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中地区气候
古代的关中
古代的关中位于陕西渭河流域的关中,又称关中平原。
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箫关,故取意四关之中。
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易守难攻,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关中能多次成为统一全国的根据地以及10余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是与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业以及固若金汤的地理环境即司马迁所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密不可分的,黄河流域一向被称为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在西安附近的渭水流域,更有着特别优越的土壤与气候条件。
大约离现在七、八千年,这些地方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原始农业。
黄土高原植被茂密,是最有条件发展成优良农业区的地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曾评定九州也就是当时全国的土质,陕西属于雍州,雍州的黄壤土列为上上,即第一等;汉代时也曾有类似的评比,陕西关中的土质仍被评为上上。
关中平原的土壤还有一大优点就是比较疏松,非常易于开垦,这对只有简单的木、石、骨工具的先民来说,无疑也是天赐良土,是原始农业发展的最理想环境。
此外,由渭水冲积而成的关中平原气候温润、雨量充沛,特别是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密集的河流一般都有比较充沛的水量,这就是后来为人津津乐道的“八水绕长安”。
八水中除渭水外,汇入渭水的泾水也是比较大的河流,因为二水含泥沙量不同,所以在它们的交汇处水的颜色有明显的深浅不同,这就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插图4:渭河与泾河交汇处)。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从周人以来形成的重农传统,使陕西关中的农业长期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
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年),晋国因灾荒向秦借粮,秦穆公慷慨允诺,将大批粮食向晋输送,“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于道”,其规模之大,被称为“泛舟之役”。
如果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这种大规模输粮场面是不会出现的。
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农业因郑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的修建而更加发达。
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
关中民居天气变化情况汇报关中地区位于我国中部,是一个气候多变的地区。
近年来,关中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备受关注,特别是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民居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关中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中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山脉的阻挡,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气候特点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干燥。
由于气温较低,民居建筑需要更好的保温性能,以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夏季的炎热多雨。
高温和多雨容易导致民居建筑的潮湿和霉菌滋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首先,我们对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其次,我们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最后,我们针对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
在冬季寒冷干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在民居建筑中加强保温措施,采用保温材料和改进建筑结构,以减少能量损失,提高室内舒适度。
在夏季炎热多雨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加强通风设计,采用透气材料,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保证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改进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民居建筑的耐久性也得到了增强。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些方案,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的民居天气变化情况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筑设计和改进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关中地区的民居建筑带来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宝鸡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
宝鸡的气候特点是什么气候宝鸡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
公元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处关中平原西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宝鸡的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宝鸡的气候特点宝鸡年平均气温:13.0℃ ; 年平均最高气温:18℃ ;年平均最低气温:8℃历史最高气温:42℃ 出现在1973年 ;历史最高气温:-17℃ 出现在1955年年平均降雨量:670毫米宝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年气候变化受东亚季风(包括高原季风)控制。
