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论论文2

合集下载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方法论论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方法论论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科学方法论论文科学始于什么?摘要:第一,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

但更多的史实可以证明,“科学始于问题”。

第二,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凝练出重要的科学问题。

提出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提出了,即便你提出问题的人在有生之年没有能解决,其他的科学家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总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凝练科学目标,凝练科学问题,在当代显得更加重要。

正文:有关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

但更多的史实也可以证明,“科学始于问题”,这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实,观察、假说和问题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可以是假说和问题指导观察,也可以是观察引发问题或假说,在科学史上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在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观察往往先于问题或假说;当科学进入综合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日常经验越来越远时,直接观察更为困难,通过假说或发现问题来建立理论或指导实验和观察,已成为科学研究最常见的程序另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科学本身是唯物主义的,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因此,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科学哲学在若干观点上接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是很自然的,例如科学哲学家福尔迈在它的专著《进化认识论》中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但又能被我们可知的外部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现实范围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或准连续性)关联.由此可见,科学哲学并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格格不入,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借鉴和研究的方面,特别是科学哲学各流派对有关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研究的锲而不舍,细致分解,另辟蹊径的哲学思维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讲,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因此他才断言,\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这是波普尔的著名论断。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一、论创新思维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

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

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

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

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

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

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

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

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

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

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

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

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

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

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浅谈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是人的生命力的最高表现,人类正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创造型推动历史的前进.创造性思维是价值最高的思维.,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促进事业发展的高效工具,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能力品质,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项开创性的位置事务的高级思维,追求独到、最佳、新意,形成新的见解和办法的思维。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如此高度的概括,客观地反映了“创造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保证。

达尔文有一句至理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适者就是富有创造性的人。

所以现在有人说,人不富有创造性就会下岗;企业不富有创造性就会倒闭;地区不富有创造性就会没有人气;政党不富有创造力就会下台。

对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在当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先大致了解这些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思维形式:一、怀疑怀疑是人类优秀的思维品质。

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都有一个怀疑的过程。

盲从和因循守旧永远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

二、寻找怀疑的根据只怀疑而不去寻找怀疑的根据,创造性思维的幼芽就枯萎了。

为了使怀疑这棵幼芽生长、开花、结果,就必须寻找怀疑的根据。

寻找怀疑的根据,就意味着否定过去的学说、理论,建立新的学说、理论;寻不到根据,也可加深对自己已有理论的理解、认识。

伽利略、戴维、莫顿、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寻找出怀疑的根据。

怀疑和寻找怀疑的根据,是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的表现。

三、逆向思维就是背逆常人思维的方向去思考。

这表现了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

人们歌颂小草,说它不用灌溉,不用施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尽绵薄之力打扮春天”。

科学方法论论文范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范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范文首先,科学方法论的核心原则是客观性。

科学研究需要尽力排除主观偏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追求客观事实的真理。

科学家应遵循客观性原则,strictly follow the evidence and the logical inferences therefrom, without regard to the result in which they may lead (Einstein, 1953)。

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可重复性。

科学研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的,这样才能使得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因此,科学研究应该提供充分、准确、详细的数据和方法描述,以确保其可重复性。

这也是科学研究结果可以被其他科学家接受和认可的重要前提。

科学方法论还强调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一连串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演进。

研究者应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充分的综述,确保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与前人的研究相衔接,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积累和借鉴的基础。

另外,科学方法论注重实证性和可量化。

科学研究应该基于观测、实验和数据分析,以验证或反驳科学假设。

因此,科学研究需要进行设计严密的实验或观察,收集充足的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只有建立在实证数据的基础上,科学研究的结论才能够更具说服力。

此外,科学方法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科学研究通常以问题为起点,通过理论研究、观察和实验来回答问题。

科学理论是指导和解释科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假设,而实践则是验证或推翻科学理论的手段。

因此,科学研究不能仅靠理论推演,而需要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

总之,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它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系统性、实证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遵循科学方法论的原则和要求,以确保科学研究的效度和可靠性。

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论,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增加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

