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质背景

合集下载

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地质背景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 自然地理条件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总面积 8 820 km²,森林覆盖率达48%。

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 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 km、州府马尔康 246 km,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

在是2 000 m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 d,雨量528.7~1 332.2 mm,日照1 693.9~1042.2 h,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 km,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

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汶川不仅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

汶川地震相关背景

汶川地震相关背景

汶川大地震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间和地点!地震参数: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纬度:31.0°N经度:103.4°E深度:14km震级:里氏震级8.0级,矩震级7.9级最大烈度:11度震中位置: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西21km(267°)崇州市西北48km(327°)大邑县西北48km(346°)成都西北75km(302°)历史背景: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地震成因: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地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类型:汶川大地震为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震源深度: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藏、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

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

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

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专家详析:汶川地震破坏性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一九四九年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

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

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

汶川地震话相关地理知识厦门英才学校地理组李色裕5.12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惊中外,国人为灾区同胞深表痛心。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关心灾区的灾情,而且还关心此次汶川地震所涉及到的相关地理知识。

一、汶川地理成因初探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1、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2、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3、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汶川发震构造初步分析,地震是地壳中累积的构造应力集中引起地壳岩石突然破裂的结果。

印度板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亚洲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同时,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地区沿龙门山构造产生向东挤压,这种挤压受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经过长期的构造应力能量的累积,最终在映秀地区发生突然释放,破裂构造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带迅速扩展,产生了地震破裂带。

导致本区构造活动频繁,地应力集中,是地震的多发区。

从区域上说,四川地块岩石圈根极其稳定(深约200千米),自晚侏罗纪(一亿六千万年)以来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犹如“地轴”和磐石,坚强地抵抗着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推积,并向四川地块超覆,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东经105°~110°),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

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背景B.C.Burchfiel;E.Kirby;任俊杰;L.H.Royden;R.D.VanderHilst;B.H.Hager;Z.Chen;R.W.King;C.Li;J.Lü;H.Yao【摘要】2008年5月12日,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 发生了MW7.9地震. 这一地震是在青藏高原长期隆升和向东推挤的背景下形成的. 发生地震的区域有以下典型的地质特征: 不是陡峭山前的活动汇聚造山带(包括地形起伏大于4 km的情况), 而是缺少高活动强度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虽拥有年轻的高地形(距今15 Ma)和加厚的地壳, 但是却只有低的GPS缩短率(小于3 mm/a), 并且缺少同时代的前陆沉积. 在我们看来, 青藏高原东部下面的地壳加厚不是因为上部地壳的大范围缩短, 而是由于位于软弱层(低速层)中的深部地壳的韧性增厚. 横跨龙门山的晚新生代缩短量可能仅有10~20 km, 且伴有主要造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差异抬升的褶皱和断裂. 5月12日的地震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相对四川盆地的带有缓慢的汇聚和右旋走滑的长期抬升. 5月12日地震邻区内GPS确定的速率表明, 该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大约为2 000~10 000年.【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8(000)008【总页数】9页(P13-21)【作者】B.C.Burchfiel;E.Kirby;任俊杰;L.H.Royden;R.D.VanderHilst;B.H.Hager;Z.Chen;R.W.King;C.Li;J.Lü;H.Yao【作者单位】Dept.of 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02139,USA;Dept.of Geosciences,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UniversityPark,Pennsylvania 16802,USA;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Dept.of 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Dept.of 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Dept.of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Chengdu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Chengdu,People's Republic ofChina;Dept.of 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Dept.of 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Dept.of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Dept.ofEarth,Atmospheric,and Planetary Science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02139,USA【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2008年5月12日,在位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陡峭的青藏高原东缘下面,发生了MW7.9地震(图1)。

