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热史模拟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_热演化史恢复

第8 8卷 第1 1期2 0 1 4年1 1月 地 质 学 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88 No.11Nov. 2 0 1 4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72128)、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号BJ08133-1)、国家重大专项(编号2011ZX05005-004-007HZ)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编号12120113040300-01)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14-07-29;改回日期:2014-09-25;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任战利,男,1961年生。

博士后,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盆地热史与油气成藏及油气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地址:710069,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Email:renzhanl@nwu.edu.cn。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1,2),崔军平1,2),李进步3),王继平3),郭科2),王维2),田涛2),李浩2),曹展鹏2),杨鹏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 3)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内容提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

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

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

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

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

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Ma,北部自65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Ma以来。

[实用参考]盆地热史模拟

[实用参考]盆地热史模拟

陆地和海洋各地质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
大地构造单元
测点数

前寒武纪地盾
214
陆 前寒武纪后非造山区
96

古生代造山区
88
区 中—新生代造山区
159

洋盆
638

大洋中脊
1065

海沟
78

大陆边缘
642
HFU
0.980.24 1.490.41 1.430.40 1.760.58 1.270.53 1.901.48 1.160.70 1.800.93
t
z 2
(3- 6)
式中,T为古地温,℃;z为以岩石圈底 界为原点,直至地表的垂直坐标,cm; t为以拉张发生时间为零算起直至今天 的时间坐标,s;χ为岩石圈的热扩散率, cm2/s,可取为0.008。
上述热流方程的边界条件为:
T 0 当z h
T T1
当z 0
(3- 7)
式中,h为从地表至岩石圈底界的深度,
在一定的温度梯度下,反映岩石传热能力的 热导率主要取决于岩石自身的热学性质。 不同类型的岩石,因其矿物组成、结构特 征相异,其传热能力必然不同。即使是同 一类型、具有相同名称的岩石,也会因各 类矿物含量的不同和结构、胶结类型与程 度等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热导率值。沉 积岩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水,特别是处于 成岩初期的沉积物含水更多,由于水的热 导率很低,所以同一岩性中疏松、胶结差 的岩石,其热导率要比成岩程度高的低。
盆地热史模拟
地热在沉积物的成岩演化过程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各种岩石化学变化和矿物转 化都以环境的温度为重要条件。在油气的 生成过程中,地热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并 且对于油气的保存和破坏,地热也是具有 普遍意义的控制条件(世界上绝大多数石油 储量分布在45—75mW/m2之间),因此, 热史研究是成油母质生烃研究的先导与前 提,并为后续生、排、聚烃量的模拟计算 提供温度场和必要的地质参数。

{阿什卡]TemisFlow盆地模拟软件介绍(2013)

{阿什卡]TemisFlow盆地模拟软件介绍(2013)

二、软件特色
5、高效的盆地建模技术
构造图 剥蚀厚度图 古水深图 „
+
现今盆地几何形态描述 地质历史事件描述
编辑沉积相图
• • • •
图形 常数 公式 ...
Copyright 2013.Essca Group
+86 10 5823 6996 | ess@ |
immature kerogen
a3 Mature kerogen
k4
x4 Late gas
生物气模拟解决方案 (Schneider 2011) 成功应用于Barnett 页岩 and Posedonia 页岩 (Behar & Jarvie 2011)
Copyright 2013.Essca Group
有限元法
TemisFlow
有限体积法
运算时间:1小时36分钟 TemisFlow一次 模拟耗时: 计算机硬件:8G内存,2.4GHz主频,双核(并行运算) 盆地模型:2000km2,T-T8,网格总数241362,网格大小468m×468m 模拟内容:应用达西流法模拟烃类的生排运聚过程
Copyright 2013.Essca Group +86 10 5823 6996 | ess@ |
• 一个准确的和已经证实的反应方案,能够预测早期或者晚期天然气生成。 • 更加准确地描述天然气组分和气体湿度
a1 Early gas
ai.xi = HC potential
k1 k2 k3
a2 Bitumen
x1 HC x2 HC x3 HC
Oil and Condensate gas source Dry gas source
② 热导率随温度化: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其在热史模拟中的应用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其在热史模拟中的应用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其在热史模拟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裂变径迹退火模型及在热史模拟研究中的进展,认为应用裂变径迹年龄和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来反演地质体的构造热历史,应该结合具体的地质情况来定量模拟,这是提高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模拟热史精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裂变径迹;退火模型;热演化史;成因算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年代学方法,主要应用于矿床研究方面。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裂变径迹来研究沉积盆地、造山带等构造热演化史以来,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已发展成为盆地、造山带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1~5]。

