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装

合集下载

先秦深衣

先秦深衣

中国服装艺术史之先秦深衣何佳仪服表0801 080630110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女式深衣模拟图冠服深衣流行于先秦。

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

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

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

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

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

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

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

“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这种深衣的式样。

特点: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

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袂:袖子裳:裙子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名称由来: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中国服装史】服装起源和先秦服饰PPT课件

【中国服装史】服装起源和先秦服饰PPT课件
▪ 2、宗教:刚从原始思维脱胎出来的人们,对于外部广阔的 世界还处于懵懂时期,对赖以生存的天地,绵延子孙的祖先 等,认为都应该尊崇—这种信仰也体现在服装上
▪ 3、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使得割据的诸侯各国、各民 族间,在衣冠服饰及民俗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影响着 人们当时的服装态度。
26
商·青铜饕餮纹
41
▪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42
▪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稚鸟)
绘之于衣,还将宗彝(yí)、
藻、火、粉米(白米)、黼
(fǔ,斧形)、黻(fú,双
兽相背形)绣之于裳。图案纹 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43
十二章纹的含义
▪ 日、月、星辰——照耀 ▪ 山形——稳重 ▪ 龙形——应变 ▪ 华虫(稚鸟)——文采华丽 ▪ 宗彝(yí)——忠孝(慎终追远) ▪ 藻——洁净 ▪ 火——光明 ▪ 粉米(白米)——滋养(养民以天) ▪ 黼(fǔ,斧形)——果敢决断 ▪ 黻(fú,双兽相背形)——明辨
53
▪ 胡服: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 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多穿 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
54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55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56
绣罗单衣展示图(参照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图绘制)
57
58
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佩饰18?三纺织衣料时期?距今1万4万千年前第四冰河期结束新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出现天然纤维葛纻大麻毛等主要纺织原料出现原始织机19?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三块葛布残片这块罗纹织物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原始织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00年前的苎麻织物残片?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发现100余件麻布或编织物?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蚕茧表明距今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利用蚕茧了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青海诺兰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平纹毛布与毛毯表明在5000年前古代游牧民族和边远的牧区部族开始使用毛纺织物20?贯口衫穿贯口衫的原始人甘肃辛店彩陶纹饰21?其他着装形式青海大通县出土彩陶盆上为我们展示的佩尾饰与辫饰的原始人22穿圆球形下裳的原始人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出土彩陶盆23?佩饰24?纺轮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探讨中国古代服装、服饰的演变及特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及演变1、先秦时期服饰:先秦时期的服饰以「小编」为主,采用单色调来搭配,一件衣服上会有多种颜色并以中间黑色为基调。

此外,先秦时期还有以《楚辞》为代表的「千古服饰」,即长袍式穿着,特别适合于炎热的天气。

2、两汉时期服饰:从汉朝开始,服饰开始出现自由裁剪,布料质感也更高。

在此期间也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差异性服饰,包括敝布袍等商人服装、通行礼服、传统的汉族服装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服装,如西汉朝的服装纹饰,民族特色的袈裟等,都在这一时期一定程度进行了改变与演变。

此外,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随时间发展来符合贵族服饰风格的礼服。

4、唐宋元明清时期服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服饰发展到了更加成熟,更加多样化的阶段,从常见的宽大大袖衣服到古朴西装,从礼服到婚礼服装,演变到夏季仕妇服装等,形态各异,令人瞩目。

二、中国古代服饰特点1、面料特点:中国古代使用的服饰面料大多数是天然面料,如丝绸、棉布等,既轻松舒适,又轻盈舒适,也蕴含着淡雅的中国传统风格。

2、服装结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以裹身宽袖服装为主,侧裆带和大肩膀设计,以修饰人们强大的身体曲线。

此外,西装式服装也在当时被广泛采用,以补充宽袖服装的不足。

3、出行服饰:中国古代的出行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骑马的服装,另一种是步行的服装。

