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论毅力》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3)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坚定的毅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目标;(2)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3)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论毅力》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2.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论毅力》的文本;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资料或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毅力的重要性。

可以引用一些名人的名言或事例,如爱迪生、居里夫人等,来说明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论毅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让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通过举例和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学会如何运用举例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个例子或论证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 探究学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或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高中语文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高中语文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高中语文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2019.09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仓库少内,便事左右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固其根本固:使……牢固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担当C居域中之大大:地域广泛 D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3,下列加点词与“虽董之以严刑”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尔安敢轻吾射。

C.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6,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产生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低下,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个比喻隐藏了本体,(1)请指出来。

(2)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9,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高一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

高一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

高一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
【摘要】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供大家参考!
高一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
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
1. 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
3. 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
4.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内容概要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 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梁启超《论毅
力》课堂练习卷
试卷设计李寿锋
(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文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主动学习,加深对作品内容和论说方法的理解掌握。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变法维新派康有为的学生。

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与康有力一致,号称“康梁”。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维新,宣传立宪保皇,抨击专制主义,提倡民权。

在文学方面,把散文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最早。

高中 19 论毅力节选优化训练 必修2 试题(共14页)

高中 19 论毅力节选优化训练 必修2 试题(共14页)

19 论毅力(yìlì)(节选)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迭.乘( ) 未成一篑.( ) 庸讵.( ) 蹇.于遭逢( )答案:dié kuì jù jiǎn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1)要.其何以成何以败〔〕(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3)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答案:(1)要领,引申为总结 (2)突然 (3)只是 (4)规律3.请选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 )以为..弱者,乘一时之意气..天下事固易易也 B.其次平地..再.挫而退答案:A解析:A项“以为〞为“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用法一样。

B项的“次〞是修饰后面的“弱〞的,和“其〞不是一个词。

C项的“平〞是动词,为“平整〞的意思。

D项的“再〞是“第二次〞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再〞为“再一次〞的意思。

4.填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______________家、学者。

字卓如,号______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新会人。

后来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进运动的宣传家。

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当时的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明晰。

其作品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dáàn):政治任公饮冰室主人 ?少年中国说? ?饮冰室合集?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请选出以下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一样的一项( )答案:A解析:A项的两个“然〞用法一样,都是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

B项的前一“固〞为“本来〞的意思,后一“固〞为“一定〞的意思。

C项的前一“及〞为动词,到,后一“及〞为介词,等到。

D项的前一“假设〞为“比得上〞的意思,后一“假设〞为“比方〞的意思。

2.请选出对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①②一样,③④也一样B.①②一样,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一样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答案:D解析(jiě xī):①中的“以〞相当于“而〞,表顺接。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毅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散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毅力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领会作者如何运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2. 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体会毅力的价值。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高中语文教材《论毅力》2. 相关资料:关于毅力的名言、故事等3.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阅读课文1. 引入话题:谈谈你对毅力的理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毅力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观点。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

3. 学生讨论:课文如何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体会毅力价值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毅力成就的人物故事。

2. 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如何凭借毅力取得成功。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应用课文观点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在生活中发挥毅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小组成果。

3. 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第五课时: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3.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毅力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毅力的意义和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5. 分享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文言文(1)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文言文(1)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2第四单元文言文(1)第19课论毅力(节选)试题 2019.091,虚词用法:而宋荣子犹然笑之2,虚词用法: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3,虚词用法:辩乎荣辱之境4,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A斯是陋室 B礼乐不可斯须去追C有备斯可以无患矣 D何故至于斯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也?’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地,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7,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8,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论毅力》教案课程设计-2024鲜版

《论毅力》教案课程设计-2024鲜版
02
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信息,包括个 人经历、成就和所面临的挑战等,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
16
成功人士毅力品质表现分析
分析案例中成功人士所展现出的毅力 品质,如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持续 努力等。
探讨这些毅力品质在他们成功道路上的 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克服障 碍并取得成就。
2024/3/27
17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毅力的深刻理解和启示,如毅力的培养方法、毅力在应对挫折中 的作用等。
探讨如何将成功案例中的毅力品质借鉴到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提高学生的毅力 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024/3/27
18
05 学生自主阅读与分享
2024/3/27
19
阅读材料推荐及要求
2024/3/27
生活方面
帮助个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保持 乐观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途径,增强生活幸福感和满足 感。
14
案例分析:成功人士的毅力品
0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4/3/27
15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2024/3/27
0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人士案例, 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确 保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谢谢聆听
27
22
06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2024/3/27
23
课程知识点回顾与总结
毅力的定义与内涵
毅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 或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
追求目标的一种心理品质。
毅力的重要性
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 能够帮助个体在逆境中保持积极 的心态和行动,从而更有可能实
现目标。
毅力的培养方法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

