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 第7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邓三课件 第七章

把两者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 一种是把改革体制误看成是改变基本制度, 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 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改变, 使改革变成“改向”。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 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 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 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列宁:“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 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过论述,
但未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改造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 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的任 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方面的 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是真理标准(从实际出发)和价值标准(从人民根本 利益出发)的统一。
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国防、科技和社会统 一发展的综合实力。
(1)“三个有利于”标准,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 标准延伸和具体化为“生产力”、“综合国力”和 “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指标体系 (2)“三个有利于”标准,把生产力标准进一步扩展 为综合国力 (3)“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 一个重要方面,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 目的和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 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 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一些即使是 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 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与生产力的发 展相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 放生产力的问题。突破了长期 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 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 系到一起的认识,为改革开放 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经济全球化既给对外开放带来机遇,也 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安全 等受到挑战。因此在开放过程中,要提 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各种安全 的能力。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 的预测,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主要是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 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扩大有
对外 贸易 总额 亿元
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 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的产业 层次和加工深度;发展和提高 服务贸易的层次和水平等。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 然存在着矛盾。毛泽东说, 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即使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 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 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正 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 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及其性质和特点。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的性质是非 对抗性的。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 盾”。解决的方法是依靠社会主义自 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毛邓三经济篇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38页1、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主要在经济方面)《中国改革》杂志总编袁绪程:千年变局,百年复兴和三十年改革1、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更加稳健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04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700多倍。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年前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姚景源:中国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可以用“四三二一”概括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四中国进出口贸易量世界第三中国利用外资量世界第二国家外汇储备量世界第一到今年6月30日,中国国家外汇储备是1.8088万亿美元11月28日12时23分,ARJ21-700新支线飞机腾空而起。
当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在上海成功首飞。
这一在我国航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行,标志着中国飞机正式飞入了世界新型民用客机的行列。
ARJ21-700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新型涡扇支线飞机,于2007年底总装下线。
飞机全经济级布局为90座2008年3月4日晚,苏通长江大桥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妩媚,犹如一条金色的巨龙横跨长江三、中国三十年经济改革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功经验)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东亚模式、欧美宪政模式1、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毛邓三7

1、全面改革的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 拉开序幕。农村改革 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 公社制度,建立以家 庭联产承包为主,统 分结合、双层经营的 新型集体所有制。
改革开放的小岗村
• 乡镇企业异军突 起,为从土地上 转移出来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提供 了出路,为提高 农民收入、为促 进工业和整个经 济的改革和发展, 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第一,就改革内容及广度而言,改革不是对 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的根 本性变革。 第二,改革与革命功能和目的相同,都是为 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促进和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深刻转变 第四,改革开放加速提升中国社会总体文明 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等 一系列重大变化。
• 改革开放30年:奏响华章盛世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2、理解我党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 3、掌握改革开放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教学难点: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三)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 第一,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 第二,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 第三,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
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 产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
毛邓第七章有答案作业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改革的性质应该是( C )A.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 B )A.对抗性矛盾 B.非对抗性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 D.敌我矛盾3.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C )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C.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D.1997年党的十五大4.邓小平所说的“三个有利于”应当成为我们( C )A.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依据 B.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C.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5.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 A )A.经济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 D.科技体制改革6.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 C )决定的A.改革的性质 B.改革的目的C.改革的任务 D.改革的途径7.党中央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是在( A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三届三中全会 D.十四届三中全会8.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 A )A.改革 B.发展C.稳定 D.提高竞争力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的是( A )A.毛泽东 B.周恩来C.刘少奇 D.邓小平10.四项基本原则不包括( C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C.坚持实事求是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1.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是( A )A.改革 B.四项基本原则C.经济建设 D.人民内部矛盾12.(),在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A.2001年1月 B.2002年1月 C.2002年12月 D.2001年12月二、多项选择题1.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必须明确()A.谈论姓“社”姓“资”问题没有意义B.不能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抽象的去谈论社会主义C.不能把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D.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E.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决不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稳定是前提D.发展是手段E.改革是目的3.“改革是中国的一场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与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4.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最重要依据是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D.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E.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贡献表现在()A.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毛邓三课件第七章

