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三章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地壳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矿物的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金刚石、石墨、自然金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方铅矿、黄铜矿、雄黄、雌黄3.卤化物:萤石、石盐、钾石盐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刚玉、磁铁矿、石英5.含氧盐: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英、滑石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1)概念: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

2)矿产资源的特点:⑴数量的有限性;⑵分布的不均衡性;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⑷开发替代资源。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

又称构造运动。

按向量分为三类:①水平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

又称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有上升或沉降。

又称造陆运动。

③旋扭运动即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的结合。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是?如何应对地质灾害?1、概念: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2、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3、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带、东非大裂谷带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4、1)加强监测和预报;2)加强对地震和火山的科学研究;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4)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副本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答:(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题型: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二○一○年十二月➢绪论★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生物,土壤层)--这是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1·天体的概念广义的天体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

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

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

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自然地理学第4版重要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第4版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 ) ,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 ) ,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 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 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 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 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地球基本概念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是我们生存的家园。

其表面大部分是水,陆地面积比例较小。

地球是由内核、地幔、地壳组成的。

内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地幔是介于地核与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壳是最外部的部分,分为大陆地壳和洋壳。

大陆地壳主要有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洋壳主要是玄武岩。

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具有自行调节的能力,并且平衡循环。

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天,每天地球自转一周的运动使得地球的各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夜晚。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即一年。

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四季变化。

此外,地球还有章动、岁差和进动等运动。

三、地理环境要素1. 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吸收层。

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参数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圈的主要现象包括大气运动,如风、雨等。

大气圈中的臭氧层可以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总体称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水汽等。

水圈是地球上极其丰富的资源,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圈的运动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运动等。

3.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

大陆地壳地势高,山地居多。

海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组成,地势低,海水深广。

地球表层的地形和地势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四、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层的物貌形态,是地表地理环境受到大地构造、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所形成的地形面貌。

地形地貌的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台地等。

2. 气候气候是地壳与大气所共同形成的微气候长期统计特点的总和。

主要包括降水、气温、气压、湿度等。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要素的形成、分布、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等。

下面将对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 大地形: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形对气候、植被等自然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气候与气象:研究地球大气层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

3. 生物地理学:研究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原因,揭示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4. 土壤与地表水:关注土壤的类型、质地、成因和利用情况,以及地表水的分布、来源和利用等。

5. 自然灾害:研究地球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的发生机理、预防措施和减灾方法。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1. 地壳: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大约厚度为5-70公里。

2.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包围地核的一层固体壳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3.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包括外地核和内地核,呈液态和固态,直径约为3486公里。

三、地球的外部结构1. 大洋和大陆:大洋由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组成,占地球表面积的71%;大陆包括陆地和岛屿,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 大气层: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气层和热层。

大气层是地球与宇宙空间相隔的气体包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3. 水圈: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形式,构成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四、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1. 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上的旋转运动,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25天完成一次。

2.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产生了季节的交替变化,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学重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重点总结

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环境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地理壳”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具有自我重建、自我复原和重建的能力。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依据取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类生物被另一类生物所食,另一类生物又被第三类生物所食,各种生物按其食性关系排列建立起的营养联系,就是食物链。

4.食物网: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许多动物在食物链上占据不止一个位置,或者说他们并不是固定在一个食物链上,这样一个食物链常常有不同的分支,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成为食物网。

碳循环1.碳循环有三个途径,一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二是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三是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2.地球上的碳,主要分布于岩石圈、海洋、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碳库中。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岩石圈中的碳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有机碳和碳酸盐。

大气圈中碳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甲烷和其他含碳气体。

由于二氧化碳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有高度的通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有高度的吸收性,就有可能导致大气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形成所谓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逐渐上升,引起未来的全球性气候改变,促使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

氮循环1.氮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进入生态系统的氮被固定成氨或氨盐,经过硝化作用成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绿色植物吸收,并转化为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然后植食动物利用植物蛋白质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的生活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废物(尿酸、尿素)进入水体,部分经细菌的成氨作用分解释放出氨。

2.氮的固定方式有: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岩浆固氮、大气固氮。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三章 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自然地理学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绪论0.1复习笔记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1.地理学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其范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①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两部分:a.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b.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②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③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3)地理学分类依据系统论,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综合地理学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

②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

③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3.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

(1)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32学时知识点1、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划分。

2、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物质组成、能量组成和要素组成具体又包括什么。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概念、特点、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分类;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的概念,各自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的概念。