冬季,处于强大的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南侧,受制于极地大陆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处于印度低气压和印缅低压槽的东北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西侧,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常在本区上空交绥,或被单一的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温热多雨和炎热干燥天气交替出现;春、秋二季处在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时期,使春季升温迅速且多变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又多阴雨连绵,成为关中秋季连绵阴雨最多的地区。
日照比较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000~2200小时之间。
室内平均气温以渭河平原谷地为最高,达12~14℃。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宝鸡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宝鸡地质构造复杂,东、西、南、北、中的地貌差异大,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
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呈显“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
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宝鸡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
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秦岭山脉的基础。
关中与皖中的气候差异因素
关中与皖中的气候差异因素一、关中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4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300米~700米,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各地年均温16~18℃.四川盆地的气候属中亚热带,其东南部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二、皖中由于安徽地处北纬34度附近,即秦岭淮河一线,导致省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和农业地域类型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如下:1.淮河一线与1月平均气温0度线大致重合,使淮河以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更为显著,以南则受丘陵和山地阻挡,冬季风势力削弱.冬季风的强弱导致南北地区积温差异,从而导致安徽省北部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南部为“一年两熟”;(我们一般认为积温大于4500小于3400的地区为暖温带,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积温大于4500小于8000为亚热带,耕作制度为一年两到三熟);2.淮河一线与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线大致重合,使安徽省南北干湿差异显著,淮河以北为半湿润区,以南为湿润区,从而导致淮河以北耕作类型为“旱地”,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经济作物为“花生”“枣”“玉米”,淮河以南耕作类型为“水田”,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经济作物为“油菜”“甘蔗”“柑橘”;(我们一般认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为半湿润区,800毫米以上为湿润区);3.从地形分布上讲,安徽北部多平原和矮小丘陵,地势起伏较小,有利于旱作农业的大面积、机械化经营,而南部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有利于发展立体农业,农业多种经营;4.从区域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上看,皖北地区要注意防范洪涝、次生沙化和盐碱,作物类型应以较为耐旱、耐盐,并要注意种植农田防护林,指定适宜的措施调节“水盐运动”,完善水利技术,提高灌溉水平,在积极面对区域资源性缺水的同时,做足措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皖中、皖南地区要注意防范洪涝、石漠化和水土流失,要种植护坡植物,保持好坡面水土,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
关中传统民居浅析学生:苏晨婷学号:20141010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也属于寒冷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日照充足,且常年受到黄土高原西风的侵袭。
院落呈纵深方向布置,南北长,东西窄,形成狭长院落。
这种平面组织形式使得房屋和院内空间在夏季大部分时间处于其他房屋的阴影中,避免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
窄长的院落空间也形成了风的通道,可组织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
此外东西厢房和最南侧的倒座多为向院内倾斜的单坡屋顶,屋脊高度即为院墙高度。
高耸的厢房屋顶既遮挡了太阳辐射,也防止冬季寒冷西风吹入。
北方地区日照资源贫乏,对采光纳阳的需求较高,因此院落面积大,而且房屋之间互不遮挡,都是为了最大程度上地采光和吸热,以抵御北方寒冷的气候。
这些特点与南方地区相反,南方地区日照条件较好,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气候炎热,因此民居平面形式紧凑,形成许多阴影空间,避免太阳直射。
另外,小而深的天井形式,会带来很好的热压通风效果,加大了室内通风量,可有力缓解过湿、过热等不利环境条件。
庭院形状和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和主导风向等气候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关中民居则是南北纵长的窄院,开间和进深的比例可达1:3~1:4,有些东西两房檐口间只有 1 . 1 m ~ 1 . 2 m 宽。
这样纵长的平面形式可以缓解关中地区夏季严重的西晒问题,使院落和建筑处于阴影之中。
庭院围合以四周房屋的后山墙为主,断开处以短墙相连。
外墙的厚度、高度、所用材料和砌筑方式都因气候而异。
外墙厚度和墙体的保温隔热性关系密切。
关中民居的外墙要考虑冬季防寒,往往使用热惰性较高的土坯墙、夯土墙,墙厚可达50cm,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
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小,为了收纳更多日照,避免院墙过高而遮挡阳光,民居院墙高度不超过屋脊高度。
关中地区夏季西晒严重,民居屋面半边盖,房屋后墙不开窗,高高的后墙刚好作为院落的围墙,屋脊高度即院墙高度,可达6m~7m,既可防止冬天寒风的吹入,也可遮挡夏季强烈的西晒。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
关中的知识点总结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省中部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七大古都之一。