论毅力教案论毅力教案课时数:一课时左右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在提出论点之后,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

2、学习本文分析事理的方法。

教学流程:1、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2、教师讲解课文,落实文言字词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3、学生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加深理解。

4、文章论述方法和本文分析事理的方法:论述结构:先总后分第一节:开篇从“成败”起笔,接着探究古今人事的成败的原因,提出设问,然后正面回答,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节:论述人生历程必有顺逆,事无大小必有阻力,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客观境遇顺逆-五种不同人对待阻力的'不同态度作类型分析)第三节:从顺逆之间可以转化,来论证毅力的重要。

(分析顺逆可以转化-批评“旁观者”的错误想法-以操舟为喻)第四节:引述孔孟的名言论证毅力的重要。

5、难点: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没有堆成,如果停止,我就此停止了;又好比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干,我就前进了。

”孟子也说:“要干事的人,就像掘井,掘到再深而没有挖到泉水,那仍然是一口废井。

”成败的道理,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分析:孔子语见《论语·子罕》。

这是孔子劝人进修德业的话。

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靠自己能坚持。

譬如筑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能完成,但我停止了,这是我自己要停止;如果自己不停止,也就能完成。

《尚书》中“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也是这个意思。

又譬如填土,虽只盖上一筐,也是前进了一步。

只要自己不断加土,也总能积少成多,最后达到成功。

这是孔子劝人做事做学问要坚持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的意思。

孟子的话见《孟子·尽心上》。

“九仞”是虚数,极言其深。

“弃井”,废弃了的井。

这句也是劝人做事要坚持到底的意思。

2024版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2024版粤教版《论毅力》教案

经历无数次失败
爱迪生பைடு நூலகம்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 数次失败,但他从未放弃,每次失败 后都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 方案。
创新精神
对社会的贡献
爱迪生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使得人们可以在夜晚拥有光明,极大 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不仅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材料作为灯 丝,还设计了新的电路和灯泡结构, 最终成功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论毅力》是梁启超所写的一篇政论文,写于1902年, 即变法维新运动失败之后。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是近代资 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
该文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 和对未来的期望。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 的中心思想和论证方法。
9
文本风格与特点
03
严谨的逻辑结构
文章从毅力的内涵、作用到培养方法,层 层递进,逻辑严密。
丰富的论证方法
运用举例、对比、因果分析等多种论证方 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平易近人的语言
文章语言平实易懂,贴近读者,便于读者 理解和接受。
2024/1/25
10
03
毅力概念及内涵探讨
2024/1/25
11
毅力定义及表现形式
2024/1/25
26
07
课程总结与反思
2024/1/25
27
回顾本次课程主要内容
毅力的定义和内涵
解释了毅力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毅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提高毅力。
2024/1/25
毅力与成功的关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论毅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论毅力(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毅力(节选)》学案粤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3.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4.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内容概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

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

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

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

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

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

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

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

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

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

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

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

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毅力的赞美,认识到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作者的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中较为深刻的哲理内涵。

(2)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指导学生的行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对毅力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语言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剖析文章的中心论点,阐述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5. 联系实际(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价值观树立: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评估学生对毅力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单元。

2. 参考资料:有关毅力方面的文章、故事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毅力的感悟文章。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毅力的文章或故事,分享阅读心得。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逍遥游》课堂练习卷.-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逍遥游》课堂练习卷.-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逍遥游》课堂练习卷.-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试卷设计李寿锋(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文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主动学习,加深理解作品内容的理解。

)【庄子和《庄子》简介】①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②《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③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题解】“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

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逍遥游》内容说明】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课本节选的是第一部分,为本篇的主体。

这部分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高中语文(论毅力)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论毅力)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2 学案

19 论毅力1 、课文解读。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梁启超(1873 —1929) ,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 4 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 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 岁中秀才,17 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1890 年,粱启超17 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师从康有为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 年 6 月,梁启超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

7 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于次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粱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 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史称“公车上书”。

这年7 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8 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6 年8 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任总撰述,发表了《变法通议》等重要论著,还积极编辑出版《西政丛书》。

1897 年,梁启超应邀前去长沙,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创办《湘学报》,积极鼓吹和推动维新运动,培养新型人才。

1898 年,梁启超奉调入京,同康有为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变法维新运动”,协助光绪皇帝实行新政。

在1898 年 6 月11 日至9 月21 日共103 天里,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致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来源,真可谓全出我辈。

