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浅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浅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作者:胡晓辉来源:《山西农经》2018年第08期摘要:目前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是大而全,但要实现制造强国的转变,却面临着工业设计能力不足这一最大瓶颈。
针对中国制造所面临的瓶颈,有三点解决办法: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重视人才;减少国家干预,提倡自由竞争。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大国;制造强国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11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424 文献标志码:A1 中国制造现状分析1.1 中国制造的巨大优势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上升为世界第一,其中有220种工业产品产量份额居世界第一位。
联合国把工业产业分成了39个大类,191个中型分类和525个小类,其报告显示中国拥有所有的工业产业分类。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拥有着世界其它任何国家所没有的优势:工业产值巨大,工业种类齐全。
遂将其概括为:大而全。
相较于中国,美、德、日这三大传统工业制造强国的特点为:小而精。
即这三国的年工业总产值虽不及中国庞大,工业种类也不及中国齐全,但在他们从事的部分制造产业中却保持着领先地位。
以表中14个高端制造业为例,液晶面板、高铁产业、锂电池产业和民用造船4个产业在美国国内几乎不存在;卫星导航、互联网、航空发动机等8个产业在德国几乎不存在;卫星导航、民航客机、通讯设备等8个产业在日本也几乎不存在。
相反,中国拥有以上14个高端制造产业,但在民航客机、航空发动机等领域仍然具有一定差距。
1.2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历史机遇分析——以美国为例研究美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三个重要历史节点: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占世界份额为1.80%,居世界第四;到了1890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份额达到15.80%,上升到世界第一位,此时美国制造业的特点也可概括为大而全;30年后的1920年,美国实现了由大而全到大而强的转变。
美国实现制造强国的转变,有三大关键点。
机械制造论文---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谈及中国是制造大国还是制造强国,或许会有许多人认为我国早已从制造大国晋级为制造强国,其实不然。
我国虽然近几十年飞速发展,但依然不能称之为制造强国,只能称为制造大国。
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
30多年来,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维持在40%以上。
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
20世纪兴起的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学技术等高新技术无一不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
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诸如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国际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科学仪器、生物反应器、医疗仪器、核电站、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并由此形成了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企业与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乃至人们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变化。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现代化和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就无从谈起。
制造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石。
所以,要看我国到底是制造大国还是制造强国,显然得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制造业又与我现阶段所学的机械技术紧密相联,那么我国现阶段制造业水平到底如何呢。
中国机械制造业主要是194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和制造业的进步分不开的。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已经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
当今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
2008年以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21.22%,而美国为18.41%,日本为10.88%,德国为5.88%。
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
制造大国
中国制造
制造强国
中国创造 中国创造
主旋律:产品和产业构造晋级 根底:进步人力资源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高程度运用
人力资源对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性
人 力 资 源
强
大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开展的生命线
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立,是制造业增 强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壁垒、提升技 术改造才能的战略举措,是构建制造 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的 内在要求
如何从制造业大国 到制造业强国
分析思路导读
现状
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特点及所处大环境的变化
转型 出路
通过我国与世界制造业强国人力资源现状的比 照,明确人力资源对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性
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我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到制产品产量已列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 但我国制造业总体程度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的低端, 创新才能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大型跨国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 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制造业强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把保存和训练员工当作大事 制造业第一强国
特殊聘用制缓解技工短缺 鼓励技术进步
现场消费率世界第一
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虽数量大、本钱低,但高程度人 才匮乏且构造不合理
•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
•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 仅居世界第59位
•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本科、专科、高中、初中级以下学历 的人员分别占:0.7%、8%、15.7%、33.6%和42%
占全球制造业总值的15.6% 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 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 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占全国GDP的1/3,工业的80%
中国为什么还不是制造强国
为什么中国还不是制造强国?保定向阳航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李昶自改革开改以来,我国制造业突飞猛进,工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连续二十多年雄居世界第一,至2007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
现在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
那么,有人就据此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是制造强国了!”但是多数专家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权威的观点是: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为什么我国还称不上制造强国呢?笔者认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工业落后、管理水平低下”是最主要的3个原因。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久前,笔者走访了国内几家较大型的企业,其中也包括军工企业。
