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
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
(1)生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类与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标志。
(2)环境是指周围事物的境况,周围事物是同某项中心事物相对而言的.
(3)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相互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2、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些山区滥伐滥垦,削弱了水源涵养作用,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2)草地超载过牧,滥垦滥采,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
(3)内陆河流上中游大量用水,造成下游河湖萎缩,植被衰亡,天然绿洲大量退化以至消亡;
(4)灌区内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5)河流的水质污染已开始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将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第二章
1、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
《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其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着重于自然属性,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着重于社会属性,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着重于经济属性,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着重于科技属性,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类共同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公平性原则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之间的横向公平。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的纵向公平。(二)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有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资源与环境。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三)共同性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这是由地球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因此,争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动,致力于达成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至关重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的模式中去。对于任何国家,这种战略的转变都是一件非同小可的重大决策,政府是推进这种转变的首要社会力量。纳入重大决策建立综合决策的机制,建立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加大立法和执法运用经济手段扩大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涉及
到各行各业,必须各部门共同努力,例如: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治理污染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的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转变消费模式。
和谐社会:
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
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
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2、造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
西北地区水源减少、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有关,更与人类自身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行为有关。
从气候变暖的影响看,近十年来,青海省气温上升加快,1991-1997年,年平均气温比历年平均值升高0 .210C,年均降水量347 .9毫米,比1981一1990年的378 .6毫米减少30.7毫米。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导致江河源头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水量减少。
从人为不合理开发的影响后果看,50年代末开始的大开荒及以后持续20年以粮为纲的造田运动中,西北地区大片草原被翻耕为农田,山坡地上毁林造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坡耕地水土流失加重。
80年代以后,某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农牧业生产及樵采、采挖、采矿等经济活动受较高市场收益的刺激在一些地方一些时候出现失控性扩张。
一些牧区因农作物单位面积收益较高而毁草开荒,牧民为获得收益而过载放牧和牧养山羊使草场遭到破坏;农业及各类产业用水取水量增加很快,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下游河段水
量锐减;青海省江河源头地区的采金、挖药,宁夏自治区及宁蒙甘陕交界地区的采挖甘草、发菜等人为活动,对山川和草原植被造成破坏。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
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