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
1、 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 汶川地震诱发的崩滑流地质灾害与龙门山断裂带 具有“如影随形”的关系 • 龙门山断裂带上盘和下盘的崩滑流地质灾害发育 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 在受断裂控制的崩滑流灾害密集分布区域,灾害 分布并不均衡 • 不同坡向的边坡失稳破坏差异显著 • 区域内地震砂土液化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岷江水 系的冲击平原中
龙门山构造带的新活动性在汶川- 茂汶断裂、映秀- 北川断裂、 彭县- 灌县断裂和大邑断裂等断裂均可见及,主要表现为断错山脊、洪 积扇、河流阶地及边坡脊等构造地貌现象,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的几条主 断裂带自晚第四纪以来均显示由北西向南东的逆冲运动,并伴有显著的 右行走滑分量。单条断层的平均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约 为1 mm / a左右。就龙门山构造带中各断裂的活动性比较而言,其中的 映秀—北川断裂活动性最为明显 。 龙门山中段地质剖面图
• 北段强烈而南段较弱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 俯冲,引起属于欧亚板块的青藏高原急速抬 升,在北部次级板块的华北板块和东部的次 级板块扬子板块的阻挡下,青藏高原上部物 质无法向东向北运动,最终其强烈的挤压应 力全部或大部施加于龙门山构造带上,而其 指向主要表现为从西北挤向东南。
四、汶川地震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印度、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洲板 块的相互作用是龙门山断裂带积累弹性应 变能和孕育汶川大地震的长期构造背景。 从短长期看,苏门达腊大地震使青藏高原 和华南块体的相互作用加强,特别是龙门 山断裂带近SN 方向张应变的加强促进了汶 川地震的发生。
三、汶川地震的基本宏观特征
• 川地震
14:28, 12th,May,2008
• • • • •
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形成的机制与驱动力 汶川地震的基本宏观特征 汶川地震带来的次生地质灾害 汶川地震对我国危险性大震判断的提示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给四川汶川县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次地震调查报告旨在对汶川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在未来应对类似灾难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大青山断裂带为主要震源区。

地震矩约为3.8×10^29恒须,属于特大型地震。

地震主震和余震造成了广泛的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对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震原因1.构造背景:汶川地震位于川滇地块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的区域,沿断裂带发生活动。

2.应力累积与释放:川滇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地下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导致了巨大能量的积累。

3.构造断层:大青山断裂带是汶川地震的主要震源,多年的断层活动造成了变形和异常。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约8.7万人死亡、3.8万人失踪、37.6万人受伤,给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灾区破坏: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毁,给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困难。

3.社会影响:由于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电力瘫痪、通信中断等,导致的人员救助和物资运输困难,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引起了社会动荡。

四、抗震减灾经验1.社会行为:及时组织人员疏散和撤离,加强地震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

2.建筑设计:加强抗震建筑设计规范,优化抗震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3.应急预案: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信息发布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抗震避险意识。

4.科技支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教育宣传: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推广灾害公共知识。

五、结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震预测和探测技术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然而,通过总结教训,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社会抗震减灾能力,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川汶川大地震》课件

《川汶川大地震》课件

总结与反思
地震带来的教训和启示
强化地震预警系统
建立更高效、准确的地震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
提升建筑抗震能力
加强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能,减少地震造成 的损失。
强化应急救援体系
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救援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应急响应 能力。
对未来地震灾害的应对策略
制定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促进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 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 护地球家园。
THANKS
感谢观看
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 预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避免因地质灾害造成的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技能
防震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防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识和 应对能力。
应急演练
组织地震应急演练,让公众熟悉应急避难流程和自救互救技 能,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05
地震的成因和影响范围
成因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汶川成为应力集中释放点和 能量释放的通道,导致地震发生。
影响范围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部分地区有震感,其中 以四川省受灾最为严重。

地震前的预警和预防措施
预警
地震发生前,中国地震局曾发布短临预报,预测 汶川地区可能发生强震。
预防措施
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紧急疏 散、抢险救援、医疗救治等,以减少人员伤亡和 财产损失。
03
抗震救灾行动
政府和军队的救援行动
迅速响应
01
政府和军队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赶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最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场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规模达到了里氏8.0级。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地震的原因和影响,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详尽的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首先,调查报告指出,汶川地震的发生是由于两个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四川盆地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应力积累。

而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由于地壳应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极限,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其次,调查报告还指出了汶川地震的破坏程度与地震震源的浅层位置有关。