现在最让这些企业头痛的事情,不是市场问题,而是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这个问题在军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反映尤为突出。
企业所提到的“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是指掌握着核心技术或者有能力获取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
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直接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但“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深入的基础研究,持续的技术探索,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缺乏核心技术是多数中国企业的“共性”问题,也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60%,而发达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都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
目前的一些高科技领域,比如信息技术、汽车家电、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端的核心技术,基本上都被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所掌控。
造成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虽然中国有着辉煌的古代科技文明,但在近代科技文明的“赛跑”之中,被欧美等发达国家远远的甩到了后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逐渐地缩小了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总体上讲,我国科技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仍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使我国的“自主创新”失去了支撑,前沿科技发展总是“落后一步”。
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者:朱世深来源:《经营者》 2018年第19期摘要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制造国,虽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至今还没有几个世界级品牌,这与我国这样一个制造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以外,企业自身品牌意识薄弱,对品牌本质、品牌定位、品牌管理与维护等深层次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是导致企业品牌定位不准,品牌管理及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做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相应对策,以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观,确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促使企业实现由生产产品向铸造品牌的转变。
关键词品牌品牌价值品牌定位品牌建设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许多产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并已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然而,我国的生产总量虽是世界之最,却只是数量规模上的大,而不是质量品牌上的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这抓住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许多产业因没有我们的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行业的最高利润被外国企业所获取。
就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来说,这样的现象尤为突出。
一件衬衫给外企加工只挣几元钱,而人家贴上自己的牌子就能卖到一两百美元。
全世界每7件服装中就有1件是中国企业生产的,然而至今我们却没有一个世界级的服装品牌,这与我们这样一个纺织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为什么我们能生产出占世界1/7的服装,却不能拥有一个世界级品牌?为什么我们已是产品超级大国却仍然是品牌小国?一、品牌缺失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机制和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品牌成长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在短缺经济中,品牌成长受到来自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制约。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奉行的是产品生产观念,只要生产出产品不愁卖不出去,质量和品牌不用放在重要位置。
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分析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的原因学院理工学院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年级2010级学号2010115061姓名杨思宇指导教师刘峰成绩2013年10 月16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1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现状 (2)1.1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2)1.2中国汽车工业现状 (2)2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特点 (3)2.1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私人轿车增多 (3)2.2汽车工业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 (3)2.3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 (4)2.4自主创新品牌的发展 (4)3中国汽车与汽车强国之间的差距 (5)3.1汽车整车出口量低 (5)3.2缺乏自主研发能力 (5)3.3缺乏汽车核心技术研发 (7)3.4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成熟 (7)3.5影响中国汽车产业中长期消费的外部资源环境仍然矛盾突出 (8)4中国怎样才能从汽车大国发展成汽车强国 (9)4.1明确建设世界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 (9)4.2构建与汽车产业强国目标相适应的国家汽车产业全面创新发展战略 (10)4.3构建适合中国未来能源条件的中国独有的汽车技术发展战略 (10)4.4政府加大对汽车产业的支持 (10)4.5实施有利于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的政府推动的市场战略 (11)4.5.1创建有利于中国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的本土市场环境 (11)4.5.2创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际市场环境 (12)4.6建立中国国有汽车的自主创新考核机制 (13)4.7形成官产学结合的国家产业战略创新推进机制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分析我国是汽车大国而不是汽车强国的原因摘要:汽车大国,它是指汽车的使用量和保有量基数大于其他国家;而汽车强国,是指包括生产设计在内的生产资料远强于其他国家。
近几年,我国汽车消费占全球汽车消费的比例逐年稳步上升,我国汽车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
汽车产销规模逐年大幅增长,至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摘要:2010年,中国成为第一制造大国,夺回了丢掉长达160年之久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宝座。
目前已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的制造业国家,许多产品缺少核心技术,高端设备和关键的芯片。
由于这些国家掌握着核心技术,从而掌握着标注制定的话语权和整体设计的主动权,中国制造业产业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自主创新不足、品牌效应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等问题。
所以所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品牌效应、科技一、产业结构失衡(1)我国制造业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化解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主要发展种植业、林牧业、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传统工业模式下,虽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开发和使用,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必须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坏境相协调。
