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矛盾。

-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者,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时代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知识点(详细版)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反映的结果- 世界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运动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上的变革是阶级斗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 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 强调剩余价值理论和劳动力价值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产权制度和计划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社会制度- 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共同拥有生产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是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领(简略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并结合了中国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参考资料:(此处省略参考资料列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观点。

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科学性,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发展构成的,强调矛盾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剩余价值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制度的核心,并分析了剥削的本质。

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之一,旨在消灭剥削,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3.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革命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景: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段,共产主义是最终要实现的理想社会形态。

5.人民民主专政和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指出无产阶级通过工农联盟领导的国家机器来对抗资产阶级的破坏;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原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发展,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主义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党的建设和帝国主义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原因)1)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3)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收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1)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5、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6、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主体客体化: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
客体主体化:是客体从客观现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4.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媒介;
五、认识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将其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3.人们认识一定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1、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
2、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3、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3、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具体包括:
①控制方法②信息方法③系统方法④模型方法⑤理想化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该概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内涵、历史背景、科学性、指导思想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四个方面。

2. 哲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 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等内容。

4.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基础,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方面的内容。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背景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等。

2. 马克思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包括中国社会经济形态的特点和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背景等。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运用,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等。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对社会、历史和经济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准确预测。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应用。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思想1.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众多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意味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而后有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

意识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例如,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就会引发社会变革,从而产生新的社会意识。

同时,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意识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都遵循着物质的规律。

从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诞生,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到宏观物体的变化,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基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

三、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而旧事物则由于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最终会被淘汰。

比如,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这使得人们的交流、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相互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模式。

四、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详细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最新)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程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是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是1848年《宣言》的发表。

6.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同时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8.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征是: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②鲜明的政治立场;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④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常考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万物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一切活动两大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1.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以及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分析方法。

2. 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和经验的观察、实证和验证来揭示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剩余价值理论,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除去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下的部分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占有。

2.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

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史观,认为思维和意识的产生都是在物质基础上的。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1.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以阶级斗争理论为基础,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变革的源泉。

2. 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1. 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2.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消除阶级和剥削,实现全民共同拥有和管理社会财富。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要点概括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物质世界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核心思想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要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对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观点,强调人类社会存在决定人类社会意识的观点。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的,并且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实现的。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社会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规律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并且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

四、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根本矛盾是阶级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它认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然结果,而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手段。

五、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它强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六、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列宁主义的发展时期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应用都得到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以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知识要点的概括。

当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详细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研究论文,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过程,这种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这是由于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造成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新的社会制度将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变革的根源。

四、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利润。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通过国家的计划和管理来调节经济和社会关系。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理想目标,它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社会,实现了人类的全面自由和平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重要内容。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问题、认识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知识框架梳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它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社会转型规律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及其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作用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实践与认识、实践与改造的关系- 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意义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及其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危机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经济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和阶段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 实践论和认识论- 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认识论: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性标准2. 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历史的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 实践认识论和辩证法思维方法- 实践认识论: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辩证法思维方法: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和发展方向2.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党的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3.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探索-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4.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原因)1)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3)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的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自觉接收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指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1)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3)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4)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3)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4)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7、如何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1)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4、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6、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7、社会的物质性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9、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都不能孤立存在,且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4)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10、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约等于辩证法的五对范畴)1)原因与结果2)现象与本质3)内容与形式4)必然性与偶然性5)现实性与可能性11、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的同一性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3、矛盾的斗争性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双方力量的变化。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斗争统一体向另一种斗争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4)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6、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7、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需要哪些能力1)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大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退、开拓创新的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实践主体的三种基本形态1)个体主体2)群体主体3)人类主体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1)物质生产实践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不但具有再现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思维再现。

6、能动反映论能动反映有两个主要特性: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

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否认反应的募写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的前提,就会把创造变成主观随意的创造,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如果把反映完全等同于摹写,忽视反映的创造性,就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

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7、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8、从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3)必须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从认识到实践1)由认识向实践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确定实践目的、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进行中间实验、运用实践的科学方法等。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10、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1、真理的客观性1)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2)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第三章1、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跟社会意识有关的一堆划分1)根据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意识形式又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4)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非意识形态。

5)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是意识形态。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条件的主观反映。

3)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4)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