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食物蝴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观察物质1. 科学并不空洞,它始于观察。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物质,科学要研究的物质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2. 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学习它,就要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

第二章观察形状与结构1. 许多物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拆掉“骨架”就能化整为零。

通过分类、重组整理来改变事物的面貌。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再创造”。

2. 简单结构可以演变出复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

这一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需要再创造才能实现。

第三章光1. 光是通过透明的物质传播的,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回去,被反射回来的光是平行的,这叫反射现象。

2. 光通过不均匀的介质时,光线要发生偏移,这叫折射现象。

3. 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着。

地球自转是绕着自身轴心旋转。

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旋转。

它们是产生影子的原因。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第五章工具和机械1. 我们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就需要借助工具或机械来完成任务。

工具和机械能帮我们省力、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

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

轮大的时候容易转动;轴小的时候容易挂东西;轮和轴的距离大的时候费力;轮和轴的距离小的时候省力。

4. 斜面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越平缓越容易把重物推上去。

使用机械时要注意省力费距离。

5.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五(上)科学知识点

五(上)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2)人造光源:电灯、蜡烛、烟花3.从蜡烛燃烧发光、钢丝通电发光的过程可以看出,发光需要能量。

4.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7.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8.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9.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可以发现镜子中物体的数量会发生变化。

10.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11.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均匀的混合体。

12.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13.用手电筒或圆盘做的色光混合实验,都说明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14.彩虹是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形成的色散现象。

第二单元热传递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如烙饼、量体温、冷敷或热敷、吹头发、电烙铁作画等。

3.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4.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靠热对流的方式传递。

5.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呢。

就像我们人要健康成长需要吃的、喝的和合适的环境一样,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你要是把种子扔到沙漠里,没有水,它肯定发不了芽;要是把种子放在冰箱冷冻室,那温度太低,它也只能睡大觉,不会发芽的。

- 我们做对比实验的时候啊,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比如说,要研究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那其他的条件,像温度、空气还有种子本身的质量等都得保持一样。

这就好比你要比较两个人谁跑得快,那除了让他们跑的距离不一样,其他的像穿的鞋子、跑步的场地这些都得相同,这样比较才公平嘛。

2. 生物的生存需要。

- 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不容易,它们需要很多东西。

动物需要食物、水和栖息地。

比如说小鸟,它得找虫子吃,还得找个安全的地方搭窝,像树上那些树枝交叉的地方就不错。

植物呢,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里的养分。

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像我们人不吃饭就没力气一样,植物没有阳光就不能制造自己的食物,就会慢慢饿死啦。

3. 生态系统。

- 一个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非生物。

像森林这个生态系统,有树木、花草这些植物,还有兔子、松鼠、小鸟等动物,再加上土壤、空气、水这些非生物。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说,兔子吃青草,兔子的粪便又能给青草提供肥料;小鸟吃虫子,虫子如果太多会把树叶吃光,小鸟就控制了虫子的数量,这样树木就能健康生长啦。

-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限的。

就像一个弹簧,你拉一点点它能弹回来,但是你拉得太狠了,它就坏了。

如果我们人类过度砍伐森林,捕杀动物,那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到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二、光。

1. 光的传播。

- 光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机灵鬼,它是沿直线传播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光就像一把箭,直直地射出去。

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手电筒的光,你把它对着墙照,光线就是直直的一条线。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2.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要是森林被砍光了,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可就惨啦,没了家,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哦,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蜜蜂采花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这就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第二单元:光。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能看到东西,全靠光来帮忙。

没有光,世界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光沿着直线传播,就像跑步的运动员直直地往前冲。

镜子能反射光,这就像光在镜子里玩“反弹”游戏。

小孔成像这个也很有趣,通过小孔,物体的倒像就出现啦,是不是很神奇?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咱们生活的地球表面那可是多姿多彩!
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等。