最近几年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了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现在建筑行业发展逐渐放慢了脚步,钢材价格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囤积了大量钢材,造成了目前钢材产能过剩的困局,这只是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一个缩影。
产能过剩导致中国制造业在和其他国家竞争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缓解当前各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2)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产业链的“6+1”模式,中国长期以来,都处在最低端的制造业即“1”,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都掌握在一些发达国家手里,中国难以在这样的产业链模式下,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
服务型制造作业为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对我国创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不可分,从小宗产品甚至大中型生产制造,“MADEINCHINA”在全球的行业中出现更为频繁,为全球孰知。
中国现阶段可谓是制造大国,并没做到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大”则是核心价值;制造强国“强”则是核心价值,二者二字区别,结论各有不同。
“制造大国”注重生产主力,产品品种,产品数量。
“制造强国”则注重科技进步,新式发展趋势。
制造强国不仅仅是对我国加工制造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国际地位的肯定,对国际竞争力的认可。
针对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公司占绝大部分的一个国家,在成为制造强国的过程当中,亟需解决问题也更多。
对中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流程的科学研究,在困难中吸收知识,学习和成长,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制造业一、绪论1、选题背景现如今中国当今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各式各样要求,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还在迅猛发展。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在迅猛发展,但他的实力却落后了美国、日本,排序世界第三。
据比较,美国的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其加工制造业在其国内所占比例并不是第一,在美国服务业占比80%。
制造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实力高低,制造业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根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国家实力表现,不管发展中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造业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制造业行动指南,坚持不懈走中国特点创新驱动发展路面,坚持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化,培育人才,提升加工制造业综合性水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
根据“三步走”完成制造强国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进到制造强国之中;第二步,2035年做到全球制造强国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创立一百年进到世界制造强国之中。
2、研究意义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根基,经济发展基础,对祖国可持续发展,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是我国提高整体实力,提高社会经济实力的重要环节。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而不强”,如何突围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而不强”,如何突围作者:燕玉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10期【摘要】当前,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制造强国的竞争热潮,我国的制造业依然表现为“大而不强”的特征,若要在新的国际环境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制造强国之路,这就要求把握好以下五大关系: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关系,宏观政策环境与制造强国战略的关系,经济结构调整与制造业竞争能力提升的关系,产能过剩与创新驱动的关系,以及“一带一路”跨境合作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
【关键词】制造强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本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等方面,而在价值竞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断向前推进,全球制造业都将迎来新的变革,我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制造强国之路,促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
国际新一轮制造强国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赶超发展当前,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制造强国的竞争热潮,参与其中的多数国家属于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并且经济实力也较强。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国集团(G20)的成员国是这一浪潮的参与主体,该集团的大部分国家的制造强国愿景都较明确。
此外,参与全球制造强国竞争的所有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占到全球经济总规模的七成以上。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国际新一轮制造强国间的竞争也将是信息空间的竞争。
率先完成工业化的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比较雄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这些发达国家积极探寻成本洼地,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投资热土。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它们都清晰地看到“后工业”并非“无工业”,全球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制造业来支撑,国家的竞争能力也充分表现在制造业实力上,做强制造业因而成为必然选择。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制造强国竞争中更加重视赶超发展,中国、东盟、印度等都展开了制造业的追赶行动。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
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主要是从产品数量和产业规模上来衡量中国的制造业;而衡量制造强国的标准,主要是看产品的核心竞争以及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从量和规模上来讲,确实在全球数一数二,但要说在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科技领域,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就相差更远,尤其是在航天航海、军工领域,美国凭借多年形成的先进人才引进机制优势,笼络了全球大量的尖端高科技人才,以至使他们的国防军工和航天航海技术都占领着世界的制高点。
虽然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吸取了国外优秀的成功经验,但我国在笼络全球尖端人才这个关键点上,还与美国等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未来中国能否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人才培养教育和吸引笼络人才上下攻夫,只有全社会同努力,从教育体系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到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制度完善配套做起,把我国建成一个能培养出人才,留得住人才的摇蓝,我们的国家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发达国家。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还是强国?