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宝库。
本文将对关中地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理知识点1. 地理位置:关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 地形地貌:关中地区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有渭河、泾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开阔,气候适宜。
3. 自然资源:关中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
渭河、泾河等河流的水资源丰富,适宜进行农业生产。
4. 经济发展: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为主,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二、历史知识点1. 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在西周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文王、周武王等在这一地区开始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 秦朝时期:关中地区在秦朝时期成为中国统一的帝国的中心,秦始皇在这里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文化,并开始了长城的修建等工程。
3. 古代文化:关中地区在古代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重要的学问和文化名人诸如孔子、孟子等在这一地区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4. 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关中地区成为了七雄争霸的战场,诸如秦国、赵国、魏国等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和争夺。
5. 帝陵:关中地区著名的帝陵有秦始皇陵、汉武帝陵等,这些均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名将:关中地区著名的名将有李牧、白起、王翦等,这些名将在古代的战争中展现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力。
三、文化知识点1. 艺术文化:关中地区有悠久的艺术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壁画、彩塑、木雕等,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顶峰水平,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唐朝末年关中气候转冷吗
唐朝末年关中气候转冷吗1、唐朝韦氏是不是很有权势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之一,唐代长安城南的韦氏,被称为“去天尺五”,当时韦氏所拥权势直逼霄汉,可以想像得到。
他们既是缔造盛唐的一群人,也是使盛唐衰败的一群人,孰功孰过,自己品味。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
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
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在西安的士族中声名显赫。
其族姓源于黄帝姬姓后裔大彭氏,产生于商代末期,定型于战国末期。
其家族诞生于西汉中叶,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之一员。
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京兆韦氏逐渐摆脱区域性的限制而质变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士族家族。
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只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数亦较少,为维护其长期统治不论是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依靠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他们都必须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与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取得认同,必须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中四姓。
“关中四姓”是韦裴柳薛,是唐代中期关中地区的主要士族领袖,在关中地区拥有很大的名望。
主要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这四姓被习惯成为“关中四姓”。
关中四姓是中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士族代表,关中四姓的发展也是整个关中地区士族发展的方向标。
永嘉丧乱之后,大量京兆韦氏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留居关中,也有不少韦氏族人为避乱南下,开始向南播迁。
西晋末年永嘉丧乱之初,已有来自京兆韦氏者参与东晋政权《晋书》卷七十《应詹传》载,有京兆韦泓者,先因丧乱客流洛阳,依托应詹。
后随应詹投奔晋元帝,由应詹向元帝举荐,韦泓遂被辟为少府卿。
《梁书》卷十二《韦敏传》:"散族弟爱。
爱字孝友,……高祖父广,晋后军将军,北平太守。
苻坚灭后,京兆韦广房支遂南北分途。
关中阻山河四塞的意思
“关中阻山河四塞”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中地区四面环山,有山河作为天然屏障”。
这句话描绘了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表现了该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
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它位于黄河中游南岸,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四山环抱的平原。
这个地区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关中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成为了许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如秦朝、唐朝等。
“关中阻山河四塞”这句话也可以被解释为关中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
关中地区的四面环山、山河环绕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个地区成为了一个天然的战略要地,能够有效地抵御外敌入侵和保护内部安全。
在古代战争中,控制关中地区就能够控制整个黄河流域,从而掌握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因此,许多战争都是围绕着关中地区的争夺而展开的。
此外,“关中阻山河四塞”这句话还蕴含了一种文化自信和地域自豪感。