➢ 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 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 产关系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 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地比较慢。
➢ 就国际环境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 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 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 中落伍。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 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 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风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腰鼓走四方。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 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惊人
风阳县委上报的逃荒人数
1967年2月,风阳人口外流9900多人,3月1.8万多人 1969年3月,37%的农户和23%的人口外流。 1970年春节,又有4000多人外流。 1978年,风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 人中,40多人没有棉裤。
史成德家,7个孩子,10口人,只有3只缺口碗。
当年18户农民在“分田”秘密协议上按下的手 印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 供了出路,为提高农 民收入、为促进工业 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 发展,开辟了一条新 路。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 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 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没 有系统阐述。
毛邓三 - 人力班传进来的料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原因。
苏联的榜样作用;新中国成立初,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非常少;当时的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理论界普遍存在: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观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具有以下五层含义:∙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依法治国的依据。
第四,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是依法治国的客体。
第五,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第六,依法治国的特点是使国家的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毛邓三课件7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⑷“三个有利于”标准
——判断改革与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邓小平指出:
“ 判断的标准,应 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社 会的生产力,是否 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 民的生活水平。”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 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 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行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 么不足之处,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 加开放。 ” ——邓小平《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 持改革开放政策》
• ③赢得社会主义相对竞争优势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 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 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988年3月 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到辽东半岛、山东
半岛等,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时间
开放项目
1990年 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992年 开放6个沿江沿港城、13个内陆边境城市和
18个内陆省会城市,批准设立保税区 1994年 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现共有5个工业园区
全方位开放: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苏联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⑴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现实发展的需要 A、文化大革命的挫折 和人民的心声; B、苏联模式的局限性; C、时代主题的转换与 技术革命的到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与 打倒“四人邦”
毛邓三下学期复习题目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简答题: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因此,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
但是,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所以,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在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所谓全方位,是指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采用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不仅经济领域实行对外开放,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也都实行对外开放。
辨析题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变革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式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
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单调划一的服装:从颜色到样式,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 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 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 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 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000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 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 手忙脚乱。 ——1978年赴西欧五国(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 西德)考察团 的见闻
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 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 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按英国学者戴维. 赫尔德的说法:“全球化是 一个体现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 此过程可以根据其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 衡量,并产生了跨大陆或区域间的流动与活动、 交往与权力实施的网络。”
巨大的震撼:中外经济科技之间巨大差 距
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的感慨!
1978年邓小平去日 本访问之后,坐在新 干线上,讲了一句话, 说我懂得了什么叫现 代化。
邓小平的感受是: “乘坐新干线,使人 有了追赶时代的感觉。 中国惟有大步前进。”
三、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充满 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 时代前列; 改革不是放弃社会主义。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 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毛邓第七章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 社会的生产力、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 综 合 国 首 要 标 力 是 一 个 重 要 标 准 终 标 准 是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汉代通西域 唐朝加强对外交流 明朝郑和下西洋 明末海禁 清朝闭关锁国
2、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 任何一个国家, 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大道。 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大道。 3、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 不是闭关自守 目排外,同时, 目排外,同时,对外开放仍然要把立足点放在依 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增强独立自主、 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的能力。 的能力。
江泽民指出:中国的发 江泽民指出: 展和进步 ,离不开世界各国 的文明成果。 的文明成果。必须以积极的态 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 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
197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 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
首先是农村改革——取消人民公 首先是农村改革——取消人民公 农村改革—— 社制度, 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集体 统分结合、 所有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 所有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 改革,这之后改革逐步推向政治、 改革,这之后改革逐步推向政治、 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及 社会生活各方面。 社会生活各方面。
毛邓三整合资料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如何正确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答题)(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经济制度,除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第二、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第三、以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可实行更有效的宏观调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的手段,共富是目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理经营、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论述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
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3、试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收人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
毛中特毛概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毛中特毛概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重点: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①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②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的评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4)当前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5)改革开放的经验(2014年新大纲增加考点)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推进。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理论上有四个重大问题需要做出准确回答:一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二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还是改革;三是改革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改革;四是用什么标准检验改革实践的成败得失。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改革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改革的性质及改革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
弄清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步骤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关于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教学时数和设计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设计: 提示、讲授、讨论、多媒体、影像。
主要内容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问]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提问]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其运动有什么规律?[提问]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基本矛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阶级社会比较而言)(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有缺陷的。
其不完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揭示社会主义本身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二是没有始终坚持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贯彻于社会主义社会。
毛概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 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 本矛盾的性质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非对抗性的矛盾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 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性两 质种 的不 矛同 盾
敌我矛盾
用专政的办 法解决 用民主的办 法解决
人民内部 矛盾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 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 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 分,而且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 维方式。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
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 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 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江泽民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 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 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国际贸易深度和广度拓展
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 不断加快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 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
和对外开放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 命运的关键抉择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3、毫不动摇的坚持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背景
1
政治混乱 文化革命 经济发展 缓慢、停 滞,崩溃 边缘
2Hale Waihona Puke 国际竞 争力大 差距明 显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马毛邓第七章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 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 础上,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式 方 产 生 态 形 会
社
推 动 社 会 形 态 的 更 替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改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学说 改 革的理论依据 (二)中国社会发展要求 1,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 2,国内外对比的强烈反差,是改革的外部因素 ,国内外对比的强烈反差,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改革潮流,是中国改革的外 3,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改革潮流, 部推动力; 部推动力; 4,传统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是 ,传统的, 改革的根本原因. 改革的根本原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 "三个有利于" 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配
资本
设计
20世纪中后期,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 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专门从我国的发展来说明)
1.社会主义是个开放的社会。 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3.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 条件。 4.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5.社会主义改革需要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
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 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
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 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 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
——江泽民
三、改革开放是“文革”结束后决定当代中
(二)改革是一场革命,但不是抛弃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
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 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 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 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 叫革命性的变革”。(《邓小平文选》 第3卷,135页)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 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 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 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
1.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 3.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
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中国 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明)
1.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的必 然要求(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 律。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 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 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 和改革的社会。”
3.是迎接时代挑战的必要前提。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而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 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 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
经济全球化表现:
第一,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加强。 第二,国际贸易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第三,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第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二)改革是克服传统体制弊端的需要(现实依据)
1.传统 (1)国际原因: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国际环境 模式的 (2)历史原因:西方国家的封锁、苏联友好帮助 形成 (3)思想原因:封建主义思想、教条主义 2.传统模 (1)经济体制上: 式的弊端 (2)政治体制上: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的需要(实践依据)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
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直告 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 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 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 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是 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治制度。这种基本制度,在整 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
——邓小平
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 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 技术落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 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要解决 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 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 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 发展的客观要求。
邓小平:“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提 高人民生活,只能死路一条。”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 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性质)
(一)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根本性的、全 面的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计划 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教育体制、 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直接原因是“文革”把我
国引人死胡同)
“文革” 十年 动乱 造成 了严 重的 后果
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整个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多年得不到改善;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明显拉大,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恩格斯
列宁也认为:“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
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 步都必定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 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矛 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 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直觉地进行调 整和改革,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 发展。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 定的。
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 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 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 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 化大经济的需要。”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 (1)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
键抉择。 (2)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和发展,改革要有新突破。 (3)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放是决定 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我国改革的历史必然性