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历史阶段特征比较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先秦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秦汉史【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1)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总结精简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可以精简总结如下: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群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社会组织简单。
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成,青铜文明,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出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铁器牛耕推广,百家争鸣,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佛教盛行。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科举制完善,文化繁荣,社会充满活力。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科技领先世界,民族融合加强,疆域辽阔。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但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文化专制,科技落后。
这些阶段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中国一步步至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表现: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文化上: 思考: 在这个历史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 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史中, 我们该如何建立因果关系?
二、19世纪60年代--1912年
3、思想文化上: (1)教育变革: 出现了新式学堂、留学生出国 思考:影响? (2)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 ①洋务派思想:“中体西用” 思考:本质目的? 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思考:特点? ③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 思考:其实践的成果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徘徊时期(1976~1978年)
政治: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实质是坚持左倾错误) 经济:徘徊中前进 文化: ①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教育: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底~现在)
• 政治 ①内政: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国 两制”方针;港澳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②外交: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经济: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 文化 ①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②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尖 端科技的发展; ③文学艺术:“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文化艺术奖项的设 置;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 ④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立法;教育的全面 发展; ⑤体育: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
一、1840年--19世纪60年代
2、经济上: (1)列强经济侵略: 特权、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2)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含义、影响) 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一)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工商业,青铜时代,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政治: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思想文化:礼乐制度、甲骨文、傩(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经济:铁犁牛耕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迅速,促使了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和小农经济的形成。
私营工商业兴起。
政治: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各国纷纷改革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推动思想的大解放。
科技:取得很高成就。
(司南、《甘石星经》、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黄帝内经》)文艺:帛画、《诗经》、楚辞、宫廷宴乐、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阶段特征】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第一个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工商业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造纸术、张衡、《九章算术》、医学(《黄帝内经》、张仲景、华佗)等领先世界的成就。
文艺:秦篆汉隶、帛画、汉赋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政治: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中外近现代历史横向对比表
1、北洋军阀统治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
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成立
5、国民大革命
1、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1927
―
1945
由相对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2、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3、法西斯势力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三世界兴起
4、政治经济区域集团化
5、第三次科技革命
改革开放走向世界
1、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
2、国际地位提高及外交战Leabharlann 成就3、科教兴国战略及科技发展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与中国
2、第三世界中的中国
3、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及科技革命
1、两次鸦片战争
2、自然经济解体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农民战争及洋务运动
4、新思潮萌发
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征
2、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中国
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19世
纪末
20世
纪初
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东方民族新觉醒
1、第二次科技革命
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3、帝国主义全球扩张
4、帝国主义矛盾发展
1、内战爆发
2、新中国成立
3、政权巩固及经济恢复
4、向社会主义过渡
5、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6、文化大革命
1、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及影响
2、中粟社会主义建设比较
3、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比较
4、美苏争霸中的中国
5、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3、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2、经济上: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平抑物价;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 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罢黜百家…,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总特征: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开放交流,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社会风气:开放、社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兼容并包,刚健豪迈尚武风气;具体史实1.经济:发明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2.文化: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经济重心南移具体史实1.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经济上:农业: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3.文化上: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中国近代史一、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1840年~1894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大量的近代企业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3.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4年~1911年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特征: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个阶层开始了救亡图存,从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1895~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1898年、辛亥革命1911年和新文化运动1915年,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1.政治上:伴随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2.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国民大革命时期阶段特征:清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国陷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中,军阀割据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依旧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4——1927年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是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政治: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列强的侵略:①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大搞复辟、独裁,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②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美国继续坚持侵略中国的政策,并利用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和袁世凯急于称帝的有利时机,加紧了侵略活动;2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反专制、反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3无产阶级:①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③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2.