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

第一章行星地球1、太阳活动的概念和对地球的影响;2、研究月球的意义;3、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4、地球自传的地理意义;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地壳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如何应对地质灾害?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6、地质年代的单位有?7、城市规划中地质条件的分析。

第三章大气1、大气的组成,大气按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结构划分;2、试结合当前的大气污染问题分析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3、主要气象要素包括?4、大气凝结物的类型;降水的类型;5、气候的概念、天气的概念、气团按温度的分类、锋的类型;大型空气涡旋主要包括:气旋和反气旋。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的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

寒潮天气的特征,梅雨天气过程。

6、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辐射和热力因素、环流因素、下垫面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7、城市小气候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8、城市规划中气候条件和气候资源的分析评价。

第四章水1、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模式分类;水循环的意义;2、海洋资源的概念、类型和合理利用;3、河流水情要素包括?河流的利用和改造;4、湖泊的富营养化及其原因、治理对策;沼泽的利用;5、地下水利用中的问题、成因、治理的对策;6、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重点知识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

它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自然系统、环境变化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中的一些重点知识点: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处于浩瀚的宇宙之中,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是唯一一颗表面有大量液态水存在、适宜生命繁衍的行星。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层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强度和分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等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

太阳活动如黑子、耀斑等,也会对地球的磁场、通信等产生影响。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重要的天文现象。

公转导致四季的更替,自转产生昼夜的交替,并且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还会引起岁差和章动等现象。

二、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地球并非一个标准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半径约为 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 6357 千米。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时间的差异,时区的划分就是为了统一各地的时间标准。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每年 1 月初经过近日点,7 月初经过远日点。

公转轨道的形状和位置变化会影响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进而影响气候。

三、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其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氩气等。

大气的垂直分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活跃的一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中存在着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气候的形成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等。

大气环流如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对全球气候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四、水圈水圈是由地球上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自然地理学 重点

自然地理学   重点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运行机制。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空间与组成结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人地相互作用;评估、预测、规划、管理和调控。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①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②区域性(本质特性、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性)③环境性(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④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功能结构性)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定义: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用系统、综合、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科学。