在中华文化中,关中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域,这里的山水、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都使得人们对于这个地区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和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也体现在许多文学、艺术和文化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以及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总之,“关中阻山河四塞”这句话描绘了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表现了该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同时也蕴含了关中地区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以及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地域自豪感。
古代关中地区气候
古代关中地区气候1、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特点?2、渭河平原的气候水文渭河平原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冬季最冷月1月,均温在-5℃左右,夏季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份,月均温30℃左右。
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3、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气候情况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4、陕西关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5、陕西关中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
6、关中地区种植小麦的生长环境,地理特征,气候,。
是什么,,麻烦详细些。
1.小麦高产对土壤的要求,小麦适应性强,各种类型土壤均可种植,但要高产稳产,必须有综合性能较好的土壤,主要表现是: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它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秦汉关中地区水井及相关问题研究
1 1 2 不详 30 1 1 1 不详
形制 上砖下陶 陶井 上砖下陶
不详
砖井 砖井 不详 不详 不详 土井 陶井 陶井 不详
资料出处 《考古》1999年第1期 《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文博》1995年第3期
《文博》1995年第3期
《考古》1996年第3期 《文博》1995年第3期 《考古》2006年第10期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4年)》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 《考古》1995年第9期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5期
7
宝鸡市凤翔区长青西汉陶质建 汉 材作坊遗址
手工业作坊
不详
宝鸡市麟游县花园遗址
汉 不详
不详
宝鸡市眉县成山宫遗址
秦汉 宫殿区
3
宝鸡市眉县尧上遗址
汉
宝鸡市眉县赵家庄遗址
秦汉
宝鸡市千阳县尚家岭秦汉建筑
遗址
秦汉
聚落遗址 离宫别馆
离宫别馆
8 1
不详
不详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3年)》
不详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8年)》
复合井。 复合井的井圈不是由单一的一种材料 做成, 大多是陶瓦结合、 陶砖结合等砌成的水井。 秦汉关中地区发现的复合井主要有: 汉长安城未央 宫椒房殿遗址的上砖下陶圈水井,深8.3米,其中 上部7米用砖券筑,下部放4节陶井圈至井底⑪。
关中的名词解释
关中的名词解释关中,是指中国古代地理区域中的一个区域,位于陕西省中部。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被誉为中国的“中原腹地”。
关中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特点而闻名于世。
关中地区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它位于“腹地”之中,被著名的太行山、华山、黄河等山脉与河流环绕,形成了一座自然屏障,使得关中地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中心。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区域,关中地区在古代就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关中地区是古代政治中心的重要所在。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选择在关中建都咸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都”。
秦朝统一后,封建时代的王朝接踵而至,都选择在关中地区建立政权。
例如,西汉刘邦定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些都表明了关中地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其次,关中地区以其丰富的经济资源而受到关注。
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之一,其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水源,使得这里成为了农业的宝地。
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以及各种水果和蔬菜,被称为“天下粮仓”。
此外,关中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这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关中地区还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有盛誉。
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学者、文化名人。
长安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艺术家和文人前往。
关中孕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思想,如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历史学家司马迁等,这些人物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现代的关中地区也是旅游胜地。
黄河、华山等自然景观以及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遗迹,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同时,关中地区还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著名,如陕北梆子、秧歌等,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与欣赏的场所。