地震震源位于地壳的浅层,使得地震能量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了强烈的地面震动。

同时,汶川地震震源附近的地质构造也对破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震源附近存在着断裂带和断层,地震能量释放时,这些断层会发生滑动和位移,进一步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

调查报告还详细描述了地震对汶川地区的影响。

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地震导致了近7.7万人死亡,超过37万人受伤,同时还有大量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被毁坏。

特别是汶川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

地震还引发了多次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给救援和重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调查报告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了评估。

报告指出,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救援机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重建。

同时,国际社会也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和援助。

然而,调查报告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救援物资的分配不均衡、救援队伍的协调不够等。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灾害应对中需要做出改进和提高。

最后,调查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报告呼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能力,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汶川地震是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8.0级,震中深度为19公里。

这次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还摧毁了大量建筑和基础设施,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灾情概况1. 人员伤亡: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初步统计共造成69176人死亡,374643人受伤。

其中学生伤亡惨重,遇难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2. 建筑破坏:地震导致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包括学校、医院、工厂、住宅等。

根据初步统计,全县共有11727所学校受损,3000多所学校完全倒塌。

3. 经济影响:这次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冲击。

大量工厂、企业以及农田和农作物遭到破坏,给产业链的完整运转带来了困难。

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灾后重建,加剧了经济负担。

三、救援行动1. 前期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各级防震减灾委员会及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救援行动包括紧急救援、医疗救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

2. 国际援助: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

许多国家和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和人力支持。

这些援助得到了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普遍感谢。

四、事故原因1. 构造背景:中国是地震多发国家,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汶川地区正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

2. 地震机制:这次地震是由岷江断裂引起的,是一次正断层的地震。

岷江断裂在地震前已经累积了大量能量,因此地震发生时能量的释放非常剧烈。

3. 思想观念:地震前,当地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并未重视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对地震安全工作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一些学校在建筑设计和质量上存在缺陷,影响了校舍的抗震性能。

五、教训与对策1. 深入开展地震防灾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从幼儿园开始,普及地震防灾知识,并进行地震演练。

2. 重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

汶川简介介绍

汶川简介介绍
汶川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貌
01
02
03
山地
汶川县地势起伏较大,地 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山 地。
高山峡谷
汶川县位于岷山山脉和邛 崃山脉的交汇处,形成了 高山峡谷的地貌特征。
地震带
汶川县位于龙门山地震带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地 震。
气候特点
亚热带湿润气候
汶川县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汶川县与都江堰市、崇州市、大 邑县、芦山县、宝兴县、马尔康
市相邻。
汶川县距离成都市约132公里, 距离都江堰市约34公里。
历史背景
01
02
03
04
汶川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公元前316年,为蜀期为羌族所居,唐时为吐 蕃所占,宋时为西夏所辖。
汶川县在明代时期为松潘卫, 清代为汶川县。
民族构成
以藏族、羌族为主,还有其他少数民族。
人口分布
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山谷地带,部分人口分布在山 区的高半山地带。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汶川县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
经济发展水平
汶川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
主要产业
主要产业包括水果种植、草药种植、畜牧业和旅游业。
在近代,汶川县经历了多次大 地震的破坏,其中以2008年
的汶川大地震最为严重。
周边环境
汶川县位于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由高山到峡谷依次为 高山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
汶川县境内有岷江、青衣江、白沙河等河流,水力资源丰富。
汶川县的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覆盖率达到84.8%。
02
汶川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总结6篇篇1一、引言四川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发生在2024年5月12日,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这次地震进行全面的总结,包括震灾背景、震灾情况、救援措施以及后续影响等方面。

二、震灾背景四川汶川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地区已经发生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地震。

因此,当地居民对地震有一定的警觉和防范意识。

三、震灾情况1. 人员伤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十分惨重。

据统计,地震导致数十万人受伤,其中数万人不幸丧生。

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2. 房屋损坏:地震对当地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房屋倒塌,许多居民失去了家园。

据估计,地震造成的房屋损坏和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3. 基础设施损坏:地震还对当地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

道路、桥梁、水电设施等遭到严重损坏,给当地的交通和电力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 生态环境破坏:地震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四、救援措施1. 政府救援:政府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调动了大量救援力量前往灾区。