骑马的服装通常是宽松有安全性的衣服,而步行的服装则是宽大的袍子或裹身裙。

4、发型饰物特点:中国古代的发型饰物也有许多种,如男性的发带,女性的头冠等。

男性的发带通常是头盔状的,而女性的头冠则以柔美的玉石为主。

三、对中华文化理解及认知中国古代服饰表达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服装素养,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让人们在服饰上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神,从而增进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

2先秦服饰

2先秦服饰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 草裙
屈原《九歌·山鬼》中用树叶为裙、鲜花为饰的山鬼形象
(刘辉煌摹当代李少文作品)
4
旧石器时代中期
▪ 兽皮披
在纺织技术尚 未发明之前, 兽皮是人们服 装的主要材料。
5
旧石器时代中期 原始服饰图(上古毛帔制 太昊伏羲氏像 黄辉绘)
6
旧石器时代中期
穿兽皮的远古人类
7
旧石器时代晚期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54
战国浅黄绢刺绣对凤对龙纹面衾
55
战国浅黄绢刺绣蟠龙飞凤纹面衾
战国浅黄绢刺绣凤鸟花卉纹 56
战国红棕绢刺绣凤凰花卉纹镜衣
战国绿色绢刺绣花鸟纹残片
57
小结
1.中国早期服饰的发展主要以少量考古和 神话传说为依据进行研究。
2.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 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 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 后世影响深远。
13
新石器时代 ▪ 第一个被用作纺织衣料的植物纤维是麻、葛韧皮
类天然纤维。 ▪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植桑养
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嫘祖始蚕
14
新石器时代
新时代晚期,服装逐渐向整体配套完善, 产生了发式、帽子、衣裳、鞋子、首饰等从头 到脚、披覆全身的完整装束,为以后服饰形制 及典章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40
41
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
42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43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44
45
▪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 带相异的北方少 数民族服装。
46
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胡人银像冕服
47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48

先秦服装

先秦服装
第一章 先秦服装
第一节 概述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 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由于织物质料不及陶、铜器那样久存不朽,因而资 料相当少)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人类早期的服装款式: 1.裙(最常见) 2.遮挡住前胸后背的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
配饰: 1.项饰(最普遍) 2.头饰,臀腹部垂饰
原始人服饰:颈间挂着虎齿做成的项饰,腰部垂 着豹尾,头上披散着头发并带着饰品。 新石器时代的贯头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 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 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服装质料:1.植物纤维 2.蚕丝(决定了以后中国服饰的艺术 风格)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自周代开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经趋于完备。 冠服最典型的代表:冕服 (一)冕冠 (二)衣裳 (三)舄屦 (冕服制度自西周以来,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 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衣裳相连,被体 深邃”。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 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 腰间缝为一体。
复习与思考: 1.认真掌握冕服的种类、样式与纹样。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与基本结 构。
五代武士
宋代武士 辽代武士
金代武士 元代武士
明代武士 清代武士
视频赏析:上古服饰欣赏
第五节 小结
先秦服装的地位: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 下连属等中国服饰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 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 化意识。
本章重点: 1.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 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 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 到封建社会末期。 2.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 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先秦的服饰模特图

先秦的服饰模特图

•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
玉佩
• 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 贵品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 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丰富多彩。先 秦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 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 于腰带上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 佩,可谓精美绝伦。

• 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材 料使用骨、蚌、玉、铜、银、金等,上面 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中国古代女子年满 15周岁就算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 行“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龄的女 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仪结束后 再将笄取下;如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 时也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极其 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鸯或几何纹装 饰,后来演化成了簪。
•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
• 冕冠图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 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 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 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 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 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 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 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 皇帝冕服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 赤舄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十二章纹
•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 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 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 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 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净,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 去恶存善。
• 十二章纹

先秦服饰

先秦服饰

课题先秦服饰课次:1(1-4)教学方法讲授、教具:多媒体,图片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先秦的服装款式,以及服装的含义教学重点:冕服和深衣教学难点:服装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时间分配 2 5 80 90 3课后记:按计划完成教学先秦服饰【讲授】:一,中国服饰的起源二,冕服1、冕服的组成部分冕服包括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2、冕冠冕冠的部位名称,以及和各部位的含义。