文化:1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毛泽东思想萌芽,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和农村问题;2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四、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阶段特征: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疯狂的屠杀,力图消灭中国的革命力量;国共两党处于对峙、内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国民党:白区即国民党统治区1政治: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实行国民党一党独裁,1928年底东北易帜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2.共产党:苏区即共产党工农苏维埃统治区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2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五、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三区:抗战边区即中共八路军区域,国统区国民党,沦陷区日、伪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1.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1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战,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会战,抗击日军的主力,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3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开辟了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8月或19454年初1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和腐朽;2共产党:在斗争中艰难地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中共为渡过根据地严重困难,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3. 反攻阶段1945年8月1日本:日本法西斯最后战败;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命运的斗争趋于激烈;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2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毛泽东思想发展并成熟,确立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七大党纲;4.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展时间最早1931年起,比1941年才正式参战的苏美早了整整10年持续时间最长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四大主力之一以及抗日的主战场,抗战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废除了列强的治外法权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六、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年6月至1947年6月,是国民党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战略防御时期;1军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毛泽东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3经济: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民族资本纷纷倒闭;解放区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2. 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国民党防守,人民解放军反攻时期;1军事:①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②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政治: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筹建新中国做好了准备;结论:新民主主主义革命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有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历程1949年至今一、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1.政治:1建国初,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了敌视政策,国内还残存着反革命势力;面临着严峻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措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953年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政权;2.经济:注意区别并记忆以下哪些是正确的探索、哪些是探索中的失误1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1953年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工业化取得两个“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良好;3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5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3.外交:1建国初至50年代:面对“冷战”格局,建国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270年代: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于1979年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掀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二、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民主政治不断健全的时期:更是中国融人世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的时期;1978年后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后,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开放区一内地”的格局,引进了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我国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外历史分期与阶段特征
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1年)是社会大分裂的时期,封建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重心开始由北向南移。思想文化上则是佛道对儒学的挑战与冲击。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经济: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社会生活变迁
文化科技:物理、生物学、文学艺术
两种制度的并存、竞争与合作
高中世界历史是把中国历史剔除并主要讲述的西方历史进程的发展。西方史学把西方历史划分四大阶段,即上古时期(约三四百万年前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古史(公元475年至1500年左右东罗马帝国的覆灭)、近代史(1500年——1917年)和现代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从人类的产生至1840年,这段历史时间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时期,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历经了采集渔猎、农耕经济等文明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周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公元前2070年以前是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则是奴隶社会时期,经历了夏(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和周(公元1046年——公元前221年),其中周代以公元前771年的周平王东迁为界划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此处须说明的是,很多同学历史认识中多知春秋战国而不知东周,东周时期又可划分为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优质资料-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一、中外古代历史对比分析比较1、在古代东西方政治文明的两种不同类型,试以历史史实说明。
(一)、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表现:A、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宗法制(BC2070~BC221)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B、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BC221~1912)①建立:秦朝②演变:汉——元③强化:明清(二)、古代世界:公民集体民主制A、雅典民主政治B、古罗马法律制度二、14至18世纪6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面貌变化上,人类由相对隔绝逐渐走向联合;从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而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具体表现:西方中国政治出现了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美、法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议制在少数国家建立。
经济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国际贸易日益加强,欧洲出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理学占居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
文化科技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科技文化承古萌新,呈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国际关系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推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
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向欧美扩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具体表现:西方中国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资产阶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前221年)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夏商西周的国家体制,由部落联盟向方国联盟演进,到西周时,周王成为天下大宗,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春秋战国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夏商周时期,土地氏族公有制瓦解,土地国有制确立。
商周时期,工商业由政府经营管理,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并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出现。
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思想文化:商朝“以神为本”,西周“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商周时期,用礼乐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思想文化多元,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秦汉到宋元时期(前221年~1368年)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上升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从曲折发展到极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创建、巩固、失控,到重新整合完善和加强发展的演进。
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君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
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
中外历史各阶段阶段特征