政府还协调了军队、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工作。

2. 社会救援: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也积极参与救援工作。

许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纷纷前往灾区,为受灾居民提供食品、衣物、住所等物资援助和精神支持。

3. 国际救援:国际社会也对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支持。

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救援物资和资金支持,帮助中国政府共同应对这场灾难。

五、后续影响1. 灾后重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许多受灾居民已经重新拥有了家园,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也得到了逐步恢复。

2. 防灾减灾:四川汶川大地震也引起了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

汶川地震地质背景中国地处环太平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存在发生频繁地震的复杂地质条件。

青藏高原南部地震区属欧亚地震带,其活动与印度板块俯冲欧亚板块的运动有密切关系。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

它的东部是人口密集的成都平原陆地板块,西面则是青藏高原隆起板块。

汶川(震中)龙门山断裂带,它长约400公里,宽达60公里,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

近百年来,龙门山地震带都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而板块间的挤压、俯冲早已积聚了巨大的能量。

这都为汶川地震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有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发生时,龙门山断裂带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开裂,从汶川到广元用了整整100秒时间。

而北川、什邡、德阳等重灾区恰恰位于龙门断裂带东北方。

汶川地震发生时,龙门山断裂带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向东北方开裂,从汶川到广元用了整整100秒时间。

地震发生在平原和高山交汇处,呈西南-东北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一致,余震排列也沿着这个走向。

汶川(震中)截止8月4日07时,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22077次。

其中:5.0~5.9级30次,6.0~6.4级7次。

下图为余震系列图。

汶川(仪器震中)北川(宏观震中)青川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青川北川(宏观震中)汶川(仪器震中)绵竹清平EW-824gal安县塔水NS-289gal茂县南薪EW-421gal汶川卧龙EW-957gal理县木卡EW-321gal江油含增NS-519gal什邡八角UD-633gal平武木座EW-287gal四川汶川地震地震参数震级:M8.0;纬度:31.0,经度:103.4;深度:14km ;震中地表加速度:汶川卧龙EW-957gal;绵竹清平EW-824gal;;什邡八角UD-633gal;江油含增NS-519gal。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汶川大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紫坪铺大坝绕坝公路边坡防治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1、加强流域性的地质灾害风险管 理,探讨流域性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都汶路泥石流
2、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城镇建设
用地地质灾害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砸毁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安县高川老虎嘴崩塌
1.活动断裂与地震破裂 2.地震地质灾害特征
3.滑坡及地质灾害
4.崩塌及地质灾害
5.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震响应
6.几点思考
汶川强震区地震灾害的成功防治实例:
北川县城防止滑坡
丹巴县城滑坡防治
青川红光乡泥石流防治 紫坪铺大坝边坡防治
北川县城王家岩滑坡
治理后的丹巴新城滑坡
长。
汶川地震及其余震(截至8.21 25270 次)
●三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
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km——20km,
因此破坏性巨大。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等多部 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对同震位移这一重 要地震参数进行考察和测量。
遇难:69226人
受伤:374643人 失踪:17923人
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
等多部门先后派遣多批专家赴汶川8级地震灾区。经专
家认定,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 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 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 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 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地质背景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 自然地理条件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

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达8,8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48%。

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汇处,周围被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山体环绕。

国道213和317线穿过县城,距离成都146公里,距离州府马尔康246公里。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品种类较多。

气候随着地势的上升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因此有“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但南部(漩口、映秀地区)湿润,北部(威州、绵虒地区)干燥,光、热、水分布不均,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是州内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年均气温在13.5℃(北部)至14.1℃(南部)之间,无霜期在247至269天之间,雨量在528.7至1,332.2毫米之间,日照时数在1,693.9至1,042.2小时之间,适宜各类动植物的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到4,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有2,002种;野生动物有2,004种,包括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珍稀品种。

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离成都市仅70公里,被誉为阿坝州南大门。

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的能源供给地。

汶川县位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崎岖,山峦连绵,河谷深邃,悬崖壁立。

北部为岷山,南部为龙门山,西部为邛崃山,因其“峭峰插汉多阴谷”而闻名。

该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大多在4,000米左右,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230米,最低点为东部土门河下游谷底海拔890米。

