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引导】《<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学习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5.1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新学期,高二的学生进入到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学习,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定位到《论语》,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的思想,探讨学校广场雕像后座的“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群天才扎堆出现: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在印度,有释迦牟尼;在以色列,有犹太先知;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是一个迄今人类都无法解释的现象。
人类在进化的历史中蹒跚了多少万年,为什么那么多重要的思想家都集中出现在这600年?在这一时期,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全都开始形成。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爆发,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突破,它奠定了整个人类文明的根基,成为此后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
这一时期,就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为后人所公认和推崇的“轴心时代”。
我国思想文化在经过此前千百年的沉积酝酿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迎来了大爆发。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思想大繁荣的轴心时代,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争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论语十二章》正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二.学习任务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论语》,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提升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知人论世《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文学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 了解《论语》十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掌握《论语》十二章的重点段落和经典语录;- 能够分析《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论语》第一章:学而《论语》第一章:学而- 阅读《学而》章节,了解孔子对研究的理解和态度;- 分析《学而》中的经典语录,如“学而时之,不亦说乎”等;- 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
2. 《论语》第四章:里仁《论语》第四章:里仁- 阅读《里仁》章节,理解孔子对仁爱的追求和内涵;- 分析《里仁》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探讨仁爱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实践。
3. 《论语》第七章:为政《论语》第七章:为政- 阅读《为政》章节,了解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 分析《为政》中的经典语录,如“君子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 探讨孔子的政治思想和对治国理政的建议。
4. 《论语》第九章:道《论语》第九章:道- 阅读《道》章节,理解孔子对道德和行为的要求;- 分析《道》中的经典语录,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
5. 《论语》第十章:公冶长《论语》第十章:公冶长- 阅读《公冶长》章节,了解孔子对修身养性的看法;- 分析《公冶长》中的经典语录,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 探讨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每章的内容进行小组互动,共同分析理解;- 阅读解析:引导学生紧密围绕经典语录,进行深度解析和思考;- 视听材料: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展示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四、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和思维深度等;-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写作或小组讨论报告等;- 测验考核:设置相关测验考题,检测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掌握程度。
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2019年新编)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中本课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主要思想。
2.通过学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复习学过的《论语》篇章导入(板书)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四、自学指导一(2 分钟)阅读资料中有关本课作者、作品的知识讲解,掌握相关文化常识。
自学指导二(8分钟)大声朗读前六章: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前六章文章内容。
2、概括前六章的主要观点。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自学展示一:了解作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精讲点拨一:《论语》思想: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自学展示二:主要观点:1、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3、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5、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6、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精讲点拨二:观点点拨:1、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来把握经典的内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那么,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预习检测1.作品简介《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一、课时:3课时二、教学目标: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2.难点:文言实词、虚词,课文翻译,对每章要点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①、政治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②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4)后世这样评价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3、《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同步学案 第2单元 论语十二则
《论语》十二则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一、预习新课《〈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二)作者简介:《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三)文言知识1、字音篑(kuì)譬(pì)2、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明智,聪明)3、古今异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今义:野,野外;史,历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
今义:一天)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
今义:事情)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4、一词多义①而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人而不仁(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②就就有道而正焉(动词,接近,靠近)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③重任重而道远(形容词,重大,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动词,重视,看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动词,重叠)卷我屋上三重茅(量词,层)添酒回灯重开宴(副词,再次,重新)④知知者不惑(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懂得)⑤复克已复礼为仁(动词,归复)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答复。
《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课题《论语十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本单元在内容编排上,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简要阐述了仁、义、礼等儒家核心思想,分析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能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课堂上除了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外,更应注重学生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刻把握。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想关文学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并掌握“敏”“就”“朝”“喻”等重点实词及“焉”“矣”“之”“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文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理解儒家思想“仁”“义”“礼”的基本内涵。
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孔子有关君子品德及修养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怀“仁”懂“礼”讲“义”的中国公民。
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竟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而《论语》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或许也可凭只言片语拨云见日,受益终身。
《论语》如高山巍峨,典美深奥;如谦谦君子,修己怀仁。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铺路搭桥,感君子之风,践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
5.1《论语》十二章导学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前测试(限时5分钟)高分 = 目标 + 积累课堂教学(35分钟)【思考7】研读第十章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③归:称赞,赞许④目:条目,细则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⑥事:实践,从事,做。
《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8】研读第四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君子于义喻”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二:问题探究1.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思考9】研读第六章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活动二:问题探究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三、深入思考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学案答案【思考5】研读第二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2. 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以回环往复的叠句造势,突出“仁”在礼乐中的重要性。