3、冕服上的图案冕服中的上六章节和下六章节的名称及含义。

三,冕服等级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

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四,舄、屦五,冕服的传播六,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

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胡人骑马射箭时所穿,后来被汉人逐渐接纳。

七,先秦时的服饰1、商代服饰2、春秋战国时的深衣(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八,楚国服饰九,东周男子服饰十,胡服十一,视频欣赏《孔子》小结:本次主要讲述了先秦的各种服饰,特别是周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里程碑。

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

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

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历代服饰文化及其社会背景朝代服饰文化社会背景先秦时期秦的服饰标准色都是黑色。

但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

基本沿袭战国时期。

女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同时,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秦时期的国家宗教祀典与商周时期的情况既有同,也有异;既有不变,也有变,总的倾向是宗教典礼趋向简约化。

人类政治文明的历程,既是政治觉悟和政治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政治典礼不断简化的过程,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反向运动。

两汉时期汉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

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是中国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汉武帝时代的中国,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物产最丰富、国力最强盛的国家。

两汉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均异常激烈,各地起义暴乱不断。

这个时代背景对汉文学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重要转折点,其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也在不断发展。

唐代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1-中国服装史--先秦服饰

1-中国服装史--先秦服饰

兽皮披
在纺织技术 尚未发明之 前,兽皮是 人们服装的 主要材料。 主要材料。
穿兽皮的远古人类
原始服饰图(上古毛帔pèi制 太昊伏羲氏像 黄辉绘)
骨针
骨针的出现表明 了史前人类已经 懂得缝纫的方式 ,将兽皮接缝而 成衣的可能。 成衣的可能。
原始人 的兽皮 装缝制 特征
从上图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兽皮装是用骨锥、 骨针与动物的韧带(筋)来缝制兽皮的。
第一节
中华服饰的起源
1、服装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百万年前,猿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 ),智 4-5百万年前,猿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智 人阶段人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人阶段人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2、中华原始服饰的发祥期 旧石器晚期( 万年)智人演化到现代人阶段, 旧石器晚期(5-6万年)智人演化到现代人阶段,石器工具大发 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 展,距今25000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是中国服装史的发祥期。 此时已用骨针缝制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作成串饰进行装扮。 此时已用骨针缝制衣服并用兽牙、骨管、石珠作成串饰进行装扮。 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 3、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新石器时代 (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麻布 葛布 毛织品 (2)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 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 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夏朝——服饰制度的形成时期 (一)夏朝 服饰制度的形成时期
☆ 服饰资料之阶级垄断 夏朝起,王宫就有从事蚕事劳动的女奴。 夏朝起,王宫就有从事蚕事劳动的女奴。 奴隶主把服饰作为“ 的内容, 奴隶主把服饰作为“礼”的内容,“分贵 别等威” 贱,别等威”。

第九章先秦服饰

第九章先秦服饰

曲裾深衣
楚国妇女深衣
具体形制:“续衽钩边”,不开 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 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 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 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 曳及地。一时男女、文武、贵贱 皆穿。 深衣多以白色麻布裁之,在斋时 则用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 绣绘。腰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 可以插笏板。后受游牧民族影响 才以革带配带钩。带钩长者盈尺, 短者寸许,有石、骨、木、金、 玉、铜、铁等质,贵者雕镂镶嵌 花纹,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 艺品。《史记》载:“满堂之坐, 视钩各异。”已显示出服装佩饰 的普遍性和工艺装饰的独具匠心。
2、胡服 胡服是古代诸夏汉人对西方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的的服装的总 称,即塞外民族西戎和东胡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宽大博带 式的汉族汉服,有较大差异,胡服一般多穿贴身短衣,长裤和 革靴或裹腿,衣身紧窄,活动便利。
穿胡服的陶俑
先秦时期服装的审美特点 1:服饰“比德”的倾向逐渐明显,通过比“天地之德”,服饰使人达 到与自然的融和,通过比“人伦之德”,服饰使人实现与社会的融和。 先秦服饰审美“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一条线索,即服饰如何调节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而这条线索,又集中体现为 服饰“别”与“和”的社会功能 。
春秋战国服饰面料和纹饰 面料:多为丝织品
主要有绢、绨、纱、锦、 罗、绮、绦和绣等, 成品则以衾、裙、袍、 夹襦、衣等为主 纹饰:多以四象纹为主
战国时期楚墓龙凤虎纹绣罗单衣
楚国贵妇直裾单衣 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 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 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 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周代的冕服制 度,深衣及胡服的特点。 思考与练习
1. 简述周代冕服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 对后世服装的影响。 2.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胡服盛行的原因 及其与各民族的关系。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对我国历代服饰的介绍:1.远古时期:特色:服饰的起源主要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身体,保暖御寒。