高山是怎么来的?那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在“使劲儿”,把地面往上推。

而风、水这些自然力量会慢慢地改变地球表面,比如水流能把石头冲得越来越小。

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很可怕,但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咱们每天都在运动,那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得给它施加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像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比如地面太粗糙,咱们走路就会更费劲。

而像气球里喷出的气体能产生反冲力,让气球飞起来。

车子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有关系。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春季的气候变化1.春天是农历的二月至四月,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减小。

2.春天雨水较多,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候。

3.春天是动物繁殖和鸟类迁徙的季节。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物质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组成。

2.物质的固态变化有冰块融化、溶解等。

3.物质的液态变化有蒸发、沸腾等。

4.物质的气态变化有凝结、冷凝等。

5.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加热、冷却和挤压等方式进行。

第三单元:机械和电的联系1.机械力是人们运用力量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力。

2.机械设备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3.电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可以传输能量和信息。

4.电路是由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的路径,可以让电流通行。

5.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四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岩石、金属、水等。

3.植物具有生长、代谢、繁殖和适应环境等特征。

4.动物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环境和做出反应。

5.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第五单元:宇宙的奥秘1.宇宙是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在内的巨大空间。

2.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提供光和热。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由大气层和岩石层组成。

4.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有月相变化和引力等特征。

5.星星是太阳系外的恒定发光体,有不同的亮度和颜色。

第六单元: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大陆、海洋和大气层组成。

2.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3.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变化的现象。

4.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反映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5.地球上的东西南北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而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五年级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生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阳光、养分和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需求,因此它们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否则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虽然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生长需要阳光。

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分、阳光、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从绿色植物(生产者)到凶猛的肉食动物(消费者)为止。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以下是一个食物链的例子:草→兔→鸟→蛇→螳螂→鹰。

食物链中至少有三种动植物,从左到右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箭头指向吃者。

吃与被吃的关系要合理。

五年级第二单元:光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有太阳、蜡烛、手电筒和萤火虫等。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024年9月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4年9月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光1.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太阳、打开的电灯、发光鱼、萤火虫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注:星光不再考虑)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每秒 30 万千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运用光的反射的有汽车反光镜、平面镜、测月亮和地球的距离、潜望镜、医生用的额镜、把墙涂成白色。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7、潜望镜光的路线图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8、把房间里的墙壁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也是利用光的反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6、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7、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8、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9、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0、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和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记录和分析。

3. 科学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客观性、合作精神。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平衡的概念。

3. 植物的生长: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

4.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动物的发育过程、动物的迁徙和冬眠。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物态变化的过程。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溶解性、酸碱性。

3.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4.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系统、斜面和楔子的原理。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的形成、昼夜更替。

3.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的形成原因和预防。

4. 宇宙的探索:太阳系的构成、恒星和行星的区别、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概述、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 科技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清洁能源的利用。

3. 科技与健康: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科学锻炼的方法。

4. 科技与信息: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

六、科学实践1.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

2. 科学项目设计:项目选题、计划制定、实施步骤、成果展示。

3.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4. 科学伦理:科研诚信、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要求。

请注意,上述内容是一个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参考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准备和复习。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地球上的物质地球上的物质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近100种。

2.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近,没有流动性;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远,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最远,可以自由流动。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各不相同。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燃烧过程中物质发生变化。

4. 测量物质的质量和容积量度物质质量的单位是克,量度物质容积的单位是毫升。

利用天平可以测量物质的质量,利用和量杯可以测量物质的容积。

第二单元:物体运动的规律1. 物体运动的均匀性和变速性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均匀运动或变速运动。

均匀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相等距离;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不相等的距离。

2. 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量单位可以用米/秒、米/小时、千米/小时等表示。

3.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和匀速运动。

4. 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称为轨迹。

轨迹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第三单元:声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声的传播声音是可以传播的,一般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媒介介质和振动物体产生。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后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线在光滑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镜面反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漫反射。