【思考6】研读第七章活动二:问题探究1.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戮力奋斗。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 学案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二、预习检测1.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2。
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
熟读选文.三、课堂导学(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文本探究1。
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2。
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三)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四、课后巩固(一)基础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贫而无谄.谄:如工如磋.磋:其.斯之谓与其:其斯.之谓与斯:始可与言.《诗》已矣言:告诸.往而知来者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不以其道.得之道:不处.也处:恶乎..成名恶乎:造次..必于是造次:颠沛..必于是颠沛:颠沛必于是.是:君子喻.于义喻:从者病.病:莫能兴.兴:君子固.穷固:小人穷斯.滥矣斯:君子求诸己诸: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行:子亦有异闻.乎闻:又闻君子远.其子也远:《诗》可以兴.兴:可以观.观:可以群.群:可以怨.怨:2。
翻译下列语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阅读理解率真孔子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
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理解《论语》中出现的“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
3.以“君子”为轴,梳理各章中的内在关系,理解君子“义利观”和“内求外修”的内核。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君子的美好品格。
一、导入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预习检测1.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3.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君子为轴,内求外修“君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君子”是孔子想要通过教育培养的目标。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五、学习提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六、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七、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古代诗文阅读五看”为主线,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风格。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 把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今天一起学习他的《<论语>十二章》。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先为宋国贵族,至孔子时家道已经衰落。
年轻时,曾经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官。
中年以后,主要时间都用来整理诗书礼乐,授徒讲学。
一度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
因不满季桓子的所作所为,遂周游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共历十四年,皆不被重用。
最后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教育弟子,直到去世。
孔子是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宣扬仁政。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他曾经整理过《诗》《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现存《论语》一书,主要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理解选文的思想观点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4.文化传承与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翻译: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思考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礼与乐——制度文明仁——内心的道德规范,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反映人们的仁德。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与乐——外在表现仁——礼乐的核心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翻译: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论语》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思想的时代意义、现实挑战以及可能的实践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论语》的理解和认识。
课后作业
1.阅读作业:请学生课后阅读《论语》中未涉及章节,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深入理解,并撰写300字以上的阅读感悟。
2.研究作业:选取《论语》中的任意一个道德教育思想,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探究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研究报告。
题型一:文本分析
题目:《论语·学而篇》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论语》章节进行分析,如“学而篇”、“为政篇”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论语》的智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章节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论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论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题型五:创意写作
题目:结合《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创作一个短故事,讲述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
答案:小明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难题,他一开始不知道如何解决,但他没有放弃,而是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小明逐渐明白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他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并勇敢地面对和解决,最终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智慧。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XXX说:“看到贤人就要向他们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解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优秀的人时,应该向他们研究,争取变得更好。
而当我们看到不好的事情或人时,应该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从而改正自己。
XXX说:“也许是‘恕’吧?不要给别人加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
”(来自《论语》第十二章)XXX说:“为什么你们不研究《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感,可以观察政治和风俗,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学会讽刺时政的方法。
你们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和君上,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来自《论语·阳货》)仁是重要的责任,没有仁怎么能称之为礼和乐呢?没有仁怎么能称之为礼和乐呢?(来自《论语·八佾》)XXX说:“士无论何时都必须要有弘毅的品质,因为任务重大,道路遥远。
把XXX当做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死后才能放下,这不是更遥远吗?”(来自《论语·泰伯》)XXX说:“有知识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
”(来自《论语·子罕》)XXX问XXX什么是仁。
XXX说:“克己复礼就是仁。
只要一天克制自己,恢复礼仪,整个世界都会变得有仁德。
实践仁德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责任。
”XXX问:“请问如何实践?”XXX说:“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看,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听,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说,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做。
”XXX说:“虽然我不聪明,但我会按照您的话去实践。
”(来自《论语·颜渊》)君子要注重本质,只有本质稳固,道路才会通畅。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德的基础。
(来自《论语·学而》)仁是多么遥远啊!我渴望仁德,仁德就在我心中。
(来自《论语·述而》)XXX问XXX什么是仁。
XXX说:“出门在外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典一样严肃。
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文意,理解各章所表达的要旨。
二、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及教育思想等。
2.借助工具书,通读选文,标注字音,解释生词。
3.熟读选文。
三、课堂导学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
(二)基础知识:解释重要的词语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人而.不仁,如礼何
...
3、朝.闻道
4、君子喻.于义
5、见贤.思齐焉.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
7、士不可以不弘毅
..
8、虽覆.一篑
9、知.者不惑
10、克.己复礼为仁;请事.斯语矣
11、其.恕乎
12、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明确:各章内容要点: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
四、君子重义而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
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2、名句填写巩固
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
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
明确: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三)、本文选取十二章,归纳一下共几个内容。
明确:①政治主张:仁和礼的关系:2、6、7、10、11
②道德修养:1、3、4、5、6、7、8、9
③教育原则:12
4、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我们在现代社会,应该怎样看待“仁”“礼”?
明确:
①“仁”的基本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阳货》)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路》)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总结: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蕴含孕育各种美德的总德。
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②“仁”和“礼”的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总结: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把“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人的德性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是蕴含、孕育各种美德的总德。
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