科学研究方法论 期末小论文

科学研究方法论 期末小论文

摘要科学研究方法在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中起着作用。

实例分析来论证是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本文以地抵押融资风险为例,运用数理分析与统计和计量分析来论证实证研究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实例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研究方面有着重要地位,使对经济现象的解读更加具体。

关键字:科学研究方法;实例分析法;经济研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简介实证的分析方法是获得资料的有效手段,使人类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起点,但还需要人类对这些感性材料做出取舍,从中提升出对研究有用的东西,并充分发挥人类的认识能力,挖掘出事物的真正的本质,从而形成真理性的认识,用来指导实践。

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以地抵押融资风险为例论证实证研究方法的实践意义(一)探讨土地抵押融资风险的识别标准、产生原因和防范措施。

研究方法:数理分析与统计和计量分析。

宏观层面上,土地资产价值的变化决定融资风险的大小,过量的土地供应、过快增长的土地价格在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加大了信贷风险。

(二)基本模型:Kiyotati and Moore(2002)t司通过构建动态均衡模型阐述了资产价值通过抵押机制对信贷风险具有显著影响。

这里借鉴该模型思路对土地资产价值与银行信贷规模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假设:经济中只有一种可抵押资产——土地,其供应量由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借款人以土地、劳动力和资金作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以土地向银行抵押贷款获得所需资金,其贷款能力取决于土地的抵押变现价值;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报酬后的土地收益用于购买土地等投资支出。

那么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借款人的资金流约束和借款约束分别为:(式5)分别为期初、期末未偿还的债务。

由上式借款人的期末土地需求量为:(式6)分母代表借款人的净资产,如果土地收益小于期初未偿还的债务,那么因为债务的杠杆作用,净资产将对土地价格很敏感;而土地抵押变现价格是土地价格的一定比例,所以,借款人的土地需求量是土地价格的增函数。

科学方法论 论文

科学方法论 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是指研究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研究过程的哲学分支,旨在探究科学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科学发展的历史变迁等问题,是一种以研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哲学思想体系。

科学方法论是统一各门科学的共性方法,是研究科学知识的来源、发展和评价的重要理论。

科学方法论作为一门哲学学科,关注的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本质问题。

其基本研究内容包括科学认识基础、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科学理论构建的原则、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的验证、科学探究的伦理道德等。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正确的科学方法是建立科学发展的基础,同时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

科学家必须掌握科学方法论,才能够在科学研究中有效地进行实验、分析数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等,从而推动科学发展。

目前,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涉及到哲学、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

总之,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在于指导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促进科学进步,加强科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文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文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探究的是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进行,以及如何评价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下面是一些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文,供参考。

1. 罗伯特·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霍兰德的《美国社会科学方法论史》一书中,认为韦伯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人,其所提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会对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其对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贡献和限制。

2. 社会科学的范式变革:从正统到后正统社会科学的范式变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方法论和理论被提出来,受到不同学派的追捧和批评。

本文将对社会科学的范式变革进行追溯和分析,旨在揭示从正统到后正统的发展趋势,以及其中蕴含的矛盾和冲突。

3. 社会科学研究的三重困境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方法论上的困境。

本文将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的三重困境,即理论困境、数据困境和评价困境,试图找到解决这些困境的途径。

4. 去中心化与社会科学研究在信息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受到了挑战,传统的中心化研究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研究的需要。

本文将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模式,并分析其优缺点和未来前景。

5. 多元方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多元方法是一种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多层次研究方式,其主旨是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解释。

本文将从多元方法的角度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以上这些论文涉及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论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助于拓宽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价值。

科学方法论文

科学方法论文

科学方法是什么经过将近六周的科学方法课程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接受了不少过去没有机会接触的知识,同时还能从中深刻领会到完美地完成一件事时,具备科学的方法来执行时多么地重要。

科学方法是人类所有认识方法中比较高级、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1)鲜明的主体性,科学方法体现了科学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认识主体的创造性以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2)充分的合乎规律性,是以合乎理论规律为主体的科学知识程序化;(3)高度的保真性,是以观察和实验以及他们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对研究对象进行量的考察,保证所获得的实验事实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科学得到正确的认识,得到众人的认可,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