见图3-1.汶川县境内的山脉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东部为龙门山体系,西和西南部为邛崃山体系。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9-17)郑州

陈运泰:汶川大地震的成因断裂、破裂过程与成灾机理(2008-09-17)郑州
29
彭县-灌县断裂
Ya'an
27
101
103
105
107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PVAQ VSL
EGAK ESK KBS ADK KIP
KEV SUW WDD TAM
JOHN KMBO LSZ MSEY RER NWAO
2008-05-12 MS8.0
CTAO CAN TAU
ESK SUW PVAQ VSL WDD TAM
KBS KEV EGAK ADK
N
北东
B
KIP JOHN
W
KMBO LSZ MSEY RER
T
E
P
KNTN
南西
走向225° 倾角39° 滑动角117°
S
CAN TAU NWAO
CTAO
北东 南西
150 s
北东-南西走向、倾角39°、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
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主要是龙门山断裂带三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大地震成因断层的震源机制 由南至北逐渐地变化
二、汶川地震的成因断层
汶川地震震源机制由南至北逐渐地变化。
到了青川,以右旋 走滑为主兼具有少 量的逆冲分量。 在北川,右旋走滑 分量增加,变成逆 冲-右旋走滑的断 层错动。
化的地方, 这些地方便是各种活动构造带, 如
海岭、 海沟、 岛弧、 平移大断层和山系。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地震的成因
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弹性回跳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MS8.3,MW 7.9)地震
一、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背景

2023汶川地震报告文章

2023汶川地震报告文章

2023汶川地震报告文章一、概述2023年汶川地震是一次发生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的严重地震。

该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震级达到了7.8级。

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地震背景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地处川西高原,地处滚动山脉交汇的地带。

这个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地震,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复杂,这个地区一直都是地震活跃区,地震风险较高。

三、地震情况1. 震中位置2023年汶川地震的震中位于汶川县,地理坐标为纬度30.9度,经度103.4度。

2. 震级该地震的震级达到了7.8级,属于剧烈地震。

3. 破坏情况这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初步统计,有大量建筑物倒塌或受损。

许多房屋和道路严重毁坏,造成了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灾区的一些城镇遭受了严重损失,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破坏。

4. 人员伤亡截至目前,地震已经造成了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由于地震发生时正值白天,许多学校和工厂都在上班时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

四、应对措施1. 紧急救援地震发生后,国家迅速启动了紧急救援机制,派遣了大批的救援队伍赶赴灾区。

救援队伍包括了医疗队、消防队、工程救援队等,他们全力救治伤员、搜救被困人员,并展开了紧急的生命救援工作。

2. 临时安置为了解决灾区人民的临时住所问题,政府迅速组织了搭建帐篷和临时安置点。

这些临时安置点为灾民提供了基本的住宿条件和生活物资,为他们度过难关提供了保障。

3. 基础设施恢复地震对灾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尽快恢复这些设施,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修复工作。

这些修复工作包括了修复道路、供电恢复、通信网络修复等,旨在尽快恢复当地的正常运转。

4. 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政府将组织专业人员制定重建规划,并统筹资源,全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

这包括了房屋重建、城市规划、灾民安置等方面的工作,旨在恢复灾区的经济社会秩序。

【精品】汶川地质背景

【精品】汶川地质背景

【精品】汶川地质背景
汶川位于四川及甘肃省的交界处,是四川构造带之一,是地质调查的研究区域。

汶川
省被四川盆地、秦岭两大大地构造体系所夹缘,形成大规模的变质岩体带,受到高原北侧
的隆升应力、余弧作用和热压力的影响,尤其在汶川地区出现了多次变质和宽大的断层活动,地质构造活动更是剧烈。

汶川省的地质发育历史可以追溯到印支构造期。

那时,汶川省尚处于过渡阶段,该地
区受到多种构造活动的共同影响,使得大陆板块在此处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并形成现今
的水平和垂直变形。

随着构造作用的演化,我国上地壳受到风化剥蚀,经历了中生界三期三室—深成古造
山期,中晚古生界洋相期和早新生界古碎屑期。

从此,汶川省晚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演变
及形成地质背景完毕,受到许多褶皱与巨断层的重塑,构造活动异常活跃复杂,地质背景
多变紧张。