中外重要历史阶段历史阶段特点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不一样期间和每个期间的不一样阶段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阶级关系、国际关系等领域表现出的带有广泛性的基本特点,它尤如一个坐标轴,纵坐标规定着历史事物的前后联系,涵盖了原由与结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区其他范围,横坐标规定着事物的向联系,包括着共性与个性、实质与现象、广泛与特别等历史范围,每一个历史因子都可置于这一坐标轴长进行胸怀,每个交汇点都负载着时代给予的深刻烙印。
掌握了阶段特点,就意味着建立起了线索清楚、有条有理、宏观立体的历史知识构造。
高中历史以专题的形式编排,人为割裂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联系,致使高中学生通史意识单薄。
而高考着重观察学生的通史意识,现将高中试题中常常出现的重要历史阶段概括以下。
1、公元前8 世纪—公元前 3 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期间考点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的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及小农经济确实立思想文化百花怒放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诗经楚辞战国司南阶段特点总特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期间,大动乱、大改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期间宗法制及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进行称霸争雄及社会改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
政治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定,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百花怒放”场面,科技、文学、艺术获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文化文化顶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期间考点( 1)雅典民主政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意义(2)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思想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源( 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阶段特点西方文明的源泉总特点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泉,古代罗马形成欧洲最早较为齐备的法政治律系统,不单维系了统治并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各单元阶段特征
初中历史各单元阶段特征一、史前时期与古代文明的萌芽史前时期是人类历史的开端,也是古代文明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性和探索性。
人类开始从依赖自然逐渐过渡到初步改造自然,社会组织形式由原始群落向氏族、部落发展。
同时,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艺术开始萌芽,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聚落。
二、古代国家的形成与早期文明在古代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形成国家,社会制度逐渐复杂化。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国家政权的建立、城市的兴起、文字的创造、宗教和哲学的产生等。
各个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和古中国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系。
三、中世纪与封建社会的发展中世纪是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封建制度的巩固、教会势力的壮大、城市的复兴与商业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
中世纪早期,欧洲社会处于黑暗时代,随后逐渐复苏并迎来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
四、近代早期的探索与变革近代早期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科技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的崛起等。
近代早期的重大事件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等,都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发展现代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也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关系的演变、文化多样性的增强等。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社会公正等,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应对。
总结起来,初中历史各单元阶段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从史前时期的原始性和探索性,到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再到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近代早期的探索与现代化进程,最后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发展。
这些阶段特征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丰富多彩的图卷,展示了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成果。
中西轴心时代文化特点比较及启示
中西轴心时代文化特点比较及启示作者:唐祺锋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第08期摘要在轴心时代发展过程中,人类走向了道德意识的新的深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都是基于“轴心时代”所奠定的基础。
本文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为例,比较轴心时代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试图发掘“轴心时代”涵盖的当代人文意蕴,对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轴心时代文化中西方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公开发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指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
”“轴心时代”理论的接受,对于我国当前文化建设与发展意义重大。
基于此,亟需挖掘“轴心时代”的当代文化价值,探寻我国开展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1轴心时代的内涵“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似乎建立了这样一个轴心。
在这时候,我们今日生活中的人开始出现。
让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时代。
……这都是在几个世纪之内单独地也差不多同时地在中国、印度和西方出现的”。
人类此时才形成自己的精神轴心,开始进行哲学思考,历史体认和美学追求,开始有了宗教信仰和价值体系。
开始为种种问题寻求答案,力图建立社会秩序,在知识和精神两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力。
1.1何谓轴心时代“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
……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
”上述所言,是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提出的“轴心时代”(Axial Period)理论。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归纳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1)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070年)一一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原始人类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
(2)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和鼎盛时期。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
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战国治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泰汉时期(公元前221年- 公元220年)一封建大一统时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西近代化比较
中西近代化比较一、相同点:1、本质一样:所谓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2、手段有相似:都采用两种方法,即改革和革命。
二、不同点: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变革是自发的,由生产力发展后自然而然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中国的改革是外力推动的。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统治者进行改革。
2、而西方国家近代化变革中主要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如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的独立战争都是如此,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
革命之后重建新的社会制度。
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近代化,主要是由统治者(清政府)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然后才有限地接受外国的社会制度。
3、西方的近代化有各种因素促进。
而中国的近代化是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发展艰难。
4、西方的近代化是政治,经济,思想交织进行,思想为首.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思想最末。
5、西方近代化是一重任务,即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有实现国家独立。
三、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1。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3.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公元前8公元前后东西方文明
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
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
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 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
(1)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2)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农具等生产资料;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3)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③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2)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制定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
系上。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 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 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罗马法被尊为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主要原因是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的法律观念。 ③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 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思想 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 文化 早期人文思想家,强调人的价值和 度”、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
意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 值的阐述;亚里士多德 人文精神的起源。
汇总十二个历史阶段特征!