来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

2.先秦时期:特色:服饰开始有上衣下裳之分,同时出现了“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

来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开始注重装饰和礼仪。

3.秦汉时期:特色:服饰日益讲究,着装华丽,尤其注重服饰的礼仪性。

来历: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来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隋唐时期:特色:无论官服还是民服,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来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6.宋元时期:特色:宋朝的服饰质朴简洁,元朝则因民族矛盾尖锐,服饰风格有所改变,男子的袍服多为宽绰,女子的服饰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族交融都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时期:特色: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清朝则因满族统治,服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子的旗袍成为了标志性服饰。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8.近代至现代:特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开始与国际接轨,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来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草裙▪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

“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

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

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深衣▪1、深衣的初起▪▪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从《左传》看先秦服饰之美

从《左传》看先秦服饰之美

从《左传》看先秦服饰之美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文献记载非常详细的一部书,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服饰的描述和描绘。

通过阅读《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服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首先,先秦时期的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纹饰的刻划。

在《左传》中,有很多关于贵族的服饰描述,其中很多都提到了服饰的颜色和纹饰。

例如,晋国太子重耳的服装袍、袴和帛都是紫色的,象征着地位高贵。

而齐国公孙杵臼则喜欢穿黄色的衣服,他的衣服上常常绣有葵花等图案,让他的服饰更加华丽、富有艺术感。

其次,先秦时期的服饰在造型上也非常讲究。

大多数贵族都穿着长袍、褶裙等服饰,但是在细节处的处理上却各有不同。

例如,齐国君主孟尝君非常注重裙摆的设计,他的衣服裙摆分成许多小褶子,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而魏国的公子国雨则喜欢穿“竖襦”,即上衣整个敞开,露出里面的胸甲和肚兜,在当时看来非常时髦。

最后,先秦时期的服饰还大量采用了丝绸、绸缎、纱等高档面料,使得服饰的质感更加柔软光滑,更具艺术价值。

例如,晋国太子重耳所穿的帛衣是用丝绸制成的,非常柔软光滑,而齐国公孙杵臼的黄袍则是用绸缎制成的,华贵豪华。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左传》,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服饰在色彩、纹饰、造型和材料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丰富多彩的服饰不仅彰显了贵族的地位和身份,还见证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中国历代女性服装

中国历代女性服装

"帕腹,横帕其腹也。抱 腹,上下有带,抱裹其 腹,上无裆者也。心衣, 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 间施一裆,以奄心 也。”“心衣”的基础 是“袍腹”,“抱腹” 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子服饰
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 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 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 “下衣”是指裤服到胸, 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 长要戋地 五尺。一般庶民 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 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 着长裙。
民明宋隋魏秦先 国清元唐晋汉秦 至时时时时时时 今期期期期期期 的的的的的的的 女女女女女女女 子子子子子子子 服服服服服服服 饰饰饰饰饰饰饰
先秦时期的女子服饰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 服制建立,其服制 对以后各个历史朝 代产生了很深远的 影响。华夏族服饰 的特点是上衣下裳, 宽衣博带,“上曰 衣,下曰裳。”下 身穿的裳实际是裙, 而不是裤。
当代中国的女性以其 自信、从容、幸福的微 笑折服世界,不仅成
为给国家代言的典型
人物形象,也传递着
当代中国女性的动人 风采,代表着“智慧、 美丽、勇敢、才能、财 富”的新时代“中国 范儿”。
谢谢
唐代以前,至唐代前中 期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 子,到了唐末,出现了 一种无肩带的内衣,称 为“诃子”。这也是其 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 的:唐末女子喜穿“半 露胸式裙装”,她们上 身着诃子以掩胸。
宋元时期的女子服饰
宋代崇尚文治,是个“郁郁 乎文哉”的时代,服饰制度 渐趋繁缛。受封建礼教的影 响,从五代至宋以後,出现 了缠足陋习,女子身上抹香, 足履绣花,小步缓移,轻盈 中带过一缕清香。因此,在 宋代服饰表演节目中,尽量 用小碎步、含蓄温情的造型, 体现宋代仕女柔似杨柳水上 飘的精神风貌。
女子的内衣既有前片, 又有后片;既可当胸, 又可当背,因形得名, 俗称“两当”,也写 成“裲裆”。裲裆本 来专用于内衣,又名 背心,这一名称至今 仍在使用,也是后世 背心的最早形式。