汶川省属于西南大陆边缘激进弹性软碰撞,大型构造带上传递后陆缘地质震动,形成
一系列巨大的巨断层,以及盆地带和高山带;它也是高原隆升地构造体系,由东西帯构造
的丰富体系构成,其中含有变质岩涩、元古火山岩、断层岩和叠合复层岩等多种岩石成分,引发了带型构造体系变化的多样性;同时,由于数次大规模的地壳变形活动,汶川地区的
褶皱带和断层活动更加复杂和活跃,各类构造活动也更加多元,地质研究受益良多。

汶川省处在西南大陆地块边缘,处在复杂构造带和中国生物圈陆脉环境中,因此特殊
的地质背景给予了汶川地区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

汶川省多发生变质
作用,因此对各类岩石成分有着深入的研究,也将影响到研究中的其他方面,使汶川省的
地质研究变得更加复杂。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一、地震背景汶川地震,又称“5·12地震”,是指于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震级为里氏8.0级。

此次地震是近年来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地震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

二、地震成因汶川地震主要是由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在这一地区的相互碰撞而引起的。

地震发生的地点位于两个板块的交汇处,地壳和岩石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导致了地壳发生了断裂,形成了当时的地震。

此外,汶川地震发生在断裂带的一段,使得能量释放更加剧烈,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三、地震影响1.人员伤亡: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了近7万人死亡,17万人受伤,超过4000人失踪,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其中,汶川县伤亡最为严重,几乎全县遭受灭顶之灾。

2.建筑损坏:地震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尤其是学校和住房。

许多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无法抵御这次地震的力量,导致了大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伤亡。

3.经济损失:地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大量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许多企业和商家也因地震而无法经营,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四、救援工作1.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包括派遣救援队伍、提供救灾物资和搭建临时医疗点等。

在第一时间救援了大量被困人员,为伤者提供了紧急的医疗救治。

2.灾后重建: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重建包括重建住房、学校和基础设施,并且对受灾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以致力于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

五、教训和启示1.加强地震预警: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对于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要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提前发现和警示地震活动,提高人民的紧急逃生反应能力。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地震频发区域,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工作,确保建筑能够在地震中更好地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

浅谈汶川地震1引言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4km,大地震在90s时间内完成了主要能量的释放,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所释放的能量,造成人员伤亡超过10万,近1。

9万人失踪,此次地震危害之大,历史罕见。

地震主灾区位于四川西部山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

此次地震不仅直接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进一步引发了堰塞湖和泥石流等链式灾害。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的人间惨剧由其诱发的各种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影响范围巨大。

此次地震,严重受灾区主要包括汶川、北川、青川、安县等市县。

从灾害面积来看,汶川县受灾面积最大为131.55km2,其次为北川县,为45。

57km2,其余地区均介于6-17km2。

2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地形地貌:受灾区主要包括龙门山区和成都平原两个地貌单元,地形上处于我国第一梯级青藏高原向第二梯级四川盆地过渡地段,地形变化剧烈。

以龙门山大断裂为界,西部山高谷深,犹如屏障拔地而起,东部则为平坦的成都平原。

地貌反差极其强烈。

整个地形西南部高,东北部低。

其西南段南部山顶海拔高度为2500-3500m,最高为4000m左右;东北段海拔高度1500-2500m左右,最高3000m,成都平原则在800m以下。

地层岩性:受灾区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区内上三叠统广泛出露。

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发育的中三叠世—侏罗纪地层最全。

三叠纪以后的主要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包括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地质构造:受灾区位于我国著名的活动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上,活动构造发育,断裂总体走向NE40°左右。

本区著名的活动断裂有江油—都江堰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雪山—青川断裂(见图1),由图可知所有的次生灾害整体分部成带性,与本区著名活动断裂分布几乎一致。

本区地震历史记载以来7级以上地震8次,最大的即为此次汶川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2.1 自然地理条件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总面积 8 820 km²,森林覆盖率达48%。

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 325 m,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 km、州府马尔康 246 km,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汶川县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岩浆岩分布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非金属矿产品种较多。

