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性善论”和“充实之谓 美”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 (《公孙丑》)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也。” (《告子》)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 • “充实之谓美。”(《尽心下》)
孟子“知言养气”说
“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 • 作诗者“思无邪”。(邢昔) • 既是作诗者“思无邪”,又是读诗者 “思无邪”。(吕祖谦) • 作诗者思有邪,读诗者“思无邪”。 (朱熹)
《诗经· 郑风》
• 《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 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 《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 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 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 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 以勺药。”
天籁、地籁、人籁
•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 而未闻天籁夫!……地籁则众窍 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 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 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齐物论》)
法天贵真
•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 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 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 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 天贵真,不拘于俗。(《渔父》)
“以意逆志”的含义
• 以说诗者之“意” 逆作诗者之“志”。 • 以古人之“意”逆 古人之“志”。 • 由文本逆推作者之 志。 • “以诗艺本体特点 为意”解读“诗之 志”。
《诗经· 伐檀》
• 坎坎伐檀兮,置之 河之干兮。河水清 且涟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 庭有县貆兮?彼君 子兮,不素餐兮!
• • •
•
诗可以“兴”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论语· 八佾》) • 问:“诗如何可以兴?”曰:“读诗,见其不 美者,令人羞恶;见其美者,令人兴起。” “如正风雅颂等诗,可以使人起善心;如变风 等诗,极有不好者,可以使人知戒惧不敢做。” (《朱子语类》)
知人论世
•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 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 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 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 子· 万章下》) • 《尸子》引孔子语曰:“诵诗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 古人居;读诗诵书,与古人谋。”
尽善尽美的批评标准
• 子谓《韶》,“尽美 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八 佾》) • 子在齐闻《韶》,三 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也”。(《述而》)
兴、观、群、怨的“诗教”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论语· 阳货》) “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感发意志” (朱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 (朱熹)。 “群”: “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和而不流” (朱熹)。杨树达《论语疏证》:“春秋时期朝聘享 动必赋诗,所谓可以群也。” “怨”:“怨刺上政” (孔安国);“怨而不怒” (朱熹)。
“言不尽意”和 “得意忘言”
•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 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 精粗也。(《秋水》) •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外物》)
道家思想与文学观念
•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 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 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 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 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 人有其巧矣。” (《庄子· 胠 篋》)
“道法自然”
• “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 “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道”的特征是无形、无声、无色、 无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 • “道”以自己为法则来运行,“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
倡导雅乐,排斥郑声
•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 佾》) •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 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 货》) •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 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 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赋诗言志
•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 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 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 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 子西赋《黍苗》之四章……子产赋《隰 桑》……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 《蟋蟀》……公孙段赋《桑扈》。……卒享, 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 志诬其上而公怨之,……” (《左传· 襄公二十 七年》)
“以意逆志”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使 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 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 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 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 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 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 子· 万章上》)
第一章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 “诗言志”的提出
“文”的观念
• “文”通“纹”。《说文解字》:“文, 错画也,象交文”。《礼记· 乐记》“五色 成文”;《易传· 系辞》:“物相杂,故 曰文” ;《国语》:“物一无文” 。 “文”具有形式美的特征。 • “文”是“文化典籍”。“子曰:周监 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
• “不知古人之世,不 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 之身处,亦不可遽论 其文也。” 章学诚 • “是故由其世以知其 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 寡矣。”王国维
第三章
道家文学观
道家思想与文学观念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 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 (《老子》) • “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 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 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 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庄子· 马蹄》)
《尚书· 尧典》的文论观点
• 文艺的教育和陶冶功能:“教胄 子”、“神人以和”。 • 古代诗、乐、舞的三位一体。《乐 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 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 “诗言志”的开山之论。
“诗言志”的意义
• 诗的价值和功能在于 “言志”。 “志” 指“言”所体现的理 性内容,主要指思想、 志向、抱负。 • “诗言志”主要是指 “赋诗言志”。 • “志“中也包含情感 的因素。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 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公孙丑· 上》)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起源(先秦)
中国文学和文学观念的历史都很久远。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文 学理论萌芽。虽无明确独立的“文学”观念,但 哲、史著作已涉及了文学的起源、创作等问题, 预示了深广的前景。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 念,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的文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对《诗》、 《书》、《礼》、《乐》的评介阐释中。而这些 为中国文论奠基的言说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 思潮有不可分的关系。
“诗”的观念
《诗经》中关于诗的观念。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君子作 歌,维以告哀。” “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吉甫作 诵, 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诗言志”说的提出
•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 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 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 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 (《尚书· 尧典》) •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 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庄子· 杂篇· 天下 》)
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及“共同美感”说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 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 同乐,则王乐也。” (《孟子· 梁惠王下》 ) •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 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孟子· 告 子上》)
•
•
文质观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 (《论语· 雍也》) •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羊犬之 鞟。’” (《论语· 颜渊》) •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 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 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文心雕龙· 情 采》)
《鄘风· 鹑之奔奔》
• 鹑之奔奔,鹊之 彊彊。人之无良, 我以为兄! • 鹊之彊彊,鹑之 奔奔。人之无良, 我以为君!
“赋诗言志”举例
• 富辰言于王曰:“请 召大叔,诗曰:‘协 比其邻,婚姻孔云。’ 吾兄弟之不协,焉能 怨诸侯之不睦?”王 说。王子带自齐复归 于京师,王召之也。 (《左传· 僖公二十 二年》)
“大音希声”
• • • • •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 。 巨大的声音需要长期积聚力量才能发出,所以 很难听到。(《韩非子》) 完整的声音,是各种声音的根本,不可演奏, 所以无从可闻。(王弼) “此时无声胜有声” 。(钱钟书 ) 音乐之“道” 。(蒋孔阳) “大音希声”是讲老子的“道”,老子说“听 之不闻名曰希”。(杨安仑)
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天地 之母。”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涤除玄览” 。
自然真美
• “天地有大美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 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 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 谓也。 ”(《知北游》) •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道》)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的“仁”学
• “仁者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 “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 “克己复礼”。 • “弟子,入则孝,出 则悌,谨而信,泛爱 众,而亲仁。”
孔子的文学观和诗教说
• 孔子的文学观主要表现 在讨论文学与政治、道 德的关系,涉及文学的 某些特征,提出了一些 重要的概念范畴。 以“礼”为约束的“中 庸”之美。“文质观”、 “思无邪”、“尽善尽 美”。 兴、观、群、怨的“诗 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