-8.2
1995
2987.59
32.2
1996
3541.86
18.6
1997
3971.30
12.1
1998
4109.02
3.5
1999
4332.01
5.4
2000
4835.85
11.6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265.22
8.9
5730.52
8.8
6638.31
15.8
7878.65
18.7
9386.13
19.1
9456.04
0.75
9655.53
2.1
9959.16
3.1
9051.36
-9.1
通过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我们知道,中国上一次成为世界最大生
产国是在1850年,当时中国长期的人口增长和技术优势即将结束。后 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成为工业产品的头号生产国,并占据了 这个位置近50年。1900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国,并保持 达110年之久。美国经济学家表示,中国重新夺回制造业产出桂冠,标 志着“经济史上一个500年的周期走到尽头”。
3、制造业利用外资长足发展,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 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 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4、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 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提 高。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则有关制造业的最新消息吧: 著名经济咨询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在2011年3月14日宣布, 按产出计算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增加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 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相比之下美国去年制造业产值增 加值仅为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仅为 19.4%,略高于美国的19.4%,这表明中国取代美国成全球最大制造 国。同时,2010年全世界制造业产出增加值为10.078万亿美元,比2009 年增长了9.7%。
形式与政策课后思考题
2015-2016学年形势与政策课思考题第二讲:国际格局与大国关系1.国际格局经历了哪几种演变类型?主要特征有哪些?2.举例分析为什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核心3.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支持国家的外交政策第四讲:中国周边环境与“一带一路”4.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5.如何理解“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6.“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7.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挑战?8.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带给大学生的发展机遇第五讲:新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20259.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10.我国制造业面临哪些新挑战?11.你认为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12.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六讲:当前经济形势分析13.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14.你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怎么看?15.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自于哪些方面?第七讲:当前反腐败形势与对策16. 如何正确认识人类面临的腐败问题?17.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的特点和成就?18.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自己清廉的人生之路?第九讲: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与机遇19.大数据有哪些特点?20.如何认识大数据?21.数据开放有哪些好处?开放数据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22.林纳斯定律(Linus’Law)是什么?23.你能想象几个大数据应用的例子吗?24.我们如何从一个数据弱国走向数据强国?第十讲:大国外交战略布局25.请简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过程。
26.请分析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的布局。
27.我国如何应对TPP对我国的影响。
28.举办G20峰会对中国,尤其是杭州,有哪些影响?。
论我国为什么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论我国为什么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尽管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但我们还没有成为制造强国。
那么,为什么中国更偏向于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全球制造业分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更加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分工合作的格局。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依靠其庞大的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承接了世界各地的订单,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要想成为制造强国,需要更多的专利技术、核心零部件、高附加值产品等,这需要在创新能力、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而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其次,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对成为制造强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着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种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中国制造面临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而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则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这些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三,制造强国需要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撑。
中国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劳动力技能结构不合理、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
要成为制造强国,需要有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虽然中国已经在加大教育投入和职业培训力度,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这也是制造强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最后,制造强国还需要更健全的制度保障。
强国不仅仅依靠雄厚的实力,还需要有健全的法治环境、公平的竞争机制和保护知识产权的体系。
尽管中国已经在推进法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制造强国需要在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保障。
综上所述,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为什么我国 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经典)
为何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德国大众公司高管马丁·波斯特说的:“多年以来,对于(时任奥迪生产线负责人)海尔曼·史渡比希说的那句评判‘你们(指中国)这里永远也造不了符合质量要求的好车’,中方至今不能释怀。
”为什么呢?我想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国制造缺乏一种匠人文化.什么是匠人文化,就是精益求精,不断求新的文化,就是坚持道德制造出优良的产品,以产品好为荣以产品坏为耻的文化.真正的制造业强国是德国和日本,他们存在一种匠人文化。
在德国,有的小企业生产简单的螺丝,有上百年历史。
在网上读到一篇介绍日本匠人文化的文章说:“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酝酿出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做得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
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产品、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
”反思中国,是没有匠人文化的,也许曾有匠人,但没有匠人文化,没有形成国民严谨执着的秉性。
反而中国制造业有一种功利的文化.其实对财富的追逐是没有错的,关键是我们急功近利,浮躁;由于只追求眼下利益,必然伴随不讲信用,不讲道德(制造假冒伪劣,生产有毒食品),不注重质量。