总的来说,关中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地理风貌的地方。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的重要中心,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地区。
西汉中前期关中自然环境与长安宫殿的兴盛
西汉中前期关中自然环境与长安宫殿的兴盛发布时间:2021-12-08T01:26:29.351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赵虹波[导读] 西汉中前期关中自然环境的优越与长安宫殿的兴盛息息相关。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西汉中前期关中自然环境的优越与长安宫殿的兴盛息息相关。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河川径流丰沛且河流分布均衡,土地平坦肥沃,此时关中地区处于温暖湿润亚热带气候,草木畅茂。
自然环境为西汉中前期的长安城宫殿的修建非常有利。
当然长安城宫殿修筑的盛况也离不开经济、政治、人口的支撑。
汉朝中前期,休养生息的推行,经济不断发展;汉朝始定都长安,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兴建宫殿;长安城人口的激增也为长安城宫殿的营建提供了人力。
关键词:西汉;自然环境;宫殿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他的代表作《广志绎》中对关中[1]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有这样的描述:“二曲为唐长安林泉,花竹最胜,今皆荒落。
”[2]此处的“二曲”指的正是关中地区的韦曲和杜曲,所以说至晚在唐代“二曲”的自然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
由于在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当优越,作为都城的长安,宫殿林立,盛况空前。
大体而言,在秦、汉、唐长达一千的时期,关中地区山川秀丽、鸟语花香,自然环境十分优越,非常适宜人类居住,这一时期的宫殿的兴盛,与关中地区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为了便于讨论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的自然环境及长安的宫殿情况,笔者拟以西汉中前期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敬祈方家指正。
一、西汉中前期关中的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早期人类历史中,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环境的作用就更突出。
如,西汉中前期在长安兴造宫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优越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山川、土壤、植被、气候、地形,等等。
西汉中前期关中的自然环境相当优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名山大川众多。
关中地区周围群山环绕,秦岭为关中主要山脉,横亘于关中地区之南,北有北山山脉。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
关中平原的古代农业发展关中平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
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们就在不停地探索着适应自然环境的种植方式。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中部为咸阳盆地,西南为秦岭山区,南临商洛高原,北邻梁山山脉,总面积达到30000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地势起伏不大,地形平坦,是一个十分适合耕种的平原地带。
由于地处内陆,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较大,全年温差较大。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严寒少雨,降水不均,雨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常伴有飞沙走石的沙尘暴。
二、古代种植业的发展在早期,受限于气候和自然环境,关中平原上大多数的农作物都是比较耐旱和耐寒的粗粮作物,如棉麻、黄米、黄豆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膳食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秦汉时期,关中平原适宜种植的作物逐渐增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小麦。
小麦是一种对气温适应力很强的作物,比较适合在关中平原这样的地方生长。
引进小麦的同时,还引进了种植小麦所需的耕作方式和农业工具,这些对于关中平原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农民们还大力种植柿子、香菇、板栗、栗子、蜜桃等水果和蔬菜类作物,使得关中平原的农业生产逐渐多样化,产出也日益增多。
三、古代灌溉技术的发展关中平原之所以能够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农作物,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气候环境的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农民采取了先进的灌溉技术。
在古代,灌溉是关中平原经济主要手段之一。
秦汉时期的灌溉工程规模不断扩大,通常的灌溉方式是引水灌溉。
农民会沿着山梁,挖开用来引水的渠道,将水引到耕地,让土地充分吸收水分,有效地避免干旱和土壤沙漠化的问题。
在隋唐时期,关中平原的灌溉、水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农民们开发了大面积的水源,并将其灌溉到一些需要水分的作物上。
他们使用了一些新的设备工具,如水车和灌溉器,以提高灌溉效率。
总的来说,古代的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运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根据其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对我国古代的气候进行了分期。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500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四个温暖期包括1、仰韶文化到商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根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600年至6080年)和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年至4000年)所发现的獐、竹鼠、貉、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说明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