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模型是盆地、造山带热史模拟分析的基础,而退火模型研究的深入程度是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进行盆地热史定量化研究的关键。

1裂变径迹退火原理及影响因素1.1退火原理裂变径迹法在盆地热演化史应用的原理是,磷灰石中所含U238裂变时产生的碎片在磷灰石中会形成裂变径迹,矿物中的径迹都具有随温度的增高,而径迹密度减少、长度变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

磷灰石矿物中新生成的裂变径迹的长度为14~18 µm,平均长度16 µm,呈狭窄的高斯分布,但如果母岩在地质时期受热,径迹长度会缩短,径迹密度也会随之减小。

由于磷灰石中的U238自晶体形成后就以恒定的速度不断的自发裂变,观测到的裂变径迹产生的时间有早有晚,且经历了热史的不同阶段,因而径迹的长度分布包含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重要信息[6]。

Naeser(1979)划分了在连续沉积,且目前正处在最大埋藏地温状况下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深度(或温度)上3个不同的带,从浅到深依次为:①未退火带,地层尚未受到退火作用,其年龄反映物源的时代,大于或等于地层年龄;②部分退火带,地层已受到退火作用,其年龄逐渐减小,小于地层年龄;③完全退火带,起年龄等于零,地层达到完全退火。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盆地热演化史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及古温标法两类。

一、地球动力学模型法地球动力学模型法是通过对盆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岩石圈构造(伸展、减薄、均衡调整、挠曲形变等)及相应热效应的模拟(盆地定量模型),获得岩石圈热演化史(温度和热流的时空变化)。

不同类型的盆地,具有不同的热史模型,根据已知或假定的初始边界条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盆地构造沉降史相拟合,从而确定盆地底部热流史;进而结合盆地埋藏史,恢复盆地内地层的热演化历史。

不同类型的盆地由于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成因机制的差异,导致盆地演化过程的不同。

因而描述其构造热演化过程的数学模型也是不同的,P.A.Allen和J.R.Allen(1990)在其论著中对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的盆地、挠曲盆地及与走滑变形有关的盆地的热史模型都作过详细地论述。

(一)伸展盆地伸展盆地是目前研究较广泛、研究程度较高的盆地类型,裂谷、拗陷、拗拉槽和被动大陆边缘是其基本样式。

在地壳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下形成,其主要的构造热作用过程包括: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地幔侵位、与热膨胀和冷却收缩以及沉积负载相关的均衡调整。

裂谷是地壳中的拉张区,现代裂谷具有负的重力异常、高热流值和火山活动等特征,表明在深部存在某种热异常。

裂谷分主动裂谷与被动裂谷两种类型。

1978年McKenzie研究了被动裂谷或机械伸展模型的定量结论后,提出了瞬时均匀伸展模型。

该模型假定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量是相同的(即均匀伸展);伸展作用是对称的,不发生固体岩块的旋转作用。

因此,这是纯剪切状态。

构造沉降主要取决于伸展量、伸展系数(β)以及初期地壳与岩石圈的厚度比值。

该模型可概括如下:①拉张盆地的总沉降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由初始断层控制的沉降,称为初始沉降,它取决于地壳的初始厚度及伸展系数β;其二是岩石圈等温面向着拉张前的位置松驰,从而引起的热沉降,热沉降只取决于伸展量的大小;②模拟结果表明,断层控制的沉降是瞬时性的,而热沉降的速率随时间呈指数减小,这是由于热流随时间减小的结果。