这也形成当下中国人在制造领域缺乏一种精神或品质,即做事精益求精,认真。
中国产品在俄罗斯、西班牙被焚烧,都和产品质量、仿造有关。
其次我国制造业在总体创新能力上可以说是很弱的.这里就拿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来说. 我国装备工业产品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绝大部分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或以贴牌生产为主的订单贸易。
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角度看,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基本上是低或中低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而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和产品则大多处于竞争劣势。
即使近几年出口增长较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出口份额高的产品主要也是计算机外部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和家用视听设备,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是技术密集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低端产品。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进口技术装备和元器件基础上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论我国为什么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论我国为什么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摘要:虽然中国制造业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中国制造在人们心里印着廉价、没有核心技术、大而不强的烙印。
目前中国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即到2025年步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时赶超德国、日本。
制造业作为工业的重中之重,人类千百年历史证明了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强国的兴衰,实践证明制造业是创新萌发的主要场所,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主要源泉,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制造制造强国正文目前,中国从重工业的生产和出口的总额来看,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全球上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我国并不是制造强国,只是简单加工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在世界化的经济中并不具有多大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总体上来说技术含量还是比较低。
制造业的强大将会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但中国目前还远非制造强国。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制造强国,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产量和结构,但我国制造业在除产量方面外均有所不足。
那么制造强国具备哪些特征呢?第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这反映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第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这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之间的密切合作,产业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第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这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第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体现了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然而中国目前除了满足第一条外,其余几条均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制约制造业水平的关键因素。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思考题第⼆讲:国际格局与⼤国关系1.国际格局经历了哪⼏种演变类型?主要特征有哪些?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超多强与多极化主要特征:(1)时代主题明朗化(2)世界格局多极化(3)经济趋于全球化(4)安全环境复杂化2.举例分析为什么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核⼼每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任何国家都不例外。
可以从俄罗斯和乌克兰,美国和伊拉克谈⽐较容易。
3.⼤学⽣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并⽀持国家的外交政策1、全⾯正确理解我国外交⽅针政策。
国家利益⾼于⼀切。
⼀切外交都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坚持中国外交原则⽴场:发挥⼤国应有作⽤。
外交策略要有利于国际⽃争。
2、国⼒壮⼤是强⼤外交的根本保证。
关键是要把⾃⼰建设得更强⼤。
稳定是压倒⼀切的。
改⾰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3、⼤学⽣应以实际⾏动⽀持国家的外交政策。
积极宣传我国的外交⽅针、政策。
对抗和合作都是为了争取国家利益。
冷静、理性处置国家政治⽣活中的涉外事件。
学好本领,做强⼤中国外交的栋梁之材。
第四讲:中国周边环境与“⼀带⼀路”4.如何理解“⼀带⼀路”战略的重要性?1.“⼀带⼀路”是新时期中国周边战略的重要依托2.“⼀带⼀路”是实施经济外交的新平台3.“⼀带⼀路”是新⼀轮全⽅位对外开放的重⼤举措4.“⼀带⼀路”将为推动全球贸易投资⾃由化提供⼀种新路径5.如何理解“⼀带⼀路”的基本内涵?“⼀带⼀路”的内涵:新型区域合作机制01“⼀带⼀路”以运输通道为纽带把众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0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的互联互通将成为“⼀带⼀路”的基础03 在“⼀带⼀路”框架内实施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是它的重要特征04 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将成为“⼀带⼀路”的⽬标6.“⼀带⼀路”建设⾯临哪些挑战?1、⼤国战略介⼊和博弈加⼤,对共建“⼀带⼀路”形成⼀定的牵制或掣肘。
2、部分国家政治局势不稳,对推动深化相互投资及产业合作带来较⼤的不确定性。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为何“大而不强”作者:燕玉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本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等方面,而在价值竞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随着科技革命、信息革命不断向前推进,全球制造业都将迎来新的变革,我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制造强国之路,促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
国际新一轮制造强国竞争日趋激烈,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赶超发展当前,全球掀起了新一轮制造强国的竞争热潮,参与其中的多数国家属于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国家,并且经济实力也较强。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国集团(G20)的成员国是这一浪潮的参与主体,该集团的大部分国家的制造强国愿景都较明确。
此外,参与全球制造强国竞争的所有国家的经济总规模占到全球经济总规模的七成以上。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国际新一轮制造强国间的竞争也将是信息空间的竞争。
率先完成工业化的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比较雄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这些发达国家积极探寻成本洼地,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投资热土。
虽然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它们都清晰地看到“后工业”并非“无工业”,全球经济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制造业来支撑,国家的竞争能力也充分表现在制造业实力上,做强制造业因而成为必然选择。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制造强国竞争中更加重视赶超发展,中国、东盟、印度等都展开了制造业的追赶行动。
一些发展中国家拥有传统制造业较为成熟、市场潜力较大、要素成本低、配套服务较为完善等优势,这为本国制造业的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本国成为跨国集团的新战略阵地提供便利条件。
我国制造业依然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成本偏高,研发水平低下虽然我国制造业在规模上居全球之首,但依然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从而使得中国制造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制造业产出效率整体偏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为何说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摘要:2010年,中国成为第一制造大国,夺回了丢掉长达160年之久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宝座。