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
2、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从《诗经》到《史记·货殖列传》都明确记载此期亚热带作物分布北界比现在偏北。
如黄河流域多梅、竹、江汉地区多桔、黄淮平原对漆、桑、麻。
说明气候属温暖期。
3、隋至北宋初年(600年至1000年)。
黄河流域的博爱、户县周至等地普遍设立“施竹监”,专营竹子的生产和销售;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四川盆地出产荔枝。
反映出此时的气候温暖潮湿。
4、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1200年至1300年)。
此时,黄河流域仍普遍设立“施竹监”这种机构。
说明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竹子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反证当时气候仍温暖潮湿。
作者认为,竺可桢根据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的春来秋往等物候资料,对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3000多年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认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经历四个寒冷期:1、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
周代以前,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之后,至西周初期,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期,约有一二百年。
竺可桢认为,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文化层(西周)中动物量显著减少,且无喜暖动物施本期气候转寒的力证。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地理影响因素探索
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地理影响因素探索作者:王德耀郭玲霞刘宇峰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9期摘要:关中古代帝王陵寝众多,选址与分布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
在自然地理方面,华夏始祖陵寝呈散点状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这是生产力低下,被动适应当时自然环境的一种表现。
第一,关中地理位置居中、封闭、易守难攻、面积大、水热条件良好、物产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全国是十分独特的,是冷兵器时代封建王朝难得的最佳生存场所,历史上多次建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二,政治地理中心迁移对帝王陵寝建筑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
第三,人口的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商业的发展等经济地理因素,为关中古代都城及帝王陵寝建设提供了保障。
第四,传统风水理论、天人合一思想等文化地理方面影响因素。
关键词:帝王陵寝;关中;选址与分布;地理因素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9.028黄河中游地理环境独特的关中地区是华夏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有大量帝王、先贤陵园分布,这些陵园的选址、分布、设计与建造是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是时代标志性建筑,它们的建成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前人研究也比较多,大部分是运用风水经典理论来阐述解释。
本文侧重于从地理科学角度来探讨关中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地理因素对关中古代帝王陵寝选址与分布的影响,以期进一步认识其丰富的历史价值及科学内涵。
1 关中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关中从地形地貌上看是中国三级梯级地形中第二级梯级地形的前缘部分,处于黄河的中游,南侧是秦岭山地,北侧是黄土高原南缘,俗称“北山”,西侧为秦岭、陇山封闭,东侧以黄河与中条山、崤山相接,形成以三门峡“漏水”的“破盆地”,从西向东顺渭河流向地势越来越开阔。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温度12~13.6摄氏度,年降雨量500~800毫米,7—9月降水相对集中。
陕西省西安关中地区气候与农业关系 (2)
陕西省西安地区气候与农业关系曾遇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摘要西安市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较为充沛,气温温差较小,四季分明,在古时候素有“中原粮仓”之称,气候条件对于发展农业非常适合,但农业气象灾害也是不可避免,个别农业气象条件的剧烈变化也需要进行农业气象预测的更加详细谨慎。
农业发展对策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西安市气候条件农业农作物气候灾害前言:任何地区的农业都受到农业气象因素的交错影响,在一定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不利因素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农业的发展进程.研究局部地区的气象条件,认识气象条件与农业生产的相互关系,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对农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一)西安地区气候形成因素西安地理上属于西北,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109°49′和北纬33°39′~34°45′之间。
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市区和杨凌区、三原、泾阳、兴平、武功等县相邻。
西安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偏南地区,北部为冲积平原,南部为剥蚀山地。
大体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与西南低,呈一簸箕状。
关中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为高,也是在黄土高原和秦岭这两处高地间海拔低的原因,使得西安免受来自北方沙尘暴的危害。
这也正是北方秦岭山脉横旦于西安以南,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
市境最高点位于周至县西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2米,市境最低海拔345米,市区海拔400米。