[稀缺课程] 盆地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稀缺课程] 盆地模拟技术及其应用

100 0
声波时差(µs/m)
1000
2000
1000
100 0
1000
2000
3000 4000
博南1井
3000 4000
声波时差(µs/m)
1000
宝2井
1、地史模拟
当在沉积的厚度小 于剥蚀厚度时,可 以将剥蚀面以下的 正常压实趋势线向 上外推至原始地表 声波时差值。
原始地表至剥蚀面 的距离即为剥蚀厚 度。
1、地史模拟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方法:
①砂岩孔隙度法; ②声波时差法; ③古地温法,包括古地温梯度法、包裹体测温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 ④沉积波动方程法; ⑤镜质体反射率法,包括Ro-H深度法和同层多点Ro排比法和Ro-TTI法; ⑥沉积速率法,包括沉积速率比值法、沉积速率趋势法; ⑦物质平衡法; ⑧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法; ⑨地质年龄差比与残留厚度乘积法。
(1)盆地沉积岩相特征: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开展地震 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划分地震相、层序体系域;编制成岩相及岩性 分布图;
(2)烃源岩特征:根据分析化验资料,进行油气源对比,确定有效源 岩层;结合地震相、沉积相分布规律,预测烃源岩区域分布,编制源岩厚 度等值图、有机质丰度等值图、干酪根类型分布图;开展干酪根成烃化学 动力学参数分析化验研究;
目录
讲课提纲
个人简介 盆地的分类 盆地模拟及其特点 盆地模拟方法及研究内容 实例应用分析
三、盆地模拟方法及研究内容
盆地分析
地震解释
参数选取
地层、构造、沉积
成藏条件分析
参数调整
数据加载
地史模拟
热史模拟
生排烃史模拟
不合理
模拟结果分析

第六章盆地热史案例.ppt

第六章盆地热史案例.ppt
沉积盆地分析,,主讲:杜振川,研究生课程,沉积盆地分析,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沉积盆地的热历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而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受下伏岩石圈构造热演化的控制,如岩石圈的拉伸减薄、软流圈上隆、岩浆活动、深部变质以及与沉积负载有关的地壳均衡调整等。二是盆地内部沉积物的性质及埋藏历史及其地下水的运动等。显然,盆地的形成机制不同,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也不同。,→第二篇 分析原理,沉积盆地分析,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术语,→第二篇 分析原理,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热成熟作用的程度指标,是以有机质各组分在热降解作用过程中,其化学组成与结构和物理性质所发生的变化。 热传递:由温差引起的能量转换。 热导率:可定义为单位长度内温度的变化。 热传导:是在一个物体内热量从高温区到低温区的传递。 热对流:通过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 热辐射:是热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从加热物体向外辐射的传递机制。,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沉积盆地是一个动态的演化系统,而热流在这一系统内的传递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缺乏能够直接指示古温度的定量指数。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提出了一系列估算古地温的方法或概念。,第六章 沉积盆地热史分析,第二节 沉积盆地的热史重建,沉积盆地估算古地温的方法,1) 有机质成熟度指数:包括光学指数(镜质体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干酪根热变指数、牙形石色变指数等)和化学指数(热解分析的最高热解峰值、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干酪根电子顺磁共振等)。 2) 成岩过程中自生矿物的变化; 3) 流体包裹体; 4) 基于特殊化学反应的地质温度计,如稳定同位素平衡、SiO—Na—K—Ca温度计等;5) 裂变径迹分析;6) 利用U系、Rb/Sr、K—Ar、U—T