二、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P9)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包括:①、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②、引力的影响(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是地球沿自身固有轨道运行;太阳月亮引力引起潮汐现象)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改变地表环境形成陨石坑与环形山;导致地震;地球表层环境的灾变;岩石圈破裂,引起板块分裂与运动)④、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包括:①、能量的来源(地热能)②、物质的交换(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板块俯冲等)③、其他环境效应(地震,地核、地幔物质运动与相变导致的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等)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一、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固、液、气三态物质三、陆地与海洋(陆地系统:山地系统、盆地系统、高原系统、平原系统、丘陵系统海洋系统:洋盆系统、路坡系统、陆架系统、海沟系统、岛弧系统)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及特征一、圈层结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二、结构特征:1、垂直分层2、水平分异3、立体交叉4、多级嵌套第五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①、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与人类的诞生②、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③、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④、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⑤、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⑥、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①、改变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结构②、改变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③、改变了地表环境变化的速度④、改变了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⑤、改变了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⑥、对资源的消耗⑦、对环境的影响⑧、对生态的破坏三、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①、摆正人类自身位置(人类是地表环境的产物、组成部分;地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表环境,应控制在地表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②、建立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意识③、自然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二、矿物组成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匀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极大 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虽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 肥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 物(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 氧遭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 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 泛关注。
不同温度条件下水面上的饱和水汽 压/hPa
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所 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 湿度(a)或水汽密度。绝对湿度不能直接 测定,但可间接算出。
a=289e/T (g /m3) 式中,e为水汽压(mm);T为绝对温度。大气的 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f),用百分数表示。 f=e /T×100% 由于E随温度而变,所以相对湿度取决于e和T,其中T 往往起主导作用。当e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 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夜间多云、雾、霜、露,天气 转冷时容易产生云等都是相对湿度增大的结果
北半球大陆各纬度平均蒸发量
(二)蒸发和凝结的条件
凝结是发生在f≥100%(e≥E)过饱和情况下的与蒸发相 反的过程,在地面和大气中均可以产生。大气中的水汽发 生凝结,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 和,还需有凝结核。 大气降温过程主要有四种: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 却以及混合冷却 凝结核主要起的作用: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 成的粒滴比单纯水分子形成的粒滴大,有利于水汽继续凝 结。
二、蒸发和凝结
蒸发面上出现蒸发还是凝结取决于实际 水汽压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 现蒸发;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 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饱和水汽 压变化更为明显和迅速。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倾斜构造要点: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构造要点:核、两翼、轴面、轴、枢纽、倾覆端断裂构造要点:断层面、断层线、断盘、断距断层种类: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垂直断层、扭转断层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槽台说与地洼说、地质力学学说火山喷发:宁静式(夏威夷型)、爆炸式(培雷型)、中间型宙:隐生宙、显生宙代:太古代、元古代、下古生代、上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植物发展:原始藻类、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发展:原核生物、真菌、肠腔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人大气成分: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液体杂质气压场结构: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大气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散逸层大气能量: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对地面辐射的吸收、潜热输送、感热输送气温:日较差(低大高小)、年较差(低小高大)逆温:辐射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下沉逆温大气湿度表示法: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露点温度大气降温: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混合冷却凝结:地表凝结(露、霜、雾凇、雨凇)、大气凝结(雾、云)雾: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云: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云带:赤道多云带、纬度20°-30°少云带,中高纬多云带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雨带:赤道多雨带、南北纬15°-30°少雨带、中纬多雨带、高纬少雨带降水季节变化:赤道型、热带型、副热带行、中高纬型成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风: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气压带:稳定气压带(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季节性气压带(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印度低压、北美高压、北美低压)纬向风带: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经向风带(三圈环流):信风环流圈、中纬度环流圈、极地环流圈大气环流:全球环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海路风、山谷风)主要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反气旋锋面天气: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准静止锋天气、锢囚风天气气象要素:日照、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等气候要素:温度、降水地球上的天文气候:日地距离、太阳高度、日照时间纬度气候带: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带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海路分布、洋流、地形气候类型:(20种,自己看)气候带: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高地气候地球水分布: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化合水、矿物结合水)、大气水、冰雪水……海: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指标:温度、密度、颜色与透明度海水运动:潮汐、潮流、波浪、洋面流、水团运动潮汐(流):半日潮、混合潮、全日潮洋流动力:风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海底起伏洋流: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潮流洋流带:赤道顺时针洋流、亚热带顺时针洋流、副极地逆时针洋流河流分段:河源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区水系形式:树枝状、格状、长方形状水系形式(干支流):扇状、羽状、梳状、平行状、辐射状、向心状水情要素:水位、流速、流量、水温&冰情河川径流:停蓄阶段、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径流计量单位:流量、径流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特征径流:洪水、枯水河流补给形式:降水补给、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湖泊与沼泽水补给、人工补给我国河流分类:东北型河流、华北型河流、华南型河流、西南型河流、西北型河流、内蒙古型河流、青藏高原型河流湖泊分类:海迹湖#陆迹湖、内陆湖#外流湖、淡水湖#咸水湖、热带湖#温带胡#极地湖、间歇湖#常年湖、湖水的性质:颜色和透明度、温度、化学成分沼泽化: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沼泽:低位沼泽、高位沼泽地下水物理性质:温度、颜色、透明度、相对密度、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味感地下水化学性质:气体、氢离子浓度、离子成分、胶体物质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冰川类型:山岳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麋冰川地貌动力(营力):内动力(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震动)、外动力(太阳辐射)地质作用:重力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融冻作用、风沙作用、海浪作用、火山作用基本地貌类型: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低平原、高原、盆地)地貌类型:重力地貌、水积地貌、水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黄土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重力地貌:崩落地貌、滑坡、蠕动流水地貌:坡面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泥石流、河流地貌、准平原、山麋面河流地貌:(河源区)V型谷、(河游)边滩-河漫滩、深槽、浅滩-心滩-江心洲、河流阶地、游荡河床、U型谷、(河口区)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堆积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多岛型三角洲河谷:顺向河谷、次成河谷、逆向河谷、先成河谷、叠置河谷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孤峰)、地底喀斯特(溶洞、地下河、暗湖)冰蚀地貌:冰斗、槽谷、峡湾、刀脊、角峰、羊背石、卷毛石、冰川磨光面、悬谷、冰川三角面、冰碛地貌:冰碛(qi)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冰水堆积地貌:冰水扇、冰水河谷沉积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冰面地貌:冰瀑、冰裂隙、冰川弧拱、冰面河、冰面湖、冰蘑菇、冰塔林冰缘地貌: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冰锥热融地貌:沉陷漏斗、浅洼地、沉陷盆地、热融湖塘风蚀地貌:风凌石、石窝、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盆地、风蚀残丘、雅丹地貌风积地貌:沙丘风机水蚀地貌(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间地地貌海蚀地貌:海蚀穴、海石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海积地貌:横向(海滩、水下堆积台、水下堤、离岸坝)、纵向(分段泥沙流、沙嘴、陆连角)海积地貌:毗岸地貌(泥滩)、接岸地貌(沙嘴)、封岸地貌(拦湾坝、连岛坝)、离岸地貌(离岸坝)岩海岸:里亚式海岸、马提亚是海岸、峡湾海岸、断层海岸、喀斯特海岸沙海岸:三角洲海岸、淤泥堆积平原海岸、潟(xi)湖岸、溺谷海岸、三角湾海岸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边缘海沟、弧后盆地、深海平原、大洋隆起、大洋中脊近海沉积:机械沉积、生物沉积、化学沉积火山地貌:灰渣火山锥、富硅质熔岩穹丘、基性熔岩盾、次生火山锥、复合火山锥、破火山口、火山塞、火山口湖土壤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生物肥力:水、肥、气、热有机质:普通有机质、腐殖质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土壤分层:有几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耕土分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特性: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孔隙、干湿度、新生体、侵入体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成土规律: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过程的矛盾统一成土过程:原始成土、灰化、黏化、富铝化、钙化、盐渍化、碱化、浅育化、潴育化、白浆化、腐殖质化、泥炭化、人为熟化土壤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带性、垂直带性耕作土壤分布规律:同心圆式分布、阶梯式分布、棋盘式分布、框式分布土壤资源特点:可生产性、(面积)有限性、(时间)更替性、(空间)差异性土壤资源开发中的问题: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土壤侵蚀、土壤退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土壤污染土壤评价指标:土壤肥力质量指标、土壤环境质量指标、土壤健康质量指标生物分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生态因子特性:综合性、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限制性生态因子: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生物生物间作用:竞争、寄生、捕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群的一般特性: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个体水平分布格局、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生物级别: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家庭——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群落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生态结构动物婚配制度:一雌多雄、一雄多雌、单配偶生态系统组成:非生物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动态:植物群落季节性变化、演替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顺行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物质流动: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反馈:正反馈、逆反馈陆地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流水生态系统、净水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点:成分变化显著、结构变化显著、大量流动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高、地域性特点显著、人是核心生态农业:生物立体共生型、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基塘水陆结合型、区域整体规划的综合型生态农业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特点:人为核心、食物链简化、流量巨大快速的开放系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弱、人类改造彻底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分异地带性分异的成因: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非地带性分异:海路分异、陆地干湿度分异、构造-地貌成因区域性分异、地方气候背景地域分异、垂直带性分异、自然地理尺度:全球、全海洋&全大陆、区域、中尺度、小尺度人文地理尺度:全球、区域、国家、地方自然区划原则:发生同一性、相对一致性、空间连续性、综合性&主导因素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然区划级别:地带性区划(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非地带性区划(大区、地区、亚地区、州)、综合性区划(景观)土地分级: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土地评价:对象、原则、方法。