平原占总面积的43.7%.温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
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距小,冬季寒冷少雨,夏季暖热多雨。
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大陆冷高压的影响下,盛行冬季风,以偏西偏北风为主,风力强劲,天气晴寒,雨雪稀少。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高考地理小专题——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典型例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材料一 始于西汉的河套灌区是我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它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新疆的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工程,适用于山麓、沖积扇边缘地带,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材料二:坎儿井水利工程结构示意图(图8)及附近气候统计图(图9)。
材料三: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示意图(图10)和呼和浩特气候统计图(图11)。
(1)呼和浩特是我国制糖工业的重要基地,该地布局制糖工业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这是因_________;呼和浩特发展制糖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是________。
(6分) (2)描述河套灌区的地理位置特点。
(6分) (3)简述河套灌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气候条件和主要社会区位条件。
(8分) (4)比较坎儿井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水利工程在空间分布上有何不同特点;分析两个水利工程的引水渠道各有什么优点。
(8分) 典型例题二:阅读材料,结合“坎儿井示意图”,回答问题。
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普遍分布于新疆吐鲁番地区,是我国古代人民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创建的。
如下图所示,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
竖井是开挖在地表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中,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自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了调蓄灌溉流水量的作用。
图5 10 1 2 3 4 5 6 7 8 12 9 11 0 100 200 300 400 5000 10 20 30 -10 -20 (℃) (mm ) 气温 阴 库 布 齐 沙 乌兰布和沙漠山 水利枢纽沙漠 河流 城市 灌溉渠道包头 呼和浩特 图10 图11 漠 山区基岩 洪积砾石 冲积砂及砾石 黄土质粘、沙土 工程井 工程井工程井 工程井出水井涝坝 绿洲 潜水面① ②泉 1 2 123 4 5 6 7 8 9 10 11 0 1002003004005000 10 20 30 -10 -20 (℃) (mm ) 气温 图8 图9(1)坎儿井所在地区最大水量出现在什么季节,理由是什么?(2)作为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为何采取地下输水的方式?(3)当地水循环的主要类型属于__________。
关中名词解释
关中名词解释
关中,是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陕西省中部。
关中地
处黄河与长江流域交汇处,东临黄河,西临秦岭,南接秦巴山脉,北
依内蒙古高原。
关中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之一。
关中地区地势起伏,现有的主要城市包括西安、宝鸡、咸阳等。
这一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干燥,冬
季寒冷干燥。
关中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主要有农业、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农
业方面,这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
矿产资源方面,关
中地区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此外,关中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水力资源。
关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政治中心。
在古代,关中地区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如秦、汉、唐等。
这里
也孕育了众多的历史和文化名胜,如秦始皇兵马俑、华清宫、大雁塔等。
总之,关中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地处陕西省中部,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
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
年 , 当于隋 、 和五代 时期 , 阶段气候温 暖湿润 , 相 唐 该
化及灾 害起到很 大的作 用 。本 文根据 关 中地 区公元
5 0年 -2 0 0 0 6年 间历 史 资 料 以及 考古 发 掘 、 土 地 黄 层 、 粉 分 析 等 资料 [ 8, 析 我 国 关 中地 区的 气 孢 2 】分 -
在 公 元 6 0 0 0年 、 元 1 0 ~1 0 0 ~1 0 公 3 0 9 0年 及 公 元 1 0 ~2 0 9 0 0 0年 , 年 尺 度 洪 灾 出现 频 率 分 别 为 2 百 1次 、 4次 、 2 3 1
次 。 同 时分 析 得 出该 地 区洪水 灾害 频 率 与 气候 变化 有 明显 的 对 应 关 系 , 即百 年尺 度 洪 灾 的 出现 往 往 与 气候 的异 常 波 动 有 密切 关 系 , 气候 的波 动 变 化 导致 关 中地 区降 水 量年 内分 配 不 均 匀 和 年 际 变 化 , 而 造 成该 地 区洪 灾 的 频繁 从 发 生 , 灾在 气候 突 变 时 出现 频 率 高 , 洪 气候 平 稳 期 出现 频 率 较低 。 另外 根 据 历 史 时期 灾害 频 率 的 统 计 , 测 关 中地 预 区近 几年 发 生大 规模 洪 水 的 可 能性 小 , 而小 规模 洪 水发 生 的频 率 会 较 大 。
摘 要 : 据 关 中地 区历 史 时 期 洪水 灾害 史 料 , 析 统 计 了公 元 5 0年 ~2 0 年 近 1 0 根 分 0 06 5 0a间各 个世 纪 洪 水发 生频 率 , 并对 此 时 间段 内气 候 变 化进 行 分 析 , 出: 中地 区 历 史 时 期 气 候 冷 暖 交 替 变 化 较 为 频 繁 , 水 灾 害 多。 得 关 洪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关中地区气候
1、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特点
?