盆地数值模拟

盆地数值模拟

移法求流体压力史和油聚集史、 移法求流体压力史和油聚集史、地球热力学法求沿通 道运移的含溶解气的油量等。 道运移的含溶解气的油量等。 1984年美国南卡罗拉那大学地球科学系也研制 (4) 1984年美国南卡罗拉那大学地球科学系也研制 了一维盆地模拟系统, 了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并提出了用镜质体反射率确定 古热流的方法, 古热流的方法,打破了以往单纯使用地球热力学法的 传统, 传统,之后又相继提出了用其它几种地化资料确定古 热流的方法,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热流的方法,扩大了其应用范围。 (5) 1987年英国BP石油公司提出了一个关于油气二 1987年英国BP石油公司提出了一个关于油气二 年英国BP 次运移聚集的二维模型。 次运移聚集的二维模型。其特点是将烃类划分为两相 即含饱和水的“石油液” 石油气” ,即含饱和水的“石油液”和“石油气”,“石油液 有含不同的成分; ”有含不同的成分;水动力和浮力的合成作为运移的 动力;考虑地下流体的不同相态, 动力;考虑地下流体的不同相态,流体渗流符合达西 定律;运移损失量与通道孔隙体积有关。 定律;运移损失量与通道孔隙体积有关。
气成藏作用机理和成藏作用过程的认识。 气成藏作用机理和成藏作用过程的认识。而盆地模拟 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对含油气盆地或含油气系统 的石油地质过程研究的快速、定量化成为可能。 的石油地质过程研究的快速、定量化成为可能。 盆地模拟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盆地模拟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油气形成 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 的石油地质机理为建模基础, 的石油地质机理为建模基础,将复杂的石油地质过程 模型化、定量化, 模型化、定量化,从而实现盆地的三维动态分析模拟 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 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可以说,作为研究石油地质过程的一种思维, 可以说,作为研究石油地质过程的一种思维,盆 地模拟是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 地模拟是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油气勘探的一种 手段或工具,盆地模拟是一种技术。 手段或工具,盆地模拟是一种技术。

盆地模拟

盆地模拟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2003
1 盆地模拟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 概念
顾名思义就是对盆地的地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顾名思义就是对盆地的地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进行模拟分析试验。 进行模拟分析试验。 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中的盆地模拟, 含油气沉积盆地分析中的盆地模拟,就是在对一个盆 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首先建立地质模型,然后 根据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首先建立地质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 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 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 运移和聚集。 成、运移和聚集。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2003
3
盆地模拟方法——综合评价
综 合 评 价 常 用 的 图 件
• • • • • •
成熟度Ro图 成熟度Ro图 Ro 生烃、 生烃、排烃强度图 油气可供聚集量图 流体势分布图 砂岩含量图 盖层孔隙度图
• • • • • •
精细构造图 断层分布图 储层裂缝分布图 区带、 区带、圈闭分布图 区域盖层分布图 沉积相带图
盆地模拟
2003
4
盆地模拟技术与含油气系统研究
1、研究内容 2、四种经典描述图件 3、盆地模拟技术与成油气系统研究的关系 4、成油气系统的综合模拟分析
含油气盆地分析
盆地模拟
2003
4
盆地模拟技术与含油气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
1. 单因素分析 2. 时空匹配分析 3. 区带评价 单因素分析; 时空匹配分析;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

本人没总结完。

会的没总结,一下只做简单参考,考试全是大题,何登发、何金有老师出题,好像是3选2,,4选3这种题型。

五史是重点,几大重大构造形成的盆地是重点。

盆地是在一个不平整的构造面上沉降接受由一个或多个物源区的沉积地域。

它含有了成盆阶段性的概念;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广泛建立盆地描述的综合信息系统,掌握全球盆地勘探论证发现油气藏的案例;通过实例了解盆地形成背景、盆地格架、层序地层、沉降性质、沉积体系域和构造样式;以及根据生、储、盖组成和圈闭形成油气藏分布的规律;从地壳发展史多旋回理论和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建立盆地演化阶段和不同阶段盆地形成机制模式;把握盆地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建立未知领域勘探预测比较的知识基础;结合地质学的新进展,检验盆地与大地构造成因模式,不断提高盆地成藏系统推理和科学类比能力。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图解法、泥岩压实曲线法、构造横剖面法、数值模拟法;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断层是通过:①断点—反射终止或反射属性(如振幅、极性)在断面部位突然变化;②褶皱翼或膝折带的终止;③直接的断面反射波,这是由断层或断层两侧的速率和密度变化所应引起的。

断层在地震剖面表现为:(1)断层截断反射波组,反射波特征(振幅、极性)在断层面发生突变;(2)褶皱翼部和膝折带终止于断层;(3)断层可能造成断层上、下盘岩石密度和地震波速度的差异,形成清晰的断面波。