《自然地理学》全书重点

《自然地理学》全书重点

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其研究的空间范围既不是地球固体部分的最内部,也不是地球气体部分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液体表面,各圈层相互作用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上至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沉积岩底部).绪论一、“地球表层" 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包括地质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地球表层环境,它包括人类社会及其周围的各种地理事物,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1.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天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即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自然地理环境。

2. 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及与经济有关的技术条件等.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它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3。

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最新资料推荐------------------------------------------------------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 二) .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1 / 20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Kpa。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um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 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地气-系统的辐射能净收入包括地面吸收的太阳总辐射能及整层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之和再减去大气上界向空间放射的长波辐射能。

1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

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

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

5)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地区。

11、近地面层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辐射逆温。

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为平流气温。

12、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力叫水汽压。

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3、单位容积空气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绝对湿度或水汽密度。

大气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14、湿空气等压降温达到饱和的温度就是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气温降低到露点是水汽凝结的必要条件。

15、水汽凝结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一方面增加空气的水汽含量,另一方面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冷却,使之达到露点),还必须有凝结核(少量尘埃、烟粒等)。

大气降温的过程有四种:绝热冷却(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辐射冷却(空气本身因向外放散热量而冷却)、平流冷却(较暖的空气经过冷地面,由于不断把热量传给冷的地表造成空气本身冷却)、混合冷却(温度相差较大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时,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前气团的饱和水汽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