目前已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的制造业国家,许多产品缺少核心技术,高端设备和关键的芯片。
由于这些国家掌握着核心技术,从而掌握着标注制定的话语权和整体设计的主动权,中国制造业产业仍面临着产业结构失衡、自主创新不足、品牌效应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等问题。
所以所我国目前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产业结构、自主创新、品牌效应、科技一、产业结构失衡(1)我国制造业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化解产能过剩我国制造业主要发展种植业、林牧业、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传统工业模式下,虽然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财富,但对资源环境不合理开发和使用,也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必须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坏境相协调。
最近几年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了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现在建筑行业发展逐渐放慢了脚步,钢材价格也随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囤积了大量钢材,造成了目前钢材产能过剩的困局,这只是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一个缩影。
产能过剩导致中国制造业在和其他国家竞争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缓解当前各个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
(2)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产业链的“6+1”模式,中国长期以来,都处在最低端的制造业即“1”,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都掌握在一些发达国家手里,中国难以在这样的产业链模式下,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
服务型制造作业为一种新的制造模式,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对我国创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国服务型制造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中国只有2%,由此可见中国的制造业难以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如果从工业生产和出口的总额来看,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中国并不是制造强国,她做的还是技术含量极其低下的工作,只能算议价制造工厂,在世界化的经济中并不具有多大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发展是很迅速的,但是,总体来说技术含量还是较低的,个别集数世界领先,但是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制造业强盛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中国还远非制造强国。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
但是,我国在各个方面总会有不足。
从数量上看,经济咨询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将于2011年3月14日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透露了这一变化。
报告估计,去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
但是,从质量上看,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
很显然,处于低端水平、低附加值阶段的中国制造业,起国际竞争力除了劳动成本、资源消耗和影响环境之外,并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市场经济的绝大部分是压榨劳工得来的。
由于大多数的产业,真正的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我们的企业只能分配到极低的利润,导致中上游的企业拼命的压榨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让下游的供应企业得不到长足发展,从而不能建立起强大的供应体系,这也是整个产业的供应体系不能密切互动的根本之所在。
从产量上看,中国制造业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从结构上来看,中国新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有关数据资料显示,美国的服务型知道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中国只有2.2%。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打“大而不强”的尴尬位置。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制造业水平,向“制造强国”迈进。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地下是制约制造业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企业在推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是第一要素。
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宏观上要考虑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引进与自主研发想结合,技术战略与品牌及市场战略相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加大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力度,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应该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我们必须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人员,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就会回之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中下游,产业工人也不会只是给发达国家制造利润了。
二、加强质量管理
我国出口到欧美等国的产品从食品、饲料到牙膏、玩具等,遭到过无数质量的挑战,成为西方媒体抨击中国的主要话题,同时也是西方国家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借口。
但是,我国产品质量问题确实是存在的,这点毋庸置疑。
由于产品合格率不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然而,不论是食品,还是其他的产品,质量安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点关注。
企业不仅要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概念渐入人心,商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每个环节都与质量有关。
加强政府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尽量减少、努力甚至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努力做好质量事故的危机处理。
落实质量监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三、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一种“信号标准”。
品牌意味着高质量、搞信誉、高效益、低成本。
品牌的背后就是在一个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企业。
如何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离不开中国国际品牌的强大建设,也就是中国“世界名牌”的强大建设,加
强、提高和拥有更多的属于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把企业建设成具有创新、开发、效率、质量、品牌、科学、人才为一体的具有科学发展的企业,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中国强有力的经济发展和增长点,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自主创新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具有人才和优势竞争的企业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企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也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对于中国制造业本身来说,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低,这些都是限制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因素。
所以,要将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更主要的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好质量关,培养相关的人才,提高生产率,最后形成自主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