4. 光的折射光线在由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的简要内容概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光》知识清单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又如打开的手电筒、点燃的蜡烛、发光鱼、萤火虫等。

2.月亮不是光源,人们能看到它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生活中还有一此物体本身不会发光,靠反射其他物体的光发亮的。

如行星、镜子等。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正在发光成正在反射其他光源的光到我们的眼晴里,才能使我们看到它。

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我们无论过多久,都不能看到红苹果,是因为红苹果上没有光发出。

5.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生活中光直线传播的例子:手影游戏、小孔成像、排队看齐。

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7.光能穿过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玻璃这样的物体是透明物体。

光能穿过纸,但看不清纸前方物体的细节,像纸这样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

光不能穿过书和厚纸板,不能看到这本书前方的物体,像书、厚纸板这样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

8.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会受到阻碍。

9.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恰好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的影子正好落到地球上,形成日食现象。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时,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形成月食现象。

从日食和月食现象的产生可知,月球和地球都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10.光从空气垂直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变化。

光从空气中斜射进入水中时,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这个现象叫光的折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
1、《根里的抽水机》
a、根系
a) 概念:植物的根的总和。

b) 分类:直根系、须根系。

c) 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d) 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深、广、多
b、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部分为根毛,土壤里的水分被根毛吸收后逐步进入导管,再由导管输送到其它器官。

c、根毛的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分泌酸类物质、溶解土中不易溶解的养分。

2、《茎里的运输网》
a、茎的形态:
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缠绕茎(自身缠绕)、攀援茎(卷须攀援)、匍匐茎
b、茎的特点:茎上都有叶、节、芽。

c、茎的作用:
a) 支持植物
b) 运输作用:导管自下而上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输送养分。

d、为什么树怕剥皮:植物体叶子制造的养分要通过树皮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切断树皮,养分运输通道中断,根部得不到营养就会“饿死”,而茎和叶也因为得不到水分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3、《叶里的加工厂》
a、植物叶片排列的规律:互不遮蔽
b、叶的作用
a) 光合作用:植物的绿叶可以把从根部运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太阳光的能量,
制造成淀粉和氧气,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b) 植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作用:
i. 制造淀粉供植物自身生长发育,是动物、人的食物来源。

ii. 转化并储存太阳能,是动物、植物、人类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iii. 使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

iv. 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4、《花里的育婴房》
a、根据花的构造状况,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在一朵花中,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的,叫完全花,如白菜花、桃花,木棉花;缺少其中一至三部分的,叫不完全花,如南瓜花、百合花。

b、花各部分的作用:
a) 花萼保护幼嫩的花蕾
b) 花瓣:虫媒花花瓣鲜艳吸引昆虫传粉,风媒花花瓣很小或退化有利于接受花粉。

c) 雄蕊:花粉
d) 雌蕊:子房
5、《果实里的新生命》
a、果实是被子植物独有的繁殖器官,一般由花的子房发育而成。

b、果实的构造:
a) 种子
b) 果皮: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
c、果实的作用:保护种子
d、种子的作用:传宗接代
e、果实的分类:
a) 按果皮划分:真果、假果
b) 按个数划分:单果、聚合果
c) 按果皮性质:肉果、干果
f、果实的形成:
植物开花的时候,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上,这个过程叫做传粉。

花粉落到雌蕊的上以后,雄蕊和花瓣渐渐枯萎,同时子房也开始膨大,形成果实。

6、《酸奶的秘密》
a、生物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最小的生命体)
b、牛奶变成酸奶的关键:加新鲜的酸奶(乳酸菌的作用)
c、乳酸菌适宜的温度:35——40摄氏度
d、细菌基本形态:杆状、螺旋状、球状
e、细菌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

f、细菌的特点:每一个细菌都由一个细胞组成
7、《发面的学问》
a、酵母菌是面团发起来的真正原因,它不属于动物和植物,它属于真菌。

它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可以分解淀粉,释放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

b、真菌的形态:由菌丝组成多个细胞个体
c、真菌的结构:细胞中有细胞核、菌丝
d、真菌的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e、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温暖、阴暗、潮湿
f、防止霉菌生长的方法:保持干燥、降低温度、有阳光、高温煮沸、加糖
或盐腌
g、冬虫夏草属于真菌。

