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最佳选择题
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
③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④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
A.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 ④
[破译思路]
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因果关系,题干内容是“果”,题肢是此“果”的多个原因,即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的原因。“科教”为什么能够“兴国”?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必须通过人和物才能表现出来,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所以选项① ②④都是正确的,③项与题干讲的“科教兴国”树立科技意识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
[解题反思]
该题是一道因果关系的组合式的选择题。当年抽样统计结果:难度为0.5。漏选② “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或④ “实验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体”的考生分别占20.9%和18.4%。可见,理解②和④是正确选择此题的关键。题干设计的背景材料联系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问题是要考生反过来理解“青年学生树立科技意识”究竟是因为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即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人,才能发挥出来。它启示我们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把知识扩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怎样决定认识?认识又通过什么,怎样对实践起反作用?所有这些都必须全面把握。如果只知表面,不深入扩展,就会造成知识的缺陷,难以适应当今高考的要求。
⒉ 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了我们的启示是
A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 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
[解题反思]
该题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定的难度,也有较高的区分度。难度为0.35。该题有两个特点,其一,题干没有严格的“限制”,“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这里的“启示”是指我们感到的。在题肢中的选择范围较大。其二,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所给的大多数选项观点本身都是正确的,又都与题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关系。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答题时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千万不要草率了事。第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双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无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能准确地把握它。关于认识的过程发展问题要注意。人类的每个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首先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思考,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同时,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的结束,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向深度,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⒊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破译思路]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它对实践以错导的作用,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
[解题反思]
根据试卷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四分之一的考生选择是错误的。反映出这部分考生在哲学的学习中存在着一是基础知识薄弱,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解能力。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注意加强训练。善于捕捉社会最新信息。把材料带进课堂,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去提高分析能力,切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
⒋“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因此,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解题反思]
高考政治试题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并非意味着削弱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要求。恰恰相反,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高考命题时,还特别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大部分,这四部分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前三部分联系更紧密。我们讲唯物是辨证的唯物,我们的辨证法是唯物的辨证法,我们讲认识论是辨证唯物的认识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从三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全盘考虑,学习时融会贯通。
⒌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破译思路]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的认识,要求学生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解题反思]
此题立意新颖,选项设计巧妙,难度较大。许多考生选了A项。究其原因是没有审清题意。把苏东坡的错误简单化。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必须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认识论的各个知识点研究的对象,说明什么问题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全面的把握。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发展和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等知识要通盘把握。切忌蜻蜓点水,只知其一。第二,这个知识点高考试题已经考过多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不定项选择题
⒈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