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冕 冠
冕 服
周代王后的礼服: 《周礼·天官》下:“内司服掌 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一作翟)、阙狄、鞠 衣、展衣、禄衣、素纱。”其中前3种为祭服,
袆衣:玄色加彩绘的衣服 揄狄:青色,阙狄赤色 鞠衣:桑黄色, 展衣“白色 禄衣:黑色。
揄狄和阙狄是用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 缝于衣上作装饰。6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
?夏代称冕冠为收?夏代称冕冠为收周代名为爵弁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是泛着红光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
先秦时期的服饰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先秦时期服饰文化的背景
先秦: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整体特征:以“礼教”为中心,还反映了一些
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
先秦各个时期的服饰文化特点
1. 商朝 (前1600 - 前1046) :“上衣下裳”的基 本服装样式已经慢慢成型,制衣材料主要是 皮、革、丝、麻。有高超的纺织技术和丰富 的染料资源。
王后头饰: 《周礼·天官》里说:“追师:掌 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先秦时期的日常服饰
玄 端
男子深衣
战国胡服的流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胡人
冬衣:袍、襦、裘

军戎服
铜盔和革甲
西周 武士
发式与冠饰
头衣:冠、冕、弁

1. 西周 (前1046 - 前711年):确立“非其人 不得服其服” 的冠服制度。
2. 春秋战国:
汉服定型期:深衣的出现
礼服
1. 六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2. 冕 冠: 夏代称冕冠为“收”,周代名为“爵弁” 夏代的冕冠是泛着红光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 商代的冕冠是泛白的黑色,形状前大后小 ;周代的冕冠是泛红的黑色,形状前小后大。

中国服装史先秦—魏晋时期

中国服装史先秦—魏晋时期

第一章 先秦服装
2 饰物 (1)发饰采用后梳式或盘起式。 (2)冠帽形制根据不同服装而不同 (3)出现普遍的人形玉配饰或有透雕工艺,以
及精美的象牙笄,骨笄。 (4)商后期出现用贝类作的颈饰
第一章 先秦服装
三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起) (一)君主服饰 1 冕服
(1)包括:冕冠、玄衣、纁裳、韨、革带、佩 绶、舄
3袍:上衣下裳连属,但有夹层的一种生活便装 。
4襦:比袍短的绵衣,质料粗陋的称为“褐” 5裘:兽皮做成的披风,外加罩衣。天子用黑羔
皮,大人贵族穿锦衣狐裘,其次为麛麑裘、虎 裘、貉裘,再次为狼皮、狗皮、老羊皮。
第二章秦汉服装
一 秦(B.C.221-B.C.206)
1 冕服:秦废周时的六冕,只留玄冕
(4)帽:白纱帽、黑 纱帽、卷檐帽
(5)梁冠
三 女子服饰
1 以襦衫、裙、裤为主,一般妇女 日常穿衫、袄、襦、裙、深衣等
魏晋南北朝时衫裙特点:
除大襟外,有对襟,通常衣袖宽大 ,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贴边,下着 裙,衣裙之间有围裳,且束腰
2杂裾垂髾裙:
为深衣形制,下摆衣裾裁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 层层相叠,围裳与深衣之间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走 路时随风飘动
3 袍服:上下连属,且腰部没有断缝,一般加罩 衣,不作礼节用,作为里衣,汉以后发展为礼服。
第一章 先秦服装
(二)皇后服饰 分为与冕服配套的六种礼服,均采用上衣与下 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贵情感专一,且以素 纱内衣为配 1 祭服: (1)袆衣:玄色加五彩 (2)揄狄(翟):青色加五彩 翟:长尾山 雉 (3)阙狄:赤色,刻翟不采
第一章 先秦服装
2饰物 冠帽的出现
冠:贵族男子的首服,较硬。 帽:较软,用于保暖,罩头。 陶笄、骨笄、骨簪、骨梳的出现 笄:用来贯穿发髻起固定作用的细长纤子。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

