋诗言志”举例
• 富辰言于王曰:“请 召大叔,诗曰:‘协 比其邻,婚姻孔云。’ 吾兄弟之不协,焉能 怨诸侯之不睦?”王 说。王子带自齐复归 于京师,王召之也。 (《左传· 僖公二十 二年》)
“大音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