凝结核的作用有: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成的粒滴比单纯由水分子凝聚而成的粒滴大得多。

16、水汽的凝结现象?1)地表面的凝结现象日落后,当气温降低到露点以下时,水汽即凝附于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如温度在0℃以上,水汽凝结为液态,称为露;温度在0℃以下,水汽凝结为固态,称为霜。

吴淞是一种白色固体凝结物,由过冷雾滴附着于地面物体或者树枝迅速冻结而成,俗称“树挂”。

雨凇是形成在地面或者地物迎风面上的、透明或者毛玻璃状的紧密冰层,俗称“冰凌”。

2)大气中的凝结现象1>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冰晶。

雾可分为辐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气层变冷而形成的雾)、平流雾(暖空气移到冷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雾)、蒸气雾(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而形成的雾)、上坡雾(潮湿空气沿山坡上升使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和锋面雾(发生于锋面附近的雾)五种。

空气中烟尘等微粒较多也能导致能见度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霾。

2>云是高空水汽凝结现象。

云可分为积状云(由于空气对流上升,体积膨胀绝热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层状云(由空气斜升运动形成的)、波状云(因空气密度不同、运动速度不等的两个气层界面上产生波动而形成的)。

17、当水滴和冰晶共存时,在温度相同条件下,由于冰面饱和水汽压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水滴将不断蒸发变小,而冰晶则不断凝华增大,这种过程称为冰晶效应。

18、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对流雨。

这种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有雷电现象,故又称为热雷雨。

2)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碍而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并便产生降水。

世界年降水较多的地方基本都与地形雨有关。

3)锋面(气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

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4)台风雨——台风中大量暖湿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仅限于夏、秋季。

19、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降水量是降落在地面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平面上的水层厚度。

降水强度关系到降水量的利用价值。

20、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即湿润系数。

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当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表征降水量的变化程度,即降水变率。

21、降水量的地理分布?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量最多的地带。

2)南北纬15°-30°少雨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是全球降水量稀少带。

3)中纬多雨带,主要受天气系统影响,即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多锋面、气旋雨。

4)高纬少雨带,因纬度高,全年气温很低,蒸发微弱,大气中所含水汽数量少。

22、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水平气压梯度时单位质量空气所受的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转动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惯性离心力(空气做曲线运动所受的力)、摩擦力(运动状态不同的气层之间、空气和地面之间等所产生的阻碍气流运动的力)23、自由大气中的空气做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自由大气中的空气做等速、直线水平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地转风。

由水平温度梯度引起的上下层风的向量差,称为热成风。

24、把北半球摩擦层中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可以得到一条风向、风速随高度变化的螺旋曲线,称为埃克曼螺线。

25、大气环流是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球环流(全球气压带、行星风系、经向三圈环流、高空西风带的波动和急流)、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区、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于陆地上的冷高压和热低压主要限于低空,且具有季节性,称为半永久性气压系统。

而海洋上的高压和低压系统,虽然位置、范围、强度随季节变化,但它们作为纬度气压带终年存在,称为永久性气压系统。

(二)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性形式称为行星风系,包括三个盛行风带。

1)信风带,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风。

2)西风带,南北纬35°-60°之间,因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从副热带高压辐散的一部分流向高纬度,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变成偏西方向即西风。

3)极地东风带,自极地高压向外辐散的气流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变成偏东风,故称为极地东风带。

(三)经向三圈环流(低地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高空气流从低压流向高压,补偿低地的损失;冷高压暖低压)1)信风环流圈2)中纬度环流圈3)高纬度环流圈(四)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其中,夏季由海洋吹向陆地的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一般来说,夏季风由暖湿热带海洋气团或赤道海洋气团构成,冬季风则由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构成。

(五)局地环流由局部环境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为局地环流。

包括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地方性风。

滨海地区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这就是海陆风环流。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晚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称为焚风。

26、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一)气团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一旦移动到新环境,就会改变其原有属性,获得新属性,这一过程称为气团变形。

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到时称为冷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到时称为暖气团。

(二)锋温度和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称为锋。

根据锋移到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可分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到的锋)、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到的锋)、准静止锋(很少移到或者移到速度非常缓慢的锋)、锢囚锋()。

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锋可分为冰洋锋(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之间的分界面)、极锋(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的分界面)、赤道锋(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三)气旋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将气旋分为温带气旋(即锋面气旋,一般活动于中纬度地区)和热带气旋(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具有暖心结构的气旋性涡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