国风服饰的发展史1.先秦时期:妇女不穿裤子穿裙子,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2.汉朝时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

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3.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的条纹间色裙走红,飘逸的长裙是诸位贵族女士的标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标准,宽大的袖口缀有不同颜色的袖贴,条纹间色长裙让视觉很有跳跃感。

4.隋唐时期:隋朝时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

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服饰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朝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5.宋辽夏金元: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6.明代: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汉服服饰制度。

明代皇帝戴乌纱折上巾(乌纱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

明初要求衣冠恢复唐制,其法服的式样与唐代相近,只是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7.清代: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8.民国时期:(1)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2)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

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

9.现代服饰:中山装渐成男子主体服装,此外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女装受苏联影响,连衣裙风靡城市,此外还流行过列宁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腰间束带(插图)
4、前系蔽膝(插图)
带下佩之为蔽膝——蔽膝形式,原为遮挡腹与生殖部位,后逐渐成为礼服组成部分,再以后则纯为保持贵者的尊严了。用在冕服中一般称之为芾,祭服中曰黼或黻,用在其它服装上叫做韦筚多为上广一尺,下层二尺,长三尺。天子用纯朱色,诸侯黄朱,大夫赤色。《诗经·斯干》中有“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之句,即是形容天子芾色的典雅辉煌。
第二节 先秦服装
一、先秦服装特征
1、搴木茹皮(兽皮)以御风霜,绚发冒首以去灵雨
在陕西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留下了麻布的印痕,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还出土了三块葛布残片。
而古墓中骨、石、陶纺轮与纺锤的大量出土,更加证实了至迟在六千年前即有纺织品的科学推断。
至于其服装式样,可从甘肃辛店彩陶上见到剪影式人物形象,及膝长衫,腰间束带,远观酷似今日连衣裙。其形制,可从印第安人的服装中找到依据,即很可能是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也称贯头衫。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使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如从夏禹算起,到夏桀亡,共传了14代,17王,有四百多年历史。苎汤灭夏之后,建立奴隶制更加完备的商朝,共传17代,31王.约有六百年历史,直至公元前1027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周朝初建时,周都设在丰镐(今陕西),公元前770年,平王继位,将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史书上将东迁前称西周,东迁后称东周。西周王朝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之父幽王被杀,共延续11代,12王,约二百五十七年。东周王朝无力维持,只得任凭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结果形成大国争霸的动荡局面,前后经历三百年,因为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5世纪的历史,后人习惯称此段为“春秋时期”。长期兼并的历史,使我国具备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条件,再经过瓜分、取代等残酷的斗争形式,约从公元前475年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称雄的形势,史称“战国”,直至公元前21年才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难点
先秦服装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章 先秦服装
第一节 概 述
一、中国的文明史
据近年来考古界考察报告,云南元谋县四百万年以前已有人类生存,这样,就将我国远古人类活动期限上推了二百万年。继云南元谋人之后,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了早期生产工具,史称旧石器时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人们掌握了石器孔等工艺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工具改革,遂跨入新石器时代。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等项发明,又标志着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遗留至今的有河姆渡、仰韶、龙山、齐家、青莲岗等多处灿烂文化的遗址。特别是辽宁西部地区相当于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女神庙宇、冢群、村舍等大规模文化遗迹,则将祖国四千年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礼服名目繁多.除衮冕之外.还有聱'、毳冕,烯冕等各有特定场合,井有弁服、①衣、袍、裘及副笄六珈之饰.冕服制度经西周大备以来,历代帝王有增有减,直至与封虞王朝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三、春秋战国的服饰融合
(一)中国早期的服饰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扳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竟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着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到服装美学思想。
第一章先秦服饰
课题