期间,还出现了伪科学,假科学和反科学。

以下是它们的含义:1.假科学:某些人为了经济利益,全然不顾及科学事实,大肆编造谎言,制造出惊世骇俗的不切实际的假事实。

比如人吃了老鼠就会打洞,人吃了鱼就会游泳了等一些荒谬的报道。

2.伪科学: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扰严格的验证。

比如骨相学,占星术,威力可夫斯基碰撞理论,李森科的无产阶级遗传学等3.反科学:是一种怀着批判的态度直接反对,质疑科学的精神。

比如意大利“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对自然知识的蔑视。

科学的发展,带动着技术的革新。

生产工具,设施,装备,数字数据,信息记录及管理方法等的总和就是技术的标志性事物。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技术:技术是在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方法(包括管理),技能(包括经验和工具,设备)的体系。

书中还详细讲述了技术发展及词源考证,技术的抽象性,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对于“科学方法”这个名词,要进行一个透彻的解释,说实话,我很难解释,就是有威望的科学人士也很解释透。

只能这么说:等到我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萌生了去理解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道理,然而,人们也许永远都不能发现支配自然界真正的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 主体的认识要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7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中介系统
工具系统:
• 物质化的工具、仪器(身体的延伸)
精神性中介
• 已有的理论规则 • 科技方法
– 包括科研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语言符号的运用等。
8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与境(context)。
抽象地看,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对象,就可以 展开科学认识活动。实际上,科学认识过程仍然受到 许多非逻辑的、文化的、社会的环境的影响,以及科 学认识主体本身的背景制约。我们把所有这种背景性 和环境性的影响称为与境影响。与境是科学认识活动 作为系统的环境。更大场景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组织 影响通过比较直接的科学认知与境作用于科学认识系 统。科学认识活动就是在这种与境中通过科学认识主 体、客体和中介之间展开的一种认识上的矛盾运动。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导言 & 第一章
需要把握的总体线索:
1、科学认识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过程, 不存在唯一的、万能的研究方法。
2、科学认识是客观求实的过程。
3、科学研究是一个批判创新的创造过程,这一创造 性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需要运用不同的 研究方法。
4、运用科学方法目的在于高效、可靠地获得科学知 识并增进人类知识总量,科学知识的增长机制问题 是科学方法论研究的重要问题。
数% 14.0 18.1 17.8 20.2 8.2 15.5
资料来源:梁立明.科学出版社.1995
3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我们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其合作比例:
年份 1981 1991
合作比例 22% 14%

科学方法论结课论文3000

科学方法论结课论文3000

科学方法论题目:科学事实的获取对我的启示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日期:2013.6.17科学事实的获取对我的启示摘要: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论逐渐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尤其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着指导作用,而其自身也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科学事实的获取中明白了机遇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我们只能是错过机会。

关键词:事实的获取科学观察科学实验观察机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论就像研究科学的一把利器,它帮助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而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需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而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是可以重复的,不是某种偶然现象,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偶然所见以为是真理,或许只是某一系列巧合下的一个假象。

像“铀具有放射性”、“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等等均是科学事实,“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整个宇宙都在膨胀着”等等之类的普遍陈述,则不看成科学事实,而看成对科学事实加工提炼之后的理论论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获取科学事实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各种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认识的科学事实其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发挥科学的解释力与预见力的功能。

科学实验和观察就是我们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

那科学实验方法具体是什么呢?科学实验方法是需要我们根据研究目的,使用一些科学仪器和其它的一些,人为地控制、模拟研究对象,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对象的变化,可以制造一些特殊状态,把对象放在这种状态下来认识,所以实验方法有其自身巨大的优越性,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使用实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当我们不确定某事的正确性时试一试,这其中就使用了实验方法,只不过简化了实验方法的一些步骤,实验方法一般需要实验的构思和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首先要明确目的,如观察某种现象,验证某种假设,制造某种客体,等等。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关颖怡2010级国贸1班101042077摘要: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