引言概述:历史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发展阶段。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汇总十二个历史阶段特征,深入探讨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正文内容:1.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开始从采集狩猎到农耕定居,社会形态初步形成,劳动力分工渐显。
- 早期文化的典型特点:图腾崇拜、原始宗教、原始艺术等表现了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自我认知。
2. 古代文明时期:- 文明的典型标志: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兴起,政治和宗教制度的建立,法律和文学的发展。
- 著名文明的特征: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3. 中世纪时期:- 封建社会的特征:封建制度的确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大部分都由封建领主掌控。
- 宗教与文化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使欧洲成为一个以宗教为中心的社会,修道院和大教堂成为文化在中世纪的主要载体。
4.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对古典艺术和人文主义的热爱,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的复兴。
- 启蒙运动:重视科学理性,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对专制和迷信进行批判。
5.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化的兴起:蒸汽机和机械化生产的发明,大规模工厂的建立,标志着工业社会的到来。
- 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6. 民族解放运动时期:- 殖民主义的抵抗:殖民地人民为争取独立和解放进行的抗击外侮的斗争,标志着殖民地体系的瓦解。
- 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潮的兴起:各种民族主义和独立运动诞生,人民要求民主权利和自由。
7. 世界大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弹军事力量的大规模应用,导致整个世界的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8. 冷战时期:- 冷战的特征: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抗,世界分为两个阵营,核武器竞赛导致紧张局势的升级。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紧密复杂版)
中国各阶段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历史阶段特征范文
历史阶段特征范文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特点。
下面是历史不同阶段的特征的详细描述:1.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阶段,特征是人类生活在采集、狩猎、渔业和部分农业的原始经济基础上,居住在群体组织形式相对松散的原始社会中。
这个阶段的人们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组织比较简单。
2.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是以奴隶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征是奴隶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奴隶奴役制是奴隶社会的最显著特征,社会阶级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
3.封建社会阶段:封建社会是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征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的经济制度。
封建主义是封建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农耕生产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社会等级制度明显,封建贵族掌握着政治和经济权力。
4.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征是个体自由、市场经济和竞争。
资本主义代表着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兴起,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财产,劳动者以工资为生。
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明显。
5.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社会经济活动受国家计划和指导。
社会主义旨在消灭阶级差别和剥削,追求人民的平等和自由。
6.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以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特征是消除了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
共产主义追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历史阶段都在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崛起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制度和价值观,对人类社会进步和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历史不同阶段的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
中国
特征
(古希腊罗马)古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中华文明形成
表
现
经济: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的形成维系帝国统治,影响近现代西方法治建设。
思想:文化繁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经济:小农经济确立并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联系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比较(选修)
百家争鸣时民本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联系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中外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比较
经济:小农经济确立并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
政治: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权逐渐形成
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
联系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比较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比较(选修)
百家争鸣时民本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联系
儒家思想(孔子思想)对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中外历史上重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比较
公元前5——3世纪
西方
中国
特征
(古希腊罗马)古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秦汉)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中华文明形成
表
现
经济: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发展,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罗马法的形成维系帝国统治,影响近现代西方法治建设。
思想:文化繁荣,西方人文精神产生(智者运动、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