”在后党的反扑下,戊戌变法遭到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避难。

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在1898 年至1903 年 5 年之间,梁启超在以上刊物上共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思想,深刻地批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

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高质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毅力教案4粤教版高质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四课论毅力(梁启超)一. 教学目标:.学生朗诵、熟读、根据注解理解课文。

.掌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

.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充分认识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点:.把握梁启超提出《论毅力》的创作初衷。

.掌握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 教学难点: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孔子和孟子之言。

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五. 学习要求:(一)语言知识: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二)文学知识:了解梁启超。

(三)课文阅读分析:.识记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并说明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说明其含义。

六. 课时安排:课时七.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有一个成语是“一暴十寒”。

我先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

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很昏庸,做事没有原则。

孟子就不客气地批评他说:“你也太不明智了,天下即使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太阳下晒一天,再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能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短的,王即使有一点行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假如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

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它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努力,另一个却老是担心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习,成绩却相差很远。

这和他们的智力没有关系,而是两个人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后来人常用“一暴十寒”来说明做事学习不专心,没有恒心毅力。

那么说道“毅力”,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梁启超是如何看待它的。

一.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岁中秀才,岁即年中举人,有“神童”之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毅力(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

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

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一、简介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

梁启超自幼多学,据说六岁时读完四书五经,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两人号称“康梁”,早年鼓吹变法维新,是维新的中心人物。

变法失败后留亡日本,一方面办报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方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1912年9月回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各国游历,并写下《欧游心影录》。

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等职。

晚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出版过多种学术专著。

文学创作上以政治,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

写于1902年,即变法第四年。

变法失败后,志士同仁,损失惨重,环境险恶,在这种逆境下,梁启超想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成功经验——毅力,以此为突破口,证明只有凭着坚韧的毅力,才能征服逆境,实现人生的追求,以此激励在变法之后处于逆境的同志。

三、分析内容:全文共二段一(第1段):提出全文中点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二(第2段)论证论点:第一层:1、人生历程都有逆顺,论证阻力是无法回避的。

粤教版高一语文论毅力教学计划范文精选

粤教版高一语文论毅力教学计划范文精选

粤教版高一语文论毅力教学计划范文精选
论毅力节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下面是高一语文论毅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辨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文中正反对举的说理方法;
3、锻炼毅力,成为意志力坚强的人。

教学重、难点:
说理方法及中心的把握。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近代政治家、学者梁启超先生语重心长的话。

他把振兴国家的重任寄托在少年身上,还为此写了很多劝戒文章。

这节课学习他的《论毅力》,会得到很多启示。

《论毅力》教案精选三篇

《论毅力》教案精选三篇

《论毅力》教案《论毅力》教案「篇一」锁玉学习目标与方法指导1.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熟读全文,复述文章内容3.掌握本文主要的论证手法4.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内容概要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多学,•据说6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后奉康有为为师,习经世致用之学。

后变法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

他一方面办报刊宣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方面努力于对西文社会科学的介绍和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中华民国建立后,梁启超于1912年9月由日本返国,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英、法、比、荷、瑞、意、德等国的20多个名城,并写下了《欧游心影录》。

回国后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并在全国各地巡加讲学。

相继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

此外,他在文学革命中也颇有建树。

对于诗歌及小说的创作,都提出了可贵的见解。

他在文学创作上也多有尝试。

写过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以政论、传记、杂文的成就最高。

他的“新文体”,对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

文章特色:《论毅力》提出了“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观点,激人斗志,发人警醒。

文章起势突兀,开门见山。

论证过程中,先以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入手,阐明逆境与顺境相间以迭,而逆境居十六七,而顺境居十三四。

这就明确了毅力的重要。

因为要克服逆境,非有毅力不可。

再从事情无论大小,必有十次乃至数十次的阻力,进一步阐明要克服阻力,也非有毅力不可。

由于这些体验是大多数读者所共有的,因而作者的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

而后,作者又举出志力薄弱者,志力稍强者,在挫折面前的种种表现,进而阐明“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这是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下面一段,作者变换角度,从挫而不退说起。

辩证地阐明了进与顺的关系。

为了论证的深入,作者又于“蹇”与“幸”的对比中,得出“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为了更好地教授和学习,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的高一语文教师于近日编写了一份课堂练习卷。

卷子的主题是《林觉民·与妻书》,内容涵盖了文本的核心思想、写作风格、文学价值等方面。

以下是本人对该练习卷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首先,我认为这份练习卷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林觉民的创作理念和写作风格。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和意蕴。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学生们首先需要进行文本的全面阅读,帮助他们轻松掌握文章的基本信息。