8、《电路的研究》
a、一个简单的电路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

b、开关的作用:控制电路的通与断(一旦电器发生事故,首先应利用开关断开电路);可以节约能源。

c、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有两种连接电路的方法:
a) 串联:把用电器通过导体逐个顺次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电路
b) 并联:把用电器通过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
d、短路:将电路中电势差比较大的两点用一根很短的导线连接起来。

e、化学电源俗称电池,是由伏特发明的。

f、避雷针是由富兰克林发明的。

g、电路中存在电流的条件:电路必须是回路、回路中有电源
h、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金属材料、铅笔芯);不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

I、安全用电常识:①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②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③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④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9、《有趣的磁现象》
10、《指南针》
a、磁铁的性质:
a) 能够吸引磁性物质(铁、镍、钴及其合金)。

b) 能被磁铁吸引的材料称为磁性材料,磁性材料(如:铁)中有许多细小的、分散的磁畴,当它们与永久磁铁(体)接触时,这些磁铁会朝同一方向,整齐聚集排列,从而使铁产生磁力,即被磁化。

c) 磁力可以穿透物体,因而能够隔着物体吸铁。

d) 磁铁各部位的磁力大小不同,在磁铁中间几乎没有磁性,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叫磁极。

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两端及环形磁铁的上下两面就是它们的两极,无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

e) 磁铁可以指南北,指南的一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一极叫北极,用N表示。

f) 两个磁极相互接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g) 磁铁磁力的大小与被吸引物体与磁铁的距离有关。

距离越近,磁力越强,相反越弱。

b、司南:我国古代辨认方向的一种仪器,是指南针的始祖。

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一个勺形的东西,放在光滑的铜盘上,利用磁铁可以指南北的性质工作。

(当勺子静下来时,勺柄指南,勺头指北)
c、地磁场: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d、磁悬浮列车所采用的科学原理就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

11、《神奇的电磁铁》
a、电磁铁的构成;铁芯、线圈、电源
b、电磁铁的性质:
a) 通电有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b) 电磁铁也有南、北两极
c) 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导线两端与电池的正负极的连接改变了,或者导线缠绕的方向改变了,它的两极都会改变。

d) 电磁铁的两极相互接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c、增大电磁铁磁力的方法:增加线圈的匝数、增加电流、增大铁芯的体积。

12、《能量及其形式》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电能可使电动机转动,热能可使水温升高,光能可以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13、《能量的转换》
a、能量:用作功本领量度的物质及其运动属性。

b、能源:产生各种能量的自然资源(常规能源、新能源)
c、能量转换:一种形式的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

d、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声、光、电、热、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e、影响水轮转动速度的因素: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
14、《大地的变迁》
a、地球分为:
a)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b、地壳的运动:
a) 水平运动:引起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海洋
b) 垂直运动:地壳抬升或下降,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c、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5、《大地的震动》
a、地震:地球内部聚蓄的能量,在迅速释放的时候使地壳产生快速颤动,就是地震。

b、地震成因:地球中的岩石由于受到巨大的压力,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岩层上升,有的岩层下降,有的岩层往一块挤压,有的岩层向两边拉伸等等。

当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岩层就会断裂。

这就是地震。

c、震源: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方。

d、震中:震源垂直投影在地面上的点。

e、地震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6、《火山的喷发》
a、火山:地壳深处的岩浆涌上地面所造成的锥状的高山。

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

b、分类: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17、《地表物质的迁移》
a、风化: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水、生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

b、搬运:风化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c、卵石的形成: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的磨擦、碰撞形成卵石。

d、石笋、钟乳石、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形成的
18、《网络课堂——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