2、渭河平原的气候水文
渭河平原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冬季最冷月1月,均温在-5℃左右,夏季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份,月均温30℃左右。
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3、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气候情况
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
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
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
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4、陕西关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
5、陕西关中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
6、关中地区种植小麦的生长环境,地理特征,气候,。
是什么,,麻烦详细些。
1.小麦高产对土壤的要求,小麦适应性强,各种类型土壤均可种植,但要高产稳产,必须有综合性能较好的土壤,主要表现是: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
它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
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有机质能直接为作物及微生物提供养分,
并在转化过程中形成腐殖质,既改变沙土的松散状态和粘土的坚韧状态,又能提高蓄水及通气性能,并有利于耕作,所以是量度土壤肥力
的重要内容。
西南区高产麦田有机质应在2~3%以上,全氮0.2%,
全磷0.12~0.25%、速效钾40~100pppm,养分平衡。
土地平整,能灌能排这是防止水、土、肥流失,保证田间作业
质量,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实现旱涝保收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
丘陵山区更应重视土地平整工作。
最后,土壤酸碱度(ph)对小麦生长也有影响。
ph 6~8均可种植,但以6.8~7的中性土壤较宜。
2、根据全国各地经验,冬型品种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
温空的高低受地理纬度和海拔
的影响,即纬度和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播种期可早些。
因此,西南
地区由北向南,播期逐渐延迟,而同一地区则是先播高山,后播平川。
降雨量和土壤湿度也会影响出苗和幼苗生长。
例如,土壤干旱时,小
麦不能及时出苗,甚至炕种,除了实行抗旱播种外,也可适当提早播期,利用土壤所蓄秋雨,培育壮苗,获得小麦生长的开端优势。
相反,当土壤过湿时,要避免烂根、烂种、烂芽,适当推迟播期,以保证苗
全苗壮。
此外,对于瘦薄地、沙性地,因其保水保肥力差,播种适期范围
较窄,要适当安排早播,土层深厚、土质粘重、保水保肥强的麦地,
播种适期范围较宽,可以适当安排后播。
根据气候、品种特点,西南区小麦各地播种适期差异很大。
在贵
州冷凉地区(年平均温度15℃以上)10月上旬播种,川、滇南部年均温
在17℃以上,可延迟至11月中旬;其余大部地区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在生产实践中,应当在适期范围内提早播种,以便大面积小麦
能处于最佳播期。
适时早播虽有早穗威胁,但对产量的影响仍小于迟播,所以它是平衡生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春小麦区。
春小麦喜冷凉气候,比较耐寒,适应性强,分布广,日平均气温0℃左右;即“顶凌”可播种,4-5℃时种了即可发
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温。
因早、中、晚熟品种不同,全生长
期需要≥ 0℃,积温在1600-2100℃之间,生长期为85天- 105天。
而北部、西北部干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区均可满足春小麦的生长
条件。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临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从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宾
平原,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均有种植。
近十几年业,民族地区的春小麦种植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适应面广,丰产性高的春小麦良种,并已在各地得到推广。
如内蒙古
地处阴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资县、固阳县等地春小麦曾突破千斤关,
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创造了亩产1585斤世界最高纪录。
随着农
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近年来春小麦有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冬小麦区。
在民族地区主要有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区(省)。
这些区(省)大多以水稻为主,冬小麦作为冬种作物在旱地
种植,种植面积虽少,但它的种植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
总产量。
由于这些地区的群众以稻谷为主粮,小麦商品率较高。
冬小
麦在种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试种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带,可获得高产,也不易发生锈病。
1959年培育了“肥麦”良种,197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很快就成为西藏第二大
栽培作物,超过了春小麦,仅次于青稞。
“肥麦”适应强、耐水肥,
具有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高、抗逆性好、茎杆粗壮坚韧和抗倒伏的
特点。
1979年在拉萨彭波农场的11.6亩试验地曾生产出亩产1339斤
的高纪录。
7、关中平原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能种植撒葱吗?
#(必胜)想月入万?点头像
8、陕西关中地区每年5-6月 9-10月出现连阴雨天气的原因
您的感觉是正确的,这是我国华西地区一种特殊的气候现象——
华西秋雨,它发生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陕西关中和陕南,甘
肃南部等地。
主要原因是每年秋季,我国华北地区受高气压控制,西
伯利亚和蒙古国也受高气压控制,从而在华西地区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区,使冷暖空气频繁在此交汇,形成了这里秋季阴雨连绵的气候现象。
对陕西关中地区而言,由于此地夏季降水较少,受华西秋
雨的影响,秋季当然成了此地的主要雨季。
以西安为例,西安降水量
最大的月份不是夏季的七月或八月,而是秋季的九月。
渭河径流量最
大的月份也是九月,这些都和您的感觉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