为此,我设计了有趣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重点,并通过练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部分:文本分析文本分析是本次教学中的重点部分。

我认为,只有通过细致的分析,学生们才能更深刻地领会林觉民的创作理念和艺术特点。

为此,我在练习卷中设置了很多分析问题,例如:1. 文本以什么样的心态与语气,描绘了作为一名医生的林觉民?2. 林觉民此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3. 为什么林觉民在文中所写的文字,显得十分真挚和坦诚?我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通过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第三部分:文学价值除了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思想蕴含,我还将讨论林觉民的文学价值,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位著名作家的创作世界。

我会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林觉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是如何通过本文表达他的文学情怀的。

1. 林觉民的文学生涯是怎样的?2. 文本中的写作风格与林觉民既往作品相比有何不同?3. 林觉民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何的贡献?最后,我计划在课堂上设置答案解析环节,辅导学生相互交流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林觉民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教学教案-高三语文
教案
试卷设计李寿锋
(说明:本试卷为课堂练习之用,强调文言文字词意义和用法的巩固掌握,强调文言句式的辨析掌握,试图以试卷样式激发学生学习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使学习更深入有更好的效果。

同时,试卷上设立“文学卡片”、“资料采撷”“拓宽视野”“文言翻译信达雅”等栏目,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主动学习,加深对作品内容和论说方法的理解掌握。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称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变法维新派康有为的学生。

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与康有力一致,号称“康梁”。

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维新,宣传立宪保皇,抨击专制主义,提倡民权。

在文学方面,把散文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最早评价和创作小说的人。

他论著甚丰,变法前主办《时务报》,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主要著作是《饮冰室合集》。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证论文,做为变法维新当时新文体的代表作家,梁启超自己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上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议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以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致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

他的议论文写得平意流畅,清晰自然,气势恢宏。

梁启超《论毅力》课堂练习卷
(课堂或自修45分钟完成)
解释重点字词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译文
【句式和句间关系】
1、(省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段落内容概括答案:】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今中外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毅力,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开头起笔就旗帜鲜明运用正反对照的手法突出要阐明的中心论点以此统领全文。

【参考译文】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成功和失败的事情经验教训是如此之多,而情况和途径之不同又是那样纷芸复杂,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失之就失败。

解释重点字词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句间关系?)。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句间关系?)。

译文
【句式和句间关系】
1、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句间关系?)。

2、非至强之人,未能善于其终者也(句间关系?)
【段落内容概括答案:】
第二段从人生历程的一般规律,人生有顺境有逆境,事情不分大小都有阻力,从人生历史的一般规律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说明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这段首先从纵向的方面来说明一个规律,人生历程,顺逆相间,人的一生大抵说来,大概是逆境居十分之六七,顺境只居十分之三四,而且每件事情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的阻力,这就为中心论点提供了理论根据。

既然人人都要遇到逆境和阻力,所以就必须要有毅力。

然后又从横的方面来分析人们对待逆境和阻力的不同态度,作者论说了四种人,有“志力薄弱之士”,“次强者”,“稍强者”,“更稍强者”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对待逆境和阻力的态度不同,他们都是“非至强者”,只有至强的人才能善终。

这就用分析论证了毅力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人生的历程,大致不顺利的境遇占十分之六七,顺利的境遇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间隔着交替而来的,不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一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意志和能力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容易很容易的,等到很快尝试到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勇气;那些意志能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也越多,要不退缩也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不能善始善终把事情进行到底的。

解释重点字词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句间关系?)。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句式?)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句间关系?)。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译文
【句式和句间关系】
1、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句间关系?)。

2、故所就不彼若(句式?)也
3、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句间关系?)。

【段落内容概括答案:】
第三段从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论证毅力的重要性。

第一,作者认为小逆之后会向小顺转化,大逆之后会向大顺转化,而关键是要有毅力去克服困难。

批评看见人家成功就认为是幸运儿的错误态度。

从而得出结论顺、逆、幸、蹇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决定成败的关键就看是否有毅力。

第二,作者又以操舟为比喻,操舟都会碰到顺逆两种情况,遇到逆境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艰苦忍耐之力,冒其逆突过;一种是遇逆而返,终不达彼岸。

对比之下,进一步说明要使逆境转为顺境关键在毅力,有毅力者可使逆境转为顺境。

【参考译文】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不顺利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利,大的不不顺利之后必定有大的顺利。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随之便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幸运儿,老天爷特别宠爱他,又认为我是倒霉,所以成就比不上他。

这种人怎么能知道所谓“倒霉”,“幸运”,他与我都是相同的,而能不能征服,这个“倒霉”利用这个“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