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

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

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

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问题、数理逻辑正文: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认识对象(自然界);认识成果:认识主题.学科内容里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自然界存在无限发展的辨证图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科学技术论是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自然规律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规律,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研方法的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与进行; 3,理论思维方法对科学事实的整理和加工; 4,科学假说的建立和验证;5,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深化.科学问题是当时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由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的解的应答域预设三要素构成的. 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疑项是表明人们当前能力(当前状态)与求解理想(目标状态)的差距;应答域指得是问题的提法中预先设置了该问题解的存在域限,并在主观上认定所提问题的解必定存在于这个领域中.这三个要素围绕着问题的解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并有机的组成了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1,基础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从积累科学知识和认识自然的角度看,它对科技发展有着普遍的深远的影响,其成果可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并对远期生产力的提高具有指导作用.2,应用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把基础研究成果用于专业技术,或是总结专业技术的实践经验推动基础研究.此类课题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居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成果是以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应用途径的有关知识,一部分形成技术创新,并提出创新或改进的方法,路线,方案和说明,或在实验室范围内研制成功的原理性样品,流程或样机.应用研究课题有较强应用目的和综合性,计划管理较严密,方案途径一旦确定,一般不宜做大变动.3,发展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指具有明确,具体,实用目的的研究活动,运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直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问题的创造性活动,一般创造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新装置等,或对现有的样品,样机进行本质上,原理上的改进.此类课题的研究目的不在于探索新知识,而在于如何应用已知的技术原理开发新技术,实现新产品的生产.发展研究课题针对性强,研究周期较短,易于出成果,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问题基本来源: 1,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2,产生于科学实践;3,产生于科学理论自身的内在矛盾; 4,产生于社会政治等其他方面. 选择科研课题的原则:科研选题是自然科学研究首先的阶段,科研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有: 1,需要性原则;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实践发展的需要,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有实际推动作用的课题. 2,科学性原则;决定的课题必须有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课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越丰富,课题的科学性越强. 3,创造性原则;决定的课题必须是有创造性,要是别人没提出,没解决或没完全解决的课题.它是科研价值的体现.4,可能性原则:必须根据现实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获取预期的科研成果.上述多原则对科研选题从不同角度加以制约,同时又相互制约,从而为正确的选择课题提供指导.科学观察的定义及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指在自然发生条件下(即无人为干预,改变自然现象的本来面目),而是按照事物,现象的固有运动,变化状态有选择的感知客观现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所谓数学方法就是指数学采用的一般方法,包括使用符号和公式,已有的数学成果和方法,特别是使用形式的公理方法。

科学方法论论文.docx

科学方法论论文.docx

一、论创新思维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

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

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

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

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

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

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

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

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

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

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

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

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

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

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

科学方法论文

科学方法论文

科学方法学习心得当我在课表上看到科学方法这门课程时,心中不禁的感到十分疑惑。

科学方法是讲述有关科学的方法?还是讲述方法的科学?科学就是技术?这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中出现。

在我个人看来,科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可见到科学的运用。

它在社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让我们破除迷信,净化心灵,提高素养。

为此,我带着好奇、疑惑的心上了几节课,开始逐渐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方法,并且对科学方法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得第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解释科学的含义、特点、功能、类型等等。

在历史上,人们曾给科学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

然而,根据前人下的定义与我自身的认识、理解,认为科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它反映了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事物、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的过程。

科学具有客观性的特点,这是因为科学是从实践的出发的,并且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得来的。

而科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反映了现象的规律性,则是说明科学的理论性特点。

科学的特点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那就是国际性,即科学是没有国界之分。

没上科学方法这门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科学就是技术,技术也就是科学,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但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告诉我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生产实践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方法、技能的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有一下几种区别:一、从目的上看,科学的目的是求真致知,探索和认识自然科学,如牛顿运动定律的提出,而技术的目的是应用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

二、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能不能,而技术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有何用。

三、从研究过程上看,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相对不确定的,在开始进行探索时,难以预见在何时会作出何种发现,如万有引力、日心说等理论的研究。