第一章 先秦服装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了中国先秦服装特点,章服制和中国早期的服装形制。要求学生把握这一时期的服装特征。
重点
1、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倌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2、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二、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一)中国官服制度的起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身潜力,但自然界某些现象却又一时难以理解,因而人们相信人能够创造物质,但时常受到一种力量的制约,人们要想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必须使原始巫风和图腾崇拜进一步走向完善。于是关乎社稷大事的仪典必须在庄严隆重的气氛中进行,用于一系列祭祀活动的服饰自然更要精心安排。
《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显示出服装佩饰的普速性和工艺装饰的独具匠心。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也有说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插图)
所谓胡入之服主要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 中国历史上最早社会改革家
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深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具体形制,其说不一,但可归纳为几点,如“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一时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深衣篇》记: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项也。”深衣多以麻布,白布裁之,在斋时则用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绣绘。腰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可以插笏板。后受游牧民族影响才以革带配带钩,长者盈尺,短者寸许,有石,骨。木、金、玉、钢、铁等质,贵者雕楼镶嵌花纹,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艺品.
其中绣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绣山形,取其稳重
绣龙形,取其应变,
绣华虫(雉鸟),取其文丽,
绣绘宗彝,取其忠孝,
绣藻,取其洁净,
绣火,取其光明;
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以上纹饰为十二章,除帝王隆重场合采用外,其它均为九旒七章或七旒五章,诸侯则依九章、七章、五章而相次递减,以表示身份等级.
2、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人类早期服饰究竟是什么样子
补充学生的回答内容
讲授本章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
总结本章重点
教学后记
作业:
1、中国的冠服制在什么时候建立?其内容是什么?
5、足登舄屦(插图)
舄屦:《周礼.天官·屦人》云“掌王及后之服腰为赤舄、黑舄、赤缱、黄缱、青句、素腰、葛腰”。着冕服,足登赤舄,诸侯与王同用赤舄。三等之中,赤舄为上,下为白、黑.王后着舄,以玄、育、赤为三等顺序。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古今注》讲:“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似为复底。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只是年代距今过于遥远,服饰,尤其是织物质料又远不及陶、铜器那样久存不朽,因而相对来讲,资料相当少,只得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某些神话传说与器皿产饰等。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感到它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历史依据不足,因此只有将先秦之前的服饰发展情况拢为一章。称其为先秦服装,它不同与其他艺术史,这是由服饰史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2、黄帝始去皮服布:葛藤、苎麻、蚕丝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同《魏台访议》所记“黄帝始去皮服布”的年代也大体相符。
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更说明了中国远古时期的服装质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蚕丝,这些决定了以后中国服饰的艺术风格。
1、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 “约之以礼”,
2、 墨家提倡“节用”, “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黻文章,雕琢刻楼皆有等差。”
3、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一) 秦的基本服饰
1、深衣:是此期间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插图)
四、小结
先秦服装在中国服装史地位中,正如三代鼎彝、战国帛画之于美术史中一样.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画者奠定了线描、散点透视、神重于形等中国传统美术风格,衣者则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本章重点:
1、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倌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2、先秦服装在中国服饰史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依据先秦服装特点设计现代服装。
(二)冕服的内涵
礼服规定严格,因仪典性质、季节等而决定纹饰、质料各异。从孔子“服周之冕”而言,可认为后代以周代冕服为标准服制内容。它的诞生一直沿用到封建历史的结束。
冕服:
1、冕冠、:其板为蜒。(插图)
《汉礼器制度》讲:“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黑色)下以纁,前后有旒。””蜒作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旒为蜒板下成串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2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眼蜒板前低俯就形俱含规劝君王仁德的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