气候随东南向西北地势上升,呈比较完整的垂直,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但南湿(漩口、映秀地区)北旱(威州、绵虒地区)趋势明显,光、热、水分布不均,利于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生产,为州内重要农区县之一。

在是2 000 m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3.5℃(北部)~14.1℃(南部),无霜期247~269 d,雨量528.7~1 332.2 mm,日照1 693.9~1042.2 h,适宜各类动植物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4 0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2 002种;野生动物2 004种,珍稀品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45种。

阿坝州汶川县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成都市仅70 km,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

这里不仅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更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还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

该县境内水能资源蕴藏量达348万千瓦,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

汶川不仅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 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 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 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 678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 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

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 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 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 605.54万公顷。

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

2.2 交通状况“5.12”特大地震之前,汶川县交通较为便利,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网,通过县境的国道有G213,省道有303,以及正在建设的都汶高速公路等。

对外,北通茂县、北川等县,西达马尔康、大、小金川,南往都江堰、成都;对内,汽车可进出全县4镇8乡。

震后,汶川县交通受到极大损毁,出入汶川县的南线、西线及北线公路及出入卧龙特区的S303线全部中断;境内大部分道路已损毁破坏,内、外交通通行困难。

目前,随着都汶路的通车,全县的道路交通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个别乡镇的道路仍较差。

2.3 地形地貌汶川县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高山耸峙、峰峦叠嶂、河谷深邃、悬崖壁立,北有岷山、南有龙门山、西有邛崃山诸山脉,有“峭峰插汉多阴谷”之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海拔多在4 000 m左右。

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5 230 m,东部土门河下游谷底海拔890 m为境内最低点。

见图3-1。

汶川县县境主要山脉可以分两大体系:东部龙门山体系及西和西南部邛崃山体系。

龙门山系县境延长段为茶坪山脉,主要高峰有磨刀石梁子,最高海拔4 300 m,光光山,最高海拔4 632 m,尖尖山,最高海拔3 488 m,向东北紧靠着有龙门山余脉,最高峰三尖山3 922和4 140 m。

邛崃山系的支系,延伸县境西和西南部。

其中高峰有:雪隆包5 314 m;小雪隆包4 947 m;卡乓乓山5 666 m;马刀子山5 456 m(其东面有雪原冰川高原高达5 629 m~5 706 m),四姑娘山6 250 m,巴朗山有最高峰为5 040 m,马鞍桥山4 062 m等高峰,终年积雪。

山脉是研究区地形的主要骨架。

按不同的高程,大体可分为三级阶梯,一级阶梯:海拔3 500 m至5 000 m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多由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细碧角斑岩等构成,相对高差在1 500 m左右,分布在龙溪、雁门、绵虒、银杏、草坡、耿达、卧龙、三江等乡镇区域,面积3 004.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3.5%;二级阶梯:海拔2 000m至3 500m为中高山、高山,多由大理岩、千枚岩、灰岩、页岩等组成,相对高差在1 000m以上,分布在龙溪、雁门、威州、绵虒、银杏、草坡、映秀、耿达、卧龙、三江等乡镇的中高山区域,面积约660 km²,占全县总面积16%;三级阶梯:海拔2 000 m以下为中山、低山及河谷,相对高差在800 m左右,多由千枚岩、片岩、砂岩、泥岩等组成,分布在威州、绵虒、银杏、草坡、映秀、耿达、卧龙、漩口、水磨、三江等乡镇,即沿杂谷脑河、岷江、草坡河、二河、正河、寿江、皮条河、巴朗河、中河、西河等河溪沟两岸河谷阶地区域,面积约420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10%。

县内山脉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 250 m,河谷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

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5 000 m 以上。

县北以龙溪乡久雾顶为最高;县西南以玉龙乡雪隆包为最高点,县西以耿达乡四姑娘山,卧龙镇巴朗山最高,县东以雁门乡光光山、银杏乡尖尖山最高;县南河谷漩口镇为低点,县境四面环山,群山耸立,沿江河溪沟地势逐步降低,形成河谷槽地。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因汶水得名,是中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地图坐标北纬30°45′~31°43′与东经102°51′~103°44′之间,东西宽84 km,南北长105 km。