而技术活动可以有相对确定的目标,可以有较明确的方向、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工作的计划性较强,譬如我国的神舟载人工程。

四、从劳动特点看,科学活动的自由度要大一些,个体性也强些,在科学发现的成果上刻上个人的标记的情况也就多一些;譬如以人名、地名、企业命名的小行星,有什么钱学森星、袁隆平星、中华星、广东星诸如此类。

DN07-科学方法论2

DN07-科学方法论2


此时,日本、中国的研究者也陆续发现了该文,并 且在超导研究上,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1986年12月,分别独立地得到了转变温度为90K的 超导材料。但是诺贝尔奖的桂冠只戴在第一发现者 (柏诺兹、缪勒)的头上

人们常常以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贡献是个人行为。这 已经被证明是陈腐偏见。合作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主流。 在诺贝尔奖中: 1901-1925,因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获奖总数的41%; 1926-1950,该比例为65%; 1951-1972,该比例为79%。 这表明,合作研究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合作 研究的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 (H.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

“通过申请书的写作,以及申请人对所欲研究 课题的描述,一个角色形象(申请人在文本中 所呈现出的形象)被塑造出来。申请书的写作 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申请人在一份文本中表 现——或塑造——自己在科学共同体中的角色 的过程。因此,基金申请书作为一种文本,除 了可以告诉我们科学是如何获得资助的、如何 传播的,还能够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怎样不断 改变并且重新界定自身的”。
科学认识的发生
本章主要讨论:

科学认识的含义 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观察与实验
一、科学认识的含义
科学认识是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正确的反映,是人们探索 客观世界运动、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结构: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认识客体 科学认识中介
物质性中介(仪器设备) 精神性中介(方法:研究的一般程序、推理规则、 语言和符号的应用)
合作性:科学不是纯个人的活动,特别是在科技飞速 发展的今天,科学已成为社会的某种社会建制,是一 种合作性的社会活动。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就本人的意见看来,答案是显然的。

有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公理,它们的最初来源就是科学幻想,比如牛顿的惯性理论,黑体假说等等。

甚至现在一些未知的,待求证的科学事实,也只有科学幻想才可以完美解释。

科学方法的定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对号入座,科学幻想,是在理论研究中,依据现有的科学事实,提出系统的假想理论,然后在随后的研究,开发推广中,进行大胆的应用,取得不菲的效果在我认为,科学幻想分为好几种。

一种是创造性的幻想:为了解释某些事情,而特别创造出一个科学理论,而这个科学理论虽然不能被验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能很好的解释所有发生的现象。

一种是延伸性的幻想:在原有的东西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想象,增添一些人为条件、因素,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一种是科幻小说式的幻想: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在这些幻想中,属于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属于浪漫型幻想。

当然,我们这里的科学幻想,是指在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对未知事物提出具有可能性的解释,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的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只有这种幻想,才是属于科学方法的范畴之中。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漫无边际的胡乱想象。

就像在天文学中黑洞的存在,没有人能看到黑洞的存在,但是很早便有人能从一些天体的特殊运动轨迹想象到它的存在,而现在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甚至看到,黑洞,这种特殊的天体确定是存在的。

大量的事实证实了,科学幻想对于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幻想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关联,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影响。

书中提到,作为伟大的“科学预言家”,凡尔纳用他的科幻作品,激励和启迪了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