识别滑脱面:滑脱面是断层,沿层理或其他地层层面发育,其产状总体是水平的或低角度斜面。

①在褶皱冲断构造带,滑脱面可视为拆离面;②在地震剖面中滑脱面无明显标志,滑移面与断坡相连,构成断层的上、下断坪;③在地震剖面上,可根据膝折带向下的终止部位来确定滑脱面的位置。

断裂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断裂(断层)组合,它们的空间展布、相互交切关系,以及断层的力学机制和位移特征等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反映统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构成统一的应变图像。

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教程

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教程

PetroMod软件教程1.软件介绍1.1 关于PetroMod德国IES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开发商,其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PetroMod是当今同类产品中最先进的软件,其软件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该软件是目前唯一能够使多维(一维、二维、基于层面、多一维和三维)模拟在同一平台下操作,并使数据能够在多维模块中共享的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系统。

2.IES软件能够始终处于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的关键原因之一还在于,其拥有先进的油气运移模拟技术。

该软件不仅为用户提供了经典的达西定律模拟器,现代的流线法模拟器,还创新地开发了兼有达西定律和流线法二者优点的组合模拟器。

这算法不仅可保证油气运移的模拟精度,而且可很大程度地提高模拟的运算速度。

3.多组份、多相态油气生成、运移技术是世界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之一,IES软件已成功地将该技术融入到常规的2D和3D含油气系统模拟过程之中。

4 IES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不仅具有十分良好的系统性,而且也有很好的灵活性。

如对单目标层油气运移模拟评价,IES为用户提供了十分灵活的PetroCharge Express模块;对火成岩侵入、盐丘刺穿、胶结、液压缝等特殊地质现象IES软件都为用户提供了独特的解决工具。

5通过较灵活的可视化功能建立三维含油气系统模拟所需要的3D地质模型。

1.2 软件基本功能模块PetroMod是IES含油气系统模拟的软件系统。

PetroMod软件系统由一系列功能独特的模块组成。

这些完全一体化设计的PetroMod1D,2D,3D软件包和一些独特的技术模块都可以从IES的公司网站(www.ies.de)上直接下载。

为适应用户需求,我们制作了不同软件包的用户许可证,以使用户能够从IES所提供的所有软件模块中自由组合,满足其不同的工作需求。

该系统包括1D软件包(用于真实井或虚拟井),2D软件包(用于骨干剖面地质模型)和3D软件包(用于单层、多层或全三维地质模型):1D:包括PetroMod 1D Express和PetroMod 1D2D:包括PetroGen 2D和PetroFlow 2D3D:包括PetroCharge Express,PetroCharge,PetroGen 3D and PetroFlow 3D附加模块:PetroMod 2D TecLink and PetroRiskPetroMod 1DPetroMod 1D是新开发的一个软件包,它是IES PetroMod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盆地模拟报告

盆地模拟报告

IES 盆地模拟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输入数据创建地层构造格架二、设置边界条件三、油气迁移模拟及结果图示分析四、小结一、输入数据创建地层构造格架1.数据准备:要求有ASCII data数据,文件格式为*.dat类型。

本文采用的文件如下:2. 步骤:A)打开Program->SeisStart2D->Sketch.B)选择File/New/Sierra ASCII.进入如下界面:然后导入数据。

C)设置属性:1) Horizons & faults设置:在界面中选取和来设置,结果如下:然后用和标记即可,结果如下:地层格架和断层设置图2)intervals设置:在界面中选取来设置intervals;如下图所示:标记结果如下图:3)lithology设置:在界面中选取来设置lithology,如下所示:根据区域地层概况提供的沉积充填序列(如下图)确定各interval的岩性。

然后标定各interval的岩性,结果如下图:4)Depositional ages设置在如下界面中选取来设置Depositional ages,再根据interval界面的时间。

输入结果如下:5)Source rock设置:在界面中选取和来设置Source rock:1、选取出现如下界面,然后根据给出的模拟参数有机质丰度和氢指数(HI)填入。

结果如下:D)应用preprocessor:设置离散单元:水平离散与竖直离散1,竖直离散设置步骤:首先在如下选项框选中Depth,然后在下窗口选中Gridpoints\Automatic即可。

