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260亩地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加快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开发的客观要求
1990年,为呼应浦东开发,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199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皖江开发开放若干问题的意见》,制定了《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以芜湖为突破口、沿江城市全面跟进的开发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沿江制造业产业带和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带。2006年,国家将皖江城市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区域。2008年,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个皖江城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2306亿元,占全省的71.7%,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资金占55%以上。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位于集中区最南端的沈巷镇区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的发展战略,设立并加快开发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一方面它是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提出来的客观而迫切的要求,同时也是进一步建设发展江北产业集中区。推动江北产业集中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根本性举措。
1.1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提出的客观而迫切的要求
1.1.1国家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来临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奋斗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到202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实现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20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
7.18%。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呈现出新一轮加速发展的态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和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大中心”为契机,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借助CEPA,加快与香港经济的更紧密联系,并提出建设“大珠三角”或“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构想;环渤海地区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引擎,加速京津冀“大北京城市圈”的崛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北三省抓住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机遇,正着力打造中国经济的“第四极”。与此同时,国家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皖江城市带战略,支持中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发展,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东中西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已经走出1997年后持续数年的经济波动低谷,迈进全面复苏的经
济增长加速期。这次复苏最重要的特征是由于技术装备更新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带动了重工业复苏,重工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电力、能源、工程机械、汽车等行业)生产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这也是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标志之一。
国家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来临,对全国各地区都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处于长三角的安徽省政府更不例外。安徽省政府加速发展的要求无疑更加迫切,而加速自身发展必须要有新的增长点。从安徽省政府的地情和资源优势出发,设立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依托
江北产业集中区的有利条件,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教育、现代服务,就成为未来安徽省政府培育新增长点,带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1.2 国内外重化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机遇
21世纪头1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看,工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正在不断地向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国内市场广阔以及社会政局稳定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并在快速形成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而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跨国资本在我国国内的区位选择,仍然更多地倾向于投资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条件优越的区域。
从国内看,以钢铁、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工业制造业,江北产业集中区周围土地较多,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涉及10个市、59个县(市、区),总面积75730平方公里,2008年底人口3058万、GDP 5818.7 亿元,分别占全省的 54%、45% 和66%。该区域是安徽省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该区条件得天独厚,为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1.1.3 大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压力和动力
从安徽省政府所处的大的区域环境来看,江北产业集中区地处皖东,临长江,依巢湖,与南京、芜湖、马鞍山一江相通,三桥飞架,两岸互动。这里属南京、合肥1小时经济圈和上海、杭州3小时都市圈,
是安徽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这里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
通过江北产业集中区工业园的建设,为江北产业集中区实现“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战略;而且,要借助集中区内拥有2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其中,一级岸线 4 公里、二级岸线 8 公里,三级岸线11.8公里。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并注意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江北产业集中区重化工业。
1.1.4 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江北产业集中区提出新的要求
按照省领导的要求,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而发挥江北产业集中区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的开发,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步骤。
1.2 进一步发展建设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的根本性举措
设立起步区,是顺应江北产业集中区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构建区域分工合作机制,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示范。
设立起步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通过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