第二篇 科学方法论

第二篇 科学方法论

2、自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 在知识形态上,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其二,当 在知识形态上,科学是一般社会生产力;其二, 科学进入生产过程,它是直接生产力。 科学进入生产过程,它是直接生产力。 自然科学作为知识和智力因素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 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中,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现代科学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代科学为日益复杂的生产管理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通过科学管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通过科学管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表现为生产效率 的提高。 的提高。 科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相互渗透、相互溶合, 科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相互渗透、相互溶合,使得科 学成为现代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学成为现代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带头学科三个特点: 带头学科三个特点: 更替性。某一门(或一组) 更替性。某一门(或一组)带头学科完成了它对整个 科学发展的带头作用之后,便让位给其它一组( 科学发展的带头作用之后,便让位给其它一组(或一 学科。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其更替顺序是: 门)学科。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其更替顺序是:力 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 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 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 原子能科学、宇宙航行学→…… 加速性。即指带头学科的更替周期不断加速缩短。 加速性。即指带头学科的更替周期不断加速缩短。从 17世纪开始到 世纪70年代 17世纪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各带头学科带头周期 世纪开始到20世纪 年代, 依次为200年、 100年、 50年、 25年。 由此 , 凯德 依次为 年 年 年 年 由此, 洛夫归纳出一个更替周期的经验公式: 洛夫归纳出一个更替周期的经验公式:Tn=200/2n-1 n为带头学科的顺序号,为第 个带头学科起先导作 为带头学科的顺序号, 为带头学科的顺序号 为第n个带头学科起先导作 用的延续时间。 用的延续时间。 根源性。 带头学科的出现, 根源性 。 带头学科的出现 , 取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和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和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五篇材料)

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五篇材料)

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五篇材料)第一篇:科学方法论(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第一章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和战术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类似于打仗,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掌握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了解研究计划的准备、制订过程中存在着战略、战术问题。

为初次踏上研究道路者提供研究计划制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重点: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以及作为社会活动的社会学特征;难点:战略、战术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解决难点的办法:结合具体的研究计划事例,分层次讲解两者关系。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为什么科学研究要提出战略和战术问题?我们有两点根据即科学研究有两种特征:认识特征和社会特征。

它们一个来自科学内部,一个来自外部。

一、科学研究的认识特征或内部特征1、探索性科学研究活动就其内部的认识特征而言,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因此它的第一个内部特征就是:探索性。

由于探索的是一种未知的知识,这种未知知识的价值有大有小,因此也就有了科研人员选择、区别这些知识的差别,有差别就有了选择的战略和战术问题。

探索未知知识,还有一个主体问题,即研究者是谁?个体?科学家共同体(即研究小组)?抑或社会?相对不同主体,自然也有一个战略和战术的问题。

对未知的探索,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探索性的知识之所以“新”,必须是相对社会而言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新知识。

换言之,科学研究必须研究的对象和所获得的成果,只有相对社会而言是新的,才有价值。

而不能相对个人是新知识。

但是,作为研究者,最终总要落实在具体的个人上,这个个体的研究者,如何才能知道他的研究是“新”的呢,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呢?或是同时代的人也不曾做过的呢?此外,他能保证他的探索一定成功吗?(可以举许多案例,如水动机研究的失败,如意外的科学发现,如研究了别人已经研究过的东西,等等)2、不确定性正是由于有第一个特点,所以给科学研究带来了第二个特点即不确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创新思维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

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

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

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

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

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

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

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

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

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

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

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

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

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

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

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

在此期间,逻辑推理可以用来发挥思维的功能,确定需要什么信息和如何得到这种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反馈,而思维的功能必将把这些推理或信息的逻辑处理联结成有计划的步骤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三、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反馈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信息反馈就是把输出的信息再反送回来,以便与原来的目标值加以比照,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通过调节被控制量或操作量,使过程状态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趋势。

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般机制。

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和结论以及自己和他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首先,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否定原先的假说或思路,从而重新调整思维,使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思维少走弯路。

再次,反馈回来的信息启迪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使整个思维过程能抓住这一关键,进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最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为我们的思维开辟新的路径。

综上所述,创新性思维必须在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才能有所发现,取得丰硕的成果。

科学发现一般从问题开始,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榜并借助于有关背景知识,进行逻辑的加工思考,启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提出的问题,逐渐丰富知识宝库。

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待于新的科学理论思维去解释与说明。

创新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此。

二、论创新方法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

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

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

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

”(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

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

《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

”(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

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三、论创新领域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之中包括观念创新,规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观念创新可以解释为“以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改善观念结构,用改善之后的观念结构,用以指导个人行为和正在进行的机构活动”,“其结果可以反映人及群体的进化在意识形态上的积淀,形成思维定势,稳定地指导人的行为。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描述观念创新,只有通过对规制上的改变,技术上的突破的观察,才能窥探观念创新的“良苦用心”。