结果如下:2,水平离散设置步骤:首先在如下选项框选中geologic time(layer based),然后在下窗口选中Events\Automatic即可,结果如下。

然后在下窗口选中Generant Simulator input,生成模拟input结果如下:二、设置边界条件1.打开工程:如下图2、显示下图结果:然后再下面的选项框中选定来设置HF、 SWI和 PWD。

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_电脑基础知识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

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_电脑基础知识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

盆地模拟方法涉及盆地的沉降史、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二次运移聚集史等多 个地质概念模型。而作为盆地模拟总体的地质概念模型则可用图表模型(图1一1)来描 述。
让我们来考虑盆地中某单元的地质体,并假设此地质体是由砂岩和泥岩层组成的。在地 质历史中,盆地内将发生一系列的地质事件:沉积盆地由于拉张作用及沉积物负荷的增 加而发生沉降,在盆地沉降和盆地内沉积物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上述地质体不断发生变 化,它们包括:
1.2 盆地模拟的概念与内涵
盆地模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球热力一动力学、地质流 体动力学等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结合进来,首先在盆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描述和表 征盆地内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有关的各基本地质过程的概念模型(地质模型)。然 后,根据概念模型的特点,用适当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等方程来描述相关的地质过程, 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根据盆地类型及地质特征确定定解条件、选择合理的数 值解法,输入恰当的模拟参数,从时间一空间上对盆地的地质演化、有机质热成熟以及 油气的生成、排驱、运移乃至聚集过程进行历史分析和定量描述。
4.1 成熟史 4.2生烃史 4.3 排烃史
4. 源岩成熟史及生排烃史
5.运移聚集史模拟
5.1 概述 5.2 超压分析 5.3 流体势模拟 5.4 古水动力学概念模型 5.5 油气运聚模拟专家系统
6.盆地模拟的工作流程
6.1 盆地模拟参数 6.2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6.3 盆地模拟计算
地质模型( )是地质学家根据对盆地大量地质资料的实际观察和理论研究所作的关于 盆地形成、演化及其石油地质过程的概括描述。将地质模型的物理特征用一系列的数字、 符号来表征,同时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去描述或逼近这些特征间的定量关系,这种数学 表达式就称为数学模型。

浅析盆地模拟在石油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

浅析盆地模拟在石油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

浅析盆地模拟在石油地质科学领域的应用摘要:盆地模拟是石油地质科学领域内的一项高新仿真技术,对推动石油地质定量化研究和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其技术内涵是通过计算机定量模拟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预测油气在四维时空中的分布。

随着油气地质理论、计算机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的快速发展,盆地模拟技术日趋完善。

国内各油田都十分重视盆地模拟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油气资源评价、沉积盆地分析、含油气系统研究、圈闭预探部署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油气田的发现和油气探明地质储量的增长。

关键词:盆地油气模拟一、概述所谓盆地模拟(basin modeling),即从石油地质的物理化学机理出发,首先建立地质模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最后编制相应的软件,从而在时空概念下由计算机定量地模拟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一个完整的盆地模拟系统由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等五个模块有机组成。

各模块结构上相对独立,在系统内依次排列、彼此耦合。

前置模块是后续模块的前提与条件,对后续模块的运行有制约与控制作用;后续模块是前置模块的延展与推进,对前置模块的运行有反馈作用。

按考虑问题的时空关系,盆地模拟系统分为一维、二维、三维系统。

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只考虑垂直方向(z轴),由平面上各点的模拟结果来综合研究整个模拟地区,主要功能是恢复埋藏史、重建热史、评价有机质成熟度和计算生烃量,其缺点是难以模拟油气的运移聚集史;二维盆地模拟系统考虑的是平面,包括剖面(x,z)和平面(x,y)两种类型,除完成一维盆地模拟的内容外,还可模拟、计算流体压力史、烃类运移史和圈闭充注量;三维盆地模拟系统考虑的是空间(x,y,z),克服了一维、二维盆地模拟的缺点,能够在三维空间内准确地重建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史、压力演化史、烃类生成史、多相流体运移与聚集史等。

因此,一维模拟称为成熟度模拟(maturity modelling),二维模拟和三维模拟称为流体流动模拟(fluid flow model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