县域面积8820 km²;人口110 118人(2000年),主要民族为汉、羌、藏和回族。

周边相邻县级政区,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

境内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为主要旅游景点。

汶川地处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分别位于县域东北与西南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草坡河、寿江为境内主要河流。

2.4 气象水文条件2.4.1 气象条件汶川盛夏受太平洋暖流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北高原冷气流的影响,分为两个明显的自然气候区:银杏乡苏坡店以南的映秀、漩口区河谷地带,属山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苏坡店以北的绵虒、威州镇河谷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由于地形地势差异悬殊,汶川县从东南向西北呈比较完整的气候垂直分带,可分为8个不同的自然气候区,故有“十里不同天”之说。

汶川县气候主要特点是垂直分带明显,南涝北旱分明,光、温、水、湿时空分布不均,县南漩口年降水量1 285.1 mm,县北威州年降水量526.3 mm,西南部卧龙年降水量925.1 mm,漩口年降水量是威州年降水量的2.4倍。

雨季(5~9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使汶川县具有冬季气候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的东亚季风气候特征。

从山地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至南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

在水平分布上,又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自然气候区,大致以银杏乡梭坡店为界,县境南部的漩口、映秀(含三江乡)一带,属川西多雨中心区,是暴雨常出现的地区之一,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1 285 mm,日最大降水量269.8 mm,具有多雨多涝,秋绵雨危害严重,四季分明,夏季湿热,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无霜期最长的气候特点。

县北的威州、绵虒一带,属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区降水量少而稳定,年降水量526.3 mm,日最大降水量因季节分配不均,干雨季分明,冬干明显,常有春旱和夏伏旱发生。

汶川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 190.9 mm,南部和北部地区降水量差异很大,由南至北递减。

南部地区根据渔子溪水文站25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253.1 mm,最大年降水量为1 688 mm(出现在1964年映秀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836.7 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量为853.2 mm,占年降水量的68.2%;寿溪水文站22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333 mm,最大年降水量为1 933.5 mm(出现在 1966年漩口地区),最小年降水量为768.3 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6~9月)降水量为912 mm,占年降水量的69.2%。

北部地区,据威州气象站23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8.7 mm,最大年降水量为648.6 mm(出现在1958年),最小年降水量369.8 mm(出现在1974年) ,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24 mm,占年降水量62.1%;最小年降水量为369.8 mm(出现在1974年),连续最大4个月(5~8月)降水量为317.9 mm,占年降水量的61.9%。

具体见表2-1。

2.4.2 水文条件研究区地表水系为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南麓,松潘县北弓杠岭隆板棚,经松潘、茂县,从县境东北流入汶川。

经雁门、威州、玉龙、绵虒、银杏、映秀、白花、漩口等8个乡镇,纵贯县境东部,境内流长88 km,流域面积1428.476 km2。

河谷深切,水流湍急,河床平均坡降8‰。

其中,佛堂坝至中滩堡(映秀)23 km 内落差达22.3 m,平均比降9.7‰。

最大流量1890 m3/s,最枯流量49.3 m3/s,年平均流量168~268 m3/s。

岷江水位(姜射坝水文站测)最高1336.48 m(1973年测),最低1332.92 m (1985年测),常年水位1335.5 m(1985年测)。

最大流速6.9 m/s,最小流速1.44 m/s。

河面宽度一般在80~100 m左右。

县境出口处多年平均流量452 m3/s,径流量达142亿m3。

汛期主要为降水补给,枯季为融雪和地下水补给。

表2-1 汶川县各地年、月平均降水量(1957—2005)(来自四川气象局网)第三章地质背景条件3.1 地层岩性汶川县地层发育比较完整[21],其中奥陶系、志留系地层大部缺失,小范围有出露,岩性变化大,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空间变化复杂,以第四系松散地层及强风化岩浆岩为代表的软弱岩土体分布广泛,其地层从老到新分述于下:⑴元古界晋宁~澄江期:主要分布于岷江两侧斜坡陡坡段,主要有第三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第四期的斜长花岗岩、黑云花岗岩和闪长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