观念创新对生产力的促动并不见得非要建立在规制改变或者技术突破的基础上。

然而,规制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必然是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的。

总而言之,观念创新和规制创新、技术创新之间同样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创新的制度设计》一文中,对于专利制度、奖励机制和政府支持这三种创新机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较:“专利制度在研究项目选择上是分散性的,由研究人员自我选择,彼此缺乏协调;其筹资方式将带来高度的扭曲和不公平;诉讼风险较高;对创新的激励很强,但存在扭曲;推广的激励比较有限;交易成本较高。

奖励机制在项目选择上也是分散性的,缺乏协调;比起专利来,其筹资较少扭曲性,也更为公平;诉讼风险较低;创新激励强,且扭曲程度较轻;推广激励很强。

政府支持方式在选择项目时,是由官僚系统决定的,但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其筹资最为有效,诉讼风险也最低;如果政府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其推广激励也很强;但是当研究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这一方式就难以运作。

”斯氏认为应建立奖励制度以及由政府支持创新活动,许小年教授则如是反驳:“如果是事后奖励,市场其实是最有效的机制。

资本市场使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对于刺激创新而言,这样的奖励强过所有的高科技证书和委员会颁发的奖金。

如果是事前奖励,则必须回答‘奖励谁’的问题。

在技术的商业应用未经市场检验之前,任何委员会或个人都无法确知创新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是一项重要创新,哪个委员会准确地找到了亨利福特并给予奖励?市场经济中,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企业和个人,他们所需要的外部支持,不是什么委员会的认可或政府的资助,而是知识产权保护。

”四、谈创新事例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下面我们来谈谈创新的事例,如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

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

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五、论创新需求“创新”不应该“唯新是举”。

有些人以为只要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就是“新”,就是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即使有也是一些歪道理。

比如残暴的斗牛表演本来就没有什么娱乐价值,能够给人眼球刺激的是惊骇恐吓。

因为这个项目西方有,我们没有,就是新的。

即使西方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残酷无情的表演,而我们的北京市西城区领导人却认为这是一件新宝贝,要不惜巨资兴建亚洲最大的斗牛场,把这种西方快被淘汰的垃圾文化搬到祖国庄严的首都北京来。

这种不加鉴别的“拿来主义”,已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和评击。

的确,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这种“唯新是举”的观念,其表现是多方面的。

去年南京市公安部门出台了一个“廉政金”的制度“创新”,就是在公务员已经取得了应得的报酬的基础上,每年另外用公款给每人存入3000—5000元的钱在退休时一次性可领取20—30万元。

如在职期间违规犯纪受到处分的,则相应扣减或全部不给。

据说这是规范公务员廉洁从政很有效的“灵丹妙药”。

是否有此奇效暂且不说,单就这笔巨大的开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况且奉公守法、廉洁从政是对公务员的起码要求,是写进了“公务员条例”的,难道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要国家和人民拿钱去买吗?群众中也有违法犯罪的,为了使他们不犯法,是否也应该给13亿人的每一个人都设一笔“守法金”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现在这种“廉政金”制度,因为是自己制定,自己执行,自己受益,有不推自广遍地开花之势。

因此,我们的社会更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创新肯定是要创新的,而且正在鼓励亿万人民大创特创。

不创新,社会就缺乏前进的活力,各项社会事业就不能更快地发展,各种人才就难以大量地脱颖而出,“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

但在百花盛开的创新时代,还必须给“创新”者设一个铁樊篱,那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地创新;创新,绝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不能违背神圣的法律,不能丢掉我们优良的传统,更要问一问“三个代表”答应不答应。

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去创新,才是我们社会所欢迎的“创新需求”。

科学方法论论文——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科学幻想属于科学方法吗?就本人的意见看来,答案是显然的。

有许多著名的科学理论、公理,它们的最初来源就是科学幻想,比如牛顿的惯性理论,黑体假说等等。

甚至现在一些未知的,待求证的科学事实,也只有科学幻想才可以完美解释。

科学方法的定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

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